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新绎.国风一:周南、召南、邶风、鄘风

诗经新绎.国风一:周南、召南、邶风、鄘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经
  • 国风
  • 周南
  • 召南
  • 邶风
  • 鄘风
  • 经典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作品。三百篇中,包括十五〈国风〉一六○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带有浓烈的地方色彩。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多用于朝会燕飨及祭祀活动,借以反映朝政。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主要是庙堂祭祀的乐歌。

  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极高,曾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的重要影响。并认为读《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具有经世致用与陶冶情操的双重作用。

  西方汉学家称《诗经》是古老东方知识的百科全书。《诗经》的确表现出古代丰富多样的民情风貌、典章制度、礼乐规范,也反映出现实生活的各种面相,本书除了正文之外,还收录诗经品物图,涵盖动植物、器物、宫室、天文等,希望能帮助读者领会诗义。

  吴宏一教授国学涵养深厚,治学严谨,考究精详,此一新绎全集採白话直译,注释力求简明精确,翻译贴近原文韵味,「新绎」诠解,兼採众说、折衷异同,使得这部传诵两千五百多年的诗集,增添不少阅读的兴味。不论是欣赏或研究,都极具参考价值。
 
《周易阐微:乾坤爻辞的哲学意蕴》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周易》的核心经典——乾卦与坤卦的爻辞,旨在揭示其蕴含的深邃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不同于一般的卦象解析或占卜指南,《周易阐微》专注于文本的精微解读,力图穿透历史的迷雾,重现先哲在观察自然、体悟人伦过程中所凝练出的宇宙观与方法论。 第一部分:乾卦:天道运行的刚健之道 乾卦,象征着“天”与“健行”,是《周易》六十四卦之首,其结构与爻辞布局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由潜龙至亢龙、由内敛到显达的完整生命历程。 一、初九:潜龙勿用——内蕴与时机的把握 初九爻辞“潜龙勿用”,常被误解为消极等待。本书认为,这里的“潜”非蛰伏,而是内在力量的积蓄与蓄势。我们详细考察了先秦文献中对“潜”的用法,结合当时社会环境,论证了初九强调的是一种主动的内省与准备。一个初创或处于萌芽阶段的事物,其首要任务不是急于表现,而是审视自身的德行与能力,等待环境的成熟。这一阶段的“勿用”,实则是一种战略性的韬光养晦,是确保未来发展稳固的基石。书中对比了不同时期的君子在“潜”位上的实践案例,说明了内在德性的锤炼远比外在的功名更为重要。 二、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德行的初显与择友之道 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标志着力量开始展现,但仍处于适度的、被认可的范围。“在田”喻指事物已触及大地,与民众和实际事务产生联系。重点分析了“利见大人”的内涵。这里的“大人”并非仅指地位尊崇者,更指德行高尚、有远见卓识的楷模。本书认为,九二的智慧在于,当能力初显时,应当主动寻求与德才兼备者的交往与学习,而非孤芳自赏或过早地卷入权力核心的纷争。我们引入了古代礼制中对“礼”的理解,阐释了如何在适度的场合展示自己,既不逾矩,又能得到正面反馈。 三、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奋斗中的警惕与自律 九三处于上升的顶点前夜,是检验个人毅力与心性的关键时刻。“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描绘了一种持续的、高度自律的精神状态。本书将其解读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艺术:既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干劲(乾乾),又必须时刻警惕可能产生的骄傲与懈怠(夕惕)。我们深入剖析了“厉”的辩证关系,指出在极其努力的状态下,即使面临危险或艰难(厉),只要能保持清醒和敬畏,最终也能够避免灾祸(无咎)。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对心性修养的探讨,强调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充满风险的持续自我校正过程。 四、九四:或跃在渊,无咎——风险评估与决策的艺术 九四爻象征着在飞跃之前的犹豫与权衡。“或跃在渊”,意指向上跳跃的可能性存在,但同时又置身于深渊之上,充满了不确定性。