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资本主义:在大翻转年代,照顾多数人的福利,不是少数者的财富

拯救资本主义:在大翻转年代,照顾多数人的福利,不是少数者的财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bert B. Reich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资本主义
  • 社会福利
  • 不平等
  • 公共政策
  • 政治经济学
  • 分配正义
  • 经济转型
  • 社会公平
  • 进步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入侵私有财产的模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穷人掠夺富人……仓猝而起、暴力相向;
第二种是:富人掠夺穷人,从容不迫、完全合法。
── 泰勒(John Taylor)《美国政府的原则与政策的研究》

  工作贫穷族 vs. 不工作的富人
  
前美国劳工局长、社会批判家莱克,证明资本主义的成败关键在:
  选择走向为多数人谋福利的市场制度,还是变成为少数人牟利的政客制度!
  提出解决贫富差距、分配失衡方案:
  积极有行动力的政府,提高富人税,投资教育,重新分配资源给贫苦无依的人。

  荣获  亚马逊网路书店 五颗星年度畅销书
  美国出版商 商业与经济类 年度首选前十名

  在这大翻转的年代,是该照顾多数人的福利?还是少数者的财富?

  「还记得学校老师、面包师傅、推销员、修车工一个人的收入就足以买栋房子,拥有汽车,养活一个家的时光吗?我记得。在1950年代,我父亲在小镇的街上开间店铺,专门卖女装给工人的妻子。他赚的钱足以让全家过得很舒适,我们不富裕但从未感到贫穷。」

  「二次大战后的三十年内,美国创造了前所未见、规模最大的中产阶级。在那些年里,典型美国劳工的所得翻了一倍,美国经济的规模也翻了一倍。相反的,过去三十年美国经济又翻了一倍,但是典型美国人的所得却原地踏步。接着,美国大公司执行长所得,是公司典型员工平均薪资的20倍。现在,他们的所得已经大幅增加到员工平均的200倍以上。」

  「现今大部分人的薪资停滞或减少,工作安全感降低,不公平逐渐扩大。而大型企业、银行和亿万富翁正获取经济成长的果实,并且掌控政府。导致民粹骚乱日益高涨,以激烈的排外和反移民热的形式出现。这些听起来很熟悉?它们正成为美国、英国和全球各地新的政治和经济常态。」

  市场的组织如何从半个世纪以前变成现在的不同组织?
  为什么目前的组织无法提供当年普遍而广泛分享的繁荣?
  市场的基本规则应该是什么?

  引领思想的政治经济学家莱克(Robert B. Reich),在《拯救资本主义》中,检视这些现象、它们所预示的内容和所引发的重要选择之间的关联:

  .企业和金融菁英扩大和延展了智慧财产权(专利、商标和着作权),因此增加了制药、高科技、生物科技和娱乐产业的利润。这些利润是从剥削一般消费者而来的。

  .「破产法」遭到企业与金融机构操纵。在美国,富人可使用破产以保护财富免受不良投资牵连,企业也能使用破产来废除劳动契约。但学贷在身且难以偿还的学生,或因重大衰退导致困境以致无法偿付房贷的屋主,不被允许用破产来重整债务。

  .企业和金融权力反映英美两国工会的式微。五十年前,通用汽车是美国最大雇主,以目前的美元计算每小时工资约35美元。2014年,沃尔玛是全美最大雇主,基层劳工每小时仅赚9美元。当时通用劳工身后有强有力的工会,而沃尔玛的没有;因为不准。

  事实上,现今全球各地政治和经济新常态,展现的所得与财富与日俱增,仰赖的是谁拥有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力。大公司的执行长、华尔街的顶尖交易员、投资组合经理人,能有效地设定他们自己的待遇,推动能扩大公司利润的市场规则,同时运用内线消息来增进的财富。导致工作贫穷族与不工作的富人同步增加,进一步证明待遇不再与努力有相关的关系。

  社会批判家莱克,对美国的政治与经济现状提供了典范转移与清晰的检视,了解为什么美国经济不再提供人民所需,并且揭露目前仍在进行的破坏:原来在「自由市场」的幕后,政客与华尔街强力联手的政商勾结控制了看不见的手。未来多年美国最大的政治分歧,将不在共和与民主党之间的分歧,而是在大公司、华尔街银行、富人的复杂组合,与绝大多数的社会大众之间的分歧。前者按其所好地操弄经济与政治游戏,后者发现他们自己遭到操弄。

