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GGE! 丹麦一年:我的快乐调查报告

HYGGE! 丹麦一年:我的快乐调查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Helen Russell
图书标签:
  • 幸福生活
  • 丹麦文化
  • 生活方式
  • 自我提升
  • 心理学
  • 慢生活
  • 北欧风格
  • 年度报告
  • 个人成长
  • 积极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比Lonely Planet更真实的丹麦!

  ◆◆◆

  你或许知道这样的丹麦:

  全世界快乐指数最高的国家;
  一周工作34小时,每月平均工作18天;
  风靡全球的北欧美学与设计师家具;
  最多米其林星星的北欧国家,
  还有人气超高、最难预定的全球最佳餐厅──NOMA,
  乐高积木的发源地;
  以及HYGGE……

  然而,你或许也会想知道这样的丹麦:

  一年有4个月处于冻人长夜;
  欧盟成员国物价最高的国家;
  全球女性肺癌罹患率最高的国家;
  人民有超过一半的薪水得上缴政府,赚越多、缴得越多;
  平均每10人,就有5人离婚;
  重视动物福利,同时也是全球最大貂皮输出国……

  所以,
  丹麦的「最快乐」,
  到底是玩真的?
  还是丹麦人自我感觉良好的梦幻泡泡?

  移居丹麦的英国记者海伦‧罗素,
  用一年的生活纪实,
  带你一起来去丹麦住一年!

  ◆◆◆

  还没还清的学贷、每天得依赖大量咖啡因撑过工作……
  睡前靠葡萄酒助眠、每到周日晚上就因为想到工作而胸闷……
  经常性头痛、失眠、迟迟无法怀孕……
  还有,很难想起上一次放松是什么时候的事……

  海伦‧罗素是任职于伦敦大杂志社的记者,表面上过着光鲜亮丽的日子,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忙碌、焦虑、疲累以及健康失衡……她的日子并没有比你我好到哪里去。

  一天,海伦的老公得到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到乐高公司任职,所以说服她辞去杂志社工作,一起移居全世界最快乐的国家,丹麦。

  然而,丹麦到底值不值得她放弃现有的一切?这个国家的「最快乐」,到底是玩真的?还是丹麦人自我感觉良好的梦幻泡泡?

  身为记者的她,决定启动一场快乐调查计画,用幽默辛辣的笔触和女性的视角,纪录移居比隆的一年生活,并告诉你:这才是真正的丹麦!

  ◆◆◆

  ★英、美、日亚马逊网站读者五星评价★
  ★美国亚马逊网站社会科学/文化研究类畅销书 TOP 1★

  【本书简介】

  作者以生活中的小小切片,作为观察的起点。她知道,自己的文化背景(英国人、资本主义社会长大、单亲家庭、在天主教女子学校受教等等)难免会造成偏见,所以在面对丹麦所带来的文化冲击时,能退而反思,不立即论断。同时,也勇于与自己的英式价值观比较,并放弃成见,尝试接受另一种生活态度。

  从家庭到职场,从婴儿到小狗、乳牛,从毒品到酗酒和性病,随着作者各个月的观察,这些课题无处不冲撞了我们习而不察的生命惯性,也不断挑战着我们对于丹麦的想像。

  种种的冲突矛盾,在作者风趣辛辣的描写下,活脱脱成了一幕幕的生活剧场。然而,就在这些小人物的日常对话里,我们不仅了解了丹麦人,了解了丹麦文化,也更能用立体的方式,体会丹麦的「最快乐」所为何来,最重要的是,我们更能够对比、看见自己的文化。

名人推荐

  ◆◆◆

  设计师 王艾莉
  《上报》主笔/作家 李濠仲
  独角兽计画发起人 李惠贞

  ~最快乐推荐~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海伦‧罗素 Helen Russell


  专为全球媒体和报刊撰稿。本书叙述作者和丈夫搬到丹麦后,找到幸福的北欧风格生活。本书出版后,激起人们关注北欧丹麦生活的新概念「Hygge」,并跻身英国、欧洲畅销书榜。

  www/helenrussell.co.uk

译者简介

罗亚琪


  毕业于国立中兴大学历史系与外文系(双主修),辅大跨文化研究所翻译学硕士班。兴趣广泛,对文字、语言情有独钟,译作包括《玩转3D列印》、《财神有难》、《这一次,你该舍不得的是自己》等书,目标是有朝一日能将译作摆满整个书柜。

