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主义:灾难经济的兴起

震撼主义:灾难经济的兴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Naomi Klein
图书标签:
  • 灾难资本主义
  • 新自由主义
  • 经济危机
  • 金融化
  • 不平等
  • 全球化
  • 政治经济学
  • 环境灾难
  • 社会风险
  • 权力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解构自由市场席卷全球的神话───
 
灾难与资本主义有何关系?
一部自由市场的血腥历史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
  瓦威克国际写作奖(Warwick Prize for Writing)得主
  《洛杉矶时报》书奖、国际商业书奖决选名单
  《纽约时报》、《村声》、《出版人週刊》、亚马逊书店年度好书
  ───翻译超过28国语言,畅销席卷欧美各国───


  自由市场带来世界繁荣,
  但是谁享有?谁没有?
  它又从何处而来?
 
  本书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四十年来的全球灾难──从智利与阿根廷政变、波兰危机、苏联解体、中国天安门事件、亚洲金融风暴,到美国九一一事件、伊拉克战争、南亚大海啸、卡崔娜飓风──从中钩勒出一条代表饥饿、酷刑与死亡的隐形轴线。其背后皆有自由市场经济学家傅利曼及芝加哥学派领军的新自由主义狂热信徒,趁着天灾人祸的「大好机会」,在世界各地发动经济震撼治疗的操作痕迹。
    
  娜欧蜜.克莱恩将这种趁着灾难对公共领域进行精心策划的掠夺,以及看待灾难有如刺激的市场机会,称作「灾难资本主义」。其惯用手段则被称为「震撼主义」,灵感来自美国中情局曾资助的一项骇人心理实验,透过各种手段将病人固有的人格与记忆彻底清除,变成一张完全空白的白纸,好让医生强行重建全新的人格。然而,这样的震撼疗法不但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几乎毁掉遭此待遇的人。
 
  ●「震撼主义三部曲」──灾难本身的震撼、傅利曼式的经济震撼、卡麦隆式的酷刑震撼
 
  自由市场鼓吹者不断散播一种迷思,即自由经济可以带来政治民主;然而克莱恩细究数十年来全球各地的状况,实情却是为达成彻底的自由放任经济──「剷除公共领域、完全解放企业,以及削减社会支出」──经常不惜以粗暴激烈的手段镇压民主。于是带来的不是「短期阵痛」后富裕的新世界,而是广大民众的贫苦、失踪、凌虐等悲惨处境。
    
  克莱恩发挥公共知识分子与新闻记者的良心,直言批判这种政商勾结的「灾难资本主义复合体」,揭露自由市场的血腥历史,解构自由经济的崇高神话,并唤醒我们的意识。震撼主义肆虐全球的同时,她也看见某些深受「震撼主义」之苦的地区,其草根的社区力量和街头的抗议行动正逐渐觉醒,以底层人民的力量相互连结,以极具创意和勇气的民主方式,取回他们被剥夺的事物。
 
  经济体系如果要不断成长,除了要坚决反对几乎所有认真的环境管制,
  本身就会稳定地制造一系列灾难,不管是军事、生态还是金融灾难。
  ──娜欧蜜‧克莱恩

获奖记录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
  ★ 瓦威克国际写作奖(Warwick Prize for Writing)得主
  ★《洛杉矶时报》书奖、国际商业书奖决选名单
  ★《纽约时报》、《村声》、《出版人週刊》、亚马逊书店年度好书

  
各界好评

  沈云骢 早安财经发行人
  南方朔 作家
  胡晴舫 作家
  徐进钰  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特聘教授
  陈光兴 交大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陈信行 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
  张翠容 香港资深新闻工作者
  张铁志 「报导者」总主笔、政治与文化评论人
  冯建三 政大新闻系教授
  瞿宛文 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震撼推荐

  全球作家、学者、知识分子、好莱坞巨星一致推崇!
 
  慷慨激昂,资料丰富,争议性十足,而且如地狱般惊骇。──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小说家
 
  克莱恩是化身作家的控诉天使。这本拯救苍生的书以生动活跃的思想为包装,激动人心却又带来冷静。它揭露了中情局的审问犯人技巧,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为了在世界各地推行灾难资本主义而使用的勒索技术如出一辙;两者都借震撼制造出自我意识的迷失。因此,冷静是一种反抗的形式。这是一本全世界都该读的书。──约翰‧柏格(John Berger),《观看的方式》作者,布克奖得主
 
  《震撼主义》是掌权者急于想关在历史囚牢的真相委员会。这是一本界定我们时代的祕本历史书,它的作者是一位不与多数强权站在一起,而为穷人、遭到酷刑者,以及不计成败为正义奋斗者代言的新闻记者。──杰瑞米‧史卡希尔(Jeremy Scahill),《黑水内幕》(Blackwater:The Rise of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Mercenary Army)作者
 
  她的论点证据充足、合乎逻辑、令人振奋,而且极有说服力。──珍‧斯迈利(Jane Smiley),《千亩园》(A Thousand Acres)与《山中十日》(Ten Days in the Hills)作者
 
  简单地说,《震撼主义》是一本无与伦比的书,像史诗一样引人入胜,每个人都应该听听书中传达的讯息。克莱恩以一位杰出新闻记者的坚持不懈,和学者的精益求精,透过本书体现了深入了解政治的新典范。她的书真诚、热情,而且非读不可。透过本书滔滔雄辩的笔触、深刻的分析,和令人赞叹的开阔眼界,我们见识了妄想一片空白石板,却一再留下一片焦土的骄傲与狂热。《震撼主义》是一本必读的书;只有克莱恩写得出来。──安东尼‧夏狄德(Anthony Shadid),普立兹奖得主,《华盛顿邮报》伊拉克特派员
 
  克莱恩揭发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定会造成轰动。她剥去「自由贸易」和全球化意识形态的伪装,暴露出为少数富人发动私有化战争、制造灾难和攫取公共资产的阴谋……她的书正是我们长期以来欠缺的,剖析我们在社会科学和「自由」的幌子下,被抛回了封建时代。──洽默思‧强森(Chalmers Johnson),《大反扑》(Blowback)作者
 