  广大的多数人,如何重新取得建构市场组织的影响力,则需要一种新的制衡力量、结盟多数人的经济利益。莱克证明关键在于:选择一个为多数人谋福利的市场制度,还是另一个为少数人牟利的市场制度。《拯救资本主义》以高瞻远瞩的敏锐眼光,点亮了一条匡正美国经济制度的改革道路,以使美国恢复充满机会与前途远大的自由乐土。

国内外名人、学者、媒体 热烈推荐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史迪格里兹、克鲁曼
  前美国财政部长、前哈佛大学校长 萨默斯
  前伦敦商学院院长 萝拉.泰森、美国参议员 桑德斯  大力推荐

  前行政院长 陈冲 专文推荐


  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沈清楷、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林建甫、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邱俊荣、中信金融管理学院校长施光训、中兴大学财金系教授纪志毅、中华经济研究院董事长胡胜正、跨界评论家范畴、台湾金融研训院院长黄博怡、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研究员陈宜中、中山大学社会系副教授万毓泽、政治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叶浩、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刘瑞华  热情推荐(按姓氏笔画排列)

  资本主义当然需要「拯救」,也需要「修正」,才能维持一种「社会流动性」,在公平教育下,穷人有机会翻身、力争上游,富人也不会长期不劳而获、永世尊荣。── 前行政院长 陈冲 
            
  这本着作非常精采,谈论我们的经济与政治制度如何变成现今的缺陷,被无处不在、寻求暴利的独占者加以扭曲。莱克阐述了美国贫富不均与日俱增以及贫乏的经济表现。美国必须全面性改革,远远超过提高最低工资与在教育上花费更多的经费等平常使用的手段。──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史迪格里兹(Joseph Stiglitz)

  《拯救资本主义》可以说是鼓励阶级战争,美国劳工罢工迭起,对抗过去数十年来由寡头悄悄发动的阶级战争……莱克将扩大中的贫富差距,大半归因于政治决策所带来的后果……这本书透彻分析我们目前所处的现况,是非常好的指引!──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克鲁曼(Paul Krugman)《纽约书评》

  如果想了解所得与财富的贫富不均是我们这个时代经济、政治与道德的问题,一定要读这本着作。莱克是美国优秀的经济学家。这本书对于如何重建中产阶级,与修复遭到腐化的金融体系,提出具体的解决之道。── 美国参议员 桑德斯(Bernie Sanders)

  这是一本由睿智且热诚的社会批判家所撰写、关于美国中产阶级为何消失的重要着作。莱克颇具说服力地分析,规范美国资本主义形式的规则如何导致贫富差距日益严重的经过,并解说这些规则如何被美国政治体系里的金钱所扭曲。── 前伦敦商学院院长 泰森(Laura D’Andrea Tyson)

  莱克透过重新发现这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经济安排的政治根源,提出新的且更有用的讨论议题的方式。任何关心经济前景的人,必须在2016年及往后牢牢记住莱克的论点。── 前美国财政部长、前哈佛大学校长 萨默斯(Lawrence H. Summers)

  莱克让我们了解到:要如何从目前美国的政治对峙局面中挣脱而出。──《芝加哥论坛报》

  美国首屈一指的经济思想家与改革先锋者,所撰写发人深省的着作。──《赫芬顿邮报》

  引人入胜!莱克平心静气地剖析,不危言耸听;然而透过他毫不模煳的文字,却看出时间的紧迫性。──《淘金者周刊》

  莱克的名望与口才都很吸引人。因此,推荐给所有读者他强烈批判与见解深刻的佳作。──《图书馆杂志》
 
  解决美国所得贫富不均的问题,这本书颇吸引人们的目光。莱克强而有力的论点在于:美国要改变问题丛生的经济,现在为时不晚!──《出版者周刊》

  浅显明确地检视美国经济如何「明显的专横霸道与不公平,且破坏大众对基本原则的信任」……莱克在争论自由市场的传统理念时,甚至採取检视过去历史演变的观点……并且获得一些创新的改革……莱克提醒我们不须忍受现状。这本书十分管用!──《柯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s)

