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中国最激进的社会工程实验

独生:中国最激进的社会工程实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ei Fong
图书标签:
  • 计划生育
  • 人口政策
  • 社会实验
  • 中国社会
  • 人口控制
  • 独生子女政策
  • 生育政策
  • 社会问题
  • 历史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制定者、执行者到受害者
  一胎化政策的全面调查报导
  ★本书获美国记者与作家协会非文学类最佳图书奖★
  
  设计一胎化政策的不是人口学家,而是火箭科学家。它的实际效益并不大,后果却是许多生命的悲剧,以及即将到来的巨大经济冲击。
  
  展现中国国力的北京奥运开幕前三个月,四川发生强烈地震,灾情惨重,甚至有整个村完全「绝后」,因为一胎化政策下每个家庭唯一的小孩都在震灾中罹难。
  
  二次大战结束后不久,全球人口快速攀升,控制人口成为重要议题,对于仍然贫穷、不想被众多人口「拖垮」经济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一胎政策,是中共採纳的终极解决方案。然而这个史无前例的急煞车政策,并非出自经济学家与人口学家之手;实施长达三十五年的一胎政策,实际上来自火箭科学家的设计。
  
  中国官方认为,一九八○年开始的一胎政策是中国经济能够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它的正面影响很小,负面的苦果却愈来愈大。除了产生各种社会与人道悲剧之外,人口结构的突然翻转、老化与劳动力锐减,也将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
  
  普立兹新闻奖得主方凤美派驻中国多年,汶川大地震之后目睹一胎化政策带来的悲剧性副作用,于是深入追索採访数年,不但访问了政策实施以来各种受影响的当事人,也採访到与政策制定息息相关的科学家、曾被冷冻的反对者、实际执行的基层人员,以及多位经济学家与人口学家,是全面而完整的大篇幅调查报导。在时而荒谬、时而令人心痛的真实故事当中,看到这个政策如何在各种层面牵动好几亿人的命运。
  
得奖与推荐记录    

  不容错过……将扎实广阔的经济分析与个别故事结合在一起。──经济学人《1843》杂志(The Economist/1843)

  对中国一胎化政策的探讨既尖锐又重要,而且非常易读。──《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这部佳作娓娓动人,时而憷目惊心,书中描述过于相信科学和意识形态、又过于轻视人性的一小群人所做出的决定背后的意义。──《卫报》(The Guardian)

  方凤美的文字流畅、论据清楚,反映出她对多种文化的认识……本书讲述一个极可能会影响中国(与世界)数十年的政策,感人至深。──《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方凤美这本书的出版时机绝佳,提供了优秀的概观。她的文字通俗易懂,带领我们走进四川地震、北京奥林匹克运动场、广场舞大妈、农民工、孤儿院、跨国领养中国女婴、生育旅游和代孕的幕后。她以耗时多年进行的深入调查和採访,为这些常见的主题补充背景。──《洛杉矶书评》(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方凤美对中国一胎化政策的精采探索必定会改变我们谈论中国崛起的方式。《独生》深入浅出,富有人性,而且无所畏惧;对任何关注中国经济的未来、环境或政策的人,都是必读之作。本书不仅澄清事实,打破迷思,更直接正视为人父母的意义这样的深刻问题。──欧逸文(Evan Osnos),《野心时代》作者

  《独生》深具启发性、影响强大且扣人心弦,从第一页起便令我读得欲罢不能。方凤美眼光独到,能抓住能让故事发光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我们大多会忽略。她的文字优美而生动,揭发了中国一些我不会想像到的面向。──蔡美儿,《虎妈的战歌》作者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的一胎化政策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想要了解该政策如何对普通人的生活和中国社会造成了全面影响,就一定要读这本书。《独生》对人物的描绘栩栩如生,故事不可思议,让人大开眼界。──薛欣然,《中国好女人》、《我要天上的星星:中国一胎化世代的真实样貌》作者

