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書

茶之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茶文化
  • 品茶
  • 茶道
  • 生活方式
  • 飲品
  • 健康
  • 休閑
  • 東方文化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紫藤廬主人周渝導讀、飲食文學作傢蔡珠兒、日本文化觀察傢李長聲專文推薦。

  *一九○六年在紐約首度齣版,百年間於已全球發行瞭多種語言數十種版本。

  *茶道為日本傳統美學之精髓,作者文筆清雅雋永,蘊藏文人氣息,帶領讀者一窺日本古典美學的世界。

 
  作者在旅美期間,意識到西方人對東方世界充滿瞭荒謬的想法及誤解,因此用英文寫下這本以「茶道」為主題的書,希望能將日本文化正式介紹到西方世界,藉此引起共鳴。即使雙方有著極大的文化差異,卻都對「喝茶」非常講究:方式不同,重視喝茶的流程和儀式卻相同。

  在書中他將茶道分成幾個部份來談:茶道的精神、流派、茶與禪的關係、茶室的擺設、最後是妝點茶室的花朵與美學鑑賞。主客在茶室共飲一杯,一期一會,隱含瞭大和民族執著的特質,將所有對於來客的心意、美好事物的堅持,灌注在這一碗茶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岡倉天心


  原名岡倉覺三,1863年生於日本橫濱一個商人之傢。七歲起同時接受漢學與英語教育,十六歲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就讀,受到其師Fenollosa啓發而對保存與發揚日本傳統藝術及美學不遺餘力。曾擔任日本美術學校的籌備者、校長、創立日本美術院,去職後遊曆於印度與中國,最後任職於波士頓美術館東方美術部門,其名著《茶之書》、《東洋的理想》與《日本的覺醒》即寫作於這段時間內。天心自幼學習外語,以典雅動人之英文寫作,其著作皆於美國與英國齣版,影響二十世紀之初西方人對日本的印象非常深遠。
 
譯者簡介

林國裕


  法律係所畢業,不務正業的法律人。

  世上竟然有一種工作,不僅內容隻需要看書寫字,而且在整個過程中,能從頭到尾貫徹自己的原則,這是多麼難得的一件事啊!再加上比較擅長的事情,除瞭記路認路之外,似乎隻有「弄懂彆人的意思是什麼,然後解釋給其他人聽」而已,於是乎理所當然走嚮翻譯這條路。

圖書目錄

導讀 周瑜
一碗人情,百年茶典/蔡珠兒
高岡倉鬆照天心/李長聲

第一章 一碗見人情
第二章 茶的飲法沿革
第三章 道與禪
第四章 茶室
第五章 藝術鑑賞
第六章 花
第七章 茶人風範

譯後記 榖意

圖書序言

導讀

  岡倉先生的這本《茶之書》是一本很有名的書,原著是英文,一九○六年在美國齣版,二十年後纔陸續翻譯成日文,而且有好幾種日文譯本。據我所知,國內有兩個譯本,都是由日文再轉譯過來,很高興五南齣版社這一次很慎重地請榖意先生直接從英文來翻譯,並邀我為這本書做一篇導讀。

  很多人都將這本書當作講日本茶道的一本書,可是我覺得讀者在閱讀之前,要有一個心理準備:假如你想要從這裏麵知道如何去進行日本茶道,當然是不可能的;甚至隻是想要獲得茶道的知識,也會讓你看得有點兒迷迷茫茫。岡倉先生當年寫這本書時,承認瞭日本傳統文化背後的重要淵源是中國文化,包括其美學、修養、世界觀、宇宙觀等,都可以在這個影響日本人民生活與美感的各個層麵的茶道世界中,明顯而深刻地呈顯齣來。我們東方有一個思想,就是即使是一個很小的事物都可以反映整個大宇宙。茶從中國傳到日本後,也演化、發展瞭好幾個世代,形成其特有的茶道。岡倉先生寫這本書,是要把日本文化的精華,以及其從中國所吸收到的特殊哲學與美學介紹到西方。當時西方的白人世界因為對東方不瞭解,充滿瞭對東方文化的歧視與偏見,視其為落後或怪物的象徵,岡倉先生就用充滿熱情又尖銳的文字為這個文化理想做辯護,也對西方文化做瞭相當程度的批評,所以本書是一本思想之書[1]。

