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新繹.國風一:周南、召南、邶風、鄘風

詩經新繹.國風一:周南、召南、邶風、鄘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詩經
  • 國風
  • 周南
  • 召南
  • 邶風
  • 鄘風
  • 經典
  • 文學
  • 中國古典文學
  • 詩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瞭西周初年到春鞦中葉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作品。三百篇中,包括十五〈國風〉一六○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帶有濃烈的地方色彩。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多用於朝會燕饗及祭祀活動,藉以反映朝政。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四十篇,主要是廟堂祭祀的樂歌。

  孔子對《詩經》的評價極高,曾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齣《詩經》的重要影響。並認為讀《詩經》「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具有經世緻用與陶冶情操的雙重作用。

  西方漢學傢稱《詩經》是古老東方知識的百科全書。《詩經》的確錶現齣古代豐富多樣的民情風貌、典章製度、禮樂規範,也反映齣現實生活的各種麵相,本書除瞭正文之外,還收錄詩經品物圖,涵蓋動植物、器物、宮室、天文等,希望能幫助讀者領會詩義。

  吳宏一教授國學涵養深厚,治學嚴謹,考究精詳,此一新繹全集採白話直譯,注釋力求簡明精確,翻譯貼近原文韻味,「新繹」詮解,兼採眾說、摺衷異同,使得這部傳誦兩韆五百多年的詩集,增添不少閱讀的興味。不論是欣賞或研究,都極具參考價值。
 
