禅思与禅诗:吟咏在禅诗的密林里(二版)

禅思与禅诗:吟咏在禅诗的密林里(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禅诗
  • 禅宗
  • 文学
  • 诗歌
  • 哲学
  • 文化
  • 心灵
  • 佛教
  • 传统文化
  • 内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的介绍禅宗的思想;第二部份则将禅诗加以分类并赏析。所有的禅诗都录自《指月录》、《续指月录》、《禅林类聚》、《碧巖录》、《虚堂集》、《径石滴乳集》等禅宗典籍,因此,所有的禅诗都是禅师所作,不同于一般讨论禅诗的作品,只是针对王维、苏东坡等历代文人的诗作,而作「禅意」的比附;另一特色则是:禅诗的赏析,并非从字义、名词的註释、解说入手,而是从禅师的思想及其悟境入手。作者随兴阐述每首禅诗中的思想内涵及其玄妙深奥的悟境,不同于一般讨论禅诗的作品,只作知识性的舖陈和解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惠南


  台中清水人,1943年生。台湾大学哲学系退休。曾任现代佛教学会理事长,并于东海大学、文化大学、东吴大学、华梵大学、中华佛学研究所及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兼任。曾开设佛教研究方法、禅宗哲理、天台宗哲学、三论宗哲学、印度哲学和台湾佛教等课程。

  着作:《佛教思想新论》、《当代佛教思想展望》、《龙树与中观哲学》、《当代学人谈佛教》、《惠能》、《禅史与禅思》、《禅思与禅诗》、《吉藏》、《印度哲学史》等。
 

图书目录

自 序
 
第一部 佛性与般若
 
一、从《楞伽经》到《金刚经》   2
二、人人本来是佛   7
三、触目会道   11
四、平常心是道   17
五、《金刚经》里的般若空   20
六、佛也空‧善法也空   23
七、不可说‧不可说   27
八、从「呵佛骂祖」到「棒喝」   31
九、以矛盾来表达般若空   38
十、般若含容万法   45
 
第二部 禅诗赏析
 
一、遣荡一切的禅诗   54
第一则 一物不将来   54
第二则 牛过窗櫺   56
第三则 百尺竿头   57
第四则 摘杨花!摘杨花!   59
第五则 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63
第六则 婆婆第七儿   64
第七则 有里寻无   66
第八则 超佛越祖句   67
第九则 草深无觅处   69
第十则 一疴便了   72
第十一则 诸圣只是传语人   74
第十二则 云门戏论   76
 
二、阐述「不可说」的禅诗   78
第一则 娑罗峰点头   78
第二则 武陵谿畔杜鹃鸣   82
第三则 文殊携水‧普贤折花   83
第四则 慧可得髓   85
第五则 鹧鸪啼处百花香   88
第六则 父母未生面目   91
第七则 法身六不收   92
第八则 黄鹤楼前法战时   95
第九则 总印眉毛   97
第十则 马驹一踏   99
第十一则 秘魔木杈   101
第十二则 一口吸尽西江水   104
 
三、阐述「棒喝」的禅诗   107
第一则 临济拂子   107
第二则 片月海上生‧渠侬识梵书   109
第三则 无位真人   111
第四则 满园春草未知新   115
第五则 一喝耳聋三日去   117
第六则 临济卖米   121
第七则 临济四喝   123
第八则 临济示寂   127
第九则 宝寿猕猴   130
第十则 紫罗帐里攃珍珠   132
第十一则 赤肉团上壁千仞   134
第十二则 天童三喝   136
 
四、阐述「众生皆有佛性」的禅诗   139
第一则 慧超问佛   139
第二则 狗子佛性   142
第三则 子湖狞狗   143
第四则 释迦卖水   144
第五则 笑入芦花万顷秋   146
第六则 铁牛雪眠   147
第七则 裴休安名   149
第八则 丫角女子怀胎   151
第九则 夜夜抱佛眠   152
第十则 弥勒布袋   154
第十一则 死猫儿头   156
第十二则 千圣同归一路行   157
第十三则 一粒粟中藏世界   158
第十四则 春天月夜一声蛙   162
第十五则 一声寒雁叫   166
 
