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思維的瘋狂矛盾:大衛哈維新解馬剋思與《資本論》

資本思維的瘋狂矛盾:大衛哈維新解馬剋思與《資本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Harvey
圖書標籤:
  • 馬剋思主義
  • 資本論
  • 大衛哈維
  • 批判理論
  • 社會學
  • 經濟學
  • 政治經濟學
  • 空間理論
  • 矛盾分析
  • 現代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當資本主義統治世界,當經濟危機管理國傢
  東西方政治強權新秩序重整
  馬剋思留給世人,是警告?或預言?

  剋萊恩(Naomi Klein):哈維在他的領域激發瞭一場革命,激勵瞭這個世代的基進知識分子。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專文推薦:
  身為當代頂尖的馬剋思主義學者,哈維延續《資本社會的十七個矛盾》的說法,指齣當前的三大矛盾對資本主義的存續構成重大的挑戰。
  
  2018年是馬剋思誕生兩百週年,我極為樂見本書有瞭中譯本,讓讀者得以更理解馬剋思的思想精華與哈維的理論創見。

  繼暢銷作《資本主義的17個矛盾》後最新力作,西方最具權威性馬剋思研究專傢──大衛哈維,重新判解馬剋思與《資本論》

  時間與曆史,證明瞭馬剋思的卓見!
  破解當代資本危機的密碼,就在《資本論》裏!

  在「一帶一路」大戰略下,一個穿透中亞奔嚮歐洲、高速高承載的鐵路網正在醞釀……眼下一場革命正席捲著全球經濟的相對空間,是的,又一場!這場革命之所以興起,並不因為它本身有多麼美妙或多麼可欲,隻因為這是資本逃避衰退和貶值的最好齣路,其目標正是吸收過剩資本。

  資本主義曆史中那些看似在劫難逃、錶現為不可抗力的過程,為何實際上皆是資本自身的産物……馬剋思在《資本論》和其他政治經濟著作裏想走的路,就是斬斷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日常運作的迷障,直取其內在運動規律的本質,用經過抽象的模型編織齣一個資本無窮積纍的簡化理論。

  大衛‧哈維,全球最知名的馬剋思研究權威,現職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特聘教授,講述馬剋思三十多年,風格活潑生動,見解新穎獨到。在《資本思維的瘋狂矛盾:大衛哈維新解馬剋思與《資本論》》一書中,大衛哈維引領讀者通讀三捲《資本論》,建構資本運動的完整圖像,點齣潛藏在資本流通路徑上的危機引爆點,剖析全球政治社會運動背後的經濟基礎。他不隻以清晰、精練的語言闡述《資本論》的洞見,更參照一百五十年來資本主義的發展,更新瞭馬剋思的理論。就連初次接觸馬剋思的讀者,都能藉本書一探當代資本危機的來龍去脈。

各界好評

  一股堅定而明智的左翼之聲。──《金融時報》

  哈維在他的領域激發瞭一場革命,激勵瞭這個世代的基進知識分子。──剋萊恩(Naomi Klein),加拿大知名記者、作傢和社動人士

  哈維是位學富五車的基進分子,他的文章絕無新聞報導式的陳腔濫調,隻有滿滿的事實和審慎的思慮。──森內特(Richard Sennett),倫敦政經學院社會學教授

  哈維啓發瞭我,也啓發瞭那些熱切盼望正義新世界的人士。他是進步陣營中最富洞見和智識的思想者。──瓊斯(Owen Jones),《權勢集團》(The Establishment)作者

  十年來,全球資本主義再度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與政治衝突,在在證明馬剋思的(經濟)思想曆久彌新,具有高度的現實性與解釋力。──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現職紐約市立大學(CUNY)研究生中心特聘教授,講述馬剋思三十多年,風格活潑生動,見解新穎獨到。《資本論》網路課程於 Youtube 完全公開,廣被來自全世界的人們下載收看,每堂綫上課程影片的播放次數達數韆至數萬,超過一百種語言的字幕已完成或正在製作。

  授課之外更辛勤寫作,主要著作包括《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 2014,聯經齣版)、《資本之謎》(The Enigma of Capital, 2010)、《挑戰資本主義:大衛哈維精選文集》(The Ways of the World, 2016)等數十種。

譯者簡介

毛翊宇


  就讀政治大學哲學係期間初識《資本論》,奠定往後對馬剋思始終不變的閱讀和鑽研誌嚮,後來於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完成之學位論文,題目為〈《資本論》視角下的勞動經濟學:主流經濟學批判〉。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譯序
 
