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经济学:如何终结贫穷?

穷人的经济学:如何终结贫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bhijit V. Banerjee, Esther Duflo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贫困
  • 发展经济学
  • 社会问题
  • 公共政策
  • 经济不平等
  • 全球化
  • 福利经济学
  • 行为经济学
  • 社会公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穷人需要的不只是食物,而是一次翻身的机会!
 
  在许多国家,贫穷线最初的设定是以食物的摄取为标准,认为饥饿是穷人生活的主要困境。随之而来的扶贫政策,目标也在于解决饥饿问题,因此编列预算配发粮食或补助穷人购买粮食。这套政策背后的逻辑相信,摄取足够的热量之后,就能投入工作,赚取薪资养活自己,最后摆脱因饥饿而没有体力工作的恶性循环。
 
  然而真是如此吗?
 
  两位作者蒐集资料后,却发现粮食补助政策并未增加穷人对于主食的消耗量,他们宁可把省下的钱用来购买更美味的食物。穷人与一般人本无二致,人人都喜爱从食物获得心灵的慰借,但穷人却被化约为一套投入热量、产出动能的生理机制。
 
  本书即是两位作者十五年来的研究成果,期间造访数个国家,了解每日支出低于一块美金的人们如何过活。这类关于贫穷的想像,就是《穷人的经济学》所要检视之处。
 
  以坚实科学精神,导正失败社会政策。
  让穷人的经济学,取代菁英的经济学。
 
  本书借由解答穷人「不合理」的行为与怪异的现象,剖析相关政策失败的原因。为什么穷人不使用免费的保健服务,却愿意支付昂贵的手术费用?为什么在同样的班级,穷人家的小孩就是学不好?为什么要先借贷才能储蓄?为什么贷款做生意,收入却总是成长不了?
 
  缺乏资源的穷人错失人生的各种机会,没有实质参与社会的基本能力,而平白流失的人力与才华也是国家的损失。本书提供详实的统计资料与实验结果,告诉我们贫穷并非无法终结,关键在于以谦卑的态度倾听穷人的声音,诚实面对各项数据,让穷人的经济学取代菁英的经济学,并且做为政策制定的依据。
 
得奖与推荐记录

  2011年《经济学人》年度好书

  2011年《金融时报》商业类年度好书
 
  「这本了不起的着作把有关贫穷的辩论带往关键的问题:哪一种援助对穷人才是最好?」──《纽约时报》
 
  「展现充分的细节与暖暖的同情心,反映出他们确实理解穷人所面对的挑战。」──《华尔街日报》
 
  「除了实验上的巧思,本书丰富且充满人性地勾勒出赤贫者的深刻生活。两位作者说明穷人如何在最惨澹的情况下做出精彩的计算。」──《金融时报》
 
  「两位杰出的研究者对于贫穷本质的探索,为我们带来这本精采绝伦且充满洞见的着作。」──Amartya Sen,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作者检视贫穷对于人与社会的各种影响,颠覆政府、援助机构与非政府组织的传统见解与认知,进而引领经济援助与人道救援的方式。」──《华盛顿邮报》
 
  「他们绝对是非常聪明的经济学家,并且进行很大的工程来丰富经济学对于贫穷此复杂问题的理解,而这个问题经常遭到一般人的误解。」──《英国卫报》
 
  「绝对要读的重要作品……如实呈现穷人的情况,值得一读,并且有机会带来实际的结果。」──《富比士》杂志
 
  「两位作者透过各种观察与实验,探索穷国的穷人如何面对贫穷问题。我深受本书吸引,也折服于书中的论点。」──Robert Solow,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任何一位关心全球贫穷问题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有好几年的时间,不曾有一本书教我那么多东西。《穷人的经济学》将经济学推向最高的境界。」──Steven D. Levitt,《苹果橘子经济学》作者、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

