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日常的事物、鲜明的隐喻
——谈《咖哩香肠的诞生》之叙述技巧
文/郑芳雄 提姆(Uwe Timm)这部中篇小说,属于晚期德国战后文学(或称废墟文学),故事内容表面上似乎在说明德国人如何在战后废墟中发明咖哩香肠这道国民美食,其实真正主题在于回顾与描写、甚至批评二战纳粹战败的惨痛历史。
尽管葛拉斯(Günter Grass)为了自我告白,迟至2006年才发表他最后一部战后小说《剥洋葱》(Beim Hauten der Zwiebel),比这部《咖哩香肠的诞生》(Die Entdeckung der Currywurst, 1993)还晚十几年,但笔者之所以将后者归类为晚期,是因为1940年出生的作者提姆,并未亲身经历过战争,他的故事,不管是写实或杜撰,题材大多皆得自长辈的叙述,不像早期战后文学的作者,如着名作家波赫特(Wolfgang Borchert)之写《摒在门外》(Draußen vor der Tür, 1949),或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伯尔(Heinrich Böll,于1959发表《九点半的弹子球》Billard um halbzehn)和葛拉斯(1959至1961年写了《钖鼓》、《猫与鼠》等),还有在1968年发表畅销书《德语课》(Deutschstunde)的蓝茨(Siegfried Lenz)等,他们都曾经当过纳粹的砲灰,且其小说叙述也反映亲身经历的真实与写实层面。
此部小说《咖哩香肠的诞生》有两个特色,符合德国战后小说的书写方式。其一,以回忆倒叙的方式,由叙述者转述咖哩香肠发明者布绿克太太的回忆:「我的故事要从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九日开始……」,皆以逆时针的倒叙手法回顾历史,与战后文学其他作家的书写手法如出一辙。其二,以象征物作为小说的书名,从伯尔的「弹子球」、葛拉斯的「钖鼓」、「猫与鼠」……等等诸多隐喻,到提姆的「咖哩香肠」,几无例外。
提姆和其他德国作家似乎都遵循他们的古典诗人席勒(F. Schiller)的美学观:自然的事物无法以其自然的状态来表达,文学书写是真景物、真感情的客体显像(Schein),哪怕感情再怎么丰富,景物再怎么真实,若不能把它置于一个客体,让它显像,化为具体的意象或故事情节,就不可能成诗,不可能有文学。中篇小说(Novelle)属传统的文类,情节结构较为严谨而且戏剧化,若照保罗‧海泽(Paul Heyse)的「猎鹰理论」(Falkentheorie,此灵感乃得自《十日谭》里一则为情人烹煮心爱的老鹰的故事),须以清晰的轮廓叙述一个「闻所未闻的事件」(unerhörtes Ereignis)。提姆撰写《咖哩香肠的诞生》之依循传统中篇小说的叙述形式,已为学界所认定,但一般诠释者仅根据该小说之结构,分为「叙述框架」(Rahmenerzählung)和「叙述中之叙述」(Binnenerzählung)两个叙述层面,就论断小说形式的传统性,其实是不够的。
实际上,提姆的小说技巧表现在他用日常聊天的语言,叙述寻常的生活事物,而把「闻所未闻的事件」编织在上述两个叙述层面。譬如,妇女织毛线衣和咖哩香肠,这些都是德国人在战后物资匮乏的时期,为了维持生活最起码的温饱而开始流行的时尚与日常事物。而女主角布绿克太太一边手织毛线,一边也向作者编织故事,叙述她是如何在战争期间发明咖哩香肠的。借着这些鲜明的隐喻,作者似乎要向世人昭告他发现的新鲜事:这个从战后流行到现在的咖哩香肠(此小吃材料是将德国传统的香肠切成小块,上面浇上蕃茄酱和咖哩粉混合的酱汁),作者认为发明地点并非柏林,而是在汉堡,也就是说,这个根据统计资料,每年在德国消耗量超过八亿份的国民小吃,并非如众所传说是在柏林的街角(Kant-/Kaiser-Friedrichstraße)摆小吃摊位的霍伊韦尔(Herta Heuwer)女士发明,而是叙述者(几乎影射为作者本人)所认识的布绿克太太。