  《独生》是一本极为重要的书,讲述一股形塑当代中国的重要力量,对政策专家和所有对中国这个世界强权的未来感兴趣的人,都是必读之作。然而这本书也十分引人入胜,文字带有小说的敏感度与同理心,让我们对自己在家庭生活中面临的艰难选择──与找到的喜悦──有了新的认识。──安-玛莉.史劳特(Anne-Marie Slaughter),《未竟之业》作者
绝境求生:北极冰盖下的生存挑战 简介: 在距离人类文明最远的边缘,在永恒的冰封与极度的寒冷中,一座由冰雪构筑的秘密科研前哨站——“冰穹之眼”——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不是一场关于意识形态、人口政策或宏大社会实验的叙事,而是一场关于人类意志与自然伟力之间殊死搏斗的真实记录。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近未来,地球气候系统经历了一次剧烈的、不可逆转的转变。曾经稳定的北极冰盖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随之而来的是极地生态系统的崩溃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常态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冰穹之眼”——一个旨在研究末日气候下深层海洋生物和地质活动的国际合作项目——成为了世界上仅存的、相对独立于全球混乱的“孤岛”。 核心人物与群体: 团队由来自不同背景的顶尖科学家、工程师和探险家组成,他们被困在这座被突如其来的“极地风暴潮”完全隔绝的基地中。 艾米莉亚·沃特斯 (Dr. Amalia Waters): 团队的首席生态学家,一位坚韧不拔的女性,她对冰层下的生命形态抱有近乎宗教般的热忱。当外界通讯中断,资源开始枯竭时,她必须决定是否为了保护一个独特的深海样本而牺牲部分生存物资。 科林·瑞德 (Colin Reid): 基地总工程师,一个实用主义者,他深信技术和机械是唯一的救赎。他与艾米莉亚在资源分配和风险评估上产生激烈冲突——是修复破损的供氧系统重要,还是维持深海钻探设备的运转更关键? 萨米尔·汗 (Samir Khan): 基地内最年轻的后勤专家,承担着分配配给和维持内部秩序的重任。他目睹了最初的科学合作如何迅速退化成基于本能的、残酷的生存竞争。 “幽灵” (The Spectre): 一名身份不明的流浪者,他原本在冰盖边缘进行非法采矿活动,意外被基地发现并接纳。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个疑问,他是否掌握着逃离这片死亡之地的秘密,还是一个潜伏的威胁? 冲突与困境: 随着基地的能源储备下降到临界点,更致命的威胁浮现了。风暴潮带来的剧烈震动使得基地结构出现了不可见的疲劳裂缝,海水正渗入下层的生活区。生存不再是科学研究的附带品,而是唯一的议程。 1. 能源危机与道德抉择: 维持核心反应堆运转需要大量的稀有冷却剂。现有的储备只够维持基地运行数周。科林主张牺牲部分非必要的科学部门,只保留生命维持系统。然而,艾米莉亚指出,如果放弃深海实验室的维持,他们将永远失去对一个可能揭示地球深层生命起源的关键数据的追踪。 2. 心理崩溃与内部瓦解: 与外界的绝对隔绝,以及对救援无望的认知,开始侵蚀团队的专业精神。猜疑、恐慌和绝望滋生出内部的派系斗争。资源开始被囤积,严格的配给制度形同虚设。萨米尔必须在维护秩序和防止暴力冲突爆发之间走钢丝。 3. 环境的恶意: “冰穹之眼”并非固若金汤。周期性的冰震和巨大的压力变化使得基地像一个巨大的、正在缓慢被挤压的易拉罐。每一次设备故障都可能意味着永久性的失温或缺氧。他们必须进行高风险的外部作业,修复被冰层扭曲的通风口和天线,而外部的温度和风速随时都能将人类瞬间冻结。 4. “幽灵”的秘密: 随着情况的恶化,“幽灵”开始展现出对这片冰原惊人的熟悉感。他似乎知道一些关于冰层下暗流和旧日废弃路线的信息,但这信息往往需要团队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换取。他的动机是自保,还是另有所图? 高潮与转折: 在一次尝试重启备用发电机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冰封”事件(极端低温导致所有外部管道瞬间冻结)的行动中,团队发现了一个更恐怖的事实:他们所处的冰盖并非如预想中那样稳定。他们的基地建在一个移动的、不稳定的冰川之上,而风暴潮加速了冰川的分裂。 艾米莉亚和科林被迫搁置分歧,联合起来寻找一个逃生方案——一个他们曾认为永远不会用到的、极其冒险的“紧急弹出”协议,该协议依赖于一个从未被充分测试过的单人逃生舱。谁将拥有离开的权利?或者,他们是否会达成一个集体牺牲的协议,将数据和发现留存下来,即使他们自己无法幸免? 本书以一种极度写实和紧张的笔触,探讨了在极限环境下,科学的理想主义如何被生存的本能所吞噬,以及当所有社会契约都崩塌时,人类还能依靠什么来维系最后的尊严与希望。这不是关于征服自然,而是关于理解自身在绝对的、无情的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与脆弱。它描绘了一场围绕着氧气、温暖和生存空间展开的,没有怜悯的战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方凤美 Mei Fong


