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高层次的书法欣赏之路 在传统中国,读书人自蒙童阶段已开始执笔识字,其后或为举业,或因性好,每以临池学书为日课,毛笔书写亦于实用之余,衍变为独特的书法艺术。历代以来,擅书者不胜枚举,翰墨佳作层见迭出,构成了令人目眩的艺术宝库。时至今日,虽然毛笔已被硬笔取代,甚至在电脑出现之后,已丧失了实用功能,但书法艺术仍然广受欢迎。从事艺术者固然有以承传与发展传统书法为使命,而纯粹从观赏而言,喜爱书法者亦大不乏人。可以说,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的挑战下,依然兀立不倒,足证有其永恆的价值。
在形式上,书法是一种笔墨的艺术,讲究用笔、结体、章法,其轻重、干湿、浓淡、方圆、迟速、节奏等,能生出无穷变化,惟皆有法度可依,长年累月之功,决不可少。这种强调修炼、崇尚功力的特性,使书法之道就如学海泛舟,需要持续探索,终身追求。在审美上,由于书体各异,加上时代兴味、书家偏好等因素,书法遂呈现风格纷陈之美。然而,风格的形成还须以尊重历史、延续传统为前提。前人学书,皆以临摹古帖为不二法门,因临帖可得古人笔法,更可「通古今之变」,进而「成一家之言」。大师之书,能开宗立派,而后之继者,亦可承先启后,即使另辟蹊径,亦渊源有自。因此,无论风格是妍美、端庄、雄浑、朴拙,实与前人所建立的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简而言之,观古人书法,必看古意,盖古意蕴含着书家的历史情结,是一种文人精英引以为傲的独特品味。
书法的笔墨之美,固然迷人,惟笔墨以外的文化意涵,却更为重要。在文人眼中,书蹟的流传价值,不单在于书艺水平,更在于书家的人品学问。北宋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论书,每以人品学问为首要标准,为后世开启以人论书的风尚,自此以后,书法遂超越了形式之美,成为可以观照人品的艺术。南宋张守曾论尺牍的流传,谓应以兼具「德」、「爵」、「艺」者为最佳。「德」关乎道德人品,「爵」关乎功名学问,「艺」关乎书艺功力,可见书法自宋代以来已与人格、学问密不可分。因此,即使是片言只字的尺牍,或是信手而书的草稿,若是贤者手笔,亦往往为人珍若拱璧,究其原因,正是「人」的因素。可以说,书法一直是文化修养的象征,临池学书乃是一种自我修为的方法,而书蹟的流传,则承载着人艺合一的传统价值观。
自上世纪西方文化主导世界以来,面对着严峻挑战的中国传统文化,显得份外珍贵,而蕴含着丰富文化意涵的书法艺术,经过历史的磨练,仍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目前廿一世纪的电脑时代,传统中国书法虽然已经失去毛笔普及的优势,变成了一种「专门」的艺术,但其魅力并没有消失,依然吸引着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包括把笔弄翰的「书家」,以及以寓目为乐的「观者」。事实上,在现代都市文化之中,书法除了有助于陶冶性情、提升文化素养之外,更因其重视历史、道德、人品、学问的文化特质,为当代人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供参照。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书法收藏,举世知名,不少藏品更是经典之作。雄狮美术出版此三册故宫法书精粹导读,乃是从故宫所藏法书中精选十七件,逐一详细分析,附以精彩插图,正可引领读者走进中国艺术的殿堂,从多角度领略传统书法之美。此三书作者李秀华教授多年来于书法的推广和研究方面贡献良多。秀华教授早年于香港中文大学以晚明变形书风为论文主题,取得中国艺术史的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台,以教育为使命,春风化雨,且长年以来,于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仅以笔砚为艺事,更持续致力于书史研究,其对书法的热爱与真诚,令人佩服。秀华教授既是书家,亦是学者,对古代经典法书的了解既深且博,故其论书,必得力于其临池所得与学术体会。事实上,此三书的撰写方式,正反映出其术史兼修的素养。
