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之惠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书艺作品集

犹之惠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书艺作品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书艺
  • 书法
  • 绘画
  • 设计
  • 艺术
  • 福建师范大学
  • 文学院
  • 作品集
  • 传统文化
  • 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汇集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前辈学者、现任教师以及院(系)友中善书者的百余件书艺作品。这些作者中有着名文学史家,也有散文家和书法学者,各有所专,各擅胜场,他们书法的表现,各有长技,作品的境界和格局,也可谓「各得其养以成」。
书籍简介 书名: 汉字演变与书法艺术的千年回响 作者: 诸家学人 出版社: 文脉传承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定价: 128.00元 --- 内容概述: 《汉字演变与书法艺术的千年回响》是一部深度探索汉字起源、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核心地位的学术性著作。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考据精神,系统梳理了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各个历史阶段的书体变迁,旨在揭示汉字这一独特表意文字系统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承载文明薪火,并最终升华为一门独立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书法艺术。 本书不拘泥于单一朝代的论述,而是以时间为轴线,以字形结构的变化为核心,构建了一部立体的汉字发展史。它不仅关注字体的“形”,更深入探究了字体的“神”,即不同时代精神风貌如何在笔画间得以体现。 第一篇:文字的曙光与文明的奠基 本篇聚焦于汉字的早期形态,考察其从刻画符号到成熟文字系统的关键一步。 第一章:史前符号与文字的萌芽 本章首先回顾了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符,探讨了这些早期符号与成熟汉字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重点分析了良渚文化、仰韶文化等遗址出土的陶文,讨论了它们是独立起源还是受外界影响的学术争议。作者引入了符号学理论,尝试界定“文字”与“前文字”的区别标准。 第二章:甲骨文的契刻世界 详尽考证了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史、释读方法及内容分类(占卜、祭祀、战争等)。着重分析了甲骨文的造字法——“六书”理论在甲骨文中的具体体现,如象形、指事的直观性,以及形声、会意的复杂化趋势。通过对笔画形态的细致描摹,揭示了刀刻所赋予的古朴、遒劲的艺术特质,这是后世书法难以完全复刻的“金石气”。 第三章:钟鼎铭文:权力与礼制的凝固 本章转向周代青铜器铭文(金文)的研究。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载体(青铜)和铸刻工艺决定了其笔画的圆润、饱满和雄浑。作者将金文按商、西周、春秋战国划分为不同阶段,解析了“史籀篇”等重要铭文的时代意义。特别探讨了金文中的“错位”、“肥笔”等现象,这些都是早期书法审美意识觉醒的标志。 第二篇:规范与革新:从“书同文”到隶变 进入春秋战国,列国割据带来了文字的“异形”现象。本篇着重探讨秦的统一如何催生了标准字体,以及汉代划时代的“隶变”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决定性影响。 第四章:战国文字的百花齐放 研究了齐国的小篆、楚国的鸟虫篆、秦国的文字等地方异体字。通过比较分析,展示了文字在民间使用中展现出的多样性、装饰性和地域性审美。这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取法多源的宝贵遗产。 第五章:秦系文字的统一与小篆的典范 深入解析了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历史背景与重要意义。重点分析了李斯主导下的小篆的规范化过程,探讨了小篆“势圆行方”的结构美学。通过对《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的对比研究,揭示了小篆从实用工具向规范艺术转化的微妙过程。 第六章:汉代的伟大转向:隶变的彻底性 本章是全书的关键部分,探讨了隶书的诞生及其对汉字结构产生的颠覆性影响。隶书将圆转的线条变为方折的笔画,确立了横、波磔(蚕头燕尾)的造型,使得汉字的书写效率和视觉冲击力大大增强。作者详细论述了隶变的内在动因(行政效率的提高)和外在表现(简牍载体的适应性)。对汉隶碑刻,如《乙瑛碑》、《曹全碑》等,进行了详尽的风格剖析。 第三篇:楷模的树立与风格的多元化 汉代以后,汉字形态基本定型,书法艺术真正脱离纯粹的实用功能,迈入追求个性化表达的阶段。 第七章:楷书的成熟与魏晋风骨 探讨了从八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曲折过程。重点分析了钟繇、王羲之等关键人物对楷书的结构调整和笔法创新。本章细致对比了楷书的“正书”属性,以及它如何成为后世学习和模仿的圭臬。魏晋时期,士人精神如何通过楷书的端庄与遒劲得以体现,是本章的重点。 第八章:行草的自由与书写心灵 本篇深入探讨了行书和草书的生成逻辑。行书作为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半草”体,如何满足日常快速书写和艺术表现的双重需求。草书(章草、今草)则被视为“写心”之术,是文人情感最直接的宣泄口。通过对张芝、张旭、怀素等大家草书作品的笔法解析,阐释了“笔断意连”和“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 第九章:唐宋的书法高峰与流派分流 分析了唐代楷书的集大成,以欧阳询的险劲、虞世南的温润、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骨力为代表,展示了“法度森严”下的百家争鸣。进入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倡导的“尚意”书风,标志着书法艺术彻底从“规矩”走向“自由”,强调书家的人格力量和学养深度。 结论:汉字书法——凝固的音乐与流动的建筑 全书最后总结了汉字书法跨越数千年的发展脉络,强调了它作为中国文化独特载体的不可替代性。书法艺术不仅是汉字美学的极致体现,更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中和之美”的具体物化形态。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去理解每一个笔画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信息与审美意趣。 ---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视野: 结合文字学、考古学、美学理论,构建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2. 图文并茂: 选取大量珍稀的古文字拓片、碑刻高清图片,辅以详尽的笔法图解。 3. 学术严谨: 引用最新研究成果,对传统观点进行审慎的辨析与重估。 4. 重在理解: 引导读者从“看字”转向“读字”、“赏字”,领悟书写背后的文化密码。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林志强 主编


