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材的木,成器的人:台湾木职人的记忆与技艺

成材的木,成器的人:台湾木职人的记忆与技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木工
  • 台湾文化
  • 职人精神
  • 传统工艺
  • 手工艺
  • 文化人类学
  • 口述历史
  • 匠人
  • 技艺传承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视觉型入门阅读」系列再次出击,以丰富、纪实的影像,深入产业现场。
  职人的口述记忆,纪录「传统产业」最后一代的匠人与台湾的美好年代。
  豆知识单元,带你了解我们生活中木头产品的价值。
  新一代设计师如何与产业接轨,最务实的产业入门教战守则!
  认识最潮设计产品、访问募资平台与室内设计当红木器家具品牌的设计理念


  北欧设计的简约书柜、日本的精雕漆器碗盘、美国壁炉边的老奶奶摇椅……

  你可知道,这些东西过去都出自台湾的工厂?

  如果要把家里重新装潢,家具器皿大翻新,你会用简约新潮的IKEA、温润朴实的MUJI、还是家具街里老派但经典的中国式红木橱柜?而当你在家饰店里闲晃挑选时,是不是会一面想起爷爷奶奶家里不起眼却耐用的实木桌椅器具,却一面为了清洁保养方便,选择使用塑胶或钢铁,渐渐地家中少了一抹温暖鲜活的褐色?

  曾经,木头材质的家具日用品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也曾经,现在人人心仪的欧美日木制品有许多都是从台湾出产。台湾过去是世界上一流的木业加工大国,大量的林木资源、传承自中日的高超技术,还有加上世界前三的木工机械工业,构筑出傲视全球的荣景。只可惜因为长期代工没有发展品牌,再加上生活型态改变、产业外移、政策限制等等因素,渐渐地,订单少了,产业中的人们也面临逐渐高龄化却找不到接班人的窘境,相关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

  为了让木业再次重新活化,行人选定榫卯、跳台(车床)、曲木等三种实木加工最主要的技法,让读者从与日常生活最紧密相连的「细木作」家用品里,看见最精湛的匠师技法,和最富生命力的木质纹理,然后发现不只物品本身具有高度美感与实用价值,背后所保留的技艺和产业链也一样值得注目。

  透过几位投入实木加工业一辈子时间和心力的老师傅的故事,还有精美温润的木材与厂房摄影照片,读者将会看见职人的人生和用心,他们经历过什么样的时代,学起了什么样的技术,遇见了什么样的产业和生活转折,以及持续从业至今,他们对木材和加工业抱持的是什么样的眷恋……于是我们会发现,职人不须往国外远求,就存在于乡里之中低调存在的大小工厂。除了职人故事,本书中也记录了厂房中详细的制作流程,让好奇却不得其门而入的读者,可以「实地」了解自己手边的器物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而在回顾人物与产业历史的纵深之后,本书也不忘展望未来,介绍结合了既有实木加工技法与创新设计的木头产品,是如何和产业擦出火花。

  随着本书介绍的人,我们希望能带领大家重温木质的美感体验,和再度开始使用木制品的热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企画团队/行人文化实验室


  通常我们是一间出版社,但更常我们在做一些实验,例如,假装我们也是作者。用打群架的方式,找到一个目标对象(议题/主题),再找来一群坚强的伙伴(採访/摄影/设计......),我们不被时间牵着鼻子走(所以不是定期出刊),我们只在乎打一场有把握的胜战。为议题/主题找到新的观点、思考方式、甚至是让它延续与存在的可能。过去作品有《活字:记忆铅与火的时代》、《咆哮志:突破时代的杂志》、《讨海魂:13种即将消失的捕鱼技法,找寻人海共存之道》、《台湾妖怪研究室报告》、《透明的记忆:感受日常玻璃的温度》。

