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文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出版弁言
国立台湾大学新百家学堂执行长 柯庆明 金圣叹其生也早,当他以《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六大才子书时,他无缘见到《红楼梦》面世,否则他不但会将它列为「才子书」,而且会视为「才子书」中的集大成者。自然今天视《红楼梦》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最伟大的着作(至少是其中之一),则早是中外公认的评价。
《红楼梦》作为才子书之集大成者,其内涵之丰富、文采之斐然,雅俗共赏,所得自是各有深浅。俗曰:「外行的看热闹,内行的看门道」,但才子书之所以为才子书,其实不只是热闹与门道,重要的是「才子」特有的器识与才情,足以另开一世界,风华此干坤。是以说:「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才子书的真正解人,往往需要「惺惺惜惺惺」的风流人物。当今之世,白先勇不正是这种才子?他性好《红楼梦》,熟读大半生,而且教授近二十年,岂非最为适当的解人?
白先勇在台大讲授《红楼梦》,事出偶然,又势有必然。趋势教育基金会陈怡蓁董事长,在捐赠台大第二期「白先勇人文讲座」时,原本有意成全白先勇,在台大开授一系列有关「民国史」之讲论课程,当时预计一年可以讲完。当我受命执行,就预留一年,以安排讲座人选。但事与愿违,许多历史学界的国外学者,各有自己的行程,无法前来共襄盛举。我们正为讲座势必开天窗烦恼之际,张淑香教授灵机一动,建议白先勇何不在台大讲授一学期的「红楼梦导读」,以为我们争取到另请讲座人选的缓冲期间,遂开始了白先勇亲任讲座,在台大导读《红楼梦》的盛事。
课程一上台大选课网站,初选者千余人,但台大最大的教室只能容纳四百四十人。因而决定另以「新百家学堂」计画,加以录影,先置台大开放式课程网站与趋势教育基金会网站,供校内外人士点阅。再经过后制、出版DVD与书面手册,以供愿意详加研读、反覆参详者运用。一学期下来,由于分析深入,论赞绵密,仅及四十回,遂决定以台大讲座课程继续讲授。第二学期亦只接近八十回,最后决定再续讲一学期,以完成全书之导读。DVD与手册亦将分为上、中、下三集,依白先勇的说法是:「我们不能对不起曹雪芹!」
在开课之初,时报出版公司即已向白先勇请求,要将授课演讲的内容整理为书本形式,单行出版,白先勇亦已应允。因而台大「新百家学堂」与出版中心只向白先勇要求非专属授权,并且提供录影与听打的文稿供时报出版公司编辑应用。因为彼此皆极珍惜白先勇此次的细说详读,愿意它的丰美成果为广大的爱读者所欣赏而流传广远。
在此系列的细读评析中,除了「红楼梦」许多潜在义蕴一一浮现,最重要的是意外的见证了「程乙本」以文字表现、人物性格与情节意境,在「红楼梦」众多抄本中,脱颖而出。不但内容最为丰富,而且人物声口与性情的发展最为一致而近情合理,文字精美,意境高远。方见「红楼梦」为一代,甚至万世杰作。这是多年来只用「程乙本」教学的白先勇始料未及,因为在台大上课时,白先勇发现「程乙本」竟然在市面绝版,只好权用「庚辰本」代替。讲课时一一与「程乙本」参校,发现「庚辰本」颇多混杂缠夹之处。三个学期细读详校下来,方能确信「程乙本」 允为「红楼梦」最佳善本。是以白先勇为文感激有「程乙本」可以阅读。
「程乙本」为红楼梦之最佳读本,此事早经胡适「红楼梦考证」、林语堂「平心论高鹗」论述,而王国维着名的「红楼梦评论」,立论的依据,亦是本诸「程乙本」,白先勇与这些前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但不以考证而以文学表现,回归作品本身,则白先勇尤其与王国维、林语堂合拍。正如王国维强调的面对「红楼梦」这种绝世鉅着,最重要的是领会其伦理与美学之价值。白先勇的细说详读除了体大思精的掌握全书真意,更在一字一句、一段一落中,处处见出其中各别呈露的伦理与美学义涵,真可谓鉅细靡遗,中边俱甜,对于此后「红楼梦」的欣赏与理解,确是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让我们忍不住流连其间,而忍不住要说:「慢慢走,好好欣赏啊!」
因为白先勇在台大讲授「红楼梦」,多少和我有关,仅略志数言,以叙其因缘。平生担任编辑,以激发作者创意,甚至逼稿成篇,为人生快事;但其快意皆未有如此次之欢喜踊跃。真的为白先勇喜!为「红楼梦」喜!为中国文学喜!