本书重点分析了这种“或然性”背后的决策心理学。九四的智慧在于审时度势,不盲目行动。我们考察了古代兵法中“趋避原则”与《易经》对时位的把握,指出在九四阶段,关键是评估环境的支撑力与自身的准备度。只有在确认外部条件具备足够支持,且自身能承担失败后果时,才能果断行动。这种“不确定中的确定性”的把握,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五、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圆满的实践与正道的彰显 九五为乾卦之主位,象征着事业的圆满实现与道德的充分彰显。“飞龙在天”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成就,但这里的“利见大人”却与九二的意义有所递进。在九五阶段,君子已然成为“大人”的典范,其“见”的作用在于感召与垂范。本书强调,真正的成功并非自我陶醉,而在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与示范效应。德泽广被,是九五爻辞最终指向的政治伦理高度。 六、上九:亢龙有悔——极盛之下的忧患意识 上九“亢龙有悔”,是对盛极而衰这一自然规律的深刻警示。亢,意指过高、达到极限。本书阐释了“悔”并非必然的惩罚,而是一种基于事物发展趋势的必然预警。过度的成功和权力,如果不伴随着谦卑和退让的意识,极易招致覆灭。我们对比了历史上的盛世与衰亡,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满招损,谦受益”的恒久真理,学会适时收敛,避免因贪恋巅峰而失去平衡。 第二部分:坤卦:地道的柔顺与包容 坤卦,象征“地”与“顺”,是与乾卦相对而立的另一宇宙本体。它所揭示的哲学,是从容、承载、厚德与生生不息。 一、初六:履霜,坚冰至——见微知著的洞察力 初六“履霜,坚冰至”,是坤卦的开端,强调的是对细微变化的敏感。“履霜”象征着最微小的寒意,预示着巨大变化的开端。本书将此视为一种朴素的归纳法与预测能力。在为人处世中,对初始信号的重视,避免因事物微小而不予理会,是趋吉避凶的第一步。这要求个体具备强大的观察力与耐心,能够从细枝末节中推导出事物发展的宏观趋势。 二、九二:直、方、大,不疾而亲——刚柔并济的实践 坤卦的第二爻为阳爻,象征着坤德之中的刚健力量的适度介入。“直、方、大,不疾而亲”描绘了一种高效而自然的交往方式。这里的“直”是坦诚,“方”是原则,“大”是包容。重要的是“不疾而亲”,即不急躁强求,自然而然地获得亲近与信任。这与乾卦的“潜龙勿用”形成了互补:乾是主动发力,坤则是以自身的正直与宽广吸引他者,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内在逻辑。 三、六三:含弘光大, সমিতির于天地——承载的极限与光辉 六三是坤卦向上的过渡爻,表达了在承载重任时所应达到的境界。“含弘光大”指能够容纳广大的事物并使其彰显光芒。“ সমিতির于天地”则意指其德行与天地融为一体。本书侧重分析了“弘”与“光大”的辩证:承载并非被动吸收,而是通过自身的涵养,使被承载之物得以显现其价值。这需要极高的自我修养,确保自身在接纳一切的同时,不被污浊所蔽,反而能放大光明。 四、上六:黄裳元吉——至柔中的坚守与最终的回归 上六“黄裳元吉”,坤卦的最高位,象征着至柔的极致与最终的吉祥。“黄”指中央之色,代表中正、稳定;“裳”是衣之下部,象征根基与谦卑。此处强调的是,即使到达了坤的最高境界,依然要保持谦卑(裳)和中正(黄)。本书指出,真正的顺应天道,并非一味迎合,而是在顺应大势中坚守核心的道德原则,方能获得最终的圆满与平安。 总结:刚柔相济,天地方圆 乾坤两卦的解读,构成了《周易》哲学的两大支柱:以乾为体,主张积极进取与刚健自强;以坤为用,强调顺应变化与厚德载物。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两卦爻辞的细致辨析,为读者提供一套立足于传统智慧、适用于现代困境的思维模型,理解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它是一部关于如何立身处世、如何把握时局的哲学导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宏一


  台湾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毕业,国家文学博士。曾任台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筹备处主任、中正大学筹备处顾问、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文讲座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基金高级访问学者;曾主编教育部国立编译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并担任台、港、大陆等地多种学术期刊之编审顾问;曾获美国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赴美访问一年,并曾担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华文顾问;曾获台湾国科会杰出研究奖、教育部诗教奖、国家文艺奖(文学理论类),香港研究资助局多次研究资助等。

