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ichard Dawkins
图书标签:
  • 进化论
  • 基因
  • 生物学
  • 理查德·道金斯
  • 科普
  • 自然选择
  • 遗传学
  • 行为学
  • 科学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本书充满想像力,就像科幻小说……
  任何生物,包括我们,都只是求生机器,
  暗地里已被输入某些程式,
  用来保养那些叫做基因的自私分子。
  这么说来,我们不都成了基因的俘虏?

  但这本书却是实实在在的科学……
  动物也会实施家庭计画?
  父母对子女的照顾,会有大小眼吗?
  雌性择偶为何比雄性更小心?
  工蚁凭什么要为女蚁王卖命?
  好人真的会出头吗?

  从「自私的基因」观点出发,这些问题全都可以找到答案。
 
《宇宙的织锦:从量子泡沫到星系尺度的演化图景》 内容简介 《宇宙的织锦》是一部宏大叙事的科普巨著,旨在为渴望理解我们所处宇宙的复杂性与壮丽的读者,构建一幅从最微小粒子到最广阔星系团的、连续且相互关联的演化蓝图。本书摒弃了学科间的壁垒,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和天文学的前沿发现融为一炉,揭示了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结构化、复杂化和信息积累的深层规律。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宇宙的演化并非是随机事件的堆砌,而是一系列由基本物理定律驱动的、层层递进的“涌现”过程的必然结果。 每一次从简单到复杂的跃迁,都是对能量耗散和信息组织的优化。 第一部分:基础的画布——量子与时空结构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宇宙诞生之初,并非关注奇点本身,而是探讨“存在”的基石。 第1章:时空的涟漪与不确定性的舞蹈 我们将深入探讨量子场论的最新见解,阐释为什么我们所感知的“真空”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充满了不断产生和湮灭的虚粒子对。重点将放在量子纠缠如何构筑了信息的基本单元,以及测量行为在“实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我们不只是描述现象,而是探讨这些现象如何为后续的宏观结构奠定概率基础。例如,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如何为恒星内部的核聚变提供了必要的“模糊空间”。 第2章:基本力的统一与破碎 本书将细致梳理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历史。重点将放在大统一理论(GUTs)和弦理论的最新进展,但叙述的重点将是如何在极早期宇宙的高能环境中,这些力的对称性如何“自发破缺”,从而决定了物质和反物质的微小不对称性,这是我们得以存在的先决条件。我们将形象地描绘“相变”如何塑造了基本粒子的特性。 第3章: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哲学挑战 在确定了我们可见物质的构成后,我们将转向宇宙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隐形之手”——暗物质和暗能量。本书不满足于仅描述它们对宇宙膨胀和星系旋转曲线的影响,而是探讨它们对结构形成时间线的决定性作用。暗物质提供的引力骨架,是气体云能够坍缩形成第一代恒星的必要前提。 第二部分:星辰的熔炉与元素的炼金术 在引力主导的舞台上,物质开始聚集。本部分将详细描述宇宙中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 第4章:第一代恒星的诞生与死亡 本书将详述宇宙中第一批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的独特之处:它们只由氢和氦构成,燃烧得更快、更热烈。它们爆炸时所产生的超新星(特别是II型和Ia型)是宇宙中重元素诞生的关键工厂。我们将描绘这些原始恒星如何将宇宙的化学元素丰度从近乎纯粹的轻元素,提升到能够支持未来行星和生命所需的复杂性。 第5章:星系的形成与宇宙网的结构 星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网络化的。我们将追溯星系如何通过引力吸积,在暗物质晕的中心聚集,形成螺旋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重点将放在星系合并事件如何重塑星系的演化路径,以及气体在星系盘中冷却、沉降、形成恒星的周期性过程。我们将引入“反馈机制”的概念——活动星系核(AGN)喷流如何反过来调控宿主星系的恒星形成速率,防止其“过热”。 第6章:宜居带的精确性与行星系统的构建 当恒星的生命进入稳定阶段,行星系统开始形成。我们将详细介绍吸积盘理论,解释微行星如何通过碰撞和引力摄动,最终聚集形成岩石行星和气态巨行星。本书对“宜居带”的探讨将超越简单的液态水标准,而是结合恒星的爆发活动、行星磁场的强度以及其轨道共振对内部地质活动的维持作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宜居性模型。 第三部分:地球的奇迹与复杂性的涌现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我们自己的蓝色家园,探讨无机物如何跨越物理和化学的鸿沟,走向生物学的复杂性。 第7章:行星地质学的动态平衡 地球并非是一个静止的球体,而是一个充满热能的化学反应器。我们将探讨板块构造的驱动力——地幔对流,以及它如何通过火山作用和岩石圈的循环,稳定地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从而维持数亿年间的气候稳定。这种长期的、自我调节的机制,是生命得以持续进化的物理基础。 第8章:化学的跳跃:从有机分子到自我复制 这是全书最具挑战性的一章,旨在科学地还原“生命起源”的化学路径。我们将审视深海热液喷口、火山泥或冰层下等不同环境对原始生命化学的潜在贡献。重点在于化学自催化循环的建立,即分子网络如何开始在不依赖外部酶的情况下,实现物质的增殖和物质的“记忆”——这标志着从纯粹化学向信息存储的过渡。 第9章:信息的编码与复杂系统的诞生 在探讨了细胞的诞生后,本书将转向信息论。DNA/RNA的出现,本质上是一种高度稳定的信息存储和复制系统,它允许复杂性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能量损耗进行累积。我们将讨论遗传信息如何通过突变和自然选择,在种群层面实现适应性优化。这里的“选择”被视为一种环境筛选机制,它倾向于那些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能量和空间来复制自身结构的信息载体。 第10章:生态系统的网络化反馈 生命并非孤立地进化,而是作为相互依存的网络而存在。我们将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联效应,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如传粉者与开花植物),以及微生物群落对全球化学循环(如氮循环、碳循环)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复杂的生态系统展现出惊人的鲁棒性——即抵御外部扰动的能力,这源于其内部高度交织的反馈回路。 结语:宇宙的整体性与未来的探索 在全书的最后,作者将回归到宇宙学的宏大视角,总结所有层级(从量子涨落到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的“自组织”和“信息积累”的共同主题。 《宇宙的织锦》旨在向读者展示,我们所见的万物——从星系旋臂的优美弧线,到我们自身的思维过程——都是遵循一套统一的、基于物理定律的演化规则,通过连续不断的能量耗散和复杂度的增加而“编织”出来的结果。它邀请读者以一种全新的、整合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自然界中所有现象之间的深刻连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英国人,着名演化理论学者,英国皇家学会会士。1941年出生于肯亚,1949年全家返回英国。就读牛津大学,受业于动物行为学名家丁伯勤(Nikolaas Tinbergen, 1907-1988;一九七三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得主),获动物学博士学位。

