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Abhijit V. Banerjee, Esther Duflo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貧睏
  • 發展經濟學
  • 社會問題
  • 公共政策
  • 經濟不平等
  • 全球化
  • 福利經濟學
  • 行為經濟學
  • 社會公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窮人需要的不隻是食物,而是一次翻身的機會!
 
  在許多國傢,貧窮綫最初的設定是以食物的攝取為標準,認為飢餓是窮人生活的主要睏境。隨之而來的扶貧政策,目標也在於解決飢餓問題,因此編列預算配發糧食或補助窮人購買糧食。這套政策背後的邏輯相信,攝取足夠的熱量之後,就能投入工作,賺取薪資養活自己,最後擺脫因飢餓而沒有體力工作的惡性循環。
 
  然而真是如此嗎?
 
  兩位作者蒐集資料後,卻發現糧食補助政策並未增加窮人對於主食的消耗量,他們寜可把省下的錢用來購買更美味的食物。窮人與一般人本無二緻,人人都喜愛從食物獲得心靈的慰藉,但窮人卻被化約為一套投入熱量、産齣動能的生理機製。
 
  本書即是兩位作者十五年來的研究成果,期間造訪數個國傢,瞭解每日支齣低於一塊美金的人們如何過活。這類關於貧窮的想像,就是《窮人的經濟學》所要檢視之處。
 
  以堅實科學精神,導正失敗社會政策。
  讓窮人的經濟學,取代菁英的經濟學。
 
  本書藉由解答窮人「不閤理」的行為與怪異的現象,剖析相關政策失敗的原因。為什麼窮人不使用免費的保健服務,卻願意支付昂貴的手術費用?為什麼在同樣的班級,窮人傢的小孩就是學不好?為什麼要先藉貸纔能儲蓄?為什麼貸款做生意,收入卻總是成長不瞭?
 
  缺乏資源的窮人錯失人生的各種機會,沒有實質參與社會的基本能力,而平白流失的人力與纔華也是國傢的損失。本書提供詳實的統計資料與實驗結果,告訴我們貧窮並非無法終結,關鍵在於以謙卑的態度傾聽窮人的聲音,誠實麵對各項數據,讓窮人的經濟學取代菁英的經濟學,並且做為政策製定的依據。
 
得奬與推薦記錄

  2011年《經濟學人》年度好書

  2011年《金融時報》商業類年度好書
 
  「這本瞭不起的著作把有關貧窮的辯論帶往關鍵的問題:哪一種援助對窮人纔是最好?」──《紐約時報》
 
  「展現充分的細節與暖暖的同情心,反映齣他們確實理解窮人所麵對的挑戰。」──《華爾街日報》
 
  「除瞭實驗上的巧思,本書豐富且充滿人性地勾勒齣赤貧者的深刻生活。兩位作者說明窮人如何在最慘澹的情況下做齣精彩的計算。」──《金融時報》
 
  「兩位傑齣的研究者對於貧窮本質的探索,為我們帶來這本精采絕倫且充滿洞見的著作。」──Amartya Sen,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暨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作者檢視貧窮對於人與社會的各種影響,顛覆政府、援助機構與非政府組織的傳統見解與認知,進而引領經濟援助與人道救援的方式。」──《華盛頓郵報》
 
  「他們絕對是非常聰明的經濟學傢,並且進行很大的工程來豐富經濟學對於貧窮此復雜問題的理解,而這個問題經常遭到一般人的誤解。」──《英國衛報》
 
  「絕對要讀的重要作品……如實呈現窮人的情況,值得一讀,並且有機會帶來實際的結果。」──《富比士》雜誌
 
  「兩位作者透過各種觀察與實驗,探索窮國的窮人如何麵對貧窮問題。我深受本書吸引,也摺服於書中的論點。」──Robert Solow,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與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任何一位關心全球貧窮問題的人都應該閱讀此書。有好幾年的時間,不曾有一本書教我那麼多東西。《窮人的經濟學》將經濟學推嚮最高的境界。」──Steven D. Levitt,《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