文字/王妃靓

  Fifi,又名王阿飞。越来越喜欢地球的外星客,太空船基地落脚屏东。平日伪装成在山下、山边、山上接案度日的写字工。

文字/陈泳翰

  台大经济系学士,台大历史所硕士。曾任平面媒体编译、记者,现为自由工作者,投身产业贸易史研究与跨领域书写,探索报导写作的不同可能性。

摄影/翁子恒

  1985年生,台北人,清华材料所毕业。因学生时期对摄影、艺术、社会的兴趣和关注,2011年告别半导体,带着家人的支持(和担忧)以及指导教授的追梦金,转个弯,开始以平面摄影为职志。为求物质与心灵的温饱,必须无所不包,跨足各种能被相机记录的题材;尤其喜欢跟着编辑们上山下海,访拍各式人文项目,旁听人生课程,补充精神食粮。期许作品能像时光胶囊,被遗忘后又能被意外开箱,成为未来对过去的参照与想像。

  www.sherbetphotography.com

图书目录

重返木头产业

第一部 看见交会的生命:经典技术
第一章 结构的力与美:榫卯
想心机弄机关:王登发
简朴而精湛的智慧结晶
第二章 化方为圆:跳台
传奇奇妙不可传:江隆烟
车床的祕密
第三章 弧度的艺术:曲木
机械时代的技术者:张政义
影响世界的No.14号椅子
第四章 从原料到材料:制材
材积精算师:陈春发
实木、合板比一比

第二部 展现未来的产品:创新思维
人家概念
木趣设计
柒木设计
壹一
路力家器具
乐乐木

附录一:诠释与文献
附录二:参观与体验
附录三:参考资料

感谢名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材积精算师:大剖师傅陈春发
 
「你那支手机的宽度,我看大约两吋多。桌上那册笔记本,差不多久九吋左右。」只要说到尺寸,入行制材业将近五十年的大剖师傅陈春发,总是能毫不犹豫给出解答,如果金头脑大赛、百万大富翁一类的益智节目,只测验现场来宾的目测能力,陈春发一定能够毫无悬念,轻轻松松拿下冠军。敏锐的眼力,正是老师傅在这行无可取代的超能力。
 
在制材厂里,大剖师傅是公认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株花了数十年育成,还大费周章从山上运送下来的树木,得要靠着大剖师傅根据订单开出的规格,目测再心算后,才能精准下刀「剖开」,让表面不规则的原木,摇身变成有稜有角、可资利用的木料。
 
由于原木切割后,可资利用的板材与剩下的畸零废料,价格差异实在太大,倘若大剖师傅下刀马虎,不但菁华的木料会因此浪费,甚至还可能害制材厂蚀了老本——几乎可以说,大剖师傅的良莠,从根本决定了一家制材厂的竞争力高低,不只老板要为之烦恼,连接手裁切的小剖师傅,也都得仰仗大剖师傅将尺寸盘算好,预留未来切割损耗、干燥收缩的空间,才能游刃有余地将木料切割成更精准的尺寸,如订单所需送交客户。
 
过去一名投入制材业的学徒,平均得要花上十多年,才有机会当上大剖师傅的助手,想要再晋身成为亲自操刀的大剖师傅,二十年的等待往往跑不掉。一再谦称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陈春发,却只花了十年功夫,就站稳大剖师傅这个人人欣羡的位置,如今雇用他的正昌制材厂经营者梁国兴,更是天天都在担心,哪天陈春发退休之后,没人扛得起这份重责大任该怎么办。
 
*****
 
对在竹东镇土生土长的陈春发来说,十三岁入行那年,刚好碰上这一行最好的时光。那时候,天然资源丰富的竹东镇,发达景象不输当代的科学园区。员岽子油田喷出的天然气,就近成为玻璃工业的燃料来源,使台湾外销的圣诞灯泡、玻璃饰品跃升全球第一;横山乡、关西镇开挖的石灰石,送来竹东镇研磨、搅拌后,塑造了水泥工业的发展契机;鹿场大山周遭的林场,则让制材工业有了和前两者鼎足而立的机会,加工后的木箱可以运送玻璃,板模则能供应水泥灌浆所需。与陈春发年龄相仿的亲友,几乎都恭逢了曾经号称「台湾三大镇」之一的竹东盛世,练就了一身技术厚底。