  1976年,道金斯出版了《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阐释以「基因」为分析单位的演化观,因而声名大噪。

  1995年起,担任牛津大学新设立的科学教育讲座教授(Chair of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01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士。

  道金斯是英国最重要的科学作家,不但每一本书都是畅销书,并经常在各大媒体讨论、评论科学的各个面向。道金斯的畅销着作中,《自私的基因》为最重要的代表作,《延伸的表现型》(The Extended Phenotype, 1982)次之。此外,《盲眼钟表匠》(The Blind Watchmaker, 1986)与续篇《攀登不可能的山》(Climbing Mount Improbable, 1996)都是演化生物学的入门书。

译者简介

赵淑妙


  东海大学生物系毕业,台湾大学植物学硕士,美国杜兰(Tulane)大学生物学博士,专长植物分类学及演化。

  曾任美国休士顿市德州大学人类遗传中心客座助教授,中央研究院植物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员。

  志趣在从事研究工作,并关心社会教育、人权与环境。
 

图书目录

作者序        我们都是机器人的化身! 道金斯
再版序        新思想在燃烧 道金斯

第一章        为什么我们是人?
第二章        复制者传奇
第三章        不朽的双螺旋
第四章        打造求生机器
第五章        生存策略
第六章        基因的自私算盘
第七章        动物早懂得家庭计画
第八章        母亲你真伟大
第九章        爱情游戏
第十章        你帮我搔痒,我帮你抓背
第十一章    自私的「弥」
第十二章    好人还是会出头!
第十三章    基因无远弗届

附录
名词注释
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我们都是机器人的化身!