图书目录

【前言】 快乐计画的执行

〈一月〉启程
我们走出入境大厅,来到冰冷、空荡、漆黑的外头,寻找我们租的车。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所有的车牌都被霜雪弄得模模煳煳的,就像警方重建案发现场时会看到的那样。终于找到正确的字母和数字组合后,我们开在马路错误的那侧,前往乐高乐园。

〈二月〉新生
乐高不仅仅是丹麦的一家公司,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乐高就像是一盏文化引路灯,启发了信徒的高度忠诚。丹麦人对自己国家最知名的输出品甚感自豪;现今,穿着袜子踩到乐高积木而频频咒骂的父母,遍及了全球一百三十个国家。

〈三月〉融入
自从我们适应了这整个全新的「工作生活平衡」概念后,乐高人就变得十分茫然。他就像赢了乐透一样,面对一辈子的闲暇与奢华,却不知道如何运用。由于丹麦人一星期只工作三十四个小时,我们便多了一百三十四个小时如此惊人的空闲时间,得想办法填满。

〈四月〉动物
在阴冷的寒冬季降临丹麦时,我看见一些贵气的老妇人穿着长至脚踝的皮草,使我感到十分惊讶。后来我发现,丹麦是全世界最大的貂皮输出国。哥本哈根是皮草贸易的重镇,中国和俄罗斯则为两大主顾。但是,这应该和丹麦的动物福利原则有所冲突吧?

〈五月〉摩擦
轿车女孩和她的朋友发出尖叫,我也发出尖叫。轿车女孩的父母超乎常人地冷静,拍拍粉红色洋装,评估损害的程度。大家原先搞不清楚狗是从哪里冒出来,接着才终于看见一对穿着雨鞋、拎着糕饼袋的英国疯子夫妻抵达现场,一边喘气、一边飙汗,不停说着「Undskyld」!

〈六月〉歧视
在丹麦,被视为强壮的女人是种盛誉。就连在哥本哈根这个重时尚的首都,我也从没看过在伦敦会觉得习以为常的那种病态身材,或是如纽约女子骨瘦如柴、皮拉提斯做过头的体态。在这里,过瘦没有特别讨喜。女人是会进食的。

〈七月〉婚姻
为什么离婚的人这么多,丹麦仍然是世界快乐指数最高的国家?她只回我这么一句:「因为我们有平等与自由。」高到吓人的离婚率,确实表示丹麦人有选择权。他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如果人生的发展不如预期,也能做出改变。他们十分自由,而自由使他们快乐,纵使离婚可能不是件开心的事。

〈八月〉喜讯
现在不管到哪,我都会特别注意那些扭来扭去的粉嫩小生物,并开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那些常被留在丹麦咖啡厅和餐厅外头的婴儿车。乐高人才刚察觉这个现象,不可思议地问:「丹麦人就这样把小孩留在路边?没人看管?妳能想像家乡发生这种事吗?或世界上任何地方?」

〈九月〉日常
近年来,哥本哈根出现了一场饮食文艺复兴。在二○一三年,共有十五颗米其林星星颁发给十三间餐厅,比其他北欧城市还要多。哥本哈根以外的地方,没有任何餐厅获得星等,日德兰半岛大部分仍属美食荒漠。我希望了解更多背后的原因,以及哥本哈根成功的烹饪故事,是否影响了丹麦人的国家自豪感和快乐指数。

〈十月〉医疗
丹麦另一个与健康牴触的事情,就是抽菸。丹麦人很爱抽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丹麦的香菸使用量是导致每年约莫一万四千人死亡的主因。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在二○一二年时,又颁给丹麦另一个「第一名」,因为他们发现,丹麦女性是全世界肺癌罹患率最高的。

〈十一月〉气候
某天下午从超市开车回家的途中,我强烈怀疑车上的温度计坏了,因为指针垂头丧气地垂向左边,指着零下二十度的数字。我敲了敲刻度盘(大家都知道,这是「修理」任何机械的方法,和「打一打」、「反覆开关」是一样的),但它不为所动。沿着港湾行驶时,我看见一些「躯体膨胀」的小孩,他们身穿着铺有软垫的充气连身装,小心翼翼从浮桥上「踏入海中」。

〈十二月〉税务
信任让福利国家得以存在,而不是相反。丹麦人接受自己必须缴纳高额税金的这件事,因为他们信任政府会妥善运用他们的钱,做对的事情。这套制度奏效了,丹麦人整体来说便很快乐,因为他们有很高的信任感。