这点作者在小说叙述里当然并未明言,读者只注意到故事焦点:当时四十岁出头的布绿克太太如何窝藏一个年轻的纳粹逃兵的事件上。然而,这两件事是相互连贯的,女主角揭露她袒护逃兵的秘密恋情,也同时说明着她如何凑巧发明了咖哩香肠,揭示了逃兵犯所喜爱的「填字游戏」(Kreuzworträtsel)的谜底——又是另一个隐喻。小说叙述者最后一次造访养老院时,发现过世的女主角留给他两样遗物:那件毛线衣和一纸填字游戏谜——反面则写明咖哩香肠的作料。前者用来暗喻她所叙述的往日故事,后者则用来解答小说叙述者的问题:咖哩香肠是如何产生的。
作者提姆与他笔下的第一人称小说叙述者,其个人资料与背景都显示出相当高的重叠性,两人都在汉堡出生、长大,家庭状况也相同,现在又都住在慕尼黑。提姆本人曾在慕尼黑大学修习德语文学,也算是笔者的学长,从这些资料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和小说里的叙述者几乎为同一人,至少这个虚设的「我」,在很大比例上就是依作者自身经历来架构的,因此,小说大框架(Rahmen)所叙述的故事,写实成分甚高,这位感性的作者对于出生地思乡念旧之情更溢于言表,小说叙述他常到汉堡,顺便品尝他婶婶之友布绿克太太的咖哩香肠,乃人之常情,甭说德国本地人喜欢这口味,就连笔者当年还在德国求学、身为穷学生的时光,也为它倾倒,因为它味美而价廉。
至于布绿克太太大约于1988年所讲的故事、也就是小说中「叙述中的叙述」,据称是经由作者(叙述者)「重新整理过、挑选,排列、组织所串连起来的故事」,当然这部分写实与想像参半,且以杜撰的成分居多,而较能彰显作者写境与造境的功夫。
小说某些内容固然与真正史实无关,但描写二战将结束时德国小市民战乱仓皇的生活窘境,也借着这国民美食的诞生,引出一段精采动人的故事。故事开始于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在养老院採访年已86岁高龄之布绿克太太,想知道她是如何发明制作出咖哩香肠的,未料却引发她的兴致,娓娓道出德国战败前夕她与一位逃兵的恋情:一九四五年四月,英国军队已开过了易北河,德国军队已面临崩溃瓦解。海军士官布列门在休假归队途中邂逅了在汉堡粮食局餐厅工作的布绿克太太,一场空袭让两人聚在一起,布列门当了逃兵,躲藏在布绿克太太位在公寓最顶层阁楼的家中,两人相处的27天,被布绿克太太认为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为了留住布列门,她封锁了所有外在的讯息,包括战争已经结束的事实。但布列门像「宠物」似的困在陋室,又急于知道战事发展……直到布列门不告而别,故事仍扣人心弦,读者想知道的问题:布绿克太太如何发明咖哩香肠的美味,在小说最后才水落石出。
小说的主线虽然着眼于铺陈布绿克太太的恋情,但周遭小市民在精神、物质都极度匮乏之下,已开始质疑纳粹捍卫祖国的美梦,而在联军解放的集中营里,犹太人悲惨照片更是让众人胆战心惊,愤怒纳粹及父兄辈的惨无人道。战后初期以物易物、各行各业缩衣节食的困境,终使德国人从废墟中站起来,这些时代场景,作者都巧妙地叙述出来。
提姆这部《咖哩香肠的诞生》不仅是他最受好评与青睐的一部小说,已被翻译成17种语言,更引起世界文坛瞩目,2008年也曾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提姆的小说叙述独树一格,以紧凑的情节,将战后文学融入日常生活,咖哩香肠这道德国国民小吃也因为这部小说被赋与更多传奇色彩。而今在德国,学校仍常将它列为德语文学的研究题材,值得世人一读再读。
(本文作者为慕尼黑大学文学博士,台大外文系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