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米愛與狂喜之書套書:(讓我們來談談我們的靈魂+萬物生而有翼)

魯米愛與狂喜之書套書:(讓我們來談談我們的靈魂+萬物生而有翼)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魯米
圖書標籤:
  • 魯米
  • 蘇菲
  • 愛情
  • 靈性
  • 詩歌
  • 哲學
  • 人生
  • 成長
  • 智慧
  • 神秘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愛是唯一的宗教,宇宙是真正的書本 閱讀魯米的詩,會加深這種內在的陪伴 讓愛這條寂滅之路領你走至福之路 *讓我們來談談我們的靈魂, 讓我們甚至躲開自己的耳目, 就像玫瑰花園一樣,永遠展露微笑; 就像幻想一樣,永遠無聲地言說。 讓我們保持安靜,跟隨內心的指引。 神祕的命運知曉每一粒塵埃的一生, 讓我們講述我們的故事, 如一粒微塵。 *生而有翼 你生而不可限量。 你生而誠信善良。 你生而心懷夢想。 你生而偉大。 你生而有翼。 你本不應匍匐在地。 你能展翅, 那就學會飛翔。 十三世紀波斯人的伊斯蘭教蘇菲派靈性導師、神祕主義詩人的魯米,他的詩作傳遞瞭愛、生命、神性的真理,跨越地域、宗教疆界,被廣泛傳頌,這位帶給世人靈性上巨大影響的精神導師,被喻為是「最受歡迎的詩人」,主要代錶作《在春天走進果園》的英譯本銷量達五十萬冊。 從十一世紀到十四世紀,在波斯帝國,伊斯蘭教神祕主義派彆蘇菲派蓬勃興起,尤其是詩人們。魯米就是那些人類認知與存在的傳導者之一。蘇菲派稱魯米為庫特布(Qutb),意思是愛之極限。經由魯米而來的,是神性由愛的領域嚮這個世界的傳遞。他的詩是他長時間生活在愛的核心中的經驗記錄。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與神性相會的地方。這個相會之處就是人類的心靈。 魯米強調修行要深深契入日常生活中,他本身就是一位入世的修行者。就像他亦師亦友的偉大修士夏姆士一樣,可以在靈魂的恍惚狂喜狀態和日常的體力勞動之間自由轉換。他們彼此尋找對方,最終聚在一起,夏姆士對於魯米本身的修行和創作有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夏姆士被魯米身邊嫉妒的人殺害之後,極端的痛苦罪咎讓魯米的靈魂爆發齣瞭最強大的創造力。 他的詩歌包羅瞭各種話題,尤其不忌諱性愛方麵的議題。當然,對於愛情,他也是毫不吝惜地在詩中淋灕盡緻地發揮。這有點像中國著名的詩人倉央嘉措一樣,詩作錶麵談的是愛情,其實說的是修行深層次的奧秘。 本書也許看似有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從自發的徜徉到成為心靈的主人,但它也可以輕易倒轉過來,或以任何順序排列。心靈和它的許多領域,更像是互相貫穿的球體在運動,是同時發生的多重宇宙,而非一條綫性路徑。詩歌中的能量領域彼此融閤,就像海洋的不同層次,或像是土壤的神祕運作,或是山澗錯綜復雜的水流。 本書由美國著名的魯米研究者科爾曼.巴剋斯精選魯米的詩集而成,他對每個章節做瞭簡介和評論,有助於賞讀,希望本書成為愛的所在,與你相遇,成為我們一起走近魯米、探知自我內在的一個契機! 「愛的方式就是一條寂滅之路,是『仿佛它從來不曾存在過』的至福之路。魯米所有的詩都可以看成是愛的詩歌。它們由悲傷、由每一道流經意識客棧的情緒之流來照料靈魂之花的開放。 愛的方式不是宗教性的,它是源頭,是宗教性中的渴望。腳印消失在大海邊。當我們嚮彼此鞠躬,腳變成瞭頭,成瞭一個圓圈。沒有人能說清,魯米和夏姆士,他們誰是老師,誰是學生;戀人、心上人、愛,三者閤一瞭。透明和微粒的意象、一道道光綫、中午的蠟燭、發生、呼吸融入天空的意象。我們在沉睡,並在另一個睡眠中醒來,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醒來……當麵紗、語言的迷霧、明顯的限製燃燒殆盡。愛的每一個領域都會通嚮展開。」 推薦記錄 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宣布2007年為「國際魯米年」,紀念其齣生八百週年。
塵世的低語與永恒的迴響:探尋人類精神的深度與廣度 本書集結瞭三部獨立而又相互映照的深度作品,它們如同三麵棱鏡,摺射齣人類在物質世界中對意義、聯結與超越的永恒追尋。這不是一本關於特定宗教或哲學的教條匯編,而是一次對人類經驗本質的細緻剖析,旨在喚醒讀者內心深處那份對“真實存在”的渴望。 第一部:《孤獨的旅人:在現代迷宮中重建自我疆界》 在信息洪流與社交媒體編織的復雜網絡中,個體的“自我”正麵臨前所未有的稀釋與重構。本書以銳利的筆觸,深入探討瞭現代社會對“在場感”的消解,以及隨之而來的深刻的疏離感。作者並非簡單地批判技術進步,而是聚焦於技術如何重塑瞭我們的認知地圖,使我們更容易在即時滿足的錶象中迷失瞭對長期價值的堅守。 第一章“屏幕背後的迴聲”考察瞭我們如何將自我錶演化,生活成為一場永無止境的對外展示。通過對神經科學與社會心理學交叉領域的研究,本書揭示瞭點贊文化如何製造齣一種虛假的、依賴外部驗證的奬賞機製,腐蝕瞭內在的自我肯定能力。我們學會瞭用社交語言來包裝復雜的情感,卻忘記瞭如何用最原始的詞匯去感受和錶達真實的痛楚與狂喜。 接下來的章節,轉嚮個體對“邊界”的重構。作者認為,真正的精神力量並非源於完全的隔絕,而是源於清晰地界定自我與非我之間的那條界綫。本書提供瞭一係列基於認知行為訓練的實踐方法,旨在幫助讀者識彆並抵抗那些試圖侵蝕個人時間、精神空間和情感能量的“數字吸血鬼”。這包括對“信息攝入”的精細化管理,以及培養一種審慎的“選擇性遺忘”能力,從而為真正的深度思考騰齣空間。 《孤獨的旅人》的高潮在於對“有意義的獨處”的辯護。作者闡述瞭,隻有在心甘情願的獨處中,我們纔能真正聽到“內在的低語”——那些在喧囂中被壓抑的直覺和未完成的創造性衝動。這種獨處不是逃避,而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內在耕耘”,是構建持久精神韌性的基石。它要求讀者直麵自己的陰影,不再將不適感視為需要即刻消除的故障,而是視為成長的信號。本書鼓勵讀者將獨處視為一種強大的主動力,而非一種被動的懲罰。 第二部:《失落的煉金術:從日常物質中萃取轉化之力》 本書將目光投嚮瞭人類與物質世界的關係,但其目的並非探討經濟學或物質主義的利弊,而是挖掘“物質”本身所蘊含的潛能和轉化意義。煉金術在這裏被用作一個隱喻:如何將生命中那些看似平庸、沉重或混亂的“基礎材料”,通過專注、耐心和意圖的介入,轉化為更高維度的洞察與形態。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著“一次性”概念的時代,從食物到人際關係,一切似乎都設計成快速消耗。本書挑戰瞭這種模式,並深入研究瞭那些需要時間、溫度和耐心纔能顯現價值的領域。例如,作者對傳統手工藝的細緻觀察,展示瞭木材、泥土或金屬如何在匠人的手中,通過重復性的、有節奏的勞動,體現齣超越材料本身的價值。這種過程揭示瞭一種“時間即價值”的古老法則。 煉金術的精髓在於“溶解與凝固”的循環。本書探討瞭情感和經驗的“溶解”過程——即當我們經曆巨大的失敗、創傷或認知失調時,我們原有的信念結構瓦解瞭。許多人害怕這種瓦解,傾嚮於快速地用新的、未經檢驗的“粘閤劑”來修補,導緻結構脆弱。而“失落的煉金術”則提供瞭一種框架,指導讀者如何安全地停留在“溶解”的狀態中,允許舊的自我被徹底分解,從而為更高質量的“凝固”——即整閤瞭經驗教訓的新認知結構——打下基礎。 一個重要的篇章專門討論瞭“意圖的物質化”。這並非關於“吸引力法則”的膚淺討論,而是關於如何將抽象的願景轉化為可感知的行動路徑。作者強調,真正的轉化需要身體的參與:呼吸的節奏、身體的姿態、以及對日常行為的儀式化處理。通過將最瑣碎的行為(如沏茶、整理書桌、行走)納入一個更大的、有意識的流程中,讀者可以發現,即使是最平凡的時刻,也蘊含著改變自身存在的巨大力量。 第三部:《共同體的碎片:在破碎的連接中尋找共鳴的頻率》 在個體主義盛行的背景下,人類對歸屬感的需求並未減弱,隻是我們尋找歸屬的場所和方式發生瞭變化。本書聚焦於“聯結”的本質——它既需要個體的完整性,也需要群體間的有效溝通。本書探討瞭現代社會中“共同體”的碎片化現象,以及重建深層共鳴的可能性。 作者首先區分瞭“網絡”與“社群”。網絡是基於利益或信息的鬆散連接,而社群則要求情感的投入和責任的承擔。本書深入分析瞭當代社群解體的核心原因:相互期望的不清晰與責任的推諉。我們渴望社群的慰藉,卻不願付齣社群維護所需的代價。 接下來的分析轉嚮瞭“對話的藝術”。在充斥著預設立場和即時反駁的公共空間中,真正的傾聽已成為稀有品。本書提供瞭關於“非暴力溝通”的深化應用,強調瞭在麵對價值觀差異巨大的個體時,如何保持好奇心而非評判心。這需要一種深刻的自我覺察——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往往源於自身的未滿足需求,而非對方話語的絕對客觀性。 最終章“共鳴的頻率”探討瞭超越語言的連接。作者認為,最深刻的共同體經驗往往發生在那些語言失效的瞬間:共同的勞動、麵對巨大挑戰時的無言協作、或是在藝術欣賞中産生的集體情感震顫。本書鼓勵讀者去尋找並創造那些能夠觸發“無我”體驗的場所。它呼籲建立一種基於“共同脆弱性”的社群,在這裏,展示弱點不再是風險,而是建立信任的必要前提。這是一種邀請,邀請讀者走齣自我設限的圍牆,在相互扶持中,發現個體生命的意義因聯結而得以豐滿和延伸。 這三部作品共同構成瞭一個探索人類精神疆域的地圖集:從個體內在秩序的重建,到對日常物質的轉化能力,再到在群體中尋求真實歸屬的努力。它們是獻給所有不滿足於膚淺存在、渴望更深刻、更具意義地活在世上的探索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魯米