〈丹麦的圣诞节〉
J-Day是丹麦圣诞节的非官方起始日,酒吧和餐厅会从晚上九点开始供应圣诞啤酒,酿酒厂的促销团队会发放几百份的免费试饮,揭开派对序幕。乐高人看着身旁咕噜咕噜喝着圣诞啤酒的人,说:「既然都来了,我应该也来试喝看看。」

〈后记〉丹麦制造

〈丹麦式生活十大祕诀〉

图书序言

前言

快乐调查计画的执行


  一切其实开始得很简单。休了几天假,假日即将结束时,我和老公的心情都很低落,十分不愿回去面对那些例行公事。伦敦降下了一场灰蒙蒙的细雨,使整座城市看起来脏兮兮的,让人有一种精疲力竭的感觉,正如当时的我。「人生不可能只有这些而已……」每天搭地铁上班时,我的脑海中总会闪过这么一句讪笑的话语,挑衅着自己。十二个小时后,走过随处可见鸡骨头的街道,回到家里,晚上还得继续工作数小时,或是为了工作出席某个活动。

  我是一名记者,替一家表面看来十分光鲜亮丽的杂志社工作。但,我觉得自己像个骗子。因为我每天所撰写的文章都在告诉读者如何「兼顾一切」:维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获得成功、身心健全、向酒精说「不」等等。可是,我自己的学贷都还没还清、需要依赖大量咖啡因才能撑过一天的工作,睡前还得靠葡萄酒助眠。

  每个星期天晚上,想到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的胸口就会一阵闷。每天早上,我都会按下好几次闹钟的贪睡按钮才爬得起来。这份工作是我努力很久才得到的,而我在这个产业也奋斗了十年以上。可是,达到目标后,我发现自己没有变得比较快乐,只是更加忙碌罢了。我想要达成的目标一直在变,达成一个目标,又会觉得「少了」别样东西。我以为我想要、需要的东西,或我「应该」做的事情,总是永无止尽。而我,总是疲惫不堪,人生变得凌乱、破碎。我总想一次做很多事,但总觉得自己落后他人。

  那时,我三十三岁。耶稣也活到这个岁数,但祂在这把年纪时,照理说已经做出在水上行走、治癒痲疯病、让死者复活的事蹟。祂也启发了好几个追随者、诅咒无花果树、在婚礼上神奇地变出大量的葡萄酒。我呢?我有一份工作、一间公寓、一个老公、一些好友,还有一条新养的狗。牠是一只品种不明的混种犬,养牠,是希望能带给我们一点乡村情调,平衡一下繁忙的都市生活。所以,我的人生还算可以!?好吧,我确实经常头痛、失眠,使用数个月的抗生素,扁桃腺炎仍未好转,而且每隔一个星期似乎就会感冒一次。但,这些都很正常,不是吗?

  过去,都市生活带来的刺激曾让我成长茁壮,和优秀、活力充沛的团队一起共事,我也从不会无聊。我的社交行程满档,有一群支持我以及我所深爱的朋友,而且还住在全世界最令人兴奋的其中一座城市。然而,在英国首都全力冲刺十二年后,同时我所居住的北伦敦社区又在十二个月之内,发生第二起砍人事件,使我突然感到情绪极度低迷。

  不仅如此。两年来,我天天注射荷尔蒙,被针筒又戳又捅的,每个月却总是换来一场心碎。我们一直努力要有孩子,但我就是没办法怀孕。每当办公室传卡片、募礼金,要送给那些喜获麟儿、请育婴假的同事时,我就好不开心。这么多年来,我每星期上三次门诊,目标就是一件婴儿装,却只能买来送人,实在是受够了。

  后来,大家开始开我玩笑,叫我「加快脚步」、说我「已经不年轻了」、不会希望「错失良机」。听到这些话,我总是一边露出大到下巴会痛的笑容,一边克制自己,不要朝向他们的脸上挥拳并大吼一声:「滚开!」我早已经认命,打算未来在工作时间穿插人工受孕的疗程,然后再用仅有的空闲时间做更多工作,以赶上进度。我不能停;我不能让自己有时间想太多,才能够继续维持我自以为想要与需要的那种生活。