五、阐述「如来藏缘起」的禅诗   171
第一则 有物先天地   171
第二则 可贵天然物   172
第三则 寒山月轮   176
第四则 盘山求心   178
第五则 云在青天‧水在瓶   183
第六则 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187
第七则 青山吾家物   191
第八则 寒炉拨死灰   193
第九则 一夜落花雨   196
第十则 家家门底透长安   197
第十一则 幽鸟语乔林‧残红随流水   198
第十二则 夜来一阵落花雨   201
第十三则 草里观世音‧门外婆饼焦   202
第十四则 那咤骨肉   204
第十五则 小厮藏身   206
第十六则 桃花见道   209
第十七则 鷰子实相   213
第十八则 搬柴自性天真佛   214
第十九则 无情说法   217
第二十则 干坤尽是黄金骨   223
 
六、阐述「触类会道」与「平常心是道」的禅诗   226
第一则 触目现事   226
第二则 平常心是道   227
第三则 随缘事事了   228
第四则 清源米价   230
第五则 甜瓜彻蒂甜‧苦瓠连根苦   231
第六则 绿草溪边头角露   232
第七则 鸟不惊飞水不流   234
第八则 春风吹落碧桃花   235
第九则 春风一阵来何处?   239
第十则 玻璃盏子喫茶时   241
第十一则 识得凳子   243
第十二则 昨日栽茄子‧今日种冬瓜   245
第十三则 饭是米做   247
第十四则 米里有虫   248
第十五则 青山面目依然在   250
第十六则 幽鸟一声何处来?   252
第十七则 着衣‧喫饭‧疴屎‧放尿   254
第十八则 一顿胡饼两顿粥   255
第十九则 云舜无事禅   256
第二十则 衲僧鼻孔   261
第二十一则 竹床高卧待云来   263

图书序言

自序

  一

  从未受过正式教育,却因为生意的关系,父亲学会了看报纸、读古书。记忆里,家中客厅有一个小书橱,里面摆满了《三国演义》、《罗通扫北》、《水浒传》、《三字经》和《千字文》这类古书;它们大都是远在上海船头行做生意的大哥,买回来送给父亲的礼物。

  初秋夜,珍珠粉般大小的树兰花,落了一地,混杂着刚收刈的稻草味,散发出阵阵幽香。几只萤火虫,孤伶伶,有气无力地越过短墙,又飞回院子里来。姑婆祖卸下了三寸小脚上,那双高跟布鞋。布鞋绣着五色戏水鸳鸯,水花四溅,彷彿可以听到牠们嘠嘠的叫声。姑婆祖又卸下绣着花鸟的头套,白发长长,长长长长,一如月光下,挂在晒衣架上,那两条随风飘摇的裹脚布。白发似水,流过颈子,流过双肩,流过微驼的后背。啊!那是一幕无声的瀑布!

  刚忙完家事呢!母亲和兄嫂,一边摇着蒲扇,一边围绕在姑婆祖身边谈笑。客厅里,父亲打开了书橱,拿出一本《尺牍》,教我从封面右上角的第一个字开始念起:「人生必读,男女通用……。」

  其实,那不过是两句普普通通的广告词罢了;对我来说,却别具意义!那是威严中带着智慧之光的父亲,一边吟着《千家诗》,一边教我的「课外读物」。「云淡风轻近午天……。」父亲用他低沉、带着海口腔的「汉音」,半唱半白地吟着《千家诗》里的诗句;我则依照吩咐,反覆朗诵着:「人生必读,男女通用……。」

  番仔火油灯下,神龛上那枝红珊瑚,散放着闪闪亮光;那只一向受我宠爱的小花猫,发出唿噜唿噜的声音,酣睡在竹床上。「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我全然无法体会《千家诗》里高超深邃的意境;那青涩的年龄,喜爱的,只是百折千叠的诗韵,以及父亲低沉坚实的吟咏声。那吟咏声,和着我稚气未消的朗诵声,回盪在土角厝内的屋樑上,总是让我悸动不已!四、五十年了,每当忆起童年往事,就忆起父亲所吟咏的第一首《千家诗》:「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一向爱面子的父亲,曾炫耀说:「少年时,我不但可以从头到尾,暗念《千家诗》里的每一首诗;而且,柑仔店头家娘凤仔,也是我教她暗念的!」父亲从不曾教我背诵《千家诗》;但是,爱上诗词,也许正是《千家诗》的童年记忆吧!

