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思维的疯狂矛盾:大卫哈维新解马克思与《资本论》

资本思维的疯狂矛盾:大卫哈维新解马克思与《资本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Harvey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资本论
  • 大卫哈维
  • 批判理论
  • 社会学
  • 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空间理论
  • 矛盾分析
  • 现代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当资本主义统治世界,当经济危机管理国家
  东西方政治强权新秩序重整
  马克思留给世人,是警告?或预言?

  克莱恩(Naomi Klein):哈维在他的领域激发了一场革命,激励了这个世代的基进知识分子。

  万毓泽(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专文推荐:
  身为当代顶尖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哈维延续《资本社会的十七个矛盾》的说法,指出当前的三大矛盾对资本主义的存续构成重大的挑战。
  
  2018年是马克思诞生两百週年,我极为乐见本书有了中译本,让读者得以更理解马克思的思想精华与哈维的理论创见。

  继畅销作《资本主义的17个矛盾》后最新力作,西方最具权威性马克思研究专家──大卫哈维,重新判解马克思与《资本论》

  时间与历史,证明了马克思的卓见!
  破解当代资本危机的密码,就在《资本论》里!

  在「一带一路」大战略下,一个穿透中亚奔向欧洲、高速高承载的铁路网正在酝酿……眼下一场革命正席卷着全球经济的相对空间,是的,又一场!这场革命之所以兴起,并不因为它本身有多么美妙或多么可欲,只因为这是资本逃避衰退和贬值的最好出路,其目标正是吸收过剩资本。

  资本主义历史中那些看似在劫难逃、表现为不可抗力的过程,为何实际上皆是资本自身的产物……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其他政治经济着作里想走的路,就是斩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常运作的迷障,直取其内在运动规律的本质,用经过抽象的模型编织出一个资本无穷积累的简化理论。

  大卫‧哈维,全球最知名的马克思研究权威,现职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特聘教授,讲述马克思三十多年,风格活泼生动,见解新颖独到。在《资本思维的疯狂矛盾:大卫哈维新解马克思与《资本论》》一书中,大卫哈维引领读者通读三卷《资本论》,建构资本运动的完整图像,点出潜藏在资本流通路径上的危机引爆点,剖析全球政治社会运动背后的经济基础。他不只以清晰、精练的语言阐述《资本论》的洞见,更参照一百五十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更新了马克思的理论。就连初次接触马克思的读者,都能借本书一探当代资本危机的来龙去脉。

各界好评

  一股坚定而明智的左翼之声。──《金融时报》

  哈维在他的领域激发了一场革命,激励了这个世代的基进知识分子。──克莱恩(Naomi Klein),加拿大知名记者、作家和社动人士

  哈维是位学富五车的基进分子,他的文章绝无新闻报导式的陈腔滥调,只有满满的事实和审慎的思虑。──森内特(Richard Sennett),伦敦政经学院社会学教授

  哈维启发了我,也启发了那些热切盼望正义新世界的人士。他是进步阵营中最富洞见和智识的思想者。──琼斯(Owen Jones),《权势集团》(The Establishment)作者

  十年来,全球资本主义再度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冲突,在在证明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历久弥新,具有高度的现实性与解释力。──万毓泽,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


  现职纽约市立大学(CUNY)研究生中心特聘教授,讲述马克思三十多年,风格活泼生动,见解新颖独到。《资本论》网路课程于 Youtube 完全公开,广被来自全世界的人们下载收看,每堂线上课程影片的播放次数达数千至数万,超过一百种语言的字幕已完成或正在制作。

  授课之外更辛勤写作,主要着作包括《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 2014,联经出版)、《资本之谜》(The Enigma of Capital, 2010)、《挑战资本主义:大卫哈维精选文集》(The Ways of the World, 2016)等数十种。

译者简介

毛翊宇


  就读政治大学哲学系期间初识《资本论》,奠定往后对马克思始终不变的阅读和钻研志向,后来于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完成之学位论文,题目为〈《资本论》视角下的劳动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批判〉。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译序
 