  读这本书要像读科幻小说,因为我写的时候就是希望它充满想像力。但是本书可不是科幻小说,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虽然「真实的生活比小说的剧情更神奇」这句话听起来有些陈腔烂调,但正好表达我对事实的感觉。

  我们都是求生存的机器──机器人的化身,暗地里已被输入某些程式,用来保养这些叫做「基因」的自私分子!这是个如今仍然令我心惊胆寒的事实。虽然我己经知道这个事实多年,却仍然未法完全接受它。我有个想法:拿这个真理来吓吓别人,或许可以得逞。

  ■像神祕故事一样引人入胜

  我在写这书时,希望有三种读者来探班,现在我将本书献给他们。

  首先是一般的读者,也就是外行人。为了易读,我几乎完全避免了深奥难懂的术语,而多用自己定义的特殊字眼来表达我的观念。在此顺便提一下,为什么我们不把所有期刊中大部分的专业术语都简化呢?虽然我假设外行人没有专业知识,但我可没假设他们都是傻瓜。如果有心的话,任何人都可以把科学普及化。我已尽力尝试在不失精髓的情况下,用非数学的言语阐释一些细腻又复杂的观念。我不知道在这方面是否成功,也不知道能否达成另一野心:尝试让读者觉得看这本书看到欲罢不能,而且是个很好的消遣。

  我一直感觉,生物学应该可以像神祕的故事一样引人入胜。因为神祕的故事正如生物学一样包罗广泛。我很惶恐地希望,我能充分表达本书主题的剌激性。

  我第二个假想的读者是专家。他对我某些解说的比喻和数字,竟然批评得喘不过气来。他最喜欢的措辞是「除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和「哼!(不屑的叹气)」。我会专心听他说话,甚至为了他而重写一章。可是到头来,我还是要用自己的方法来说故事。这位专家当然不是百分之百满意我的处事方法。但我还是希望他可以从书里发现一些新鲜事,或是给已经熟悉的观念发现崭新的诠释;可能的话,也剌激他产生新的看法。

  如果这样的期许还是太高,那我希望至少他们无聊时可以翻翻。

  我心中的第三种读者是学生,那些正从外行人迈向专家的人。如果他还没决定将成为哪一行的专家,我想鼓励他们考虑进到我的本行——动物学。念动物学除了「有用」和动物很可爱以外,还有一个比较好的理由。这个理由是:到目前为止,动物是最复杂且设计得最完美的机器。如果你同意我的理由,那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大家都跑去念其他的科系?对那些已经投入动物学的学生,我希望这书对他有一些学习价值。但是他一定得再去研读我所参考的原始文献和工具书。

  如果觉得原始资料难以消化,或许我那些非数学的解释有点帮助;也就是说,你大可以把本书看作前言或注脚。

  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只考虑到这三种读者,当然是不够的。我只能说,虽然我一直担心这件事,但这些担心比起我为本书所花的心血,显然是不成比例的。

  ■志谢

  我是个动物行为学家,而本书是关于动物行为的。我亏欠在动物行为学所受的传统训练是很明显的。特别是亏欠丁伯根(Niko Tinbergen, 1907-1988,一九七三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我在他的牛津研究室工作了十二年,受他影响很深,可惜他一直不知道这件事。虽然「求生的机器」一词不全是他创的,但也差不多是了。

