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往事碎影

上海往事碎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上海
  • 近代史
  • 民国
  • 历史
  • 回忆录
  • 旧上海
  • 文化
  • 社会
  • 风俗
  • 家族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位资深记者回忆故乡的浮光掠影,
一个真实的五○年代上海滩……

  ★资深新闻工作者的亲身见闻,以第一手资料创作之纪实文学作品。
  ★带读者领略五○年代上海滩的大城小事


  她几十年来周游各地,到东北插队、到日本留学,在外面转了一大圈,当再次回到这故乡地,细细端详这美丽、魔幻的城市时。突然,她有一种深深的体会:从书籍被烧、文物被砸,到寺庙被毁,这个城市也和她一样历经了许多人间沧桑,以及许多大时代下的哀愁……

  原来她不太喜欢上海,有满满几抽屉的日本照片,可是没有几张上海的风景照,在外面转了一大圈,她才知道上海滩的魅力。

  叶落归根,她终于能静下心来看上海、写上海。回忆当年背着书包,走过的每一条弄堂,那里有平常人家,也有上海滩上的名人:对面洋房里着名画家程十发先生、隔壁院子里住的笔桿子姚文元、长乐路上周信芳的家。

  她好奇地走进了当年轰动全国的豪宅「水晶宫」中,看到一个和外面完全不同的世界……于是她开始採访,原来这深墙高院里,有这么多曲折而有趣的故事。

  当年的小姑娘终于结束冒险回到故乡,她温柔的回望那些往事韶光,并执笔写下当年的所见所闻与大家分享。

本书特色

  ★资深新闻工作者的亲身见闻,从小人物的视角仰望大时代的巷衖故事,以第一手资料创作之纪实文学作品。

  ★作者寻访当年「脚踢天安门」事件主人公之子,真实记述当年轰动全国事件的背后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惠子


  1982年,中国江苏昆山市委宣传部
  1888年,日本明治日本语学校
  1993年,上海文化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2003年,设上海林惠子文化艺术工作室
 

图书目录

▍第一章──延庆路上的家
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梧桐树下的街面房
家门口的新鲜事
上海生活插曲
弄堂里的故事
乘凉晚会
风水轮流转
 
▍第二章──母亲的手艺
养鸡趣事
妈妈的烹调手艺
自力更生,改善伙食。
快乐的春节
 
▍第三章──安福路上的「和平浴室」

上海浴室随谈
浴室里的客人
沐浴杂谈
 
▍第四章──延庆路上的民办小学
民办小学的由来
我的班主任
我们的校长
 
▍第五章──淮海路上的少女梦

永隆食品商店
「红雷照相馆」里的少女梦
学做女红不亦乐乎
品尝上海美食
淮海路上的遐想
 
▍第六章──东胡路上的往事

暮色中的採访
少女的祕密
 
▍第七章──高安路上的小书屋
 
▍第八章──五原路上的中学

五原路杂谈
开学时的争霸
黄浦江失踪记
下辈子当运动员
 
▍第九章──武康路上的神祕豪宅
大人物的住宅
这里是风水宝地
归还的洋房
 
▍第十章──上海滩文革轶事
不能忘记,更不能重演
轰动全国的脚踢天安门事件
他十三岁就开始思考人生
 
▍第十一章──乌鲁木齐路上的水晶宫

发现新线索
 
▍第十二章──延庆路上的名人
弄堂里的名人
楼梯平台上的程十发
 
▍第十三章──华亭洋房里的故事
华亭路变迁记
洋房里的故事
历史的变迁
 
▍第十四章──茭白园路的外婆家
外婆家的欢乐
战争中的往事
家庭琐事
台湾舅舅的遭遇
 
▍第十五章──上海弄堂干部杂谈
上海弄堂故事
奋斗的年华
 
▍第十六章──杨树浦路上的祕密联络站
被遗忘的地下党联络站
没有消失的祕密联络站
 
▍第十七章──植物园的新家
蜗居生活趣谈
植物园的新家
 
▍后记

图书序言

后记

  坦率的说,以前我不是很喜欢上海,也没有太多的上海情结;我不喜欢香烟牌上的广告美女,不喜欢留声机里的靡靡之音,更不喜欢上海人的精明和现实。

  我写了很多文章,当年去了昆山周庄感慨万分,连夜写了《夜游古镇周庄》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后来也写了很多介绍日本的文章,就是没有写上海。

