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大逃亡:健康、财富与不平等的起源

财富大逃亡:健康、财富与不平等的起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gus Deaton
图书标签:
  • 健康
  • 财富
  • 不平等
  • 经济学
  • 社会学
  • 公共卫生
  • 历史
  • 贫富差距
  • 阶级
  • 社会流动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代表着作
迪顿(Angus Deaton)关心全球穷人,要他们过好日子
他分析为何人类获得有史以来最好的生活水准
深入探讨因此而产生的贫富差距及不平等现象
诺贝尔颁奖委员会说:迪顿把应用经济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比尔盖兹、普林斯顿大学校长艾斯格鲁柏、宾州大学普列斯顿教授、耶鲁大学波吉教授、《纽约时报》、《金融邮报》、《商业世界》、《金融时报》、《彭博资讯新闻》、《经济与政治周刊》、《商业经济学》、《周日泰晤士报》、《富比士杂志》等媒体大力推荐

如果你想了解为何人类的整体福祉随着时间而进步快速,一定要读本书。

──比尔‧盖兹(Bill Gates)

  现今人们变得更富裕、更健康、更长寿
  然而当大量人口脱离贫穷后
  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却形成极大的不平等!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发展经济与贫穷研究学家──迪顿
  探讨各国增进健康、财富的旧有和现行模式
  提出援助落后国家展开大脱逃的具体作法

  迪顿在《财富大逃亡:健康、财富与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阐述某些影响广大的创新与不易克服的障碍,例如,人类一方面拥有了疫苗、抗生素、防虫措施和洁净水源,一方面必须对抗大饥荒、爱滋病和文明疾病。除了检视美国历经长期繁荣之后成长步调趋缓、贫富差距渐增的情况,也提到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成长如何改善十多亿人口的生活。有鑑于国际援助成效不彰,甚至有害无益,迪顿在书末倡议採取替代措施,包括对制药公司提供新诱因、取消贸易限制等,让开发中国家也能展开大脱逃。

  迪顿撰写本书的主旨在讨论全球的健康与财富,不仅聚焦于现代,也回顾人类发展的历程。
  首先,探讨人类的健康发展史、数十万年前的狩猎与採集生活为何影响现代人的健康,以及人类从十八世纪开始努力降低死亡率如何奠定现代的健康进步模式。十九世纪末,细菌致病论的发展与採纳,为另一波爆炸性的进步奠定基础,同时也打开另一道鸿沟,使得富国与穷国人民的存活率出现极大差距。

  二次大战结束后,全球加快脚步研究医疗方法,以便拉近自十八世纪开始形成的健康鸿沟。其间获得许多重大成就,例如运用抗生素、防虫措施、疫苗注射和干净水源,让数百万孩童免于死亡。虽然穷国与富国平均寿命差距缩小,但还不够接近,且全球曾遭遇某些可怕的障碍,例如1958至1961年间人为因素造成的中国大饥荒,以及若干非洲国家近年流行的爱滋病,彻底摧毁了人类对抗死神的三十年进步成果。目前还有许多国家缺乏适当的常设医护系统、大量孩童因生在「错」的国家而难逃一死、某些地区还有孩童严重营养不良,以印度最出名。

  富国和穷国的死亡率差距未能加速拉近的理由之一是,虽然富国的死亡率持续下降,但对成人比较有利,孩童受惠较少。也谈到富国死亡率降低的趋势、男女平均寿命不断趋近的原因、吸菸扮演的要角,以及心脏病治癒率大于癌症治癒率的因素。

  其次,讨论物质生活水准。美国的经济状况既特殊且极端(例如所得不均的程度),但其他富裕国家也不遑多让。二次大战后,经济成长为美国带来新的荣景,使得贫穷人口(尤其是非洲裔和年长者)显着减少。1970年代以前,美国曾是全球重要经济楷模,此后成长持续减慢,所得差距因富人激增而持续加大。这种不平等有其光明面,例如教育、创新和创意获得的报偿高于往昔;但也显示出黑暗面,由于美国是金权国家,导致国民的幸福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威胁。

  全球贫穷人口自1980年开始减少,堪称人类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次脱逃行动,主因在于人口最多的中国和印度经济成长表现非凡,改变了十几亿人口的生活。目前全球的生活水准虽然远胜过1960年代悲观者预测的情况,但仍有约十亿人口三餐不济;许多人已经逃脱,也有不少人被遗弃。

  再次,提出大家应该和不该採取的行动。我们幸运地生在「对」的国家,因此应该善尽道德义务,协助全球减少贫穷和疾病;已经挣脱贫穷和疾病的人,必须帮助依然受困者。很多人认为我们应该以提供外援的方式,以及透过多国政府(大都设有官方援助机构)、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或是在各国国内或国际上营运的非政府救援组织,来履行这些道德义务。但是,如果这类援助会破坏某些国家的成长机会(这正是我的看法),我们就没有理由抱着「应该做些什么」的观念继续提供救济,而应该停止援助。过去五十年,援助对于经济成长和减少贫穷到底功过如何?值得质疑。

