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富裕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贫穷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托尔斯泰在鉅着《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场白说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让我借用文豪的逻辑,将其改写为:「富裕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贫穷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本书两位作者 Banerjee 与 Duflo 过去二十年来致力了解穷人如何落至如此不幸的境地,以及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政策。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出一套以随机控制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为主轴的评估方法,更让我们对贫穷的了解,从理论层次进步到有可以与理论对话的实证基础。这本《穷人的经济学》,就是他们研究结果的非技术介绍(non-technical summary),也是贫穷研究的必读入门书。
如何定义穷人?对台湾的读者来说,我们可能会觉得月薪 22K,付完房租、 餐费跟其他必要开支后,只剩下几千元,应该就属于吃土鲁蛇一族了。但如果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这还算是中等收入:二○一五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Angus Deaton 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出发,计算出贫穷线应为每日支出低于 1 块美金(房租除外)!这笔大约一个御饭团的钱,在印度大概可以买 15 根小香蕉。而在这么低的标准下,全世界仍然有超过 10% 的人每日生活费是低于这个数目!因此本书主要聚焦的,不是每日生活费仍有 20 块美金的已开发国家低所得工作者,而是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在生存边缘挣扎,真正穷苦的人们。
有人类以来就有穷人。考古遗址中有许多精致饰品陪葬的,就是当时的富人,只有少许器物的家境较差。而最穷的人,恐怕早就因为被草草埋葬而无法在现代被挖掘出来了。由于缺乏资源与权力,穷人在历史的记载中一向不受重视(通常是以饥民的型态出现),所以文学作品就成了我们对贫穷者生命历程的重要来源。然而,不论是关汉卿笔下说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窦娥,或者是在雨果的《悲惨世界》因偷窃一块面包而被判刑十九年的尚万强,虽然让我们感动、同情,且因自己无力对他们作些什么而感到自责,但也容易让我们选择了一个简单的看法与解方:将贫穷怪罪于财团的贪婪、政府的无能、以及资本主义的弊病。彷彿只要打倒恶魔党,美丽新世界就会来临。另一个极端,则是认为穷人之所以沦落到这步田地,都是因为他们懒惰、不投资自己的人力资本、爱冒风险所以生意容易失败、个性不爱与人交际、当街友反而更自由自在的缘故。因此一切都是他们咎由自取,与社会结构无关。
随着这些简化的误解与归因而来的,是简化的解答。而两位作者认为,这其实就是人类社会在对抗贫穷上面迟迟无法取得进展的最主要原因。穷人虽然拥有的东西不多,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生活不复杂有趣;事实可能正好相反:就是因为手头拮据,所以穷人们必需更像个斤斤计较的经济学家才能生存下来。许多在一般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制度调整、社会改变,或自己所犯的错误,都会对穷人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切入,每一个选择对穷人来说都是关键。
因此,对抗贫穷的政策比起其他领域的公共政策来说,更需要跨领域的讨论、审慎的评估与精确的测量。Banerjee 与 Duflo 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可说是无人能出其右。两人全面的了解穷人在家庭、经济与政治生活上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经济学家称此为制度性细节〔institutional details〕),以及使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等的概念来建构理论,收集可以衡量这些因果关系的变数资料(是的,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并且有系统的使用科学方法(主要使用的是 RCT 及其他应用个体经济学常用的分析工具,如工具变数、差异中的差异、以及回归不连续)等,作者两人在以上各层面都有非常大的贡献。而他们将所有制度细节、理论、资料、计量方法、以及面访所得的结果加以消化并整合出一个体系的功力,在这十几年来累积的研究成果与对政策的影响力上展露无遗,堪称经济学家入世的最佳典范。
我在此就以第七章〈来自喀布尔的男人与印度太监:穷人贷款的简单(不简单)经济学〉为例,介绍他们的分析手法。在印度,穷人们作小生意的生财器具都是租来的,可是只要把每天的租金存下来,几个礼拜就可以买到好几台推车!但为什么没人这样做?这些人的回答是:「除了高利贷业者,没人愿意借钱给我!」为了帮助这些人,经济学家 Yunus 创建了孟加拉乡村银行,以微型信贷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以改善他们因流动性限制(liquidity constraint)而无法翻身的问题,他也因此获得二○○六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不过这个有理想有热情的经济学者入世拯救穷人的感人故事背后,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微型信贷到底有没有用?当二○○二年 Banerjee 与 Duflo 对这些微型信贷机构提出这个问题时,这些人的第一个反应是:「为什么我们要像卖水果的摊贩一样接受评估?」接着他们提出一些经由微型信贷翻身的穷人当作例子,并且提到人们也会一直来借钱就是最好的证据。最后再很热血的说:「我们是热心奉献的非营利组织,而且坚信小额信贷是帮助穷人最好的方式!」可是这些人忘了,微型信贷接受了非常多的政策补贴,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微型信贷没用,那么政府的补贴不是就该移到别处吗?