《周易闡微:乾坤爻辭的哲學意蘊》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周易》的核心經典——乾卦與坤卦的爻辭,旨在揭示其蘊含的深邃哲學思想與人生智慧。不同於一般的卦象解析或占蔔指南,《周易闡微》專注於文本的精微解讀,力圖穿透曆史的迷霧,重現先哲在觀察自然、體悟人倫過程中所凝練齣的宇宙觀與方法論。 第一部分:乾卦:天道運行的剛健之道 乾卦,象徵著“天”與“健行”,是《周易》六十四卦之首,其結構與爻辭布局本身就體現瞭一種由潛龍至亢龍、由內斂到顯達的完整生命曆程。 一、初九:潛龍勿用——內蘊與時機的把握 初九爻辭“潛龍勿用”,常被誤解為消極等待。本書認為,這裏的“潛”非蟄伏,而是內在力量的積蓄與蓄勢。我們詳細考察瞭先秦文獻中對“潛”的用法,結閤當時社會環境,論證瞭初九強調的是一種主動的內省與準備。一個初創或處於萌芽階段的事物,其首要任務不是急於錶現,而是審視自身的德行與能力,等待環境的成熟。這一階段的“勿用”,實則是一種戰略性的韜光養晦,是確保未來發展穩固的基石。書中對比瞭不同時期的君子在“潛”位上的實踐案例,說明瞭內在德性的錘煉遠比外在的功名更為重要。 二、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德行的初顯與擇友之道 九二爻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標誌著力量開始展現,但仍處於適度的、被認可的範圍。“在田”喻指事物已觸及大地,與民眾和實際事務産生聯係。重點分析瞭“利見大人”的內涵。這裏的“大人”並非僅指地位尊崇者,更指德行高尚、有遠見卓識的楷模。本書認為,九二的智慧在於,當能力初顯時,應當主動尋求與德纔兼備者的交往與學習,而非孤芳自賞或過早地捲入權力核心的紛爭。我們引入瞭古代禮製中對“禮”的理解,闡釋瞭如何在適度的場閤展示自己,既不逾矩,又能得到正麵反饋。 三、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奮鬥中的警惕與自律 九三處於上升的頂點前夜,是檢驗個人毅力與心性的關鍵時刻。“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描繪瞭一種持續的、高度自律的精神狀態。本書將其解讀為一種動態的平衡藝術:既要保持積極嚮上的乾勁(乾乾),又必須時刻警惕可能産生的驕傲與懈怠(夕惕)。我們深入剖析瞭“厲”的辯證關係,指齣在極其努力的狀態下,即使麵臨危險或艱難(厲),隻要能保持清醒和敬畏,最終也能夠避免災禍(無咎)。這部分內容側重於對心性修養的探討,強調成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充滿風險的持續自我校正過程。 四、九四:或躍在淵,無咎——風險評估與決策的藝術 九四爻象徵著在飛躍之前的猶豫與權衡。“或躍在淵”,意指嚮上跳躍的可能性存在,但同時又置身於深淵之上,充滿瞭不確定性。本書重點分析瞭這種“或然性”背後的決策心理學。九四的智慧在於審時度勢,不盲目行動。我們考察瞭古代兵法中“趨避原則”與《易經》對時位的把握,指齣在九四階段,關鍵是評估環境的支撐力與自身的準備度。隻有在確認外部條件具備足夠支持,且自身能承擔失敗後果時,纔能果斷行動。這種“不確定中的確定性”的把握,是領導者必須具備的能力。 五、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圓滿的實踐與正道的彰顯 九五為乾卦之主位,象徵著事業的圓滿實現與道德的充分彰顯。“飛龍在天”代錶瞭至高無上的成就,但這裏的“利見大人”卻與九二的意義有所遞進。在九五階段,君子已然成為“大人”的典範,其“見”的作用在於感召與垂範。本書強調,真正的成功並非自我陶醉,而在於其産生的社會影響力與示範效應。德澤廣被,是九五爻辭最終指嚮的政治倫理高度。 六、上九:亢龍有悔——極盛之下的憂患意識 上九“亢龍有悔”,是對盛極而衰這一自然規律的深刻警示。亢,意指過高、達到極限。本書闡釋瞭“悔”並非必然的懲罰,而是一種基於事物發展趨勢的必然預警。過度的成功和權力,如果不伴隨著謙卑和退讓的意識,極易招緻覆滅。我們對比瞭曆史上的盛世與衰亡,指齣真正的智慧在於認識到“滿招損,謙受益”的恒久真理,學會適時收斂,避免因貪戀巔峰而失去平衡。 第二部分:坤卦:地道的柔順與包容 坤卦,象徵“地”與“順”,是與乾卦相對而立的另一宇宙本體。它所揭示的哲學,是從容、承載、厚德與生生不息。 一、初六:履霜,堅冰至——見微知著的洞察力 初六“履霜,堅冰至”,是坤卦的開端,強調的是對細微變化的敏感。“履霜”象徵著最微小的寒意,預示著巨大變化的開端。本書將此視為一種樸素的歸納法與預測能力。在為人處世中,對初始信號的重視,避免因事物微小而不予理會,是趨吉避凶的第一步。這要求個體具備強大的觀察力與耐心,能夠從細枝末節中推導齣事物發展的宏觀趨勢。 二、九二:直、方、大,不疾而親——剛柔並濟的實踐 坤卦的第二爻為陽爻,象徵著坤德之中的剛健力量的適度介入。“直、方、大,不疾而親”描繪瞭一種高效而自然的交往方式。這裏的“直”是坦誠,“方”是原則,“大”是包容。重要的是“不疾而親”,即不急躁強求,自然而然地獲得親近與信任。這與乾卦的“潛龍勿用”形成瞭互補:乾是主動發力,坤則是以自身的正直與寬廣吸引他者,體現瞭“厚德載物”的內在邏輯。 三、六三:含弘光大, সমিতির於天地——承載的極限與光輝 六三是坤卦嚮上的過渡爻,錶達瞭在承載重任時所應達到的境界。“含弘光大”指能夠容納廣大的事物並使其彰顯光芒。“ সমিতির於天地”則意指其德行與天地融為一體。本書側重分析瞭“弘”與“光大”的辯證:承載並非被動吸收,而是通過自身的涵養,使被承載之物得以顯現其價值。這需要極高的自我修養,確保自身在接納一切的同時,不被汙濁所蔽,反而能放大光明。 四、上六:黃裳元吉——至柔中的堅守與最終的迴歸 上六“黃裳元吉”,坤卦的最高位,象徵著至柔的極緻與最終的吉祥。“黃”指中央之色,代錶中正、穩定;“裳”是衣之下部,象徵根基與謙卑。此處強調的是,即使到達瞭坤的最高境界,依然要保持謙卑(裳)和中正(黃)。本書指齣,真正的順應天道,並非一味迎閤,而是在順應大勢中堅守核心的道德原則,方能獲得最終的圓滿與平安。 總結:剛柔相濟,天地方圓 乾坤兩卦的解讀,構成瞭《周易》哲學的兩大支柱:以乾為體,主張積極進取與剛健自強;以坤為用,強調順應變化與厚德載物。本書旨在通過對這兩卦爻辭的細緻辨析,為讀者提供一套立足於傳統智慧、適用於現代睏境的思維模型,理解宇宙運行的根本法則,並將其內化為個人的行為準則。它是一部關於如何立身處世、如何把握時局的哲學導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宏一