  我另一半的压力也很大,几乎每晚回到家后,都对这个世界感到愤怒不已。他会气唿唿地抱怨那一小时半的通勤时间所遇到的糟糕驾驶,或是尖峰时段的交通状况,接着倒在沙发、沉迷于电视节目的垃圾内容,直到该上床睡觉的时候。

  我的老公是个表情严肃的金发男子,身上散发着物理老师的气质。他小时候曾参加星河巧克力棒(Milky Bar)广告童星的试镜,但小时候没电视可看的他,其实不太晓得星河巧克力棒是什么,只因为他的父母在《卫报》(Guardian)看见广告,觉得这产品听起来蛮健康就报名参加了。后来,是另一个彷彿得了白化症的小孩获得那个角色,但他仍记得那美好的一天。那是他第一次玩掌上型的任天堂游戏机,是另一个有望获得童星角色的小孩带来的。此外,他还尽情吃了很多巧克力──若在平常,这可是被禁止的。

  他的父母禁止他接触许多这类新奇的玩具和食品,反倒常常让他听古典乐、带他上博物馆,或是到户外进行长距离的清新徒步之旅。因此,不难想像在他八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听到他说最喜欢的书是阿尔戈斯(Argos)的商品目录时,内心有多么失望;他可以开心地读好几个小时的商品目录,在这本厚重的「巨着」里,圈选各种想要的家电产品和乐高组合。从这个童年喜好,就知道他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出现在我的生命时,我已经差不多放弃希望了。那年是二○○八年,前一任男友在一场婚礼上把我甩了;上次约会的对象邀我到他家共进晚餐,却被我发现在看足球比赛的电视转播,忘记买任何吃的,后来他说要帮我订达美乐披萨,我跟他说不用麻烦了。所以,当我认识未来的老公,他说要煮饭给我吃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结果,那顿晚餐进行得出奇顺利。他很聪明、幽默,人也很好,而且还拿出了「白瓷焗烤杯」!我跟我妈讲到最后这一点时,她十分赞赏地说:「有一组白瓷焗烤杯,表示他是个教养很好的年轻人,而且他还知道怎么使用,那就更不得了了!」

  三年后,我嫁给了他。因为他会逗我笑、愿意吃我的实验料理、不会抱怨我把家里的甜食一扫而空。有时,他确实让人很受不了--每天都会弄丢钥匙、皮夹、手机,甚至全部一起弄丢;到哪儿都会迟到;上个厕所总是要上老半天,叫人气得要命(「你是在翻修厕所吗?」)。但我们的婚姻没什么问题。我们一起建构人生。此外,撇开医院的疗程以及轻度的忧郁/疲劳/感冒病毒/因为月初花太多钱导致月底出现的经济问题,我们依然相爱。

  我想像我们两个几年之后会搬离伦敦,过着工作、拜访朋友、度假的生活,接着退休。我幻想自己的人生就像英国版的《女作家与谋杀案》(Murder She Wrote),过着和主角洁西卡‧佛莱契(Jessica Fletcher)一样的生活:撰写犯罪小说、解开除却血腥内容的犯罪事件、喝一杯好茶,最后来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我幻想中的退休生活一定会超酷的。可是,当我和老公分享这个愿景时,他似乎不怎么热情。我得到的反应是:「就这样?大家都这样啊!」我试着再跟他解释一遍:「你没听清楚洁西卡‧佛莱契的那个部分吗?」他说,《女作家与谋杀案》是虚构的。我对他的言论嗤之以鼻,说他接下来该不会要告诉我,「独角兽可不是真的唷!」然后,他打断我的话,跟我说他真的很希望有一天可以旅居海外。

  「『海外』?」我不确定自己有没有听错。「你是说,『不在这个国家』?不在我们的海洋?」

  「对。」他回答。

  「噢。」我这个人对冒险没什么兴趣,因为成长的过程和年轻时期就已经历了很多。现在,我比较向往安定。如果前方出现必须放胆冒险的事情,我倾向在自己的舒适圈内乖乖躲好。点菜时,我甚至不敢点平常不会吃的东西,但我老公似乎想要追求更多。这让我很害怕,担心自己会无法满足他。疑虑的种子就这样种下了。接着,在某个下雨的星期三晚上,他告诉我,有人要给他一份新工作,工作地点在另一个国家。

  ◆突如其来的机会

  「什么?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我问道,口气有些「冲」,怀疑他私下偷偷在找国外的工作。