  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国际特赦组织人权新闻奖得主。曾担任《华尔街日报》记者,着名报导包括9-11攻击事件后的纽约、二○○八年北京奥运前的中国转型过程,以及中国的农民工。被《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选为中美关系的五十名影响人物之一。离开记者岗位之后,曾任南加大传播学院讲师,现为新美国智库成员。
 

图书目录

台湾版序
前言
1 地震过后
2 时间来到二○○八年八月八日
3 卡珊德拉与火箭专家
4 人口警察
5 小皇帝长大了
6 欢迎来到玩偶之家
7 好死不如赖活
8 红线断了
9 跨境婴儿
后记

谢志
注释

图书序言

前言

  冷战期间,中国的火箭专家想出了一个远大的计画。这个计画与导弹、太空探索或任何形式的武器研发都没有关系。

  它是关于婴儿的。

  一九八○年九月二十五日,中国共产党透过一封公开信公布了这个计画。信中要求党员自发性地限制家庭规模,只生一个孩子。此一要求实际上就是命令。

  一胎化政策这个世界上最激进的社会实验就此展开。 政策维持了三十五年之久,改变了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生老病死,而且影响还在持续。

  一胎化政策和节食减肥一样,实施的初衷都是好的。中国政府认为,要完成帮助二亿农民脱贫的艰巨任务,这项政策势在必行。但也正如节食减肥一般,一胎化政策採取的手段太过激进,太急于求成,导致了一连串的负面影响。

  强制节育、强制堕胎等一胎化政策中的极端措施,最终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然而同时,世界各国却又对中国急遽高升的经济成长羡慕不已,甚至眼红,而中国经济的成功有部分被归功于一胎化政策。

  但世人未能理解的是,中国经济的迅速成长与其用于人口规划的控制手段并没有什么关联。实际上,一胎化政策正在危害未来的经济成长,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导致人口过于老化、男性比例过高,甚至有可能会太少。

  中国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多,而不是人少。如果不是因为一九六○到七○年代婴儿潮时期出生的劳工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力,中国就无法崛起成为世界工厂。当时一胎化政 策尚未出现。

  出生人口变少,确实让培养人力资本所做的投入更有效率,这点无可否认。举例来说,教育资源的分配变得比较集中。但是,很多经济学家一致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迅速成长,原因主要在于政府鼓励外商投资和民营企业的政策,而不是限制生育人数。以国企私有化为例,此一措施促进了民间产业的发展,二○○五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毛额(GDP)有七○%来自民营企业。着作众多、备受推崇的经济学家葛艺豪(Arthur Kroeber)专门研究中国,他就说:「假设中国经济成长了一○%,如果一胎化政策的贡献有超过○.一%,那么我会感到很意外。」

