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云书印集

曾子云书印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曾子云
  • 书印
  • 篆刻
  • 艺术
  • 文化
  • 传统
  • 书法
  • 印学
  • 鉴赏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曾子云博士,新竹县竹东镇,他在书艺创作之路起步较晚,大学时期因为室友写书法,于是参加书法社而开始研习书法,启蒙于陈炫明老师入门后,乐趣奠定了兴趣,在学长兼老师林隆达老师建立的书法社制度与高度下,因为兴趣使然加快对书法艺术之实力与进步。 长达九年时间在台中,五年的中国医药大学药学系自由学风,之后毕业、当兵后,顺利任职于着名的德国外商药厂,四年的工作挣扎后,决定辞去待遇好、福利佳的药师工作,钻研书艺世界,1996年到2000年间陆续获得全省美展、大墩美展等多项荣誉,并且成为永久免审艺术家,结识了陈坤一老师。同时,就读台湾第一个成立传统书画研究所的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攻读硕士与博士。他在经历漫长的自学过程后,终于能进入学院获得有系统的书画教育,受王北岳老师及林进忠老师之提携,提升创作生涯与教学格局,果然是如同曾博士说,「人走什么路都是注定,但创作在收放之间要做自己,虽不是很有名,却会很努力。」 专精于书法与篆刻,尤其陶瓷印篆刻之机缘,来自导师苏峰男的一句话「念硕士班要有一个目标。」尝试以陶瓷印具有「变数期待」及「朴拙感受」作为独特风格,编印两岸第一本陶瓷印集,也透过陶瓷印之「刻、烧、期待、盖」过程与巧力作为一辈子创作方向。更因为生命体悟,尝试将手抄经文翻刻在大型陶瓷器皿上,也成为与生活美学结合之创作,他的作品虽然种类繁多,但书法仍是创作的主轴。从小对书法线条之敏感,在书法创作与互动上,透过线装笔记本作笔记习惯,累积书法语言、心得与体验,淬炼出极为独特的书法美学观。 此次「曾子云书印展」,展览内容书法80幅,以行草为主,篆隶参杂,大小字皆有;篆刻陶瓷印章200余方为主,特别展出创作泉源之书法笔记若干本;老师认为书法不同于音乐,以终身学习角度来看,从什么时候学习,就从那时候开始累积,重要是有兴趣与动力,有感觉才去创作,偶尔涂鸦写写书法笔记,可以抒发胸中之气,要把成败置之度外,只管往前走;观众欣赏角度,是自由地透过作品对话,观赏各种书体之用笔及线条艺术,皆值得民众细细体察与品味东方书法篆刻艺术之真善美。 谈自己的创作过程容易,若论自己作品就难了。灵光乍现、偶然欲书的创作,化为长篇大论就如歹戏拖棚。再者作品的标准难定,说得太高自己难为情,说低了也不甘心,与其鼓吹自己不如自知与自省,因为不会有人更了解自己,更能冷静分析自己。有人把自己的作品说得出类拔萃、炉火纯青,其自信让人佩服。但是旁观者清,包世臣曾有「自拟右军后一人」的说法,随即遭杨守敬洩底,类似包世臣乐观自信的艺术家其实不少,是信心使人伟大,也是因为审美总是宽以待己。作品展示于人,优劣臧否应由观者评断,那是观者的审美权利,有识之士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左右,外行人便容易受引导。黄庭坚曾说:「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依黄庭坚的说法,如果愿意对“中下之士们”下工夫,具备好口才也许很有用。画家高一峰自画像题款说:「今日之我信笔涂抹,明天像谁任君去说。」这句话我一直当成是学习的座右铭,”信手涂抹”是笔墨的修持,”任人去说”是自省自知的修持,若遇褒贬则云淡风轻,若遇诱惑但愿不随波逐流。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曾子云书印集》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一种思想上的启迪。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越来越忽视那些宁静而深沉的东西。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引导我放慢脚步,去感受那些被遗忘的精致与韵味。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印章背后故事的旁征博引,虽然我无法一一核实其史料的准确性,但那种讲述的生动性,足以让我沉醉。仿佛每一枚印章都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它们穿越了岁月的尘埃,来到我们眼前,向我们展示着它们曾经的主人,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曾花了一个下午,细细品味一枚“闲云野鹤”的印章,试想那主人是何等的洒脱不羁,又是怀揣着怎样的对自由的向往。书中的排版设计也颇为考究,每一页的留白恰到好处,让观者能够充分地聚焦于印章本身,而不会被过多的文字干扰。我个人而言,对于书中某些印章的艺术风格非常着迷,那种浑然天成的古朴感,以及刀法上的力量与变化,都让我拍案叫绝。我甚至开始尝试在自己的生活物品上,也加入一些具有个人风格的印记,虽然远不及书中的精美,却也从中体会到了“藏锋守拙”、“寄情于物”的乐趣。