前言
第一章 资本,价值运动的图像
价值运动/资本的货币形式/商品生产和剩余价值生产
价值以货币形式实现/货币形式的价值如何分配/薪资劳动者
薪资劳动者/不同资本派别之间的分配/价值运动的驱力
 
第二章 资本论
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资本的整体性/对政治实践的一点启示
 
第三章 货币,价值表现
异化与货币改革/货币形式的发展/投资者阶级兴起
 
第四章 反价值:资本贬值理论
债务经济/非生产劳动的沉重负担/反价值的政治实践
 
第五章 价值缺位下的价格
占有使用价值/利润和价值的矛盾
 
第六章 论技术问题
技术变革/资本主义发展的七项要素/技术产业与拜物教
 
第七章 价值的时间与空间
创造世界市场/空间调整/《资本论》的三种时空/固定资本流通
不可移动的资本/资本的次级与三级循环
 
第八章 价值体系的生成
区域性垄断/货币体系与价值体系/体系边界的演变/
无偿赠与的地理分布/体系间的紧张关系
 
第九章 经济理性的错乱
中国空前的生产性消费/美国和法国的先例/中国一带一路政策
上升阶级的反叛/普遍异化/价值实现领域的斗争/资本主义金融的宰制
 
结语
 
致谢
註解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万毓泽 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身为当代顶尖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哈维极为多产,也积极介入全球的左翼知识活动与社会运动。这本《资本思维的疯狂矛盾:大卫哈维新解马克思与《资本论》》出版于2017年,也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一百五十週年,极具纪念价值。虽然晚近有好几部马克思的新传记出版,但正如哈维所言,这些着作「似乎都把马克思的思想和等身鉅着视为十九世纪的古董,而将其和马克思的遗骸一同埋葬在海格特公墓里」。

  但十年来,全球资本主义再度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冲突,在在证明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历久弥新,具有高度的现实性与解释力。用哈维的话来说,「如果将他的思想拿到今天来看,其理论甚至比放在他写作的年代更贴近现实」。

  本书与哈维先前的几本着作(特别是《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以及两卷《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有高度的延续性,在当代的左翼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些着作不仅细密地阐述、重建马克思的论述逻辑,还试图对其进行政治性的阅读,重新思考「解放政治」的问题。

  本书约有一半的篇幅(尤其是一至四章:〈资本,价值运动的图像〉、〈《资本论》〉、〈货币,价值表现〉、〈反价值:资本贬值理论〉)可视为《资本论》三卷的要点提示,精简描述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并用视觉化的方式呈现(见图表二)。请务必注意,《资本论》的三卷的抽象层次、研究问题各有不同。从第一卷讨论的价值「增殖」,到第二、三卷的价值「实现」与「分配」,三卷的推论环环相扣,形成一个「艺术的整体」(马克思语)。哈维说得很好:「很多人强烈偏爱只从第一卷的价值增殖角度看资本,轻忽了其他两卷对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的研究。……这种偏见必导致严重的错误。将资本视为一个整体的观点,意谓清楚认识到资本的不同阶段如何互为前提和结果。每个阶段既独立自主又包含在整体的运动中。」

  哈维是英美学界最早关注《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学者之一(但他对第三卷的「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有许多批评),这本书也不例外,一方面精准呈现了三卷的论点,一方面又不断在理论、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让读者不致迷失在抽象程度极高的文字之中。

  但哈维绝不只是照本宣科,他还试图处理了一些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中极富争议的议题(如第四章讨论的非生产性劳动)。更重要的是,哈维不断试图从马克思的理论中读出政治意涵。比如说,哈维根据他对《资本论》第二卷的阅读,认为「对价值的占有和掠夺很大部分发生在价值实现那端」。

  由此出发,他认为当代的反资本主义运动不能只关注价值生产的面向(生产领域内的对抗),还必须关注价值的实现与分配。在价值实现的领域,「斗争的两造是买者和卖者,市场上发生着对不公平交易和掠夺式积累的反抗,例如城市发展的仕绅化、抵押财产被银行没收」;此外,为了实现价值(将商品顺利出售)而成形的各种「创造及管理人类渴求、需要和慾望的技术」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导致政治、文化、美学、宗教、哲学等各领域的反抗活动(例如反商品化运动),不应轻率忽视;而当我们把焦点转移到价值的分配,则必须「分析不同资本派别和国家机器之间的角力」。换言之,左翼必须关注「资本总流通内对抗资本权力的各种社会政治斗争」,思考「策略结盟」的可能性。