  人类学近来深受其他非传统人类学的新观念所冲击。本书大部分的立论也都是基于这些新观念。在适当的各章内,对这些新观念的创作人,我都予以致谢,他们主要是威廉斯(G. C. Williams, 1926- ,美国演化学家)、梅纳史密斯(J. Maynard Smith, 1920-2004,英国演化学家)、汉弥敦(W. D. Hamilton, 1936-2000,英国理论生物学家)和崔弗斯(R. L. Trivers,美国社学生物学家)。

  我非常感谢不少同僚为本书命名。我将这些名字当做英文版中各章的标题:克利伯斯(John Krebs)的「Immortal Coils」;莫里斯(Desmond Morris)的「The Gene Machine」;柯拉顿布罗克(Tim Clutton-Brock)和津恩‧道金斯(Jean Dawkins)的「Genesmanship」。很抱歉,帕特(Steve Potter)的没上榜。

  虽然我希望读者都能对本书赞不绝口,而且爱不释手,但我宁爱那些给本书实在批评的读者。到完稿前,我不断地修改底稿,而玛丽安‧道金斯(Marian Dawkins)也跟着不停地一再誊稿。她不只是在生物学文献和理论问题上有深厚的涵养,也一直给我无限的鼓励和心灵上的支持。这都是我在撰稿过程中最重要的依靠。

  克利伯斯也读了本书的原稿,他比我更知道我要写的主题,也一直倾囊相授他的知识。汤姆生(Glenys Thomson)和包德摩(Walter Bodmer)在遗传学的题材上,给了我不少中肯的意见。恐怕他们尚不满意我所修正的,但希望他们认为我已经有相当的改进。我非常感谢他们所花的时间和耐心。此外,约翰‧道金斯(John Dawkins)正确地指出可能造成误导的措辞,而且还建议我如何改写。我称史丹伯(Maxwell Stamp)「聪明的外行人」,是再恰当不过的。他指出我初稿中很重大的瑕疵,使得完稿得以改善。

  其他在各章节给我建设性的批评或专业建议的人有:梅纳史密斯、莫里斯、麦舍(Tom Masher)、琼斯(Nick Blurton Jones)、凯陶威尔(Sarah Kettlewell)、韩佛瑞(Nick Humphrey)、柯拉顿布罗克、强生(Louise Johnson)、格拉汉(Christopher Graham)、帕克(Geoff Parker)和崔弗斯。至于希罗(Pat Searle)和维霍宜文(Stephanie Verhoeven)打字熟练而且敬业乐群,也予我相当的鼓舞。

  最后我想感谢牛津出版社的罗杰斯(Micheal Rodgers),他不只给原稿善意的批评,而且在出版本书的过程完全投入,使得本书可以顺利出版。
 
道金斯
一九七六年

再版序

新思想在燃烧


  《自私的基因》一书出版十二年来,主旨已成为教科书的正统思想。

  过程是十分弔诡的,不太简单;书刚出版时并不被评为革命性的书,后来却赢得完全相反的看法,再到现在成为正统的思想。让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怎么一回事?

  相当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一开始书评都对本书很满意,而且也不将它当作具争议性的书。经过几年却渐渐生出争议,竟被广泛认为是部偏激的异端主义作品。但是,当本书被称为异端主义的「美誉」逐渐升高后,几年下来,「内容」似乎又不再令人觉得那么极端,而愈来愈为人所接受。

  ■看待达尔文理论的新方法

  「自私的基因」理论是达尔文的理论,虽然他不曾从这观点来表达,但我想他应该会赞同我的观点。实际上,这是正统的新达尔文主义(neo-Darwinism)的逻辑延伸,而以某种新形象来表达。它从基因的眼光来看本性,而不着眼于个体。它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而不是另一个不同的理论。在《延伸的表现型》(The Extended Phenotype)一书的前几页开场白,我曾用奈克方块(Necker cube)的隐喻来解释。奈克方块是在书面上是个平面的图形,但让人感觉像是个透明的立体方块。