各界推薦

  吳宗昇/輔大社會係副教授、卡債受害人自救會顧問
  洪伯勛/《製造低收入戶》作者
  洪敬舒/工作貧窮與租稅政策研究室召集人
  周於萱/颱灣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理事長
  黃益中/熱血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黃嵩立/國立陽明大學國際衛生學程教授 
  蔡明璋/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執行長
  簡錫堦/反貧睏聯盟召集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V. Banerjee
 
  畢業於加爾各答大學(University of Calcutta)、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與哈佛大學,目前是麻省理工學院經濟係福特基金會國際講座教授(Ford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Professor)。曾經擔任經濟發展分析與研究局(The Bureau for Research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Development)的主任、美國國傢經濟研究局(NBER)以及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研究員,同時也是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院(Kiel Institute)的國際研究員,以及美國文理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與世界計量經濟學會(Economertic Society)院士。曾獲古根漢奬學金(Guggenheim Fellow)以及史龍奬學金(Alfred P. Solan Fellow)。除此之外也獲得許多奬項,包括二○○九年第一屆印孚瑟斯奬(Infosys Prize),並且擔任世界銀行、印度政府等組織的榮譽顧問。
 
艾絲特.杜芙若(Esther Duflo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係 Abdul Latif Jameel 減緩貧窮與發展經濟學講座教授(Abdul Latif Jameel Professor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以及麻省理工學院,於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之後,隨即獲聘為該校經濟係助理教授,並且任教至今,同時是美國文理科學院與世界計量經濟學會院士,也曾經獲得許多奬項,二○一○年取得著名的剋拉剋奬章(John Bates Clark Medal),這個奬項是錶彰美國四十歲以下最傑齣的經濟學傢;二○○九年獲得麥剋阿瑟「天纔」奬學金(MacArthur “genius” Fellowship),並且在二○一○年取得首屆卡沃—阿濛哥國際奬(Calvó-Armengol International Prize)。《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將她評為當今世上最好的八位經濟學傢之一;《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在二○○八至二○一○年將她列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一百個思想傢之一;二○一○年《財富》(Fortune)雜誌將她列為當今四十歲以下最有影響力的四十個商業領袖之一。
 
  二○○三年,兩位作者共同成立瞭 Abdul Latif Jameel 貧窮行動實驗室(J-PAL),並共同主持實驗室至今。J-PAL 是一個由教授組成的研究網路,在全球五個地方設有辦公室,一起使用隨機控製實驗來迴答如何消解貧窮這個重要的問題。J-PAL 的任務在於確保政策是以科學證據為基礎,藉以減少貧窮。二○○九年 J-PAL 贏得西班牙外換銀行(BBVA)在發展閤作領域的知識前沿奬(Frontier of Knowledge),二○一四年 J-PAL 獲得美國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最高榮譽赫緒曼奬(Albert O. Hirschman Prize)。
 
譯者簡介
 
許雅淑
 
  颱灣大學圖書館學係、清大社會所碩士、目前為清大社會所博士生,近年關心如何兼顧養育小孩、賺取奶粉錢以及掙脫學術漫漫長路的各種現實睏境中努力求生,熱愛被稱為不務正業的學術旁騖翻譯工作,曾翻譯《金融狂熱簡史》、《部落客宣言》等多部作品。
 
李宗義
 
  政治大學英語係、東亞所以及清華大學社會所畢業,現於中央研究院社會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近年關心災難之後災民的行動與決策,閑暇藉助打橄欖球紓壓,同時也是政大橄欖球隊的多年隊員,翻譯作品包括《比較霸權》、《審議民主》與《金融狂熱簡史》等多部著作。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富裕的傢庭都是相似的,貧窮的傢庭則各有各的不幸/林明仁
推薦序    麵對社會不正義的貧窮經濟/陳東升
推薦序    認識貧窮的本質/張弘遠
 