  已出版《清代诗学初探》、《清代词学四论》、《清代文学批评论集》、《诗经与楚辞》、《白话诗经》、《先秦文学导读》、《仪礼乡饮酒礼仪节简释》、《中国文学鑑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品)》、《温庭筠菩萨蛮词研究》、《作文课十五讲》、《从阅读到写作》、人生三书之《论语新绎》、《老子新绎》、《六祖坛经新绎》等专书三、四十种,学术论文约百篇。除研究中国文学及古代文献外,也从事新文艺创作,出版过《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给别人》等诗文集,作品曾被选入台湾、韩国、马来西亚等地语文教科书。
 

图书目录

诗经国风新绎.自序  7
旧版《白话诗经》前言  15
诗经学关键人物及着述书目举要  27
 
国风解题  40
周南解题  46

关雎  48
葛覃  57
卷耳  61
樛木  65
螽斯  69
桃夭  72
兔罝  76
芣苢  79
汉广  85
汝坟  91
麟之趾  96
 
召南解题  102
鹊巢  103
采蘩  107
草虫  111
采苹  116
甘棠  120
行露  124
羔羊  129
殷其靁  133
摽有梅  137
小星  142
江有汜  146
野有死麕  151
何彼秾矣  154
驺虞  158
 
邶风解题  162
柏舟  164
绿衣  169
燕燕  174
日月  178
终风  182
击鼓  186
凯风  190
雄雉  194
匏有苦叶  198
谷风  204
式微  210
旄丘  214
简兮  218
泉水  223
北门  228
北风  232
静女  236
新台  241
二子乘舟  245
 
鄘风解题  250
柏舟  251
墙有茨  255
君子偕老  258
桑中  264
鹑之奔奔  269
定之方中  273
蝃蝀  278
相鼠  282
干旄  286
载驰  291

图书序言

自序

诗经国风新绎 


  一

  本书重新译解《诗经.国风》,主要是依据拙着《白话诗经》联经版三册增订加注而成。译文仍採直译,解析更求详尽,所加新注则以简明为主。

  回想从中学时代接触《诗经》,至今已逾六十年。初由朱熹的《诗集传》入手,后来兼採众说,不主一家,一直在摸索之中。进台大中文系读书后,从大学本科到研究所,系中开设《诗经》专书课程,先后由屈万里老师、何定生先生讲授。屈老师是我敬爱的经师,治学严谨,望之俨然,对经史之学及先秦文献的研究,特别重视资料的辨伪考证,真可谓深造有得,成就可观。可是因缘凑巧,我选修过屈老师讲授的《尚书》及「古籍导读」等其他课程,却独漏他讲授的《诗经》一科。何定生先生是顾颉刚的入室弟子,讲《诗经》是由礼乐切入,据说他讲课非常活泼,与屈老师大异其趣,但那时我正日夜忙于赶写博士论文,连去旁听也不可能。也因此,严格说,对于《诗经》的研读,我其实并无「师承」可言,顶多算是「私淑」而已。

  后来在台大等校中文系教书,适值同事前辈裴溥言教授偕其夫婿糜文开先生出版《诗经欣赏与研究》等书,引起我很大的兴趣。让我觉得用白话来译注解说《诗经》,要比传统的文言简注方式,更便于初学者阅读。这是一项看似容易却艰难的工作。

  一九八○年前后,石永贵先生入主台湾新生报,邀我撰写《白话论语》一书,在该报连载,后由该报出版单行本。因为获得读者热烈的反应,因而增加了我以白话译解《诗经》的信心。一九八六年我应聘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联经出版公司刘国瑞董事长来访,发现我办公桌上正摆着一叠《白话诗经.国风》的初稿,立刻要我答应该书将来由联经出版。不久之后,石永贵先生调任中央日报社长,梅新担任副刊主编,他们都邀我写稿。于是《白话诗经》的〈国风〉部分,就以每週一篇、每篇两三千字的方式,连载于《中央日报》的副刊「长河」版。刊出后,多家书店曾表示有意出版,我都以早已答应联经婉拒。那时候我承蒙吴大猷院长的好意,正为中央研究院筹设中国文哲研究所,同时在台大中文系专任,工作非常忙碌,眼睛又不好,曾住院手术,联经出版公司的编辑吴兴文先生自动为我剪报配图,累积到一定的篇数,即由联经正式出版发行。《白话诗经》的第一、二两册,就是这样出版的。出版后也还受到读者欢迎,分别印行三至五版,每版两三千册。