前言
第一章 資本,價值運動的圖像
價值運動/資本的貨幣形式/商品生産和剩餘價值生産
價值以貨幣形式實現/貨幣形式的價值如何分配/薪資勞動者
薪資勞動者/不同資本派彆之間的分配/價值運動的驅力
 
第二章 資本論
第一捲/第二捲/第三捲/資本的整體性/對政治實踐的一點啓示
 
第三章 貨幣,價值錶現
異化與貨幣改革/貨幣形式的發展/投資者階級興起
 
第四章 反價值:資本貶值理論
債務經濟/非生産勞動的沉重負擔/反價值的政治實踐
 
第五章 價值缺位下的價格
占有使用價值/利潤和價值的矛盾
 
第六章 論技術問題
技術變革/資本主義發展的七項要素/技術産業與拜物教
 
第七章 價值的時間與空間
創造世界市場/空間調整/《資本論》的三種時空/固定資本流通
不可移動的資本/資本的次級與三級循環
 
第八章 價值體係的生成
區域性壟斷/貨幣體係與價值體係/體係邊界的演變/
無償贈與的地理分布/體係間的緊張關係
 
第九章 經濟理性的錯亂
中國空前的生産性消費/美國和法國的先例/中國一帶一路政策
上升階級的反叛/普遍異化/價值實現領域的鬥爭/資本主義金融的宰製
 
結語
 
緻謝
註解
參考資料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萬毓澤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


  身為當代頂尖的馬剋思主義學者,哈維極為多産,也積極介入全球的左翼知識活動與社會運動。這本《資本思維的瘋狂矛盾:大衛哈維新解馬剋思與《資本論》》齣版於2017年,也是馬剋思《資本論》第一捲齣版一百五十週年,極具紀念價值。雖然晚近有好幾部馬剋思的新傳記齣版,但正如哈維所言,這些著作「似乎都把馬剋思的思想和等身钜著視為十九世紀的古董,而將其和馬剋思的遺骸一同埋葬在海格特公墓裏」。

  但十年來,全球資本主義再度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與政治衝突,在在證明馬剋思的(經濟)思想曆久彌新,具有高度的現實性與解釋力。用哈維的話來說,「如果將他的思想拿到今天來看,其理論甚至比放在他寫作的年代更貼近現實」。

  本書與哈維先前的幾本著作(特彆是《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以及兩捲《跟大衛哈維讀《資本論》》)有高度的延續性,在當代的左翼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占據瞭重要的位置。這些著作不僅細密地闡述、重建馬剋思的論述邏輯,還試圖對其進行政治性的閱讀,重新思考「解放政治」的問題。

  本書約有一半的篇幅(尤其是一至四章:〈資本,價值運動的圖像〉、〈《資本論》〉、〈貨幣,價值錶現〉、〈反價值:資本貶值理論〉)可視為《資本論》三捲的要點提示,精簡描述瞭馬剋思的經濟理論,並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見圖錶二)。請務必注意,《資本論》的三捲的抽象層次、研究問題各有不同。從第一捲討論的價值「增殖」,到第二、三捲的價值「實現」與「分配」,三捲的推論環環相扣,形成一個「藝術的整體」(馬剋思語)。哈維說得很好:「很多人強烈偏愛隻從第一捲的價值增殖角度看資本,輕忽瞭其他兩捲對價值實現和價值分配的研究。……這種偏見必導緻嚴重的錯誤。將資本視為一個整體的觀點,意謂清楚認識到資本的不同階段如何互為前提和結果。每個階段既獨立自主又包含在整體的運動中。」

  哈維是英美學界最早關注《資本論》第二、三捲的學者之一(但他對第三捲的「利潤率趨嚮下降的規律」有許多批評),這本書也不例外,一方麵精準呈現瞭三捲的論點,一方麵又不斷在理論、曆史與現實之間穿梭,讓讀者不緻迷失在抽象程度極高的文字之中。

  但哈維絕不隻是照本宣科,他還試圖處理瞭一些在馬剋思主義經濟學當中極富爭議的議題(如第四章討論的非生産性勞動)。更重要的是,哈維不斷試圖從馬剋思的理論中讀齣政治意涵。比如說,哈維根據他對《資本論》第二捲的閱讀,認為「對價值的占有和掠奪很大部分發生在價值實現那端」。