  中国庞大的劳工大军已渐渐老去。到了二○五○年,中国每四人当中就会有一个人超过六十五岁。 一胎化政策造成了必须支持和援助这群老人的劳工人口数量锐减。近年来,中国在推行全国性退休金和医疗保健体制方面大有进步,但是社会安全网完全无法满足需求。中国领导阶层将不得不在更短的时间内解决更多的问题。

  我自二○○三年便以《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特派员的身分报导中国的经济奇蹟。我负责跑工厂线,採访世界工厂的新闻。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每一座小城都是以产品区分的:我经常造访牛仔裤城、胸罩城、一美元商品城,报导世界最大的圣诞树工厂,还有一间研发出魔术胸罩的胸罩实验室。

  当时几乎无人预见到未来劳动力会短缺,不过我已经开始耳闻工厂老板被迫为员工加薪的事。有的工厂借由提供前所未闻的福利来吸引劳工,例如电视、羽球场和免费保险套。当时多数的经济学家都认为那是短期的人力供给问题,很快就会自行缓解。毕竟,中国怎么可能会缺劳工?

  结果,劳动力短缺发生得比预期中还要早。一胎化政策造成生育率锐减。中国庞大的八亿劳动人口 (比整个欧洲的人口还要多)自二○一二年开始萎缩 ,而且这种情况今后还会持续多年,导致薪资攀升,并且加剧全球通货膨胀压力。

  生育率连续二十年低于更替水准,使得中国自二○一五年年末开始正式转为实施二胎政策,以减轻人口压力。此举可能影响力太小,也来得太迟了。中国两年前小幅放宽一胎化政策时,符合条件的夫妻里仅有十分之一申请了二胎许可,比最悲观的预测数字还要少。 很多人表示,在当今的中国要养超过一个孩子,实在是花费太高、压力太大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胎化政策可算是相当成功,因为很多中国人已经打从心底深信独生家庭就是理想家庭。

  如果政府无法扭转这种心态,那么在二○二○至二○三○这十年间,中国人口会达到高峰并开始减少。到了二一○○年,人口可能会减至一九五○年的水准,也就是五亿左右 ,对这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而言将是惊人的逆转。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在未遭遇战争或流行病的情况下流失这么多人口。同时,一胎化政策的实施有时相当严厉,在某些案例中甚至近乎不人道,并且引起了一些恶性的副作用,从可能会爆发冲突的性别比例失衡到实质上的婴儿领养黑市都包含在内。

  中国的一胎化政策是军方科学家精心打造出来的,他们相信任何令人遗憾的副作用都可以迅速压制,女性生育率也可以轻易调整。中国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或许会投入更多智慧与考量,但他们大多被排除在决策圈外,因为文化大革命让社会科学家失去了资源与威信。只有该国的国防科学家未遭整肃,结果事实证明他们并不是人类行为的最佳裁判。

  可悲的事实是:一胎化政策的严厉限制对提振经济而言并无必要。中国早在一九七○年代,即一胎化政策实施前整整十年,就已经推行一种成效卓着且较不具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称为「晚稀少」。在「晚稀少」推行的十年间,中国妇女的平均生育人数从六个孩子降到了三个。

  很多人口学家相信,即使没有强制执行一胎化政策,生育率下滑的态势也会持续。考量到邻近亚洲国家的生育率也有类似趋势,这个假设很合理。毕竟,中国的邻国在没有诉诸这类激烈措施的情况下,也都成功减缓了人口增长,而且还让经济突飞勐进。大约在中国实施一胎化政策的同一个时期,南韩、台湾、新加坡与泰国的生育率也显着下降,平均每个妇女从生育六个孩子减少到两个以下。

  如果中国跟这些国家走上同样的道路,致力于推行正常的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很可能会降到几乎和现在一样低。

  若是那样,中国人一定会比现在快乐。专门研究中国生育转型现象的华盛顿大学教授雷伟力(William Lavely)表示:「就算再多个五千万到一亿人,差别也不大。整体社会福祉并不会大幅减少,事实上还可能会增加,因为很多家庭能够生育他们需要的第二个孩子。多一个孩子为部分家庭带来的安全感和精神慰借,都是更高的人均GDP无法取代的。」