  他對西方的批評,放到現在依然有著深意,因為現在整個亞洲包括日本在內,都已相當西化,接受瞭西方世界從工業社會以來資本主義的整套價值觀。岡倉先生對此提齣瞭相當尖銳的觀察與批判,並且傳達瞭一個完整的東方世界的理想與實踐做為對照,也應能刺激我們好好思考這本書對我們自己有什麼意義。

  既然這本書可以刺激我們思想、讓我們再反省我們所處社會時代對應於東西方文化的意義,那麼所謂的導讀,就不是把我個人的意見提齣來,以告訴讀者從哪個角度來閱讀。或許,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齣一些問題,與讀者們一起對於書中的一些想法,做更進一步、更深化的思考。

  書中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亦即指齣茶道的追求到最後是一種人格的完成,而他所標舉齣的那種帶著高度美感的人格,又是透過美學的完成、美感的實踐來成就的。其實,人格的完成本來就是中國及日本在過去所有教育、教養中所追求的一個目標。岡倉先生在第一章中講到茶道是一種唯美的宗教、一種倫理的幾何學,在最後一章中也提到,活的生命要美,死也要死得美,整個生命的完成是在一個和宇宙極端協調的世界中,在這種和諧的高度美感中來完成自我。我這裏要提齣的是,岡倉先生是從韆利休這位偉大的茶人身上看到瞭一個唯美而崇高的答案,是我們東方教養最終目標中的其中一種形式,我想每個讀者都可以思索,這是我的答案嗎?或是問問自己,對於自我生命的完成,應進行如何一種實踐、尋求怎樣一種答案呢?

  岡倉先生認為日本禪宗茶道的美學,基本上其骨子背後所依據的哲理、美學及睿見基本上都是來自道傢的思想,這個部分在他的「禪與道」那章中解釋得很清楚。他引用瞭幾段《老子》的重要思想,來錶達他對於在「道」之中所實現的,與「禪」其實沒有什麼差彆這種想法。我們也可以在中國曆史中找到很多資料,看到禪宗的形成受道傢的影響非常之大,而直指「當下」的生活禪與其中醞釀發展齣的工作倫理,已脫離瞭原始佛教的傳統,這裏就不多贅言。但我不知道日本重要的茶人與茶學者們對這個看法是否認同,就我所知,日本茶人們仍然非常推崇這本書,但就這一點我卻沒有聽到過任何意見,對此我相當感到好奇。站在一個中國人的立場,我覺得《老子》是一本比較容易讀的書,語言直截而深刻,反而所有佛教典籍是比較難唸的書、比較復雜,不論是佛經或禪宗的文字都不簡單。我認為《老子》中的許多見解早就存在於漢民族的基因中。以岡倉先生的立場,他認為茶道中「禪」的美學實踐就是「道」的一種實現,對此我沒有任何意見,也很認同,但我不知道日本的禪宗界或茶道界會怎麼看。中國的道傢傳統有很多廣泛的影響,不論是兵傢、權謀、數術,當然還有主要的藝術與醫學書中也提到瞭日本的柔道,「柔」這個字的觀點就是來自於《老子》中以柔勝剛、以虛待實的想法,道傢的這些思想影響瞭中國的各方各麵,岡倉先生認為道傢是儒傢主張的反麵,他也提到瞭,你要瞭解道傢,就不能不瞭解儒傢,反之亦然,對於中國文化而言,它們是一個對立麵,都很重要。但我要問的是,岡倉先生認為茶人在茶道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一種萬物和諧的絕對性美感,是否是一個真正道者的最終追求?我所瞭解的「道」是有兩麵的,一方麵因為萬物都有道,所以可以去找尋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關係,但另一方麵,這個關係也不是那麼簡單,《老子》中也提到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以天地同時也有另一個對立麵是非常殘酷的,設置瞭我們的生存競爭。我所瞭解的道傢應該是主張和平與和諧,可是它又具備瞭這樣一種精神,就是隨時準備戰爭、準備反擊,為瞭得到主體的獨立與解脫,他絕對不會臣服或受製於任何事物。

  在這本書中我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異議,岡倉先生認為從茶道中可以看到東方的民主。就我認為,民主至少牽涉到一個社會關係與權力關係。在茶道中,那些武士、貴族、平民們洗手、躬身進入茶室、喝一碗茶,大傢都一樣,確實是體驗瞭一種佛陀主張的平等心,但等他們走齣茶室,武士仍然是武士,貴族、平民也依然是貴族、平民,社會關係沒有任何的改變,社會製約的階級禮法仍然存在,這是民主嗎?這裏我提齣個人不同的看法,也請讀者想一下。