  后来我离开台湾,到香港中大、城大任教,因为眼疾未癒,教学工作又非常冗繁,《白话诗经》的撰写,不得不暂时停顿。这一停顿,就是好多年。一直到二○○九年初,我在决定香港退休、回台湾定居的同时,才终于完成十五〈国风〉的所有部分,交给联经公司出版《白话诗经》第三册。第三册的「新绎」部分,引证比前二册详细,是基于读者的建议。

  退休返台之后,闲居多暇,几乎每天清晨六点左右就起床撰稿,至傍晚才休息,除吃饭、午休外,很少外出活动,也不应酬。虽然有时觉得累,却乐在其中。这几年间,不但完成了我《论语新绎》、《老子新绎》、《六祖坛经新绎》所谓「人生三书」的修订工作,同时也完成了一些新着作,包括由远流公司出版的《诗经雅颂新绎》(出版社建议易名为《诗经新绎.雅颂编》)二册。

  《诗经新绎.雅颂编》是《白话诗经》的后续之作。以前联经版的《白话诗经》三册,只有十五〈国风〉,没有二〈雅〉、三〈颂〉;只有语译,没有音注。如今,在我用「新绎」之名重新阐述古代经典的计划中,《诗经新绎》成为我必须最早完成的工作目标。预定先完成〈雅〉、〈颂〉的部分,再回头修订十五〈国风〉,同时加注。
 
  二

  以前我受囿于时代风气,只愿意把《诗经》视为纯文学,现在我认为它不只是春秋中叶以前民间的风土歌谣、朝廷的献诗乐歌、庙堂的祭祀舞曲,不只与礼乐的关系密切,而且它确实是周朝用以宣扬政教风化的一本诗歌总集(说是选集也可以。请参阅拙着《诗经与楚辞》一书)。它在孔子整理编订以前,应该至少经过周公制礼作乐、宣王中兴、平王东迁前后三次的编订过程。从周公的制礼作乐,到孔子所感叹的礼崩乐坏,这个过程,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无论如何,它在孔子採为教本、奉为经典以后,两三千年来一直成为读书人不能不接触的传统文化教材。历代为它注疏解说的学者及着作很多,所谓汉儒、宋儒、清儒,所谓「毛诗」、「三家诗」、《郑笺》、《孔疏》、《朱传》等等,都反映了不同的时代风气。在不同的时代风气影响之下,几乎《诗经》的每一篇,甚至每一句,都各有不同的解释。所谓「诗无达诂」,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现象。

  对于十五〈国风〉,我也一直以为产生的时代和地域,与周武王伐纣、周公东征以及周公召公受封的关系,非常密切。武王伐纣克商之后,为了化异求同、封藩建卫,曾经分封功臣及同姓亲属。例如封功臣吕望姜太公于齐(今山东临淄附近),封周公旦于鲁(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今北京),等等。并且褒封古代帝王的后裔。例如封黄帝的后裔于祝(今山东历城附近),封神农氏的后裔于焦(今安徽亳州附近),封祝融的后裔于郐(一作「桧」,今河南密县附近),封尧的后裔于蓟(今北京一带),封舜的后裔于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封禹的后裔于杞(今河南杞县)。对于商纣的后裔也没有赶尽杀绝,仍旧封其嫡子武庚于殷(今河南安阳),「以续殷祀」,只是将商朝王畿之地,分为邶、鄘、卫,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驻守监管,合称「三监」。

  没有想到克商之后,武王西归镐京,建立周朝不久就死了。继立的成王,因为年幼,由周公、召公等人辅政。管叔、蔡叔不服,散播谣言,说摄政的周公将篡夺大位,加上纣子武庚也想复国,于是联合奄(今山东曲阜)、徐(今江苏北境)等等方国起兵叛乱。周公奉命东征,豳地之人从征的很多,经过三年,终于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平定了「三监」之乱。同时,由于成王后来对于周公的公忠体国,已有深刻的认识,对于周公的制礼作乐,也认为确是治国理政之方,所以沿用了武王、周公所规划推行的分封制度。