  作风大胆!莱克提供务实的改革之道,破解人们过去的迷思──误以为私有经济的存在与政府没有关联。── EcoWatch网站

  希望资本主义真的能「为多数人而非少数人服务」的读者,不可不读本书!── Salon网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伯.莱克 Robert B. Reich


  现任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也是发展经济学资深研究员。

  曾于柯林顿总统任内担任美国劳工部长。
                                         
  莱克以经济与社会思想创见闻名,2003年获颁哈维尔基金会奖(Václav Havel Foundation Prize)。2013年得奖纪录片《不平等的时代》(Inequality for All)创作人之一。曾任 Common Cause 全国治理委员会主席。

  着作等身,包括被翻译成22种文字的《国家的职责》(The Work of Nations),以及畅销书《超级资本主义:透视中产阶级消失的真相》(Supercapitalism)与《困在内阁》(Locked in the Cabinet)等。论述文章多见于《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

译者简介

周征


  政治大学经济系,美国迈阿密大学电脑硕士。历任《Taipei Times》财经记者,《哈佛商业评论》副总编辑等。译作有:《永续发展新纪元》、《知识与国富论》、《专注的力量》、《数位海盗的正义》、《商业谈判最佳实务》、《凯洛格管理学院:经营与策略最佳实务》、《反常识经济学》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资本主义的危机与转机     陈冲
自 序  谁「绑架」了资本主义?
前 言  资本主义亟待被「拯救」

第一篇 自由市场
第1章 流行的观点 
第2章 资本主义的五大基石
第3章 自由与权力
第4章 新财产 
第5章 新独占 
第6章 新合约 
第7章 新破产
第8章 执法机制
第9章 整体的市场机制

第二篇 工作与价值
第10章 才干至上的谜思
第11章 隐藏在执行长待遇背后的机制
第12章 华尔街待遇的借口
第13章 中产阶级的议价力量正在下降
第14章 工作贫穷族的兴起 
第15章 不工作富人的兴起

第三篇 反制力量
第16章 重新开始 
第17章 对资本主义的威胁
第18章 反制力量下降 
第19章 恢复反制力量
第20章 终结向上的预先分配 
第21章 重新塑造公司 
第22章 当机器人接管一切 
第23章 公民的遗产
第24章 设计市场的新规则
註解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资本主义的危机与转机
陈冲 (东吴大学法商讲座教授、前行政院长)


  2016年美国大选,当桑德斯在民主党内将希拉蕊逼至墙角、而川普在共和党内声势鹊起时,美国《时代》杂志由芙哈尔(Rana Foroohar)执笔的一篇文章,其实适时说明了民粹思维兴起的背景。在该篇名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大危机〉(American Capitalism’s Great Crisis)的文章中,作者检视美国据以立国的资本主义,在各年龄层中均不受信赖,其中尤以十八至二十九岁为甚。长期以来过于强调自由市场而忽略公平分配,是问题主因,而经济体系中金融角色的过度膨胀,更是众矢之的(Oversized role of finance and Wall Street)。

  的确,在过去五年间,各国财经媒体,普遍出现对社会现象的描述是:贫富不均、高失业、低薪资、低成长,似已成为各国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尤其分配失衡、贫富差距不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国与国之间,现今的恐怖攻击(不论来自IS伊斯兰国或盖达组织),乃至反商仇富、不同类型的阶级斗争,都直接间接来自资本主义的滥用与失速。

  本书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作者谈的也许是许多大家已察觉的现象,所提的解决方案也非全然创新之见,但确实是有组织、有体系的整理,以呈现资本主义的流弊及救赎之道。

  资本主义的确有问题,但也不能否定其以往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更不是英国工党领袖柯宾(Jeremy Bernard Corbyn)共产主义式的解方可以回答。资本主义当然需要「拯救」(作者使用save一字,不知为何不用rescue),也需要「修正」,才能维持一种「社会流动性」(social mobility,在公平教育下,穷人有机会翻身、力争上游,富人也不会长期不劳而获、永世尊荣。