  二

  闷热的午后,同样的客厅,同样的小书橱,我却翻出不同的一本书;那是五姊读初中时的《国文》课本。

  我发现里面的内容,和我的《国文》课本完全不同。长大后才知道,大我四岁,曾念两年日本公学校(小学)的五姊,在她上初中时,国民政府的政治势力,还没有来得及深入台湾教育界。当时,并没有「部定」(教育部修定)教科书。

  五姊的《国文》课本里,除了收有胡适〈差不多先生传〉这类批判中国民族性的文章之外,还收有谢冰心、刘大白等滞留「匪区」的三○年代作家的白话散文和新诗。那是我第一次读到这些大陆作家的诗作。

  是受到他们影响吧?我开始胡乱涂鸦,在作文课里,尝试写白话诗。「打倒俄寇,反共产,反共产!消灭朱、毛,杀汉奸,杀汉奸!……」收音机里,反共抗俄的歌声,打从一墙之隔的福利社,若隐若现地传入教室里来。国文老师总是出一些反共八股的作文题目,我却往往在作文簿上,写起新诗来!然后,在下课前半个钟头,把作文簿,瑟瑟地交到讲台。国文老师翘着大腿,斜坐在高脚椅上,总是不经心地望了望教室外那欉五颜六色的鸡冠花,总是慢条斯理地打开我的作文簿,然后点燃长嘴烟斗。烟斗里,香气四溢!他从不赞美我的诗作,也从不责备我的「离题」。每次,我都有点失望,却也常带着一份感激之情!

  上了大学,古诗词仍然是我的最爱。成功岭受训、步兵学校受训,教官在讲台上讲得口沫横飞,我则用钢笔,学柳公权字帖里的一板一眼,抄写唐、宋诗词。轮到晚上站卫兵,则望着闪烁不定的明星,孤独地背诵李后主的情诗,以及他那充满了亡国之恨的词句。另一方面,余光中深情款款的〈莲的联想〉、周梦蝶深富禅机的〈孤峰顶上〉、郑愁予「达达马蹄」的美丽〈错误〉,还有痖弦〈乞丐〉中对中国北方贫穷人家的同情;这些,都曾深深感动我这年轻学子的心!而但丁的《神曲》、纪德的《地粮》、雪莱和华兹华斯的情诗,以及印度诗人泰戈尔洋溢着印度教情怀的《新月集》,也曾在我生命的年轮上,划出深深的刻痕。我也尝试写一些不成熟的诗作,发表在台湾大学的《大学新闻》,以及讲求本土意识和用词浅白、意象明确的《笠》诗刊上。

  几十年了,无缘成为诗人,却从不曾改变对于诗,那份痴情的爱!《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曾说:青年时期喜爱宋词对于情感的直接描绘,壮年之后则喜爱唐诗的婉约。二、三十年前,当我还是一个涉世不深的青年时,曾被王国维的诗评深深吸引。而今,垂垂老矣!却真心喜爱起禅诗来了!

  《人间词话》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首先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其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而第三境界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王国维的三境界,毕竟是描写那些「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对于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显然并不适用。

  宋朝诗人蒋捷,曾作有〈虞美人〉一词,深刻描绘了人生的三个阶段;也许,这才是芸芸众生的一生吧!他说: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从不曾听雨歌楼上,从不曾听雨客舟中;却偶而听雨僧庐下!不是因为看尽无情世间的悲欢离合,而是因为真心爱上禅诗!

  真心爱上禅诗,几十年了!但真正把它介绍给别人,则是最近的事。七、八年前,《国文天地》杂志社,邀我为读者们开讲「禅史与禅思」的课程,后来,又开讲了有关「禅诗」的课程。今年初,则在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里,开讲「禅思与禅诗」的课程。而今,佛教卫星电视台所设立的晓光佛学院,也邀我把课程的内容,录影播放。就这样,渐渐和禅诗结下盘根错节的不解之缘!

  禅诗,有宋词的直接,也有唐诗的婉约;却超乎直接和婉约之上。直接,是直接阐述机锋;婉约,则婉约表达悟心。二者目的,都不在宣洩世间情意,而在直指人人本有,却迷失了的禅心。有些禅诗,假借风景、人物的描写,传授更深一层的禅机。有些禅诗,朴拙得不堪入目,却禅意十足。禅诗活像脱缰野马,时而亲切绵密,时而狂风骤雨,不能以一般诗词的规格来看待。啊!脱缰野马般的禅诗,必须以脱缰野马般的心情和气概才能欣赏!