  不是所有马克思主义者都完全支持这种看法,但不论同意与否,都值得与哈维展开更深入的对话。

  本书另一项可能引起争论的论点,是哈维反对任何「着重单一因素」(single bullet)的社会变迁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内部有七项要素,包括工艺技术、自然关系、社会关系、生产方式、日常生活、思想观念和制度框架,这些要素彼此紧密相连却又相互独立,也因此,「挑战之所以如此艰鉅,就是因为需要大幅改革的地方遍及全部七项要素」,而「苏维埃共产主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因为忽略了全部七项要素的相互影响……认为只要革命生产力就可以走上共产主义道路」。

  我认为这是值得左翼政治严肃思索的课题。

  哈维延续《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的说法,指出当前的三大矛盾对资本主义的存续构成重大的挑战。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恶化;其次,「无止尽复合式成长」已达到瓶颈,经济成长的压力落在信用形式的货币之上,而不断走向失控;最后,则是普遍异化的状态,全球许多劳动者都面临工作单调、雇用不稳定、失业、薪资停滞,而收入较稳定的人也难逃无边无际的消费主义的罗网。

  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多重矛盾与危机趋势,带来了近乎「疯狂」的经济理性:「过去四十年来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错乱。无用武之地的过剩劳动日益扩大、呆立在过剩资本旁边,两者虽并列却无法凑在一起生产人们亟需的使用价值」。

  本书对价值增殖、实现、分配等各领域的分析,为抵抗、超越资本主义提供了大量的线索。归根究柢,哈维的立场是贴近古典马克思主义的。他强调,「解放政治的目标在于,除去加诸于庞大生产力之上的社会政治束缚,换句话说,让生产力摆脱资本统治与日益至高极权的国家机器形式,这个任务再明确不过。」

  在一个摆脱了资本统治与国家专制的社会中,「一群共同管理劳动过程和生产资料的联合劳动者,彼此互助合作并借此满足自身的渴求、需要或慾望」。

  今年是马克思诞生两百週年,我极为乐见本书有了中译本,让读者得以更理解马克思的思想精华与哈维的理论创见。是为推荐序。

译序

  翻译在中文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事业,我从事翻译,仅遵循诸先辈千锤百鍊的教诲。我相信翻译最重要的是思想,思想不对,技巧再好也是枉然。要学傅雷,追求神似而非形似;要学思果,旨在译意而非译字。随时自问:「这句翻译像中文吗?」破坏了中文的语言结构,纵使一字一句忠实于原文,结果肯定不忍卒读。思果说得好,中文世界的人说了几千年的话,英文所能表达的,中文难道就不能找到通情达义的话重述吗?

  然而,马克思理论的翻译有其特性,资本主义对老祖宗而言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批判资本主义不是人生感悟、而是科学分析,如果老祖宗那里有现成的可捡,又何须一代代人辛苦译介?余光中说,翻译是要还原文字背后的「经验」,在原文的限制下,用中文重新表达该经验。但就马克思理论来说,要还原的是经验背后的「抽象规律」,重新表达时可用的中文,过往传统几乎付之阙如、能从日常语言借镜的也不多。更麻烦的是,马克思说,《资本论》就算细节上的缺点难免,仍是个「艺术的整体」,此话用来形容大卫哈维的着作同样贴切。译大卫哈维,如果用词单调、没有捕捉到灵动意象与如沸热情,就太对不起他了。当然,任我脸皮再厚,上面的要求我也不敢说自己完全做到了。只是在这些要求的煎熬下,我对先辈所谓「翻译是创作、翻译是重写」有了深刻体会。有些句子我一改再改,改到自己终于满意时,再回头去看原文,突然觉得两段文字虽系出同源,却已经各有独立的生命了。