  「今天早上的事。」他说,给我看一封电子邮件,确实是那天早上莫名其妙寄来的,问他有没有兴趣到丹麦工作。丹麦,有着美味的馅饼和培根、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向来都很强健,而且还出产我老公小时候最爱的玩具。希望雇用我老公的,就是那些小小塑胶积木的制造商。

  「乐高?」我一边读信,一边不可置信地问。「你希望我们一起搬到丹麦,这样你就能替乐高工作?」他在开玩笑吗?我们现在是在汤姆‧汉克的某部续集烂片里吗?大人可以实现童年愿望的那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森林家族」(Sylvanian Families)找我当森林女皇?还是「彩虹小马」(My Little Pony)要邀请我担任牠们的大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不成有妖精作怪,还是马戏团的机器故障之类的?」

  我老公摇摇头,说他真的是今天才知道这件事,一定是他很久以前接触的人力仲介突然把他介绍给这间公司。他说,他真的没有主动去找这份工作,但既然现在工作找上门,他希望我们至少可以考虑一下。「拜託了?」他求我。「就算是为了我?若是我,就会愿意为了妳这么做。下次我们也能为了妳的工作搬家。」他向我保证。

  我不认为这是个公平的交易:他很清楚,我只想开开心心地待在伦敦郊区的某个宜人小镇一辈子,执行我的「洁西卡‧佛莱契计画」。丹麦从没出现在我的人生计画当中。可是,他真的很想要做这件事。接下来一个星期,我们工作以外的时间都在讨论这件事。谈得越多,我就越明白此事对他的意义和重要性。如果我不答应他的请求,才结婚一年的我们,将来会变得如何?我真的希望这件事变成我们的遗憾吗?甚或更糟的是,我真的希望他为此对我有所埋怨?我爱他。因此,我答应他,我会考虑看看。

  某个周末,我们到丹麦「勘察」一番,并参观了乐高乐园。我们嘲笑丹麦人开车开得慢;看见一份简易三明治的价格,惊讶得说不出话。这个国家确实有些很吸引人的地方:环境干净、馅饼超出我们的预期,风景虽然不如挪威崃湾那般震撼人心,却也使我们的性灵获得昇华。

  在丹麦的时候,我感受到全新的可能在面前展开。我们看到一种不同的生活型态,也发现我们在这里遇见的人和英国人很不一样。姑且不论他们全是高大魁梧的维京人,身材比我的一六○和我老公「状况好时」的一八○都要高得多,我们遇到的丹麦人「看起来」的感觉也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看起来很惬意,走路慢条斯理,总是不疾不徐,有时停下脚步欣赏周遭景致;或,只是为了停下来,好好吸一口新鲜空气。

  然后,我们回到家,回到日常的苦差事。虽然费竟尽全力,那个念头仍旧在我脑中挥之不去,好似一本情节不赖的犯罪小说,被一条又一条的线索解开谜底。我们可以改变生活的方式──这个想法让我心神不宁,取代原先那种毫无怨言的认份态度。我突然觉得「洁西卡‧佛莱契计画」好遥远。我不确定自己是否能保持同样的步调再过三十年。我也突然发现,大半辈子都在期待退休生活(即使是很棒的退休生活),简直就像中古时期的人才会做的事。我又不是农奴,日日辛勤耕作,最后因过劳方才结束劳碌的生活。我可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伦敦工作,生活应该要过得不错、快活,甚至简单。所以,三十三岁就在梦想退休人生的我,显然有什么地方必须改变。

  我不记得上一次放松是什么时候的事了──好好地放松,不需要依靠安眠药或酒精助眠的那种。我幻想着:如果搬到丹麦,说不定就能学会这种「不需成天背负沉重压力」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住海边,每天到海滩遛狗;我们也不必再搭地铁--我们打算搬去的地方,甚至根本没有地铁。

  过完「另一种生活」的周末后,我们面临抉择:我们可以选择继续留在已知的世界,或者在脸上长出皱纹前就做出行动。如果我们想要尝试更丰富圆满的人生,就得做出不一样的改变,现在就要开始!我老公超喜欢斯堪地那维亚国度,所以早就选了丹麦,而我因为生性谨慎,需要多点时间思考。身为一名记者,我决定先研究一下这个国家。