  中国能像当初成功关闭生子开关那样,再把它成功打开吗?近代历史显示答案是否定的。曾经尝试透过鼓励生育政策来增加人口的亚洲国家大都失败了,新加坡则依靠移民来补足劳动力。中国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经济体为解决未来劳动力短缺问题而做的决定,其影响将会波及海外。

  尽管如此,我们对一胎化政策的诸多代价和后果依然缺乏了解,于是这项政策持续受人称颂,特别是环保人士。共产党有多年时间都声称,一胎化政策让中国人少生了三到四亿个小孩,与美国的总人口相当。(这类说法现在遭到质疑;一些人口学家估计,实际少出生的人数最多大概仅有一到二亿。 这个数字很大,但依然比共产党宣称的数字少得多。)基于这些可能夸大的声明,权威杂志《经济学人》(Economist)将一胎化政策列为减缓全球暖化最重大的政策之一,比保育巴西热带雨林和美国提高其废气排放标准还有效。

  光看出生数字,的确对碳排放量减少有所贡献,但这并非事实的全貌。毕竟,美国人口不到全球的五%,但碳排放量大约占全球的十五%。中国虽已大力控制其人口数,却仍是世界最大的排碳国。此一现象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共产党不计一切代价追求经济成长的发展模式。这种心态导致中国政府强制实施一胎化政策,也促使他们制定了很多极度不严谨的环保措施。这些措施对全球碳排放量的负面影响,也许比中国人生的小孩多寡还要大。

  即便是现在,一胎化政策在全球也都有人支持。巴西的环境问题专家克莱蒙特(Charles Clement)曾写过,所有政府「都应採取某种形式的一胎化政策……而不应在中国废除此项政策并忽视其对全世界的重要性」。 知名加拿大作家黛安.法兰西斯(Diane Francis)则主张「一种普世法规,例如中国的一胎化政策」。 柏克莱大学的学者波茨(Malcolm Potts)告诉我,他认为一胎化政策虽然造成伤痛,却也带来重大的经济利益,而且依然是「目前为止实施过的最重要社会政策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提倡的这个制度允许强制堕胎和绝育。这令人不禁要问:我们拯救地球是为了什么?支持人口控制,未必需要接受一胎化政策这么样残酷的做法。

  撰写本书期间,我力图分析导致一胎化政策实施的原因,以及它对百姓生活造成的广泛影响。因为尽管中国断然改採全面两孩政策成为全世界的大新闻,一胎化政策的副作用还会持续数十年;很多人依然要付出代价。

  在寻找一胎化政策背后的个别事件时,我造访了一些「光棍村」,这些乡下的小村子完全没有适婚年龄的女性。我找到一名现在隐居于美国某市郊的前任计划生育委员会高层官员,据她自己推算,她批准过的强制堕胎手术超过一千五百件,其中三分之一是在怀孕晚期进行的。我发现了一个迅速崛起的产业,业界人士自认能解决中国缺少女性的问题,那就是客制化真人大小的性爱娃娃。我採访了领养中国婴儿的美国父母,以及请美国母亲代孕的中国父母。我在北京的一家医院接受了体外人工受精(IVF)疗程,也在昆明的一家安养中心待了一段时间,这些经历都显现一胎化政策如何影响人生最基本的经验—生与死。

  面对中国一胎化政策的明显对比,我将衡量养儿育女的代价,并且从中学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为什么要生小孩?