  最后,迪顿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渴望展开大脱逃行动,为现今世界创造幸福与快乐。《财富大逃亡》剖析健康与生活水准的提升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是讨论所有国家幸福议题的重要指南。

各界盛赞

  没有人比迪顿更擅长解释现代人为何较祖先长寿、健康和富裕,他用故事说明这不仅是人类努力迈向进步的结果,也是所得分配不平等、不均衡、不完整所致,而政治在各阶段都扮演决定性的角色。本书是任何对国家财富、健康议题有兴趣的人必读的着作。──《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作者 艾塞莫鲁(Daron Acemoglu)

  本书谈论两个最重要的历史故事:一是人类如何获得健康财富,二是有些人比其他人健康富裕。世界首屈一指的发展经济学家迪顿,带领我们踏上一段特殊旅程,从几乎每个人都身陷贫穷和疾病的年代,走向大多数人成功挣脱这些魔掌的时代。他告诉我们,目前仍处在赤贫状态的十亿人口如何才能加入这场大逃亡。想了解21世纪前景的人都该读本书。──《西方凭什么》作者 莫里斯(Ian Morris)

  饶富趣味、笔带同情、振奋人心的故事。──《最底层的十亿人》作者 柯立尔(Paul Collier)

  这是一本内容翔实、主题严肃、适时出版的好书,讨论愈来愈多人所得提高、寿命延长之后所衍生的问题,以及被前人几乎视为幻想的进步成就。作者以平铺直叙的文字风格,提出挑战传统观点的有力见解。──《富人与穷人》作者 米兰诺维科(Branko Milanovic)

  一本精采权威着作。──《白种人的负担》作者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

  本书值得所有人一读,特别是研究经济发展的学生。──《经济与政治周刊》洛伊(Tirthankar Roy)

  如果你想增加你对不平等的了解,试图为辩论增添理智而非热度,本书是很好的入门。──《商业经济学》巴内特(W. Steven Barnett)

  这是一本关于健康、财富与不平等的迷人着作。──《商业世界》德布洛伊(Bibek Debroy)

  一本启发灵感的历史,讲述人类的长寿与繁荣如何在现代冲到惊人的高度……迪顿的着作以动人的叙述手法,综观经济进步与医学的里程碑,从工业革命开始,到二次大战后速度加快,造成对寿命的预期增加。──《纽约时报》安德鲁斯(Fred Andrews)

  迪顿一针见血说出:外援「多半只是满足我们想要帮助他人的需求」,他指认出「外援幻象」(相信穷国的贫困可以经由富人给钱的方式来解决)的议题。──《金融邮报》佛斯特(Peter Foster)

  迪顿的着作清楚易懂,赞扬经济成长带来的财富,同时又明智地解释为何有些人总是「被遗弃」。他明确区分两种不平等,一是由知识的进步所产生,一是有缺失的政治体系。──《金融时报》麦克德蒙特(John McDermott)

  迪顿综观人类福祉的进步,充满睿智,引发思考,可读性极高。不论是一般或专业读者,都能获益良多。──《经济纪录》波拉德(Jeff Borland)

  本书罕见地结合高明的技巧、道德的迫切性、经验的智慧、吸引人的易读风格,会强化你对现代经济成长奇蹟的了解,你也会更加相信,成长的利益可以且应该由更多人来分享。──《彭博资讯新闻》克鲁克(Clive Crook)

  迪顿称得上是现今全球头脑最清楚的经济发展学者。── EconomicPrincipals.com 华尔许(David Warsh)

  本书以雄辩热切的口吻,描述疾病与健康对全球的人类及经济有何意义。迪顿的健康与财富史叙述动人。本书提出广泛的议题,包括为何有些国家失败、其他国家却成功,如何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等。── EH.Net 帕尔曼(John Parman)

  迪顿在书中处理全球健康与福祉的改善、国家内部与国际间不平等的程度令人担心、透过外援治疗贫穷所面临的挑战等重大议题。他的论述有力,引人深思,分析翔实、人本的视野、文笔流畅及挑战传统智慧的勇气。不论你是否同意其结论,本书将迫使你重新思考全球最迫切的问题。──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 艾斯格鲁柏(Christopher Eisgruber)

  迪顿对全球在健康方面进步的叙述拥有权威地位。特别具说服力的是,就健康改善的来源方面,他区分出经济进步与科技成长。这本书讲述的故事,应该会影响我们对人类发展、科学与政府的科学导向计画等方面的想法。本书运用证据很具说服力。── 宾州大学人口学和社会学教授 普列斯顿(Samuel Preston)

  这本精彩的书讨论的是,在过去两百五十年期间,许多的人如何达成前所未见的富裕水准(过去只限少数人享用),这项成就又如何造成同样空前的不平等。本书的焦点与视野独特,知识特殊,前后一致,论述细心,非常具有启发性。── 耶鲁大学讲座教授和全球研究中心主任 波吉(Thomas Pogge)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安格斯‧迪顿 Angus Deaton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1945年生,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现任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兼经济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计量经济学协会成员、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谘询委员会成员、盖洛普组织高级研究员。