  当你注视它几秒钟,它会换成另一个不同的方向面对着你(你会看到方块的顶面)。再继续注视得久些,它又会转回原来的方块(你看到方块的底面)。两种方块与我们视网膜上的线条讯息都是相吻合的,所以我们的大脑也很乐意轮替这两种方块的影像,两者并没有不同。

  我的重点是,看天择有两种方式,从基因的角度或是从个体的角度。如果了解得很恰当,那它们是相等的——也就是对相同真理的两种观点。你可以从一种角度跳到另一种,但仍然是相同的新达尔文主义。

  现在我认为这样的比喻太谨慎了。科学家最大的贡献,与其说是提出新理论或揭开新事实,不如说是发现以新的方法看旧理论或事实。奈克方块的模型是误导的,因为它暗示两种观察的方式一样好。更确切地说,那种比喻只对了一半,因为「角度」不像理论,无法以实验来判断;而无法以实验来判断,就表示无法利用我们熟悉的对错标准去判断。不过在最好的情况下,改变眼光可能可以达到比理论更高的境界。它可以推向全然的思考状态中,许多令人兴奋而且可试验的理论因而产生了,且无法想像的事实也会揭露出来。但是奈克方块的比喻完全缺乏这些;它只抓住视觉跳跃的概念,却无法判断价值何在。

  我们所讨论的并不是如何跳到相等的观点,而是更极端的情况:让整个形象都改变!

  我不敢说,自己在这方面有何浅见。然而因为这样,我更不想将科学和「科学普及」作明确的划分。想要解释那些仅出现在技术性文献上的概念,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它需要深入的语文技巧和启发性的比喻。但如果你使力创新语言和比喻,最后肯定会有一番新看法。就如我刚才谈过的,新颖的看法本身就是科学界原创性的贡献。

  爱因斯坦绝非通俗科学作家。但我常常猜想,他生动的比喻对他自己的思考,要比对我们这些人的帮助还要多——爱因斯坦为了能生动比喻而进行的思考,不也助燃了他创造的天分吗?

  ■从基因的角度看演化

  一九三○年代早期,费雪(R. A. Fisher, 1890-1962,英国族群遗传学家、统计学家)和其他新达尔文主义的伟大前卫人士,就说明了达尔文主义基因角度的观点;到了一九六○年代,汉弥敦和威廉斯又有更详细的解说。他们的洞察力独具眼光。但我觉得他们的解释太简明,劲力不足。

  我相信,更深入而成熟的解释,可以将生命的细节放在心中或脑中的正确方位。我一直想写这样一本从基因的眼光来看演化的书。书中会把例子集中在社会的行为,以纠正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渗入达尔文主义的群体选择主义(group-selectionism)。

  机会来了,一九七二年因为英国工业抗争导致停电,中断了我的实验研究,我便开始写这本书。写了仅仅两章之后,不巧灯火管制结束,我的写书计画就搁在一边;直到一九七五年,我有一年休假,才又拿起笔来。那时书中的理论也扩展了,特别是因为梅纳史密斯和崔弗斯的贡献。我现在才了解到,那时正是许多新观念正在酝酿的神祕时期。我当时写《自私的基因》就有些像得了一场兴奋的高烧。

  ■创意独具的新主题

  牛津大学出版社找我出第二版时,他们坚持不需要革新,不需要扩大内容,不需要逐页订正。有些书在他们的观念里是需要相当修订的,但《自私的基因》不是。不过我还是作了增补。

  本书第一版在撰写时,模仿了当代充满朝气的特质。那时国外正弥漫着一阵改革的气息,闪烁着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那充满着愉悦的黎明。到了这第二版时,受时代的影响更深了。新发现的事实丰富了它的内容,复杂和谨慎则成了它身上的标记,而且仍实话实说。还有全新的章节,探讨切中时机并具创意的主题,以带动革命开端的新气氛——这就是第十二和十三章。