用户评价

评分

“成材的木,成器的人”,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和哲理。台湾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的山林,也孕育了无数勤劳的木职人。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到十分欣喜。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讲述哪些木职人的故事?他们是如何与木头结缘,又是如何一步步磨练出自己的技艺?“记忆”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会非常有温度,我猜想书中会收录一些木职人关于他们人生经历的口述,关于他们学徒生涯的艰辛,关于他们对木头的独特理解。这些记忆,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他们人生价值的体现。我记得小时候,我家有一把木制的摇椅,是阿公亲手做的,每次坐上去,都能感受到一种安稳和怀旧。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这样充满故事的木器?“技艺”这个词,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专业性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台湾特有的木工技艺,比如如何处理不同种类的木材,如何使用各种传统工具,以及如何通过精湛的工艺,将木头变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展现出,木职人们身上那种对工作的专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工匠精神。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台湾的木工文化,以及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木职人们的故事,让他们身上所蕴含的智慧和坚韧,能够感染更多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木头的纹理清晰可见,还带点手绘的质感,让人一看就觉得是关于木头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细看,但光凭这“成材的木,成器的人”这个书名,就勾起了我不少回忆。我从小在乡下长大,家里很多东西都是木头的,小时候不懂事,还拿木头当玩具,用小刀乱刻。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木匠师傅们,那种专注和耐心,真的是一种值得尊敬的技艺。台湾这块土地上,靠山吃山,木头一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从建房子、做家具,到各种生活用品,都离不开它。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写到哪些具体的木材种类?是台湾特有的檜木、樟木,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又是怎么将这些原始的木材,通过人的双手,变成一件件实用的器物,甚至艺术品?“成器的人”这个说法,也让我觉得很有深意,不仅仅是把木头做成器物,更像是通过与木头的互动,人也得到了成长和蜕变。我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关于木匠师傅们的故事,他们的学徒生涯,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掌握这些古老技艺的,有没有什么特别的门道,或者是祖传的秘诀?我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个老爷爷,他做的竹篮子和木勺子,用了好几十年都不坏,那种扎实的手艺,现在真的很难见到了。这本书会不会有关于木工工具的介绍?现在的电动工具很方便,但总觉得少了点老式工具的那种温度。我很好奇,那些老旧的刨刀、锯子、凿子,在师傅们的手里,是如何挥洒自如,变废为宝的。这本书会让我想起我阿公,他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木匠,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每次看到老式的木家具,我都会想起他那双布满老茧但又无比灵巧的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唤醒我心中对传统工艺的记忆,也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深的体悟。

评分

“成材的木,成器的人”,光是这个书名,就让我联想到一个从自然到人文的转变过程,充满了生命力的律动。台湾这个美丽的岛屿,山林茂密,木头资源丰富,它见证了无数木职人的辛勤耕耘。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非常期待。我好奇书中会描绘出怎样的木职人形象?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还是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一代?他们是如何从一块块看似平凡的木头中,挖掘出它们独特的潜力,然后通过精湛的技艺,将它们变成一件件令人赞叹的器物?“记忆”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会充满人情味。我想象着,书中会收录一些木职人关于他们学艺过程的回忆,关于他们与木头之间建立起的深厚感情,或者关于他们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灵感。这些记忆,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他们人生经历的写照。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有一张木制的婴儿床,是爸爸亲手做的,虽然现在已经用不上了,但它承载了我童年最初的记忆。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带有这样家庭记忆的木器作品?“技艺”这个词,也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期待。我希望书中能介绍一些台湾特有的木材种类,以及它们在木工中的应用。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深入探讨一些具体的木工技艺,比如榫卯结构、雕刻、刨光等,并且能够通过图片和文字,生动地展现这些技艺的精妙之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木职人们是如何将自然赋予的材料,通过人类的智慧和汗水,升华为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美感的作品,并且从中感受到一种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

“成材的木,成器的人:台湾木职人的记忆与技艺”,这个书名很吸引人,也很有内涵。光是“成材的木”和“成器的人”这两个词的连接,就充满了哲学意味。我猜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木工技术,更是在探讨一种成长和蜕变的过程。台湾这片土地,拥有悠久的木工历史,从早期的原住民文化,到后来的汉人移民,木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梳理台湾木工技艺的发展脉络?会不会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木工艺人,或者是一些重要的木器作品?“记忆”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会很有故事性。我想象着,书中会收录一些木职人的口述历史,让他们讲述自己的学徒经历,讲述他们与木头结缘的故事,讲述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最终成为一名技艺精湛的木职人的。我记得小时候,我家有一张老式的书桌,是爷爷做的,上面有一些用小刀刻的花纹,虽然不复杂,但充满了温馨的记忆。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带有个人印记的木器作品?“技艺”这个词,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专业性充满期待。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一些木工的具体技巧,比如榫卯的结构,木材的烘干处理,或者木材的表面处理等等。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木职人们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专注、耐心和对细节的追求。这是一种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稀缺的品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唤起我内心深处,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对质朴生活的向往。

