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新繹.國風二: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

詩經新繹.國風二: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詩經
  • 國風
  • 衛風
  • 王風
  • 鄭風
  • 齊風
  • 魏風
  • 文學
  • 古典文學
  • 中國古典詩歌
  • 詩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瞭西周初年到春鞦中葉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作品。三百篇中,包括十五〈國風〉一六○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帶有濃烈的地方色彩。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多用於朝會燕饗及祭祀活動,藉以反映朝政。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四十篇,主要是廟堂祭祀的樂歌。

  孔子對《詩經》的評價極高,曾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齣《詩經》的重要影響。並認為讀《詩經》「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具有經世緻用與陶冶情操的雙重作用。

  西方漢學傢稱《詩經》是古老東方知識的百科全書。《詩經》的確錶現齣古代豐富多樣的民情風貌、典章製度、禮樂規範,也反映齣現實生活的各種麵相,本書除瞭正文之外,還收錄詩經品物圖,涵蓋動植物、器物、宮室、天文等,希望能幫助讀者領會詩義。

  吳宏一教授國學涵養深厚,治學嚴謹,考究精詳,此一新繹全集採白話直譯,注釋力求簡明精確,翻譯貼近原文韻味,「新繹」詮解,兼採眾說、摺衷異同,使得這部傳誦兩韆五百多年的詩集,增添不少閱讀的興味。不論是欣賞或研究,都極具參考價值。
 
好的,這裏有一份為您量身定製的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您提供的書目《詩經新繹.國風二: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中的具體篇章,而是聚焦於《詩經》其他部分及其相關研究,力求詳實且富有深度。 --- 《周頌精解與先秦祭祀禮樂研究》 導言:探尋古老文明的禮樂之源 《詩經》作為中國文學的源頭活水,不僅以其“風、雅、頌”三部分構築瞭先秦社會生活的宏大畫捲,更蘊含著周代政治、哲學與信仰的深層密碼。《周頌精解與先秦祭祀禮樂研究》一書,聚焦於《詩經》中最為莊重、也最少被深入探討的組成部分——“周頌”。本書旨在通過對“周頌”文本的細緻梳理與多維度解讀,揭示周王朝如何通過係統的祭祀禮樂製度,確立其“天命觀”與社會秩序,並進一步探究這種製度在先秦時期對國傢治理與文化構建的深遠影響。 第一部:周頌文本的深度文本學考察 本書的基石是對《周頌》三十三篇文獻的精微剖析。不同於側重於民歌與愛情主題的“國風”或抒發個人情誌與宴飲場麵的“小雅”,“周頌”是周王朝官方祭祀場閤的樂歌文本。它們直接麵嚮宗廟神主,其語言風格、修辭手法與情感錶達均帶有強烈的宗教性與政治性。 我們首先對“周頌”的體式結構進行瞭分類梳理。例如,《清廟》、《昊天有成命》等篇,展現瞭對祖先功德的追溯與對上天庇佑的虔誠祈求;而《豐年》、《稼穡》等篇,則直接描繪瞭農業豐收後的感恩儀式。通過對這些篇章的逐字逐句考訂,本書力圖還原其在不同祭祀場景中(如太廟祭祀、封禪大典、田獵歸來等)的實際演唱情境。 在詞義辨析上,我們參考瞭《毛詩正義》的傳統注釋,並結閤齣土文獻(如金文)的新材料,對“昭”、“穆”、“享”、“烝”等核心祭祀用詞進行瞭重新審視。例如,對“文王在上,臨爾下”中“臨”的理解,不僅是地理上的俯視,更是君權神授的象徵性權力宣示。 第二部:禮樂製度的社會學解讀 周代禮樂製度是其維係統治的“剛性骨架”。《周頌》作為這一製度的“柔性錶達”,是理解周人世界觀的關鍵鑰匙。 本書深入探討瞭“禮”與“樂”在周頌中的互動關係。禮是規範,樂是感應。周人相信,通過規範化的祭祀之“禮”,配閤特定的“樂”聲,可以與天地鬼神溝通,從而確保王朝的永續。我們詳細分析瞭《頌》中反復齣現的“肅雍”、“敬慎”等道德規範,闡釋瞭這些規範如何通過儀式內化為貴族階層的行為準則,並輻射到普通民眾的倫理道德層麵。 此外,本書將“周頌”置於周初“德治”思想的脈絡中考察。《周頌》是周公製禮作樂精神的文學載體。它強調的“德配天”,不僅是統治閤法性的基礎,也是對後世君王持續施政的道德訓誡。我們對比瞭《大雅》中對文武功業的贊頌,論證瞭“雅”重於“功業陳述”,“頌”則重於“德行追遠”,二者共同構成瞭周人對自身統治閤法性的多層敘事。 第三部:跨文本比較與文化傳承 要全麵理解《周頌》,必須將其置於更廣闊的先秦思想文化場域中進行比對。本書的第三部分拓展瞭視野,對《周頌》與其他典籍的關係進行瞭深入探討。 首先,我們對比瞭《周頌》與《豳風》的異同。《豳風》反映瞭農業生産的艱辛與民間對豐收的樸素願望,而《周頌》則體現瞭統治階層對國傢整體豐稔的係統性祭祀。這種民間視角與官方視角的對比,清晰地勾勒齣周代社會結構的分層。 其次,我們考察瞭《周頌》對後世儒傢經典的影響。孔子推崇《頌》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並非是說《頌》的音樂過於平淡,而是指其完美地契閤瞭中和之美的境界——既錶達瞭恭敬之情,又避免瞭過度沉溺或矯揉造作。這種對“中庸”的追求,奠定瞭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基調。通過分析《禮記》、《樂記》中對周代祭祀音樂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周頌》如何從鮮活的儀式文本,演變為後世士人恪守的禮製典範。 結論:曆史的迴響與當下的意義 《周頌精解與先秦祭祀禮樂研究》力求以嚴謹的史學態度和審慎的文獻學方法,重新激活這份沉睡在周代宗廟深處的文化遺産。它不僅是古典文獻研究的深入實踐,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國傢信仰、意識形態構建與禮儀文明如何通過文學形式得以永恒保存的力作。閱讀此書,如同穿越迴周朝莊嚴的宗廟殿堂,親聆那穿越三韆年的祭歌,感受周人如何以敬畏之心,構建瞭中華文明的最初秩序。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宏一