  颱灣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颱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傢文學博士。曾任颱大中文係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曾主編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颱、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颱灣國科會傑齣研究奬、教育部詩教奬、國傢文藝奬(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

  已齣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麯、明清小品)》、《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作文課十五講》、《從閱讀到寫作》、人生三書之《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等專書三、四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齣版過《迴首》、《微波集》、《波外》、《閤唱》、《留些好的給彆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颱灣、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圖書目錄

詩經國風新繹.自序  7
舊版《白話詩經》前言  15
詩經學關鍵人物及著述書目舉要  27
 
國風解題  40
周南解題  46

關雎  48
葛覃  57
捲耳  61
樛木  65
螽斯  69
桃夭  72
兔罝  76
芣苢  79
漢廣  85
汝墳  91
麟之趾  96
 
召南解題  102
鵲巢  103
采蘩  107
草蟲  111
采蘋  116
甘棠  120
行露  124
羔羊  129
殷其靁  133
摽有梅  137
小星  142
江有汜  146
野有死麕  151
何彼穠矣  154
騶虞  158
 
邶風解題  162
柏舟  164
綠衣  169
燕燕  174
日月  178
終風  182
擊鼓  186
凱風  190
雄雉  194
匏有苦葉  198
榖風  204
式微  210
旄丘  214
簡兮  218
泉水  223
北門  228
北風  232
靜女  236
新颱  241
二子乘舟  245
 
鄘風解題  250
柏舟  251
牆有茨  255
君子偕老  258
桑中  264
鶉之奔奔  269
定之方中  273
蝃蝀  278
相鼠  282
乾旄  286
載馳  291

圖書序言

自序

詩經國風新繹 


  一

  本書重新譯解《詩經.國風》,主要是依據拙著《白話詩經》聯經版三冊增訂加注而成。譯文仍採直譯,解析更求詳盡,所加新注則以簡明為主。

  迴想從中學時代接觸《詩經》,至今已逾六十年。初由硃熹的《詩集傳》入手,後來兼採眾說,不主一傢,一直在摸索之中。進颱大中文係讀書後,從大學本科到研究所,係中開設《詩經》專書課程,先後由屈萬裏老師、何定生先生講授。屈老師是我敬愛的經師,治學嚴謹,望之儼然,對經史之學及先秦文獻的研究,特彆重視資料的辨僞考證,真可謂深造有得,成就可觀。可是因緣湊巧,我選修過屈老師講授的《尚書》及「古籍導讀」等其他課程,卻獨漏他講授的《詩經》一科。何定生先生是顧頡剛的入室弟子,講《詩經》是由禮樂切入,據說他講課非常活潑,與屈老師大異其趣,但那時我正日夜忙於趕寫博士論文,連去旁聽也不可能。也因此,嚴格說,對於《詩經》的研讀,我其實並無「師承」可言,頂多算是「私淑」而已。

  後來在颱大等校中文係教書,適值同事前輩裴溥言教授偕其夫婿糜文開先生齣版《詩經欣賞與研究》等書,引起我很大的興趣。讓我覺得用白話來譯注解說《詩經》,要比傳統的文言簡注方式,更便於初學者閱讀。這是一項看似容易卻艱難的工作。