评分

“成材的木,成器的人”,这个书名仿佛是一句古老的格言,充满了智慧。台湾这片土地,物产丰饶,森林资源丰富,木头自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我期待书中能描绘出,那些朴实而勤劳的台湾木职人们,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将一块块原木,变成一件件饱含生命力的器物。“记忆”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会很有温度。我想象着,书中会收录一些木职人关于他们人生经历的讲述,关于他们学徒生涯的艰辛,关于他们与家人、社区之间的故事。这些记忆,不仅仅是关于木工技艺,更是关于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人文风貌。我记得小时候,我家附近有一个木匠铺,师傅的手艺很好,他做的木门,结实又好看,用了好几十年都不变形。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类似这样,传承了久远岁月的木匠铺,或者是一些已经很难见到的传统木工技艺?“技艺”这个词,也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专业性充满好奇。我希望书中能深入剖析一些木工的工艺流程,比如如何根据木材的纹理和特性来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如何进行精密的测量和切割,如何通过打磨和上漆来提升木器的美感和耐用性。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木职人们身上那种对材料的敬畏之心,对工艺的精益求精,以及对作品的生命寄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台湾的木工文化,以及那些默默奉献的木职人们的故事,让他们身上所散发的匠人精神,得以被更多人看见和传承。

评分

读到“台湾木职人的记忆与技艺”这个副标题,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记得小时候,住在老房子的邻居,家里的门窗、桌椅,都是请当地的师傅做的。那时候,工匠师傅的地位很高,他们手上拿着各种工具,在木头上来回敲打、刨磨,发出的声音很有节奏感,伴随着木头的清香,构成了童年记忆里温馨的画面。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收录一些不同世代的木匠师傅的故事?比如,那些经验丰富的老一辈,他们是怎么传承技艺的?又或者,书中会不会介绍一些年轻一辈的木职人,他们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将传统木工技艺与创新设计相结合的?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追求新潮的、快速的生活方式,不知道还有多少愿意沉下心来,学习这种需要时间和耐心的手艺。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记忆”这个部分。木头本身就有它自己的“记忆”,纹理、年轮,都记录着它曾经的生长过程。而木职人的“记忆”,则是在长年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技巧,甚至是他们与每一块木头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系。这本书有没有可能通过木头的视角,或者师傅的视角,来讲述台湾这片土地上,人与木头之间,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台湾特有的木材,比如早期的阿里山神木,或者其他一些已经很稀少的树种?我记得奶奶家有一张老式的摇椅,那是阿公亲手做的,到现在依然好用,每次坐上去,都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踏实。这本书能不能勾起我更多关于家人的回忆,关于那些被木头温暖过的日子?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木职人们的“匠心”,那种对作品精益求精,对细节一丝不苟的态度,在当下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评分