各界推荐

  吴宗昇/辅大社会系副教授、卡债受害人自救会顾问
  洪伯勋/《制造低收入户》作者
  洪敬舒/工作贫穷与租税政策研究室召集人
  周于萱/台湾青年劳动九五联盟理事长
  黄益中/热血公民教师、《思辨》作者
  黄嵩立/国立阳明大学国际卫生学程教授 
  蔡明璋/中央研究院亚太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兼执行长
  简钖堦/反贫困联盟召集人
《富足的起点:构建可持续繁荣的基石》 一个关于现代经济体系、社会结构与个人能动性的深刻洞察。 在这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全球经济的奇迹性增长与持续存在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并存,引发了我们对“繁荣”二字的重新审视。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群体的困境或解决方案,而是致力于解构现代经济系统运行的深层逻辑,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公平的财富创造与分配机制。它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一个技术迭代加速、资源约束日益凸显的现实世界中,如何才能确保经济的活力不仅服务于少数精英,而是成为推动全社会持续进步的驱动力? 第一部分:范式的摇摆——理解增长的隐形成本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跳脱出传统的GDP至上论,审视过去半个世纪全球经济扩张所带来的结构性失衡。我们并非否定市场经济的效率,而是深入剖析其内在的“外溢效应”——那些未被计入成本、却由整个社会承担的代价。 1. 增长的“黑箱”:被遗忘的价值链 我们分析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如何导致利润向中心地带的过度集中,而生产地则常年背负环境压力与低附加值的标签。探讨了金融化趋势对实体经济的侵蚀作用,以及衍生品市场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如何脱离了真实生产力的支撑,成为一种自我循环的系统风险。我们将考察“涓滴效应”在现实中为何常常失效,转而演变为“虹吸效应”,即资源和机会被系统性地吸向上层。 2. 资本的“自我繁殖”与劳动的“贬值” 本部分将详细阐述在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资本回报率(r)与经济增长率(g)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如何加剧了财富分化。我们审视了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对中等技能岗位的冲击,以及这种结构性失业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关键在于,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阻止技术进步,而是如何设计出与技术进步相适应的激励和再分配机制,确保技术红利能够更广泛地惠及创造者和使用者。 3. 环境的“沉默债务” 可持续性不再是一个道德口号,而是经济生存的硬性约束。本书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转化为直接影响未来经济产出的“沉默债务”。我们分析了当前经济模型如何内在地鼓励短期掠夺而非长期维护,并提出将“自然资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路径。 第二部分:韧性的架构——重塑社会契约与公共投资 在一个高度不确定的世界中,经济的健康不仅取决于市场效率,更取决于社会系统的“韧性”——即抵御冲击和快速恢复的能力。本部分关注构建一个能够抵御突发危机、提供稳定预期的制度框架。 4. 现代公共物品的再定义:超越基础设施 传统的公共物品投资集中在道路、电力等有形资产。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型公共物品的战略价值更为突出。本书重点分析了“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全民数字素养普及”以及“开放式基础科学研究”这三大“隐形基础设施”的投资回报率。我们论证,对这些领域的公共投入,是提高整个社会长期创新能力和抵御不平等扩张的最有效杠杆。 5. 风险的“社会化”与“去中心化” 面对医疗健康、养老和失业带来的个体风险,现代社会需要更稳健的风险分摊机制。我们对比了不同国家在社会安全网设计上的成败经验,探讨如何平衡个体责任与集体互助。核心观点在于,过度市场化的风险定价,往往将系统性风险转嫁给最缺乏议价能力的个体。本书提出基于激励相容原则的风险池设计,确保社会保障体系既能提供安全感,又不抑制个体的积极性。 6. 竞争与协作的动态平衡:产业政策的精妙艺术 “看不见的手”并非万能。本书回顾了历史上成功的产业政策案例,并非主张政府直接干预市场选择,而是强调政府在“创造市场”和“纠正市场失灵”方面的关键作用。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精准的、可问责的激励措施,引导资本流向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领域,同时避免寻租行为的发生。这要求政府具备高度的技术理解力、透明的决策流程以及灵活的退出机制。 第三部分:能动性的回归——激活地方与个体创造力 最终的经济繁荣源于个体和社区的活力。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如何赋能个体,打破结构性障碍,释放被压抑的创造潜能。 7. 激活“地方经济圈”:从小尺度看全球联系 全球化进程往往导致城市间差距拉大,而大量中小城镇则陷入衰退。我们提出“地方经济韧性”的概念,主张通过支持本地特色产业、构建区域性人才回流机制以及强化地方金融机构的普惠性,来重塑次级城市的经济活力。关键在于建立一种良性的循环,使地方能够从全球价值链中获取有益的链接,而非仅仅成为被剥削的原料供应地。 8. 产权与激励的再校准:从“占有”到“使用” 在数字和共享经济时代,传统的产权概念受到挑战。本书探讨了如何设计更灵活、更公平的激励结构,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和数据所有权方面。我们分析了“平台经济”中劳动者与资本方的关系,提出通过新型的组织形式和权益分配模型,使得劳动贡献者能够更直接地分享其创造的价值。 9. 终身学习:应对不确定性的“元技能” 面对快速变化的技能需求,教育体系必须从“一次性投入”转变为“终身服务”。本书详细考察了微证书、技能重塑项目以及基于实践的学徒制度的有效性。核心论点是:经济的适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学习和适应新知识的能力。 投资于“如何学习”比单纯投资于“学习什么”更具长期价值。 结论:通往共同繁荣的路径 《富足的起点》不是一本提供简单药方的读物,它倡导的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转变——即认识到经济健康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真正的繁荣,不是财富的总量最大化,而是机会的广度与分配的公平性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商业领袖以及所有关心社会未来的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建设性的框架,以共同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更能抵御未来冲击的经济世界。我们需要的,是一场关于如何更智慧地组织我们集体经济生活的深刻对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 Banerjee
 