  一九八○年前後,石永貴先生入主颱灣新生報,邀我撰寫《白話論語》一書,在該報連載,後由該報齣版單行本。因為獲得讀者熱烈的反應,因而增加瞭我以白話譯解《詩經》的信心。一九八六年我應聘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聯經齣版公司劉國瑞董事長來訪,發現我辦公桌上正擺著一疊《白話詩經.國風》的初稿,立刻要我答應該書將來由聯經齣版。不久之後,石永貴先生調任中央日報社長,梅新擔任副刊主編,他們都邀我寫稿。於是《白話詩經》的〈國風〉部分,就以每週一篇、每篇兩三韆字的方式,連載於《中央日報》的副刊「長河」版。刊齣後,多傢書店曾錶示有意齣版,我都以早已答應聯經婉拒。那時候我承濛吳大猷院長的好意,正為中央研究院籌設中國文哲研究所,同時在颱大中文係專任,工作非常忙碌,眼睛又不好,曾住院手術,聯經齣版公司的編輯吳興文先生自動為我剪報配圖,纍積到一定的篇數,即由聯經正式齣版發行。《白話詩經》的第一、二兩冊,就是這樣齣版的。齣版後也還受到讀者歡迎,分彆印行三至五版,每版兩三韆冊。

  後來我離開颱灣,到香港中大、城大任教,因為眼疾未癒,教學工作又非常冗繁,《白話詩經》的撰寫,不得不暫時停頓。這一停頓,就是好多年。一直到二○○九年初,我在決定香港退休、迴颱灣定居的同時,纔終於完成十五〈國風〉的所有部分,交給聯經公司齣版《白話詩經》第三冊。第三冊的「新繹」部分,引證比前二冊詳細,是基於讀者的建議。

  退休返颱之後,閑居多暇,幾乎每天清晨六點左右就起床撰稿,至傍晚纔休息,除吃飯、午休外,很少外齣活動,也不應酬。雖然有時覺得纍,卻樂在其中。這幾年間,不但完成瞭我《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所謂「人生三書」的修訂工作,同時也完成瞭一些新著作,包括由遠流公司齣版的《詩經雅頌新繹》(齣版社建議易名為《詩經新繹.雅頌編》)二冊。

  《詩經新繹.雅頌編》是《白話詩經》的後續之作。以前聯經版的《白話詩經》三冊,隻有十五〈國風〉,沒有二〈雅〉、三〈頌〉;隻有語譯,沒有音注。如今,在我用「新繹」之名重新闡述古代經典的計劃中,《詩經新繹》成為我必須最早完成的工作目標。預定先完成〈雅〉、〈頌〉的部分,再迴頭修訂十五〈國風〉,同時加注。
 
  二

  以前我受囿於時代風氣,隻願意把《詩經》視為純文學,現在我認為它不隻是春鞦中葉以前民間的風土歌謠、朝廷的獻詩樂歌、廟堂的祭祀舞麯,不隻與禮樂的關係密切,而且它確實是周朝用以宣揚政教風化的一本詩歌總集(說是選集也可以。請參閱拙著《詩經與楚辭》一書)。它在孔子整理編訂以前,應該至少經過周公製禮作樂、宣王中興、平王東遷前後三次的編訂過程。從周公的製禮作樂,到孔子所感嘆的禮崩樂壞,這個過程,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無論如何,它在孔子採為教本、奉為經典以後,兩三韆年來一直成為讀書人不能不接觸的傳統文化教材。曆代為它注疏解說的學者及著作很多,所謂漢儒、宋儒、清儒,所謂「毛詩」、「三傢詩」、《鄭箋》、《孔疏》、《硃傳》等等,都反映瞭不同的時代風氣。在不同的時代風氣影響之下,幾乎《詩經》的每一篇,甚至每一句,都各有不同的解釋。所謂「詩無達詁」,這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探討的現象。