  作者在论及资本主义的五大基石时,尤其有深入地分析,其中容我特别指出智财权与专利的议题,表面上是鼓励创新、保障研发的利器,但实施至今,已至走火入魔的程度。记得在与国外友人对话时,我曾提过废止智财权规定的想法,对方大惊:「岂不妨碍创新的诱因?」,我的回应是:「这是矫枉必过正的做法,阁下不觉目前各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智财权保护,反而更妨碍创新?」同样现象也见于药品的专利,以及透过「技术性」改变而延长专利的生态,都无法产生保护消费者、提升医疗水准的效果。更严肃的层面是,浪费鉅量社会资源,却恶化财富分配不均以及贫富差距的扩大。

  当然本书作者,习用「典型美国劳工缅怀往日生活」的手法,说明资本主义辜负普罗大众。不过生产要素的内容及权重随时代而改变,在劳力密集时代,经济成长的果实,劳工自然分享较多;但在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乃至知识经济时代,也不能怪罪资本、技术、管理的提供者,获得适当的回馈。此时,政府的角色自应发挥,透过调整分配(pre-distribution)以及移转收支(transfer payment),进行改善分配不均的问题。

  本书可读性甚高,正如书名副题所称for the many, not the few,长存此心,资本主义仍有可为。

自序

  大部分人的薪资停滞或减少,工作安全感降低,不公平逐渐扩大。企业、巨型银行和亿万富翁正获取经济成长的果实,并且掌控政府。民粹骚乱日益高涨,以激烈的排外和反移民热的形式出现。
   
  听起来熟悉?这些正成为美国、英国和全球各地新的政治和经济常态。在本书,我检视了这些现象、它们所预示的内容和所引发的重要选择之间的关连。
   
  关于过去数十年里英国和美国劳工承受的经济压力,传统的解释聚焦于全球化和科技取代人力。国外较低薪资的劳工或电脑驱动的机器,现在能以较便宜的方式完成许多工作,这的确不假,但这两项因素绝对无法解释所有已发生的现象。
   
  特别是,他们忽略了政治权力日益集中于企业和金融菁英身上,而政治权力又能影响经济运作的规则。
   
  政治左翼和右翼之间,正在进行的「自由市场」是非功过的辩论,让我们的注意力未能关注以下事实:国家市场的组织方式已不同于半个世纪前了;以及相较于过去,目前的市场组织不能带来广泛共享的繁荣和安全感。
   
  这样的「政经」力量产生的现象是:大公司高阶主管整体薪酬大幅上扬、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薪资和职涯前景下降,以及英、美中产阶级的就业安全感相较几十年前降低。
   
  就举一个例子来说吧:我们的企业和金融菁英已扩大和延展了智慧财产权──专利、商标和着作权──因此增加了从事制药、高科技、生物科技和娱乐产业的企业利润。这些利润是以一般消费者付出较高价格为代价,他们所得的一部分因而被向上重分配给高阶主管和大股东。
   
  相较在正常的竞争状况下,许多企业还获得了足够的市场力量去设定较高的价格。在美国,这样的企业包括巨型食品加工公司、航空公司、网际网路服务提供者、医疗保险业者,以及现在正实际拥有产业标准的软体平台公司(Amazon、Facebook和Google)。这样的市场力量转化成较高的利润──来自于一般消费者向高阶主管和大股东的重分配。
   
  至于破产法,已被修改成对大企业和金融机构更为有利。在美国,富人可以使用破产,保护财富免于受到不良投资的牵连,企业也能使用破产来废除劳动契约。但是有学贷在身且难以偿还的前学生,或因重大衰退导致困境以致无法偿付房贷的屋主,不被允许用破产来重整债务。结果是,再次看见被隐藏的向上重分配。
   
  与此同时,英、美两国的主要企业和金融机构使用他们的政治力量,来避免大部分的劳工薪资能随生产力的提升而水涨船高。在扩大对企业智慧财产权和海外金融资产保护的同时,贸易协定甚至还鼓励企业将工作外包到国外。英、美两国的政府预算都强调减少债务重于创造工作,因而进一步减损了一般劳工的议价能力。两国的安全网和劳工保护降低,已经加重一般劳工的工作不安,并因此让他们愿意接受较低的薪水。
   
  企业和金融权力也反映在英国和美国工会的式微。五十年以前,当通用汽车(GM)是美国最大的雇主,典型的GM劳工每小时以目前的美元计算赚35美元。到了2014年,沃尔玛(Walmart)是全美最大雇主,但它的基层劳工每小时仅赚 9 美元。这主要是因为五十年前的GM劳工身后有一个强有力的工会,而沃尔玛的劳工完全没有;沃尔玛完封了所有工会化的尝试。全美各地的经济模式也大致如此:在1950年代,三分之一私部门的劳工为工会成员;现在,少于7%。
   