105年5月30日于台大澄思楼308室
序文
大观红楼
白先勇 二○一四年春季,台大文学院由趋势教育基金会赞助的「白先勇人文讲座」开课,种种因缘巧合,这次轮到我担任讲座教授。自从一九九四年我在加州大学提前退休后,二十年来,虽然曾在多所大学演讲,参加讲座,但从未全程授课。教书对我来说,责任重大,必须全心投入,全力以赴,所以不敢轻易答应。此次面对台大「白先勇人文讲座」,不免亦有所踌躇。张淑香教授劝我道:「你应该在台大教《红楼梦》。」她说现在大学生很少有耐心看大部头的经典作品了,这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她这番话恰恰触动了我的心思,「五四」以来,我们的教育政策一向重理工轻人文,尤其偏废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造成学生文化认同混淆,人文素养低落,后遗症甚大。近年来,我致力推广崑曲,替北大、香港中大、台大设立崑曲讲座,就是希望这些龙头大学的青年学子有机会欣赏到崑曲之美,希望他们重新亲近我们的传统文化。我在美国加州大学也曾教过多次《红楼梦》,但回到母校教授自己的学弟学妹,心情到底不同。至少选我课的同学,有机会跟着我,把这本旷世经典从头细读一遍,希望透过这部古典文学杰作,同学们也会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所感悟,受到启发。
《红楼梦》本来就应该是大学人文教育必读的一本文学经典:首先,《红楼梦》是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小说,如果说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最深刻的投射,那么《红楼梦》在我们民族心灵构成中,应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九世纪以前,放眼世界各国的小说,似乎还没有一部能超越过《红楼梦》,即使在二十一世纪,在我阅读的范围内,要我选择五本世界最杰出的小说,我一定会包括《红楼梦》,可能还列在很前面。
《红楼梦》是一本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有探索不完的祕密。自从两百多年前《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这本书的研究、批评、考据、索隐,林林总总,汗牛充栋,兴起所谓「红学」、「曹学」,各种理论、学派应运而生,一时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至今方兴未艾,大概没有一本文学作品,会引起这么多人如此热切的关注与投入。但《红楼梦》一书内容何其复杂丰富,其版本、作者又问题多多,任何一家之言,恐怕都难下断论。我在台大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正本清源,把这部文学经典完全当作小说来导读,侧重解析《红楼梦》的小说艺术:神话架构、人物塑造、文字风格、叙事手法、观点运用、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检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致。曹雪芹是不世出的天才,他成长在十八世纪的干隆时代,那正是中国文化由盛入衰的关键时期,曹雪芹继承了中国文学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的大传统,但他在《红楼梦》中却能样样推陈出新,以他艺术家的极度敏感,谱下对大时代的兴衰、大传统的式微,人世无可挽转的枯荣无常,人生命运无法料测的变幻起伏,一阕史诗式、千古绝唱的輓歌。