  毕业于加尔各答大学(University of Calcutta)、尼赫鲁大学(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与哈佛大学,目前是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福特基金会国际讲座教授(Ford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Professor)。曾经担任经济发展分析与研究局(The Bureau for Research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Development)的主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以及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研究员,同时也是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院(Kiel Institute)的国际研究员,以及美国文理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与世界计量经济学会(Economertic Society)院士。曾获古根汉奖学金(Guggenheim Fellow)以及史龙奖学金(Alfred P. Solan Fellow)。除此之外也获得许多奖项,包括二○○九年第一届印孚瑟斯奖(Infosys Prize),并且担任世界银行、印度政府等组织的荣誉顾问。
 
艾丝特.杜芙若(Esther Duflo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 Abdul Latif Jameel 减缓贫穷与发展经济学讲座教授(Abdul Latif Jameel Professor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以及麻省理工学院,于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学位之后,随即获聘为该校经济系助理教授,并且任教至今,同时是美国文理科学院与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院士,也曾经获得许多奖项,二○一○年取得着名的克拉克奖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这个奖项是表彰美国四十岁以下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二○○九年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学金(MacArthur “genius” Fellowship),并且在二○一○年取得首届卡沃—阿蒙哥国际奖(Calvó-Armengol International Prize)。《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将她评为当今世上最好的八位经济学家之一;《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在二○○八至二○一○年将她列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个思想家之一;二○一○年《财富》(Fortune)杂志将她列为当今四十岁以下最有影响力的四十个商业领袖之一。
 
  二○○三年,两位作者共同成立了 Abdul Latif Jameel 贫穷行动实验室(J-PAL),并共同主持实验室至今。J-PAL 是一个由教授组成的研究网路,在全球五个地方设有办公室,一起使用随机控制实验来回答如何消解贫穷这个重要的问题。J-PAL 的任务在于确保政策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借以减少贫穷。二○○九年 J-PAL 赢得西班牙外换银行(BBVA)在发展合作领域的知识前沿奖(Frontier of Knowledge),二○一四年 J-PAL 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最高荣誉赫绪曼奖(Albert O. Hirschman Prize)。
 
译者简介
 
许雅淑
 
  台湾大学图书馆学系、清大社会所硕士、目前为清大社会所博士生,近年关心如何兼顾养育小孩、赚取奶粉钱以及挣脱学术漫漫长路的各种现实困境中努力求生,热爱被称为不务正业的学术旁骛翻译工作,曾翻译《金融狂热简史》、《部落客宣言》等多部作品。
 
李宗义
 
  政治大学英语系、东亚所以及清华大学社会所毕业,现于中央研究院社会所担任博士后研究员,近年关心灾难之后灾民的行动与决策,闲暇借助打橄榄球纾压,同时也是政大橄榄球队的多年队员,翻译作品包括《比较霸权》、《审议民主》与《金融狂热简史》等多部着作。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富裕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贫穷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林明仁
推荐序    面对社会不正义的贫穷经济/陈东升
推荐序    认识贫穷的本质/张弘远
 