  虽然英国也正跟随美国暧昧不明的带领,但英国的寡头资本主义无疑没走得像美国这么远。市场的存在一定得要靠规则,当大企业、主要银行和巨富对这些规则拥有大部分的影响力时,市场运作的结果便开始对其有利──进一步增加他们的财富和政治影响力。恶性循环在未受注意和阻碍下加快了速度。
   
  当心!英国!这个趋势在经济或政治上都无法持续。若欠缺数量大且正在成长的中产阶级,则没有一个经济能维持正向动能──其中一个理由是在经济步入复甦的六年后,美国经济只能勉强算是回到大衰退(Great Recession)之前的状况。与此同时,美国全体选民的一大部分尽管辛勤工作,但薪水多年以来不曾增加,已经日益感到愤怒和沮丧──对现行体制和诸如移民这样的方便代罪羔羊产生普遍厌恶,提供了动力。将大部分利得分配给位于顶端少数族群的政治经济结构,本质上是不稳定的。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英国和美国是否将朝向能为多数人、而非少数人运作的资本主义前进,因为我们必须这样做。问题是这样的改变是否透过民主改革而来,或是透过独裁强制的方式达成。我相信这将是引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英、美两国,在未来几年将会面临的抉择。

前言 (节录)
   
  想当年,经济给人希望,努力工作会有回报,教育是人们向上发展的工具,贡献最多的人获得最大的报酬,经济成长创造了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准在他们工作期间获得改善,我们的子女享受比我们小时候更好的生活环境与条件,而游戏规则基本上是公平的。
   
  但是,现在所有这些视为当然的事都不再实现,对经济体制的信心快速下降,经济明显的专断与不公平,已经破坏大众对其基本原则的信心,到处充斥不满。对许多人而言,经济与政治体制似乎遭到非法操纵,牌桌上的牌对那些居于高位的摆明了有利。
   
  对资本主义的威胁不再是共产主义或法西斯主义,而在于对现代社会成长与稳定所需的信任持续不变的掏空。当大多数人不再相信他们与他们的子女拥有公平的成功机会时,自主性合作的社会仰赖的沉默社会契约开始松散解体。取而代之的是或大或小的颠覆破坏——小偷、作弊、诈欺、回扣、贪污。经济资源逐渐从生产变成寻求包庇。
   
  我们有能力改变所有这一切,重建一个为多数人运作的经济,而不是为少数人运作。与马克思相反的,资本主义不必然导致经济的不安全感,与贫富不均的扩大。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则不是刻写在石头上的,这些规则是由人类撰写与执行。不过要判断必须改变什么,以及达成什么,我们必须先了解已经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
   
  过去二十五年来,我已经撰写书籍与讲授,为什么在美国之类的先进国家一般的劳工无法取得进展,而且经济压力与日俱增的原因;简单说,全球化与科技的改变已经使我们大多数人的竞争力下降,我们过去所做的工作现在能便宜地由外国较低工资的劳工或电脑驱动的机器所取代。
   
  我绝对不是唯一建议这么做的人。我的解决方案是:一个积极行动的政府,提高对富人课税,将这些收入投资在绝佳的学校与让人们往前迈进所需的工具,并且重新分配这些资金给需要的人。这些建议遭到那些相信政府愈小、租税与重分配受到节制,则经济运作愈佳的人士大力反对。
   
  虽然,我所提供的解释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仍然相关,我开始相信上述解释没注意到一个重要的现象:企业与金融业菁英的政治力量与日俱增地集中,已经影响到经济运作的规则。同时我所提出的政府解决方案,虽然我认为仍然很管用,但有点离题,因为这些解决方案,在制定经济游戏规则的政府更基本的角色上,考虑不周。更糟的是,持续不断关于「自由市场」的优点、相对积极行动政府孰者为优的辩论,从以下几个关键主题移转了注意力:市场的组织是如何从半个世纪以前变成现在的不同组织?为什么目前的组织无法提供当年普遍而广泛分享的繁荣?市场的基本规则应该是什么?
   