  一九六四年生,福建省古田县人。一九八六年本科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先后师从中山大学陈炜湛、曾宪通教授研习古文字,获硕士学位(1991年)和博士学位(2003年)。一九九七年破格晋升副教授,二○○三年晋升教授,二○○五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等,兼任民盟福建省委常委、民盟福建师大总支副主委、福建师大工会两委委员、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辞书学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报》、《古文字论坛》编委等。

张家壮 副主编

  一九七五年生,福建省建瓯市人。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三月三书社社员。
 

图书目录

003│前言
(以下按年龄排序)
006│陈祥耀
010│林继中
014│陈章汉
018│朱以撒
022│罗觉华
026│林长红
030│黄鸿琼
034│阮宪镇
038│陈锋
040│沈丽源
044│王永昌
048│方小壮
052│叶雄
056│沈一川
060│林红
064│蔡清德
068│洪军
072│王宏生
074│倪可风
078│罗兴海
080│徐东树
084│黄映恺
088│欧键汶
092│张家壮
096│郑薇
100│陈明生
104│黄加芳
108│刘贞辉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艺术教育发展的观察者,《犹之惠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书艺作品集》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在我看来,书法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涵养,一种品德的体现。它要求学习者沉下心来,摒弃浮躁,用专注和耐心去感受笔墨的温度,去体味汉字的结构之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能够如此重视并推出这样一本作品集,让我看到了高等教育在人文艺术领域深耕的决心和成果。我非常好奇,在这本作品集中,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学生们,是如何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又是在怎样的创作理念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我期待看到那些充满灵气、富于变化的笔触,那些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我也相信,这本书不仅能够为书法爱好者提供欣赏的佳品,更能为其他高校在艺术教育方面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彰显出“惠风”般润物无声的育人力量。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本身,更在于它所能唤起读者的思考和情感。《犹之惠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书艺作品集》这个名字,就给我一种宁静致远的感受。“惠风”二字,既有春风的和煦,又寓意着恩泽的普惠,而“犹”字,则带着一种悠远、绵长、回味无穷的意境。我猜想,这本作品集中的书法作品,一定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饱含着作者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我想,通过这些精心创作的字体,我能够感受到作者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流动,或许有喜悦,或许有沉思,或许有对未来的憧憬。我期待着,在翻阅这些作品的同时,能够与作者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去理解他们笔尖下的世界,去品味他们所追求的那种“惠风”般的艺术享受,以及“犹”一般的深厚韵味,让我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一丝平静与慰藉。

评分

翻开这本《犹之惠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书艺作品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股淡淡的墨香,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那些浸润在纸张上的笔墨灵魂进行着无声的对话。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对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怀有深深的敬意。看到这本汇聚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师生们精心创作的书艺作品集,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我并非专业书法家,但长久以来,我总能在那些或遒劲有力、或婉转秀丽的笔画中,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以及创作者内心世界的跌宕起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更是情感的宣泄,思想的表达,甚至是人生的感悟。我相信,这本作品集所呈现的,绝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美的极致追求。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些作品,去探寻作者们在书写过程中所经历的思考、磨砺与升华,去感受他们笔尖下流淌出的那份对“惠风”般的温润与惬意,以及其中蕴含的对“犹”——那份悠远、绵长、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理解与追求。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工艺怀有深厚感情的读者,特别是那些需要时间和耐心打磨的技艺,总是让我心生敬意。《犹之惠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书艺作品集》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底蕴。“惠风”二字,让我联想到温和、滋养的力量,而“犹”字,则暗示着一种持久的、令人回味的美感。我想,这本作品集一定汇集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学子们,用他们对书法的热爱和精湛技艺,创作出的一系列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我特别期待看到,这些年轻的学子们,是如何在继承传统书法精髓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个性和创意。我相信,每一幅作品背后,都凝聚着作者们无数次的练习、揣摩和思考,都承载着他们对美的理解和对艺术的热情。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欣赏书法作品的图册,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探索,一次对青年一代艺术创造力的见证。

评分

我是一个对文字艺术有着特别情结的人,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引发共鸣的作品。当我了解到《犹之惠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书艺作品集》的存在时,便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作品集,更像是一扇窗,能够让我窥探到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子们对中国传统书法的热爱与实践。我曾无数次在博物馆、美术馆欣赏历代名家的墨宝,那些经过岁月洗礼的书法作品,无不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这本作品集,则让我看到了当代学子们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年轻一代的学子们,如何在传统的笔墨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展现出属于他们这个时代的独特书写风格。我尤其对“惠风”这个意象充满了好奇,它是否象征着温润、和谐、流畅的书写风格?又或是寄寓了作者们对艺术创作的某种理想状态?我想,这本书一定会带给我许多惊喜,让我感受到当代青年学子的艺术才华与人文情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