  曾任美国经济协会会长、世界银行研究审核委员会主席、国际货币经济组织华盛顿访问学者、哈佛大学机济系顾问团主席、剑桥大学应用经济系教授。

  着作:《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家户调查分析》、《了解消费》、《伟大的印度贫困辩论》等。

译者简介

李隆生


  现任国立台中科技大学国际贸易与经营系专任教授。密西根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康乃狄克大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静宜大学国际企业学系主任等职。

  译着:《给青年数学家的信》、《失灵的众神》、《石油效应》、《以信仰为本的管理》、《国家竞争力》、《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当中国统治世界》、《欧元美金大风暴》、《世界,没你想的那么糟》、《多少才满足》等。

张逸安

  专业译者。译着:《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世界,没你想的那么糟》等。

图书目录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全世界的福祉
    健康与财富
    全世界的平均寿命与所得
    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

第一篇 出生与生死
第二章 从史前时代到1945年

    史前时期的生与死
    启蒙运动期间的生与死
    从1800到1945年:营养、成长与卫生

第三章 热带地区逃脱死亡

第四章 现代世界的健康状况
    老年人也能脱逃:富裕世界的生与死
    全球化时代的健康
    改变中的身体

第二篇 财富
第五章 美国的物质福祉
    美国的经济成长
    美国的贫穷与所得分配
    工作里的不平等
    政治与不均
    美国的高所得者

第六章 全球化与最大的脱逃
    量测这个世界
    全球成长
    成长、健康与人口爆炸
    全球贫穷

第三篇 援助
第七章 如何援助落后国家

    物质援助与全球贫穷
    关于援助的一些事实
    援助的效益?
    发展计画的有效性
    援助与政治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后记:展望未来

註释

图书序言

自序(节录)

  《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台湾译为《第三集中营》)是部电影,描绘二次世界大战战俘逃出集中营的故事。本书提到的大逃亡,是指人类摆脱贫穷早逝、设法改善生活、为后代人铺路的过程。

  我父亲就是一名逃亡者。一九一八年,他在英国南约克夏(South Yorkshire)煤矿区的穷矿村舍克洛夫(Thurcroft)出生。他的祖父母早年放弃了务农,巴望着能在新矿场拥有较好的生活。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的长子,也就是我爷爷上过沙场,战后重返矿坑工作,后来升任工头。我父亲成长于一战与二战中间那段时期,没有受过太多教育,因为舍克洛夫村只有几个孩子能读到高中。他在矿坑干过各种差事,志向跟其他男孩一样:期许将来有机会从事体面的工作,可惜事与愿违,因为一九三九年他被征召入伍,衔命前往法国加入出师不利的英国远征军。这支军队吃了一记败仗后,我父亲被送到苏格兰接受突击队训练,在当地认识了我母亲,并且相当「走运」地染上肺结核,被迫离开部队住进疗养院。说他走运,是因为当时英军在挪威的突击行动溃败,他差点就必死无疑。一九四二年,我父亲被军队遣散之后,便和我母亲成婚。她是一名木匠的女儿,家住苏格兰南部小镇格拉歇尔斯(Galasheils)。

  虽然我父亲在约克夏未能读到高中,但曾进夜校学习有用的採矿勘测技术。一九四二年,因劳工短缺之故,拥有这些技术让他在爱丁堡一家土木工程公司成为备受欢迎的工友。后来,我父亲也立志成为土木工程师,几乎毫无相关基础的他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取得工程师资格。那是一段和数学及物理学艰苦奋斗的过程,他在爱丁堡就读的夜校现称海瑞瓦特大学(Heriot-Watt University),我从该校最近寄给我的父亲成绩单看得出来,他在校期间确实念得很辛苦。接着,我父亲在苏格兰波德斯郡(Borders)觅得自来水工程师的职位,并且买下我外婆住过的乡间木屋,据说苏格兰历史小说家兼诗人史考特男爵(Sir Walter Scott)曾偶尔去那儿作客。一九五五年夏天,我们家从只有烦闷、灰暗、阴沈气候的爱丁堡,搬到了有树林和山丘,还有鳟鱼小溪,而且阳光普照的乡下村落。对我来说,搬家就象征一次大逃亡。

  我父亲和全天下的父母一样想确保我的日子过得比他好,于是设法说服当地学校里的几位老师为我做课外辅导,让我顺利通过了爱丁堡一所贵族公校(其实是私立学校)的奖学金申请测验。该校每年的学费不是我父亲的薪水所能负担,我通过测验后,就和另外一个孩子成为同龄者当中仅有的两名免费入学的学生。我从剑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相继在英国学界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我妹妹则在苏格兰念大学,后来也成为学校教师。在一堆堂亲表亲中,只有我们兄妹进过大学,上一代长辈当然也没有这种机会。我父亲的两个孙子都住在美国:我女儿是芝加哥某大财务规划公司合伙人,我儿子则是纽约某大避险基金公司合伙人,姊弟俩曾在普林斯顿大学接受丰富多元的教育,无论就课程深度、机会广度、教学品质而言,都远胜过我在剑桥大学枯燥狭隘的求学经验。他们拥有的生活水准超乎我父亲的想像,幸好他很长寿,还能欣慰地看到孙儿孙女过得有多幸福。我父亲的曾孙们也生活在一个充满机会的富裕世界,而对约克夏煤矿区的居民来说,要拥有那种生活简直是遥不可及的幻想。