  本书所收录的禅诗,和坊间出版的相关作品,有着极大的不同。坊间出版的禅诗,大抵是历代(特别是唐宋)诗人、词家的作品,并不是禅师们的作品。他们收录的标准,是从禅的「意境」,来论诗、论词;所论之诗词,其实不是禅诗,而是一般文人的作品。

  真正的禅诗,应该符合下面三个条件:首先,它们必须是禅师们所作;其次,它们必须是和禅的修证有关;第三,它们必须是从禅宗的典籍当中所转录出来。本书收录的禅诗,大体遵循这三个条件。例如,就第三个条件来说,本书所收录的禅诗,都是从《指月录》、《续指月录》、《碧巖录》、《虚堂集》、《禅林类聚》、《宗鑑法林》、《径石滴乳集》等禅籍所转录出来。

  另外,坊间出版的禅诗集子,大抵是从纯文学的欣赏角度来选录,与禅的思想无关。本书却从禅的思想出发,归纳出禅思的几个主要面向,然后依照这几个面向,再去寻找合适的禅诗归类。因此,每一类所收录到的禅诗,不管是在数量上,或在品质上,都有很大差距。少数几首,甚至拙劣不堪,对某些人来说,也许并不合乎「欣赏」的价值标准。

  然而,日本近代思想家—九松真一,在《禅与美术》一书当中,曾说到禅宗艺术的几个重要的特色:不均齐、简素、枯高、自然、幽玄、脱俗、寂静。也许,只有从这样的标准来看待禅诗,才能够欣赏这些看似拙劣,却深富启发性的诗歌吧!

  词牌、调性、韵脚、对仗这些原理和技巧,对我来说,相当陌生。《文心雕龙》、《诗品》或《沧浪诗话》,这类古典文学理论作品中的哲理,也深深困扰着我。我甚至怀疑,「平平仄仄平」,或「卜算子」、「木兰花」这些学院里的名词,对于判断诗词的优劣,是否具有实质意义?事实上,禅诗往往不遵守这些传统诗词所设下的框架。禅诗所要阐述的,不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内在深邃的思想和体证。因此,我可以抛掉这些传统的束缚,自在地记录下「禅思与禅诗」这个课程的内容,让更多无缘听到这个课程的读者,也能分享我对禅诗这份真心的喜爱!

杨惠南
序于台湾大学哲学系
一九九八年 立春日

图书试读

第一部  佛性与般若

一、从《楞伽经》到《金刚经》

禅宗初祖菩提达磨祖师,迢迢千里,从印度来到中国的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修习禅法。

一天,来了一个名叫神光的中年人,向达磨祖师请求安心。达磨教给神光安心法门之后,为神光取了一个法号—慧可。后来,慧可还继承了达磨祖师的衣钵,成了禅宗的第二代祖师。

慧可之所以能够继承达磨的衣钵,是经过达磨严格挑选,然后脱颖而出的。当达磨祖师年事已高的时候,就向弟子们说:「徒弟们!是我该回印度老家的时候了!现在,你们把学习禅法的心得,一个个向我报告!」

当师兄弟们,个个头头是道地报告了习禅的心得之后,慧可走到达磨祖师面前,虔诚地礼拜,一句话也不说,又回到原来的座位上去。达磨欣慰地说:「慧可呀!你已经得到我的禅法精髓!」达磨紧接着又说:「现在,我把四卷本《楞伽经》传授给你!这是我从印度带来的宝贵佛经。」

达磨传授给慧可的禅法,名叫「正法眼藏」;那是释迦牟尼佛辗转付託下来的禅法。它无形无相,不是任何语言所能表达,也非任何经典所能解说;因此称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达磨对慧可说:「现在,我已经把正法眼藏付託给你了!你是禅宗的第二代祖师,希望你把正法眼藏好好地付託下去!」

多年后,二祖慧可又把禅法传给三祖僧璨;僧璨传给四祖道信;而道信则传给五祖弘忍。他们所传授的正法眼藏,都以达磨祖师带来的四卷本《楞伽经》作为依据。这依据,就是所谓的「心印」;那是以心印心,心心相印的意思。

五祖弘忍则把正法眼藏传给六祖惠能。这回,弘忍改用《金刚经》,作为传授正法眼藏的心印。《六祖坛经‧行由品》曾详细描写弘忍传法的经过:

一日,弘忍向弟子们说:「我年事已高,想要找个继承禅法的人。你们各写心得,交来给我。写得最好的,我就把达磨祖师传授下来的禅法和衣钵,传授给他!」

神秀是弘忍的大弟子,跟弘忍习禅多年,但却尚未大彻大悟。他深更半夜,趁师兄弟们入睡时,偷偷把心得写在寺里一面墙壁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