  只是在日本《中文导报》举办的一次讨论上海人活动中,为了交差,写了一篇《上海人文化心理素质中的功与过》再也没有写过关于上海的书。

  当记者时,每天都带着相机,拍了很多新闻照,我有满满几抽屉的日本风景照和新闻照片;上海风景照却很少。只有几张以前男友为我在外滩拍的风景照,还有几张小端哥哥为我在阳台上拍的照片。

  后来几十年,没有再拍过上海风景照,更没有想到要去採访上海滩的名人。即使名人每天在眼前。是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貌?还是为了改变命运而奔波忙碌,没有闲情逸致欣赏上海滩的美景,也许什么都包含了。

  许多人都以自己是上海人而感到自豪,上海人不喜欢上海的不多,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后来分析了一下,原来在我的潜意识里对上海有一种误解,上海将我们「抛弃」了!

  一九六八年全国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二千五百万没有毕业和毕业还没有分配工作的一九六六、一九六七、一九六八初中和高中三届知识青年,开始了修地球的伟大使命。

  「老三届」一片红全部下乡,不再有工矿的名额。七个地方任你挑选:安徽、江西、黑龙江、吉林、云南、内蒙古、贵州,可以自由选择,结伴而去。子女下乡,全家上阵;准备行李和吃的东西。粮店里的卷子面销售一空, 后来要凭户口本每家供应五斤白挂面。

  随着这个时代特有的敲锣声,一辆辆载满了知青的专用列车,隆隆的从全国各地驶向边疆、农村。新中国诞生的一代年轻人,没有怨言、没有怀疑,有的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用满腔的热血和信念实现伟大的指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开始觉得像一群弃儿远离家乡,流浪在穷乡僻壤。因为幸苦劳作也挣不出一年的口粮。

  没有上海户口、没有工作,这意味着我们是「外地人」,低人一等,心里有说不出的失落、惆怅,有一种被这个城市抛弃的感觉。回到上海就是为了歇歇脚、看看父母、採购东西,然后又要坐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开始漂泊流浪的生活……所以我很喜欢三毛写的歌《橄榄树》唱得时候,热泪盈眶。

  有一次,生产队的农民,看了画报上的上海人民广场图片时,他们惊讶极了,羡慕地说:「这就是上海啊!如果能到上海去玩一次,这辈子可没白活。上海有大米、精白面粉、牛奶和大白兔奶糖,还有香喷喷的香肠和咸肉。」

  看到他们的神态,一瞬间我感到,生在上海是多么得幸福!上海是外地人心中的人间天堂。可是我们已经回不去了,也许永远也回不去了!

  我认识有抱负的插队女友,为了能调回南方,不得不委屈的找了一个离上海近的农村人结婚;使我感到更悲哀的是,男友也因我调不回上海,而离开了我。

  我永远铭记这样一个场景,寒风凛凛的夜晚,男友冷冷的对我说,你调不回上海,就意味着我们将永远两地生活……我不能够忍受!

  我泪眼仰望着,三角花园前方的复兴大楼楼顶,暗暗发誓:我一定要爬到最高处……人生的金字塔上!让你看看,今天在这里悲伤欲绝,没有上海户口的我,一样会很优秀,绝不低人一等。

  但是我心理上对上海有一种莫名的怨恨,有时想,什么时候发生大地震,它将永远的消失!多么恶毒的诅咒!

  这是一种不健全的人所具有的原始野性和原罪本能。如果这种原罪本不能很好得到控制,那么它将会毁灭我。

  感谢上帝,撒旦没有得逞!它毁灭不了我!