  莫拉維.賈拉魯丁.魯米(Jalāl ad-Dīn Muhammad Rūmī, 1207-1273),常簡稱為魯米。他是人類偉大的精神導師、神祕主義修行者、曆史上偉大的天纔詩人之一,被聯閤國評價為「屬於整個人類的偉大的人文主義者、哲學傢和詩人」。

十三世紀波斯人的魯米,生於今阿富汗的古城巴爾赫(Balkh),後舉傢遷移至今土耳其一帶,最後逝於土耳其境內的科尼亞。生為伊斯蘭教蘇菲派教士與知名教義學傢之子,魯米自幼便接受傳統迴教的各項訓練,稍長並深入研習伊斯蘭教神祕主義,於父親過世後,承繼為教士及教義學者角色。三十八歲時,魯米遇見瞭神祕主義者苦行僧夏姆士(Shams-I Tabrizi),受到極大的啓發,帶領他走嚮神祕體悟的巔峰。他認為夏姆士正是神性完美的化身,並將這啓悟化為無數動人的詩作。

他倆曾經形影不離,但後來夏姆士突然不告而彆(有一說是被魯米身邊的嫉妒者殺害),魯米懷著思念與哀傷,並不時將對夏姆士的愛及思念錶現在詩作中。他後來帶著跟隨門徒,創立瞭傳奇性的宗教舞蹈:「蘇菲鏇轉」,也被稱為是「修行者鏇轉舞」(透過音樂與鏇轉,進入與神閤一的境界)。

譯者簡介    

英譯:科爾曼・巴剋斯(Coleman Barks)


  美國著名詩人、全球暢銷書《在春天走進果園》(The Essential Rumi)英文編譯者,長期深入研究魯米及其創作,並編譯瞭多部魯米著作。他曾在美國喬治亞大學教授多年英文和詩歌,並專注於寫作、閱讀和錶演。

中譯:萬源一

  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譯有《讓我們來談談我們的靈魂》、《萬物生而有翼》等多部著作。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讓我們來談談我們的靈魂:魯米的生平和他所生活的時代

 
  十三世紀的中東處於一個政治急劇動盪、硝煙彌漫的時代:基督教十字軍東徵仍在繼續,他們從西歐齣發,穿越安納托利亞半島;勢不可擋的濛古大軍的鐵騎從亞洲大草原朝歐洲長驅直入。
 
  這也是一個燦爛的靈性覺醒的時代,世界上最偉大的三位謳歌神之臨在的詩人就生活在這個時代,他們在世的時間有重疊的部分:一位是阿西西的聖方濟(St. Francis of Assisi, 1182-1226),他生活在世紀之初;另一位是梅斯特.艾剋哈特(Meister Eckhart, 約1260-1328),他生活在世紀之末;第三位則是賈拉魯丁.魯米(1207-1273),他生活在這個世紀的中葉。他們都是偉大而臣服的靈魂,也是神奇的詩歌大師。
 
  魯米齣生在名叫巴爾赫(Balkh)的城市附近,位於現今的阿富汗,當時屬於波斯帝國的東部邊界。他齣生於1207年9月30日,傢族世代都是伊斯蘭法學傢、神學傢和神祕傢。他的父親巴哈爾丁.瓦拉德(Baha ud-Din Walad)寫過一本心靈日記,題為:《從自我到靈魂之愛的筆記》,魯米對這本筆記極為珍視。
 
  在魯米年幼時,就在成吉思汗的軍隊入侵之前,他的全傢逃離瞭巴爾赫,濛古帝國的版圖嚮西擴展到波斯,並最終長驅直入,直到亞得裏亞海。魯米一傢旅行到大馬士革,並一路來到尼沙布林,在那裏,他們遇到瞭詩人法裏度丁.阿塔爾。阿塔爾看齣少年的魯米是一個偉大的靈魂。據說,當阿塔爾看到魯米跟隨父親巴哈爾丁嚮他走來時,他說:「走過來一個大海,後麵跟著一個海洋。」為瞭紀念這次相逢,阿塔爾把他的《真主之書》送給瞭魯米。
 
  魯米一傢最終在土耳其中南部的科尼亞定居。他父親繼續領導當時的苦行僧教團。多年之後,魯米纔二十多歲時,他父親去世瞭。魯米繼承瞭父親的職位,指導教團的神學、詩歌和音樂的學習,以及其他與靈修有關的事務,也包括烹飪和飼養動物。作為一位虔誠的學者,魯米贏得瞭廣泛的聲譽。他的教團有一萬多名學生。
 
  教團的工作就是打開心靈,探索閤一的奧祕,如飢似渴地探求真理,並試圖道齣真理,為生而為人的榮耀和艱辛歡慶。他們為此採用靜默、唱頌、詩歌、冥想、故事、講道和說笑話等多種形式。他們既禁食,也歡宴。他們一起散步,觀察動物,動物的行為是他們學習的經文。他們烹飪、在花園裏勞動,他們也種植果樹和葡萄園。
 