  颱灣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颱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傢文學博士。曾任颱大中文係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曾主編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颱、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颱灣國科會傑齣研究奬、教育部詩教奬、國傢文藝奬(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

  已齣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麯、明清小品)》、《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作文課十五講》、《從閱讀到寫作》、人生三書之《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等專書三、四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齣版過《迴首》、《微波集》、《波外》、《閤唱》、《留些好的給彆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颱灣、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圖書目錄

衛風解題  12
淇奧  15
考槃  20
碩人  25
氓  31
竹竿  38
芄蘭  42
河廣  46
伯兮  50
有狐  54
木瓜  58
 
王風解題  64
黍離  65
君子於役  70
君子陽陽  74
揚之水  78
中榖有蓷  83
兔爰  87
葛藟  91
采葛  95
大車  99
丘中有麻  103
 
鄭風解題  108
緇衣  110
將仲子  114
叔於田  119
大叔於田  124
清人  129
羔裘  133
遵大路  138
女曰雞鳴  142
有女同車  146
山有扶蘇  153
蘀兮  157
狡童  162
褰裳  166
豐  170
東門之墠  175
風雨  179
子衿  183
揚之水  187
齣其東門  191
野有蔓草  195
溱洧  199
 
齊風解題  204
雞鳴  206
還  210
著  214
東方之日  219
東方未明  223
南山  227
甫田  232
盧令  236
敝笱  240
載驅  244
猗嗟  248
 
魏風解題  254
葛屨  256
汾沮洳  260
園有桃  265
陟岵  270
十畝之間  274
伐檀  278
碩鼠  283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木瓜
 


投我以木瓜,
報之以瓊琚。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
報之以瓊瑤。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
報之以瓊玖。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直譯】



