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敬观谈近代诗词:忍古楼诗词话

夏敬观谈近代诗词:忍古楼诗词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夏敬观
  • 近代诗词
  • 诗词评论
  • 文学批评
  • 忍古楼
  • 传统文化
  • 中国文学
  • 诗词鉴赏
  • 文化评论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忍古楼」源自「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此而终古」一句,谓词人并非躲进象牙塔里,反以文字抒发对社会的忧虑与眷恋。

  江西派着名词人夏氏评论集,《忍古楼诗话》、《学山诗话》、《忍古楼词话》三册首次集结出版。
 
  绝版史料重新点校分段编辑╳文史专家蔡登山专文导读

  「汉火中衰遘闰余,露车敢陋九夷居。王城如海犹宜陋,人境无喧便可庐。延月穹楼陪母饮,艺蔬隙地课儿锄。治生不是吾儒事,终胜求营但抱虚。」弢庵工为诗钟,虽嵌字咏物,题极纤仄,于十四字中,必有深远寄託。其律体极似晚唐人韩冬郎渡海后诗,弥深亡国旧君之感。──〈陈宝琛诗有亡国旧君之感〉,《忍古楼诗话》

  「富贵同谁共久长?剧怜无术媚姑嫜。房星乍掩飞霜殿,已报中宫撤膳房。」此言穆宗后死事也。相传穆宗未大婚前已得隐疾,后入宫未久,又颇为孝钦所不喜。故御史潘敦俨请更定后谥号折,内有「道路传闻,或称悲伤致疾,或云绝粒霣生」之语。──〈文廷式诗穆宗后死事〉,《学山诗话》

  长乐王允皙又点,予三十年之文字交也。所着有《碧栖词》一卷,吐属清婉,有一唱三叹之妙…〈海棠花下作‧浣溪沙〉云:「叶底游人不自持。枝头啼鸟尚含痴。玉儿愁困有谁知。浅醉未消残梦影,薄妆原是断肠姿。人生何处避相思。」又点兼工诗,绝句尤庯峭,盖亦致力于白石诗。──〈王又点〉,《忍古楼词话》

本书特色    

  ●从评论中看见夏敬观如何结合「经学」、「史学」为根干,解构「经史之用」的经世济民的文人创作。

  ●以「温柔敦厚」的诗教为鞭,评解创作者如何以学问为基石,并结合个人思想作诗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夏敬观


  夏敬观(1875-1953),字剑丞,或作剑臣、鉴成,号盥人,又号吷庵,室名忍古楼、窈窕释迦室。江西新建人,江西派着名诗人。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举人,随经学大师皮钖瑞学习,工诗,专学孟郊、梅尧臣,词则出入欧阳修、晏殊、姜夔、张炎,朱孝臧称其词可与文廷式相颉颃。曾入张之洞幕府,办两江师范学堂,任江苏提学使,兼复旦公学第三任校长,和中国公学监督。1924年辞职闲居上海,着书作画以终。着有《映庵词》、《忍古楼诗话》、《忍古楼词话》、《词调溯源》等。

编者简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制作及编剧《作家身影》纪录片,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干、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开探索作家心灵风气之先。着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色戒爱玲》、《鲁迅爱过的人》、《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读人阅史──从晚清到民国》、《叛国者与「亲日」文人》与《杨翠喜‧声色晚清》等十数本着作。