  他們提齣瞭很多人類的根本問題:欲望的目的是什麼?夢是什麼?一首歌又是什麼?我們如何知道另一個人的靜默有多深?心靈是什麼?成為一個完人是什麼意思?宇宙的起源是什麼,個人的覺知如何與這個源頭相連?他們用許多方式提齣浮士德式的問題:是什麼支撐著世界,讓它不緻崩塌?我們如何在自律和臣服之間達成平衡?這些靈性層麵的問答滲透進瞭詩歌、音樂、運動以及教團的各種活動中。他們知道,答案不一定經由推理而來,而會經由音樂、意象、夢境、以及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而來。
 
  也有其他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探討。我應該如何謀生?我如何能讓我的親戚離開我傢?你能幫我延緩債期嗎?苦行僧也有世俗的工作要做:石匠、織布工、書籍裝訂、雜貨店店員、製帽匠、裁縫、木匠。他們是手工藝者,而非放棄世間生活之人,他們積極而又肯定,也流露齣喜悅和狂喜。有人稱他們為蘇菲或神祕傢。而依我看,他們是在追隨他們的心靈。
 
  大約就在這個時期,科尼亞東北部偏僻山區的一個名叫伯爾罕.馬哈其的冥想者迴到瞭教團,他並不知道他的老師、魯米的父親已經去世。當他迴來之後,伯爾罕決定要用他的餘生來教導和訓練老師的兒子。在九年時間裏,他帶領魯米進行瞭多次、有時是連續的四十日禁食。魯米熟練地掌握瞭這種神祕傳統。他教導學生們敞開心靈,寫詩來鼓勵他們這樣做。「神祕」一詞在這裏並不是指一個祕密的世係或任何祕傳教義。這個詞就像「靈性」一詞一樣,我盡量避免使用這個詞,但我做不到。「神祕」或「靈性」經驗常常無法用經驗來驗證,或者說,照相機無法把它拍下來、秤不能稱齣它的重量,甚至語言也很難描述它。它並不完全是身體的、情感的或思維的,盡管它常常包含這三個方麵。就像我們內心深處的愛一樣,神祕經驗既無法證明,也無法否認。它確實會發生,而這正是魯米詩歌所棲居的人類存在的領域。
 
  魯米的第一個妻子去世後,他又結過一次婚,他有四個孩子。我們確實對魯米那時的日常生活有些瞭解,因為他的大兒子蘇丹.維萊德(Sultan Walad)保存瞭魯米的一百四十七封私人信件。我們可以從中瞭解到,他非常緊密地參與教團的生活。在一封信中,他懇請一個人延期十五天嚮另一個欠他錢的人收債。他請一位有錢的貴族藉給一個學生一小筆錢。一個親戚搬到一個虔誠的老婦人擁擠的傢裏,他詢問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在信中也會突然冒齣幾句詩行。魯米做著很實際的世間工作,同時也是一個內心充滿狂喜的詩人。
 
  在1244年10月底,魯米遇到瞭大不裏士的夏姆士(Shams Tabrizi, 1185-1248),這成瞭魯米人生中的中心事件,它激發魯米成為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神祕主義詩人。夏姆士是一個充滿神性的人,他穿著一件黑鬥篷。蘇菲故事中提到,他周遊各地,尋找一個能承受他深刻而強烈臨在的朋友。夏姆士是一名石匠,他可以在靈魂的狂喜狀態和日常的體力勞動之間自由轉換。每當學生們圍繞在他身邊——他們總是這樣,他就會披上他的黑鬥篷,然後告辭。

  夏姆士心中一直有一個疑問:「難道我沒有朋友嗎?」

  最後,一個聲音傳來:「你願意用什麼來交換?」

  「我的頭。」

  「你的朋友是科尼亞的賈拉魯丁。」
 
  有關他們第一次見麵的情形有好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魯米在科尼亞一個小廣場的噴泉邊教導學生,他在朗讀他父親的筆記。夏姆士穿過人群,把那本書和彆的書都扔進水池。

  「你是誰?你想乾什麼?」魯米問道。

  「現在,你必須活齣你一直在閱讀和談論的智慧!」

  魯米把目光轉嚮水中的書。

  「我們可以把書撈上來,」夏姆士說,「它們會和原本一樣乾。」

  夏姆士從水中拾起一本書給魯米看。那本書是乾的。

  「扔瞭它們。」魯米說。

  當魯米擯棄瞭書本,他開始瞭一種深刻的靈性生活和詩歌創作。「我原以為屬於真主的品質,如今我在一個人的身上看到瞭。」他作為神學傢的時期也結束瞭。他和夏姆士一起靜修數月之久。他們的密談和神祕友誼從此展開。
 
  但是,教團中的一些人非常嫉妒夏姆士,他們不信任他,並怨恨他讓魯米放棄瞭教學。他們逼迫夏姆士去大馬士革,但魯米又把他叫瞭迴來。最後,似乎是魯米的一些學生,很可能包括他的一個叫阿拉丁的兒子在內,殺死瞭夏姆士,並隱藏瞭他的屍體。魯米悲痛欲絕,開始繞著他花園中的一根柱子吟詩,這些詩後來被視為有關尋找神聖伴侶的最真實的記錄。當然,他的轉圈也成瞭梅夫拉維教團動態冥想的起源。這同時也是自律和臣服的象徵,這是與星空、原子和作為宇宙源頭和本質的鏇轉形式相呼應的舞蹈。但也要牢記,魯米的狂喜始於悲痛。
 
  他口說齣詩句,筆錄者把它們記下來,魯米再在記錄稿上修改,但他的大部分詩作可以說是自然的即興創作。他的《大不裏士的夏姆士作品集》可以視為他們神聖友誼的內在對話。有一段時間,魯米四處尋找夏姆士,直到有一天在大馬士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無需再尋找瞭。他感覺到,並且知道,夏姆士就存在於這份友誼中,並且他(魯米)自己就是這份友誼。他的詩歌就來自於那裏。
 
  這部由頌詩組成的詩集,由一係列的兩行對句組成,有時隻有短短八行,有時候則要長得多。這種形式是一種從一個意象到另一個意象、從一個思緒到另一個思緒的非理性、直覺式的跳躍。這種靈活的詩歌形式成瞭魯米的熱切渴望的閤適載體。魯米和夏姆士在心靈中相遇,他們的神聖友誼在詩歌中擴展,超越瞭性彆和年齡,超越瞭浪漫愛情,超越瞭任何的師生概念。這些詩歌包括〈陽光〉和〈任何人說的話〉。他們的友誼就是他們所居住的宇宙。不是經由愛相連,他們就是愛本身的活躍氛圍。魯米的詩歌呼吸著這樣的氣息。它們清新而感人,在七百年之後的今天,依然讓我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魯米在他生命的最後十二年中寫下瞭一首超級長詩,這首詩的名字就叫《瑪斯納維》(Masnavi),共有六萬四韆詩行,分為六捲。這在世界文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就像海洋一樣波濤洶湧,涉及許多主題。它是自我的詮釋,又充滿瞭遠見卓識,有時會對靈魂的健康和《古蘭經》中的段落加以幽默的評論,書中充滿瞭民間傳說、笑話,以及對當時在世人物的評價。魯米把這部詩歌巨著獻給瞭他的抄寫員鬍薩姆.切利比(Hussam Chalabi)。他們一起在科尼亞散步時、在穿過梅拉姆的葡萄園時、在授課時、在街上或在澡堂時,魯米都會嚮鬍薩姆口述詩句。鬍薩姆曾是夏姆士的學生,所以,這首長詩也可以看成是魯米與這位摯友的對話的延續。這部詩集奇特的多樣性的統一,也體現瞭魯米領導他教團的方式:有時,他會參與教團的整體成長;有時,他則會強調個人的需求。《瑪斯納維》的讀者可以從這部詩集的任何地方讀起,並在其中暢遊。它是一股詩歌之流,它的副歌是狂喜的歡呼:「這沒有終點!」或者,「這無法言說,我已沉溺其中!」
 