  我父亲逃离舍克洛夫村这件事,是揭开本书主题的一个例子。他出生在以今天的标准来看算是非常贫困的环境,辞世前却过得相当富裕。我手边没有约克夏煤矿村的人口统计数字,不过就我所知,一九一八年英国每一千名新生儿中,有一百多人活不到五岁,舍克洛夫村的幼儿夭折风险可能更高。如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孩童成长到五岁的机率,说不定还比一九一八年在英国出世的孩子来得高。虽然我外公在矿坑遭到一架失控台车撞击而英年早逝,但一九一八至一九年流感大肆蔓延时期,家父和我祖父母都逃过一劫。我父亲年轻时曾染上有「死亡队长」之称的肺结核,后来却能活到九十高龄,他的曾孙们也很有机会成为百岁人瑞。

  现今的生活水准远高于一世纪前,有幸在童年逃离死神掌心的人口增加了,而且平均寿命相当长,得以享受繁荣富足的生活。我父亲在世近百年之后的现在,每一千名英国孩童只有五个未满五岁的孩子夭折(死亡率○‧○○五%),这数字略高于一九一八年约克夏煤矿区(舍克洛夫矿坑于一九九一年关闭)的幼儿存活率,但是仅占当时早夭人数的一小部分。我父亲无福享受的教育机会,现代人视为理所当然。我小时候每十名与我同龄的英国孩子当中,长大后能进大学的还不到一个,如今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某种高等教育。

  我父亲的逃亡以及他为子孙们打造的未来,虽称不上什么了不起的故事,在当年却极为罕见。他在舍克洛夫村的许多同辈,能取得专业资格者少之又少,我母亲的姊妹和配偶也没这个机会。一九六○年代,一条贯穿苏格兰波德斯郡的铁路关闭之后,我舅舅便再也无法多兼几份差事勉强养家活口,只好携家带眷移民澳洲。我的下一代能享有良好稳定的经济条件,是因为他们(和我们夫妻)格外幸运;许多别人家的孩子虽有受过高等教育、经济能力不差的父母,但也必须和爸妈一样力争上游,我们的许多朋友也总是在担忧子女的前途和孙儿的教育。

  从另一方面来看,尽管我父亲和家人在一群寿命较长、财富较多的人口当中活得较久也较好,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像我父亲这么努力或上进,也不是每个人都跟他一样幸运。我父亲比任何人都勤奋,但他的运气也很重要——幸运地没有在童年夭折、及时被战争从矿坑中拯救出来、未曾参与失败的突击行动、没有死于肺结核,而且在易于谋职的劳动市场找到工作。逃亡是抛弃他人的行为,幸运之神只眷顾某些人;虽然他制造了许多机会,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抓住那些机会的能力和决心。因此,进步的故事也是不平等的故事,现在更是如此。美国的荣景与普世的境遇背道而驰,世上仍有许多人在为生活挣扎,成功者寥寥无几。我们看到全球都出现同样的进步模式——有些人逃走,将其他人遗留在贫穷、匮乏、疾病、死亡的世界里。

  本书讨论的是进步与不平等之间永无止尽的共舞关系,也提到进步导致不平等的过程,以及不平等有时可促成进步(例如为他人指引出路,或者提供迎头赶上的诱因),有时却无助于进步(例如已逃亡者借破坏逃脱路线来保护个人地位)的现象。这个故事已经被说过很多次,但我想换个新方式来叙述。

  一般人很容易把脱贫跟金钱扯上关系,认为只要有更多钱,就不必痛苦地忍受不知道明天的食物是否足以裹腹的焦虑,也不用害怕急难发生时家里没有足够的支应现金,导致全家人深陷愁云惨雾中。有钱的确重要,但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健康和生计获得长期改善才有机会富裕起来。有些父母不时得担心和面对子女的死亡,某些母亲以为生十个孩子可能会有五个存活下来,这两种情况都反映出许多人因生活极度贫困而对金钱匮乏备感恐慌的事实。古往今来,子女生病和死亡永远是成人挥之不去的梦魇,穷困潦倒的生活往往降临在某些命运相同的家庭身上,而且彷彿他们的伙伴似的三番两次登门拜访。

  坊间专门谈论财富或不平等的着作不在少数,还有很多论着以健康为主题,有些书籍探讨健康与财富的共存方式,以及健康不平等所反映的财富不平等。我则是利用经济学家的身分跨越到人口专家和历史专家的领域,在这本书里同时诉说财富与健康的故事。若只偏重两者之一,便无法完整剖析人类追求幸福和生活价值的历程。大逃亡不受学科界线的侷限。