  这本巨着是慎重而充满义愤的战斗号召。克莱恩是国王面前的安蒂冈妮(Antigone),她为我们不得不接受兇手当我们的经济决策者而感到无奈时,提出了解药。她敢于相信正义,并以令人折服的勇气,为一种不但崇拜市场、而且靠杀生获得餵养的意识形态编写历史。克莱恩是开路先锋,她刺激我们不致于加入自杀俱乐部,而让食人的政商财团主义得逞。一本光荣胜利的书。──约翰‧库萨克(John Cusack),演员/制片家
 
  这本文笔优美、可读性极高的书,将改变它以冷静的语调所记录的令人憎恶的历史。──彼得‧凯瑞(Peter Carey),《奥斯卡与露辛达》(Oscar and Lucinda and Theft: A Love Story)作者,布克奖得主
 
  克莱恩是史东(I.F. Stone)和辛克莱(Upton Sinclair)的最佳传承者,一位揭发丑闻者,会在别人视为寻常处深入挖掘。我喜爱她的书─而且我以一个二十世纪的男人,向一位二十一世纪的女性致敬。──斯塔兹‧特克尔(Studs Terkel),历史学家,《劳动》(Working)作者
 
  一本揭露真相的书!以无比的勇气和清晰的记叙,克莱恩写下这一代最重要、也非读不可的书。她在书中揭发说谎者、杀人兇手和窃贼,剥去芝加哥学派经济政策的虚伪,和它与世界各地的混乱与血腥的关联。《震撼主义》如此重要和发人深省,它很可能成为一波经济与社会正义运动的新触媒、分水岭和临界点。──提姆‧罗宾斯(Tim Robbins),演员/制片家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数字游牧与心灵重塑:在信息洪流中锚定自我》的图书简介: --- 《数字游牧与心灵重塑:在信息洪流中锚定自我》 内容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数字化迁徙”重塑。这不仅仅是远程办公工具的迭代,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心理与地理边界的瓦解。《数字游牧与心灵重塑:在信息洪流中锚定自我》并非一本关于如何设置VPN或选择最佳咖啡馆的书籍,它是一份对“流浪的永恒身份”的哲学探究,以及一份指导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景观中,构建持久内心秩序的生存指南。 本书的核心探讨是:当我们的工作、社交和消费模式被绑定在移动信号塔和云端服务器上时,我们“家园”的传统概念如何崩塌?更重要的是,当外部环境持续动态变化时,个体如何找到并维护一个坚不可摧的“内在中心”? 全书分为四个递进的篇章,层层深入地剖析了数字游牧(Digital Nomadism)现象背后的隐秘代价与巨大潜力。 --- 第一部:流动的悖论——自由的铁笼与新的阶级 第一部分首先审视了数字游牧的起源和神话。它挑战了社交媒体上那些阳光海滩上的“效率神话”,揭示了这种生活方式光鲜背后的真实结构性困境。 地理套利与文化异化: 我们深入分析了全球“工作者阶级”的再分配。当高收入者涌入生活成本较低的地区,他们无意中推高了当地物价,形成了新的“数字殖民”模式。本书探讨了这种流动性如何制造了“无根的特权”,以及身处不同文化语境中,如何平衡个体自由与对当地社区的责任。作者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一个无法真正融入任何地方的人,其“归属感”依托何处? 连接的陷阱: 这一部分详细考察了“永远在线”状态对人类认知系统的侵蚀。我们探讨了“情境切换疲劳”(Context-Switching Fatigue)如何成为数字游牧者的隐形职业病。无限的连接性并未带来无限的自由,反而造成了边界的模糊和持续的焦虑——工作随时可以入侵生活,而生活也必须随时准备响应工作。我们检视了技术依赖如何重塑了我们的注意力结构,迫使我们不断地在“深度工作”和“即时反应”之间进行痛苦的权衡。 --- 第二部:心智的锚点——构建内在地理学 在外部世界持续震荡时,内在的稳定成为奢侈品。第二部分转向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交叉领域,探讨如何在缺乏物理参照系的情况下,构建起坚实的“心智锚点”。 习惯的重构与“仪式化劳动”: 本章认为,对于数字游牧者而言,传统的“朝九晚五”已死,但“仪式”不应随之消亡。我们提出了“微仪式化”的概念,即通过主动设计每日和每周的微小、可重复的行动(如固定的冥想时间、特定的阅读环境、每日的步行路径),来替代旧有办公楼提供的结构性支持。这是一种“人工化的定居”,是心智对抗不确定性的主动防御。 社群的碎片化与“选择性亲密”: 游牧生活往往意味着高频率的人际交往和高频率的告别。本书深入探讨了这种关系模式对情感依恋的影响。我们不再依赖地理邻近性来形成社群,而是必须学习“选择性亲密”——精确识别哪些关系需要投入深度情感,哪些可以维持在高效协作的层面上。这涉及到对孤独感的重新定义:孤独不再是缺乏他人的状态,而是当“共享的真实”难以维持时产生的一种存在性疏离。 --- 第三部:时间和空间的再定义——慢速哲学在高速世界的回响 第三部专注于时间感和空间感的颠覆。当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本地时间与远程时间相互渗透时,时间管理不再是关于效率,而是关于“存在感”。 时区的政治学: 本书分析了跨时区协作的社会成本。被要求在半夜参加会议,是对个体生物钟的系统性侵犯。我们探讨了如何与团队协商“时间主权”,如何在不同时区之间建立可接受的边界,以及如何利用不同时区带来的“清晨/深夜的宁静窗口”进行创造性工作。 “慢速”旅行与深度学习: 区别于“打卡式”的观光客,本书倡导一种“深度驻留”的游牧方式。真正的自由不是在一年内看遍十个国家,而是有能力在一个地方停留足够久,以至于你能开始理解当地的政治辩论、感受季节的细微变化,并与当地的非数字生活建立联系。这要求游牧者从消费景观转向参与生活。 --- 第四部:回归人本——技术透明化与自我的再校准 最后一部分,本书回归到技术哲学的核心:工具应该如何服务于人,而非人被工具重塑。 “技术极简主义”的实践: 数字游牧的真正挑战不是使用多少工具,而是如何让工具“隐形”。本书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框架,用于评估和削减数字噪音——识别那些只是为了填补空间而存在的App和订阅服务。目标是实现“技术透明化”,即当你使用工具时,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任务本身,而不是工具本身的存在。 身份的流动性与持续的身份校准: 终极的“锚定”并非固定在某处,而是掌握了快速“重新校准”的能力。本书的结论部分提出,数字游牧者必须接受“身份是暂时的、可协商的”这一现实。成功的心灵重塑,在于培养一种对自我定义的“开放性”——不再害怕改变自己的职业标签、兴趣爱好或居住地,而是将这种流动性视为一种持续的自我发现过程。 《数字游牧与心灵重塑:在信息洪流中锚定自我》是一本写给所有感到被信息和速度裹挟的人的指南。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家园不在于你护照上的印章,而在于你如何有意识地设计你的日常生活,确保在世界持续移动时,你内在的核心价值和专注力能够稳固如磐。这是一场关于如何在“虚拟的永动机”中,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一个安静的房间的深度对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娜欧蜜.克莱恩Naomi Klein