  由此齣發,他認為當代的反資本主義運動不能隻關注價值生産的麵嚮(生産領域內的對抗),還必須關注價值的實現與分配。在價值實現的領域,「鬥爭的兩造是買者和賣者,市場上發生著對不公平交易和掠奪式積纍的反抗,例如城市發展的仕紳化、抵押財産被銀行沒收」;此外,為瞭實現價值(將商品順利齣售)而成形的各種「創造及管理人類渴求、需要和慾望的技術」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導緻政治、文化、美學、宗教、哲學等各領域的反抗活動(例如反商品化運動),不應輕率忽視;而當我們把焦點轉移到價值的分配,則必須「分析不同資本派彆和國傢機器之間的角力」。換言之,左翼必須關注「資本總流通內對抗資本權力的各種社會政治鬥爭」,思考「策略結盟」的可能性。

  不是所有馬剋思主義者都完全支持這種看法,但不論同意與否,都值得與哈維展開更深入的對話。

  本書另一項可能引起爭論的論點,是哈維反對任何「著重單一因素」(single bullet)的社會變遷理論。他認為,資本主義內部有七項要素,包括工藝技術、自然關係、社會關係、生産方式、日常生活、思想觀念和製度框架,這些要素彼此緊密相連卻又相互獨立,也因此,「挑戰之所以如此艱钜,就是因為需要大幅改革的地方遍及全部七項要素」,而「蘇維埃共産主義的失敗,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因為忽略瞭全部七項要素的相互影響……認為隻要革命生産力就可以走上共産主義道路」。

  我認為這是值得左翼政治嚴肅思索的課題。

  哈維延續《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的說法,指齣當前的三大矛盾對資本主義的存續構成重大的挑戰。首先,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日益惡化;其次,「無止盡復閤式成長」已達到瓶頸,經濟成長的壓力落在信用形式的貨幣之上,而不斷走嚮失控;最後,則是普遍異化的狀態,全球許多勞動者都麵臨工作單調、雇用不穩定、失業、薪資停滯,而收入較穩定的人也難逃無邊無際的消費主義的羅網。

  資本主義的運動規律、多重矛盾與危機趨勢,帶來瞭近乎「瘋狂」的經濟理性:「過去四十年來我們經曆瞭一次又一次的錯亂。無用武之地的過剩勞動日益擴大、呆立在過剩資本旁邊,兩者雖並列卻無法湊在一起生産人們亟需的使用價值」。

  本書對價值增殖、實現、分配等各領域的分析,為抵抗、超越資本主義提供瞭大量的綫索。歸根究柢,哈維的立場是貼近古典馬剋思主義的。他強調,「解放政治的目標在於,除去加諸於龐大生産力之上的社會政治束縛,換句話說,讓生産力擺脫資本統治與日益至高極權的國傢機器形式,這個任務再明確不過。」

  在一個擺脫瞭資本統治與國傢專製的社會中,「一群共同管理勞動過程和生産資料的聯閤勞動者,彼此互助閤作並藉此滿足自身的渴求、需要或慾望」。

  今年是馬剋思誕生兩百週年,我極為樂見本書有瞭中譯本,讓讀者得以更理解馬剋思的思想精華與哈維的理論創見。是為推薦序。

譯序

  翻譯在中文是一門源遠流長的事業,我從事翻譯,僅遵循諸先輩韆錘百鍊的教誨。我相信翻譯最重要的是思想,思想不對,技巧再好也是枉然。要學傅雷,追求神似而非形似;要學思果,旨在譯意而非譯字。隨時自問:「這句翻譯像中文嗎?」破壞瞭中文的語言結構,縱使一字一句忠實於原文,結果肯定不忍卒讀。思果說得好,中文世界的人說瞭幾韆年的話,英文所能錶達的,中文難道就不能找到通情達義的話重述嗎?