  我在翻译时,常常为了自己没有避开先辈的大忌而心虚,但我这样做也是有理由的。在概念密度过高的语句里,加入一些「赘字」可以起到区隔和拉长的作用。以抽象名词为主词或受词的中文,读起来固然有些深涩,但这种句法难道没有反映某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吗?在未尝太过拗口的情况下,不妨保留这种思维的优点。

  自上个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以来,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地译介马克思,甚至有不少译家,例如我崇拜的王实味,在严峻的政治环境下为了忠于自我而牺牲生命。纵使如此,中文还是亏欠马克思太多了。遥想过去五十多年,用中文写成的马克思,在这里曾经是火烧岛的通行证;在那里向来是共产党的官防章。马克思的真知灼见被埋没了,如今虽然重见天日,但人们对它除了陌生还是陌生。大卫哈维评《资本社会的17个矛盾》,说这是他写过最危险的一本书;马克思评《资本论》,说这是他射向资产阶级的一颗炸弹。我敢保证,读者手中这本《资本思维的疯狂矛盾》危险程度绝对不遑多让,更不是颗哑弹。这也是我承接此书翻译工作所怀抱的使命,以马克思主义者改造社会的热忱,为中文读者搭起一座批判思想的桥梁。

  感谢中山大学万毓泽老师的引介,给了我这个宝贵机会;感谢联经出版公司邹恆月编辑的用心,让本书译稿尽善尽美。感谢这段因为翻译废寝忘食的日子里,家人的照顾、朋友的陪伴,以及晨宁的精神支持。

前言

  为了理解资本运行的奥祕,马克思穷尽毕生的光阴、付出极大的努力。他对自己的工作深深着迷,马克思的目标,是发现那被他称为「资本的运动规律」之物,及其对芸芸众生无所不在的影响。他孜孜不倦地揭露现代社会中不平等和剥削的根源,更戳破那些为统治阶级所喜好、骄矜自满的庸俗经济学理论。他尤其对资本主义为何如此容易发生危机感到好奇。马克思在1848年和1857年亲历过两次经济危机,从这些经验中,他思考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究竟是否导因于战争、资源匮乏和农业歉收等外在冲击,抑或来源于资本自身的运行方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走向危机,资本自身是否即为这一灾难的始作俑者?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依然困扰着经济学家。

  回顾全球资本主义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令人眼花撩乱的轨迹和凄凉的境况,以及经济衰退下数百万普罗大众的叹息,此刻似乎正是让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最佳的时候。也许在他的心血中,有着不可多得的奇见,足以令我们在思考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时,洞悉这些问题的本质。

  很不幸的,要简述马克思的研究结论并不容易,更不用说他那严谨的推理和详实的例证了。确定马克思的本意之所以如此困难,部分原因在于:他的论着大多未完成。在浩如烟海的文稿中,只有一小部分得到马克思本人亲自认可、以完成品的型式出版面世。其余手迹则以数不清的笔记、草稿和批註形式留存着,有些是将来出版的准备工作,有些仅仅为了自己釐清问题,内容有「假设如此,则……」之类的试作,也有许多针对批评和反驳所做的回覆,这些批驳不仅来自其他着作家,也来自马克思的设想。

  除了自己的思索,马克思的研究大量仰仗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诘问,当时这领域主要受到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斯图亚特、穆勒、边沁等,以及许多其他思想家的影响,因此,为了理解马克思的言论,我们时常必须对这些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有一定认识。当我们把焦点转向马克思的批判方法时,情况也是如此,马克思借助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这个思想体系承袭自斯宾诺莎、康德等等哲学家,最后由黑格尔集其大成,其根源则可追朔至希腊,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即以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与伊比鸠鲁为题。

  除此之外,构成马克思理论支柱的还有法国社会主义思想,这个学说的代表有圣西门、傅立叶、普鲁东以及卡贝等人。将这些思想流派兜在一起,似乎可以窥见一点马克思鉅着的端倪了。