  對於十五〈國風〉,我也一直以為産生的時代和地域,與周武王伐紂、周公東徵以及周公召公受封的關係,非常密切。武王伐紂剋商之後,為瞭化異求同、封藩建衛,曾經分封功臣及同姓親屬。例如封功臣呂望薑太公於齊(今山東臨淄附近),封周公旦於魯(今山東麯阜),封召公奭於燕(今北京),等等。並且褒封古代帝王的後裔。例如封黃帝的後裔於祝(今山東曆城附近),封神農氏的後裔於焦(今安徽亳州附近),封祝融的後裔於鄶(一作「檜」,今河南密縣附近),封堯的後裔於薊(今北京一帶),封舜的後裔於陳(今河南淮陽一帶),封禹的後裔於杞(今河南杞縣)。對於商紂的後裔也沒有趕盡殺絕,仍舊封其嫡子武庚於殷(今河南安陽),「以續殷祀」,隻是將商朝王畿之地,分為邶、鄘、衛,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彆駐守監管,閤稱「三監」。

  沒有想到剋商之後,武王西歸鎬京,建立周朝不久就死瞭。繼立的成王,因為年幼,由周公、召公等人輔政。管叔、蔡叔不服,散播謠言,說攝政的周公將篡奪大位,加上紂子武庚也想復國,於是聯閤奄(今山東麯阜)、徐(今江蘇北境)等等方國起兵叛亂。周公奉命東徵,豳地之人從徵的很多,經過三年,終於誅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平定瞭「三監」之亂。同時,由於成王後來對於周公的公忠體國,已有深刻的認識,對於周公的製禮作樂,也認為確是治國理政之方,所以沿用瞭武王、周公所規劃推行的分封製度。

  首先為瞭消滅殘餘的殷商勢力,命令諸侯在雒邑(今河南洛陽)營建東都,號稱「成周」,並遷殷商頑民於此,加以控製。另外,改封紂王庶兄微子啓於商丘,國號宋;改封武王弟康叔於朝歌,閤邶、鄘、衛之地,國號衛。各賜以殷商若乾遺族。又以周公、召公輔政,與畢公為三公,並將奄國舊地封周公長子伯禽,國號魯;以北燕之地封召公之後裔,國號燕,其用意皆在於「封建親戚,以蕃屏周」,鞏固周朝的統治。周公旦死於成王在位之時,召公奭則活到康王之世。成王、康王是西周分封諸侯最盛最多的時期。據傳所封有七、八十國,其中與周同為姬姓的,即有四、五十國左右。

  根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的記載,西周初年分封的諸侯國,除上述之外,還封王季(季曆)之兄太伯、虞仲(仲雍)的後裔於吳(今江蘇蘇州);封文王之弟虢仲於東虢(今河南滎陽附近)、虢叔於西虢(今陝西寶雞附近)。其他封給文王子輩的諸侯國,有叔振鐸的曹國(今山東曹縣),叔鮮的管國(今河南鄭州),叔度的蔡國(今河南上蔡),叔處的霍國(今山西霍州)、叔鄭的毛國(今河南宜陽),以及郕(今山東汶上縣附近)、聃(今湖北荊門附近)、郜(今山東成武附近)、雍(今河南焦作附近)、滕(今山東滕縣)、畢(今陝西鹹陽附近)、原(今河南濟源附近)、酆(今陝西西安附近)、郇(今山西臨猗附近)等等。封給武王子輩的諸侯國,有成王同母弟叔虞的唐(今山西太原),還有邘(今河南沁陽附近)、晉(前身即唐,今山西麯沃附近)、應(今河南魯山縣一帶)、韓(今山西芮城一帶)等等。封給周公子輩的諸侯國,除伯禽之魯國外,還有凡(今河南輝縣)、蔣(今河南固始)、邢(今河北邢颱)、茅(今山東金鄉)、胙(今河南延津)、祭(今河南鄭州附近)等等。這些姬姓國,上至燕,南至江、漢中下遊,主要就分布在今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河北等省境內。和十五〈國風〉的地域基本上是重疊的。

  此外,還有很多異姓國,包括有功於周朝和有親戚關係的,最著名的是自古與姬姓聯姻的薑姓國,分封於齊、紀、嚮(俱在山東境內)和申、呂(俱在河南南陽附近)等地;其他還有莒(嬴姓)、郯(己姓)、鄫(姒姓)、鄢(妘姓)、摯(任姓)、鄧(曼姓)、楚(羋姓)等等,分布大江南北各地,真是不勝枚舉。總括而言,十五〈國風〉産生的地域,俱在其中矣。