  在成为经济学者的过程中,我受过很多人的提携,其中对我影响最深者,当推英国经济学家史东(Richard Stone,一九八四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我从他身上了解到如果缺少评量工具,我们对某些状况所能提供的解释是多么有限,以及正确说明这些状况有多重要。我也从印度经济学家沈恩(Amarthya Sen,一九九八年因对福利经济学贡献卓着而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身上学到如何思考生活价值,以及应该从整体而非片面地研究一国的幸福。幸福的评量即为本书的讨论重心。

前言

  现在的生活几乎胜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富人增多,贫民减少,人类寿命延长,为人父母者不再动辄眼睁睁看着膝下儿女死去四分之一。不过,全球仍有千百万人生活在赤贫和早逝的恐惧中,这世界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

  不平等往往是进步的结果,每个人不可能同时致富,也不可能立即获知最新救命方式,无论是取得干净水源、抗毒疫苗,还是预防心脏病的新药。不平等也会反过头来影响进步,这或许是好事,例如印度孩童明白教育的好处之后愿意上学;又或许是坏事,因为赢家可能抽走他们身后的梯子,试图阻挡别人追随他们的脚步,新富阶级说不定会利用他们的财富左右政治人物,为自己不需要的公共教育和健康照护设限。

  本书谈的是人类如何改善各种事物、进步如何与为何发生,以及进步和不平等如何交互影响的故事。

  电影《大逃亡》

  好莱坞名片《大逃亡》系根据布雪尔(Roger Bushell)的英勇事蹟改编而成——该片将他改名为巴特雷特(Roger Bartlett),由艾腾博若(Richard Attenborough)饰演。布雪尔是南非人,二次大战期间投效英国皇家空军,在前线遭德军掳获,屡次逃跑又被抓。电影中描绘他第三度脱逃时,有两百五十名俘虏随他一起通过他们在第三集中营里挖掘的隧道,以及叙述他们如何拟定逃亡计画;足智多谋地建造代号「汤姆」、「迪克」与「哈利」的三个隧道;在警卫监视下趁机缝制便服(战俘须着囚犯装,逃亡时改穿平民装可掩饰俘虏身分)和伪造文书,最后只有三名战俘成功逃走,其他人悉数就逮,布雪尔本人则在希特勒一声令下直接遭到处决。然而,这部电影的重点不在只有少数人成功脱身,而是强调人类即使在极度艰困难的环境下仍一心向往自由。

  本书提到的自由,是指拥有幸福生活,并设法把人生变得有价值的自由。若生活贫困、物质匮乏、健康不佳,便毫无自由可言。大多数人类长期以来皆处于贫病交加的状态,迄今仍有极大比例的人口遭此命运。我将叙述人类一再逃离这种牢笼、如何及为何产生逃亡行动、后来发生何种结局的故事。这也是个物质与心理一起进步、人类走向更富裕更健康,以及挣脱贫穷束缚的故事。

  我在书名副标中使用「不平等的起源」,是因为想到电影里那些未能逃脱的战俘。所有俘虏本可一直待在集中营里,后来却发生少数人逃走,有些人死亡,有些人遭到遣返,有些人从未离开的结果。大多数「大逃亡」的特质是:并非人人都能成功,但这项事实却未曾减少人们对逃亡行动的渴望或钦佩。然而,当我们思考逃亡下场时,不但要想到电影里的几位英雄,也要顾及被留在第三集中营和其他战俘营的众囚。我们为什么应该关心他们?电影当然不在乎他们的死活,因为他们不是英雄,只是配角,而且没有哪部电影会取名为「大遗弃」。

  然而,我们还是应该想到他们。毕竟,未能逃离德国集中营的战俘人数,远超过逃跑的少数人。他们会成为逃亡行动的真正受害者,因为可能遭到惩罚或被剥夺人权。可以想见的是,警卫肯定会更加严密监视出逃行为。某些战俘的逃亡之举,是否会刺激还留在集中营的人起而效法?他们必定已经得知逃逸者研拟的脱身技巧,因此或许可避免重蹈覆辙。另外,他们是否会因为逃亡困难重重、成功机率有限而丧失落跑勇气?或是因为嫉妒逃亡者、对自己成功脱逃的机率不乐观,而变得郁郁寡欢,导致集中营里的状况恶化?