  首先为了消灭残余的殷商势力,命令诸侯在雒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号称「成周」,并迁殷商顽民于此,加以控制。另外,改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改封武王弟康叔于朝歌,合邶、鄘、卫之地,国号卫。各赐以殷商若干遗族。又以周公、召公辅政,与毕公为三公,并将奄国旧地封周公长子伯禽,国号鲁;以北燕之地封召公之后裔,国号燕,其用意皆在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朝的统治。周公旦死于成王在位之时,召公奭则活到康王之世。成王、康王是西周分封诸侯最盛最多的时期。据传所封有七、八十国,其中与周同为姬姓的,即有四、五十国左右。

  根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的记载,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除上述之外,还封王季(季历)之兄太伯、虞仲(仲雍)的后裔于吴(今江苏苏州);封文王之弟虢仲于东虢(今河南荥阳附近)、虢叔于西虢(今陕西宝鸡附近)。其他封给文王子辈的诸侯国,有叔振铎的曹国(今山东曹县),叔鲜的管国(今河南郑州),叔度的蔡国(今河南上蔡),叔处的霍国(今山西霍州)、叔郑的毛国(今河南宜阳),以及郕(今山东汶上县附近)、聃(今湖北荆门附近)、郜(今山东成武附近)、雍(今河南焦作附近)、滕(今山东滕县)、毕(今陕西咸阳附近)、原(今河南济源附近)、酆(今陕西西安附近)、郇(今山西临猗附近)等等。封给武王子辈的诸侯国,有成王同母弟叔虞的唐(今山西太原),还有邘(今河南沁阳附近)、晋(前身即唐,今山西曲沃附近)、应(今河南鲁山县一带)、韩(今山西芮城一带)等等。封给周公子辈的诸侯国,除伯禽之鲁国外,还有凡(今河南辉县)、蒋(今河南固始)、邢(今河北邢台)、茅(今山东金乡)、胙(今河南延津)、祭(今河南郑州附近)等等。这些姬姓国,上至燕,南至江、汉中下游,主要就分布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境内。和十五〈国风〉的地域基本上是重叠的。

  此外,还有很多异姓国,包括有功于周朝和有亲戚关系的,最着名的是自古与姬姓联姻的姜姓国,分封于齐、纪、向(俱在山东境内)和申、吕(俱在河南南阳附近)等地;其他还有莒(嬴姓)、郯(己姓)、鄫(姒姓)、鄢(妘姓)、挚(任姓)、邓(曼姓)、楚(芈姓)等等,分布大江南北各地,真是不胜枚举。总括而言,十五〈国风〉产生的地域,俱在其中矣。

  分封诸侯的结果,使周王室通过血缘关系,建立了宗法制度,有了一定的礼制,可以统辖各地方的行政系统,大大地提高了周朝王权的地位。西周初年的成王、康王,可以说已由夏商王朝的诸侯之长,一跃而成为诸侯之君,拥有了天子之尊,真的可以号令诸侯。周公旦和召公奭也真的成为国之大臣。所谓「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可以想见当日概况。他们的后代也都同样拥有尊崇的地位。后来的周厉王,因暴虐失政,国人起义,他在公元前八四一年出奔彘(今山西霍县)时,据说朝中即由召穆公虎和周定公二人共同行政,号称「共和」(一说:「共和」是指由共伯和执政)。这两位执政大臣,就是召公奭和周公旦的后裔。当人民起义时,厉王的太子姬静,即后来的周宣王,更曾躲在召穆公家中;赖召穆公之助,才得以脱险。后来又靠召穆公等大臣的拥护和辅佐,也才能登上王位。

  周宣王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号称「宣王中兴」,开始起用西陲的秦人。先是以秦仲为大夫,后来又重用其子秦庄公,让他们带兵攻伐西戎。另外还命令尹吉甫、南仲等,出兵征讨玁狁;更派南仲、皇父、程伯休等,率军沿淮水东下,征伐徐国。先后几次大胜利,奠定他的中兴大业,也因此成为〈风〉、〈雅〉诗人歌颂的对象。