  魯米在1273年12月17日黃昏時分去世。每個月都會有上韆人憑弔他在科尼亞的陵墓。據說,各大宗教都派代錶參加瞭他的葬禮。他們把魯米和他的詩歌視為幫助他們加深自己信念的一種方法。他也常常被稱為莫拉維(Mawlawi)或毛拉納(Mawlana),意思是「大師」或「主人」。每年的12月17日,全世界都會紀念這個他與神性閤一之夜。這也被稱為他的婚禮之夜。魯米感覺這種閤一就像呼吸一樣自然,他知道這就是每一個想要贊頌的衝動的核心,並且,他認識到,它就是他稱作「心上人」或「摯友」的臨在。他並不屬於某個有組織的宗教或文化體係,他宣稱,他屬於這彌漫整個宇宙、並讓它充滿活力的神聖臨在。
 
  我屬於心上人,我已看見兩個

  世界閤而為一,我呼喚它,並知道

  它是最初,最終,外在,內在,

  隻有那呼吸,將人類呼吸。

萬物生而有翼序:宏偉壯麗的心靈王國
 
  在有些地方和時代,神祕的靈性之流在強勁有力地深深流淌。西元前六世紀的希臘,在那個世紀的印度和中國。耶穌和沙漠僧侶。十七和十八世紀波蘭和俄羅斯的哈西德派大師們,同一時期的日本禪師們,也是神祕之流的一部分。

  從十一世紀到十四世紀,在波斯帝國,伊斯蘭教神祕主義派彆蘇菲派蓬勃興起,尤其是詩人們。賈拉魯丁.魯米(Jelaluddin Rumi, 1207-1273)就是那些人類認知與存在的傳導者之一。蘇菲派稱魯米為庫特布(Qutb),意思是愛之極。吉拉尼(卒於1166年)是權力之極,伊本.阿拉(1165-1249年)則是知識之極。經由魯米而來的,是神性由愛的領域嚮這個世界的傳遞。他的詩是他長時間生活在愛的核心中的經驗記錄。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與神性相會的地方。這個相會之處就是人類的心靈。

  有時候,我們感覺愛就是我們的專長。盡管這個時代充滿瞭暴力,但我們確實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在愛。讓我數數看。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愛的方式,而這個世界因各式各樣的野花而顯得絢麗多姿。我曾經做過一個夢,我看到的每一樣東西都有一種藍色調,我知道,我感覺到,那藍色就是愛。我們無法用通常的視力看見愛,但在夢的視野中,愛就在那裏呈現,將世界浸濕,我們知道,從外太空看,地球確實是藍色的。

 在詩歌朗誦會上,我這樣談論魯米的詩歌:「夥計們,這可不是鄉村音樂。」聽眾大笑。魯米說,要用這樣一種方式墜入愛河,它會把你從任何束縛中解放齣來。這與孤獨的哀嘆極為不同:她離開瞭我,她迴到瞭我身邊,她又離開瞭我。他的一些詩句已被譜成瞭歌麯。其中有一種分離之苦,但與流行歌詞相比,這些詩句來自不同的領域。我並不是說,鄉村歌麯中就沒有智慧。有很多。但魯米和夏姆士所沉浸其中的愛卻包含這些維度,並經由它們而進入蘇菲派所說的心靈深處。我找不到這個詞的同義詞,也許沒有多少這樣的體驗,但我遇到瞭一個生活在其中的人——巴瓦.穆哈亞狄恩。我自己並不是教導偉大的愛的謝。我平庸、嫉妒、容易分心、健忘。我想要說的是魯米和巴瓦的境界,而不是我的。在臨死之前,烏斯賓斯在信中告訴J•G•本內:靠頭腦什麼也發現不瞭,他說:「唯一的希望是,我們應該找到一種與更高的情感中心閤作的方法。」這就是魯米詩歌所做的工作。

  蘇菲派說,心靈是「全麵的人類現實」,愛的方式就是一條寂滅之路,是「仿佛它從來不曾存在過」的至福之路。我們最初的狀態是非在,不存在,而我們應把大部分生命花在努力擺脫物質、擺脫頭腦和欲望、迴到存在與非在的深刻領域,那裏纔是我們所屬的核心。無夢的睡眠會讓人恢復活力,我們卻處於無意識之中,可以說,這是對這種狀態的瞥見和淺嘗。我們就在其中,但我們並沒有這樣的覺知。

  絕對的純粹自性(ipseity)、真如、人類的實相而非情節劇,就是存在的領域,正如禪宗經典《心經》中所描述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為瞭達到這一境界,你必須在你死前死去。《心經》讓人懂得,在那種消解中沒什麼靠它自己存在。在狂喜的核心,一切相互滲透,心靈的視覺由此開始。

  一隻碗從屋頂掉落。這並不是理論性的。它是對愛的寂滅的切實體驗,也是最不可言說的經驗,如果不可言說有程度之分的話。魯米所有的詩都可以看成是愛的詩歌。它們由悲傷、由每一道流經意識客棧的情緒之流來照料靈魂之花的開放。

  愛的方式不是宗教性的。它是源頭,是宗教性中的渴望。腳印消失在大海邊。當我們嚮彼此鞠躬,腳變成瞭頭,成瞭一個圓圈。沒有人能說清,魯米和夏姆士,他們誰是老師,誰是學生。戀人、心上人、愛,三者閤而為一。透明和微粒的意象、一道道光綫、中午的蠟燭、發生、呼吸融入天空的意象。我們在沉睡,並在另一個睡眠中醒來,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醒來……當麵紗、語言的迷霧、明顯的限製燃燒殆盡。愛的每一個領域都通嚮展開。這本書也許看似有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從自發的徜徉到成為心靈的主人,但它也可以輕易倒轉過來,或以任何順序排列。心靈和它的許多領域,更像是互相貫穿的球體在運動,是同時發生的多重宇宙,而非一條綫性路徑。詩歌中的能量領域彼此融閤,就像海洋的不同層次,或像是土壤的神祕運作,或是山區錯綜復雜的排水係統。

  魯米的轉化是朝嚮大地的,是嚮下的,而不像一個人因渴望天國而嚮上飛升。在愛中,沒有嚮上或嚮下,但如果一個人一定要說,魯米的詩更多是與純粹的超越者相伴,還是更多與悲傷的園丁在一起,那他會說,魯米是一個擁抱大地的人,而不是嚮上高飛的人,他更偏嚮於賈瑪律(jamal,女性化的包容),而非加拉爾(jalal,男性化的威嚴)。但正如魯米自己反覆強調的,愛幾乎是無法形容的。愛必須活齣來,愛總是在行動。

  1910年,當二十世紀偉大的神祕主義詩人裏爾剋看見在開羅的梅夫拉維(Mevlevi)教團時,他說:「對於魯米,他的視野已經轉變瞭,因為這是深深臣服之人的奧祕。經由這樣的臣服,他進入瞭那個在其中高度即深度的世界。這就是光明的深度展開的夜晚。」他指的是12月17日夜晚,魯米在1273年的這一天去世。如今,這一天被用來慶祝他與神性的閤一。

  譯跋:

  魯米在《瑪斯納維》中講過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在巴格達,有一個人繼承瞭巨大的傢産,但他不知珍惜,揮霍一空。在窮睏潦倒之際,他嚮神祈禱。最後,他在夢中聽到一個聲音告訴他:「你的財富在開羅。去那裏的某個地點挖掘,你就會找到你想要的財富。」於是,他曆盡艱辛,一路跋涉,終於來到開羅,但他已身無分文,隻能乞討為生。巡夜的警察誤以為他是小偷而抓住他。「等一等!」他嚮警察解釋道,「我並不是小偷,我住在巴格達,剛剛來到開羅。」接著,他道齣瞭自己做的夢和埋在地下的寶藏。警察對他的話深信不疑,對他說:「雖說你是個好人,但你有點兒笨。我也做過這樣的夢。在夢中,有個聲音告訴我,在巴格達某某街的某個地方,埋著一座寶藏。」警察說的正是這個人住的地方!他甚至還提到瞭這個人的名字!警察說:「但我並沒有按夢中的指示去做。看看你,你這樣做瞭,在世上流浪,落得沿街乞討,窮睏潦倒!」那個尋求者卻在心中暗想:「我所渴望的,原來就在巴格達我自己的傢中!」
  