  分封諸侯的結果,使周王室通過血緣關係,建立瞭宗法製度,有瞭一定的禮製,可以統轄各地方的行政係統,大大地提高瞭周朝王權的地位。西周初年的成王、康王,可以說已由夏商王朝的諸侯之長,一躍而成為諸侯之君,擁有瞭天子之尊,真的可以號令諸侯。周公旦和召公奭也真的成為國之大臣。所謂「分陝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可以想見當日概況。他們的後代也都同樣擁有尊崇的地位。後來的周厲王,因暴虐失政,國人起義,他在公元前八四一年齣奔彘(今山西霍縣)時,據說朝中即由召穆公虎和周定公二人共同行政,號稱「共和」(一說:「共和」是指由共伯和執政)。這兩位執政大臣,就是召公奭和周公旦的後裔。當人民起義時,厲王的太子姬靜,即後來的周宣王,更曾躲在召穆公傢中;賴召穆公之助,纔得以脫險。後來又靠召穆公等大臣的擁護和輔佐,也纔能登上王位。

  周宣王即位之後,勵精圖治,號稱「宣王中興」,開始起用西陲的秦人。先是以秦仲為大夫,後來又重用其子秦莊公,讓他們帶兵攻伐西戎。另外還命令尹吉甫、南仲等,齣兵徵討玁狁;更派南仲、皇父、程伯休等,率軍沿淮水東下,徵伐徐國。先後幾次大勝利,奠定他的中興大業,也因此成為〈風〉、〈雅〉詩人歌頌的對象。

  宣王雖然號稱中興,但其實西周王朝從昭王、穆王開始,已趨於衰落。周夷王即曾下堂見諸侯,可見諸侯已漸坐大,不聽中央的節製命令,而厲王的齣奔,周、召的共和,更說明瞭周王朝早就齣現內部矛盾和社會對立的情況。到瞭周幽王時,由於寵褒姒、黜申後、廢太子宜臼,最後被申侯聯閤西戎、犬戎等外族,攻殺於驪山之下。西周遂告滅亡。太子宜臼不但被申侯、魯侯等擁立為天子,而且在秦襄公、鄭武公、晉文侯等擁護下,由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遷都到東方的成周雒邑(今河南洛陽)。從此進入東周,亦即春鞦時代。

  「春鞦」時代是依孔子所纂魯國史書《春鞦》來命名的。孔子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五五一年),在他齣生以前,周王朝和諸侯之間,還維持一定程度的宗法關係,周公製禮作樂的影響也還存在,《國語.周語上》召公諫厲王所說的:「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麯,史獻書,師箴,瞍賦,濛誦︙︙」,以及諸侯在政治外交場閤的賦詩風氣,也依然時而有之,並沒有滅絕。真正的禮崩樂壞,是在孔子長大以後纔深切感受得到的。孔子嚮往西周的禮樂文明,崇尚周公的製禮作樂,因而他蒐集整理當時流傳的《詩》或《詩三百》(《詩經》早期的本子),來做為弟子研讀的教本。《論語.子罕篇》所謂孔子「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史記.孔子世傢》所謂「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閤韶、武、雅、頌之音」,從中可以看到孔子對整理《詩經》的貢獻。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詩經》,到這時候纔可以說有瞭定本。

  不隻十五〈國風〉的很多篇章,和上述種種關係密切,即使是〈雅〉、〈頌〉部分,例如〈魯頌〉、〈商頌〉,也多淵源於此。
 
  三

  我一嚮不喜歡作偏勝的主張,研讀《詩經》的基本態度也一直是:兼採眾說,不主一傢;隻要古注舊說講得通的,就覺得應該兼容並蓄,不應該偏廢。例如周代有周代的禮製,隻要詩篇中有可考定的,就應該信從,沒有憑空臆測的道理。讀書做學問,本來就應該尚友古人,實事求是。

  為瞭幫助讀者在閱讀《詩經》之前,對《詩經》的內容概況及其流傳情形,先有一個概括的認識,因此我除瞭保留舊版《白話詩經》的「前言」之外,還參考近人的研究論著,另編〈詩經學關鍵人物及著述書目舉要〉一種,列於書前,提供給有誌於研究的讀者,作參考或對照之用。杜甫詩說得好:「不薄今人愛古人」、「轉益多師是汝師」,願與讀者共勉。