前言
第一章 再想想
第二章 十億人餓肚子?
第三章(全球)更健康有那麼容易嗎?
第四章 階級頂層
第五章 Pak Sudarno的大傢庭
第六章 赤足的避險基金經理人
第七章 來自喀布爾的男人與印度太監:窮人貸款的簡單(不簡單)經濟學
第八章 一磚一瓦的存
第九章 不得已的創業傢
第十章 政策與政治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富裕的傢庭都是相似的,貧窮的傢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托爾斯泰在钜著《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說道:「幸福的傢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傢庭各有各的不幸。」讓我藉用文豪的邏輯,將其改寫為:「富裕的傢庭都是相似的,貧窮的傢庭則各有各的不幸。」本書兩位作者 Banerjee 與 Duflo 過去二十年來緻力瞭解窮人如何落至如此不幸的境地,以及有哪些可能的解決政策。更重要的是,他們發展齣一套以隨機控製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為主軸的評估方法,更讓我們對貧窮的瞭解,從理論層次進步到有可以與理論對話的實證基礎。這本《窮人的經濟學》,就是他們研究結果的非技術介紹(non-technical summary),也是貧窮研究的必讀入門書。
 
  如何定義窮人?對颱灣的讀者來說,我們可能會覺得月薪 22K,付完房租、 餐費跟其他必要開支後,隻剩下幾韆元,應該就屬於吃土魯蛇一族瞭。但如果從全世界的角度來看,這還算是中等收入:二○一五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Angus Deaton 從購買力平價的角度齣發,計算齣貧窮綫應為每日支齣低於 1 塊美金(房租除外)!這筆大約一個禦飯團的錢,在印度大概可以買 15 根小香蕉。而在這麼低的標準下,全世界仍然有超過 10% 的人每日生活費是低於這個數目!因此本書主要聚焦的,不是每日生活費仍有 20 塊美金的已開發國傢低所得工作者,而是從全世界的角度來看,在生存邊緣掙紮,真正窮苦的人們。
 
  有人類以來就有窮人。考古遺址中有許多精緻飾品陪葬的,就是當時的富人,隻有少許器物的傢境較差。而最窮的人,恐怕早就因為被草草埋葬而無法在現代被挖掘齣來瞭。由於缺乏資源與權力,窮人在曆史的記載中一嚮不受重視(通常是以飢民的型態齣現),所以文學作品就成瞭我們對貧窮者生命曆程的重要來源。然而,不論是關漢卿筆下說齣:「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的竇娥,或者是在雨果的《悲慘世界》因偷竊一塊麵包而被判刑十九年的尚萬強,雖然讓我們感動、同情,且因自己無力對他們作些什麼而感到自責,但也容易讓我們選擇瞭一個簡單的看法與解方:將貧窮怪罪於財團的貪婪、政府的無能、以及資本主義的弊病。彷彿隻要打倒惡魔黨,美麗新世界就會來臨。另一個極端,則是認為窮人之所以淪落到這步田地,都是因為他們懶惰、不投資自己的人力資本、愛冒風險所以生意容易失敗、個性不愛與人交際、當街友反而更自由自在的緣故。因此一切都是他們咎由自取,與社會結構無關。
 
  隨著這些簡化的誤解與歸因而來的,是簡化的解答。而兩位作者認為,這其實就是人類社會在對抗貧窮上麵遲遲無法取得進展的最主要原因。窮人雖然擁有的東西不多,但這並不代錶他們的生活不復雜有趣;事實可能正好相反:就是因為手頭拮據,所以窮人們必需更像個斤斤計較的經濟學傢纔能生存下來。許多在一般人眼裏微不足道的製度調整、社會改變,或自己所犯的錯誤,都會對窮人造成很大的影響。從這個角度切入,每一個選擇對窮人來說都是關鍵。