  地动天摇,一切就此开始。

图书试读

汶川大地震是中国多年来伤亡最惨重的地震。一开始,这场地震被视为单纯的灾难。大地震动、建筑崩毁,约有七万人罹难。
 
最后,我反而将它看成一胎化政策引发悲剧的悲惨实例,只是这个实例的规模很庞大。
 
很多人不知道,震央附近的什邡是一胎化政策的测试地点。一九八○年全面实施一胎化政策之前,中国的人口计划官员曾经在四川进行试验,尤其是什邡县。在试验中,他们运用强制性手段大幅降低出生率。学者认为四川会最先被选中,是因为当地位处中国农村的中心地带,全中国有一○%的人住在那里。四川也是邓小平的出生地。无论原因为何,那些手段成效卓着,相当惊人。到了一九七九年,什邡县的人口成长速度已大幅降低,九五%以上的夫妇签下了只生一个孩子的保证书。 人口学者葛苏珊(Susan Greenhalgh)写到,四川的例子让中国的人口计划官员感受到「极大的前景」,认为政府可以「实现人口奇蹟」。
 
将近三十年后,强震来袭。据国营通讯社新华社报导,约有八千个家庭在震灾中失去唯一的子女。在什邡,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家庭都是一胎家庭。 地方媒体报导,某些村子被地震夺走一整个世代的生命。
 
这场悲剧因此增添了一个奇异的面向。地震发生后仅仅数週,便有家长急忙赶到医院,解除他们多年前在计划生育规定下被迫接受的绝育措施。他们极度渴望再补生一个孩子。
 
不久后,这些父母遭到施压,签署了保密协定。中国政府明确禁止国内媒体撰写关于失独父母的报导,也不允许提及许多孩子的死是学校建设品质低劣导致的。尝试深入调查的地方人士被捕入狱。政府紧锣密鼓地筹备几个月后即将举办的奥运会之际,灾区的人民失去性命、家庭被摧毁,抗议也遭到镇压。
 
尽管共产中国理论上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很多人依然相信征兆。人民把天灾视为中国统治者天命将尽的前兆。毕竟,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仅六週,毛泽东就死了。他的死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最终导致各种社会经济改革措施,例如一胎化政策。这些改革措施则造就了今日的中国。
 
有些人怀疑,二○○八年的地震是不是上天在谴责一胎化政策和其他违反自然的行为。举例来说,有人推测,地震可能是政府在地震活跃的区域建立三崃大坝所引发的。

用户评价

评分

《獨生: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這標題本身就帶著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和歷史探討的意味,讓我這個身處台灣的讀者,對書中可能蘊含的深刻分析充滿了期待。我理解「社會工程實驗」這個詞組,意味著作者將從一個更為宏觀、系統的角度,去審視「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過程及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多層面影響。這不僅僅是對政策本身的梳理,更可能是一次對國家意志如何介入個人生活、如何重塑社會結構的深度考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這項政策是如何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上,被強勢推行,又如何改變了中國家庭的傳統模式,並對社會的各個面向,包括經濟、文化、價值觀念等,產生了深遠的衝擊。我特別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否會探討這項「實驗」的後遺症,例如,人口結構的失衡、老齡化問題的加速,以及對下一代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透過這本書,我希望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這段歷史,並從中汲取對當前社會發展的一些啟示。

评分

單憑《獨生: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這簡潔有力的書名,就足以讓我這個在台灣的讀者,對其所蘊含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我理解「社會工程實驗」的意涵,意味著這不僅僅是對一項政策的簡單回顧,而更可能是一次對國家意志如何介入個人生活,如何大規模、系統性地塑造社會結構和文化價值觀的深入探討。我對這本書能夠為我呈現的,是那種既有宏觀的國家戰略視野,又有微觀的個人生活切入點的敘事。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描繪,這項「實驗」是如何在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上展開的,其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又採取了哪些具體的執行策略。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這項「實驗」對中國社會的長遠影響,例如,人口結構的改變、家庭倫理的演變、以及獨生子女一代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獨特挑戰和形成的獨特價值觀。這本書能否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這段特殊的歷史,並反思其在當代中國乃至全球社會發展中的意義,這是我最為期待的。

