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云书印集

曾子云书印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曾子云博士,新竹县竹东镇,他在书艺创作之路起步较晚,大学时期因为室友写书法,于是参加书法社而开始研习书法,启蒙于陈炫明老师入门后,乐趣奠定了兴趣,在学长兼老师林隆达老师建立的书法社制度与高度下,因为兴趣使然加快对书法艺术之实力与进步。 长达九年时间在台中,五年的中国医药大学药学系自由学风,之后毕业、当兵后,顺利任职于着名的德国外商药厂,四年的工作挣扎后,决定辞去待遇好、福利佳的药师工作,钻研书艺世界,1996年到2000年间陆续获得全省美展、大墩美展等多项荣誉,并且成为永久免审艺术家,结识了陈坤一老师。同时,就读台湾第一个成立传统书画研究所的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攻读硕士与博士。他在经历漫长的自学过程后,终于能进入学院获得有系统的书画教育,受王北岳老师及林进忠老师之提携,提升创作生涯与教学格局,果然是如同曾博士说,「人走什么路都是注定,但创作在收放之间要做自己,虽不是很有名,却会很努力。」 专精于书法与篆刻,尤其陶瓷印篆刻之机缘,来自导师苏峰男的一句话「念硕士班要有一个目标。」尝试以陶瓷印具有「变数期待」及「朴拙感受」作为独特风格,编印两岸第一本陶瓷印集,也透过陶瓷印之「刻、烧、期待、盖」过程与巧力作为一辈子创作方向。更因为生命体悟,尝试将手抄经文翻刻在大型陶瓷器皿上,也成为与生活美学结合之创作,他的作品虽然种类繁多,但书法仍是创作的主轴。从小对书法线条之敏感,在书法创作与互动上,透过线装笔记本作笔记习惯,累积书法语言、心得与体验,淬炼出极为独特的书法美学观。 此次「曾子云书印展」,展览内容书法80幅,以行草为主,篆隶参杂,大小字皆有;篆刻陶瓷印章200余方为主,特别展出创作泉源之书法笔记若干本;老师认为书法不同于音乐,以终身学习角度来看,从什么时候学习,就从那时候开始累积,重要是有兴趣与动力,有感觉才去创作,偶尔涂鸦写写书法笔记,可以抒发胸中之气,要把成败置之度外,只管往前走;观众欣赏角度,是自由地透过作品对话,观赏各种书体之用笔及线条艺术,皆值得民众细细体察与品味东方书法篆刻艺术之真善美。 谈自己的创作过程容易,若论自己作品就难了。灵光乍现、偶然欲书的创作,化为长篇大论就如歹戏拖棚。再者作品的标准难定,说得太高自己难为情,说低了也不甘心,与其鼓吹自己不如自知与自省,因为不会有人更了解自己,更能冷静分析自己。有人把自己的作品说得出类拔萃、炉火纯青,其自信让人佩服。但是旁观者清,包世臣曾有「自拟右军后一人」的说法,随即遭杨守敬洩底,类似包世臣乐观自信的艺术家其实不少,是信心使人伟大,也是因为审美总是宽以待己。作品展示于人,优劣臧否应由观者评断,那是观者的审美权利,有识之士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左右,外行人便容易受引导。黄庭坚曾说:「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依黄庭坚的说法,如果愿意对“中下之士们”下工夫,具备好口才也许很有用。画家高一峰自画像题款说:「今日之我信笔涂抹,明天像谁任君去说。」这句话我一直当成是学习的座右铭,”信手涂抹”是笔墨的修持,”任人去说”是自省自知的修持,若遇褒贬则云淡风轻,若遇诱惑但愿不随波逐流。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