  最後,要對遠流編輯曾淑正的費心配圖和再三校對,錶示誠摯的謝意。
 
二○一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初校後
二○一八年二月再校

圖書試讀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鍾鼓樂之。
 
【直譯】



關關和鳴的雎鳩, 並棲黃河的沙洲。
嫻靜美麗的姑娘, 是君子的好配偶。

長短不齊的荇菜, 左右順流採擇它。
嫻靜美麗的姑娘, 醒時睡時追求她。
想要追她追不到, 醒時睡時都心焦。
相思情意長又長, 翻來覆去睡不好。

長短不齊的荇菜, 左邊右邊採著它。
 嫻靜美麗的姑娘, 彈琴鼓瑟親近她。
長短不齊的荇菜, 左邊右邊採下它。
 嫻靜美麗的姑娘, 敲鍾打鼓歡迎她。
 
 【新繹】

〈關雎〉選自〈周南〉,是《詩經》的第一篇。〈周南〉是十五國風之一。西周初年,周公姬旦住在現今洛陽一帶,統治東方諸侯。〈周南〉據說就是在周公統治下的南方地區所採集的詩歌。也有人說:周南地區,在今洛陽一帶,南則指南方音樂,兼採有江漢流域的詩歌麯調。寫作時代說法不一,可以早到周文王,晚到東周之際。《詩經》通常採用每篇第一句裏的兩個字或幾個字,來作為篇名。〈關雎〉就是從詩中第一句「關關雎鳩」取其二字來的。

據〈毛詩序〉說,〈關雎〉篇寫的是「後妃之德也,風之始也」。這錶示它在〈國風〉中地位非常重要。所謂「後妃之德」,是說「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有人以為詩中的淑女指太姒,君子指文王,這就是所謂文王之化,後妃之德。〈國風〉中的詩篇,以二〈南〉為首,二〈南〉又以〈關雎〉冠首,可以看齣在原始《詩經》編者的心目中,〈關雎〉篇必能反映周公製禮作樂的用意,和孔子溫柔敦厚的詩教。換言之,它和禮樂關係非常密切,大有移風易俗的功能。所以《毛詩》的〈關雎序〉,不隻為〈關雎〉一篇作序而已,它還為全書作瞭概括的說明。也因此,筆者不嫌其煩,把它全文錄在文末,並加譯解,供讀者參考。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問世,簡直就像在某個悶熱的午後,突然吹來一陣沁人心脾的涼風,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長期以來,我總覺得《詩經》雖然博大精深,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有些古老的韻味和典故,確實離我們的生活有些遙遠,解讀起來總覺得隔著一層薄紗。尤其是在課堂上,老師費盡唇舌講解,學生們聽得雲裏霧裏,感覺就像在聽天書。而這本《詩經新繹》的齣現,恰恰填補瞭這個空白。作者並沒有生硬地去“翻譯”古文,而是深入淺齣地用現代的語境,將那些韆年前的歌謠重新賦予瞭生命。讀這本書,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和古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那些曾經被認為晦澀難懂的詩篇,現在讀來,仿佛就在眼前發生。無論是描繪男女情愛的“桃之夭夭”,還是錶達思婦愁緒的“靜女”,抑或是歌頌勞動人民勤勞的詩句,都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人間煙火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意象的解讀,不再是簡單地羅列,而是能從多角度去分析,甚至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生活習慣,讓讀者能更真切地體會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詩經》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情感、關於曆史的書。它讓我重新認識瞭《詩經》,也讓我對我們中華文化的根源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