  我对丹麦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莎拉‧隆德(Sarah Lund)的法罗群岛针织毛衣、碧姬特‧奈柏格(Birgitte Nyborg)的发髻造型,还有《权力堡垒》(Borgen)编剧亚当‧普莱斯(Adam Price)把政治结盟的题材变成黄金时段影集的超强本领。这些北欧的黑色影剧只教我两件事:第一,这个国家的雨永远下不完;第二,常常有人遭杀害。然而,丹麦显然也很受到观光客的喜爱。

  根据丹麦观光网站Visit Denmark的官方数据,相关数字高达百分之二十六。我还发现这个北欧小国的商业成就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主要的输出品牌有:大概是全世界最好喝的啤酒嘉士伯(Carlsberg)、全世界第七大乳品公司兼亚诺牌奶油(Lurpak)制造商的爱氏晨曦(Arla)、英国培根的主要供应商丹麦皇冠(Danish Crown),当然还有全世界最大间的玩具制造商--乐高。这对一个人口才五百五十万(和南伦敦的人口差不多)的国家来说,还挺不错的。

  「五百五十万!」我看到这个数字时,忍不住捧腹大笑。当时只有我家的狗和我在公寓里,而牠也努力加入这个话题,喷着鼻息表达惊愕之情。好吧!牠或许只是打了个喷嚏。「才五百五十万,这也算是个国家?」我问我家的狗。「那不是一个大城的人口而已吗?这样也需要有自己的语言?」牠悄悄地走开,彷彿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而我还是继续查下去。

  我发现,根据爱尔兰的中央统计局指出,丹麦是欧盟国中物价最高的国家,而且这里的居民必须缴纳贵得不得了的税。这表示,我们也要缴这么高的税金。喔,好极了!所以到了月底,我们会比现在更穷!然而,我查到,人民缴纳的每一块丹麦克朗,将会换来全套的社会福利、免费健保、免费教育(包括大学)、育儿津贴,以及保障你能连续两年获得八成薪资的失业保险。

  另外,丹麦也是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不仅如此,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达到真正的性别平等,可是丹麦似乎也离这目标不远了。我写这本书时,他们不仅有一位女首相,还有很多厉害的女性位居领导地位。在美国和英国,那些压力大、薪酬低的女性被要求退让顺从并且付出更多,但在丹麦,女性似乎不用委屈求全,也能过得很好。噢,还有一点:女人倘若无法兼顾家庭和工作,也不会遭到责难、唾弃自己。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棒的事!

  在美国和英国,我们总是努力工作、赚更多钱,可是在北欧,人们则是努力换取更多时间,请家务假、从事休闲娱乐,达到工作与生活的完美平衡。常常可看见丹麦被引述为员工每周工时最短的国家;根据丹麦统计局的最新数据,丹麦人一星期的平均工时只有三十四个小时。相较之下,英国的国家统计局则发现,英国人一星期的平均工时为四十二点七个小时。丹麦人不像其他国家的人,日以继夜地劳动,再将多余的收入换取生活中其他面向的服务,像是煮饭、清扫、园艺,甚至打蜡,他们选择自己动手完成这些事情。

  丹麦也创下了许多世界纪录:拥有全世界最棒的餐厅,即位于哥本哈根的Noma;是对人最有信任感的国家;对阶级之分的容忍度最低。然而,最吸引我的,是最重要的事物:我们的新家候选国是「地球上最快乐的国家」。联合国的「世界快乐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将原因归纳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寿命长、没有贪污腐败的现象、对于社会支持的感受度很高、可以自由做出人生的选择,以及慷慨大方的文化。邻国的挪威和瑞典虽然紧跟在后,同样位于快乐国家排名的前茅,但荣获第一名的却是丹麦。此外,英国国家统计局列出的世界最快乐国家名单,以及欧盟执行委员会的幸福指数,丹麦也都名列第一,共蝉联四十年。一切顿时变得有趣起来。

  「快乐」是撰写生活风格文章的记者所向往的目标;我撰写的每个专栏或多或少都跟如何追求这个难以实现的目标有关。况且,自从一九九○年代早期,我在我的军用二手包上涂满REM7的歌词后,我就一直很渴望成为亮丽、快乐人种的一员(好吧,我没听懂歌词当中对共产党的讽刺评论,但我那时也才十二岁)。