 
  除了是获奖无数的记者,也身兼专栏作家、《纽约时报》签约作家。被誉为当代最重要思想家及公共知识分子。

  《NO LOGO》是克莱恩一鸣惊人之作,全球销售超过百万册,被《纽约时报》誉为「反抗运动圣经」,也让她成为左翼阵营的明星、反全球化的代言人。除了《NO LOGO》之外,克莱恩也是数本国际畅销书的作者。《震撼主义》于2007年出版,对自由市场经济提出深刻批判,翻译为28种语言。2014年的 《This Changes Everything》(繁体中文版预定2015年底出版)则聚焦于气候变迁与资本主义之关联,荣获加拿大The Hilary Weston Writers' Trust Non-Fiction Prize、《金融时报》年度好书等肯定,并广为国际媒体报导。

  近年克莱恩分别在《哈泼》、《滚石》杂志担任特约编辑和特约记者,同时也是《民族报》与《卫报》的固定专栏作家。现居多伦多。
 
  www.naomiklein.org

译者简介

吴国卿

  台北市人,1956年生。政大新闻系毕,为资深新闻从业人员,从事翻译工作十数年。译作包括:《下一个荣景》、《谁劫走了全球经济》、《趋势力》、《亚洲未来冲击》、《碳交易》、《债券天王葛洛斯》、《共鸣领导学》等数十本。
 
王柏鸿

  台大外文系毕,曾任国内重要报纸编译多年,现专事翻译,译作繁多,曾获得《中国时报》《联合报》年度十大好书奖及其他奖项。重要译作包括《蓝色巨人 ─IBM》、《基业长青》、《上亿资金怎么玩》、《魔球投资学》、《石油冲击》、《不确定的世界》、《犹太人的赚钱智慧》、《一分钟亿万富翁》、《新泡沫 经济》(中时开卷年度十大好书)、《杜拉克谈未来管理》、《选对时机买对股》、《美元失色黄金发热》、《女人变坏才有钱》等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南方朔  灾难资本主义:一种双重帝国主义
胡晴舫  全球化运动就是这么吓大的
徐进钰  灾难资本主义:掀开新自由主义的反民主积累假面
陈信行  逆转三十年论战的如椽大笔
张翠容  不一样的新闻角度震盪世界
张铁志  掷出手上的石头:从《No Logo》到《震撼主义》
冯建三  市场原教派有一只残暴的手

引言
空白即是美:三十年的抹除和重造世界

第一篇
两种医生的震撼:研发

第一章酷刑实验室
卡麦隆、中情局,以及抹除与重造人类心智的疯狂追求

第二章另一种医生的震撼
傅利曼与放任主义实验室的追寻

第二篇
初次测试:诞生的阵痛

第三章震撼状态
反革命血腥的诞生

第四章清洗石板
恐怖的效用

第五章「完全无关」
如何清洗意识形态的罪恶

第三篇
茍延的民主:法律制成的炸弹

第六章因战争而获救
柴契尔主义与有用的敌人

第七章新震撼医生
经济战争取代独裁统治

第八章危机的用处
震撼治疗的包装

第四篇
迷失在转型中:当我们哭泣,当我们战慄,当我们跳舞

第九章捍拒历史
波兰危机与中国大屠杀

第十章锁鍊下诞生的民主
南非被綑绑的自由

第十一章  一个年轻民主国家的篝火
俄罗斯选择「皮诺契选项」

第十二章  资本家本色
俄罗斯与野蛮市场的新时代

第十三章  让它烧
劫掠亚洲与「第二道柏林围墙倒塌」

第五篇
震撼时代:灾难资本主义复合体崛起

第十四章  美国的震撼治疗
国土安全泡沫

第十五章  政商财团制国家
拆除旋转门,铺好阳关道

第六篇
伊拉克的完整循环:过度震撼

第十六章  消灭伊拉克
寻找中东「模范」

第十七章  意识形态的反弹
真正的资本主义灾难

第十八章  完整的循环
从空白的石板到烧焦的大地

第七篇
移动的绿区:缓冲区与防爆墙

第十九章  净滩
「第二次大海啸」

第二十章  灾难总是欺负可怜人
绿区与红区构成的世界

第二十一章  和平的诱因消失
以色列的警讯

结论
震撼力量消退:人民重建崛起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全球化运动就是这么吓大的

胡晴舫
 
  娜欧蜜.克莱恩是反全球化的全球化明星。
 
  反全球化知名品牌

  如此定位她,是为了指出全球化运动与反全球化运动其实是一对背靠背成长的孪生子。一九九九年冬季世界贸易组织在西雅图开会,大批反全球化运动群众聚集抗议,发生严重警民冲突,却非正式开启了反全球化运动的序幕。之后,全球化运动即被浓缩为几个国际机构的代号,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世界经济论坛、世界贸易组织,以及由G 8八国峰会扩充而成的G 20二十国峰会。每当这些代表了全球化符号的机构聚集开会,就会看见反全球化的民众从全球各地飞来,以另一种全球化运作的组织方式,对抗主流全球化运动。

