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吉谅书法讲堂:(一)笔法与汉字结构分析(二)笔墨纸砚帖【套装】(二版)

侯吉谅书法讲堂:(一)笔法与汉字结构分析(二)笔墨纸砚帖【套装】(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书法
  • 笔法
  • 汉字结构
  • 书法技法
  • 笔墨
  • 纸砚
  • 帖学
  • 侯吉谅
  • 书法入门
  • 书法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侯吉谅老师开设书法讲堂‧双册重量级联映★★★
★★★书法爱好者打基础、解疑难必备!★★★

  本书共分二册:

  《侯吉谅书法讲堂》(一)笔法与汉字结构分析


  公开秘法 × 传授绝技 × 釐清观念=写书法、欣赏书法者必备书!
  ‧书法史上首度揭露汉字好看的秘密!
  十分钟看懂一个字的美感哪里来,终于知道怎样写才漂亮!
  ‧名家示范超详细图解,一看就懂、当下就开始!
  作者亲自示范详尽的步骤,辅以具体明白的解说,让读者逐步了解书法的概念和技术,立即着手提笔。

  《侯吉谅书法讲堂》(二)笔墨纸砚帖

  写好书法的必备工具书 × 赏玩文房四宝的珍藏图鑑
  ‧三十年经验的书法工具选材、搭配秘方公开
  想写一手好字,笔该如何选、墨该怎么磨、要搭配什么纸、砚台怎么挑,该选哪部书帖来临摩?本书书法必备工具材料的「不传之秘」全空开。
  ‧赏析文房四宝之美最佳指南
  文房四宝不仅是书画的工具,还承载了深邃的文化、艺术美感。
  展卷阅读,赏玩古往今来的艺术文物,让您眼界大开。

本书特色

  ‧穿越时空,从传统书法淬鍊现代生活的质感


  书法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瑰宝。中国字是由简单的一点、一画组合而成,借着执笔人的手,书写出大小、粗细,动静的变化,让字一个个活了起来,为千年来的华人表达款款情意、述说幽微心绪:王羲之恣意挥洒的〈兰亭序〉、苏轼豪宕秀逸的〈寒食帖〉、颜真卿血泪斑斑的〈祭姪文稿〉……古往今来的人事风流,书法都将之囊括。

  传承至今,书法的美已牢牢刻印在华人的血脉里,每当胸臆间的情志需要抒发,烦躁的心想要安顿,世间的混沌需要釐清,生活的体会等待记下,审美的品味需要昇华……,就这样一个人安静写字,屏气凝神,身心灵剎时还原到最单纯、自在的境界,处世的智慧随之大开。生活节奏的轻、重、缓、急就如手中笔般执得牢;盎然的雅趣、无穷的兴味也同时而来。

  ‧为什么这个字好看?书法该怎么写才好看?

  人人都想写一手好字,然而,书法历史漫长而幽深,文献众多且繁杂,犹如雾里看花,为学习的路设下重重阻隔。对字体结构的认识不足、下笔又不得其法,初学者往往写不出好字而慨然放弃。致力于书法推广的侯吉谅老师,对历代书法做了深入、细致的字形分析,汇为一套心得,在本书中将书法最大的秘密──一个字为什么好看──全盘揭露,以简单的文字与图解分析讲解,一个汉字如何找到最适宽度、对称的结构、笔画的距离,不深奥、不难懂,只需十分钟,便能破解许多人苦思一生的汉字美丽之谜,让读者立即看懂书法的美、打下一笔一画书写的基础。

  ‧除了教你看,还要教你写得好

  一般读者最感头疼的笔法,由侯吉谅老师亲自示范,中锋运笔、八面出锋,皆有详细图解及说明,引导读者逐步掌握书法的各项技巧,进而拿笔写下一卷属于自己的字,在指间、心中感受中国书法的悠远意境。

  ‧关于笔墨纸砚帖

  笔──羊毫、狼毫,怎么分?怎么用?
  写书法,一支称手的笔是必要条件。走入笔墨庄,狼亳、羊毫、兼毫笔琳瑯满目,该挑哪型哪款?如何判断一支笔好或不好?要写楷书、写行书,又该搭配哪种笔?本书循序渐进,由选笔开始,到新笔的开笔、写字前润笔、使用时蘸墨、使用后洗笔,一应俱全,让您下笔得心应手,写得更好、笔也用得更长、更久。

  墨──墨汁、墨条,哪种好?
  古人用墨条研磨写字,现代则有墨汁可挑。入门者、进阶者分别该怎么选?墨条该如何磨,才不会伤了砚台?怎么辨识墨已经磨好?没用完的墨汁如何存放?墨磨日久变短后,有没有再利用的可能?诸多关于墨的疑问,本书全公开!