  魯米藉這個尋求者之口總結道:「生命之泉就在這裏,我一直在其中暢飲,但走過漫漫長路,我纔明白!」
  
  有趣的是,巴西作傢保羅.柯爾賀根據這個故事改編的小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在全球暢銷3500萬冊。美國詩人科爾曼.巴剋斯翻譯的魯米詩集《在春天走進果園》也創造瞭詩歌齣版的奇蹟,在美國售齣50萬冊,掀起的魯米熱潮蔓延整個西方世界。
  
  魯米的詩歌,之所以在當代美國乃至全世界受到如此廣泛的喜愛和歡迎,原因有很多,根本的一點是,魯米不僅是一個滿懷渴望與狂喜的詩人,他更是一位大師,一位開悟者。他深邃浩瀚的心靈世界決定瞭這些愛的詩歌的高度和品質。翻譯和閱讀魯米,我感覺就像是在玩一個神祕而有趣的拼圖遊戲。我想像自己徜徉在魯米生動而優美的詩歌海洋裏,一路採擷它的粼粼波光,這些智慧的閃光就像一片片拼圖的碎片,我嘗試拼湊、還原齣詩人所要展現的一幅宏偉絢爛的心靈世界的畫捲。
  
  虛幻與真實 作為伊斯蘭教神祕派彆的蘇菲派,其最大的特點在於:「一切非真,唯有真主」。這句話一方麵道齣瞭世間一切的虛幻本質;另一方麵,它也肯定瞭神是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的地位。我們是神的受造,來到這個幻相世界。我們受著兩股能量的吸引,一種是動物能量,一種是靈性能量。隻有當我們活齣動物的力量,我們纔會明白,這些滿足並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我們在這裏還有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追隨神祕的渴望,並且超越它們,迴到我們原來的傢——神的懷抱。因此,我們在這裏「並不是為瞭牟利,也不是為瞭歡愉,甚至不是為瞭喜悅」,而是要「把你的生命交給你內在的那一位」,如果你不這樣做,魯米說,你就是在浪費你的生命。他也為我們描繪瞭那些逃亡者的形象,他們會忍受與神的「分離之苦,但依然歡笑。他們快樂地活,快樂地死,始終容光煥發,因為他們知道正在到來的迴歸。」

  「我們是這裏的異鄉人。」魯米對我們身處其中的時空幻境有著深刻的認識。一方麵,物質世界就像泥沼一樣,我們麵臨深陷其中的危險。另一方麵,他也明白,這一切隻是造物主的一個設計而已。雖然我們的身體感官搖擺不定、模糊不清,欲望讓我們執迷和昏睡,但我們心中始終有一團清澈的火焰。並且,神會為我們派來先知和嚮導,並賜予我們恩典和祝福。這就像是在玩一個發現寶藏的遊戲,而寶藏就在我們自己心中。或者說,我們身處天堂,在夢中夢見另一個有形有相的幻相世界,當我們開始相信夢中的世界,我們就忘瞭自己真正在哪裏。而當我們認齣夢境的虛幻不實,我們就會從夢中醒來。

  這一曆程就是靈魂的進化過程。從礦物、到植物、再到動物、到人類,「我們已由我們最初的樣子改變瞭韆萬次,每一次的展開都好過上一次」。我們在這裏所要做的就是轉化的工作,把欲望轉化為渴望,把憤怒和仇恨轉化為喜悅和愛,是要「讓不可見的靈性經由你而閃閃發光」。

  寂滅與迴歸 蘇菲派認為,心靈纔是我們最根本的存在狀態,而愛則是一條寂滅之路。我們最初的狀態是非在,我們的迴歸之旅就是要迴到與神閤一的境界。而這樣的迴歸,並非發生在死後,相反,魯米敦促我們,要「在我們死前死去」,這就是消融於心靈之中。

  這樣的閤一經驗就是魯米所說的法納,我們因品嘗到瞭神的甜蜜而狂喜。但我們還會從法納中迴來,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看山還是山」的階段,所不同的是,我們內心懷著一份清明、一份不可動搖的平安,活在當下的每一刻,展現齣靈魂之美。

  在魯米眼中,存在包含於非在之中,是本質的彰顯形式。在〈戀人若能赴死〉一詩中,魯米寫道:「一個偉大的靈魂來到夏姆士麵前。『你在這裏乾什麼?』迴答:『那裏有什麼可做』」這裏指的就是我們所處的現象世界,那裏則是我們所來自的閤一境界。兩者的區彆,就是有無之彆。在魯米看來,存在就像是一隻魚鈎,「任何被抓之人都會失去自由的喜悅。被釘於四大元素,就是一次十字架受難。」而非在則是「我們在其中暢遊的海洋」。已經深深認同於頭腦和身體的我們,對寂滅、非在和虛空有著本能的恐懼,魯米則為我們展現瞭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視角:我們「以為自己將要消解於非在,但非在更害怕它會被賦予人形!」

  魯米提醒我們,我們的靈魂就像國王的獵鷹,有著高貴而神聖的品質,並且擁有自由意誌,能夠擺脫自我而體驗到靈魂的喜悅。他形象地用水滴迴到大海的比喻告訴我們,這種錶麵的放棄並不是一場災難,而是迴歸,是一場閤一的婚禮。

  愛與臣服 魯米詩歌中所談論和描繪的愛,與我們通常所認知和理解的愛是截然不同的。愛是「最後一包三十磅重的貨物,當你把它裝上船,船就會底朝天。」魯米所說的愛,就像是「一個瘋子,執行著他瘋狂的計畫,撕扯下他的衣服,在山中奔跑,喝著毒藥,現在,安靜地選擇寂滅。」這樣的愛與神有關,實際上,愛就是「神的一種品質」,對於神來說,一切都是愛,一切都處於愛之中,甚至可以說,神就是愛本身,那是一種無限而永恆的境界。在這種狀態,愛是無條件的,也一無所需,甚至沒有愛的對象。戀人、心上人、愛,三者已閤而為一。而我們所瞭解的世間層麵的愛,則是局限的、必須依附於事物、帶有各種條件、需要討價還價、隨時會中止和收迴。魯米稱這種愛是「沒有實質的影子」,但他也說:「這樣的愛,也是無限之愛的一部分,少瞭它,世界就不會進化」,「神就活在一個人和他所想要的事物之間」,「多麼神奇,神就在吸引你的事物之中。」

  魯米告誡我們,要用這樣一種方式墜入愛河,它會把你從任何束縛中解放齣來,要「將自我清空,並用愛填滿。」作為迴歸神的方式,愛既狂野,又令人睏惑。因為這樣的愛會讓你「失去你曾經認為有價值的一切」。但這樣的愛會帶來覺醒。我們由此而進入臣服的階段。「我完全信任神。我是一隻等著被踢的皮球。我自己什麼也不做。這就是當你不再嘗試、讓吸引你的源頭完全掌控時所發生的情形。」這樣的臣服會讓我們變得「無助和愚鈍」,對任何事都不再確定。在〈誰藉我之口發言〉一詩中,魯米有驚人的一問:「誰把我帶到這裏,誰就必須帶我迴傢」乍一看,這是一種酒醉後的冒犯和挑釁,但再細細想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深深的臣服。他在另一首詩中又說:「我來到這裏,並非自願,同樣,我也無法離開。」

  摯友與神 可以說,是大不裏士的夏姆士造就瞭作為偉大心靈詩人的魯米,而魯米的這些詩歌則是對這位摯友的渴望、思念和贊頌。夏姆士到底對魯米意味著什麼,魯米的這句話道齣瞭其中的祕密:「我原以為屬於神的品質,如今,我在一個人的身上看到瞭。」夏姆士就是神的化身,這就是魯米所說的「大不裏士的夏姆士,你的容顔,是每一門宗教想要牢記的一切」的真正含義。因此,每當魯米提及摯友時,他同時也是指太陽,更是指光明的本質——神,或心上人。在魯米眼中,神是所有可見和不可見的事物、存在與非在的至高無上的創造者。但魯米對這位造物主並無絲毫敬畏或恐懼之情,相反,他處處錶露齣一種戀人之間纔有的愛的親密:「心上人是一頭獅子。而我們是他爪下跛足的小鹿。」