  后来我调整了心理,以发愤精神驱散了怨恨,以「没有任何力量能摧毁我!意志坚如磐,石刀山敢上,火海敢下」的座右铭激励自己,告诫自己:埋在土里的金子一定会发光的,谁笑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

  八○年代,昆山经济开发要引进人才,当时缺少写作人才,我被引进了昆山县委宣传部;为了工作需要,我放弃了文学创作,学习写新闻;一九八八年又放弃了众人羡慕的机关工作,到日本留学,一边打工,一边学日语,一边写作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每次回上海的感受都不一样,在我眼里,它是一个陌生而又崭新的上海,受到世界的关注。我渐渐的开始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底蕴。

  在外面转了一大圈,人到中年,才知道上海大都市的魅力所在,才感到上海是我的归宿之地,回上海成了我们老三届及所有在外地的上海人的最大心愿!

  后来在网上看到一篇写华亭路洋房的故事,耐人寻味。打听下来,竟是我插队同学的邻居,于是她也告诉我很多洋房里的故事。这些真实的故事,使我看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上海的历史、文化变迁。

  一次,我看了几本国外和上海年轻人写的关于上海滩的书,有的抄袭了过去一些闲情逸事,有的浮光掠影写了一些上海的变化,没有新意和有趣的故事。最让我惊讶的是,一位年轻的上海姑娘自己没有很多生活素材,又不下功夫去採访,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连自己来例假竟写了好几页,让我目瞪口呆!

  突然,我产生了一种写作的冲动,往事历历在目、令我怀念、回味、沉思……现在我才深深的体会到: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也遭受了与我们一样的苦难:书籍被烧、文物被砸、寺庙被毁,整个城市经受了人间沧桑、无情的摧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爱它?阅读它,了解它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落叶归根想回到故乡。几十年来,上海日新月异,又焕发了青春,而我们也回来了!它让昔日的游子感到亲切、宽慰;它是那么得美丽而充满生机,我有什么理由不爱它呢?我没有为这座城市添一砖一瓦,内疚、惭愧;但愿这本书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上海,喜欢上海!

  此书献给我同时代的朋友,献给我父母这一辈的老上海人、新上海人,献给为建设这座城市辛勤工作的所有劳动者!

写于二○○九年
修改二○一七年

图书试读

【少女的祕密】

记得那年,我才十二岁。那一年,家中为妹妹过周岁生日,好不热闹,来了许多亲戚朋友,请来了厨师,大摆宴席。

在众多的亲戚中,来了一位佩戴着大队长标志,很神气的男生,他进门就很有礼貌,文雅的叫了各位长辈,看他的模样比同龄人成熟多了。

他刚进门,我的目光就转向他,我从小就喜欢观察周围的一切。第一次见到他,不知道他是谁?是我家什么亲戚?从我记事起,没有看到这样文雅、英俊的少年。我非常羡慕、不时地看看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三道红槓。

当亲朋好友都在互相寒暄着,他独自坐在圆桌旁,翻看着一本《少年文艺》。

我不知道他是来帮家里还钱的,还是代替父母来祝贺妹妹的生日?

他翻看着书,看见有人进来,抬起头微微地点头表示问候;突然,我发现他那双眼睛乌黑闪亮,那么有神!看到他的眼神,我的心顿时慌张起来,哦,怎么回事?从来也没有这样的感觉!

按照心理学家的解释,这种朦胧时期对异性的爱是儿童对外界的了解后,逐渐由母爱转向对异性感兴趣的初级阶段。

他看到我在注意他,对我微微一笑,我迅速地回避了他的目光。

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我继父叔叔的儿子,虽然我们同姓,但是我与他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他比我大一岁,高一年级。

周围的大人谁也没有注意到我当时微妙的感觉,后来与我同龄的小娘娘好奇的问我:「你们什么时候开始好上的?」

我随口说道,十二岁。

小娘娘大吃一惊,你那么小,思想就这么复杂!

「不是复杂,是暗恋。」乡下娘娘不懂什么叫暗恋,她连连摇头,意思是不懂你们城里人的想法。

他家离我家很近,也住在延庆路,他小时候不住在父亲那里,住在黄浦区的母亲家里,星期日回来看看父亲,所以我到他家去玩,或者借用煤气烧饭,一次也没有见到他。

就在我第一次看到他那一瞬间起,上帝安排了我们一场漫长而坎坷的爱之路!我的人生与他紧紧地接连在一起。我那颗谁也驾驭不了,奔放的心,竟被他紧紧地牵住了。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