前言
第一章 再想想
第二章 十亿人饿肚子?
第三章(全球)更健康有那么容易吗?
第四章 阶级顶层
第五章 Pak Sudarno的大家庭
第六章 赤足的避险基金经理人
第七章 来自喀布尔的男人与印度太监:穷人贷款的简单(不简单)经济学
第八章 一砖一瓦的存
第九章 不得已的创业家
第十章 政策与政治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富裕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贫穷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托尔斯泰在鉅着《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场白说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让我借用文豪的逻辑,将其改写为:「富裕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贫穷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本书两位作者 Banerjee 与 Duflo 过去二十年来致力了解穷人如何落至如此不幸的境地,以及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政策。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出一套以随机控制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为主轴的评估方法,更让我们对贫穷的了解,从理论层次进步到有可以与理论对话的实证基础。这本《穷人的经济学》,就是他们研究结果的非技术介绍(non-technical summary),也是贫穷研究的必读入门书。
 
  如何定义穷人?对台湾的读者来说,我们可能会觉得月薪 22K,付完房租、 餐费跟其他必要开支后,只剩下几千元,应该就属于吃土鲁蛇一族了。但如果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这还算是中等收入:二○一五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Angus Deaton 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出发,计算出贫穷线应为每日支出低于 1 块美金(房租除外)!这笔大约一个御饭团的钱,在印度大概可以买 15 根小香蕉。而在这么低的标准下,全世界仍然有超过 10% 的人每日生活费是低于这个数目!因此本书主要聚焦的,不是每日生活费仍有 20 块美金的已开发国家低所得工作者,而是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在生存边缘挣扎,真正穷苦的人们。
 
  有人类以来就有穷人。考古遗址中有许多精致饰品陪葬的,就是当时的富人,只有少许器物的家境较差。而最穷的人,恐怕早就因为被草草埋葬而无法在现代被挖掘出来了。由于缺乏资源与权力,穷人在历史的记载中一向不受重视(通常是以饥民的型态出现),所以文学作品就成了我们对贫穷者生命历程的重要来源。然而,不论是关汉卿笔下说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窦娥,或者是在雨果的《悲惨世界》因偷窃一块面包而被判刑十九年的尚万强,虽然让我们感动、同情,且因自己无力对他们作些什么而感到自责,但也容易让我们选择了一个简单的看法与解方:将贫穷怪罪于财团的贪婪、政府的无能、以及资本主义的弊病。彷彿只要打倒恶魔党,美丽新世界就会来临。另一个极端,则是认为穷人之所以沦落到这步田地,都是因为他们懒惰、不投资自己的人力资本、爱冒风险所以生意容易失败、个性不爱与人交际、当街友反而更自由自在的缘故。因此一切都是他们咎由自取,与社会结构无关。
 
  随着这些简化的误解与归因而来的,是简化的解答。而两位作者认为,这其实就是人类社会在对抗贫穷上面迟迟无法取得进展的最主要原因。穷人虽然拥有的东西不多,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生活不复杂有趣;事实可能正好相反:就是因为手头拮据,所以穷人们必需更像个斤斤计较的经济学家才能生存下来。许多在一般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制度调整、社会改变,或自己所犯的错误,都会对穷人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切入,每一个选择对穷人来说都是关键。

  因此,对抗贫穷的政策比起其他领域的公共政策来说,更需要跨领域的讨论、审慎的评估与精确的测量。Banerjee 与 Duflo 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可说是无人能出其右。两人全面的了解穷人在家庭、经济与政治生活上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经济学家称此为制度性细节〔institutional details〕),以及使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等的概念来建构理论,收集可以衡量这些因果关系的变数资料(是的,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并且有系统的使用科学方法(主要使用的是 RCT 及其他应用个体经济学常用的分析工具,如工具变数、差异中的差异、以及回归不连续)等,作者两人在以上各层面都有非常大的贡献。而他们将所有制度细节、理论、资料、计量方法、以及面访所得的结果加以消化并整合出一个体系的功力,在这十几年来累积的研究成果与对政策的影响力上展露无遗,堪称经济学家入世的最佳典范。
 