评分

《獨生: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這個書名,就像一記響亮的警鐘,瞬間抓住了我的目光。身為台灣的讀者,雖然我們不是這項政策的直接參與者,但對於中國大陸的「獨生子女政策」所帶來的影響,我們或多或少都有所耳聞。我對書中「社會工程實驗」這個詞的闡述極為期待。這是否意味著,這項政策的推動,並非僅僅是為了控制人口數量,更是一場旨在從根本上重塑中國社會結構、家庭倫理,甚至改變國民價值觀念的宏大試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在強大的國家機器運作下,這項政策是如何被推行,又如何對無數家庭的生活軌跡,以及獨生子女一代的成長環境、心理特質、人際關係等方面,產生了怎樣的深遠影響。書名中的「最激進」,更是加深了我對其探討深度與廣度的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細膩的觀察和深刻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這項政策的複雜性,以及它為中國社會所留下的深刻烙印。

评分

這個書名《獨生: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一掃而過,就足以讓人產生強烈的聯想。對我來說,這不僅僅是一本講述中國過去某項國策的書,而更像是一次深入剖析一次前所未有的社會實驗的機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回到那個時代,去理解這項政策出台的時代背景,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宏大視野和對未來社會發展的考量。更重要的是,「社會工程實驗」這幾個字,暗示了這項政策並非只是簡單的生育限制,而是試圖透過一種系統性的、有計劃的方式,去改造和塑造中國的社會肌理。我很好奇,這場「實驗」是如何展開的?其主要的「工程」目標是什麼?又採取了哪些具體的「工程」手段?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這項政策對中國家庭結構、倫理觀念、甚至個體人格發展所產生的長遠影響?比如,獨生子女一代在面對情感、歸屬感、以及未來傳宗接代的壓力時,是否會展現出與多子女家庭不同的特質?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生動的案例,讓這些抽象的社會學概念變得更加立體和真實。

评分

在書店的書架上瞥見這本《獨生: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標題就已經勾起了我極大的好奇心。台灣的我們,雖然不是中國大陸的親歷者,但對於「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無論是在新聞報導、學術討論,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來自對岸的親友,都有著零星的認識。這本書的出現,彷彿是把這些散落的拼圖,以一種更為系統、深入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我很期待它能夠解析這項政策在中國社會結構、家庭倫理、個人發展等層面所帶來的深遠且複雜的變革。從宏觀的國家治理層面,這項政策的初衷是什麼?在執行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預想不到的挑戰?從微觀的個人層面,一個在獨生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個體,其心理特質、價值觀念,乃至於與社會的互動模式,又會與多子女家庭的成長者有何不同?書名中的「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這幾個字,更是加深了我對其探討深度與廣度的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不僅僅是數據和事實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對這些數據背後所蘊含的人性、社會動態以及歷史走向的細膩洞察。它能否描繪出一個既有體制力量又有個人情感交織的真實圖景,讓我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這個曾經影響了數億人的國策,並反思其在當代中國乃至全球社會發展中的意義,這是我最為期待的。