  我的灵感是在新旧两版之间的几年,受这领域的两本书所启发的:爱梭罗德(Robert Axelrod, 美国政治科学学家)所写的《合作之演化》(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提供了我们对未来的某些期望;及拙作《延伸的表现型》,因为它填满了我那几年岁月,并且因为它可能是我写过最好的一本书──而值得推荐给你。

  「好人会出头」(Nice guys finish first)这个标题是从「地平线」(Horizon)电视节目借用的。这节目是我在一九八五年英国广播电台(BBC)推出的,是一部五十分钟的纪录影片,内容从赛局理论的方法探讨合作演化。这部影片与另一部「盲眼钟表匠」(The Blind Watchmaker)都是同一位制片——泰勒(Jeremy Taylor),对他的专业,我致以崇高的敬意。从这个主题的处理已显明,「地平线」的制作群已脱胎换骨成了高级学术专家,他们制作的一些节目在美国也可以看到,但常常多加了一个「新」(Nova)字。

  第十二章所要感谢的,不仅是章名借自那部纪录片,也要感谢泰勒和「地平线」的同仁们,让我有与他们一起密切工作的经验。

  ■志谢

  最近我听到一件无法苟同的事情:一些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喜欢将他们的名字,挂到自己压根没参与的作品中。很明显的,有些资深的科学家要求在论文上挂名,而他们的贡献只限于提供实验室空间、研究经费,以及编校稿件。据我所知,这些人所有的科学声望,可能都是学生和同仁的工作成果堆积出来的。

  我不知道该怎么阻止这样不诚实的行为。或许学术期刊的编者应该拿到每一位作者的具名切结书,清楚说明他们的贡献。这只是顺便提到的。我在这里提起这种事,是因为要做一个对比。柯若宁(Helena Cronin,英国哲学家,着有《蚂蚁与孔雀》)替我很仔细地修正了每一行每一字,但她坚决拒绝在本书的新版本中挂名。我很感谢她,而且很抱歉的是,我的致谢谨此而已。

  我也要感谢黎得利(Mark Ridley)、玛丽安‧道金斯和格拉分(Alan Grafen)的忠告及对某些段落建设性的批评。并感谢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韦伯斯特(Thomas Webster)、麦格林(Hilary McGlynn)和其他同仁,对我的唐突及拖延的包涵。
 
道金斯
一九八九年

图书试读

为什么我们是「人」?

当有智慧的生命发现了自身存在的理由时,可以说,他们已迈入了成年。假如外太空的确有更高智慧的生物,而且曾经造访地球;为了评估我们的文化水准,他们会问的第一个问题当然是:「地球人发现了演化没有?」

生命体尽管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三十多亿年,但并不知道所以然,直到其中有个人弄清楚了其中究竟,他就是达尔文。凭良心讲,在达尔文之前已有人约略知道了这个事实,但达尔文是第一个扎实又有条理地说明「我们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的人。当好奇的孩子问到如本章章名这样的问题时,达尔文给了我们一个明智的答案。而且再面临更深入的问题,例如「生命有意义吗?」「我们为什么而活?」「人是什么?」的时候,我们也不再需要诉诸迷信了。

■是自私还是利他

时至今日,演化论就跟「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一样,已经普遍获得接受,但是达尔文这项革命性理论的应用范围,却还有待推广。动物学在大学中也还不算一门主要的学科,甚至决定选修该学分的学生,在事前也未多明白它的意义。在哲学及其他人文科学的学科里,至今所讲授的,还好像这世上未曾有过达尔文这人似的。

无疑地,时间将会改变这一切。但不管如何,本书无意再对达尔文主义广泛探讨了;这本书将要探究的是,演化论对某些特殊论点造成的影响,尤其是想探讨「自私」(selfishness)和「利他」(altruism)两者的生物本质。

■基因极度自私

本书所要讨论的主题是:我们及其他所有的动物,都是由自己的基因所制造的机器。但在进入讨论之前,我想简要地澄清我要讨论的问题是哪些,而不想讨论的又是哪些。

比方讲吧,假如有一个在芝加哥帮派里的人,享受既富有又长命百岁的生活,我们就会猜想他可能拥有以下几种特质:心狠手辣、快枪手、善与达官显贵交朋友。这些猜测都不是绝对没理的推论,因为如果你知道他如何在江湖发迹和存活,的确可以针对这个人的特征作某些臆测。