  我在此就以第七章〈来自喀布尔的男人与印度太监:穷人贷款的简单(不简单)经济学〉为例,介绍他们的分析手法。在印度,穷人们作小生意的生财器具都是租来的,可是只要把每天的租金存下来,几个礼拜就可以买到好几台推车!但为什么没人这样做?这些人的回答是:「除了高利贷业者,没人愿意借钱给我!」为了帮助这些人,经济学家 Yunus 创建了孟加拉乡村银行,以微型信贷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以改善他们因流动性限制(liquidity constraint)而无法翻身的问题,他也因此获得二○○六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不过这个有理想有热情的经济学者入世拯救穷人的感人故事背后,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微型信贷到底有没有用?当二○○二年 Banerjee 与 Duflo 对这些微型信贷机构提出这个问题时,这些人的第一个反应是:「为什么我们要像卖水果的摊贩一样接受评估?」接着他们提出一些经由微型信贷翻身的穷人当作例子,并且提到人们也会一直来借钱就是最好的证据。最后再很热血的说:「我们是热心奉献的非营利组织,而且坚信小额信贷是帮助穷人最好的方式!」可是这些人忘了,微型信贷接受了非常多的政策补贴,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微型信贷没用,那么政府的补贴不是就该移到别处吗?
 
  两位作者最后终于说服了其中一家最赚钱的微型信贷,让他们以前述的 RCT 作实验,结果如下:在随机设立据点的社区中,人们创业的比例的确增加了,但只是从 5% 增加到 7% 而已。两位作者认为虽然效果不大,但小额信贷应该已经站上正确的位置。不过必须注意的是:此一政策的重点,不在于借到钱的机率是否增加,而是较容易借到钱之后,对这些穷人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改变。接下来就有非常多的学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区评估微型信贷的影响。
 
  Duflo 主编的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在二○一五年第一期就刊出了地区涵盖波士尼亚、衣索比亚、印度、墨西哥、摩洛哥以及蒙古,时间从二○○三到二○一二年的研究成果。这几篇研究基本上都指向相同的结论:微型信贷的确增加借到钱的机率(take up rate),但是效果普通(modest〔大约 20% 左右〕),这些家庭参与的商业活动也增加了(这表示借到的钱有投入在生意上)。但是比较麻烦的是,即便可以借到钱作生意,然而这六篇研究都无法找到微型信贷可以提高穷人家庭所得的证据!不过几个研究倒是发现微型信贷尽管增加了商业所得,却减少了家庭的薪资所得(整体所得效果相互抵销)。所以 Banerjee 把这些结果诠释成:「至少让人们获得更多在职业上选择的自由(it does afford people more freedom in their choices e.g., of occupation)」, 但是家庭消费没有增加,而长期投资也没有改善(例如小孩教育、健康、女性自主权等)。因此作者的结论是:微型信贷的确有些许的直接效果(指借到钱的机率增加),但是借到钱之后的生活并未有太大不同(modestly positive but not transformative effect)。
 
  读者或许会觉得讶异。这不是诺贝尔奖等级的努力吗?怎么会跟在报章杂志看到有许多穷人靠着微型信贷翻身的报导大不相同?应该是学者专家找到了好的方法,打倒了放高利贷的坏蛋,从此穷人们就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才对呀?借由讨论借钱给穷人的风险,作者在第七章花了很大篇幅来解决这个疑惑。其实最主要的问题来自于资讯不对称:对无法提供担保品的穷人来说,事前评估还款可能与事后经常追讨的成本实在太大了(所以才需要靠可怕又残忍的喀布尔男人, 还有露下体给你看,让你一辈子倒楣的印度太监来恐吓你要还款)。与可收到的利息相较,实在不成比例。微型信贷的创意在于利用透过团体互保,对其他人的借款负责来减低交易成本,但结果却是有限(我的看法是,如果借钱给穷人真有那么大的后续利益,市场一定会找出一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本书其他讨论营养、健康、教育等章节,阅读起来也跟微型信贷这章有相同的感觉:作者指出一些贫穷理论,观察某些依照这些理论所提出的作法其效果如何,结果却是离全面根除贫穷还有一段距离,乌云后的光(silver lining)似乎是对此一情况最好的描述。就如同 Banerjee 对上述六个研究所做的评论:「这些研究提供了微型信贷并非贫穷疾病万能药的初步证据(which is a prima facie case against microcredit being a panacea〔a cure-all〕in the literal sense),但是也的确产生了微小的效果。」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讨论了他们看待贫穷的方法,以及其所提出的解方与其他学者的异同。在发展经济学的领域里,许多人强调大制度的重要:如纽约大学的 William Easterly 就认为,只要釐清政治过程,好的政策自然到位。Acemoglu 跟 Robinson 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也论证广义的良好制度(他们称之为广纳型〔inclusive〕),才是国家发展的主要原因。Easterly 对于发放蚊帐这种政策相当不以为然,他甚至认为 RCT「无法处理广泛的制度或总体政策的效果。尤有甚者,它也让发展经济学者降低了自己的抱负!」二○一五年诺贝尔奖得主 Angus Deaton,也从方法论上批评 RCT。认为它能釐清的只是在特定脉络下的因果关系,无法推论到其他更一般的样本;而现在学界也过度放大 RCT 的好处而忽略了它的缺点。这些批评,平心而论也并非没有道理,只是改变大制度的困难度太高,虽然以管窥天是 RCT 的问题(有些批评者认为,不是打一个漆弹到墙上,就可以画出房子的全貌),但是至少提供了检测各种不同假设的机会。目前文献上与 RCT 相抗衡的结构估计法(Structure method),或者是 Deaton 提倡的愤怒鸟从错中学(Angry Bird try and error)的方法,其优缺点刚好与 RCT 相反。我想对以解贫民于倒悬之中为志向的发展经济学家来说,我们的确不应该放弃远大的志向与高层次的问题,但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小思考、小变革的长期影响。由下而上,有时也会带来意外的惊喜。举例来说与我曾经合作过的耶鲁大学的钱楠筠(Nancy Qian)教授就发现,虽然中国整体民主发展水平还是很低,但是农村选举的确让村长更能够不执行受地方反对的中央政策,公共支出也会更重视地方的需求!不执着于特定的方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以有理论基础跟经过实证评估的作法当作改革的蓝图,一点一滴的改变现状,说不定是改变的最有效路径。
 