  然而,馬剋思理論的翻譯有其特性,資本主義對老祖宗而言是「數韆年來未有之變局」,批判資本主義不是人生感悟、而是科學分析,如果老祖宗那裏有現成的可撿,又何須一代代人辛苦譯介?餘光中說,翻譯是要還原文字背後的「經驗」,在原文的限製下,用中文重新錶達該經驗。但就馬剋思理論來說,要還原的是經驗背後的「抽象規律」,重新錶達時可用的中文,過往傳統幾乎付之闕如、能從日常語言藉鏡的也不多。更麻煩的是,馬剋思說,《資本論》就算細節上的缺點難免,仍是個「藝術的整體」,此話用來形容大衛哈維的著作同樣貼切。譯大衛哈維,如果用詞單調、沒有捕捉到靈動意象與如沸熱情,就太對不起他瞭。當然,任我臉皮再厚,上麵的要求我也不敢說自己完全做到瞭。隻是在這些要求的煎熬下,我對先輩所謂「翻譯是創作、翻譯是重寫」有瞭深刻體會。有些句子我一改再改,改到自己終於滿意時,再迴頭去看原文,突然覺得兩段文字雖係齣同源,卻已經各有獨立的生命瞭。

  我在翻譯時,常常為瞭自己沒有避開先輩的大忌而心虛,但我這樣做也是有理由的。在概念密度過高的語句裏,加入一些「贅字」可以起到區隔和拉長的作用。以抽象名詞為主詞或受詞的中文,讀起來固然有些深澀,但這種句法難道沒有反映某種抽象的思維方式嗎?在未嘗太過拗口的情況下,不妨保留這種思維的優點。

  自上個世紀初的五四運動以來,多少仁人誌士前僕後繼地譯介馬剋思,甚至有不少譯傢,例如我崇拜的王實味,在嚴峻的政治環境下為瞭忠於自我而犧牲生命。縱使如此,中文還是虧欠馬剋思太多瞭。遙想過去五十多年,用中文寫成的馬剋思,在這裏曾經是火燒島的通行證;在那裏嚮來是共産黨的官防章。馬剋思的真知灼見被埋沒瞭,如今雖然重見天日,但人們對它除瞭陌生還是陌生。大衛哈維評《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說這是他寫過最危險的一本書;馬剋思評《資本論》,說這是他射嚮資産階級的一顆炸彈。我敢保證,讀者手中這本《資本思維的瘋狂矛盾》危險程度絕對不遑多讓,更不是顆啞彈。這也是我承接此書翻譯工作所懷抱的使命,以馬剋思主義者改造社會的熱忱,為中文讀者搭起一座批判思想的橋梁。

  感謝中山大學萬毓澤老師的引介,給瞭我這個寶貴機會;感謝聯經齣版公司鄒恆月編輯的用心,讓本書譯稿盡善盡美。感謝這段因為翻譯廢寢忘食的日子裏,傢人的照顧、朋友的陪伴,以及晨寜的精神支持。

前言

  為瞭理解資本運行的奧祕,馬剋思窮盡畢生的光陰、付齣極大的努力。他對自己的工作深深著迷,馬剋思的目標,是發現那被他稱為「資本的運動規律」之物,及其對蕓蕓眾生無所不在的影響。他孜孜不倦地揭露現代社會中不平等和剝削的根源,更戳破那些為統治階級所喜好、驕矜自滿的庸俗經濟學理論。他尤其對資本主義為何如此容易發生危機感到好奇。馬剋思在1848年和1857年親曆過兩次經濟危機,從這些經驗中,他思考著: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究竟是否導因於戰爭、資源匱乏和農業歉收等外在衝擊,抑或來源於資本自身的運行方式?資本主義不可避免地走嚮危機,資本自身是否即為這一災難的始作俑者?時至今日,這些問題依然睏擾著經濟學傢。

  迴顧全球資本主義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令人眼花撩亂的軌跡和淒涼的境況,以及經濟衰退下數百萬普羅大眾的嘆息,此刻似乎正是讓我們重新審視馬剋思最佳的時候。也許在他的心血中,有著不可多得的奇見,足以令我們在思考現代社會所麵臨的問題時,洞悉這些問題的本質。

  很不幸的,要簡述馬剋思的研究結論並不容易,更不用說他那嚴謹的推理和詳實的例證瞭。確定馬剋思的本意之所以如此睏難,部分原因在於:他的論著大多未完成。在浩如煙海的文稿中,隻有一小部分得到馬剋思本人親自認可、以完成品的型式齣版麵世。其餘手跡則以數不清的筆記、草稿和批註形式留存著,有些是將來齣版的準備工作,有些僅僅為瞭自己釐清問題,內容有「假設如此,則……」之類的試作,也有許多針對批評和反駁所做的迴覆,這些批駁不僅來自其他著作傢,也來自馬剋思的設想。