同样的,我们的基因在高度竞争的世界中,也存活了数百万年。就凭这一点,就足以去推想基因有哪些特质了。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拿到一本叫做《自私的基因》的書,讀完之後,我對「合作」這件事有了非常深刻的體會,而且這個體會,完全是從我平日和鄰居們的互動中產生的。 我住的社區,大家平常不太熟,但有時候遇到一些需要大家一起出力的事情,比如說,停水的時候,鄰居們就會互相分享水源,或者一起討論怎麼解決。有時候,垃圾回收的時間到了,大家也會互相提醒。這些小小的互動,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在這些特定的時刻,大家反而願意伸出援手,互相合作呢?這本書讓我聯想到,這種合作,是不是也是一種在特定情境下的「自私」?比如說,鄰居分享水源,他知道,等到自己也需要的時候,別人也會伸出援手,這是一種「互惠」的原則。或者,大家一起提醒倒垃圾,這樣大家都不會被罰款,這也是一種「規避風險」的「自私」考量。甚至,當大家一起合作解決問題時,那種群體感和歸屬感,也會讓人覺得很舒服,這種心理上的滿足,也是一種「自私」的回報。我突然覺得,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無私」的合作,其實都隱藏著一些潛在的利益交換,或者說,是一種為了整體利益最大化而採取的策略。這本書讓我對「利他」和「自私」的界線更加模糊,也讓我意識到,即使是看似簡單的合作行為,背後也可能牽扯著非常複雜的動機和考量。這種對人際互動的全新理解,讓我感到非常驚喜,也讓我開始更仔細地去觀察和分析身邊的各種社會現象。

评分

我最近在讀一本很有趣的書,叫做《自私的基因》。這本書實在是太有啟發性了,我讀著讀著,就開始聯想到我那些總是愛「管閒事」的朋友們。 我有一個朋友,他總是熱衷於幫別人解決問題,不管是生活上的還是工作上的,他都會義不容辭地伸出援手。以前,我總覺得他就是個熱心腸,不懂得拒絕。但讀了這本書之後,我開始換個角度思考。會不會,他這樣做,其實也是一種「自私」呢?他從幫助別人中獲得了被需要、被感謝的感覺,這種被認同的價值感,對他來說是不是一種回報?這種回報,讓他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甚至讓他感到快樂。如果他從來沒有得到過這些,他還會這麼熱情嗎?我甚至想到,有些人為了在團體中建立自己的聲望,會不斷地表現出「無私」的一面,他們藉由幫助別人來鞏固自己的地位,獲得好人緣。這種「好人」的形象,對他們來說,可能就是一種更重要的「利益」。所以,當我們看到很多「助人為樂」的行為時,除了表面上的善良,是不是也應該去看看,行為者內心深處,是否也在尋求某種形式的「滿足」或「回報」?這種「回報」可能不是金錢,而是心理上的慰藉,是自我價值的肯定。這本書讓我對「利他」行為有了全新的詮釋,我開始覺得,很多我們以為純粹的善意,其實也夾雜著一些複雜的、甚至可以說是「自私」的動機。這讓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我想像的還要微妙和有趣。