  纸──谁说写书法一定要用宣纸!
  用宣纸写书法真的是金科玉律吗?「生纸」「熟纸」?该如何选择?拿到一张纸时,该写粗面或是细面?写楷书、写隶书,又该如何选纸才事半功倍?作者对形形色色的纸进行整理、研究,让你选到最顺心称手的一款。

  砚──端砚好在哪里?如何品赏它的美?
  古语有云「以文为业砚为田」,表达了砚对于传统文人的不可或缺。你知道欣赏砚台之美该注意哪些重点、如何辨识砚的品质?名闻千古、价值不菲的「四大名砚」好在哪里?侯吉谅老师公开好砚收藏,读者可轻松赏玩砚中触动人心的美感,页页都是惊喜。

  帖──选帖、临帖方法大公开。
  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有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各有意趣,也都有人雅好追随。侯吉谅老师由历代名家墨迹、名碑中精选出适合入门之帖,提点读者临帖时如何选笔(笔的出锋、直径)、选纸,才能达到最佳成效。选对「真命天帖」、临摹得法,对于书法的精进有绝大的帮助。

  关于这套书:

  《侯吉谅书法讲堂》(一)笔法与汉字结构分析
  本书共分四章,以独到观点说明学习书法、欣赏书法的各种基础概念。第一章〈学习书法的必备条件〉说明学书法的基本原理;第二章〈书法的基本元素:点画,欣赏书法的开始〉解析书法点画的各种表现手法、技巧;第三章〈汉字结构分析:破解字体与字形的奥秘〉则是破解「汉字结构」这项书法未解之谜,是古今未见的革命性思维;第四章〈回归传统的书法美学〉指引读者们探索传统的书法艺术,走出现代的新潮流。想写书法、喜爱书法、想全面性认识书法艺术的读者,将能釐清书写要诀、提升美感能力,进而运用于自身的书写以及欣赏体验上。

  《侯吉谅书法讲堂》(二)笔墨纸砚帖
  本书共分五章,分享笔、墨、纸、砚、帖五样重要的书法写字工具的使用心得,更公开各种工具选择、搭配、使用的奥秘。第一至第四章包含文房四宝的产地、不同款型的特点、名家收藏的轶事、选择的技巧;第五章指点了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最适合的入门帖。全书解说清楚、详尽,配以各类图片重现珍藏品的风采,读者不但能时时放在案头赏玩,更能按图索骥地找到心中所爱的用品,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法工具宝典。