  隔年一月,与西雅图反全球化示威的同一个冬季,住在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克莱恩出版《No Logo》,这本书很快地成为反全球化运动的基本教科书之一。透过全球化有效率的商业行销结构,她的着作被翻译成二十七国语文,摆在各国机场以及世界各大连锁书店明显位置贩售,这位反对品牌市场学并因此尽心写了一整本书去揭发该系统之邪恶的作者,倾刻,成了一个反全球化的世界知名品牌。日后,写了《新世界蓝图》一书以论述全球化经济重要性的金融时报首席经济学家马丁.沃夫评论,「娜欧蜜.克莱恩是名人」,虽然语气很酸,却一语精准道出克莱恩在反全球化运动里几近教母地位的超人气。

  然而,多年来,反全球化论述如同柏林围墙倒塌之后的左派理论,面对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与显而易见的经济利益与个体自由,虽然力陈自由经济体制诸多缺失,自身却无法举出一套崭新的经济理论,将之完全取代,使得反全球化论述始终只能跟着全球化论述的步伐走,零零碎碎地在后追打。这解释了为何克莱恩的《震撼主义》一出版,随即获得全世界反全球化运动者的热烈欢迎。

  在《震撼主义》这本书里,克莱恩想要做的已经不仅是解构资本主义的体制,借此指陈全球化运动的弊端,而是完全站到自由经济的对立面,重新阐述过去五十年的世界经济史。
 
  五十年世界经济史

  对克莱恩来说,自由经济在二十世纪末期得到蓬勃发展,进而完熟为今日我们所认识的全球化运动,并不是因为法兰西斯.福山所说的历史终结—冷战时期共产实验失败,大多数社会决定全面拥抱市场自由;而是因为她称之为「灾难资本主义」这种专以剥削人类灾难的独门推销术。

  以五○年代恶名昭彰的电休克疗法开场,克莱恩指出,当一个社会发生政变、天灾或战争,产生文明演进的断裂,人们过度惊吓,茫然失措,宛如病患心智遭受强烈电击,感官失灵,出现生命暂停状态,此时,自由经济却另类看待灾难有如天赐良机,因为灾难摧毁了既有体制与老旧建设,留给他们一张代表全新市场的白纸,任其恣意涂抹,「就像毛泽东告诉中国人民的,『可以写下最新和最美的字句』。」如同七○年代的智利、种族籓离撤除之后的南非、共产体制解体之后的俄国与东欧、金融风暴之后的亚洲,乃至发生自然天灾的地区,卡崔娜飓风之后的美国纽奥良、南亚海啸之后的斯里兰卡,人民以往信奉的价值体系受到人为或天然的破坏,社会退回孩童化,野心勃勃的政客与他们请来的自由经济学家于是见猎心喜,视废墟为刺激的市场空窗,正好让他们长驱直入,「利用集体创伤的机会,进行激进的社会与经济改革」,实现「三位一体的政策目标──剷除公共领域,完全解放企业和削减社会支出」。而过于惊恐的人们因为无助,因为害怕,将无力反抗这些自由经济的极端改革,只能眼睁睁看着生米煮成熟饭。

  「只有在这种可怕的时刻,当我们心理上无所依靠时,这些敢于大冒险的艺术家,便开始他们重造世界的工作。」「他们」,那些自称经济医生、帮助政客对本国经济进行「震撼治疗」的人,对克莱恩来说有张明确的脸孔,那就是二○○六年以九十四岁高龄过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傅利曼与以他为首是瞻的美国芝加哥经济学派。在一些国家转型或受苦之际,这些「芝加哥男孩们」往往适时出现,挟带美国政府与西方资本社会的金援,拿自由经济作解药,并保证一时阵痛将会换来长期的繁荣。
 
  听取一个警世声音

  在她眼中,这些解药不但苦口,不是良药,根本就是毒药,因为那是美国政府与芝加哥学派的自由经济阵营涂写世界版图的恶劣手段。克莱恩在此提出她对「芝加哥男孩们」最凌厉的攻击,她指控傅利曼这位老派自由经济学者梦想着一种纯粹的基本教义派资本主义 ,「这种意识形态渴望不可能的空白石板,只能靠某种大动乱来达成,因此是危险的意识形态。」

  克莱恩认为,因为自由经济喜欢靠震撼治疗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为了取得这种社会空白,以顺利推动经济改革,政府甚至不惜发兵开战,英国柴契尔夫人当首相时发动福克兰群岛战争,小布希总统侵略伊拉克,对她来说都是为了自由经济需要一块白板重新开始。若出现反对声音,政府就採取残酷镇压,克莱恩举例,一九八九年邓小平把坦克开进天安门广场,智利总统皮诺契大规模捕杀国内左派分子,都是为了不择手段推动自由经济,因为傅利曼的经济模式在民主政治下实施不全,「极权政治」才是「它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必要条件」。

  可以想见自由经济分子对她这番几近全球阴谋论的历史观感到愤怒,斥之荒谬可笑,学院派对她简化经济原理而感到不安,替她捏把冷汗;反全球化分子与左派当然欢欣鼓舞,直称她指出了全球历史的底层真相。然而,依我个人阅读克莱恩的经验,从来不是为了期待她丢出一个大论述,而是听取一个警世的声音。我以为自十七世纪开始正式成形的全球化经济早已难以逆转,就连克莱恩本人其实都是栖身其中的受益分子,可以说没有全球化经济,就没有娜欧蜜.克莱恩这个人。但,面对一个以轰雷之姿隆隆运转的庞大机制,就算螳臂挡车,世人仍应时时反思,尽力修正,使之尽量完美,至少让此刻落在全球化漩涡之外的那群人将来也能纳入经济圈子内。

  自由经济巨轮推动了整个时代的进步,也同时碾过了不少无辜牺牲者。在《震撼主义》,记者出身的克莱恩走访各地,第一手纪录了那些生活在自由经济巨轮阴影之下的众生图像,例如海啸之后的斯里兰卡渔民无法回到原先居住的海滩,只因政府以重整经济之名,锁定发展高级观光业,决定把最美沙滩外包给大型企业建造奢华旅馆,而忽略了真正需要照顾的弱者。这些提醒,是真实的,也是必要的。又如,她写到国家进行民营化,若缺乏了民主的监管,将使整个经济改革过程失焦,造成政商财团主义(corporatism)现象,独厚特殊阶级,公共财富未经监督大规模转移到私人手中,不断扩大巨富与赤贫间的鸿沟,苏联解体后的俄国、现阶段的中国都处处可见她所描述的社会征兆。