评分

《曾子云书印集》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不像那些一次性就能读完的快餐读物,而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啜饮,才能品出其中的醇厚与回甘。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那些看似“寻常”却又不失韵味的印章,它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背景,却用最质朴的形态,传递着最真挚的情感。例如,一枚“守拙”的印章,简单两字,却道出了多少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我尝试去体会,在那个年代,人们是如何看待“守拙”二字的,是避世自保,还是返璞归真?书中的图片印刷质量极佳,我甚至能看到印章表面的细微划痕,感受到那份岁月的沉淀。这让我联想到,每一件古物,都承载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我曾尝试用手机拍摄书中一些喜欢的印章,但总觉得无法捕捉到那种原有的质感和神韵。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得以近距离地、细致地欣赏这些微缩的艺术品。它激发了我对篆刻艺术的兴趣,甚至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一些独特的个人印记,不求精美,但求真诚。

评分

坦白说,《曾子云书印集》这本书,更像是我心灵的一隅休憩之地。在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之余,我总会不自觉地翻开它,让自己的思绪在那些古朴的印章中遨游。我不是为了学习某种知识,也不是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技巧,只是单纯地享受这种与古物对话的宁静。书中的印章,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有的方正大气,有的秀丽玲珑,有的刚劲有力,有的婉约细腻。每一枚都仿佛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产物,又凝聚了工匠的匠心独运。我曾对其中一枚描绘山水的印章,驻足良久,想象着那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山水情怀,是远方故土的思念,还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书中的文字部分,言简意赅,却又不失深度,点拨之处,总能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它让我明白,一枚小小的印章,可以蕴含如此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承载如此厚重的情感。它让我开始更加关注细节,更加珍惜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美好事物。这本书,就像一位无言的导师,以其独特的方式,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评分

初次翻开《曾子云书印集》,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亲切感。我并非专攻古籍的学者,也非艺术鉴赏的行家,只是一个对历史人文略有兴趣的普通读者。然而,这本书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却如同一股清泉,悄然浸润了我的心田。扉页上那苍劲有力的“曾子云书印集”几个大字,便已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与人文的底蕴。迫不及待地翻阅,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印章图案,每一枚都仿佛凝结了时光的印记,诉说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我尝试去辨认印文中的古朴字迹,虽然未必能全部解读,但那种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却是如此真实而动人。书中的图版印刷精良,色彩还原度高,让我能清晰地欣赏到印章的质地、雕刻的精细以及印泥的质感。我甚至能想象出,在某个静谧的午后,一位匠人是如何用他的巧手,将一块平凡的石头,变成这承载着文化与情感的艺术品。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乃至他们的精神世界。我常常对着一章一章的印谱发呆,试图去揣摩每一枚印章背后的主人,他们或许是学识渊博的文官,或许是淡泊名利的隐士,又或许是风流才子的寄托。这种无声的交流,让我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是被《曾子云书印集》的书名所吸引,觉得名字里透着一股文化气息,再加上封面设计也颇为雅致,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购入了。拿到书后,惊喜远超预期。这本书的内容,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展览,将一个个凝聚着历史与艺术的印章,以最直观、最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并非专业人士,但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功底。每一枚印章的细节,无论是篆刻的线条,还是印泥的色泽,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书中对一些重要印章的释义,虽然不长,但点睛之笔,让我对印章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文人名士的印章的解读,比如某位诗人的闲章,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其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性情。这种将艺术品与人格魅力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冰冷的印章变得鲜活起来,也让历史人物仿佛重现眼前。我曾多次在阅读过程中,合上书本,闭目沉思,想象着那些古人是如何在书案前,亲手将自己的名字、情志,用印章的形式定格下来的。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许多现代书籍难以给予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