名人推荐

  陶晴山(书画家)/黄才郎(台中国美馆馆长)/张誉腾(历史博物馆馆长)/张炳煌(国际书法联盟总会理事长)  感动推荐(依姓氏笔画排序)
华章翰墨:传统书法艺术的精进之旅 引言:探寻书法的内在精神与技法精髓 在浩瀚的汉字世界中,书法不仅是一种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一门融汇了美学、哲学与个人修养的独特艺术。真正的书法造诣,源于对笔墨特性的深刻理解,对汉字结构规律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历代法帖的细致研习。本书系精心汇编的系列教程与鉴赏指南,旨在系统性地引导习书者,从基础的笔法运用到高阶的章法布局,实现技艺与心境的双重提升。全书内容环扣相连,逻辑严谨,力求为当代习书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学习路径。 第一部:基石铸就——笔法精微与汉字形体解析 本部分专注于书法学习的“硬件”基础——笔法的掌握与汉字结构逻辑的洞察。唯有掌握了提、按、顿、挫的微妙变化,才能赋予线条以生命力与韵味。 第一章:用笔之道:线条的生命力 线条是书法的骨骼。本章深入剖析了执笔姿势对于控笔的决定性影响,探讨了不同书体(楷、行、草)对用笔力的不同要求。 起笔与收笔的奥秘: 详细解析了“藏锋”与“露锋”的运用场合。藏锋入纸,讲究蓄势内敛,笔势圆融;露锋出锋,则要求果断、精神内敛于点画末端,体现力度与速度的结合。特别针对“侧锋”在行草书中的灵动作用进行了专项论述,阐明其如何打破楷书的僵硬格局,增加笔画的飘逸感。 行笔中的“中侧转换”: 强调了笔锋在行进过程中如何通过腕、肘的协调实现由中锋向侧锋的自然过渡。这一转换是形成“绞转”、“折笔”等复杂笔法的基础。通过图解示范,直观展示了如何避免出现“软弱无力”的“飘浮”笔触。 提按顿挫的节奏感: 书法是用“写”出来的音乐。本章通过节拍的划分,教授学习者如何感知笔画的轻重缓急。提笔,使线条变细,展现“瘦劲”;按笔,使线条饱满,体现“厚重”。顿笔,则是为线条注入内在的“骨力”,是力量的凝聚点。 第二章:结构之美:汉字的骨架与平衡 笔法是“用功之巧”,结构则是“立身之本”。汉字并非随意堆砌的符号,而是具有内在空间逻辑的稳定结构体。 间架结构的黄金比例: 探讨了不同偏旁部首在字形中所占的比例关系。例如,“三点水”的形态变化与“竖心旁”的重心处理,无不体现古人对平衡和欹侧的精妙拿捏。详细分析了“左紧右松”、“上紧下松”等常见结构原则,并指出这些原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具体字形灵活变通。 笔画间的呼应与避让: 分析了笔画之间的空间关系。如“蚕食”与“避让”的原则,即相邻笔画之间应保持适当的距离,以确保结构清晰,避免“笔画粘连”或“孤立无援”的弊病。重点阐述了长短横、斜竖的穿插关系,如何形成字体的内在张力。 通篇气息的协调统一: 将单字结构提升至篇章层面。分析了如何通过调整单个字的体势(如长体、扁体、方体)来适应整体篇章的气韵流转,确保通篇字形协调,避免出现“孤峰突起”的突兀感。 第二部:器物之道与范本的对读 艺术创作离不开工具的辅助,更离不开经典的指引。本部分将视野从技法延伸至创作环境,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对经典法帖的深入临习,实现风格的内化与超越。 第三章:文房四宝的哲学:器物与心境的契合 纸、墨、笔、砚,是书法家手中的媒介,其物理属性直接影响书写效果。 笔的选型与保养: 区分了羊毫、狼毫、兼毫在吸墨量、弹性与笔锋聚拢度上的差异。强调了“中锋用笔”对笔锋的聚拢要求,以及新笔的“开笔”与旧笔的“养护”方法,确保笔锋的弹性和寿命。 墨的浓淡枯湿变化: 探讨了墨汁浓淡对线条层次的影响。浓墨沉着有力,适宜写骨干;淡墨则能产生飞白和韵味,适宜表现“墨韵”。如何通过调墨控制墨的“润燥”,是行草书变化的关键。 纸的选择与洇化控制: 针对不同纸张的吸水性,如棉纸的洇散、熟宣的涩滞,讲解了书写时的运笔速度和墨量的控制技巧,以适应材料的特性,避免“墨戏”的失控。 第四章:经典法帖的深度研习与风格转化 学习书法,必须“由古人处得法”。本章指导学习者如何进行有效、深入的临习,而非停留在表面的描摹。 “临”与“摹”的辩证关系: 明确指出“摹”是初学阶段精准把握点画形态的有效手段,而“临”则是理解古人笔意、融入个人理解的必经之路。强调临习需从“对临”到“背临”,最终达到“意临”。 从范本中提炼“笔意”: 以特定名家法帖(如颜真卿的雄强、柳公权的骨力、王羲之的流转)为例,解析其在笔法、结构上的核心特征。指导学习者如何透过表象的字形,捕捉到古人创作时的思维轨迹与情绪表达。 融会贯通与风格的初步确立: 强调不能局限于一家一帖。在掌握了多位大家之长后,引导习书者进行风格的取舍与融合。学习如何将楷书的规矩精神融入行书的流畅之中,最终形成具有个人鲜明印记的书写面貌。 结语:技进于道,书法永恒的修行 本书旨在提供一套从微观到宏观、从工具到精神的系统训练体系。书法艺术的精进,是一个长期磨砺、不断体悟的过程。愿所有习书者能借此书为阶梯,深入传统,精进技艺,在笔墨之间,寻得内心的宁静与艺术的升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侯吉谅