  我已经想到,从这些议题移转注意力绝非偶然。「自由市场」——大公司的高阶主管与其无所不在的律师、游说人士、华尔街人士与他们的政治走狗,以及数不清的千万富翁与亿万富翁——多年来积极为他们自己的好处重新建构市场组织,并且宁可不要检视这些议题。
   
  我认为如果我们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那些让我们从现实中移转注意力的迷思),我们能使资本主义为我们多数人而不是为少数人运作。历史提供我们一些方向与一些安慰(特别在美国),因为历史週期性地重新採纳政治经济的规则,以创造一个更有包容性的社会,同时限制位于顶端少数富人的政治权力。在1830年代,杰克逊拥护者将目标锁定精英分子的特权,使市场体系能提供一般民众更好的服务。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进步主义者制定反托拉斯法以拆散巨大的托拉斯,创造独立的委员会来管理独占企业,并禁止企业对政府的捐献。在1930年代,新政拥护者限制大公司与华尔街的政治权力,并扩大工会、小企业、小投资人制衡权力。
   
  这项挑战不但是经济上的、也是政治上的,这两个领域是不能分开的。的确,这本书内容所属的领域在过去称为「政治经济学」——研究一个社会的法律与政治机构与一套道德理念产生连结,其中公平的所得与财富分配是主要的议题。在二次大战后,在凯因斯经济学的强大影响下,焦点从这些议题移转到朝向政府租税与移转做为稳定景气循环与帮助穷人的工具。数十年的时间里这个公式一直行得通。快速的经济成长产生了普遍的繁荣,进而创造了一批批中产阶级的兴起。制衡力量达成了使命。当时我们不须注意政治经济的组织,或是担心最高层级过度的经济与政治力量。现在,我们却很担心。
   
  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是回头注意与探询一种较为早期的传统及更长期以来人们关切的问题。这本书的乐观之处正是见诸于那段历史。一次又一次的我们将资本主义从漫无节制的状态拯救了出来,我很有信心我们会再一次成功地拯救资本主义。

图书试读

第18反制力量下降 (节录)
 
与此同时,政党也改变了方向。当所得与财富开始集中在顶层,且政治竞选活动的成本飞增,过去仰赖(向上传达会员观点的)州与地方性组织的政党,开始变形成为由上而下的大型募款机器。在屈服于竞选经费飞增的压力之前,共和党早就跟大公司、华尔街、富裕的赞助者的偏好紧密结合,现在连民主党也变得跟同样这些有钱利益团体亦步亦趋。民主党众议员科埃略(Tony Coelho)洋洋得意地说:「不论企业喜欢与否,他们都必须跟我们打交道,因为我们是多数。」自科埃略于一九八〇年代担任民主党国会竞选活动委员会主席之后,就开始对美国企业敲诈勒索。科埃略的民主党很快就跟共和党从企业界与华尔街金库取得的捐款不相上下,但是,假定大公司得依靠民主党国会及这些公司对两党的慷慨大方,被证明是一种浮士德交易(Faustian bargain)。民主党仰赖大公司在一九九四年变得明显,许多民主党议员投票反对柯林顿总统的医疗保健计画,因为他们的企业赞助者反对这项计画,数日后的大选中民主党遭到选民痛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是讓大多數人都能夠過上安穩、有尊嚴的生活。但近年來,全球性的貧富差距擴大、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資本主義」的運行機制。尤其是「大翻转年代」的說法,更是讓許多人感到一種不確定性,不知道未來的方向在哪裡。《拯救資本主義:在大翻转年代,照顾多数人的福利,不是少数者的财富》這本書的標題,非常精準地捕捉到了許多人心中的焦慮和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在書中深入探討,為何資本主義在某些時刻會走向「少数者的财富」的極端,又該如何透過「翻转」來扭轉這個趨勢。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出具體的、有建設性的方法,來實現「照顾多数人的福利」這一目標。這可能涉及到對現有政策的檢討、對新興經濟模式的探索,甚至是對我們社會價值觀的重塑。作為一個關心社會發展的台灣讀者,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獲得啟發,了解如何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共同為建立一個更公平、更永續的社會而努力,讓經濟的發展真正能夠惠及每一個人。