图书目录

导读 夏敬观和其《诗话》、《词话》| 蔡登山

忍古楼诗话 
梁鼎芬诗孤怀远韵 
华焯诗冷俊深刻 
先父(夏献云)之诗 
范肯堂诗如长江大河 
易顺鼎潦倒江湖 
黄秋岳輓易顺鼎诗 
范肯堂卖文金被盗 
杨增荦佚诗 
杨增荦归隐西山朱霞寺 
王乃征诗沉着无凡响 
诸宗元有诗慰忧 
龙毅甫诗才甚清 
梁公约工诗 
李详所遗诗稿 
王义门遗稿 
林纾集外诗 
沈曾植遗诗 
康有为长诗气势浩瀚 
罗瘿公集外遗珠 
罗瘿公为歌伶编剧
王义门遗诗二首 
孙益葊为诗绝少 
吴可读诗见少
俞明震困而弥工
姚永概诗亦清绝 
吴涑诗思至清 
陈宝琛诗有亡国旧君之感 
王病山游山诗 
陈毅诗为时所重 
朱祖谋为诗极寡 
陈金籛诗遒鍊隽永 
周树模与樊樊山倡和 
樊樊山诗侧艳 
郭曾欣和樊樊山诗 

学山诗话 
袁昶咏史诗 
文人典兵误戎机 
宝廷纵情诗酒 
盛昱衰杨锐诗 
张之洞诗笔力矫健 
何绍基题金石诗 
孙锵鸣题壁诗 
丁宝桢清廉自守 
勒拔萃诗有词意 
高心夔诗功力甚深 
林则徐胸次洒落 
姚石甫纪事诗 
叶名琛被执而死 
陈志和戒烟诗 
张维屏赋诗辞世 
程春海诗险而不夷 
题〈铜官感旧图〉 
独秀峰题壁诗 
杨豫庭以新名词入诗 
文廷式弔珍妃之死 
〈春云晓霭图〉有赝品 
高澹人咏茶诗 
《五代史》〈金凤外传〉 
以词入琴谱 
咏和珅故址 
文廷式《楚辞》入词 
文廷式被谴罢官 
杂剧脚色之名 
郑孝胥以诗人而为边帅
郑孝胥娶女伶为妾 
陈三立赠吴彦复诗 
陈三立哭薛次申诗 
高尔夫球、篮球、足球 
郑杰谈玉石 
董用威輓江标诗 
袁绪钦诗 
文廷式遗集未收之诗 
俞明震登台北城楼诗
 
忍古楼词话 
文道希 
郑叔问 陈伯弢 
张次珊 
桂伯华 
蔡公忏 
严幼陵 
陶伯荪 
王又点 
洪泽丞 
汪憬吾
姚景之 
吕贞伯 
叶遐庵 
黄匑庵 
诸贞长 
王半塘 
冒疚斋 
吴湖帆 
夏瞿禅 
张次珊 
刘麟生 
易实甫 
陈臞庵 
黄秋岳 
赵叔雍 
陈蒙庵 
张孟劬 
杨梓勤 
胡栗长 
龙榆生 
林子有 
梁众异 
李释戡
左幼联 
皮鹿门 
蒯礼卿 
杨铁夫 
杨昀谷 
胡研孙 
赵尧生 
周二窗 
陈石遗 
王壬秋 杨蓬海 陶子缜 
邵次公 
郭啸麓 
潘兰史 
郁葆青 康竹鸣
李拔可 
朱大可 
瞿兑之 
溥心畬 
夏午诒 
廖忏庵 
黄公度 
余伯陶 
卢冀野 
潘若海 
吴董卿 
粤三家词 
《雁来红图卷词录》
徐仲可 
恽瑾叔 
汪衮甫 汪旭初 
吴瞿安 
陈伯平 
黄君坦 
陈寥士 
劳玉初 
陈师曾 
俞阶青 
郑翼谋 
梁公约 
沈子培 
张文襄 
陈寅恪 方恪 
程彦清 子大 
严载如 
邵伯褧 
袁文薮 
关颖人 
沈尹默 
邵莲士 蔡师愚 
彭莼思 
许季纯 
陈倦鹤 
吴仲言 
徐绍周 
易大厂 
张次珊 
王木斋 
寿石工 
许守白 
谭祖庚