  對我們來說,神或許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而在魯米的世界裏,神是最真實的現實。「如果你想瞭解神,那就享受戀人的陪伴」;「無論我尋找什麼,我始終在尋找您」;「我的心上人是不是無處不在?」;「帶來快樂的一切,都是摯友的芬芳。讓我們驚奇的一切,都來自於那光明。」

  他認識到,「隻有與您閤一纔會帶來喜悅」,「慈愛的神纔是唯一的喜悅」。當我們在愛中與神閤一,我們隻剩下一種海洋般的感覺,一種消失於陽光中、既空又滿的感覺,這就是狂喜的核心。他最終認識到,那位摯友就是「你最本質的自我」,「開啓者和被開啓者是同一迴事!」

  自我與自性 「我是誰?」這是每個人都問過的問題,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已找到令自己滿意的答案。魯米的迴答或許會帶給我們啓發或共鳴。「你是誰?內在的視力?心靈?半明半暗的神性,這是不是你?」;「你是靈魂,你是愛,不是一個精靈、天使或人類!你是一個神人或人神!」這樣的答案我們也曾聽說過、思考過,但並沒有可靠而確鑿的證據,我們大多數人大多時候把自己認同於身體、頭腦、個性、身份、地位、關係、名聲和財富。而在魯米所描繪的更廣闊的心靈畫捲中,這樣的認知會顯得荒謬可笑。我們就像受瞭女巫魔咒的喀布爾王子一樣,沉溺於感官世界,任由命運擺佈,不得安寜和自由。他說:「當欲望之鳥看著物質世界所提供的一切,並追逐著它的欲望,它真的是在啄食它自己」,「我們都在悲喜之間被拖來拖去,就像脖子上拴著兩根繩子。」

  魯米得齣的結論是,必須否定自我,放下頭腦。當你把頭腦踢開,「一韆條新的道路就會清晰展現」。這就是先知和完人給我們帶來的啓示:「無我纔是你真正的自我……而大多數人都這樣活著:就睡在清澈溪流的岸邊,卻依然口乾舌燥。在夢中,你跑嚮海市蜃樓。當你一路奔跑,你為看到瞭綠洲而自豪。」他要求我們要像烏姆魯勒.蓋斯和塔布剋國王一樣,「離開虛假的自我,活在更真實的自性之中。」魯米把這種自我超越稱作「另一種死亡」、「愛的殺戮」。經由這樣的轉化,「你曾經是火,現在,你是光。你曾經是一粒生澀的葡萄,現在,你豐滿多汁,如今,你是一顆甘甜的葡萄乾。一點星光變成瞭太陽。」

  開悟與看見 我曾有過這樣的疑問:一個開悟者和常人到底有什麼樣的不同?我的答案是,並不是他們比常人多瞭什麼,並不是他們多瞭與眾不同的稟賦、神通或特殊的恩典,而是他們比常人少瞭什麼,他們少瞭常人所不願放下的自我和對幻相的執著。他們看自己、看世界的眼光完全改變瞭。魯米說:「經由夏姆士的眼睛,看到的水滴全都是寶石。」英譯者科爾曼.巴剋斯問他的上師:「我在你眼中看到的智慧,是否有朝一日也能來到我的頭腦中,並用它去看世界?」巴瓦迴答道:「直到這個我成為我們。」這個簡單的迴答道齣瞭開悟的本質,開悟者可以說是一個無我之人,至少,他對自性的認同已幾乎完全取代瞭對自我的認同。

  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感官認知有著明顯的局限和缺陷。魯米提醒我們,還有另一種看的方式。我們都有「能看到永恆的眼睛」,那就是靈性的視力,這種眼光「看待事物的方式,與它們所是的樣子正好相反」,「對那些用靈魂之眼看的人,甚至身體的死亡都是美麗的」。這就是內在之眼,它能看見肉眼所看不到的另一種光明。這就是與神的閤一之光,「當你看到閤一的輝煌,二元性的吸引力就顯得讓人心碎而又可愛,但不再那麼有趣。」

  頭腦與靈魂 魯米的生命觀並不局限於生死之間的短暫間隙,他所看到的是一幅更為壯闊的靈性生命的圖景。他已看穿死亡的虛幻不實,身體的死亡就像是睡眠一樣。不朽的靈魂在這裏是為瞭成長和盛開。他說:「靈魂在這裏是為瞭它自己的喜悅」。而外在世界則是內在世界的反映和彰顯。大多數人為自然之美所吸引,但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我們隻是愛著溪水中的倒影,而完全忽略瞭它的源頭——靈魂的存在。「要努力去聞真正果園的芳香。品嘗葡萄園中的葡萄園。」

  在這裏,我們的靈魂就像是〈印度鸚鵡〉中那隻籠中的鸚鵡,牠被束縛於身體之中,失去瞭本有的自由。而我們從這裏逃脫的過程,就像是從頭腦中孵化齣靈魂之鳥。魯米指齣,正如年老的哲人臨終前所認識到的,他的頭腦對他並無幫助,「我一直愚蠢地四處奔忙,想要躲開聖人。」而隻有靈魂纔能讓我們獲得平安和喜悅,讓我們更加接近真理。

  魯米觀察到,人們的心靈是相通的,「在彼此之間,我們有道路相連。」這是靈魂與身體的一個重大區彆。每一個人的身體都是相互分離和獨立的,而靈魂則彼此相連,甚至不分彼此,「穆薩在爾撒的靈魂中,正如爾撒也在穆薩的靈魂中。」同樣,生命也是一個整體,「許多生命,在一個生命之中。」

  靈魂,或靈魂的總和——靈性,到底是什麼呢?愛或神可以說是它的同義詞。當魯米進入與神閤一的狀態,他感覺到「戀人和摯友,是同一個生命」。從個體靈魂到無我的靈性,還需要經曆一次轉變,這就是魯米所謂的「羚羊追蹤獅子」。這種純粹靈性的觀念最終必然會得齣結論:我們是一體的,這就是哈拉智所道齣的真理:「我就是神。」

  修行與悟道 魯米鼓勵人們從經驗中學習,哪怕我們像蠢笨的驢子一樣為世事而奔忙,「我們暫且眼瞎一會兒也有好處,這有助於我們的學習!」他認為,最切實可行的修行,並不是遁入荒野,與世隔絕,而貴在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逐漸減少你給你動物靈魂的食物,更多品嘗滋養你清澈光明的食物」;「堅持每天修習。你的專一,是門上的銅環。」要培養自己的覺察力,「要和你心靈的主人一起,時時檢查你內心的狀態」;要學會權衡取捨你麵前的誘餌和大海中的自由,「請迴想一下,你靈魂的摯友對你的呼喚。」並且,要培養與摯友的友誼,最終達成無我和與神閤一的狀態。

  「如果沒有巨大的悲傷,沒有人能進入靈性。」這是魯米的經驗之談。他認為,悲傷和痛苦有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它們能打開我們的心扉,讓我們找到愛,並把我們帶嚮摯友。而摯友對我們的幫助之一,就是為我們帶來心「睏難、悲傷和疾病」,所以說,甚至你的缺陷都是彰顯榮耀的方式。「會傷害你的,也會賜予你祝福。黑暗就是你的蠟燭。」魯米也常常提及渴望的重要性,他說:「渴望是奧祕的核心。渴望本身會帶來療癒。」正是我們的乾渴,把我們引嚮神的不竭泉源,正是我們的渴望,為我們帶來平安,讓我們擦亮自我之鏡。他還說:「如果我從來不曾感到過這渴望,我就不可能知道,愛是什麼。」

  魯米把修行的過程形象地描繪為一種轉化,是蠟燭燃燒、化為光明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靈魂從知道的靈魂那裏受益,」謝赫或老師,有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都需要很多的學習,謝赫的很多提醒,很多翻轉和很多攪拌。慢慢地,內在的黃油就會齣現。不要過早放棄攪拌的工作!」另一方麵,魯米也反覆提醒,要認齣我們自己內在的神性智慧,「在你的內在有一眼泉水。不要拿著空水桶轉來轉去」;「在你的頭頂,有一籃新鮮麵包,你卻挨傢挨戶乞討麵包皮。」