评分

最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不少關於貧富差距的討論,感覺社會上對現行經濟體制的疑慮越來越深。尤其看到許多新聞報導,少數人累積的財富遠超乎想像,而另一邊卻有許多人為了基本的生活開銷而奔波。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所追求的「資本主義」是否真的達到了它應有的目的?《拯救資本主義:在大翻转年代,照顾多数人的福利,不是少数者的财富》這個書名,非常直接地表達了一種對現狀的不滿,以及對未來的一種期許。我尤其對「大翻转年代」這個詞感到好奇。它暗示著當前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捩點,過去的模式不再適用,而新的可能性正在浮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個「翻转」的成因,以及它對社會各個層面可能帶來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我非常期待作者能提出一些具體、可操作的「照顧多數人福利」的策略。這不單單是政府的責任,也可能需要企業、個人共同努力。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如何在保障市場活力的同時,也能建立一個更具包容性、更公平的經濟體系,讓社會的資源能夠更有效地分配,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而不是被「少数者的财富」所忽視。

评分

最近逛書店時,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住了。「拯救資本主義:在大翻转年代,照顾多数人的福利,不是少数者的财富」。老實說,光是書名就很有份量,很有號召力,也觸動了我對現況的一些思考。在台灣,我們也常常感受到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對於資本主義的運作,有時候覺得它似乎更偏向於保障少數人的利益,而不是真正地讓大多數人受益。尤其是這幾年,全球經濟的波動、科技的快速發展,感覺整個社會結構都在經歷著一場巨大的「翻轉」。很多傳統的規則似乎正在被打破,而新的模式又還在摸索中。這本書的副標題「在大翻转年代,照顾多数人的福利,不是少数者的财富」,非常精準地點出了我內心的許多疑惑。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去定義這個「翻轉年代」,又將提出怎樣的解決方案來「拯救」資本主義,使其能夠更公平、更普遍地為大眾服務。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空泛的論述,而是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行的建議,讓我們這些關心社會發展的台灣讀者,能夠對未來有更清晰的認識,甚至找到參與改變的力量。畢竟,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是讓每個人都能有尊嚴地生活,而不是只有少數人掌握了絕大部分的資源。

评分

最近真的被「翻轉」這個詞說中了!感覺生活中的一切都在變,從科技到工作,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在經濟方面,我們經常聽到「財富自由」、「人生勝利組」這些詞,似乎成功的定義就只是擁抱更多的財富。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聲音在質疑,這樣下去真的好嗎?《拯救資本主義:在大翻转年代,照顾多数人的福利,不是少数者的财富》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是直接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我很好奇,作者會怎麼理解這個「大翻轉年代」?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了資本主義走向了「少数者的财富」?我希望書裡能夠解釋清楚,而不是只是簡單地批判。同時,我也非常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具體的、能夠「照顧多數人福利」的方案。這可能涉及到一些政策上的調整,或者是對企業經營模式的建議。我特別想知道,在「翻轉」之後,我們這個社會的遊戲規則會不會有所不同,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參與到經濟的成長中,而不是被遠遠甩在後面。這本書的出現,對於我們這些在台灣努力生活、希望能看到更公平社會的普通人來說,無疑是一次重要的啟發。

评分

我一直對經濟學和社會議題抱有濃厚興趣,特別是當這些議題與我們生活的實際情況緊密相關時。台灣社會近年來的發展,確實讓很多人對「資本主義」產生了一些質疑。我們看到企業的利潤不斷創新高,但許多基層民眾的薪資卻似乎停滯不前,生活壓力越來越大。這種「財富不均」的現象,讓我常常思考,我們現行的經濟體制是否出了什麼問題?而這本《拯救資本主義》的書名,正是我一直以來思考的核心。它直接點出了「拯救」的迫切性,也明確了「照顧多數人福利」的方向,這與我對於一個理想社會的期待不謀而合。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當前資本主義運作的弊端,或許會從歷史的演變、理論的基礎,或者是一些實際的案例來佐證。更重要的是,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會提出哪些創新的、甚至是大膽的「翻轉」思維,來重新建構一個更能反映社會公平正義的經濟體系。對於「照顧多數人福利」這一點,我希望能看到具體的政策建議,例如稅收制度的改革、社會福利的完善,或是對壟斷行為的監管等等。這本書的出現,彷彿是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如何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尋找一條更為普惠、更為永續的發展道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