评分

閱讀《獨生: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種跨越海峽的視角延伸。我們在台灣,對於生育率下降的焦慮感與日俱增,但大陸推行「獨生子女政策」的歷史,卻是一段極為特殊的經驗。我對書中如何呈現這項政策的「社會工程」性質感到興趣。這意味著,這不僅僅是關於生育的數量控制,更可能是一場試圖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結構、人口結構,進而影響經濟發展、文化傳承乃至價值觀念的宏大實驗。我很好奇,這項政策在執行層面上,是如何克服龐大的人口基數和複雜的社會習俗的?書中是否會揭示其背後所採用的各種策略、手段,以及其中可能涉及到的權力運作和社會控制機制?同時,我也關注這項「實驗」對中國社會長遠影響的分析。例如,性別比例的失衡、老齡化社會的加速、以及對下一代勞動力供給的影響等等。更深層次地,我希望能從書中看到,這場「實驗」如何塑造了獨生子女一代的價值觀、競爭力,以及他們在家庭和社會中的角色定位。這本書能否提供一個多角度、深層次的解讀,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這場「實驗」的複雜性及其留下的深刻印記,這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獨生: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了力量感和學術深度,足以吸引像我這樣對歷史、社會議題感興趣的台灣讀者。我理解「社會工程實驗」所代表的,不僅僅是政策的執行,更可能是一種國家力量介入社會,試圖以系統性的方式去改變人口結構、家庭模式,甚至是價值觀念的宏大規劃。我對書中如何將這種宏大的「工程」與個體的真實生活聯繫起來感到好奇。這是否意味著,它會深入探討這項政策對無數家庭命運的影響,以及獨生子女一代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獨特的心靈歷程和社會互動模式?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歷史材料和細膩的社會觀察,來闡釋這項「實驗」是如何在中國社會的肌理中,刻下了深刻的印記,並可能帶來了哪些長遠的影響,比如人口結構的改變、傳統觀念的衝擊,以及對下一代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多層次、多面向的解讀,讓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這段特殊的歷史。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獨生: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本身就極具衝擊力,足以讓人停下腳步,思考其中的含義。作為一個在台灣成長的讀者,我們對於「少子化」議題並不陌生,但中國大陸的「獨生子女政策」其規模和執行力,絕對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現象。我對於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項政策如何在「一胎化」的框架下,對中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從城市到鄉村,從家庭到職場,進行一場大規模的「社會工程」感到好奇。這項政策的推行,勢必牽動著無數家庭的命運,改變了傳統的生育觀念,也重塑了親子關係的結構。書名中的「實驗」二字,更是暗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不可預測性、以及後續效應的深遠。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細緻地分析,在這場「實驗」中,國家機器是如何運作的?它所預設的目標是什麼?而實際的結果又與預期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落差?更重要的是,它能否觸及政策對個人心理、情感以及人際關係的微妙影響?比如,獨生子女一代的「小皇帝」、「小公主」的標籤從何而來?他們在面對社會壓力、情感需求時,是否展現出與傳統社會不同的應對模式?這些都是我非常希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的問題。

评分

《獨生: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這個書名,帶著一種歷史的重量感和嚴肅性,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身為台灣的讀者,我們雖未親身經歷,但對「獨生子女政策」的各種報導和討論,早已在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對這本書所能提供的,不單純是政策的時程、數據的羅列,更期待它能深入剖析這項政策的「社會工程」面向。這是否意味著,它不僅僅是為了控制人口數量,更是一場旨在重塑社會結構、家庭關係、乃至於國民性格的宏大實驗?書中是否會探討,在強大的國家意志推動下,這項政策是如何滲透到社會的毛細血管,改變了無數家庭的生活軌跡,又如何影響了獨生子女一代的成長環境和價值觀的形成?我對其「實驗」的涵義尤其感到好奇,這是否意味著政策的推行過程中,充滿了試圖、調整,甚至可能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後果?我希望能從書中看到,這項政策如何在中國社會內部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例如,性別比例的失衡、傳統孝道觀念的演變、以及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壓力等等。這本書能否呈現一個既有宏觀的國家戰略,又有微觀的個人命運交織的複雜圖景,這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這本《獨生:中國最激進的社會工程實驗》光是書名,就已經點燃了我強烈的好奇心。在台灣,我們對「少子化」這個議題已經非常熟悉,但中國大陸的「獨生子女政策」,其規模和實施的力度,絕對是另一層面的歷史事件。我對書中所探討的「社會工程」意涵尤為感興趣。這是否意味著,這項政策的影響,早已超越了單純的人口控制,而是試圖從根本上改造社會的結構、價值體系,乃至於國民的心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揭示,在國家意志的推動下,這項政策是如何一步步地滲透到每一個家庭,如何重塑了傳統的親情模式,以及對獨生子女一代的成長軌跡、價值觀念和人生選擇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書名中的「最激進」三個字,也暗示了這場「實驗」的獨特性和挑戰性。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生動的案例,來闡釋這些複雜的社會學概念,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項政策是如何在中國社會的肌理中,刻下了深刻的印記,又留下了怎樣的歷史性考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