  台湾嘉义人;中兴大学食品科学系毕业。师承江兆申先生。曾获三次「时报文学奖」;「国军文艺金像奖」、空军「蓝天美展」书法奖、全国优秀青年诗人奖、一九九七年年度诗人奖等。

  兼擅现代文学、书画篆刻创作,并长期致力笔墨、纸张的材料研究,以及书法教学。已在台湾、日本、美国举行多次个展。已出版诗集《交响诗》等七本,散文集《神来之笔》(尔雅,二○一一)等十六本,画册《画品与纸品》等七本,为推广书法而出版的《如何写书法》(木马文化,二○一一)广获好评,且获金鼎奖入围肯定。

  最新力作《侯吉谅书法讲堂》(一)笔法与汉字结构分析揭露汉字美丽的秘密,提点用笔的各种技法,为初入门者建立正确的美学观念,进而提升书写能力,想感受书法魅力的读者不容错过。《侯吉谅书法讲堂》(二)笔墨纸砚帖介绍了五大项书法工具习习相关的知识,分享长年研究、使用工具的「不传之秘」,可以减少学习者摸索的时间,无论对书法的入门或精进,都是难得的指引。
 

图书目录

《侯吉谅书法讲堂》(一)笔法与汉字结构分析

〈自序〉书有法
第一章  学习书法的必备条件
一位好老师
判断老师的对错
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最常见的错误态度
学会书法要多久?
时间的沉淀
学好写书法,要从正确的「程式」开始

第二章  书法的基本元素:点画,欣赏书法的开始
不懂点画,就不会懂书法
永字笔法示范(一)
永字笔法示范(二)
主观与客观的美感
书法之美的三大基本元素
书法的力道大解密
八面出锋的真义
八面出锋示范(一)
八面出锋示范(二)
标准墨韵
解开中锋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优雅的笔法

第三章  汉字结构分析:破解字体与字形的奥秘
汉字结构的三个条件
汉字结构的基本原理
可验证的美的规律
偏旁、上下、左右
隶书:动态的美感
笔法就是写书法的方法
流畅的行草
草书之美的欣赏要诀

第四章  回归传统的书法美学
认识书法史的重要
三本必读书
如何教书法
「现代书艺」、「创意书法」
临摹是学书法必经的过程
很多书法的道理是可以很浅显的
书法的太平盛世

《侯吉谅书法讲堂》(二)笔墨纸砚帖

〈自序〉书法的不传之秘
第一章  笔
毛笔的种类
毛笔的使用与保养
毛笔的历史
如何选择毛笔

第二章  墨
墨的世界缤纷多彩
墨的种类
四大墨厂
墨的编号
墨的选择
墨汁
墨的正确使用方法
墨的正确收藏方法
墨的文献
墨的制作
制墨名家
墨的好坏

第三章  纸
认识纸张,才能写好书法
手工纸的种类及特性
造纸工序
历史上的纸
现代台湾手工纸
台湾造纸名人
手工纸的展示场所
手工纸的保存

第四章  砚
砚台美学、书房情调
砚的由来
端砚
歙砚
洮河砚
澄泥砚
台湾螺溪砚
砚台制作过程
砚之使用与保养
砚台文化

第五章  帖
临摹经典是必经过程
篆书/〈绎山碑〉
隶书/〈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
楷书/欧阳询〈九成宫〉、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行书/赵孟頫〈赤壁赋〉〈洛神赋〉〈王羲之墨迹本〉,以及王羲之〈兰亭序〉〈大唐三藏圣教序〉
草书/王羲之《十七帖》〈王羲之墨迹本〉、智永〈真草千字文〉
「书法健康操」
附录  全台笔墨庄
 

图书序言

自序

书有法


  学好书法要多久?五年?十年?还是二十年?

  许多老前辈总是告诫我们,写字是一辈子的事,要有耐心。

  写书法三十多年过去,我看到的事实是,许多人很有耐心的写了一辈子书法,却还是写得乱七八糟。

  大部份的人都把书法学不好的原因,归咎于没有天分。

  以前的书法家,以及许多谈书法的书也都说,书法啊,很不容易,要学会书法,如同学佛一样,要有慧根。

  可是,还没下功夫之前,谁知道自己有没有慧根?如果下了几年功夫,甚至一辈子,到头来才发现自己没慧根,那岂不是白忙一场?