十九、二十世纪西方小说的新形式,层出不穷,万花竞艳,但仔细观察,这些现代小说技巧,在《红楼梦》中其实大都具体而微。《红楼梦》在小说艺术的成就上,远远超过它的时代,而且是永恆的。例如现代小说非常讲究的叙事观点之运用,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的是全知观点,但作者是隐形的,神龙见首不见尾,完全脱离了中国小说的说书传统,亦没有十八、十九世纪一些西方小说作者现身干预说教,作者对于叙事观点的转换,灵活应用,因时制宜。例如大观园的呈现:大观园是《红楼梦》最主要的场景,如何介绍这些主景?我们读者第一次游大观园是跟贾政进去的。第十七回大观园落成,贾政率领众清客以及宝玉,到园内巡视题咏,因此大观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是随着贾政的视角而涌现,贾政是《红楼梦》中儒家系统宗法社会的代表人物,在他眼中,大观园是为了元妃省亲而建造的园林场所,是皇妃女儿的省亲别墅、家庭聚会的地方。功能意义完全合乎儒家伦理的社会性,因此透过贾政视角的大观园是写实的、静态的,我们读者这时看到的大观园就如同一幅中规中矩的工笔画。我们第二次再游大观园的时候,导游换成了刘姥姥,从刘姥姥的观点看出去,大观园立刻完全换了一幅景象。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由于刘姥姥的出现,大观园似乎突然百花齐放,蜂飞蝶舞,热闹起来。刘姥姥是个乡下老妪,她眼中看到的大观园,无一处不新奇,大观园变成了游乐园,如同哈哈镜中折射出来的夸大了数倍的景物。「刘姥姥进大观园」,我们跟着这位「乡巴佬」游览,也看尽了园中的奇花异草,但刘姥姥这个人物远不止于一位乡下老妪,在某种意义上,她可以说是一个土地神祇—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土地婆。她把大地的生机带进了大观园,使得大观园的贵族居民个个喜上眉梢,笑声不绝。刘姥姥把「省亲别墅」的碑坊看成「玉皇宝殿」,事实上大观园的设计本来就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只是太虚幻境中时间是停顿的,所以草木长春,而人间的「太虚幻境」大观园中时间不停运转,春去秋来,大观园最后终于倾颓,百花凋谢。利用不同的叙事观点,巧妙的把大观园多层次的意义,一一展现出来,这是《红楼梦》的「现代性」之一。
《红楼梦》的中心主题是贾府的兴衰,也就是大观园的枯荣,最后指向人世的沧桑、无常,「浮生若梦」的佛道思想。大观园鼎盛的一刻在第四十回,贾太君两宴大观园的家宴上,刘姥姥这位土地神仙把人间欢乐带进了贾府,她在宴会上把贾府上下逗得欢天喜地,乐得人仰马翻,那一段描写各人的笑态,是《红楼梦》最精采的片段,整个大观园都充满了太平盛世的笑声。第一百零八回:「强欢笑蘅芜庆生辰,死缠绵潇湘闻鬼哭」,此时贾府已被抄家,黛玉泪尽人亡,贾府人丁死的死,散的散。贾母为了补偿宝钗仓促成婚所受的委屈,替宝钗举行一场生日宴,可是宴上大家各怀心思,强颜欢笑,鼓不起劲来;一场尴尬的宴席,充分暴露了贾府的颓势败象,宝玉独自进到大观园中,「只见满目凄凉」,几个月不到,大观园已「瞬息荒凉」,宝玉经过潇湘馆,闻有哭声,是黛玉的鬼魂在哭泣,于是宝玉大恸。荒凉颓废的大观园里,这时只剩下林黛玉的孤魂,夜夜哭泣。曹雪芹以两场家宴,用强烈的对比手法说尽了贾府及大观园的繁盛与衰落,一笑一哭,大观园由人间仙境沉沦为幽魂鬼域。
大观园走向败落的关键在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避嫌隙杜绝宁国府」,贾府自己抄家,因而晴雯被逐冤死,司棋、入画、四儿等人皆被赶出大观园,芳官等几个小伶人也被发放,连宝钗避嫌也搬出大观园,一夕间,大观园顷刻萧条,黯然失色。抄大观园的起因是在大观园中,贾母丫鬟傻大姐拾到了一只绣春囊,一只绣春囊却颠覆了贾府儒家系统宗法社会的整个道德秩序,这只绣春囊不过是司棋及其表弟潘又安两人互赠的纪念物,一对小情侣互通私情的表记。可是看在贾府长辈王夫人、邢夫人的眼中,就如同「伊甸园中爬进了那条大毒蛇」(夏志清语),危及了大观园内小姐们的纯真。这就牵涉到儒家宋明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极端主张,对人的自然天性有多大的斲伤了。这也是曹雪芹借宝玉之口,经常提出的抗议。可是曹雪芹毕竟是个天才中的天才,他竟然会将这只绣春囊偏偏交在一个十四岁「心性愚顽,一无知识」的傻大姐手里,傻大姐没有任何道德偏见,也无从做任何道德判断,绣春囊上那对赤条条抱在一起的男女,在这位天真痴傻的女孩眼里,竟是一幅「妖精打架」图。这对王夫人、邢夫人这些顽冥不化的卫道者又是多大的讽刺。