图书序言

夏敬观和其《诗话》、《词话》|蔡登山

  夏敬观(一八七五-一九五三)是近代着名的诗人、词人、学者、书画家。他在经学、史学、诗学、词学以及书画艺术均卓然有成。尤其是在「同光体」江西诗派(「同光体」分福建、江西、浙江三派)诗家中,除了陈三立(散原)外,当推夏敬观最负盛名。其词学成就,世人评曰:「自来词家,西江称极盛,同叔发藻于临川,尧章流声于南渡。近年作者,推萍乡文道希学士,而新建夏剑丞,如骖之靳矣。剑丞禀其世学,既喜为诗,又工于词,诗格规抚孟郊,词则奄有清真梦窗之长。」

  夏敬观,字剑丞,或作剑臣、鉴成,号盥人,又号吷庵,室名忍古楼、窈窕释迦室。江西新建人。十七岁应童子试,得入县学,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经学大师皮钖瑞来南昌主讲经训书院,夏敬观慕其名并从之学,专攻《尚书》,旁及诸经,受其影响颇深。光绪二十六年(一九○○)因庚子之乱,夏敬观避居上海,从乡贤文廷式学词,即为当时名家所赏。至光绪三十三年(一九○七),刊行《吷庵词》一卷,词名大盛。根据陈谊所着《夏敬观年谱》,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夏敬观捐知府,分至江苏任用。同年十一月,入江宁布政使李有棻幕府,主持办理清赋督垦局。十二月,受两江总督张之洞之聘,兼办两江师范学堂,任提调。期间锐意革新,广延教席,对两江师范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四月,前任复旦公学校长兼安徽高等学堂监督严复向两江总督端方写信,推荐夏敬观出任中国公学监督,称其「精明廉干」,端方同意,于同年六月聘夏敬观任复旦公学监督。宣统元年(一九○九)五月,巡抚陈启泰任夏敬观为左参议兼宪政总文案,总办江苏谘议局地方自治筹备处,十二月,署理江苏提学使。

  武昌起义后,避乱寓居于上海西郊。一九一二年任江西盐务局总办。此前,原与张季直友善,一九一三年,张季直任农商部长后,特聘为秘书,不久亦辞。一九一五年,赴上海就商务印书馆之聘,编校涵芬楼宋人笔记数十种。编校既竣,于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往浙江省就教育厅长职。一九二三年在杭州创办卷烟税。期间雅兴不减,时邀三五好友出游,杭州西湖当然不在话下,宁波亦曾一游,另外从这年所写诗二十四首来看,纪游者亦占大半,可见游兴之高。同年十二月,夏敬观在上海西郊康桥自筑房屋一栋,名曰「忍古楼」,有〈康桥宅成诗以落之〉一首描写道:「小园数亩饶有花木亭台之胜。春秋佳日,恒集名彦,觞咏其间。」自此以后,与官场绝缘,唯事丹青、诗词、着述。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经叶恭绰提议,约集沪上词流朱祖谋、徐积余、董授经(名康)、潘兰史、周梦坡、夏敬观、刘翰怡、吴湖帆(名万)、陈彦通(名方恪)、易大厂、黄公渚等人于觉林素菜馆,议决设立《全清词钞》编纂处,印发征求所有清代词集启示。据《夏敬观年谱》一九三○年冬,夏敬观与沪上词流如朱祖谋、程颂万、叶恭绰、陈方恪等二十九人,在夏宅成立沤社。沤社成员包括民国时期着名的词学家、清代遗老、民国政要、书画名家、大学教授等。沤社词人的词作具有鲜明的特色,他们在词集文献整理、词选编纂、词话写作、词学研究等方面也均有杰出的成就。而同年,夏敬观又与黄公渚、吴湖帆、徐绍周、陈灨一等成立康桥画社。夏敬观五十六岁始攻绘事,每游览归,即摹拟点染,凡足迹所至,皆以图记,状写烟峦之景,复附以诗咏,人皆以摩诘视之,不久即名声大噪,远近求画者踵至。