  我知道,证据显示,快乐的人钱赚得较多、身体较健康、关系能够维持得较长久,甚至「闻起来」也比较香。大家都想快乐,不是吗?可以确定的是,我们都花了不少时间和金钱想让自己快乐一些。我查资料的当下,自助产业在美国的产值高达一百一十亿美元;自助相关书籍也在过去五年以来,替英国的出版商赚进六千万英镑。抗忧郁药物的使用率在过去十五年成长四倍,是现今全世界最常开的前三名药物,紧跟类固醇和止痛药之后。比较幸运的少数族群,即使从不需要服用抗忧郁剂,或者阅读那些承诺能让你心情好转的书籍,恐怕也曾利用食物、酒精、咖啡因或信用卡让自己快活一点。

  但是,如果快乐不是用买就能买到的呢?我几乎可以感觉到,要是那些生活风格杂志之神发现我怀有这种惊人的想法时,会如何想尽办法把我打倒。如果,快乐比较像一种过程,努力练习就能得到?如果训练你的心理和生理就能得到快乐?如果,丹麦人真的成功征服了快乐?

  ◆快乐的来源

  当记者的其中一个好处,就是能靠探听八卦维生。我可以拿「研究」为借口,打电话给许多有趣的人物,并有完美的理由询问一些深入的问题。因此,当我发现丹麦有「快乐经济学家」克里斯钦.比亚奇可夫(Christian Bjørnskov)这号人物时,我赶紧与他联系。他向我证实,我们的北欧邻国的确不会借由花钱来自我慰借,完全否定了我平常有百分之九十的机率会使出的抗忧郁策略。

  克里斯钦告诉我:「丹麦人不相信多买一些东西就能带来快乐。买更大辆的车子,在丹麦只会让你缴更多的税;买更大栋的房子,只会让你花更多时间整理。」大概就是类似已故的伟大歌手「声名狼借先生」(Notorious B.I.G.)所说的伟大格言:「财富越多、焦虑感也越大。」或者根据我最近很爱的谷歌翻译,用听起来不那么厉害的丹麦语形容,就是「mere penge, mere problemer」(钱越多、问题越多)。所以,究竟什么东西才会让丹麦人兴奋?他们为什么全都如此快乐?我很怀疑地问克里斯钦,丹麦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这么高,会不会纯粹只是因为他们想要的不多。

  他马上回答:「绝对不是。人们普遍认为,丹麦人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的期望不高。但是在上一个欧洲研究中,丹麦人被问到对生活的期许时,却发现这些期许都很高,可是也都十分实际。」所以,丹麦人不是因为实现了某些容易达到的期许才很快乐,而是因为他们的期许虽然很高,却也十分可行?「一点儿也没错!在丹麦,人们也很自由。」克里斯钦说。丹麦是出了名的观念进步,不仅首开同性婚姻合法的先例,也是欧洲第一个不需要绝育也能变性的国家。

  克里斯钦继续说下去:「并非所有的北欧国家都是如此。例如在瑞典,许多的人生选择仍被视为禁忌,像是同性恋,或身为女人却打算不生小孩。然而在丹麦,三十岁决定不生小孩并不会怎么样,不会有人因此用异样的眼光看你。这里的社会规范程度不像其他地方那么高。」不过,克里斯钦提醒我,丹麦人在某些方面也是会遵守规范的。

  他告诉我:「我们每一个人看起来都很像;不同的年纪和性别各有自己的一套『制服』。」例如,四十岁以下的女性会穿着紧身牛仔裤、宽松T恤、皮革外套,以及披得很有格调的围巾,发型则是丸子头或是直长金发;三十岁以下的男性则爱穿紧身牛仔裤、高筒运动鞋、印有标语或乐团图样的T恤、短版夹克和平头;年纪较长的男性和女性则喜欢穿Polo衫、不花俏的鞋子、宽松便裤和夹克。此外,每个人都会戴北欧出品的方形黑框眼镜。「可是,随便问一个丹麦人的感受或他们可以接受的事物,答案就有很多种。」克里斯钦说。「在丹麦,不爱思考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他说,这里的人们不太在意社会阶级的差异。他拿自己参加的一个网球俱乐部为例,使我马上想到有权有势的美国北欧后裔、汉普顿区的白人、长岛的冰茶和伍迪‧艾伦的电影。但克里斯钦立刻纠正我:「在丹麦,参加运动社团不需要有特别优越的社会地位,大家就只是想运动。很多丹麦人都会参加俱乐部,像我就常常和老师、超市员工、木匠、会计师等各行各业的人一起打网球,我们都是平等的,社会阶级对我们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