  在 MIT 经济系访问时,我经常有机会在每週三的教师午餐与 Banerjee 还有 Duflo 讨论研究。Banerjee 温文儒雅,即便是面对针对自己论点的批评,也总是不疾不徐的详细说明对立说法的异同与优缺点。Duflo 较为年轻,因此对于她认为不好的论点,总是直言不讳。当我在 MIT labor seminar 报告时,就曾被她直接批评:「你这篇论文中与医学相关的文献回顾已经太落伍了。」(不过她是对的!)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其实是跟两位作者的气质相符的:一方面好整以暇的告诉读者面对棘手问题时该如何思考,并且娓娓道来目前研究成果(不论是自己或是其他人的)正反意见的解释(pros and cons),另一方面对于逻辑的推论是否严谨,理论与实证证据的连结是否正确,则是追根究底,毫不手软。人书合一,其实是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阅读这本书需要一些耐心,他不会给你 magic bullet 或快速的解决之道,而是让你反覆思索各种方法的利弊得失,了解到改变不是一蹴可几。而大部分的方法即使有用,效果也不可能太大。但是如果能从小思考着手,各个面向都能往前进步一点,加总起来的效果就会非常可观!
 
林明仁
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二○一二教育部顶尖大学计画 MIT 访问学者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再想想
 
每年有九百万个小孩在五岁之前夭折,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sub-Saharan Africa),每三十个怀孕的妇女就有一个在分娩时丧命,而在已开发国家这个数字低于万分之一。世界上至少有二十五个国家,一般人的平均寿命不超过五十五岁,其中大部分都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光是印度,学校里有高达五千万的学童连一段简单的课文都唸不上来。
 
读到这,你可能想把书阖上,然后天真地将世界的贫穷问题抛诸脑后:这个问题太大,也太棘手,而这本书的目标就是说服你别这么做。
 
最近在宾州大学的一场实验,清楚说明我们是如何轻易被问题的强度所击败。 研究人员拿 5 块钱给学生,然后让他们看一些宣传品,接着要求他们把钱捐给世界上最重要的慈善团体之一「救助儿童会」(Save the Children),他们手上拿着两份宣传品,从中拿一份给随机挑中的学生看:
 
非洲马拉威(Malawi)食物短缺的问题影响了三百多万人,尚比亚(Zambia)雨量严重不足使得玉米产量比二○○○年少了 42%。因此,大约有三百万的尚比亚人要面临饥饿;四百万的安哥拉(Angolans)人,也就是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被迫逃离自己的家园;衣索比亚(Ethiopia)有超过一千一百万人马上就需要食物的援助。
 
其他的学生看到的另外一张宣传品则是一个年轻女孩的图片,上头写着:
 
Rokia,七岁,来自非洲马利(Mali),非常的贫穷而且面临饥饿甚或饥荒。她的生活会因为你的捐款而改善,在你以及其他人士的支持下,救助儿童会将和 Rokia 的家人以及社区里的其他人携手合作,想办法餵饱她,让她上学,并且拥有基本的医疗照顾与卫生教育。
 