  「大逃亡」和所有好电影一样,为现实故事提供了不同的诠释;逃亡的成功和兴奋在片尾烟消云散,大多数出逃者只获得短暂的自由。人类大约自两百五十年前开始不断逃离死亡和贫穷,迄今未曾停息,但这种状态未必能永远持续,许多威胁——气候变迁、政治挫败、疾病蔓延、战争爆发——都有可能为它划下句点。从前的人类为了提高生活水准所展开的逃亡行动,确曾遭到这类势力的阻挡。我们固然可以也应该庆祝这些成就,但没有理由接受思虑不周的必胜心态。

  经济成长和不平等的起源

  人类的许多重大进步事件,包括常被认为有利无弊的进展,都曾带来不平等的后遗症。十八、九世纪在英国掀起的工业革命,一方面创造了经济成长,让千百万人摆脱物质匮乏的窘境,一方面也导致历史学家所谓的「大分歧」(Great Divergence),英国、西北欧和北美洲先后与其他地区形成差距,在西方和他国之间竖立了迄今无法缝合的巨大鸿沟。如今全球的不平等,泰半是现代经济成长所致。

  我们不应该认为,在西方出现工业革命以前,世界其他地区始终贫穷落后。距哥伦布展开航海探险的数十年前,中国已相当进步富裕,有能力派遣郑和率领一支庞大船队出洋——相较于哥伦布的木桨船,中国船犹如航空母舰。郑和下西洋的三百年前,开封城已是拥有许多烟囱工厂、人口高达百万的大都会,规模不下于八百年后的英国工业重镇兰开夏。中国的印刷厂曾印制大量书籍,价格便宜得连收入微薄的升斗小民都有能力买来一睹为快。可惜中国和其他地区在那些年代一概未能持续发展经济,更遑论开启不断成长的繁荣盛世。一一二七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北宋首都开封城(当时称为汴京)遭到女真族入侵,他们原是来帮北宋攻打辽国的,后来却进犯战力疲弱、国库空虚的北宋;由此可见,如果你想跟危险的军队结盟,最好先确定他们已获得丰厚的酬劳。亚洲的经济成长因君主贪婪、战事频传,或两者兼具而时起时落。世上某些地区直到最近两百五十年前,才持续出现长期经济成长,并导致国与国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经济成长是将国际所得推向不平等的引擎。

  工业革命和大分歧可谓历史上比较良性的逃亡结果,不利的后果则是某国以牺牲他国利益的手段达到进步。在工业革命爆发前的大不列颠帝国时代(十六至十七世纪),英国与荷兰是乱世中经济发展得最好的国家,两国人民因而受惠。到了十八世纪的一七五○年,伦敦与阿姆斯特丹的劳工薪饷高于德里、北京、瓦伦西亚和佛罗伦斯的工资;英国工人甚至买得起少数奢侈品,例如糖和茶。然而,被西方征服和洗劫的亚洲、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居民不但身受其害,许多人还遭到经济和政治机构的箝制,以致于连续数百年无法自贫穷和不平等之中翻身。

  现今的全球化一如过去的全球化,也产生繁荣与不平等并存的现象。不久以前尚属贫穷之地的中国、印度、韩国和台湾,利用全球化获得了远超过现代富裕国家的高速成长。他们脱离比较贫穷的国家(如非洲多数国家)之列后,也创造了新的不平等。有些国家逃脱,有些国家留下。全球化和新的发展模式持续让富裕国家愈见繁荣,但成长减慢——不如高速成长的穷国,也比不上昔日的富国。大多数国家成长趋缓后,国内人民的贫富差距随之拉大。少数幸运者获得巨额财富,享有连数百年前最伟大的君主和帝王都要称羡的生活型态,但绝大多数老百姓的物质财产却增加得不多,有些国家(含美国)中产阶级的所得分配情况不比父母那一辈来得好。当然,他们的生活还是较前几代先人幸福很多倍,那是拜先民逃亡行动之赐。然而,许多现代父母并不认为目前是物质丰硕的黄金时代,因此多少总会为子孙的前途感到忧心。

  当不平等与进步如影随形时,倘若我们只看到一般人的进步,更糟的是只看见成功者的进步,就犯下了以偏盖全的严重错误。以往大家只谈论在先进国家发生的工业革命,而轻忽其他国家的发展,俨然那些地方什么事也没发生,或者从未发生过任何事。这不仅漠视了绝大多数人的努力,也忽略了受到伤害或遭到遗弃的人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所做的贡献。我们描述「发现」新世界这件事的时候,不能光看它对旧世界的影响。只观察某些国家内部的平均进步状况(例如国民所得成长率),无法判断该国的进步成果是由大众广泛共享(比如美国在二次大战过后二十五年的情形),还是被一小群大富豪独吞(像是美国最近的局面)。

  我提到的物质进步故事,兼顾了成长和不平等的情节。

  所得与健康并重

  现代人在健康方面的进步也和财富的增长一样令人瞩目。二十世纪以来,富裕国家的国民平均寿命延长了三十岁,如今每十年持续增加两、三岁。从前许多幼儿还来不及过五岁生日便魂归西天,现在的孩子大都能活到白发苍苍的年岁。过去的成人步入中年以后可能死于心脏病,现代的中年人则可以活着看到孙儿长大成人上大学。在人生值得活下去的理由当中,寿命延长肯定是最要的一项。