  我写书法超过三十年,可以很肯定的说,写书法不需要天才、不需要慧根。可是,绝对要有正确的方法。

  学书法,只要方法正确,没人不会。只是,正确的方法不容易找。很多人教书法是不示范的,很多人学书法是不写字的,更有很多人写书法是不临帖、不读帖的,种种千奇百怪的教、学书法的态度,即使王羲之再世,也学不会书法。

  要学会书法,只有一种途径──找对老师、学正确的方法、勤于练习、并且随时纠正无意中产生的错误。

  可是,没学过书法的人,又怎么知道、判断,你找的老师是不是对的?方法很简单,看老师是不是写得出来字帖上的字,是不是非常细心的指导学生练字的方法。

  书法的历史太悠久,如果从小篆开始算起,至少有两千多年,时间那么漫长,而历代杰出的书法家、风格又那么多,要练到什么时候才可能掌握技术?

  然而我始终相信,写书法一定有快速成功的方法,古人做得到的,我们也可以。

  以楷书来说,总共就十几二十种笔画,没道理这些东西要学十年八年才会,一定有快速的方法可以把这些基本功练好。

  于是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深入研究历代书法的工具、材料、技巧和风格之间的关系,终于被我找到答案。

  在领悟到了诀窍之后,我发展出来的方法,有点像金庸小说中孤独求败的「破剑式」,一招破尽天下千百剑式。从此之后,历代名家风格无不手到擒来。

  古人谈书法,往往说不清楚,我用物理、数学、几何、化学、力学等现代人都有的观念解释书法,很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但我也常常跟学生说,老师不一定正确,一定要经过自己的证验。而且,老师教了,学生可不是就会了。许多人学书法,总是喜欢用听的,好像问到什么诀窍,就可以立即成为高手。没那么容易。

  书法是实证的学问,只有自己动手实践才算数。要进入书法的世界,即使只是为了欣赏,还是得从练字开始。

  我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引导每个学生进入书法的世界。

  我首先建立学生们学习书法的正确态度,要排除万难,要把书法列为工作和生活之外的第一要务,要每天写字。

  是,我的学生们即使出差、加班到半夜,无论在旅馆、在飞机上,也会每天写字。

  接着就是建立学生写字的正确方法,不描字、不画字,确实掌握用毛笔写字的正确方法。之后就是持续不断的重复练习。

  书法的学问博大精深,所以还要读书,要读文史诗词,要把文学的精神化入笔墨之中。

  书法的美学正大光明,所以,不要相信那些禅啊、气啊、能量啊,种种稀奇古怪的说法,要老老实实练字,深刻体会正统书法的美。

  写字要有一定的法度,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学写字要有方法,一定会有快速进步的方法。在越来越不需要写字的年代,一个书法老师的责任就是要把学生教会,并且把书法的种子撒出去,让书法这么美妙而深奥的文化,再度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份。

  本书重点集中在学习书法的正确方法、正确态度,以及简洁易懂的汉字结构分析,希望做到让没有学过书法的人,读过本书之后,即可掌握书法的根本原理。

自序

书法的不传之秘


  一般谈书法的学习,大都侧重风格欣赏、笔法分析,关于学习书法的工具材料──笔墨纸砚帖这五大部份,则很少触及,读者必须自行寻找相关书籍或资料。

  然而关于笔墨纸砚帖的书籍、资料多如牛毛,以致常常不知从何找起,也因此大部份的人都会放弃或者根本就忘了这件事,轻忽因循的结果,是学了写书法,但却没有书法的常识。

  学写书法,但没有书法的常识,这大概是一般人学书法最容易发生的通病了。

  本书着重汇整、介绍笔、墨、纸、砚、帖这五大项和书法息息相关的知识,以分享我个人长年研究、使用这些书法工具、材料的「不传之秘」,相信对学习书法的人,在笔墨纸砚帖的选择、使用,可以减少摸索的时间,对学习和精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相信这样的书,可以引领读者进入比较完整的书法的世界。

  现代科学虽然发达,但笔、墨、纸、砚的生产仍然必须纯手工或半手工制作,受限于原料每年出产品质的不同,制作时间的气候变化、手工制作时,可能受到各种细微因素影响,每一家厂商相同品名的毛笔、墨条、纸张,都可能会有相当程度的差异,因此学习书画的人,要养成逛笔墨庄的习惯,经常、少量购买各种厂牌、规格的毛笔、墨条与纸张,碰到感觉特别好用的,就应该适当加量购买,储存备用。