第一份宣传品从每个学生身上募到 1.16 元,而第二份宣传品,当几百万人的困境变成一个人的困境,则可以募到 2.83 元。学生似乎愿意帮忙 Rokia,可是一旦面对全球的问题,他们也爱莫能助。
 
另有一批同样随机挑选的学生,研究者会先提醒他之前的讯息:其他人比较愿意把钱捐给明确的受难者,而模煳的资讯能募到的钱则比较少,接着再把两张宣传品拿给他们看。看到甘比亚、安哥拉、马利那份宣传品的人,捐款的金额是 1.26 元,跟前面差不多,而看到 Rokia 那份宣传品人,听到实情之后,只愿意捐 1.36 元,只有之前的一半。鼓励学生再想想,让他们对 Rokia 没那么慷慨,但也不会让他们对马利的人更大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蛮吸引人的,很朴实,也符合“穷人”这个主题。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应该很扎实。我一直对经济学挺好奇的,但市面上的书总是让人觉得高高在上,离日常生活太远。这本书的名字就特别接地气,让人觉得好像能读懂,也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我平时也常常看到新闻里报导一些贫困地区的情况,或者身边也有一些生活比较拮据的朋友,总是会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贫穷像一个甩不掉的包袱?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理论的视角?我比较期待它能探讨一些实际的、可操作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毕竟,对于“穷人”来说,最需要的是能够改善生活、摆脱困境的实际工具和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剖析贫穷的根源,并且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可能会一边看一边思考,是不是我自己的生活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毕竟,了解原因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去改变。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穷人的经济学:如何终结贫穷?》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感,仿佛要为无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一条出路。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贫穷会如此顽固地存在?它是不是真的像某些理论所说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这种消极的论调,用一种积极、赋权的方式来探讨贫穷问题。它会不会分析一些国家或地区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比如,它们是如何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或者调整政策来实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复制的模式,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同时,我也很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些角度来定义“穷人”?是否仅仅是收入低,还是包括了其他维度的匮乏?它会不会探讨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权利对于摆脱贫困的关键作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行动指南”,激励读者去思考,去行动,去为终结贫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评分

我个人对社会议题向来比较关注,尤其是在台湾这个社会贫富差距也逐渐显现的当下,一本探讨“如何终结贫穷”的书,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觉得,贫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匮乏,它还可能带来教育、健康、社会参与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这个循环的每个环节?比如,它会不会讲到教育对脱贫的重要性?还是会侧重于就业机会的创造?亦或是探讨一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贫穷”的,以及他/她所提出的“终结”是多么宏大的目标。是不是能真正达到“终结”的程度,或者说是“减轻”、“缓解”?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可能带有一定的批判性,对现有的经济体系或者社会政策提出质疑。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批评,并且提出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开我的思维,让我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贫穷这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且从中看到希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坦白说,让我产生了一点点警惕,但更多的是好奇。因为“终结贫穷”听起来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甚至有些理想主义。但我又觉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不切实际”的设想,才有可能推动真正的改变。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贫穷”这个概念的?是在绝对意义上的贫困,还是相对的贫困?它会不会探讨贫穷背后的结构性原因?例如,是不是和阶级固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或者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关?我比较好奇这本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还是行为经济学,或者是其他更前沿的学派?它会不会提出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运行逻辑?我希望能从这本书里获得一些新的思考方向,了解那些我们可能从未关注过的贫穷视角。同时,我也想知道,它提出的“终结”方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在现实世界中得到验证。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思维上的冲击,让我重新审视我对于贫穷的理解。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它的内容肯定不会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晦涩难懂的经济学著作那样,让我望而却步。书名里的“穷人”两个字,就自带一种亲切感,好像作者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用我们能理解的语言来讲述。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一些真实的故事?比如,它会不会采访一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听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是如何挣扎求生的?或者,它会不会分析一些成功脱贫的案例,从中提炼出经验和方法?我比较期待这本书能够充满人情味,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理论,而是能够触动人心,让我们感受到贫穷者的无奈与坚韧。同时,我希望它也能让我们看到希望,看到改变的可能性。这本书会不会让我们思考,作为旁观者,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或许,了解贫穷的根源,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我们与贫困群体,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彼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