评分

最近,我沉迷在《自私的基因》這本書裡,但有意思的是,書裡關於基因的討論,卻讓我開始關注我自己的「成長」和「選擇」。 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我們人生中的每一個選擇,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有多少是被外在環境、被他人期望所塑造的?我想到我過去的一些重要決定,比如選擇大學科系,選擇工作,甚至是選擇伴侶。我常常問自己,當時是真的熱愛那個科系,還是因為分數剛好到,或是聽說那個科系比較有前途?工作選擇也是,是為了興趣,還是為了薪水和穩定?甚至在感情上,是不是也受到過「別人都這樣」的影響?這本書讓我感覺,我們就像是被設定好的程序,在不斷地執行著某些指令,而這些指令,有時候並不是源自我們內心深處真正的渴望,而是被社會主流價值觀,或是家人的期望所影響。這種被影響的狀態,有沒有可能也算是一種「自私」的體現?因為我們「自私」地選擇了安逸,選擇了符合大眾期待的道路,而不是去冒險,去探索真正屬於自己的可能性。我開始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自我實現」?是融入社會,還是活出獨特的自我?這本書讓我對「自由意志」產生了懷疑,也讓我開始渴望去釐清,在我人生中的每一個選擇背後,真正的主導者是誰。這種自我審視,讓我感到有些不安,但同時也有一種想要掙脫束縛,去尋找更真實自我的衝動。

评分

天哪,最近在讀一本叫做《自私的基因》的書,但說實話,我看完之後,腦袋裡冒出來的不是書裡的那些基因啦、演化論啦,而是我自己的生活觀察,還有一些過去我從沒仔細想過的問題。 比如,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在意別人的眼光?有時候,明明知道這樣做不對,或者根本不喜歡,但為了融入群體,為了不被貼上「奇怪」的標籤,我們還是會默默地跟著做。這難道不是一種隱藏的「自私」嗎?我們渴望被認同,害怕被孤立,這一切的行為,其實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深處的某種需求,即使這個需求聽起來很無私,像是「為了大家」,但究其根本,還是為了讓自己在群體中有個安穩的位置。我想到我以前在公司,明明覺得某個專案的方向有問題,但因為大家似乎都ok,我也不敢提出異議,怕被說成是「愛找麻煩」。事後回想,那種恐懼和壓抑,不就是一種為了「維持和諧」而犧牲自己真實想法的「自私」行為嗎?它並不是為了別人真的好,而是為了讓自己免於麻煩,免於被排擠。這種對社會規範的順從,還有對他人評價的在意,讓我開始反思,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為你好」,其實只是為了讓自己心安理得,為了讓自己在社會這個大染缸裡,能找到一個比較舒服的角落。我甚至聯想到,一些政治人物的行為,他們說要為民服務,但有時候是不是也只是為了爭取選票,讓自己能繼續保有權力,這難道不是一種更大的、更系統化的「自私」呢?這本書真的開啟了我很多奇妙的聯想,雖然它講的好像是生物學,但連結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係、社會現象,真的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

评分

最近,我被一本叫做《自私的基因》的書給徹底震撼了,雖然書名聽起來好像很學術,但它引發了我對人性深層次的思考,那種感覺就像是我平時的生活中,很多模糊的感受突然有了具體的解釋。 我開始仔細觀察身邊的人,以及我自己。你會發現,很多人為了達到某些目的,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犧牲」或「奉獻」。但當你深入去想,這些「犧牲」背後,是不是真的完全沒有一點點為自己的考量?比如說,父母對孩子的愛,那種無私的付出,我們總是歌頌。但有沒有可能,這種愛,也包含了一種希望孩子能延續自己的基因、自己的價值觀,或者說,是一種對自己「血脈」的執著,這也算是一種「自私」的體現?又或者,一個人為了追求事業上的成功,可以放棄很多休息時間,投入大量精力。這看起是為了公司或為了夢想,但內心深處,難道不是對個人成就、對被認可的渴望在驅動著嗎?這種對「成功」的定義,對「價值」的追求,如果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內在需求,那又為了什麼呢?我想到我的一些朋友,他們總是熱衷於幫助別人,幫到讓自己都筋疲力竭。我曾經覺得他們是聖人,但現在想想,也許他們從幫助別人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這種滿足感,其實也是一種「自私」的獲取。這種「自私」並非貶義,它更像是一種驅動我們行動的內在力量,讓我們在與世界的互動中,不斷地尋求自己的意義和定位。這本書讓我對「好人」和「壞人」的界線變得模糊,也讓我重新審視了各種行為背後的動機,感覺自己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