  就像夏日享受冷气机的人工清凉,不能忘记地球暖化正在瓦解我们所认知的物质环境,在追逐无边界的移动自由之余,也需要担负身为人类一分子的社群责任。生活在全球化年代里,进行这些社会思考,已经成为当代人不可缺少的公民要件。无须等到人类整体文明的下一个惊吓时刻。
 
掷出手上的石头:从《No Logo》到《震撼主义》
张铁志
 
  一九九九年,当娜欧密.克莱恩完成《No Logo》,在西雅图街上,正发生一场攫取世人眼光的激烈暴动。这是二十世纪末最终的一场大型人民暴动,却是反全球化运动的第一场大抗争。自此,全球化的力量和反全球化的斗争构成了二十一世纪前十年的政治主轴。在纷飞的瓦砾烟硝中,新世纪的扉页向我们开启。
 
  反全球化的代言人
 
  《No Logo》被视为预示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成为一本超级畅销书 。作者说,当她一九九七年左右开始写书时,她以为她报导的是一个边缘性的抗议行动,没想到在书将完成的一九九九年,却目睹到一个波澜壮阔的反抗运动。而那还只是开始。

  外表甜美的克莱恩逐渐成为左翼阵营的摇滚明星、青年偶像……不,她甚至是摇滚明星的偶像,如当前世上最重要乐队电台司令(Radiohead)就公开表示是她的粉丝。她比左翼大师杭士基(Noam Chomsky)更受欢迎,因为她更关注青年文化,且了解年轻人的语言。前年她出版《震撼主义》英文版,甚至找了曾拍摄《哈利波特》的知名导演艾方索.柯朗(Alfonso Cuarn)帮新书拍摄一部短片。(我也曾在纽约排过长队等着听她演讲。)

  二○○一年,美国《时代》杂志宣称反全球化运动已经变成新世代的最重要议题,而这个议题的代言人就是克莱恩。二○○五年,由英国《展望》杂志(Prospect)和美国《外交政策》期刊
(Foreign Policy)合办的全球百大公共知识分子排行中,不到四十岁的她是第十一名,女性最高名次者。
 
  转向政治经济批判

  不过,在《No Logo》中,克莱恩虽然鼓吹人们用文化干扰 (cultural jamming),以及针对劳工权益和人权的抗争,去对抗企业宰制,然而她却几乎没有提供企业支配力量背后的政治经济分析。

  直到二○○七年出版第三本书《震撼主义:灾难经济的兴起》,她终于把焦点从针对企业,转变到背后更大的政治经济结构。

  克莱恩最早开始发展这个概念,是二○○四年她去报导战后的巴格达,发现美国占领军引进大量私人资本进入伊拉克。然后她看见二○○五年南亚海啸后的斯里兰卡海岸,大量的海边高级旅馆取代原来渔民的社区;再来是卡崔娜风灾摧毁了美国南方美丽城市纽奥良,而自由市场的神圣经济学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建议要趁机用私立学校取代公立学校。

  一开始,克莱恩以为这种巨大利益和巨大灾难的结合是一种新的市场扩张方式,后来才发现这个形式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甚至,这种利用危机和灾难的模式是傅利曼主义一开始就遵循的,一九七○年初期智利的皮诺契政府是其最早的典范。然后,过去三十年,新自由主义「已经完善了这种策略:他们等待重大危机,把国家私有化,而当公民仍然在余震的惊吓中,他们就把这些『改革』制度化。」这就是所谓的震撼主义(The Shock Doctrine)。
 
  一部震撼主义历史

  这本书最大胆的论证在于克莱恩认为这个震撼有三个彼此相关的层次:人民先是被战争、恐怖攻击、政变和自然灾害所震撼。然后人民又被震撼一次:企业和政客利用第一次震撼造成的恐惧和困惑来推动震撼经济治疗。然后抵抗的这些人会经历第三次震撼:这一次是由警察、军人和监狱的侦讯者执行。

  基本教义式的极端资本主义,或者说傅利曼鼓吹的那种市场至上资本主义,因为一般人民无法得利,很难获得公众支持,所以需要凭借恐怖和酷刑来推动;需要一场危机,一种强力的「震撼」,公众才会愿意给予统治者更多权力,来推动极端的新自由主义市场改革。例如天安门的血腥镇压让中国可以在九○年代大力推动市场改革;智利皮诺契将军的恐怖统治让傅利曼的激进市场改革得以进行;波兰和苏联在共党垮台后的不稳定让新政府可以推动震撼治疗。除了政治和经济的危机,还包括自然危机:卡崔娜风灾后的纽奥良,私人学校取代了公立学校;海啸后的斯里兰卡,盖起了大量度假旅馆。还有战争:二○○三年美国攻打后的伊拉克,各种私人资本大量进入,彻底「占领」伊拉克。

  简言之,「最基本教义的资本主义永远需要灾难来推动」。

  这本书依然保有克莱恩最大的长处:精采的报导、资料收集与说故事能力,所以本书读来真的让人对那些残暴、贪婪与黑暗感到「震惊」。但要将众多历史事件化约为一个共同理论—震撼主义—则显得过于牵强。例如,她把不同灾难(天灾或者人为政治镇压)视为同类已经不太适当,而要进一步以经济利益或傅利曼式的放任自由主义思想,来解释这些灾难的发生,更让人怀疑这是最粗糙版本的马克思主义—用经济利益解释一切,政治,或者政治人物对权力的追求都消失了。例如,她强调一九八九年中共镇压天安门学运不是为了挽救独裁政权,而是为了实践新自由主义。美国之所以要介入柯索沃不是为了阻止种族屠杀,而是为了资本主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国家一九九九年攻击贝尔格勒(Belgrade),为这个旧称南斯拉夫的国家创造了快速私有化的条件—一个战争前就已设定的目标。」而俄罗斯的车臣战争不是要镇压分离主义,而是要保护叶尔辛的经济政策。而美国攻打伊拉克,纯粹是为了经济原因吗?基督教右派对布希政府的影响呢?或者新保守主义呢?克莱恩确实提到新保守主义, 但她对这个主义有若干误解,例如新保守主义并非是从九○年代才出现,也不是以傅利曼的自由经济理念为核心,更不要说,傅利曼从一开始就是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并非同义词。

