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畅晓易解而机智诙谐的研究中,米希尔.德赛把金融和哲学、文学及人性本质揉合在一起,从法国大革命谈到黑色电影,从机率分配说到英国小说家珍.奥斯汀(Jane Austen)和《辛普森家庭》(The Simpsons)。真是一场惊人的知识飨宴!」──赛巴斯汀.马拉比(Sebastian Mallaby),《知者:艾伦.格林斯潘的生涯》(The Man Who Knew: The Life and Times of Alan Greenspan)作者
「整本书都好棒,而且读起来很愉快。德赛向热爱文学艺术的人介绍金融,又向热衷经济学的人介绍文艺。各位要是两个都喜欢的话,那更是乐在其中,特别受用。我看书的时候不停喊着:『我懂了!我懂了!』这本书会让你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也许物质生活也是。」──威尔.施瓦比(Will Schwalbe),《纽约时报》畅销书《最后的读书会》(The End of Your Life)作者
二十几年前,当我正要开始到大学教书的时候,经济学界刚刚出现一种叫做「经济学修辞」(rhetoric of economics)的方法论。简单说,它主张经济学的学习与传授是透过各种修辞方式,不同的修辞方式不仅产生形式的差异,也影响知识的内容。虽然我接受这样的想法,也觉得应该在教学方法与内容有些新的安排,但我必须承认,最初几年教学经历,我都在模仿自己学生时代老师们的传统做法。
等我有了几年教书经验,开始试图改变授课内容与上课方式,用一些小说与电影情节说明理论,我才发现困难超过我的想像。拿「水浒传」里九纹龙史进出身的史家庄说明没有封建的庄园,或者用电影《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解释狩猎社会的财产权,我认为很有趣,可是多数学生都没读过、没看过。这本书对我来说,真是相见恨晚。让我相信,即使年轻的一代不爱读老书、不爱看老电影,我还是会继续那样上课。
这本书会谈到的是,关于美国哲学家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诗人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对于风险和保险曾提出什么样的创见和指导;英国小说《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中的伊丽莎白.班奈特(Lizzy Bennet)以及《菲尼斯.芬恩》(Phineas Finn)的紫兰.爱芬罕(Violet Effingham)是多么杰出的风险管理者。这本书会探讨的是,塔伦(金钱)与才能的比喻,还有英国大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对于价值创造与估算的睿智见解;文艺复兴时代佛罗伦斯的嫁妆融资习俗和电影《上班女郎》(Working Girl)对于併购的犀利看法;从美国殖民时代首富惊天动地的破产,到希腊悲剧英雄的悲惨历程,来看金融破产和财务困境的问题;从美国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ns)的一生和小说《长日将尽》(Remains of the Day)那位管家史蒂文斯先生的事迹,了解财务槓桿的力量与危险。
「华尔街和商业大街」(Wall Street vs. Main Street)两相对照的说法,反映出大家都把金融业看做是压榨价值而不是创造价值。这也表示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金融对于经济和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处于多于核心的位置。金融活动到处都看得到,从我们的退休资产到住房、教育各方面的投资都是。由于金融活动引发的深深怀疑和好奇,再加上本身带有的复杂,比方说让人头晕眼花的首字母简写、一大堆公式规则和报表,都是大众难以理解金融世界的莫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