  除瞭自己的思索,馬剋思的研究大量仰仗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性詰問,當時這領域主要受到亞當斯密、李嘉圖、馬爾薩斯、斯圖亞特、穆勒、邊沁等,以及許多其他思想傢的影響,因此,為瞭理解馬剋思的言論,我們時常必須對這些古典政治經濟學傢有一定認識。當我們把焦點轉嚮馬剋思的批判方法時,情況也是如此,馬剋思藉助德國古典哲學的成果;這個思想體係承襲自斯賓諾莎、康德等等哲學傢,最後由黑格爾集其大成,其根源則可追朔至希臘,馬剋思的博士論文即以希臘哲學傢德謨剋利特與伊比鳩魯為題。

  除此之外,構成馬剋思理論支柱的還有法國社會主義思想,這個學說的代錶有聖西門、傅立葉、普魯東以及卡貝等人。將這些思想流派兜在一起,似乎可以窺見一點馬剋思钜著的端倪瞭。

  馬剋思不是那種閑靜的理論傢,他比較像是一位躁動不安的思想開創者。馬剋思不僅閱讀政治經濟學、人類學和哲學著作,更閱讀商業和金融報刊、國會的議事紀錄和行政機關的視察報告,他越是得益於大量閱讀,就越是發展、豐富自己的觀點,雖然或許有人覺得這應該稱為修正既定的看法。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歌德、巴爾劄剋、但丁、雪萊……馬剋思如飢似渴地從這些文學傢身上吸取養分,文學巨人的思想精華在他的寫作中俯拾皆是,這令馬剋思的作品讀起來韻味無窮,尤其是《資本論》第一捲,本身就堪稱文學傑作,不僅如此,馬剋思更珍視文學經典帶來的啓發,他在其中看見瞭世界如何運作,也從文學的錶現手法得到許多靈感。

  馬剋思留下的可不隻這些,還有與各國友人之間的書信往返以及對英國工會活動傢的演說。在一八六四年遍布整個歐洲的勞動階級組成國際工人協會之後,他為這個組織撰寫的通訊,也成為他浩瀚著述的一部分。馬剋思不僅是一流的思想傢、理論傢和學者,還是社會活動傢和政治論戰的參與者。他生涯中收入最穩定的時期,是他固定為《紐約每日論壇》撰稿的那段日子,《紐約每日論壇》是當時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之一。馬剋思撰寫的專欄除瞭見解新穎,還包含對最新時事的具體分析。

  近年來,許多以馬剋思那個時代為題的研究相繼齣爐,這些研究圍繞著馬剋思的人際交往,以及他和當下政治氛圍、社會思潮和世界經濟之間的關係。其中,以斯珀伯(Jonathan Sperber)和斯泰德曼(Gareth Stedman)的著作最具價值,無論採何種觀點,都不能否認他們至少在某些方麵有所貢獻。萬分可惜,這兩位作傢似乎都把馬剋思的思想和等身钜著視為十九世紀的古董,而將其和馬剋思的遺骸一同埋葬在海格特公墓裏。對他們而言,馬剋思是個有趣的曆史人物,不過馬剋思的理論縱使一度有影響力,如今也早已灰飛煙滅。這兩位作傢都忘記瞭:馬剋思《資本論》研究的是「資本」,而非十九世紀的生活,哪怕馬剋思對這種生活有不少評論亦然。資本至今仍與我們同在,雖然在某些方麵生氣蓬勃,但在其他許多方麵卻百病叢生,甚至在循環積纍之際迫近危機、步上螺鏇形失控(spiraling out of control),縱使如此,資本依然陶醉在自身的成就裏而揮霍無度。
 
  馬剋思不隻把資本的概念看作現代經濟學的根本,也把它視為對資産階級社會之批判性理解的基礎。然而,就算把斯泰德曼和斯珀伯的著作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讀者也找不到哪怕一分一毫關於馬剋思如何分析資本的綫索,更不用說發現馬剋思的理論曆久彌新瞭。不諱言的,馬剋思的分析固然有部分已經不閤時宜,但我認為,如果將他的思想拿到現今來看,其理論甚至比放在他寫作的年代更貼近現實。馬剋思所分析的社會形態,在當時隻占據世界一個小小角落,如今不但早已遍及全球,其鮮明特色和震撼效應更是席捲每個所到之處(譯注:此處所稱社會形態即資本主義,十九世紀隻有英國為較典型的資本主義經濟,馬剋思也以當時的英國為主要分析對象)。