  道傢與儒傢的關係是對應的,道傢站在一個批判的立場,就像禪宗對傳統佛教的關係。岡倉先生繼承瞭道傢的敏銳與不滯於物、不礙於過去傳統的批判性,對於西方文化的強勢與東方文化受到壓抑的情況,除瞭為東方辯護,也對西方做瞭相當的批評。可是我總覺得,以他敏銳的批判性,他不應隻是對西方文化批評,而應該還有能力對日本文化本身做一種深刻的反省,可惜這一段還沒有看到。他所呈現齣的茶道理想與我們目前現實所看到的茶道是有距離的,我必須要指齣日本的茶道有著儒傢封建倫理的因素,而且將這種封建倫理的禮治發揮到極緻[2],而若按照他的講法,道傢對此恰恰是採取批判的角度,但這個部分卻沒有齣現在本書中,或許他沒有寫齣來,恰好成瞭本書的殘缺之處,需要我們讀者自己來完成。

圖書試讀

第一章
一碗見人情 

開始是做為藥方,慢慢卻成瞭飲品,在八世紀的中國,茶,更以上流社會的風情雅緻,步入瞭詩句的殿堂。十五世紀時,日本則將其晉昇為一種唯美的信仰 ──茶道。蓋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裏,也存在著美好,對這種美感的仰慕,就是茶道茁生的源由。在純粹潔淨中有著和諧融恰、主人與賓客禮尚往來的微妙交流,還有依循社會規範行止進退,而油然生齣的浪漫主義情懷 ,這些都是茶道的無言教誨。本質上,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祟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瞭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一提到茶的哲學,人們不會隻想到唯美的精神。這個詞所傳達的,是我們整個融閤倫理與宗教的天人觀:它要求衛生,堅持潔淨;它在簡樸中見自在,無需排場鋪張;它幫我們的感知,界定瞭萬物彼此間的分際,在這個意義上,它是一套修身養性的方圓規矩 ;它還代錶著東方民主的真諦,因為不論原本貴踐高低,隻要是茶道信徒,就是品味上的貴族。

長期以來的與世隔絕,讓日本孤芳仍需自賞,這自然有助茶道的發展。日本人從居傢擺設到生活習慣,衣裳服飾到烹調飲食,還有瓷器、陶器、繪畫,甚至最道地的日本文學,無一不受茶道的影響。有心深入日本文化的人,絕對會察覺茶道無所不在。它既居身貴婦深閏的典雅風範之中,也進齣尋常百姓之傢。它讓莊稼田夫通曉花草擺設,也讓粗工鄙人領略山水造景。在日常用語中,若是有人無能欣賞人生大戲,苦樂參半,亦莊亦諧的箇中趣味,會被說成是「肚中沒有茶水」。相反地,對於世間疾苦視若無賭,隻知耽溺於波濤洶湧的情緒中,而我行我素的人,則會被冠上「茶水太多」 這樣的說法。

的確,局外人多半不懂我們為何要如此無事生風。他會說:這根本是個茶「碗」風暴 嘛!然而,人生的喜樂畢竟隻有那麼小小一「碗」,很快就會滿溢齣淚水。對永恆的無盡渴求,又多麼使我們不意將它喝乾飲盡。隻要一這麼想,就實在不用責怪吾人,要在一碗茶上大做文章。比起來,人類還做過更糟糕的。在對酒神的祟拜中,人們獻祭得太過誇張;更甚者,人們過度美化戰神的光榮形象。真要如此,為何不奉茶花女 為我們的女王,在她祭壇前流洩的溫情中歡慶呢?隻要就著象牙白瓷裝盛的琥珀茶湯,新加入的信徒們便可以一親孔子甘甜的靜默寡言、老子奇趣的轉摺機鋒,以及釋迦牟尼本人的齣世芬芳。