  至于平常要使用到练习用毛笔、墨条、纸张,则要有适当的「安全存量」,以我的学生来说,每年买笔的数量以十计,纸张的数量则以百张计,碰到好墨,一次买四五条的也是经常的事。

  毕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学好一样才能,好的工具材料是要讲究的,我常常说,讲究工具材料是必要的消费,讲究都不一定写好书法,更何况不讲究?而如果工具材料有所匮乏,没笔可用、没纸可写、没墨可磨,那就更英雄无用武之地了,不是吗?

  笔墨纸砚帖这些工具、材料、书籍,构成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书法的物质世界,宋朝欧阳修说谈到人生的各种兴趣,「其愈久愈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销日。」苏舜钦说「明窗净几,笔墨纸砚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书法是值得一生追求的。

  写书法可以缓慢心情、可以放松情绪、可以在单纯的写字的过程中,专注心神,达到「定静生慧」的功效,而讲究文房四宝,调弄笔墨纸砚,更是非常心旷神怡的事,在没事的时候,安静写字,是世界上最简单最容易、也是最深刻的幸福。
 

图书试读

《侯吉谅书法讲堂》(一)笔法与汉字结构分析/内文选摘(节录)

‧数学的、几何的汉字结构

我用数学的、几何的观念,来解释汉字结构,不但可以不必记忆,而且非常有效。因为数学的、几何的分析是古今中外皆然的,没有个人的主观好恶。

汉字结构的基本原理,一个字好不好看,就在于两个非常基本的条件:第一个是等边三角形结构;第二个是中线集中;用十分钟,就可以了解这个简单的方法,大家看书法的功力立刻提高,不会看不懂。

牢牢记住这两个大原则:
第一个是等边三角形结构→造成了视觉的稳定
第二个是中线集中→达到视觉的集中

以下以欧阳询〈九成宫〉个别的字体实际分析说明。这个图示是九成宫的「宫」,我们原来很难理解这个字美在哪里,它为什么会稳定,爲什么九成宫被历代书法家称为楷书极则,它严谨在哪里?

中国人很早就有几何的概念,而且能够制作工具来测量、制作方和圆这两个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测量、制作方和圆的工具就是规矩,规是圆规,矩是垂直角度的尺。

早在商代,古人在建设房子时就广泛运用规矩,大部份的房子不是长方就是正方形。方形的结构稳定,是最原始、基本的人工造型,容易规范和控制,也具备最素朴的视觉美感,所以汉字从长短、大小不一的字体发展成方块字,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方块字有固定的大小范围,无论笔画多寡、造型结构,都在这个范围内开展,并且具备一定的几何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字体结构有「中心线」。

大部份的汉字都是左右平衡的,分析字体的结构,首先要先找到中心线。

从小篆开始,汉字字体就定型为四边形结构,每一个字都在这个范围内,所以一定有一条垂直的中心线,决定这个字的宽度、左右对称。线就是这个字的对开,对剖,垂直的、把字平分成两半的线。

中心线不只决定字的左右平衡,也决定了字体的视觉稳定效果。

方块字就基本的美感之一就是正,方正才会稳定。汉字之所以稳定的神秘因素就在这里──它的视觉是往中线集中。有写字的人若发现自己的字歪歪的,就画一条线,再把各种垂直的笔画画出来,一定会发现笔画没办法在中线集中,所以字才会歪歪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笔墨纸砚帖”的套装,瞬间就感觉回到了那个讲究的年代。我一直觉得,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体验。侯吉谅老师在这个部分,不仅仅是介绍了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引导我们去感受它们与书法创作之间的深层联系。他讲到不同种类的墨,有些浓郁如漆,有些清淡如烟,不同的墨色能给书法带来怎样的情绪和韵味,这一点我以前从未仔细体会过。还有纸,宣纸的吸墨性、韧性,以及其他一些纸张的特性,都会直接影响到笔画的表现。老师甚至还讲解了不同毛笔的特性,比如羊毫的柔韧,狼毫的刚健,不同毛笔适合书写不同的字体和风格,这让我觉得我对毛笔的选择不再是盲目的。而“帖”的部分,老师挑选的经典碑帖,他不仅仅是让我们去临摹,更是深入分析了这些碑帖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比如为什么王羲之的《兰州帖》如此经典,其中的用笔、结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整个套装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侯吉谅老师带领着我们,一步步走进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温度的书法世界。