  同时,当统治者为了强制实行市场制度而实行威权统治时,我们难以知道这是因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或是他们被财团利益绑架,或者如美国的例子,是政治菁英本身就掌握巨大商业利益(这是克莱恩清楚点出的)。企业的贪婪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这两者固然相关,但在分析上必须区分。
 
  永远的青年安那其
  
  本书最大的创意,也是最大的问题是,她把三种震撼合併为一:对人体的电击等震撼、经济的震撼治疗和政治上的震撼(镇压、恐怖统治或战争)。正如政治理论名家荷姆斯(Stephen Homles)在《伦敦书评》杂志上所说,认为这三者有同样逻辑,并不太具有说服力。

  另方面,如果这本书的目的仅是在于「挑战这个官方故事的核心和最细心呵护的声言—解除管制的资本主义胜利是从自由中诞生,放任的自由市场能与民主政治携手而行」,那么这是完全正确的。博兰尼(Karl Polanyi)考察十九世纪的市场发展就说过,资本主义的创造必须建立在组织性的暴力上,因为一般人不会接受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破坏。过去二十年经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性扩张,的确有很多是建立在独裁政权统治上。资本主义并非民主的好友。正如克莱恩对中国的生动比喻:「民主和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并未携手前进,他们站在天安门广场四周路障的不同侧。」
不过,虽然她的理论过于简化,但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史迪格里兹(Joseph Stiglitz)指出,傅利曼和其他经济学者也都对现实世界过分简化,对预设完全资讯、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型深信不疑,而「由这些模型制定的政策比克莱恩的理论问题更大」。

  从《No Logo》揭露企业的伪善与丑恶,到《震撼主义》穿透国家、资本与意识形态的邪恶同盟,克莱恩始终宛如是十年前在西雅图街头对着星巴克丢掷石头的青年安那其—她虽然不在现场,但犀利文字和石头一样,或更有破坏力。现在,她把这个石头掷向国家机器与政商利益共同体。

  在《No Logo》,她所看到的美好未来是一群松散连结的行动者对抗大企业,是世界社会论坛对抗世界经济论坛;在《震撼主义》中,她则把焦点放在国家之内的人民力量,及具体的政经制度,例如过去十年拉丁美洲的民主社会主义实践如何对抗新自由主义,或者中国底层群众日益激烈的维权反抗。

  克莱恩仍然在手中紧握着石头,而在路障这边的我们准备好了和她一起拿起石头,来争取「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这个梦吗?
 
市场原教派有一只残暴的手
冯建三
 
  「金融风暴」、「金融海啸」,二○○八年入夏以后,人人朗朗上口。但是,我们亲身目睹与经历的这些现象是一种自然而然、必定发生的「风暴或海啸」吗?显然不是,这是人祸。语言很重要,与其言必称风暴或海啸,不如採用郑村祺的建议,使之正名为金融「核爆」。 

  相同道理,《震撼主义:灾难经济的兴起》这本书所揭露的「经济新自由主义」三十余年历史,也是名实不符。「新」与「自由」都是正面的、吸引人的字眼与概念,但《No Logo》作者娜欧蜜.克莱恩信而有征,让读者看到迥异的景象。
 
  放火打劫的经济自由主义

  首先,它完全不同于罗尔斯(John Rawls)强调公平正义之「政治自由主义」;其次,它是对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曲解。斯密在《国富论》虽然戏谑提及市场有只「看不见的手」,但这句话至少有九或十种意思,不一定是最小政府论。根据后人详细考察斯密的着作,发现他赞成或鼓吹政府干预的情况至少有三十五种,赫然包括借助管制以「取代市场来增进效率」、通过「租税来重分配所得」与「约束国际贸易」等等。这些构成公权力介入与规范的理由,足以让今日的经济新自由主义、市场原教派(market fundamentalism)、以为只有一种市场的人,大惊失色。

  最后,它对语意的误用也同时是对民主的背叛。如同风暴海啸掩饰了人为的核爆,「自由」则掩饰了这样的自由其实根源于残暴不仁,根源于特定的一些偏执所故意制造的血腥。海耶克(Friedrich A. Hayek)与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是偏执的代表。一九七三年九月十一日皮诺契(Pinochet)在美国总统尼克森及其中央情报局的外应下,发动军事政变以飞机轰炸智利总统府,推翻民选的阿叶德(Allende),随后再镇压与杀害成千上万的异端。对此,海耶克大言不惭地说:「我个人宁取自由主义的独裁,而不是民主政府却无自由主义色彩……军事政变后,在皮诺契年代的个人自由,远比前朝大得多了,我还真无法在智利找到任何一个人会不同意这个说法。」

  二○○五年美国纽奥良淹大水后,高龄九十多的傅利曼撰文表示,他从「悲剧」中看到「大刀阔斧改革教育体系的机会」。若说这类思维与习惯是「趁火」打劫,还不是完全那么准确。本书谈及的许多案例(特别是伊拉克),更接近于「放火」打劫。经济新自由主义的信仰者磨刀霍霍、虎视眈眈而积极地等待灾难发生或设法催生灾难,以便与大权在握的政府大员及其代言的大资本,共同推进「自由市场」的扩大速度。
 
  对强制自由的反抗

  实情既然如此,作者以「灾难经济」作为本书的副题就很贴切。另外,克莱恩还有一大贡献。她清楚地表明,颠覆字义的「经济新自由主义」并不是起源于一九七九年的英国与一九八○年的美国。早从一九六○年代,它的偏执与宗教一般的热情就在发酵,到了一九七三年在智利「初试啼声」,其后才是英美与拉美国家。至一九八五年,通过美国的「广场协定」(Plaza Accord)之所谓华盛顿共识,英美的经济新自由主义推向全球,次年起关税暨贸易总协定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开始,至一九九三年底暂告完成,象征「新」的声势上扬,简直可以说是遍地开花。