  马克思不是那种闲静的理论家,他比较像是一位躁动不安的思想开创者。马克思不仅阅读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哲学着作,更阅读商业和金融报刊、国会的议事纪录和行政机关的视察报告,他越是得益于大量阅读,就越是发展、丰富自己的观点,虽然或许有人觉得这应该称为修正既定的看法。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巴尔札克、但丁、雪莱……马克思如饥似渴地从这些文学家身上吸取养分,文学巨人的思想精华在他的写作中俯拾皆是,这令马克思的作品读起来韵味无穷,尤其是《资本论》第一卷,本身就堪称文学杰作,不仅如此,马克思更珍视文学经典带来的启发,他在其中看见了世界如何运作,也从文学的表现手法得到许多灵感。

  马克思留下的可不只这些,还有与各国友人之间的书信往返以及对英国工会活动家的演说。在一八六四年遍布整个欧洲的劳动阶级组成国际工人协会之后,他为这个组织撰写的通讯,也成为他浩瀚着述的一部分。马克思不仅是一流的思想家、理论家和学者,还是社会活动家和政治论战的参与者。他生涯中收入最稳定的时期,是他固定为《纽约每日论坛》撰稿的那段日子,《纽约每日论坛》是当时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马克思撰写的专栏除了见解新颖,还包含对最新时事的具体分析。

  近年来,许多以马克思那个时代为题的研究相继出炉,这些研究围绕着马克思的人际交往,以及他和当下政治氛围、社会思潮和世界经济之间的关系。其中,以斯珀伯(Jonathan Sperber)和斯泰德曼(Gareth Stedman)的着作最具价值,无论採何种观点,都不能否认他们至少在某些方面有所贡献。万分可惜,这两位作家似乎都把马克思的思想和等身鉅着视为十九世纪的古董,而将其和马克思的遗骸一同埋葬在海格特公墓里。对他们而言,马克思是个有趣的历史人物,不过马克思的理论纵使一度有影响力,如今也早已灰飞烟灭。这两位作家都忘记了:马克思《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而非十九世纪的生活,哪怕马克思对这种生活有不少评论亦然。资本至今仍与我们同在,虽然在某些方面生气蓬勃,但在其他许多方面却百病丛生,甚至在循环积累之际迫近危机、步上螺旋形失控(spiraling out of control),纵使如此,资本依然陶醉在自身的成就里而挥霍无度。
 
  马克思不只把资本的概念看作现代经济学的根本,也把它视为对资产阶级社会之批判性理解的基础。然而,就算把斯泰德曼和斯珀伯的着作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读者也找不到哪怕一分一毫关于马克思如何分析资本的线索,更不用说发现马克思的理论历久弥新了。不讳言的,马克思的分析固然有部分已经不合时宜,但我认为,如果将他的思想拿到现今来看,其理论甚至比放在他写作的年代更贴近现实。马克思所分析的社会形态,在当时只占据世界一个小小角落,如今不但早已遍及全球,其鲜明特色和震撼效应更是席卷每个所到之处(译注:此处所称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十九世纪只有英国为较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马克思也以当时的英国为主要分析对象)。

  在马克思的时代,政治经济学还是一门百家争鸣的领域,与现在大不相同。这门学科发展至今,已经被一种称为经济学的、极端崇尚数学和数据的取径窜得正统地位,这套自诩为理性知识的封闭体系号称真正的科学,眼中除了国家和企业决策外容不下其他。如今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下,电脑运算能力每两年就翻一倍。建构、剖析庞大数据更是如虎添翼,这也让经济学家们更有信心,认为这套方法可以应用的领域无所不包。对一些受大企业资助的知名分析师而言,这种信念自然让他们开始想像一种理性管理的技术乌托邦(techno-utopia),智慧城市的概念即为一例,在这里人工智慧可以主宰一切。这种幻想赖以生存的假设是:凡是不能被数据化的事物不是无关紧要就是子虚乌有。我并不是说数据没有用,它可以非常有用,但空有大量资料并不代表已经穷尽「知」的领域。堆砌数据无法解决现代人异化的问题,也无助于改善日益恶化的社会结构。