  宣王虽然号称中兴,但其实西周王朝从昭王、穆王开始,已趋于衰落。周夷王即曾下堂见诸侯,可见诸侯已渐坐大,不听中央的节制命令,而厉王的出奔,周、召的共和,更说明了周王朝早就出现内部矛盾和社会对立的情况。到了周幽王时,由于宠褒姒、黜申后、废太子宜臼,最后被申侯联合西戎、犬戎等外族,攻杀于骊山之下。西周遂告灭亡。太子宜臼不但被申侯、鲁侯等拥立为天子,而且在秦襄公、郑武公、晋文侯等拥护下,由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迁都到东方的成周雒邑(今河南洛阳)。从此进入东周,亦即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是依孔子所纂鲁国史书《春秋》来命名的。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五五一年),在他出生以前,周王朝和诸侯之间,还维持一定程度的宗法关系,周公制礼作乐的影响也还存在,《国语.周语上》召公谏厉王所说的:「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以及诸侯在政治外交场合的赋诗风气,也依然时而有之,并没有灭绝。真正的礼崩乐坏,是在孔子长大以后才深切感受得到的。孔子向往西周的礼乐文明,崇尚周公的制礼作乐,因而他蒐集整理当时流传的《诗》或《诗三百》(《诗经》早期的本子),来做为弟子研读的教本。《论语.子罕篇》所谓孔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史记.孔子世家》所谓「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从中可以看到孔子对整理《诗经》的贡献。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诗经》,到这时候才可以说有了定本。

  不只十五〈国风〉的很多篇章,和上述种种关系密切,即使是〈雅〉、〈颂〉部分,例如〈鲁颂〉、〈商颂〉,也多渊源于此。
 
  三

  我一向不喜欢作偏胜的主张,研读《诗经》的基本态度也一直是:兼採众说,不主一家;只要古注旧说讲得通的,就觉得应该兼容并蓄,不应该偏废。例如周代有周代的礼制,只要诗篇中有可考定的,就应该信从,没有凭空臆测的道理。读书做学问,本来就应该尚友古人,实事求是。

  为了帮助读者在阅读《诗经》之前,对《诗经》的内容概况及其流传情形,先有一个概括的认识,因此我除了保留旧版《白话诗经》的「前言」之外,还参考近人的研究论着,另编〈诗经学关键人物及着述书目举要〉一种,列于书前,提供给有志于研究的读者,作参考或对照之用。杜甫诗说得好:「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愿与读者共勉。

  最后,要对远流编辑曾淑正的费心配图和再三校对,表示诚挚的谢意。
 
二○一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初校后
二○一八年二月再校

图书试读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直译】



关关和鸣的雎鸠, 并栖黄河的沙洲。
娴静美丽的姑娘, 是君子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 左右顺流採择它。
娴静美丽的姑娘, 醒时睡时追求她。
想要追她追不到, 醒时睡时都心焦。
相思情意长又长, 翻来覆去睡不好。

长短不齐的荇菜, 左边右边採着它。
 娴静美丽的姑娘, 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左边右边採下它。
 娴静美丽的姑娘, 敲钟打鼓欢迎她。
 
 【新绎】

〈关雎〉选自〈周南〉,是《诗经》的第一篇。〈周南〉是十五国风之一。西周初年,周公姬旦住在现今洛阳一带,统治东方诸侯。〈周南〉据说就是在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所採集的诗歌。也有人说:周南地区,在今洛阳一带,南则指南方音乐,兼採有江汉流域的诗歌曲调。写作时代说法不一,可以早到周文王,晚到东周之际。《诗经》通常採用每篇第一句里的两个字或几个字,来作为篇名。〈关雎〉就是从诗中第一句「关关雎鸠」取其二字来的。

据〈毛诗序〉说,〈关雎〉篇写的是「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这表示它在〈国风〉中地位非常重要。所谓「后妃之德」,是说「乐得淑女以配君子」。有人以为诗中的淑女指太姒,君子指文王,这就是所谓文王之化,后妃之德。〈国风〉中的诗篇,以二〈南〉为首,二〈南〉又以〈关雎〉冠首,可以看出在原始《诗经》编者的心目中,〈关雎〉篇必能反映周公制礼作乐的用意,和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换言之,它和礼乐关系非常密切,大有移风易俗的功能。所以《毛诗》的〈关雎序〉,不只为〈关雎〉一篇作序而已,它还为全书作了概括的说明。也因此,笔者不嫌其烦,把它全文录在文末,并加译解,供读者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诗经新绎.国风一:周南、召南、邶风、鄘风》的编排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那样,仅仅是把古文和白话文并列,然后添加一些零散的注释。这本书,明显是在结构上下了很大功夫。每一篇诗歌前面,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背景小故事”或者“情境导入”,仿佛在给读者铺垫一个场景,让你在阅读正文之前,就能大致了解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可能的故事线。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也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接着,是作者对于诗句的“现代演绎”,这里的“演绎”绝非简单的意译,而是包含了很多作者的个人感悟和深刻理解。他能捕捉到诗句中那些最触动人心的部分,并用非常贴切的现代语言表达出来,让人读来恍然大悟,甚至会产生“啊!原来是这样”的共鸣。书中的篇章选择,也相当有代表性,涵盖了《国风》中一些最为经典和为人熟知的篇目,无论是早恋的青涩,还是离别的愁绪,亦或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能在这些篇章中找到影子。我觉得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既保留了《诗经》原作的韵味和精髓,又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给现代读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越时空,领略古代的诗意世界。