  生活在枪口下的强制自由,很多人不免焦虑、愤怒、不解、无奈、无辜、低迷、气闷、无力、庆幸与侥倖。然而,这些反应并不穷尽人的动能,生命不停地找寻出口。人固然不能从心所欲,却秉持信念而行。总有人相信历史还没有终结、人类还有另一种未来、另一种生活方式,是以努力构思与行动、结社与串连,永不止息。 

  一九九四年,墨西哥原住民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之日,起而反抗,「蒙面骑士」震惊世界。一九九五年「世界贸易组织」成军,其后进展无法平顺。一九九九年部长会议首次在美国本土举行,六万余社运者群集西雅图火爆抗争。其后,反自由贸易而追求公平贸易的力量日有所成,二○○一年从巴西开始的「世界社会论坛」水涨船高、年年举办而延续反抗声浪。世贸组织的部长会议在二○○八年无法达成协议而停摆,不见得较可喜的、以美国为首的双边协定蠢蠢欲动,但以区域为主的协作关系,从一九九二年低于五十项,至二○○八年超过了两百项。其中,受害最早也最深的拉丁美洲一九九八年起由查维兹(Chvez)领军,大唱反调。他在一九九九年祭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大旗,优先推动区域合作而有「玻利维亚另类美洲组织」反击自由贸易,「要让每个国家提供自己最擅长生产的东西,换取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不受全球行情左右」。至今年三月,委内瑞拉之外,巴西、乌拉圭、玻利维亚、智利、尼加拉瓜、厄瓜多尔、阿根廷、巴拉圭与萨尔瓦多等九个国家也都由左翼政权主政,再加上古巴五十年国际主义的示范,拉美的动向及其得失成败,世人不得不瞩目。
 
  未卜先知的国际观察

  两岸三地的动作虽小,倒不能说是缺席。二○○五年中国有八万七千起抗争事件,参与的工农人数超过四百万。「六四」二十年,北京出现「二○○九北京六四民主运动研讨会」,香港则有十五万人薪火相传烛光晚会。台湾虽落后,但不乏有识之士对主流政党大加挞伐,今年六月六日至九日,更有成大台湾文学系、浩然基金会与全球和平妇女联会联合办理「反转思维:重新连结生态与经济的另类发展」研讨会及「另类全球化工作坊」。本地草根工作者数十人之外,海外同道来自古巴、巴西、墨西哥、西班牙、比利时、瑞士、澳洲、苏丹、印度、印尼、韩国、北京与香港等十三个地方,再为台湾进步的在地国际串连,留存轨迹。

  克莱恩的笔胜于剑,文字生动、逻辑井然而论理有据。她饱览群书又行万里路,走访拉美亚非至中东许多国家。作者的调查鼓舞新闻人,也让学院工作者景仰,见贤思齐、有为者亦若是的心思冉冉浮现。全书具有历史纵深,也带领读者亲临现场,我们需要的国际观,就在这里。英文版二○○七年书出之日,适巧是这次金融核爆的引燃点,美国次级房贷败象已清楚展现;而中译本则刚好作为历史见证,「验收」作者的论述果然是未卜先知。
 
  (二○○九年六月七日,纪念巧克力猴山—草楠大榕树行走)

图书试读

震撼疗法班师回朝
 
傅利曼的芝加哥学派运动从七○年代以后,征服世界各地许多领土,但直到晚近它在自己的原产国一直未获得完全的施展。雷根确实跨出第一步,但美国仍然保有福利体系、社会安全计画,以及父母坚决不肯放弃的公立学校。以傅利曼的话来说,美国仍然「非理性地依附着社会主义体制」。
 
共和党一九九五年掌控国会时,归化美国的加拿大人、日后为小布希(George W. Bush)撰写讲稿的富鲁姆(David Frum),与一群所谓新保守主义者(neo-conservatives),唿吁美国应进行震撼疗法式的经济革命。「我想我们应该这么做。与其渐进地削减──这里一点、那里一点──我主张从今年夏季的某一天开始,我们一口气取消三百个计画,每个价值十亿美元或更少。也许这种削减产生不了很大的影响,但它的意义可大了。而且你马上可以办到。」
 
富鲁姆当时无缘体验这种本土震撼疗法,主要是因为没有国内危机事先舖好路。但二○○一年的情况大不相同。九一一攻击发生时,白宫已挤满傅利曼的门徒,包括他的好友伦斯斐(Donald Rums­feld)。布希团队以惊人的速度,掌握集体晕眩的大好机会──并非布希政府阴谋策画了危机(像某些人说的那样),而是因为政府要员都是拉丁美洲和东欧灾难资本主义实验的老手。他们同属一个运动,而这个运动渴盼危机有如久旱巴望下雨的农民,或者像期待开悟的基督教钖安主义末日派教徒。当等候已久的危机降临时,他们马上就知道机会终于到来。
 
 
三十多年来,傅利曼和他的追随者有系统地利用其他国家的震撼时刻──类似九一一的外国事件,最早从皮诺契一九七三年九月十一日的政变开始。二○○一年九月十一日发生的是,一个在美国大学孕育并由华盛顿的机构强化的意识形态,终于有机会回到故乡。

用户评价

评分

| 看到《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這個書名,我心裡湧現一種複雜的情緒。一方面,我對「災難」這個詞本身就感到有些抗拒,畢竟近幾年來,我們經歷了太多讓人不安的事情,從疫情的蔓延,到國際間的衝突,再到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好像「災難」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而「經濟」與「災難」的結合,更是讓我聯想到,會不會有某些勢力,正從這些危機中獲取利益? 我想,很多台灣人跟我一樣,都感受到了一種不確定感。我們依賴進出口的經濟模式,在面對全球供應鏈的動盪時,顯得格外脆弱。書名中的「震撼主義」,聽起來就像是一種衝擊波,一層一層地襲來,讓原本穩定的經濟體系,變得搖搖欲墜。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詳細剖析,這種「震撼」是如何形成的?是單純的隨機事件,還是有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在背後推動? 我特別在意的是,在「災難經濟」的框架下,台灣所扮演的角色。我們處在一個地緣政治的敏感地帶,同時又是全球科技產業鏈的重要一環。這些「災難」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產業發展?會不會有新的產業因此興起,或者舊有的產業面臨淘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不同於主流媒體的觀點,不是一味地放大恐慌,而是能揭示一些隱藏的邏輯,讓我們能更清晰地看見,如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為台灣的經濟尋找更穩健的未來。 我希望書中能探討,所謂的「災難經濟」是否是一種有系統的建構,它如何利用人類的恐懼和不確定性,來達成某些目的。而我們作為普通民眾,又該如何在這個「主義」之下,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隨波逐流,反而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甚至是發展的契機。 |