  马克思对资本的运动规律、内在矛盾和其根深柢固的非理性本质,提出了极具先见之明的评论,在2007年至2008年的全球经济崩盘和后续漫长的停滞面前,马克思理论印证了自身相较于现代总体经济学有多么鞭辟入里,目光局限于单一面向的现代总体经济学,在铺天盖地袭来的经济危机面前,显露出捉襟见肘的窘态。马克思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架构,对亟欲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人来说是无价的思想财富。他的洞见值得严肃看待,并给予批判性的深入研究。

  那么,回到原本的议题,究竟我们要如何阐述马克思对资本的分析,以及所谓资本的运动规律呢?这一切又将如何有益我们理解当今的困境?这两个问题就是我接下来要探讨的。
 

图书试读

将近2010年之际,国际货币基金和国际劳工组织做了一份联合报告,统整来自各方面的估计,推算经济危机造成的全球工作机会净损失。结果美国的情况最严重,净损失七百五十万个工作机会,而中国的工作机会净损失则是三百万。所以说,中国在大约一年的时间内,以某种方式让一千七百万甚至更多的人回到劳动市场,这是个令人震惊而且史无前例的表现。
 
中国究竟如何以这么快的速度吸收大量过剩劳动?看来似乎是因为中央政府昭告所有单位,要尽其所能地推动更多基础建设和大型项目,银行则被告知要给开发者无限制的贷款。在美国,当联邦储备系统和财政部于2008年将货币交到银行手中时,那些银行用这笔货币来偿还不良债务,他们称此为去槓桿化,有些甚至还用这笔货币买回自己的股份。美国政府并没有指挥银行的权力,而中国银行体系则以不同的方式运作。在中国,一旦银行被中央政府要求放出贷款,他们就放出贷款。很显然的,银行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带制造出一批超级富豪。突然之间中国冒出了为数不少的亿万富翁,其规模仅次于美国。
 