评分

这本《诗经新绎.国风一:周南、召南、邶风、鄘风》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不像传统的学术专著那样,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考证,反而更加注重情感的传递和文化的共鸣。作者在解读诗歌时,并没有拘泥于字面意思,而是更侧重于挖掘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生活场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诗歌意境的描绘,读来如同身临其境,仿佛能看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悠然景象,也能感受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喜悦心情。书中的“新绎”部分,更是亮点十足。作者用非常现代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古人的情感,将那些抽象的诗意,转化为能够触动我们内心的具体意象。比如,对于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作者的解读就非常到位,让我体会到了那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刻骨铭心。这本书让我觉得,《诗经》不仅仅是古代的文学经典,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情感的百科全书。它用最质朴的语言,讲述了最动人的故事,也让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诗经》的了解,基本上停留在一些零散的课本片段和名人名言的引用上。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太远,那些古老的词汇和场景,总让我有一种距离感。但是,这本《诗经新绎.国风一:周南、召南、邶风、鄘风》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语言非常具有感染力,他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又充满智慧的笔调,将那些古老的诗歌重新解读,让它们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读这本书,我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是能从中感受到人生的百态,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比如,书中对《邶风》中一些诗句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古代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乐观,也看到了他们对于爱情的执着和渴望。而《召南》中那些描绘劳动场景的诗歌,更是让我感受到了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和他们的朴实无华。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这些现代人,重新找到与古代文化的连接点,让我们明白,我们和古人,其实在情感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它让我觉得,《诗经》并不遥远,它就蕴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会。

评分

阅读这本《诗经新绎.国风一:周南、召南、邶风、鄘风》的过程,是一次非常奇妙的心灵之旅。我一直觉得,古人的情感,其实和我们现代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表达的方式和所处的环境不同。这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把《诗经》当作是一堆需要被“研究”的文物,而是把它当作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份真挚的情感记录。读到《周南》和《召南》时,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女子对爱情的憧憬和对婚姻的期盼,那些质朴的语言,那些细腻的情感,都让我觉得无比亲切。而翻到《邶风》和《鄘风》,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那种对社会动荡的感慨,又让我为古人的胸怀而动容。书中对“兴、比、赋”这些诗歌表现手法的讲解,也特别有意思。作者不是生硬地去套用理论,而是结合具体的诗句,细致地分析,让读者能明白为什么古人会这样表达,这样的表达又带来了怎样的艺术效果。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诗句中人物形象的刻画,读来栩栩如生,仿佛能看到他们的音容笑貌,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觉得,《诗经》不仅仅是文字,更是鲜活的生命,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评分

这本书的问世,简直就像在某个闷热的午后,突然吹来一阵沁人心脾的凉风,让人精神为之一振。长期以来,我总觉得《诗经》虽然博大精深,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有些古老的韵味和典故,确实离我们的生活有些遥远,解读起来总觉得隔着一层薄纱。尤其是在课堂上,老师费尽唇舌讲解,学生们听得云里雾里,感觉就像在听天书。而这本《诗经新绎》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作者并没有生硬地去“翻译”古文,而是深入浅出地用现代的语境,将那些千年前的歌谣重新赋予了生命。读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和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曾经被认为晦涩难懂的诗篇,现在读来,仿佛就在眼前发生。无论是描绘男女情爱的“桃之夭夭”,还是表达思妇愁绪的“静女”,抑或是歌颂劳动人民勤劳的诗句,都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意象的解读,不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能从多角度去分析,甚至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习惯,让读者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诗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历史的书。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诗经》,也让我对我们中华文化的根源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