  在馬剋思的時代,政治經濟學還是一門百傢爭鳴的領域,與現在大不相同。這門學科發展至今,已經被一種稱為經濟學的、極端崇尚數學和數據的取徑竄得正統地位,這套自詡為理性知識的封閉體係號稱真正的科學,眼中除瞭國傢和企業決策外容不下其他。如今在科技進步一日韆裏下,電腦運算能力每兩年就翻一倍。建構、剖析龐大數據更是如虎添翼,這也讓經濟學傢們更有信心,認為這套方法可以應用的領域無所不包。對一些受大企業資助的知名分析師而言,這種信念自然讓他們開始想像一種理性管理的技術烏托邦(techno-utopia),智慧城市的概念即為一例,在這裏人工智慧可以主宰一切。這種幻想賴以生存的假設是:凡是不能被數據化的事物不是無關緊要就是子虛烏有。我並不是說數據沒有用,它可以非常有用,但空有大量資料並不代錶已經窮盡「知」的領域。堆砌數據無法解決現代人異化的問題,也無助於改善日益惡化的社會結構。

  馬剋思對資本的運動規律、內在矛盾和其根深柢固的非理性本質,提齣瞭極具先見之明的評論,在2007年至2008年的全球經濟崩盤和後續漫長的停滯麵前,馬剋思理論印證瞭自身相較於現代總體經濟學有多麼鞭闢入裏,目光局限於單一麵嚮的現代總體經濟學,在鋪天蓋地襲來的經濟危機麵前,顯露齣捉襟見肘的窘態。馬剋思獨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架構,對亟欲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的人來說是無價的思想財富。他的洞見值得嚴肅看待,並給予批判性的深入研究。

  那麼,迴到原本的議題,究竟我們要如何闡述馬剋思對資本的分析,以及所謂資本的運動規律呢?這一切又將如何有益我們理解當今的睏境?這兩個問題就是我接下來要探討的。
 

圖書試讀

將近2010年之際,國際貨幣基金和國際勞工組織做瞭一份聯閤報告,統整來自各方麵的估計,推算經濟危機造成的全球工作機會淨損失。結果美國的情況最嚴重,淨損失七百五十萬個工作機會,而中國的工作機會淨損失則是三百萬。所以說,中國在大約一年的時間內,以某種方式讓一韆七百萬甚至更多的人迴到勞動市場,這是個令人震驚而且史無前例的錶現。
 
中國究竟如何以這麼快的速度吸收大量過剩勞動?看來似乎是因為中央政府昭告所有單位,要盡其所能地推動更多基礎建設和大型項目,銀行則被告知要給開發者無限製的貸款。在美國,當聯邦儲備係統和財政部於2008年將貨幣交到銀行手中時,那些銀行用這筆貨幣來償還不良債務,他們稱此為去槓桿化,有些甚至還用這筆貨幣買迴自己的股份。美國政府並沒有指揮銀行的權力,而中國銀行體係則以不同的方式運作。在中國,一旦銀行被中央政府要求放齣貸款,他們就放齣貸款。很顯然的,銀行在這個過程中也順帶製造齣一批超級富豪。突然之間中國冒齣瞭為數不少的億萬富翁,其規模僅次於美國。
 
中國推動大規模建設的計畫,是靠債務進行融資的,其債務於2007年至2015年間擴增至原本的四倍。截至2016年,公開的債務已經高達GDP的250%。這些債務同時延伸到生産領域與消費領域,傢戶債務也急劇上升,這並不讓人意外,否則究竟是誰買下瞭那些新住宅呢?擴大信用將房地産價格往上推,對房屋價值的投機炒作變得更加猖狂。2016年夏季,中國全國的住房價格在一年內就上漲瞭7.5%,前十大都會區的漲幅則是20%。同時之間,中央、地方和各級市政府也深陷藉貸的泥沼。各種小道消息於2014年甚囂塵上,據說影子銀行體係和各級市府財政內部潛藏著大量不良信貸。對某種金融崩盤可能迫在眉睫的恐懼,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媒體上爆發。不過,中國的債務並非以美元而是以本國貨幣結算。因此並沒有遭到外部乾涉的可能,舉例而言,就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海外債券持有人對不幸的希臘那樣。中國的中央政府持有龐大外匯儲備可資運用,此前金融機構麵臨財務睏難時,外匯儲備就曾被用於對其進行資産重組。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