多年来一些红学家四处勘查,寻找《红楼梦》里的大观园的原址,有人认定是北京恭王府,也有人断定是南京江南织造府的花园,还有点名袁枚的随园,但很可能大观园只存在曹雪芹的心中,是他的「心园」,他创造的人间「太虚幻境」。 大观园是一个隐喻,隐喻我们这个红尘滚滚的人间世,其实我们都在红尘中的大观园里,「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最后宝玉出家,连他几曾留连不舍的大观园,恐怕也只是镜花水月的一个幻境罢了。
《红楼梦》的版本问题极其复杂,是门大学问。要之,在众多版本中,可分两大类:即带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评语的手抄本,止于前八十回,简称「脂本」,另一大类,一百二十回全本,最先由程伟元与高鹗整理出来印刻成书,世称「程高本」,第一版成于干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即「程甲本」,翌年(一七九二)又改版重印「程乙本」。「程乙本」与「程甲本」,有两万多字的差异。「程甲本」一问世,几十年间广为流传,直至一九二七年,胡适用新式标点标註,由亚东图书馆印行的「程乙本」出版,才取代「程甲本」,成为《红楼梦》「标准版」的地位。早年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启明书局出版的《红楼梦》都是根据亚东「程乙本」。一九八三年,台湾桂冠图书公司出版《红楼梦》,这个版本也是以「程乙本」为底本,并考照其他众多主要版本,详加勘校,改正讹错,十分讲究,并附有校记以作参考。其注解尤其详尽,是以国学大师启功的注释本为底本,由唐敏等人重新整理而成,其中诗词并有白话翻译,作为教科书,对学生帮助甚大。我在美国加州大学教《红楼梦》,一直採用桂冠版。这次在台大开课教授《红楼梦》,我用的却是台北里仁书局出版,由冯其庸等人校注,以庚辰本为底本的版本,后四十回乃截取「程高本」而成。因为桂冠版《红楼梦》已经断版,而里仁书局的庚辰本《红楼梦》,其注释十分详细,有助于初读《红楼梦》的学生。这种以庚辰本为主的《红楼梦》版本,自从一九八二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后,渐渐大行其道,近来甚至有压倒「程乙本」之趋势。拥护这个版本的红学家认为,「庚辰本」是诸脂本中比较完整的一个,共七十八回,其年代较早干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他们认为这是最接近曹雪芹原作的本子。这是我第一次採用「庚辰本」做教科书,有机会把里仁版「庚辰本」《红楼梦》与桂冠版「程乙本」从头到尾仔细对照比较了一次。我发觉「庚辰本」其实也隐藏了不少问题,有几处还相当严重,我完全从小说艺术、美学观点来比较两个版本的得失。
人物塑造是《红楼梦》小说艺术最成功的地方,无论主要、次要人物,无一不个性鲜明,举止言谈,莫不恰如其分。例如秦钟,这是一个次要角色,出场甚短,但对宝玉意义非凡。宝玉认为「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浊臭逼人」,尤其厌恶一心讲究文章经济、追求功名利禄的男人,如贾雨村之流,连与他形貌相似而心性不同的甄宝玉,他也斥之为「禄蠹」。但秦钟是《红楼梦》中极少数受宝玉珍惜的男性角色,两人气味相投,惺惺相惜,同进同出,关系亲密。秦钟夭折,宝玉奔往探视,「庚辰本」中秦钟临终竟留给宝玉这一段话:
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这段临终忏悔,完全不符秦钟这个人物的个性口吻,破坏了人物的统一性。秦钟这番老气横秋、立志功名的话,恰恰是宝玉最憎恶的。如果秦钟真有这番利禄之心,宝玉一定会把他归为「禄蠹」,不可能对秦钟还思念不已。再深一层,秦钟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又具有象征意义,秦钟与「情种」谐音,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听警幻仙姑《红楼梦》曲子第一支〔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情种」便成为《红楼梦》的关键词,秦钟与姐姐秦可卿其实是启发贾宝玉对男女动情的象征人物,两人是「情」的一体二面。「情」是《红楼梦》的核心。秦钟这个人物象征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庚辰本」中秦钟临终那几句「励志」遗言,把秦钟变成了一个庸俗「禄蠹」,对《红楼梦》有主题性的伤害。「程乙本」没有这一段,秦钟并未醒转留言。「脂本」多为手抄本,抄书的人不一定都有很好的学识见解,「庚辰本」那几句话很可能是抄书者自己加进去的。作者曹雪芹不可能制造这种矛盾。