  魯米強調,要「用冥想和靜默擦亮你的心靈」,他形象地告訴我們:「你陳舊的生活,原本是逃離靜默的一路狂奔。現在,無言的滿月已經升起。」靜默是深入內在生命核心的必經之路。我們要停止讓核桃殼發齣聲響,而去品味核桃中油脂的靜默,「那甜美的喜悅,就是我們費力打開核桃的原因。」經由靜默,「靈魂會變得甜蜜,並會更加繁盛,」而純粹的靜默,是一首虛空之歌,會帶來平安,並導嚮與神閤一。

  閱讀魯米的詩歌,不僅會帶來心靈的愉悅,體味到靈性的自由,也會讓我們深入自己的內心,喚醒有關自己源頭的沉睡記憶。當我們徜徉在魯米豐富而廣闊的意象海洋中,我們享受著他所帶來的愛的盛宴和喜悅的美酒。但最為重要的,我們有機會走進一個偉大靈魂為我們展現的心靈世界,並進入語言所無法觸及、活在我們每一個人內在的神性臨在。


圖書試讀

*讓我們來談談我們的靈魂
 
讓我們來談談我們的靈魂,
讓我們甚至躲開
自己的耳目,
就像玫瑰花園一樣,永遠展露微笑;
 
就像幻想一樣,永遠無聲地言說。
就像精神一樣統治著世界,
用無言訴說祕密。
讓我們遠離所有聰明的人。
 
他們教我們該說些什麼,
讓我們隻說齣我們的心願。
甚至我們的手腳
都會感知每一個內在的行動。
 
讓我們保持安靜,
跟隨內心的指引。
神祕的命運知曉每一粒塵埃的一生,
讓我們講述我們的故事,
 
如一粒微塵。
 
*選擇受苦
 
昨天,在集會上,我看到我的靈魂
在一個斟酒者的酒罐中。
「彆忘瞭你的工作,」我說。
他走到我麵前,容光煥發,
 
將酒盞一飲而盡,當他把酒盞遞給我,
它化為一隻通紅的烤爐,
我被置於其中,一座紅寶石的礦藏,
一個綠意盎然的花園。
 
每一個人都會選擇一種痛苦,
讓自己變成一條烤好的麵包。
阿布.拉哈布咬瞭咬自己的手指,
他選擇瞭懷疑。阿布.鬍拉亞,他愛貓!
 
一個人在睏惑的頭腦裏搜索證據。
還有人有一隻皮袋,裝滿瞭他所需的一切。
如果我們現在可以閉嘴,大師就會告訴我們
他們的一些見聞。

用戶評價

评分

《讓我們來談談我們的靈魂》這本書,當我初次翻開它時,就被它那深邃的詩意和直擊心靈的哲學思辨深深吸引瞭。魯米,這位十一世紀的波斯詩人,他的文字穿越瞭時空的界限,以一種近乎神諭的方式,觸碰著我們靈魂深處最柔軟也最堅韌的部分。書中對於“靈魂”的探討,並非是空洞的概念,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比喻、一個個令人迴味無窮的故事,將靈魂的本質、它的起源、它的渴望、它的羈絆,以及它與宇宙萬物的深刻聯係,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愛”的章節,魯米筆下的愛,不是狹隘的、占有的,而是廣闊的、無條件的,它是一種宇宙的力量,一種連接一切的紐帶,一種超越生死的永恒。他用詩意的語言描繪瞭愛如何點燃靈魂的火焰,如何淨化心靈的塵埃,如何引領我們走嚮真正的自由和圓滿。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與自己靈魂的對話,每一次的翻頁,都像是敲開瞭心靈的一扇窗,讓久違的光芒照進來。書中的許多語句,我已經不止一次地在腦海中反復咀嚼,它們如同智慧的種子,在我的內心深處生根發芽,不斷地啓發我思考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以及我們作為個體,在浩瀚宇宙中應有的姿態。那種感覺,就像是迷失在黑暗中的旅人,突然看到瞭一盞指引方嚮的燈火,溫暖而堅定。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審視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審視那些潛藏已久的渴望。它提醒我,真正的富足並非物質的堆積,而是靈魂的豐盈。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仿佛都能與更加純粹、更加遼闊的自己相遇。

评分

《萬物生而有翼》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野蠻生長”。魯米以其奔放不羈的詩歌語言,將我從理性思維的牢籠中解放齣來,帶我進入瞭一個充滿激情與靈性的世界。他並不畏懼探討生命的黑暗麵,反而將痛苦、失落、迷茫,都視為滋養生命、促成蛻變的養分。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轉化”的論述所吸引。魯米認為,生命的本質就是不斷地變化與成長,就像種子破土而齣,需要經曆黑暗和掙紮,纔能綻放齣絢麗的花朵。他鼓勵我們擁抱變化,去接納生命中的每一次“破碎”,因為正是這些破碎,纔為新的開始提供瞭空間。書中的“狂喜”體驗,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迴歸”。迴歸到生命最初的純粹,迴歸到與宇宙萬物的連接,迴歸到那個不受束縛、自由自在的自己。他用極具感染力的語言,描繪瞭那種“忘我”而又“閤一”的境界,讓人讀後,仿佛能感受到那份來自無限的生命力。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就是讓我敢於去相信自己的可能性,敢於去挑戰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它讓我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著潛藏的力量,隻需要找到正確的方式去喚醒它,我們便能如書名所說,“萬物生而有翼”,自由翱翔。

评分

“萬物生而有翼”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經曆瞭一場靈魂的覺醒之旅。魯米以其特有的、如狂風驟雨般激蕩人心的詩歌,將我們從日常的瑣碎和塵埃中拉起,帶我們飛嚮一個充滿神秘、充滿生機、充滿無限可能性的精神國度。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哲理:“萬物生而有翼”,這暗示瞭我們內在的潛能,我們與生俱來的飛翔能力,隻是被我們自己,或者被外界的種種束縛所遮蔽。魯米通過他的詩句,不斷地呼喚、鼓勵我們去發現、去釋放那對隱藏的翅膀。他描繪瞭生命中那些轉瞬即逝的靈感,那些突如其來的頓悟,那些讓我們感受到生命脈搏跳動的瞬間,並將它們升華為一種超越性的體驗。書中關於“狂喜”的描繪,更是令人心馳神往。這不是世俗的短暫歡愉,而是一種深入靈魂的、與宇宙同頻的、無法言說的喜悅。他用極具感染力的語言,將那種忘卻自我、沉浸在愛與美的海洋中的狀態,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來自天堂的芬芳。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破碎”與“重生”的探討,魯米並不迴避生命中的痛苦和磨難,反而認為正是這些經曆,如同鳳凰涅槃的火焰,能夠將我們鍛造成更強大、更純粹的存在。每一次的破碎,都是一次更深刻的連接,一次通往更廣闊自我的契機。這本書,不適閤囫圇吞棗地閱讀,它需要你靜下心來,去感受,去體會,去讓那些詩句在你心中迴響,在你靈魂深處激起層層漣漪。它是一本能夠改變你看待世界方式的書,讓你看到隱藏在平凡事物下的不平凡,讓你相信,即便身處泥沼,我們依然擁有飛翔的可能。

评分

閱讀《讓我們來談談我們的靈魂》,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而充滿智慧的東方庭院,與一位睿智的長者促膝而談。魯米並非是那種空談理論的哲學傢,他的話語,如同涓涓細流,卻能滋養乾涸的心靈;他的比喻,如同璀璨的星辰,指引著迷失的方嚮。我深深地被書中關於“內在的旅程”的論述所吸引。他告訴我,我們常常嚮外追尋答案,卻忽略瞭最寶貴的財富就蘊藏在我們自己的內心深處。每一次的自我探索,每一次的內省,都如同一次深入靈魂的朝聖,讓我們逐漸揭開被層層誤解和恐懼所包裹的真相。書中的“愛”的維度,更是讓我耳目一新。它不是占有的欲念,也不是功利的交換,而是一種無私的奉獻,一種超越一切二元對立的和諧。魯米用他的詩句,將這種神聖的愛描述得如此純粹而動人,仿佛能洗滌一切汙垢,融化一切隔閡。我經常在午後陽光正好時,捧著這本書,讓那些文字在指尖流淌,讓那些意境在心中蔓延。我發現,每一次的閱讀,都會為我帶來一種平靜的力量,一種對生命更深的理解和感恩。它幫助我更加溫和地對待自己,更加寬容地看待他人,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我們與整個宇宙之間,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連接,彼此依存。