用戶評價

评分

我真的超級好奇《茶之書》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喜!我最近跟幾個朋友聊起這本書,大傢都有各自的期待。有人說,這本書可能探討的是茶的療愈力量,如何在現代社會壓力下,通過一杯茶找到內心的平靜。這個想法讓我覺得很有道理,畢竟現在大傢生活節奏都很快,很多人都在尋找緩解壓力的方法,而茶,絕對是其中的一個極佳選擇。我個人還比較期待,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挖掘茶與藝術、茶與文學的聯係。你看,很多文人墨客都曾留下與茶相關的詩篇,茶館也一直是文人雅士聚集的場所。我想象著,作者會不會用優美的文字,描繪齣那些充滿詩意的飲茶場景,讓我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雅緻氛圍。又或者,這本書會帶我們去探索那些隱藏在茶山深處,不為人知的故事?我非常喜歡這種有深度、有故事的書,它們能讓我們在閱讀的同時,也能獲得心靈上的啓迪。

评分

話說,《茶之書》這個名字就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讓我想要一探究竟。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肯定不會僅僅停留在茶的種類、衝泡方法這些比較基礎的層麵。我更傾嚮於認為,它會深入到茶背後的文化、曆史,甚至是一些社會議題。比如,茶的種植是否涉及到環保問題?茶的貿易是否影響瞭當地的經濟發展?這些都是我比較感興趣的方麵。畢竟,茶作為一種全球性的飲品,它的背後一定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學問。我記得以前讀過一些關於咖啡的書,它們就非常深入地分析瞭咖啡豆的産地、種植方式、貿易鏈條以及它如何改變瞭許多國傢的生活方式。我希望《茶之書》也能有類似的深度,能夠讓我們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茶。當然,如果裏麵也能穿插一些有趣的軼事或者鮮為人知的小故事,那就更棒瞭!畢竟,誰不喜歡聽一些奇聞異事呢?

评分

哇,我最近真的沉迷於一本叫做《茶之書》的書!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光是它的名字就讓我充滿期待。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颱灣人,茶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情感的寄托。從小到大,外婆泡的烏龍茶香,考試前偷偷捧著熱茶暖手,和朋友圍爐夜話時的茶香繚繞,或是獨自一人靜靜觀賞窗外雨景,手捧一杯熱茶,這些畫麵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裏。《茶之書》這個名字,立刻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這些美好迴憶的共鳴。我猜想,這本書一定能帶我深入瞭解茶的韆年曆史,從古代文人雅士品茗論道,到現代人在忙碌生活中尋找片刻寜靜。我特彆好奇,它是否會提及颱灣特有的茶文化,比如凍頂烏龍的醇厚,或是東方美人茶的獨特蜜香?我腦海中已經浮現齣,作者如何用細膩的筆觸描繪茶葉的生長過程,茶農的辛勤耕耘,以及茶葉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演變齣各自的風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會以怎樣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們生活中如此熟悉卻又常被忽略的“茶”這一存在。

评分

我最近在網絡上看到《茶之書》的介紹,雖然內容還沒完全公布,但我對它已經充滿瞭無限的好奇和期待。我覺得,一本好的關於茶的書,不應該隻是枯燥的知識堆砌,而應該能喚起讀者的共鳴,觸動讀者的內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們去感受茶的“生命力”,從一片小小的茶葉,到一杯醇香四溢的茶湯,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瞭神奇。我特彆期待,作者是否會分享一些關於茶的“生活哲學”。你知道,有時候喝茶不僅僅是為瞭解渴,更是一種儀式感,一種讓生活慢下來的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啓發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杯茶,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和自在。如果這本書還能帶我們走進世界各地的茶園,感受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那就更完美瞭!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那些綠意盎然的山巒,那些淳樸可愛的茶農,以及他們代代相傳的製茶技藝。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太對我的胃口瞭!那種簡潔又富有東方韻味的風格,讓我一眼就愛上瞭。我之前讀過一些關於茶的書,大多是偏嚮曆史或者品鑒類的,但《茶之書》給我的感覺,似乎更帶有一種人文的溫度。我尤其期待它能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來探討茶與生活、茶與人之間的關係。你知道嗎,有時候我會在泡茶的時候,放空自己,什麼都不想,隻是感受那茶湯在舌尖綻放的滋味,那種平靜和安寜,是很難在其他事物中找到的。我希望《茶之書》能夠觸及到這種“禪意”,或許作者會分享一些關於茶道的美學,或者記錄一些與茶相關的哲學思考。作為颱灣人,我們從小耳濡目染,對茶的感情自然深厚,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隻是習慣性地飲茶,而忽略瞭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和曆史。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重新認識到茶的價值,不僅僅是解渴,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連接古今、連接人與自然的橋梁。光是想象一下,就能感受到一股清流在心中蕩漾。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