“成材的木,成器的人”,这两个词语的组合,非常有力量,也很有画面感。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棵棵在山林中茁壮成长的树木,然后被能工巧匠们,用双手打造成一件件精美的器物。这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升华。台湾这个地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林业曾经是重要的产业之一。我想象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到台湾的森林,去讲述那些“成材的木”是如何孕育的?会不会采访一些伐木的工人,或者与林业相关的从业者,了解他们与木头之间的故事?“技艺”这个词,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那些木职人们,他们是如何学习和掌握各种精湛的木工技巧的?有没有一些特别的工具,是他们独有的,或者说,是台湾特有的?我记得小时候,邻居家有一个老爷爷,他做的木制玩具,栩栩如生,尤其是那些小动物,眼神里都透着灵气。这本书会不会介绍类似这样的,富有艺术性和生命力的作品?“记忆”这个词,也让我觉得很有温度。这本书会不会记录下,一些木职人关于他们学徒生涯的记忆,关于他们第一次接触木头时的感受,或者关于他们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我想象着,那些老一辈的木匠,他们可能不懂得很多现代的理论,但他们拥有的是最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对木头的深刻理解。这本书能不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质朴、坚韧的品格?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木职人们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力,注入到作品中的。这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与木头对话,与自然沟通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朴拙的木头纹理,让我觉得非常亲切。台湾这片土地,从北到南,很多地方都有木材的影子。我的老家在宜兰,以前周围有很多木材加工厂,木头的香味几乎是伴随我成长的。所以,“台湾木职人的记忆与技艺”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兴趣。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介绍哪些具体的木工技艺?比如,榫卯结构,这是中国传统木工的精髓,不知道台湾的木职人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会不会有关于木雕、漆器、或者家具制作的详细介绍?我希望书中能有真实的案例,不仅仅是文字描述,最好能有精美的图片,展示那些令人惊叹的作品。同时,“记忆”这个词,也让我觉得很有分量。这本书会不会采访一些老一辈的木匠,让他们回忆起自己学艺的艰辛,或者创作一件作品时的心路历程?台湾的木工技艺,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有没有一些技艺,因为时代变迁而濒临失传,又被一些有心人重新发掘和保护?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的桌子有一个抽屉,打开的时候会有“嘎吱”一声,虽然有点吵,但却很有辨识度,现在很多新家具都没有这种“声音”了。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种细节上的差别,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工艺和情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木职人们的“匠人精神”,那种对材料的敬畏,对工艺的执着,以及对作品的负责。这是一种值得我们现代社会学习的态度。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台湾的木工文化,以及这些默默付出的木职人们的故事。

评分

“成材的木,成器的人”,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人生的哲学。台湾这片土地,山清水秀,孕育了丰富的木材资源,也孕育了无数巧手的木职人。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到非常好奇。我期待书中能够带领我走进台湾的木工世界,去认识那些与木头打交道的人们。他们是如何从一块块粗糙的木头中,发现它们的美,挖掘它们的潜力,然后用自己的双手,将它们变成一件件有生命力的器物?“记忆”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会非常有故事性。我想象着,书中会收录一些木职人关于他们学徒时期的回忆,关于他们第一次接触木头时的感受,或者关于他们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灵感。这些记忆,不仅仅是关于木工技艺的传承,更是他们人生经历的写照。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的门和窗,都是请当地的木匠师傅做的,那种扎实的工艺,到现在依然令人怀念。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这样具有历史感的木器作品?“技艺”这个词,也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专业性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台湾木工的传统技艺,比如榫卯结构、木雕、漆艺等,并且能够通过精美的图片,生动地展现这些技艺的精妙之处。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展现出,木职人们身上那种对材料的敬畏,对工艺的执着,以及对作品的用心。这是一种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难能可贵的品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木职人们是如何将自然赋予的材料,通过人类的智慧和汗水,升华为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美感的作品,并且从中感受到一种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

“成材的木,成器的人”,光是这句话就很有哲理,让我想起我们台湾人常说的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这句话强调感恩,也暗示着万物皆有其根源。这本书,我猜想,不仅仅是在讲木工技艺,更是在探讨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台湾这个岛屿,虽然不大,但地貌多样,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这本书会不会带我们认识一些台湾的山林,认识那些孕育出“成材的木”的地方?我很好奇,书中的木职人们,他们是如何选择木材的?是根据木材的种类、纹理、湿度来决定用途,还是有什么更深的考量?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关于木材保养的知识?我一直觉得,木头是很“有脾气”的,需要悉心照料才能长久。就像人一样,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成长,才能“成器”。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木职人们那种沉静、专注的特质。在现代社会,大家节奏都很快,很多事情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木工,却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一步一步来。那种“慢”下来的生活哲学,在这本书里会不会有所体现?我记得以前我家有一套木质的棋盘,是老爸从一个木器店买的,那个店的师傅,头发都白了,但他每下一刀,都显得那么有经验。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这样的老店,或者说,是一些在都市角落里,依然坚持着传统木工手艺的传承者?我很想知道,他们是如何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依然坚守自己的一方天地,并且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有温度的作品。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成长和蜕变的比喻,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关于人生智慧的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