比较严重的是尤三姐一案。《红楼梦》次要人物榜上,尤三姐独树一帜,最为突出,可以说是曹雪芹在人物刻画上一大异彩。在描述过十二金钗、众丫鬟等人后,小说中段,尤氏姐妹二姐、三姐登场,这两个人物横空而出,从第六十四回至六十九回,五回间二尤的故事多姿多采,把《红楼梦》的剧情又推往另一个高潮。尤二姐柔顺,尤三姐刚烈,这是作者有意设计出来一对强烈对比的人物。二姐与姐夫贾珍有染,后被贾琏收为二房。三姐「风流标致」,贾珍亦有垂涎之意,但不似二姐随和,因而不敢造次。第六十四回,贾珍欲勾引三姐,贾琏在一旁怂恿,未料却被三姐将两人指斥痛骂一场。这是《红楼梦》写得最精采、最富戏剧性的片段之一,三姐声容并茂,活跃于纸上。但「庚辰本」这一回却把尤三姐写成了一个水性淫荡之人,早已失足于贾珍,这完全误解了作者有意把三姐塑造成贞烈女子的企图。「庚辰本」如此描写:
当下四人一处吃酒。尤二姐知局,便邀他母亲说:「我怪怕的,妈同我到那边走走来。」尤老也会意,便真个同他出来,只剩小丫头们。贾珍便和三姐挨肩擦脸,百般轻薄起来。小丫头子们看不过,也都躲了出去,凭他两个自在取乐,不知作些什么勾当。
这里尤二姐支开母亲尤老娘,母女二人好像故意设局让贾珍得逞,与三姐狎暱。而刚烈如尤三姐竟然随贾珍「百般轻薄」、「挨肩擦脸」,连小丫头们都看不过,躲了出去。这一段把三姐蹧蹋得够呛,而且文字拙劣,态度轻浮,全然不像出自原作者曹雪芹之笔。「程乙本」这一段这样写:
当下四人一处吃酒。二姐儿此时恐怕贾琏一时走来,彼此不雅,吃了两钟酒便推故往那边去了。贾珍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得看着二姐儿自去。剩下尤老娘和三姐儿相陪。那三姐儿虽向来也和贾珍偶有戏言,但不似他姐姐那样随和儿,所以贾珍虽有垂涎之意,却也不肯造次了,致讨没趣。况且尤老娘在傍边陪着,贾珍也不好意思太露轻薄。
尤二姐离桌是有理由的,怕贾琏闯来看见她陪贾珍饮酒,有些尴尬,因为二姐与贾珍有过一段私情。这一段「程乙本」写得合情合理,三姐与贾珍之间,并无勾当。如果按照「庚辰本」,贾珍百般轻薄,三姐并不在意,而且还有所逢迎,那么下一段贾琏劝酒,企图拉拢三姐与贾珍,三姐就没有理由,也没有立场,暴怒起身,痛斥二人。《红楼梦》这一幕最精采的场景也就站不住脚了。后来柳湘莲因怀疑尤三姐不贞,索回聘礼鸳鸯剑,三姐羞愤用鸳鸯剑刎颈自杀。如果三姐本来就是水性妇人,与姐夫贾珍早有私情,那么柳湘莲怀疑她乃「淫奔无耻之流」并不冤枉,三姐就更没有自杀以示贞节的理由了。那么尤三姐与柳湘莲的爱情悲剧也就无法自圆其说。尤三姐是烈女,不是淫妇,她的惨死才博得读者的同情。「庚辰本」把尤三姐这个人物写岔了,这绝不是曹雪芹的本意,我怀疑恐怕是抄书的人动了手脚。
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写晴雯之死,是《红楼梦》全书最动人的章节之一。晴雯与宝玉的关系非比一般,她在宝玉的心中地位可与袭人分庭抗礼,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两人的感情有细腻的描写。晴雯貌美自负,「水蛇腰,削肩膀儿」,眉眼像「林妹妹」,可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后来遭谗被逐出大观园,含冤而死。临终前宝玉到晴雯姑舅哥哥家探望她,晴雯睡在芦席土炕上:
幸而被褥还是旧日铺盖的,心内不知自己怎么才好,因上来含泪伸手,轻轻拉他,悄唤两声。当下晴雯又因着了风,又受了哥嫂的歹话,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蒙眬睡了。忽闻有人唤他,强展双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一把死攥住他的手,哽咽了半日,方说道:「我只道不得见你了!」接着便嗽个不住。宝玉也只有哽咽之分。晴雯道:「阿弥陀佛!你来得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听说,忙拭泪问:「茶在那里?」晴雯道:「在炉台上。」宝玉看时,虽有个黑煤乌嘴的吊子,也不像个茶壶。只得桌上去拿一个碗,未到手内,先闻得油羶之气。宝玉只得拿了来,先拿些水,洗了两次,复用自己的绢子拭了,闻了闻,还有些气味,没奈何,提起壶来斟了半碗,看时,绛红的,也不大像茶。晴雯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那里比得咱们的茶呢!」宝玉听说,先自己尝了一尝,并无茶味,咸涩不堪,只得递给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
这一段宝玉目睹晴雯悲惨处境,心生无限怜惜,写得细致缠绵,语调哀惋,可是「庚辰本」下面突然接上这么一段:
宝玉心下暗道:「往常那样好茶,他尚有不如意之处;今日这样。看来,可知古人说的『饱饫烹宰,饥餍糟糠』,又道是『饭饱弄粥』,可见都不错了。」
这段有暗贬晴雯之意,语调十分突兀。此时宝玉心中只有疼怜晴雯,哪里还舍得暗暗批评她,这几句话,破坏了整节的气氛,根本不像宝玉的想法,看来倒像手抄本脂砚斋等人的评语,被抄书的人把这些眉批、夹批抄入正文中去了。「程乙本」没有这一段,只接到下一段:宝玉看着,眼中泪直流下来,连自己的身子都不知为何物了……
「庚辰本」对袭人、晴雯、芳官等人的描写,也有可商榷的地方,我在课堂上都一一指出来讨论过了,一些明显的误漏,也加以改正。例如第四十六回,鸳鸯骂她的嫂子是「九国贩骆驼的」,当然应该是「六国」。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庚辰本」有一处严重错误。绣春囊事件引发了抄检大观园,凤姐率众抄到迎春处,在迎春的丫鬟司棋箱中查出一个「字帖儿」,上面写道:
「上月你来家后,父母已察觉你我之意。但姑娘未出阁,尚不能完你我之心愿。若园内可以相见,你可以托张妈给一信息。若得在园内一见,倒比来家得说话,千万,千万。再所赐香袋二个,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千万收好。表弟潘又安拜具。」
司棋与潘又安是姑表姐弟,两人青梅竹马,长大后二人互相已心有所属,第七十一回「鸳鸯女无意遇鸳鸯」,司棋与潘又安果然如帖上所说夜间到大观园中幽会被鸳鸯撞见。绣春囊本是潘又安赠给司棋的定情物,「庚辰本」的字帖上写反了,写成是司棋赠给潘又安的,而且变成二个。司棋不可能弄个绣有「妖精打架」春宫图的香囊给潘又安,必定是潘又安从外面坊间买来赠司棋的。程乙本的帖上如此写道:
再所赐香珠二串,今已查收。外特寄香袋一个,略表我心。
绣春囊是潘又安给司棋的,司棋赠给潘又安则是两串香珠。绣春囊事件是整本小说的重大关键,引发了抄查大观园,大观园由是衰颓崩坏,预示了贾府最后被抄家的命运。像绣春囊如此重要的物件,其来龙去脉,绝对不可以发生错误。
「庚辰本」作为研究材料,是非常珍贵重要的版本,因为其时间早,前八十回回数多,而且有「脂评」,但作为普及本,有许多问题,须先解决,以免误导。
自「程高本」出版以来,争议未曾断过,主要是对后四十回的质疑批评。争论分两方面,一是质疑后四十回的作者,长期以来,几个世代的红学专家都认定后四十回乃高鹗所续,并非曹雪芹的原稿。因此也就引起一连串的争论:后四十回的一些情节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后四十回的文采风格远不如前八十回,这样那样,后四十回遭到各种攻击,有的言论走向极端,把后四十回数落得一无是处,高鹗续书变成了千古罪人。我对后四十回一向不是这样看法。我还是完全以小说创作、小说艺术的观点来评论后四十回。首先我一直认为后四十回不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红楼梦》人物情节发展千头万绪,后四十回如果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这些无数根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理清接榫,前后成为一体。例如人物性格语调的统一就是一个大难题。贾母在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中绝对是同一个人,她的举止言行前后并无矛盾。第一百零六回:「贾太君祷天消祸患」,把贾府大家长的风范发挥到极致,老太君跪地求天的一幕,令人动容。后四十回只有拉高贾母的形象,并没有降低她。