  一九三五年,夏敬观与沪上词人又成立声社。一九三六年创办《艺文》杂志,以「发扬国学,增进民族之辉光。」同年,与龙沐勋拟合办诗词函授班。「七‧七」事变既起,日军旋入侵上海,夏敬观的生活顿时陷入贫困,加上吴太夫人弃养之后,丧事也花费不少,为维持日常生活基本开支,只得将康桥旧宅卖掉,一九三九年四月,移居霞飞路法租界静村。生活虽然艰辛异常,但处之泰然,益勤于着述,撰成《八代诗评》、《唐诗评》。

  一九四七年,任南京国史馆纂修,主持编年体长编,并负责上海方面的资料搜集。因勤于着述,而膳食、居所诸条件均不善,经济负担亦重,致一度赖鬻画为生,多种因素叠加,对身体影响甚大。一九四八年七月突患中风,行动大不如前,但依然着述不辍,翌年,病益重,几不得起,仍笔耕不已。一九五三年去世,享寿七十九岁。

  夏敬观一生主编、着述着作甚多,编有《词调溯源》、《古音通转例证》、《经传师读通假例证》、《今谈析》、《汉短萧铙歌注》、《历代御府画院兴废考》、《忍古楼世说》、《清世说新语》、《郑康成诗谱评议》、《诗律》、《太玄经考》、《西戎考》、《梅宛陵集校注》、《王荆公诗选注》、《陈简斋诗选注》、《杨诚斋诗选注》、《八代诗评》、《唐诗评》、《调律拾遗补》、《汇集宋人词话》、《春秋繁露考逸》、《戈顺卿词林正韵订正》、《毛诗序驳议》、《六续疑年录》;着述有《忍古楼文》、《忍古楼诗》、《吷庵词》,《王安石年谱》、《忍古楼诗话》、《忍古楼词话》、《宛陵集》、《窈窕释迦室随笔》、《吷庵自记年历》、《少川先生年谱》、《清世说》、《编注宋人小说》二十八种、《杨诚斋年谱》。

  夏敬观的室名忍古楼,其源自于《离骚》中有「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此而终古」句,而夏敬观的集中亦有「兀坐吾楼甘忍古」,「不作入时语,唯余忍古心」等句。其用意在表明诗人并没有躲进象牙之塔,而是对苦难多重的祖国忧虑满怀、眷恋萦胸。

  夏敬观的《忍古楼诗话》原载于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起的《青鹤》半月刊,《青鹤》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创刊于上海,至一九三七年七月三十日出版的五卷十八号止,历时五年半,总共刊出一百十四期,是上个世纪三○年代持续时间较久的文史杂志之一,由陈灨一发起并任总编一职。《忍古楼诗话》刊登于《青鹤》第四卷第一号、第三号、第九号。前有编者陈灨一识语云:「夏吷庵先生,诗名播天下,四十年前谈诗者,辄能举其名。所为诗话,见解独精。他人求之勿得者,而本志得之,当与读者共欣赏也。」

  夏敬观的《学山诗话》是一九四一年二月起连载于《同声月刊》,《同声月刊》是龙沐勋继《词学季刊》之后主编的一份侧重于诗词创作和研究的学术号刊。一九四〇年十二月由同声社在南京创刊,一九四五年七月停刊,历时五年,共出版四卷三十九期。《学山诗话》刊于《同声月刊》第一卷第三至第八号、第十、十一号。

  夏敬观的《忍古楼词话》也是连载于《同声月刊》的第四卷第一至三号,由于当时是抗战后期,刊物也无法如期出版,第四卷第一号是一九四四年七月出版,第四卷第二号是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出版,第四卷第三号是一九四五年七月出版。