  克里斯钦告诉我,丹麦人真正重视的是信任:「在丹麦,我们不只信任亲朋好友,也信任路上的陌生人。这一点才是让我们的生活和快乐程度与他人不同的原因。若询问各种民调问受访者:『你觉得大部分的人都是可以信任的吗?』结果总会发现,丹麦人对人的信任感相当高。超过七成的丹麦人会回答:『是的,大部分的人都是可以信任的。』在其他欧洲国家,平均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这么认为。」克里斯钦所说的现象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除了直系血亲之外,其余的亲属约有七成,我都无法信任。克里斯钦告诉我一个现象,又让我大吃一惊:丹麦父母觉得孩子身处的环境非常安全,因此即使在外头、咖啡厅和餐厅,他们也敢单独把小孩子留在婴儿车里。脚踏车不用锁、窗户也开着,全都是因为丹麦人对他人、政府和整个体系拥有高度的信任。

  丹麦的国防预算很少,尽管兵役是义务制,但若真的遭受攻击,这个国家几乎没有能力自我防卫。然而,由于丹麦和邻国的关系十分良好,所以也不需要害怕。正如克里斯钦所说:「当你信任他人,生活就会变得简单许多。」

  「丹麦的社会福利也是人民快乐的原因之一吗?」我问他。

  「没错,社会福利是有帮助的。当人人皆平等并有国家照顾你时,就比较不会出现不信任的现象。」那么,若换成偏右的党派执政,或者政府没钱了,会发生什么事?如果国家不再照顾每个人,丹麦的快乐神话会变成什么样子?

  克里斯钦解释:「丹麦人的快乐不只建立在良好的社会福利、拥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执政者或财富的多寡。丹麦人希望这个国家在他人眼里,是个宽容、平等、快乐的社会。丹麦是欧洲第一个废除奴隶制的国家,推动性别平等的历史悠久,从一九一八年开始就有女议员参政,是个观念进步的地方。我们一向对丹麦的名声感到很自豪,也很努力维持这个形象。在丹麦,快乐存在于潜意识,深植于文化的每个面向。」通话结束时,在丹麦住一年的想法已深深吸引我。能够花一段时间学习思考和生活或许也不错。老公回到家后,我用一个似乎不是出自我口的声音,小小声地告诉他:「嗯,好吧……我们……搬去吧!」

  乐高人(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这样称唿他)听到这消息,高兴得在厨房跳起一段迷人的机械舞。后来,他打电话给人力公司时,我听见他发出欢唿。隔天,他带了香槟和乐高迷你公仔的金色钥匙圈回家,郑重其事地送给我,我尽可能地展现出热情并谢谢他。接着,我们开了香槟、敬我们的未来。「敬丹麦!」

  原本只是一个模模煳煳、很不真切(或至少还很久远)的念头,开始要付诸实践:我们填写相关表格、与居留仲介洽谈,并跟身边的人宣布我们的搬迁计画。他们的反应令人惊讶。有些人很支持;很多人说我「很勇敢」(我真的不勇敢);还有一对夫妻说,他们真希望自己也能做一样的事。很多人都露出困惑的表情;有个朋友甚至引用塞缪尔‧詹森(Samuel Johnson)的话,说我如果厌倦伦敦,一定是厌倦了整个人生;另一个朋友非常严肃地奉劝我们:「告诉别人你只是要去九个月。如果你说要去一年,不会有人再和你们保持联系,因为他们会以为你再也不回来了。」好极了,谢谢啊。

  为记者的专业,找出丹麦人「自我感觉良好」的原因。我希望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成为你我一辈子的快乐准则。

  快乐调查计画就此启动!为了确保这些专家说出口的和实际上的快乐程度相符,我会请他们替自己打分数,十分表示快乐无比、零分表示悲惨至极,中间值则表示普普通通。这是个蛮有趣的小活动,因为在我执行丹麦一年的计画之前,我会给自己打六分,一个还不错的数字。每个人都在我的离职卡片上称赞我是个快乐的人,但我很快就发现,表面上总想要讨人喜爱的阳光女孩,不见得真心诚意对自己感到满意。事前做功课、打给克里斯钦时,我也问了他的分数。他坦言,「就算是丹麦人,也不可能样样完美。」但他接着说:「我会给自己八分。」还不赖。我又问他,有什么能让你这位快乐教授更快乐?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交女朋友。」所以,如果有人想和丹麦的黄金单身汉教授约会,请洽询出版社。至于其他人,这本书会教你如何像丹麦人一样快乐。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