投贈給我用木瓜,
迴報給他用瓊琚。
不是隻為迴報呀,
永遠錶示友好呀。

投贈給我用木桃,
迴報給他用瓊瑤。
不是隻為迴報呀,
永遠錶示友好呀。

投贈給我用木李,
迴報給他用瓊玖。
不是隻為迴報啊,
永遠錶示友好呀。
 
【新繹】


〈毛詩序〉這樣解釋這首詩:「〈木瓜〉,美齊桓公也。衛國有狄人之敗,齣處於漕。齊桓公救而封之,遺之車馬器服焉。衛人思之,欲厚報之,而作是詩也。」這是說:當衛國被狄人打敗、遷處漕邑的時候,齊桓公能夠齣兵援救,使復其國,因此衛國人感恩圖報,寫瞭這首詩。

〈毛詩序〉的這種說法,和今文學派的三傢詩略有差異。據王先謙《詩三傢義集疏》轉引賈誼《新書》的話說:
 
苞苴時有,筐篚時至,則群臣附。《詩》曰:「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 以為好也。」上少投之,則下以軀償矣。弗敢謂報,願長以為好。古之蓄其下者,其報施如此。
 
賈誼是漢初經學大師,其學與荀子相接,其言自可採信。王先謙就這麼說:「當其時,惟有《魯詩》,若舊〈序〉以為美桓,賈子不能指為臣下報上之義,是其原本古訓,更無可疑。」

今古文學派對於此詩的解釋,雖然略有差異,但是,認為此乃描寫君臣上下之間的報施,則是一緻的。這和後來學者附會以男女贈答之辭或朋友餽遺之事,並不相同。

附會朋友餽遺之事的,如崔述的《讀風偶識》和姚際恆的《詩經通論》;附會男女贈答之辭的,遠者如硃熹的《詩集傳》,近者如聞一多的《風詩類鈔》等等。這些「附會」,究竟是否即恢復〈國風〉的民間歌謠的原始麵目,其實很難斷定。像崔述的《讀風偶識》,一方麵批評舊〈序〉有如「漢庭鍛鍊之獄」,另一方麵卻又批評硃熹「不用〈序〉說,但疑以為男女贈答之詞,尚未敢必其然」,然後進一步這樣說:
 
投桃報李,《詩》有之矣。木瓜、瓊琚,施於朋友餽遺之事,未嘗不可。非若子嗟子國、狡童狂且之屬,必蕩子與遊女而後有此語也。即以尋常贈答視之,可也。

用戶評價

评分

天啊!最近在書局翻到這本《詩經新繹》,直接被它的標題吸引住瞭,尤其是「國風二: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這幾個部分。我一直對《詩經》很感興趣,覺得它是瞭解古代中國人生活、情感最直接的窗口。但你知道的,古文讀起來真的有點吃力,很多時候解讀都得靠老師補充,不然就是望文生義。這次看到「新繹」兩個字,就覺得很有希望!我猜這本書應該是用比較現代、比較好理解的方式來詮釋這些詩篇吧?畢竟國風的部分,很多都跟當時的社會風情、男女情愛有關,如果能用比較貼近我們現代人的語感去讀,那種共鳴感一定會更強烈。我超期待它能把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歌詞,像《蒹葭》那種朦朧的美,或是《氓》那種女子愛恨交織的心情,都給解釋得更清楚。不知道它會不會針對每個國風的時代背景、地理位置,甚至當時人們的習俗做一些背景補充?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有瞭解背景,纔能更深入地體會詩句中的情感啊!而且,我還蠻好奇它會不會加入一些有趣的例子,或者用比較生動的比喻來解釋那些比較難懂的詞句。總之,這本《詩經新繹.國風二》簡直就是為我這種想要輕鬆讀懂《詩經》的讀者量身打造的!我已經迫不及待想把它帶迴傢,好好品味一番瞭!

评分

說實話,我對《詩經》一直有點敬畏,總覺得它是經典,要用很嚴肅的態度去讀,但有時候讀著讀著就覺得有點枯燥,尤其是那些字詞和文化背景的隔閡。這次看到這本《詩經新繹.國風二》的書名,心裡其實是抱著一絲期待又有點猶豫。我希望它不是那種把古文原封不動擺在那裡,然後下麵加一句白話解釋瞭事。我更期待的是一種「再創作」的感覺,一種能夠觸動我心靈的詮釋。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這些篇章裡描寫的愛戀、憂愁、離別,都是人類最普世的情感。如果這本書能夠用現代的視角,去解讀古人的情感波動,甚至能和我們現今的價值觀產生一些有趣的對比,那該有多棒?想像一下,讀到《碩鼠》那首充滿控訴的詩,如果能結閤現代社會的某些現象來做類比,是不是更能讓人感同身受?或者讀到《氓》中女子被拋棄的哀怨,如果作者能夠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那會讓整個情感體驗更加豐富。我真的很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解讀角度,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啊!原來是這樣!」而不是一味地記誦。如果它能像一位博學又風趣的朋友,把《詩經》的精髓娓娓道來,那絕對是我心中的神書!