《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过去繁华的追念,尤其后半部写道贾府的衰落,可以感受到作者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不能自已。高鹗与曹雪芹的家世大不相同,个人遭遇亦迥异,似乎很难由他写出如此真挚个人的情感来。近年来红学界已经有愈来愈多的学者相信高鹗不是后四十回的续书者,后四十回本来就是曹雪芹的原稿,只是经过高鹗与程伟元整理过罢了。其实在「程甲本」程伟元序及「程乙本」程伟元与高鹗引言中早已说得清楚明白,后四十回的稿子是程伟元蒐集得来,与高鹗「细加釐剔,截长补短」修辑而成,引言又说「至其原文,未敢臆改」。在其他铁证还没有出现以前,我们就姑且相信程伟元、高鹗说的是真话吧。
至于不少人认为后四十回文字功夫、艺术成就远不如前八十回,这点我绝不敢苟同。后四十回的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对不输前八十回,有几处可能还有过之。《红楼梦》前大半部是写贾府之盛,文字当然应该华丽,后四十回是写贾府之衰,文字自然比较萧疏,这是应情节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其实后四十回写得精采异常的场景真还不少。试举一两个例子:宝玉出家、黛玉之死,这两场是全书的主要关键,可以说是《红楼梦》的两根柱子,把整本书像一座大厦牢牢撑住。如果两根柱子折断,《红楼梦》就会像座大厦轰然倾颓。
第一百二十回最后宝玉出家,那几个片段的描写是中国文学中的一座峨峨高峯。宝玉光头赤足,身披大红斗篷,在雪地里向父亲贾政辞别,合十四拜,然后随着一僧一道飘然而去,一声禅唱,归彼大荒,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这个画龙点睛式的结尾,恰恰将整本小说撑了起来,其意境之高、其意象之美,是中国抒情文字的极致。我们似乎听到禅唱声充满了整个宇宙,天地为之久低昂。宝玉出家,并不好写,而后四十回中的宝玉出家,必然出自大家手笔。
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这两回写黛玉之死又是另一座高峯,是作者精心设计、仔细描写的一幕摧人心肝的悲剧。黛玉夭寿、泪尽人亡的命运,作者明示暗示,早有铺排,可是真正写到苦绛珠临终一刻,作者须煞费苦心,将前面铺排累积的能量一古脑儿全部释放出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十分聪明的用黛玉焚稿比喻自焚,林黛玉本来就是「诗魂」,焚诗稿等于毁灭自我,尤其黛玉将宝玉所赠的手帕上面题有黛玉的情诗一併掷入火中,手帕是宝玉用过的旧物,是宝玉的一部分,手帕上斑斑点点还有黛玉的泪痕,这是两个人最亲密的结合,两人爱情的信物,如今黛玉如此决绝将手帕扔进火里,霎时间,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形象突然暴涨成为一个刚烈如火的殉情女子。手帕的再度出现,是曹雪芹善用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高妙手法。
后四十回其实还有其他许多亮点:第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妙玉听琴。第一百零八回「死缠绵潇湘闻鬼哭」,宝玉泪洒潇湘馆,第一百十三回,「释旧憾情婢感痴郎」,宝玉向紫鹃告白。
张爱玲极不喜欢后四十回,她曾说一生中最感遗憾的事就是曹雪芹写《红楼梦》只写到八十回没有写完。而我感到我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够读到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出来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这部震古铄今的文学经典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