中国推动大规模建设的计画,是靠债务进行融资的,其债务于2007年至2015年间扩增至原本的四倍。截至2016年,公开的债务已经高达GDP的250%。这些债务同时延伸到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家户债务也急剧上升,这并不让人意外,否则究竟是谁买下了那些新住宅呢?扩大信用将房地产价格往上推,对房屋价值的投机炒作变得更加猖狂。2016年夏季,中国全国的住房价格在一年内就上涨了7.5%,前十大都会区的涨幅则是20%。同时之间,中央、地方和各级市政府也深陷借贷的泥沼。各种小道消息于2014年甚嚣尘上,据说影子银行体系和各级市府财政内部潜藏着大量不良信贷。对某种金融崩盘可能迫在眉睫的恐惧,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媒体上爆发。不过,中国的债务并非以美元而是以本国货币结算。因此并没有遭到外部干涉的可能,举例而言,就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海外债券持有人对不幸的希腊那样。中国的中央政府持有庞大外汇储备可资运用,此前金融机构面临财务困难时,外汇储备就曾被用于对其进行资产重组。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立刻被它的标题吸引住了。《资本思维的疯狂矛盾:大卫哈维新解马克思与《资本论》》,这个标题自带一种震撼感,仿佛它要揭示的,是某种被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残酷真相。 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资本逻辑深深塑造的社会里,许多价值观念,包括我们对成功、幸福的定义,都与资本的逻辑息息相关。 但与此同时,我们又常常感受到这种逻辑带来的种种不合理和扭曲。 大卫哈维的名字,在学术界和左翼思想界早已声名赫赫,他的著作总能带来深刻的启示。 而他这次重新解读马克思和《资本论》,更让我觉得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 《资本论》这本书,尽管历经岁月,但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仍然具有惊人的生命力。 然而,它也确实需要有新的解读,去连接它和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更加复杂、更加全球化的资本主义时代。 我非常期待哈维能够如何运用他的理论工具,来剖析“资本思维”如何制造出那些“疯狂的矛盾”。 比如,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如何解释环境的破坏? 在强调个体自由和选择的同时,如何理解无处不在的社会不公? 我相信,这本书会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以更批判、更深刻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 “资本思维的疯狂矛盾”,光是这几个字,就仿佛看到了现代社会在资本逻辑驱动下,那些看似合理却又充满悖论的运作方式。而“大卫哈维新解马克思与《资本论》”,更是将这份好奇推向了高潮。大卫哈维,这位当代批判地理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深刻而具颠覆性的洞察力。更不用说他将目光投向了马克思和《资本论》——这两者无疑是理解资本主义复杂性的基石。 我常常觉得,我们身处一个由资本主导的时代,很多事情我们习以为常,但细想之下却充满了荒谬。比方说,我们被鼓励追求“消费主义”以刺激经济,但同时又被教导要“节约”,要为未来储蓄。这种内在的冲突,是否就是“疯狂的矛盾”?哈维是否能从马克思的理论中,为我们揭示出这些矛盾的根源,并给出新的解读?我很期待他如何运用现代的视角,重新审视《资本论》那些看似古老却又异常精准的分析,将抽象的理论与我们触手可及的现实联系起来。尤其是在当下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时刻,重读马克思,并由哈维这样的大家来引导,无疑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更清晰地看到资本运行的逻辑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人敢于挑战“新自由主义”的霸权了。 大卫哈维的名字,总是与对现状的深刻批判联系在一起,而他这次将矛头对准了《资本论》,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绝非等闲之辈。 台湾社会近年来,贫富差距的议题越来越被关注,许多人都在思考,为何经济看似繁荣,但许多人的生活却陷入困境。 这种普遍的不安感,让我渴望找到能够解释这一切的理论工具。 马克思的《资本论》当然是绕不开的经典,但很多时候,它显得有些晦涩难懂,尤其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 我期待哈维能用他一贯的清晰、流畅的语言,将马克思那些精辟的论述,转化成我们能够理解的、与当下现实紧密相关的洞见。 “疯狂的矛盾”这个书名,实在太精准了,仿佛直接点破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疑惑。 究竟是什么让资本主义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又制造出如此巨大的不平等? 究竟是什么让市场经济看似自由,却又常常走向我们不愿看到的方向? 我相信,哈维在这本书中,一定会给出令人振聋发聩的解答,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仿佛一个预告,预示着一场关于资本主义核心问题的深刻剖析即将展开。 “资本思维的疯狂矛盾”,这几个字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因为我一直觉得,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看似合理却又相互冲突的现象,而这一切的根源,似乎都与资本的逻辑脱不了干系。 大卫·哈维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高度的批判性和深刻的洞察力。 他对马克思和《资本论》的重新解读,让我充满了期待。 《资本论》作为理解资本主义的经典,其力量毋庸置疑,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概念也需要新的解释和应用。 我非常好奇哈维将如何运用他独特的理论视角,去阐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那些关于剩余价值、剥削、以及资本积累的理论,并将它们与我们当下所面临的全球化、金融化、以及数字资本主义的现实相结合。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出,资本思维是如何在看似自由和效率的表象下,隐藏着各种深刻的矛盾,比如,在追求无限增长的过程中,如何导致对有限资源的掠夺;在强调个体自由的同时,如何制造出普遍性的不平等;又如何在技术进步的旗帜下,加剧社会的分化。 这本书对我来说,将是一次重塑我理解世界观的宝贵机会,我渴望从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论武器,去分析和批判我所观察到的种种社会现象。

评分

我对于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大卫·哈维这位学者一贯的推崇。 他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总是那么鞭辟入里,直指核心。 而当他将目光聚焦于马克思和《资本论》时,我便知道,这绝对是一本能够颠覆我现有认知,并提供全新思考框架的著作。 “疯狂的矛盾”这个说法,简直说出了我一直以来在观察资本主义运行过程中所感受到的那种别扭和不协调。 比如,一方面我们被灌输“效率至上”的观念,任何不符合效率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被视为落后;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大量资源被用于生产那些非必需品,甚至是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的产品,而这些“低效”或“有害”的活动,却在资本的逻辑下获得了合法性和驱动力。 我尤其好奇哈维如何能够将马克思在19世纪的分析,巧妙地、有说服力地应用于21世纪的中国社会。 台湾社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后,也面临着转型期的种种挑战,包括产业升级的压力、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究竟马克思的理论,在哈维的解读下,能否为我们提供理解这些现象的钥匙? 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份理解当下世界的“指南”,我渴望通过它,获得更清晰、更透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