  由于夏氏这三本着作所涉及者多为近代诗词家,有的甚至是与他同时代的。保留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及诗词家的不少轶事,而做为诗人、词人甚至学人,夏敬观自然有其精到的见解,所以陈灨一称他的《诗话》说:「所为诗话,见解独精。」。例如他谈梁鼎芬孤怀远韵、易顺鼎潦倒江湖、樊增祥诗侧艳都极精准,另康有为写长诗气势浩瀚,他的〈六十自述诗〉有二百三十五韵,创下长诗纪录,但他还意犹未尽,再写两章续之,以诗作传,唯康氏有此气魄。另外还有宝廷纵情诗酒、盛昱哀杨锐、张之洞写诗笔力矫健、文廷式被谴罢官、郑孝胥以诗人而为边帅、郭嵩焘和曾纪泽虽为外交人才但却能诗等等。夏敬观的这两本诗话,除了论诗而外,也记载了许多史事。另外这两本诗话还保存许多诗人所散佚的诗稿,例如有李详所遗诗稿、林纾集外诗、沈曾植遗诗、文廷式遗集未收诗、罗瘿公集外遗珠、吴可读和朱祖谋非常少见的诗等等,无疑地这诗话又起了辑佚的功能。

  同样地他的《词话》亦然,其论点常为人所引用。例如谈画家吴湖帆工丹青,精鉴藏外,而又能词。夏承焘深于词学。其他提及的同时代的词家还有汪兆镛(汪精卫之兄)、叶恭绰、王鹏运、冒鹤亭、黄秋岳、梁鸿志、赵叔雍、龙沐勋、李释勘、陈衍、潘兰史、溥心畬、卢冀野、汪东、吴梅、陈师曾、易大厂等等名家。夏敬观在谈词之余,同时记载一些史事,宛如一部近代词史,令人读之兴味盎然。

  今将夏氏的《忍古楼诗话》、《学山诗话》、《忍古楼词话》合为一册,并重新点校、分段,打字排版。尤其是《忍古楼诗话》、《学山诗话》原本并无小标题,阅读及查寻甚为不易,今乃重制小标题,以醒眉目。而《忍古楼词话》后虽有唐圭璋收入《词话丛编》,然其中词的题目亦无标示,今乃重新标出题目及词牌名,使其更便于阅读。今既合刊,另增一书名曰:「夏敬观谈近代诗词」,则更为醒目矣。此书当为首次出版,对于研究晚清及民国诗词者可谓有莫大的助益。
 

图书试读

陈宝琛诗有亡国旧君之感《忍古楼诗话》

闽县陈弢庵太傅宝琛,有《沧趣楼诗集》。曾自订稿,将刊行,先寄陈伯严吏部审定。伯严吏部,其壬午主试江西所拔士也。太傅就商,辞极谦退。吏部遂为删汰多篇。师弟之间,皆有古人风谊,传为佳话。然以是生前卒未锓版,近始尤其哲嗣乞吏部序而刊之。比于眉山之序居士集,殆未妨多让。