评分

《萬物生而有翼》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心靈洗禮。魯米那奔放而又細膩的詩歌,如同火山爆發般,將我內心深處那些被壓抑的情感和渴望,一股腦地釋放齣來。他並沒有迴避生命中的痛苦和掙紮,反而以一種充滿智慧的眼光,將它們視為通往更深層領悟的階梯。書中關於“破碎”與“完整”的辯證關係,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魯米認為,正是因為有瞭破碎,我們纔有瞭連接神聖的縫隙,纔有瞭讓愛與光進入的機會。這種視角,顛覆瞭我以往對睏難和失敗的認知,讓我看到瞭它們背後隱藏的積極意義。我最著迷的是書中對於“狂喜”狀態的描繪。那不是簡單的感官愉悅,而是一種與宇宙能量同頻共振的、全身心沉浸在愛與美的體驗。他用極其富有畫麵感的語言,將那種“忘我”而又“閤一”的狀態,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讀後,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來自無限的喜悅。這本書,不隻是詩歌的集閤,更是一本引導我們認識和釋放內在潛能的寶典。它鼓勵我們勇敢地去探索那些未知,去挑戰那些不可能,去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著飛翔的能力,都能夠超越自身的局限,去抵達更廣闊的天空。

评分

捧讀《讓我們來談談我們的靈魂》,就像是找到瞭一本遺失多年的心靈地圖。魯米用他那充滿穿透力的文字,為我揭示瞭靈魂的奧秘,指引我踏上瞭一段自我發現的旅程。他並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以開放式的提問和引人深思的比喻,鼓勵讀者自己去探尋。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內在的真理”的闡述。魯米強調,我們不應被外界的評判和標準所束縛,而應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去發掘那些最根本、最真實的信念。他認為,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神聖的火花,隻是常常被瑣碎的生活所熄滅。書中的“愛”的概念,更是讓我重新認識瞭愛的力量。它不是索取,而是給予;不是占有,而是接納;不是瞬間的激情,而是永恒的陪伴。魯米筆下的愛,是一種能夠淨化心靈、提升境界的強大力量,它能夠連接個體與宇宙,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我常常在閱讀這本書時,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去迴味其中的某一句詩,去思考它所蘊含的深意。這種慢下來的過程,反而讓我收獲瞭更多的平靜和智慧。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成長,並非是嚮外拓展,而是嚮內挖掘,去認識那個更深邃、更廣闊的自己。

评分

《萬物生而有翼》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刻的靈魂覺醒。魯米那奔放而又充滿力量的詩歌,像一道閃電,瞬間劃破瞭我內心的迷茫與睏惑。他並沒有迴避生命中的痛苦和掙紮,反而以一種充滿智慧的眼光,將它們視為通往更深層領悟的必經之路。我被書中關於“轉化”的論述所深深吸引。魯米認為,生命就是一個不斷轉化的過程,就像毛毛蟲蛻變成蝴蝶,需要經曆一段黑暗而又充滿痛苦的時期,纔能獲得新生。他鼓勵我們擁抱變化,去接納生命中的每一次“破碎”,因為正是這些破碎,纔為新的開始提供瞭空間。書中的“狂喜”體驗,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迴歸”本源的狀態。迴歸到生命最初的純粹,迴歸到與宇宙萬物的連接,迴歸到那個不受束縛、自由自在的自己。他用極其富有畫麵感的語言,描繪瞭那種“忘我”而又“閤一”的境界,讓人讀後,仿佛能感受到那份來自無限的生命力。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就是讓我敢於去相信自己的可能性,敢於去挑戰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它讓我明白,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著潛藏的力量,隻需要找到正確的方式去喚醒它,我們便能如書名所說,“萬物生而有翼”,自由翱翔。

评分

《萬物生而有翼》這本書,就像是一場靈魂的盛宴,每一次翻開,都能品嘗到宇宙最醇厚的甘露。魯米這位偉大的詩人,他用他的筆觸,將我們帶入瞭一個超越瞭語言和理性邊界的神秘空間。書中關於“狂喜”的描繪,不是簡單的快樂,而是一種與神聖連接的、能夠讓人忘卻自我、全身心融入宇宙的極緻體驗。他用詩意的語言,描繪瞭那種靈魂被點燃、被喚醒的感覺,那種仿佛與整個宇宙融為一體的遼闊和自由。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自由”的探討,魯米認為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束縛解除,而是內在的釋放,是當我們不再被恐懼、被欲望、被世俗的觀念所奴役時,我們纔能真正地展翅高飛。他鼓勵我們打破內心的枷鎖,去擁抱那個未經雕琢的、最真實的自己。書中的詩句,時而如溫柔的春風拂過心田,時而如奔騰的江河激蕩靈魂,總有一種力量,能夠穿透你所有的僞裝,直抵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發現,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力量,都能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內在的潛力。它讓我相信,無論我們身處何種境地,我們都擁有著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我們都能夠像書名所說的那樣,“萬物生而有翼”,擁有飛翔的可能。

评分

當我在書架上看到《讓我們來談談我們的靈魂》,我被它簡潔而又深邃的書名所吸引。翻開書頁,魯米那充滿智慧和詩意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瞬間流淌進我的心田。《靈魂》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那些被忽略的情感和真實的渴望。魯米並沒有給我灌輸任何教條,而是通過一個個充滿生命力的比喻,引導我進行自我探索。他談論的“靈魂”,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我們內在最真實的感受,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智慧,是我們對愛的渴望。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連接”的論述。魯米強調,我們每個人並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與整個宇宙緊密相連。當我們的靈魂與愛連接時,我們就能感受到那份超越個體的、普世的和諧。書中的“愛”的描繪,更是讓我震撼。它不是男女之間的情愛,也不是親情友情,而是一種更廣闊、更深邃的、能夠融化一切隔閡的宇宙之愛。我常常在夜深人靜時,捧著這本書,讓那些文字在我心中迴響。每一次的閱讀,都會讓我感到更加平靜,更加自信,也更加感恩。它提醒我,生命的意義,並非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我們能夠給予多少,能夠去愛多少。

评分

第一次接觸魯米的作品,就被他那種直接而又充滿力量的文字所震撼。《讓我們來談談我們的靈魂》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心靈的指南針,它引領我走進瞭自己內心最深邃的海洋。魯米並沒有故弄玄虛,而是用最質樸、最真摯的語言,探討著那些我們一生都在追尋的答案:關於愛,關於生命,關於我們是誰。書中對“靈魂”的描繪,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化的、可以觸摸的感受。他將靈魂比作一個渴望被理解的孩子,一個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旅者,一個在無垠宇宙中漂泊的孤舟。每一次閱讀,我都仿佛能聽到自己靈魂深處發齣的低語,那些被我壓抑的、被我遺忘的聲音,都在魯米的詩句中得到瞭迴應。他關於“愛”的論述,更是讓我看到瞭愛最純粹、最本真的模樣。那是一種不求迴報的給予,一種超越所有界限的連接,一種能夠融化一切冰冷的力量。我常常在讀到某一句詩時,會停下來,閉上眼睛,讓那句話在我腦海中迴鏇。那種感覺,就像是瞬間被一種巨大的溫暖所包裹,仿佛整個世界都變得溫柔起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就是提醒我,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與生俱來的智慧和力量,隻是常常被外界的喧囂所濛蔽,而忘記瞭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它鼓勵我勇敢地去探索自己,去擁抱那個真實的自己,去相信愛能夠化解一切的睏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