  健康的进步也带来不平等的现象。过去五十年,吸菸有害健康的知识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但率先戒菸者都是受过教育、财力较高的专业人士,富人与穷人的健康状况因而产生了某种差距。一九○○年左右,细菌会致病的观念尚属于新知,专业人士及知识份子则是最早应用这类新知的一群人。半个多世纪以前,人类已懂得利用疫苗和抗生素防止孩童死亡,然而目前全球每年仍有大约两百万名孩童死于可借疫苗预防的疾病。巴西圣保罗或印度德里的有钱病人,可以在世界级的现代医疗机构接受治疗,但是住在这些医院一、两英里以外地区的贫穷孩子,却因为营养不良和染上本可轻易预防的疾病而殒命。健康的进步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不对等的结果,原因随不同的情况而有别。穷人为何比较可能吸菸,以及许多贫穷孩童为何没有注射疫苗,就来自不同的原因。这点留待后文说明,现在只强调一个重点:健康的进步造成健康的差异,和物质的进步造成生活水平的落差,两者道理是相通的。

  这些「健康的不平等」是现今世界面临的一大不公平现象。当新发明或新知识出现后,某个人肯定是第一个受惠者,不平等的情况势必得再过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为了防范大家的健康出现新的差距,而打算封锁吸菸有害健康的知识,虽是荒诞可笑的作法,但穷人吸菸的可能性依然比较大。性命垂危的现代非洲孩童若是生在六十年前的法国或美国,不见得会丧命。为什么这些不平等一直存在,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些状况?

  本书探讨的两大主题是:物质生活水准(以国民所得来表示)和健康。两者不仅是幸福生活的要件,本身也不可或缺。把健康和所得放在一起讨论,可避免今人常犯的一个错误:让知识走向专业化,导致各专业对人类幸福的定义抱持狭隘的看法——经济学家只关心国民所得,公共卫生学者只看死亡率和患病率,人口学家只在乎出生与死亡人数,以及人口规模。这些因素都能促进人类的幸福,然而没有一项代表幸福。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得够明白了,但这种论点会招来哪些问题就不得而知了。

  经济学家——我的同行——认为,如果人们更有钱,生活会比较幸福。目前为止,大家都接受这种看法。因此,假设少数人发了大财,而且大多数没什么钱或身无分文的人并未损失利益,经济学家往往就会声称世界变得比较幸福了。他们很喜欢引用所谓的帕累托准则(Pareto criterion,帕累托为义大利经济学家):只要没有人利益受损,就表示社会整体幸福改善了。然而,若是採取过度狭隘的幸福定义,那么接受帕累托观念就没有什么好处。人类可以拥有更幸福的生活,但不是只提高物质生活水准就够了。假设富人获得较好的政治待遇,或者暗中破坏公共卫生或公立教育体系,让穷人在政治、健康、教育上损失利益,那么就算穷人可能获得一些金钱补偿,也不会过得比较幸福。我们不能单凭物质生活水准(收入多寡)来评量社会福祉或公义,然而经济学家却习惯且错误地应用帕累托的所得理论,而忽视其他的幸福条件。

  当然,只关心健康或任何一项幸福元素,也是错误的。改善医疗服务,确保需要就医者都能获得照护,固然是件好事,但我们不能不先考虑成本,就安排医疗优先顺序,也不应该拿长寿作为评量社会进步的依据;虽然国民平均寿命较长的国家生活过得比较幸福,但如果那个国家实施极权专政就另当别论了。

  要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幸福,不能光看一般状况而忽视不平等现象,也不能只注意一部分或少部分情况而忽略整体表现。其他的幸福要素还包括:自由、教育、自主、尊严,以及社会参与能力。不过,由于篇幅有限,本书只讨论两个幸福要件:健康与财富。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全世界的福祉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脱逃,就是逃离贫穷与早夭。数千年来,幸运能逃过早夭的人,通常要度过多年穷困不堪的日子。从启蒙时代、工业革命及细菌致病理论之后,生活水准已改善许多倍,寿命增加一倍以上,人们过的生活也比以往更充足、更美好。这个过程仍在持续进行。我的父亲比祖父辈多活了一倍岁数,他是土木工程师,实质所得比当煤矿工人的祖父多出好多倍,而身为大学教授的我,教育与所得又大幅超越父亲的教育与所得。在全球各地,儿童与成人的死亡率持续下降。不过,这场脱逃仍未完成。仍有十亿人的生活水准、教育程度与寿命,不比他们(或我们)的祖先好多少。对我们这些比祖先更富有、更健康、更高壮、接受更多教育的人来说,大脱逃造就了巨大的差别。就另一层不那么正面的意义来说,大脱逃同样造就了巨大的差别,因为全世界有许多人被遗留在后头;这个世界比三百年前更加不平等许多。

本书要呈现大脱逃的故事,述说它对人类带来的好处,以及如何导致现今的不平等。本书还将说明我们应该或不应该採取什么行动,以便协助仍困在匮乏之中的人们。

我用「福祉」这个字眼,指称对人类及美好生活有益的所有好事。福祉包括物质上的,像是所得和财富;身体与心理上的,则显示在健康与幸福上;以及教育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则透过民主与法治来呈现。本书有许多章节将聚焦在两项要素上,也就是健康与财富。在此处的概论,也会略微探讨幸福。