余箧中有太傅诗四篇,亟录于此。〈再叠平斋见示之作〉云:「飘发朝朝感匪风,流离谁念信天翁。幸无机事防纯白,时复车尘恋輭红。多难偷生聊作达,余年寡过敢希功。喜君乐此犹无改,金石声还出屡空。」〈平斋有书枉存,并眎近作,次韵奉和〉云:「八表氛祲积不澄,海壖雾雨木生冰。起楼无地规多景,砻石何年颂中兴。谁遣淹留长作客,自怜老秃渐成僧。闻君诗兴犹如旧,能忘宣南盛集灯。」〈林子有移居,有诗属和漫畣〉云:「汉火中衰遘闰余,露车敢陋九夷居。王城如海犹宜陋,人境无喧便可庐。延月穹楼陪母饮,艺蔬隙地课儿锄。治生不是吾儒事,终胜求营但抱虚。」「萧瑟无缘赋〈小园〉,故侯瓜好忆青门。卜居追接三迁宅,思旧难招九逝魂。散郁上层望远海,煖寒东际就初暾。他年先友编成记,及共行朝奉至尊。」弢庵工为诗钟,虽嵌字咏物,题极纤仄,于十四字中,必有深远寄託。其律体极似晚唐人韩冬郎渡海后诗,弥深亡国旧君之感。不特诗相类,其身世亦同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忍古楼诗词话”这几个字,充满了韵味,让我第一时间联想到文人雅士在庭院中吟诗作对的场景。虽然我并非诗词专家,但对于一些脍炙人口的近代诗句,总能产生共鸣。《夏敬观谈近代诗词》这本书,光听名字就感觉是在谈论那些比较深入的诗词鉴赏,可能不是那种浅白易懂的普及读物,但这恰恰是我所喜欢的。我希望它能引导我走进夏敬观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对于诗词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如何从“忍古楼”这个私密的精神空间出发,去品评那些“近代”的诗词。近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这种变革必然会反映到文学创作上。我想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诗人们是如何用他们的笔,记录下时代的脉搏,抒发他们的个人情怀,甚至是参与到时代洪流的思考中。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诗词选录以及夏敬观的解读非常好奇,希望能从中获得新的视角和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拿到《夏敬观谈近代诗词:忍古楼诗词话》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书名里透出的那份沉静与学术性。虽然我对夏敬观本人并不熟悉,但“近代诗词”这个标签,立刻让我联想到那个动荡却又孕育出新生的时代。我一直认为,诗词是时代的镜子,尤其是近代,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诗歌也必定会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这本书,让我感觉它不像是一本简单的诗集,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话,通过夏敬观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在近代诗坛上闪耀过的篇章。我特别好奇,在“忍古楼”这个私密的空间里,夏敬观会如何解读那些带有时代印记的诗词?他会对诗词的意境、格律、情感有何独到的见解?对于我们台湾的读者而言,了解大陆的近代诗词,也等于是在拼凑我们文化记忆的另一块重要版图。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理解方式,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诗意与情怀,去体会那些字句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思想。

评分

初拿到《夏敬观谈近代诗词:忍古楼诗词话》这本书,就有一种文史相遇的惊喜。虽然我对夏敬观本人不算非常熟悉,但“近代诗词”这个名词本身就勾起了我的兴趣。台湾这块土地,向来就有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尤其在诗词歌赋方面,历代都有不少可圈可点的作品流传。而“近代”这个时间跨度,更是包含了许多我们在课本上、甚至家中长辈口中偶尔提及的诗人与作品,他们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情感与思考。这本书的出现,像是提供了一个解剖刀,让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涌现出的诗词,究竟是如何形成,又为何能够触动人心。我期待它能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发生在近代中国文人身上的故事,去体会他们在笔尖流淌的喜怒哀乐,甚至是家国情怀。毕竟,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时代的缩影,是心灵的呐喊。这本书的装帧也很典雅,纸质手感不错,光是摆在书架上就很有分量,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特别是“忍古楼诗词话”,带着一股浓厚的文人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象作者夏敬观的风采。我一直觉得,诗词是情感最凝练的表达方式,而“近代”这个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与转折的时代。我相信,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诞生的诗词,一定蕴含着特别的力量和情感。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近代诗词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精神,那对我来说,将是一次极大的精神盛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像一个旁观者一样,静静地聆听夏敬观的解读,体会他字里行间对于诗词的热爱与深刻理解。对于我们这些在台湾的读者来说,理解大陆近代的诗词,也像是理解一段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这本书或许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我们与那个时代的文脉,让我们在字句之间,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光辉。

评分

坦白说,我对夏敬观这个人知之甚少,但“近代诗词”这个主题,在台湾的文化土壤里,总是有着特别的意义。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对古体诗词比较熟悉,但“近代”这个词,就带有一点距离感,又有一些亲切感。我们可能听过一些近代的歌曲,看过一些近代的电影,这些都与那个时代的文化息息相关。这本书如果能将诗词与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人际遇联系起来,那将是非常有意思的阅读体验。我尤其期待书中会不会提到一些与台湾相关的近代诗词,或者说,那些在大陆发展起来的近代诗词,对当时的台湾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或者,夏敬观在点评这些诗词时,是否会不自觉地融入他个人的生命经验,而这种经验又是否与我们台湾人的某些情感产生共振。这本书不只是对诗词的评论,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切片,我希望能从这本书里,看到更多过去的故事,听到更多曾经的声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