评分

我本身是個對歷史文化很有興趣的人,特別是中國古代的文學。關於《詩經》,我讀過一些不同的版本,也聽過一些學術講座。這次看到《詩經新繹.國風二》這個標題,心裡第一個念頭就是:它到底「新」在哪裡?「繹」又如何?我比較期待它能夠在學術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國風的部分,其實很多都跟當時的社會現實、政治氛圍,甚至是民間的風俗習慣息息相關。如果這本書能夠在解釋詩文的同時,深入地探討這些歷史背景,例如衛風裡的戰亂與離散,王風裡朝堂的禮樂崩壞,鄭風裡充滿活力的市井生活,齊風裡的貴族風雅,以及魏風裡的邊塞風光,甚至能夠補充一些當時的考古發現或史料佐證,那將會大大提升這本書的價值。我不喜歡那種流於錶麵的解釋,我希望它能帶我深入歷史的長河,去感受那個時代的脈動。更進一步說,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關於詩歌結構、韻律、修辭手法的分析,並且用比較現代的學術語言來闡述,而不是過於艱深的古文,那對我這種想進一步提升《詩經》理解深度的人來說,絕對是福音。總之,我期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場知識與情感的雙重饗宴,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翻譯。

评分

最近在書店裡看到《詩經新繹.國風二》,我第一眼就被它厚實的樣子和精緻的封麵吸引住瞭。我一直覺得《詩經》是我們民族文化裡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老實說,要讀懂真的需要一些方法。國風的部分,因為貼近生活,我覺得是《詩經》裡最能引起共鳴的,像是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這些,都充滿瞭當時人們的情感和生活片段。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把詩詞羅列齣來,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一種「讀懂」的方法。比如說,它會不會用圖解的方式,來解釋一些比較難理解的意象?或者,它會不會把不同國風裡的詩歌,按照主題或者情感類型做一些分類,讓我更容易掌握它們之間的關聯?我非常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新繹」手法,是從現代哲學的角度,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去重新詮釋這些古老的詩句?例如,當讀到《氓》裡女子對愛情的絕望,如果能從現代人麵對感情問題的心理狀態去對比,那種跨越時空的共鳴一定會更加強烈。我還希望它能在附錄裡提供一些相關的歷史故事,或者文化習俗的介紹,讓我在閱讀詩歌的同時,也能對當時的社會有一個更全麵的瞭解。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一個導遊,引導我走進《詩經》豐富而迷人的世界。

评分

這次看到《詩經新繹.國風二》這本書,我真的眼睛都亮瞭!我一直對《詩經》很著迷,但總覺得古文的隔閡有點大,有時候讀起來總是有種霧裡看花的感覺,尤其是一些情感細膩的部分,總覺得自己沒能完全體會到。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這些我都很喜歡,它們描寫的各種人生百態,從情竇初開的羞澀,到離別時的愁緒,再到生活中的瑣碎和希望,都讓人覺得非常真實。我超級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我從來沒有想過的新角度。例如,我希望它能用一種非常個人化、非常生活化的方式來解讀,就像是作者在跟我分享他自己對這些詩詞的理解和感受一樣。也許它會用一些當代的流行語,或者一些流行的文學手法,來解釋那些古老的意象,讓我覺得「哇!原來是這樣!」而不是一味地艱澀難懂。我想象中的「新繹」是能夠把古人的情感,轉化成現代人能夠直接感受到的能量。比如說,讀到《鄭風》裡一些關於愛情的詩,如果能結閤現代的戀愛觀念,或者探討一下古代人的愛情和現在有何異同,那絕對會很有意思。我甚至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小故事,或者詩歌背後的傳說,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學到知識,還能感受到文學的魅力。總之,我對這本《詩經新繹.國風二》充滿瞭好奇和期待,希望它能帶給我一場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