两位作者最后终于说服了其中一家最赚钱的微型信贷,让他们以前述的 RCT 作实验,结果如下:在随机设立据点的社区中,人们创业的比例的确增加了,但只是从 5% 增加到 7% 而已。两位作者认为虽然效果不大,但小额信贷应该已经站上正确的位置。不过必须注意的是:此一政策的重点,不在于借到钱的机率是否增加,而是较容易借到钱之后,对这些穷人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改变。接下来就有非常多的学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区评估微型信贷的影响。
Duflo 主编的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在二○一五年第一期就刊出了地区涵盖波士尼亚、衣索比亚、印度、墨西哥、摩洛哥以及蒙古,时间从二○○三到二○一二年的研究成果。这几篇研究基本上都指向相同的结论:微型信贷的确增加借到钱的机率(take up rate),但是效果普通(modest〔大约 20% 左右〕),这些家庭参与的商业活动也增加了(这表示借到的钱有投入在生意上)。但是比较麻烦的是,即便可以借到钱作生意,然而这六篇研究都无法找到微型信贷可以提高穷人家庭所得的证据!不过几个研究倒是发现微型信贷尽管增加了商业所得,却减少了家庭的薪资所得(整体所得效果相互抵销)。所以 Banerjee 把这些结果诠释成:「至少让人们获得更多在职业上选择的自由(it does afford people more freedom in their choices e.g., of occupation)」, 但是家庭消费没有增加,而长期投资也没有改善(例如小孩教育、健康、女性自主权等)。因此作者的结论是:微型信贷的确有些许的直接效果(指借到钱的机率增加),但是借到钱之后的生活并未有太大不同(modestly positive but not transformative effect)。
读者或许会觉得讶异。这不是诺贝尔奖等级的努力吗?怎么会跟在报章杂志看到有许多穷人靠着微型信贷翻身的报导大不相同?应该是学者专家找到了好的方法,打倒了放高利贷的坏蛋,从此穷人们就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才对呀?借由讨论借钱给穷人的风险,作者在第七章花了很大篇幅来解决这个疑惑。其实最主要的问题来自于资讯不对称:对无法提供担保品的穷人来说,事前评估还款可能与事后经常追讨的成本实在太大了(所以才需要靠可怕又残忍的喀布尔男人, 还有露下体给你看,让你一辈子倒楣的印度太监来恐吓你要还款)。与可收到的利息相较,实在不成比例。微型信贷的创意在于利用透过团体互保,对其他人的借款负责来减低交易成本,但结果却是有限(我的看法是,如果借钱给穷人真有那么大的后续利益,市场一定会找出一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本书其他讨论营养、健康、教育等章节,阅读起来也跟微型信贷这章有相同的感觉:作者指出一些贫穷理论,观察某些依照这些理论所提出的作法其效果如何,结果却是离全面根除贫穷还有一段距离,乌云后的光(silver lining)似乎是对此一情况最好的描述。就如同 Banerjee 对上述六个研究所做的评论:「这些研究提供了微型信贷并非贫穷疾病万能药的初步证据(which is a prima facie case against microcredit being a panacea〔a cure-all〕in the literal sense),但是也的确产生了微小的效果。」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讨论了他们看待贫穷的方法,以及其所提出的解方与其他学者的异同。在发展经济学的领域里,许多人强调大制度的重要:如纽约大学的 William Easterly 就认为,只要釐清政治过程,好的政策自然到位。Acemoglu 跟 Robinson 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中,也论证广义的良好制度(他们称之为广纳型〔inclusive〕),才是国家发展的主要原因。Easterly 对于发放蚊帐这种政策相当不以为然,他甚至认为 RCT「无法处理广泛的制度或总体政策的效果。尤有甚者,它也让发展经济学者降低了自己的抱负!」二○一五年诺贝尔奖得主 Angus Deaton,也从方法论上批评 RCT。认为它能釐清的只是在特定脉络下的因果关系,无法推论到其他更一般的样本;而现在学界也过度放大 RCT 的好处而忽略了它的缺点。这些批评,平心而论也并非没有道理,只是改变大制度的困难度太高,虽然以管窥天是 RCT 的问题(有些批评者认为,不是打一个漆弹到墙上,就可以画出房子的全貌),但是至少提供了检测各种不同假设的机会。目前文献上与 RCT 相抗衡的结构估计法(Structure method),或者是 Deaton 提倡的愤怒鸟从错中学(Angry Bird try and error)的方法,其优缺点刚好与 RCT 相反。我想对以解贫民于倒悬之中为志向的发展经济学家来说,我们的确不应该放弃远大的志向与高层次的问题,但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小思考、小变革的长期影响。由下而上,有时也会带来意外的惊喜。举例来说与我曾经合作过的耶鲁大学的钱楠筠(Nancy Qian)教授就发现,虽然中国整体民主发展水平还是很低,但是农村选举的确让村长更能够不执行受地方反对的中央政策,公共支出也会更重视地方的需求!不执着于特定的方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以有理论基础跟经过实证评估的作法当作改革的蓝图,一点一滴的改变现状,说不定是改变的最有效路径。
在 MIT 经济系访问时,我经常有机会在每週三的教师午餐与 Banerjee 还有 Duflo 讨论研究。Banerjee 温文儒雅,即便是面对针对自己论点的批评,也总是不疾不徐的详细说明对立说法的异同与优缺点。Duflo 较为年轻,因此对于她认为不好的论点,总是直言不讳。当我在 MIT labor seminar 报告时,就曾被她直接批评:「你这篇论文中与医学相关的文献回顾已经太落伍了。」(不过她是对的!)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其实是跟两位作者的气质相符的:一方面好整以暇的告诉读者面对棘手问题时该如何思考,并且娓娓道来目前研究成果(不论是自己或是其他人的)正反意见的解释(pros and cons),另一方面对于逻辑的推论是否严谨,理论与实证证据的连结是否正确,则是追根究底,毫不手软。人书合一,其实是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阅读这本书需要一些耐心,他不会给你 magic bullet 或快速的解决之道,而是让你反覆思索各种方法的利弊得失,了解到改变不是一蹴可几。而大部分的方法即使有用,效果也不可能太大。但是如果能从小思考着手,各个面向都能往前进步一点,加总起来的效果就会非常可观!
林明仁
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二○一二教育部顶尖大学计画 MIT 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