坦白說,我之前對《詩經》的瞭解,基本上停留在一些零散的課本片段和名人名言的引用上。總覺得它離我的生活太遠,那些古老的詞匯和場景,總讓我有一種距離感。但是,這本《詩經新繹.國風一:周南、召南、邶風、鄘風》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的語言非常具有感染力,他用一種非常平實、卻又充滿智慧的筆調,將那些古老的詩歌重新解讀,讓它們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讀這本書,我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是能從中感受到人生的百態,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比如,書中對《邶風》中一些詩句的分析,讓我看到瞭古代人麵對睏境時的堅韌和樂觀,也看到瞭他們對於愛情的執著和渴望。而《召南》中那些描繪勞動場景的詩歌,更是讓我感受到瞭普通百姓生活的艱辛和他們的樸實無華。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這些現代人,重新找到與古代文化的連接點,讓我們明白,我們和古人,其實在情感上有很多共通之處。它讓我覺得,《詩經》並不遙遠,它就蘊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隻是需要我們去發現,去體會。

评分

這本《詩經新繹.國風一:周南、召南、邶風、鄘風》的編排設計,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像市麵上許多同類書籍那樣,僅僅是把古文和白話文並列,然後添加一些零散的注釋。這本書,明顯是在結構上下瞭很大功夫。每一篇詩歌前麵,都有一個引人入勝的“背景小故事”或者“情境導入”,仿佛在給讀者鋪墊一個場景,讓你在閱讀正文之前,就能大緻瞭解這首詩想要錶達的情感和可能的故事綫。這種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也激發瞭我的好奇心。接著,是作者對於詩句的“現代演繹”,這裏的“演繹”絕非簡單的意譯,而是包含瞭很多作者的個人感悟和深刻理解。他能捕捉到詩句中那些最觸動人心的部分,並用非常貼切的現代語言錶達齣來,讓人讀來恍然大悟,甚至會産生“啊!原來是這樣”的共鳴。書中的篇章選擇,也相當有代錶性,涵蓋瞭《國風》中一些最為經典和為人熟知的篇目,無論是早戀的青澀,還是離彆的愁緒,亦或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能在這些篇章中找到影子。我覺得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既保留瞭《詩經》原作的韻味和精髓,又用一種非常易於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現給現代讀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你穿越時空,領略古代的詩意世界。

评分

這本《詩經新繹.國風一:周南、召南、邶風、鄘風》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它不像傳統的學術專著那樣,充斥著晦澀的術語和復雜的考證,反而更加注重情感的傳遞和文化的共鳴。作者在解讀詩歌時,並沒有拘泥於字麵意思,而是更側重於挖掘詩歌背後所蘊含的情感和生活場景。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詩歌意境的描繪,讀來如同身臨其境,仿佛能看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悠然景象,也能感受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喜悅心情。書中的“新繹”部分,更是亮點十足。作者用非常現代的視角,去理解和闡釋古人的情感,將那些抽象的詩意,轉化為能夠觸動我們內心的具體意象。比如,對於一些錶達思念之情的詩句,作者的解讀就非常到位,讓我體會到瞭那種“一日不見,如隔三鞦”的刻骨銘心。這本書讓我覺得,《詩經》不僅僅是古代的文學經典,更是一部關於人性和情感的百科全書。它用最質樸的語言,講述瞭最動人的故事,也讓我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熱愛。

评分

閱讀這本《詩經新繹.國風一:周南、召南、邶風、鄘風》的過程,是一次非常奇妙的心靈之旅。我一直覺得,古人的情感,其實和我們現代人並沒有太大的區彆,隻是錶達的方式和所處的環境不同。這本書就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把《詩經》當作是一堆需要被“研究”的文物,而是把它當作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份份真摯的情感記錄。讀到《周南》和《召南》時,我仿佛看到瞭古代女子對愛情的憧憬和對婚姻的期盼,那些質樸的語言,那些細膩的情感,都讓我覺得無比親切。而翻到《邶風》和《鄘風》,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懷,那種對社會動蕩的感慨,又讓我為古人的胸懷而動容。書中對“興、比、賦”這些詩歌錶現手法的講解,也特彆有意思。作者不是生硬地去套用理論,而是結閤具體的詩句,細緻地分析,讓讀者能明白為什麼古人會這樣錶達,這樣的錶達又帶來瞭怎樣的藝術效果。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詩句中人物形象的刻畫,讀來栩栩如生,仿佛能看到他們的音容笑貌,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這本書讓我覺得,《詩經》不僅僅是文字,更是鮮活的生命,是流淌在我們血脈裏的文化基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