评分

| 看到這本書的標題《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我第一個反應就是,「完了,又要開始唱衰台灣經濟了。」畢竟這幾年,從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到現在的全球通膨、地緣政治的緊張,哪個不是把我們搞得心驚膽顫?書名裡這個「震撼」二字,聽起來就讓人有種不祥的預感,好像馬上就要有什麼大事要發生,而且還是會讓我們荷包大失血的那種。 我一直覺得,我們台灣人好像特別容易被這種「災難」的論調給影響。好像只要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大家就開始恐慌性搶購、停滯投資,然後經濟數據就真的開始下滑,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本書會不會就是把這些現象,從學術或是經濟的角度,再重新包裝一次,然後告訴我們,「看吧,我說的沒錯吧!」?我有點擔心,如果內容太過悲觀,反而會打擊到大家對台灣經濟的信心,這對我們小島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不過,另一方面,我也很好奇。如果書名真的點出了「災難經濟」的「興起」,那是不是也意味著,在這些災難中,也可能孕育出新的機會?畢竟,台灣在半導體、科技產業上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面對全球供應鏈的重組,說不定反而能抓住一些轉型升級的契機。我希望這本書,即使點出了挑戰,也能提供一些更積極、更具前瞻性的觀察,而不是單純地放大恐懼。畢竟,日子還是要過,經濟還是要發展,總不能一直在擔憂跟恐慌中度過吧?我很期待看到書中是否有對台灣在這場「災難經濟」中的位置,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或是指引出一些可能的方向。 |

评分

| 《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很有力量,也讓人聯想到近幾年我們經歷過的種種衝擊。從全球疫情的突襲,到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再到氣候變遷引發的各種極端天氣,彷彿這個世界總是在上演著一場又一場的「大災難」。而「經濟」這個詞,更是直接點出了這些災難對我們生活最切身的影響。 我一直覺得,台灣的經濟,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我們高度仰賴國際貿易,又處在一個複雜的國際政治格局中。所以,當書名提到「災難經濟的興起」,我腦中第一個閃過的念頭就是:台灣在這場「災難經濟」的浪潮中,究竟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我們會是被動的受害者,還是有機會轉變成為更有韌性的經濟體? 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所謂的「災難經濟」是如何運作的?它是不是指某些危機,會被某些勢力所利用,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或者鞏固特定的權力結構?書中會不會分析,有哪些具體的「災難」是如何被「經濟化」的?例如,疫情如何催生了遠距工作、線上服務的發展;氣候變遷如何推動了綠色能源產業的崛起,等等。 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陳述「災難」的發生,更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讓我們理解這些「災難」背後的邏輯,以及它對全球經濟秩序可能造成的長遠影響。對於台灣的讀者來說,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針對我們的產業結構、貿易模式,提出一些具體的分析,讓我們知道,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自處,甚至找到新的發展契機。 |

评分

| 坦白說,《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這個書名,在我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讓我有種莫名的危機感。近年來,我們經歷了太多難以預料的事件,從突如其來的疫情,到錯綜複雜的國際衝突,再到極端氣候的頻繁出現,彷彿「災難」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而且還與我們的經濟生活息息相關。 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過去幾年,我們在物價上漲、供應鏈中斷、能源危機等種種挑戰下的掙扎。每一次的「災難」,都像是一記重拳,打在我們原本就不是很堅實的經濟基礎上。書名中的「震撼主義」,聽起來就像是一種放大和利用這些災難的學說,讓人好奇背後是否隱藏著更深層的操縱。 我最想知道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揭示,究竟是什麼樣的「災難」被「主義化」了?這些「主義」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和經濟決策的?它會不會分析,在這些「災難經濟」的浪潮中,哪些國家、哪些企業、或者哪些群體,是真正的獲益者?而我們這些身處其中的普通民眾,又該如何辨識和抵禦這種「主義」的影響? 對於台灣這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經濟體來說,我更是殷切地希望能從書中得到啟示。我們在「災難經濟」的脈絡下,會面臨哪些獨特的挑戰?又有哪些潛在的機會?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更深入、更具批判性的分析,而不是單純地煽動恐懼,而是能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這個正在發生的「災難經濟」時代,並找到屬於自己的應對之道。 |

评分

| 說實話,在翻開《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這本書之前,我腦子裡已經有一連串的畫面跑了出來:國際情勢有多麼不穩,供應鏈有多麼脆弱,然後各種突如其來的事件,像是天災、戰爭、甚至一場疫情,都能瞬間讓全球經濟陷入混亂。我一直在思考,我們台灣,這個位處關鍵戰略位置,又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小島,在這樣的「震撼」浪潮中,到底會面臨什麼樣的衝擊?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過去幾年,我們經歷了多少次因為國際情勢變化而引發的物價波動,從口罩、晶片到現在的能源、糧食,感覺生活中的各種必需品,都好像跟全球的「災難」脫不了關係。這本書的標題,感覺就是直指這個現象,用「震撼主義」這個詞,好像暗示著有一種力量,正在利用或者說放大這些災難,來推動某種經濟模式的發展。 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究竟是哪些「災難」被「利用」了?是為了什麼樣的目的?它會不會分析,這種「災難經濟」背後,是哪些國家、哪些企業、或者說哪些利益集團在運作?而我們普通民眾,在這場看似不可抗力的經濟變革中,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是被動的承受者,還是有可能成為主動的參與者? 我特別關注的是,台灣的產業結構,尤其是我們引以為傲的科技產業,在「災難經濟」的邏輯下,會不會面臨新的威脅,或者說,又有哪些隱藏的機會?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更細緻的分析,而不只是泛泛而談,讓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我們該如何在這變動的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甚至,能有機會在這個「災難經濟」的浪潮中,乘勢而起。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