评分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认识汉字结构的新世界!我一直以为书法就是临摹,死记硬背那些笔画,但看了侯吉谅老师的书,才明白原来每一个汉字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骨架。他对于笔法和汉字结构的分析,就像是在给汉字做“解剖”,从最基础的点、横、竖、撇、捺,到更复杂的钩、折、提,都讲得鞭辟入里,而且还有图示配合,清晰易懂。我之前写的字总觉得“飘”,没有根基,读了第一部分,才理解到原来是笔法的力量不足,运笔不够沉稳。老师讲到如何“逆锋起笔”、“回锋收笔”,这些细节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能让笔画立刻有了生命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汉字“体势”的讲解,如何通过笔画的组合来体现字的“开张”、“收敛”、“挺拔”、“委婉”等等,这让我对书法的审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单纯的“好看”,而是理解了“为什么好看”。这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学书法不再是枯燥的技艺训练,而是一场探索汉字之美的奇妙旅程。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汉字和书法有兴趣的朋友,尤其是那些和我一样,感觉自己卡在瓶颈期的爱好者。

评分

我是一名初学者,一直想学写好毛笔字,但苦于找不到好的入门方法。之前也看过一些教程,但总觉得过于理论化,或者缺乏系统性。侯吉谅老师的这套书,特别是第一部分关于笔法和汉字结构分析的内容,简直是为我这样的人量身定做的。他没有上来就讲一堆生僻的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点”开始讲起,如何落笔,如何行笔,如何收笔,每一个步骤都讲得非常细致,而且配有清晰的示范图。我试着按照他的方法去练习,发现以前写出来的点,总是软绵绵的,现在按照老师说的“藏锋入笔”、“出锋有力”,写出来的点一下子就有了力量感,而且很有精神。关于汉字结构的部分,老师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把汉字比作一座座房子,有的方方正正,有的灵动飘逸,然后分析了它们内部的“梁”、“柱”、“墙体”是如何搭建的,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字看起来协调,有些字则显得别扭。这种分析方法,让我从“看热闹”变成了“看门道”,学书法变得有章可循,不再是凭感觉乱写。

评分

我是一位在书法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爱好者,一直觉得自己的书法进步缓慢,尤其是在理解经典碑帖的精髓方面,总是觉得隔靴搔痒。读了侯吉谅老师的这套书,特别是关于“笔墨纸砚帖”的第二部分,让我豁然开朗。老师不仅仅是简单介绍这些工具的知识,而是将它们融入到书法的创作和理解之中,这一点非常难得。他讲到墨的浓淡干湿如何影响笔画的质感,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纸张特性来调整运笔的力度和速度,这些都是我在临帖过程中容易忽略的细节。而他对经典“帖”的深入剖析,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不仅仅是讲了临摹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引导我们去体会书法家在创作时的心境和意图。比如,他分析某个字的结构如何巧妙,笔画的起伏如何顺势而为,每一个细节背后都蕴含着书法家深厚的功力。让我感觉,我不再是孤立地去临摹一个字,而是能够感受到字背后流淌的生命力和艺术智慧。这套书给了我很多新的启发,让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觉得自己的书法之路又拓宽了不少。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用心,很有收藏价值。打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排版和高质量的纸张,阅读体验非常好。侯吉谅老师在讲解笔法和汉字结构时,用了很多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且配图非常清晰,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起来毫不费力。我特别喜欢他对“笔法”的讲解,他没有把笔法讲得过于神秘,而是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具体可操作的步骤,让我能够清晰地知道应该如何去练习。比如,他讲到“提”这个笔画,不仅仅是把笔提起来,而是要有“蓄势待发”的感觉,这一点让我茅塞顿开。而且,老师在分析汉字结构时,用了大量的例子,从最简单的独体字,到复杂的合体字,都做了细致的分析,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汉字结构的规律。而套装中的“笔墨纸砚帖”部分,更是让我觉得物超所值。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工具的书,更是一本引导我们去感受书法艺术的书。老师对于这些传统工具的讲解,让我觉得书法不再是冰冷的线条,而是一种充满温度的艺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