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位隐士。】
何谓幸福的人生?
梭罗说:「失去全世界之后,我们才开始找到自己。」
「世上我不想要的事物何其多!」——苏格拉底,西元前约四二五年
★现代隐士克里斯‧奈特小档案── ⊙他在车诺比核灾发生的同年、一九八六年,开始缅因州林子里的独居生活,自此没再开过车、花过一毛钱。
⊙他从未使用过网际网路,没发过email,也不知道父母仍否在世。
⊙二十七年来,他没看过医生,也没吃过药,因为他几乎没有跟任何人接触。
⊙他承认每年大概要闯空门四十次,偷的大都是食物、煤气桶、书籍等民生用品,而且都是趁屋主不在时才会闯入。他全身上下,除了眼镜,都是偷来的。
⊙缅因州北塘镇的镇民几十年来觉得镇上魅影重重。有时是手电筒电池不见,有时冰箱里的牛排消失,烤肉架上新的瓦斯罐有时会被换成旧的。锅子、大衣等物品也无缘无故没了踪影。
⊙奈特随着季节度日,春天时採集、把自己养胖,才有办法度过缅因州的严冬。他在野外生活,却从不生火,以免透露形迹,只在夜幕低垂时离开营地。
⊙他趁夏天赶进度补足过冬所需的物资,尤其是囤积瓦斯罐跟食物。有几次,他几乎过不下去,瓦斯跟食物都用尽,只得靠冥想。他甚至考虑过自杀。
⊙二○一三年,他闯入「松树」夏季营地时,启动了警报器,随后被捕入狱。距离监视器拍摄到他的身影,已经过了十一年。
⊙隐士并非现代产物,但是奈特自成一格,他和外界全无沟通,从未拍过照,也不记日记,过着无人知晓的孤立生活。
⊙他宁愿独自生活在野外,也不愿妥协,回到一般正常的生活。除了不事生产、必须靠偷窃物资过活,他的选择出自绝对的自由意志。若非偷窃被逮到,他需要的只是社会的漠视。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属于「少数」的成分,为了顺利适应群体生活、提高个人存活率,或压抑,或转化,但这不代表这部分的需求可以被忽略。克里斯‧奈特坚持离群索居的行为,代表了每个人内在无人知晓的那一面的放大版。
很多人都做过逃离现代生活的美梦,但实际採取行动的人少之又少。
这本书是一名男子独居缅因森林长达二十七年、实现这个梦想的真实故事。
而他之所以远走高飞,不是为了逃亡避难,纯粹只是想独自生活。 一九八六年,二十岁的克里斯多福‧奈特开车离开麻州的住家,前往缅因州,从此潜藏在缅因森林中。聪明内向的克里斯独居林中期间,从未与人交谈,直到将近三十年后行窃被捕,才开口说话。即使在零下严冬,他依然在帐篷里度过,凭借勇气和机智存活下来,并摸索出储存食物和用水的巧妙方法,避免自己在野外冻死。他闯进附近的小木屋偷取食物、衣服、书刊和其他日用品,虽然只拿走基本生活所需,却吓坏了附近的居民。多年以来,住户深受其扰,却都无法破解接二连三的离奇窃案。 本书根据作者与奈特本人的多次访谈写成,对奈特与世隔绝的生活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也探讨他为什么离开尘世、隐居生活的所见所得,以及重返社会后面临的挑战。故事不但扣人心弦,也思考了孤独、社群,以及何谓幸福人生的课题,让一个决心按照己意过活并一一突破困境的隐士跃然纸上。 名人推荐 小野 作家
李取中 《大志杂志》总编辑
李伟文 牙医师.作家.环保志工
许皓宜 谘商心理师
詹伟雄 《数位时代》创办人
推荐
各界佳评 作者发掘了一个故事,彻底翻转我们对人生在世两大课题的认知——人际关系和大自然。读来相当震撼,过了好几个礼拜,我仍在思考这个故事对我们的社会,甚至对自己的人生隐含的意义。——赛巴斯提安‧钟格(Sebastian Junger),《超完美风暴》作者
一则深刻动人的寓言……作者如有魔法……不只召唤出他跟书中主人翁之间非比寻常的难忘友谊,也把人类在这个喧嚣世界里寻找意义的历史摊在读者眼前。——麦可‧帕德尼提(Michael Paterniti),《送爱因斯坦回家》作者
克里斯‧奈特是个美国奇葩。一个遗世独居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人。我一口气就把这个教人难忘的故事看完了!——约翰‧维扬(John Vaillant),《复仇与求生》作者
故事惊人,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的笔调简洁明朗、平易近人,令人耳目一新,观点公正,富于同情。——劳伦斯‧韦施勒(Lawrence Weschler),美国国家书评奖得主
对逃离人世纷扰、挖掘内在,从存在本身而非行为之中寻找意义的另类反思。——马丁‧希史密斯(Martin Sixsmith),《迟来的守护者》作者
引人入胜……叙述紧凑,让人一头栽进去……发人深省,在脑中萦绕不去,促使读者重新思考何谓现代社会、人对意义的追寻,以及孤独对人的影响等问题。——史蒂芬‧布查(Stephanie Bouchard),《波特兰新闻先驱报》
奈特弃绝人类社会的动人纪录……极具说服力。——《出版者週刊》
紧紧抓住读者的目光……让人一窥这个时代最神祕之人的生活和思想。——约翰‧霍里尤(John Holyoke),缅因州《班戈日报》
生动,明快……细腻探讨一名隐士的神祕生活。——罗莉‧贺辄(Laurie Hertzel),《明星论坛报》
令人无法抗拒……作者说故事的功力一流。——莎拉‧沃克‧卡伦(Sarah Walker Caron),缅因州《班戈日报》
研究详尽……值得一读……一个执意脱离社会者的惊人纪录。追根究柢,本书深入思索了社会期待对人造成的痛苦,以及人皆有之的逃离渴望。——麦克‧哈里斯(Michael Harris),多伦多《环球邮报》
本书一方面从实际面、心理面和策略面探讨了隐士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呈现隐士对一般人的吸引力——为什么我们总是为之着迷,却也经常因之深感挫折。——科林‧迪基(Colin Dickey),《新共和杂志》
本书适合在营火旁阅读,备好热水瓶为佳,伴着一杯甜甜的温酒,轻松就能读完……它提出各式各样的深刻问题,例如孤独对人的意义、受苦的价值,以及人对生命的不同渴望。——珍妮佛‧山尼尔(Jennifer Senior),《纽约时报》
发人深省……研究透彻,充满同情……作者把奈特的童年记忆、如何在林中求生、法律诉讼、最后不得已回归社会的过程,与历史上各式各样的隐士纪录及其动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爱丽丝‧凯瑞(Alice Cary),《书评月刊》(BookPage)非小说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