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草而居,向往安居乐业的生活,在史书上已经留下不少的记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各民族之迁徙活动,无非是寻找一个能够「生存」并适合居住的地方。
西元四世纪末叶,罗马大帝国西方诸行省被蛮族侵略与征服,在基督教文明史上开启了所谓「黑暗时期」(Dark Age),人民为避灾祸,异地而居;这个时期一直延续到西元第十世纪,而无独有偶,阿拉伯人在西元第七世纪的侵略与扩张,也使人民流离失所,一样造成动盪不安。
现今二十一世纪了,同样的事件,异地而演,不过这次的舞台不在欧洲,却聚焦德国;由于伊斯兰国(简称ISIS)的崛起,造成遍地烽火,人民四处逃难,拥向欧洲富裕的德国,使得国成为一个提供难民躲避灾祸的最佳避风港。
至于「欧洲联盟」(Europäische Union,简称EU)的龙头老大─德国,才刚在一九九○年大肆庆祝分裂长达四十五年之后的再次统一(第一次的统一系于一八七一年由铁血宰相俾斯麦领导),德国人都盼望从此之后平静无波,过着和平安乐的日子,但却在二○一五年下半年时,出现了一个「难民问题」,从伊朗、黎巴嫩、伊拉克、叙利亚、约旦等地,陆陆续续地拥入了上百万的难民。难民千里跋涉,逃向他们心中的人间乐土─德国,但此时却产生了一种怪现象,即有些人根本不是难民,却为了要在德国过好日子,拚命学习叙利亚语,装扮成难民,进入德国,申请难民庇护。
正当世人对这些难民寄以同情,除了捐献之外,有点爱莫能助时,难民还是犹如一波波的潮水从四面八方拥入德国。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极大,一些不法之徒的难民在德国造成轰动的社会案件,即二○一六年初在科隆(Köln)有一难民强姦德国女孩,让德国人大为愤怒,因而有些人的同情心慢慢地消失了,梅克尔(A. Merkel)总理的「难民政策」备受质疑,这可由二○一六年三月十三日德国巴登─乌腾贝(Baden-Württemberg)、莱茵兰─普法兹(Rheinland-Pfalz)和萨克森─安哈特(Sachsen-Anhalt)三大邦的议会选举,CDU/CSU党大大地失败了,使得梅克尔总理的难民政策面临严峻考验,三邦政府全部下台,而反对梅克尔难民政策的一个新成立不久的政党「德国另类选择党」(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简称AfD)并不意外地让人有跌破眼镜的感觉,成为最大赢家。各邦选举结果不但对传统上维持各党(即几个党)地联盟执政产生了莫大的压力与困难度,在全国性效应上,也为梅克尔坚持现行的「难民政策」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AfD党在此次的地方选举获得压倒性的胜利,被欧、美媒体一致评为「极右派展现实力」的地方选举。这结果也反映了德国人对「难民问题」的转变。那么难民问题会否给德国带来一个机会,抑或会增加德国的负担,而拖跨了德国的经济?是危机还是转机?当需全体国民严正以待。
本书将随着时序的推移探讨「难民」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及其逃亡路线。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在德国定居?当前德国政府如何安置难民?德国人赞成或反对接收难民?其难民政策能否彻底的实行?对于这些问题,笔者也同德国友人谈论了对「难民潮」的看法。
拙着承蒙台湾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的策划与提供不少宝贵的意见,在此致上谢意。本书系在教学之余,仓促中撰写完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尚祈先进贤达,不吝指正。
赖丽琇 谨识
2017年7月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