我首先将概述现今世界的福祉,论及三、五十年来的演变;呈现基本的事实,并且只会稍做解说。在后面的章节中,我将更仔细探讨个别主题,分析我们如何进展到目前的地步,并且检讨下一步的去向及如何进行。

健康与财富

在讨论福祉时,健康是很好的起点。你必须先活着,才能有美好生活。健康不佳与伤残会让人难以享受美好生活。因此,我从存活开始讨论。

现今出生在美国的女婴,预期可以活到八十多岁。事实上,这个官方估计非常保守,因为在她这一生中,死亡率可能继续降低。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看到书名《财富大逃亡:健康、财富与不平等的起源》,以为会是一本非常学术、枯燥的理论书。毕竟「起源」、「不平等」这些词汇,常常跟厚重的学术著作划上等号。但我又有点期待,因为近年来关于阶级固化、贫富差距扩大的讨论在台湾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也开始感到焦虑,担心自己可能无法复制父辈那样通过努力就能获得稳定生活和一定财富的经验。加上疫情后,大家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跃升到了新的层面,常常听到有人感叹「有钱买不到健康」、「健康才是真正的财富」。所以,当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我内心是既审慎又好奇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些不同于坊间一般励志或投资书籍的见解,不是教你如何快速致富,而是深入地去探讨那些造成贫富差异、影响健康的深层社会结构问题。如果它能提供一些跨越历史、经济、社会学等不同角度的分析,并且能够用相对易懂的方式呈现,那对我来说,绝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希望它能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我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如何在其中找到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评分

《财富大逃亡:健康、财富与不平等的起源》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常常在想,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虽然科技发达,生活便利,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尤其是关于财富的讨论,似乎永远围绕着「赚多少」、「怎么花」,却很少有人深入探讨财富的「起源」以及它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我个人比较关注社会议题,近年来台湾社会对于贫富差距、阶级固化以及国民健康的问题,都有越来越多的讨论和忧虑。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努力工作也未必能带来应有的回报,甚至为了生存而牺牲了宝贵的健康。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迎合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深层思考。我期待它能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比如历史、经济、甚至社会学层面,来剖析财富分配的不均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不平等如何一步步侵蚀着我们的健康和幸福感。我希望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致富的书,而是能帮助我理解社会运作的逻辑,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一条更符合自己价值观,能够兼顾健康与生活品质的道路。

评分

我常常在想,我们这一代人,在物质生活上可能比父母辈要富裕不少,科技也更发达,但为什么反而好像活得更累,更不快乐?《财富大逃亡:健康、财富与不平等的起源》这个书名,就触碰到我心底最深的疑虑。我们拼命工作,争取升职加薪,背负着房贷车贷,却发现生活质量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同步提升。反而,因为追求这些,牺牲了太多陪伴家人的时间,也压垮了自己的健康。更让人沮丧的是,看到社会上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那些能够拥有更优质资源的人,在健康、教育、机会上似乎都占尽了优势,这让人不禁怀疑,所谓的「公平竞争」到底还存在吗?这本书提到的「起源」,让我非常好奇作者是不是要从历史的长河中去探究,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一步步造就了今天的局面。我希望这本书不是在贩卖焦虑,而是能提供一种更宏观、更深刻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理解这个不平等的社会是如何运作的,并且在这样的框架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或者说,如何「大逃亡」——不是逃避,而是找到一种更具智慧、更能保有自己健康与尊严的生活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有画面感,「财富大逃亡」。好像我们在追逐财富的路上,反而离自己真正想要的、更根本的东西——比如健康,越来越远,甚至被抛下。在台湾,我身边很多朋友都跟我一样,到了某个年纪,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不再只是盲目地追求金钱。我们会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过于透支身体?是不是为了迎合社会期待而忽略了内心的声音?而「不平等的起源」,这个部分更是引人遐想。为什么有些人似乎生来就站在高处,而有些人则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勉强维持生计?这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而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复杂的社会经济议题,带我们去理解那些隐藏在数据和现象背后的真正驱动力。它或许能帮助我们跳脱出日常的琐碎烦恼,用一种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财富、健康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大逃亡」路径,不是逃离现实,而是找到一种更和谐、更自在的生活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光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财富大逃亡:健康、财富与不平等的起源」。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们努力工作,却好像越来越难追上那个所谓的「财富自由」?尤其是在台湾,生活成本不断攀升,房价更是让人望尘莫及,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就像在跑步机上奔跑,越跑越快,但原地踏步的感觉却越来越强烈。而健康,更是很多时候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被牺牲掉的。熬夜加班、饮食不均,都是常态,等到身体出问题了,才开始后悔,但这时候,健康可能已经比财富更难追回来了。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健康、财富与不平等」这三个我非常关心的面向,特别是「起源」这两个字,让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剖析这个复杂议题的。我猜想,它应该会带我们回顾历史,看看这些看似现代的社会现象,是不是有更深层的根源,而不仅仅是我们当下遇到的问题。我很期待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能解释我困惑的线索,或许也能启发一些新的思考方向,让我在追求更好生活的同时,也能更关注自己的健康,并且理解这个社会不平等的形成机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