三书以「绝色」、「醉白」、「天地」为名,分别介绍晋唐、宋代、元明清近代的故宫典藏法书精品。书中所选者当然是历朝最具代表性的书蹟,然而,即使这些书作已是耳熟能详,但如何让读者「真正」地认识,却不是一般坊间所见的泛泛之论所能做到。大体而言,三书的特色可从几方面观察。其一,对书家的介绍,深入浅出,既道出书家生平、思想,亦兼及其交友圈及与其相关的历史事实,由此将书家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有利读者「走进」书家的世界。其二,对书风的介绍,以细腻的手法分析,并逐字选出,甚至将个别笔画或部位圈出,以说明用笔、结体,以至章法的特点。这种方法参用了西方的风格分析法,好处是具体而清晰,能让读者容易明白风格形成的特点,避免一般「印象式」描述只能意会的局限。其三,对于书蹟的内容,不仅提供释文,更在内文加以分析,其中对具有文学价值之作,分析尤其详尽。书法艺术本常与文学密不可分,故观赏书法,往往需要细读文字内容,否则难以领略作品的真正意义。其四,有关书蹟的流传过程,亦是作者的关注所在,故不仅论述历代收藏经过,亦包括重要题跋及藏家印鑑,更利用图片将题跋及印章刊出及加以释文,以方便读者可以对与书法史有依存关系的鑑藏史,作进一步的认识。
除此之外,此三书的图片处理亦甚为突出。纵观三书所用的图片,已超出一般所谓图文并茂的做法,不只是作为内文的附图,其丰富与细致的呈现方法,实有着独立的阅读价值。首先,属于焦点的十七件故宫法书,即使是长卷,亦全件刊出,甚至包括题跋,令人一目了然,而局部放大的精选图片,更令人赏心悦目。其次,除了这些焦点法书外,三书亦加插了甚多相关图片,包括书法及绘画。这些附图于配合内文之余,亦有助读者增加观赏作品的深度与广度。而更为突出之处,是插图皆配以详细释文,这些释文包括本幅、题跋、印章,此是同类出版所罕见的做法。从阅读的角度看,释文实有其必要性,否则难窥全豹。此外,值得再次指出的是,部分重要鑑藏印章于图片中特别标出,并提供了释文及藏家资料,此是三书配图中一个异常亮丽之处。
平心而论,出版书法欣赏的读物,必须考虑读者群,但却不能过分迎合大众,否则容易失去应有的学术深度。书法既是传统文人寄寓人文价值的艺术,则围绕着书法的种种,如书家的生平经历、文艺思想、文化网络、时代特点等,都是品读书法所不能忽略的。秀华教授撰写此三书,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一方面加强了图片的可观性,同时亦以学术的要求处理作品论述及相关课题,以便可以既普及又专业。毋庸置疑,好的读物是需要引领读者走向更高层次的。此三书的学术性与观赏性兼备,相信可将读者引进高层次的书法欣赏之路,亦必会启发未来更多同类型书籍的出版。
莫家良(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教授)
作者序
《故宫法书精粹导读》三书之缘起 艺术是迷人的﹗当我从浩瀚的中文领域,转向艺术史天地探索以来,一路上气势撼人的名家书作,让人目不暇给。走进书法艺术殿堂,观赏飞扬缭绕的线条舞姿,彷彿一出出曼妙舞剧,光灿耀眼,动人的生命力和艺术表现,吸引住我的目光,而这也使我埋首于此至今无悔。
在师大美术研究所求学阶段,有幸得张光宾老师指导,学得治学的宽阔眼界。尔后负笈香港中文大学,蒙汉学家饶宗颐老师及莫家良老师指导,对艺术文化之深度与问学态度之严谨,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而历经多年后的潜修,彷彿这一切的学习又回归为最单纯的对自心自性的安住与止观。在花东后山蛰居教学多年,余暇得有更多时间探索与品味生活真趣,故当雄狮出版社黄长春小姐问及能否为书法艺术的推广,撰写一本导引读者赏析故宫法书的书作,心想能重新梳理自己近年在艺术史的所学所悟,实为令人欣悦之事,于是不昧浅陋,率尔应允。
每当于书房一隅安静书写时,从窗外望去,花莲静谧的山水,总让人觉得有种清新而安静的气流回盪,不自觉地体会到定静专一的清净法喜。文字的爬梳有时虽然辛苦,但能借由写作深入了解古代书家的创作历程与艺术表现,却也是令人怡情悦性之事。
写作过程因图版授权问题,编辑延宕多时,终得顺利出版。于此,感谢雄狮出版社提出本书的写作计画、李贤文先生为本书命名,以及前故宫副院长何传馨先生提供出版格式上的建议、李柏黎总编与黄长春执行主编及同仁协助本书处理相关事宜与编排,及陈允文小姐协助资料蒐集与文字缮打。写作过程中也要感谢许郭璜老师、许学仁老师、巩本栋老师、巫俊勋老师对诸多疑问的解惑。另本书的审订莫家良老师提供修正要点,让本书能有更好的呈现。出版前文字虽经多次修正,仍不免有疏漏讹误之处,尚祈方家斧正。最后感谢父母兄姊妹们的关爱与婆婆、外子、女儿的鼓励与支持。更重要的,愿将此书献给甫于去年六月往生,启蒙我勤习书法的父亲,相信在天上,父亲将微笑的俯视着我的成长。
李秀华写于奇莱揽山堂
2017年10月4日中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