  因此,對抗貧窮的政策比起其他領域的公共政策來說,更需要跨領域的討論、審慎的評估與精確的測量。Banerjee 與 Duflo 在這方麵所做的努力,可說是無人能齣其右。兩人全麵的瞭解窮人在傢庭、經濟與政治生活上所麵臨的各種挑戰(經濟學傢稱此為製度性細節〔institutional details〕),以及使用經濟學與其他學科如心理學等的概念來建構理論,收集可以衡量這些因果關係的變數資料(是的,沒有測量,就沒有科學),並且有係統的使用科學方法(主要使用的是 RCT 及其他應用個體經濟學常用的分析工具,如工具變數、差異中的差異、以及迴歸不連續)等,作者兩人在以上各層麵都有非常大的貢獻。而他們將所有製度細節、理論、資料、計量方法、以及麵訪所得的結果加以消化並整閤齣一個體係的功力,在這十幾年來纍積的研究成果與對政策的影響力上展露無遺,堪稱經濟學傢入世的最佳典範。
 
  我在此就以第七章〈來自喀布爾的男人與印度太監:窮人貸款的簡單(不簡單)經濟學〉為例,介紹他們的分析手法。在印度,窮人們作小生意的生財器具都是租來的,可是隻要把每天的租金存下來,幾個禮拜就可以買到好幾颱推車!但為什麼沒人這樣做?這些人的迴答是:「除瞭高利貸業者,沒人願意藉錢給我!」為瞭幫助這些人,經濟學傢 Yunus 創建瞭孟加拉鄉村銀行,以微型信貸給因貧窮而無法獲得傳統銀行貸款的創業者,以改善他們因流動性限製(liquidity constraint)而無法翻身的問題,他也因此獲得二○○六年的諾貝爾和平奬。
 
  不過這個有理想有熱情的經濟學者入世拯救窮人的感人故事背後,存在一個巨大的問題:微型信貸到底有沒有用?當二○○二年 Banerjee 與 Duflo 對這些微型信貸機構提齣這個問題時,這些人的第一個反應是:「為什麼我們要像賣水果的攤販一樣接受評估?」接著他們提齣一些經由微型信貸翻身的窮人當作例子,並且提到人們也會一直來藉錢就是最好的證據。最後再很熱血的說:「我們是熱心奉獻的非營利組織,而且堅信小額信貸是幫助窮人最好的方式!」可是這些人忘瞭,微型信貸接受瞭非常多的政策補貼,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微型信貸沒用,那麼政府的補貼不是就該移到彆處嗎?
 
  兩位作者最後終於說服瞭其中一傢最賺錢的微型信貸,讓他們以前述的 RCT 作實驗,結果如下:在隨機設立據點的社區中,人們創業的比例的確增加瞭,但隻是從 5% 增加到 7% 而已。兩位作者認為雖然效果不大,但小額信貸應該已經站上正確的位置。不過必須注意的是:此一政策的重點,不在於藉到錢的機率是否增加,而是較容易藉到錢之後,對這些窮人的生活産生瞭什麼樣的改變。接下來就有非常多的學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區評估微型信貸的影響。
 
  Duflo 主編的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在二○一五年第一期就刊齣瞭地區涵蓋波士尼亞、衣索比亞、印度、墨西哥、摩洛哥以及濛古,時間從二○○三到二○一二年的研究成果。這幾篇研究基本上都指嚮相同的結論:微型信貸的確增加藉到錢的機率(take up rate),但是效果普通(modest〔大約 20% 左右〕),這些傢庭參與的商業活動也增加瞭(這錶示藉到的錢有投入在生意上)。但是比較麻煩的是,即便可以藉到錢作生意,然而這六篇研究都無法找到微型信貸可以提高窮人傢庭所得的證據!不過幾個研究倒是發現微型信貸盡管增加瞭商業所得,卻減少瞭傢庭的薪資所得(整體所得效果相互抵銷)。所以 Banerjee 把這些結果詮釋成:「至少讓人們獲得更多在職業上選擇的自由(it does afford people more freedom in their choices e.g., of occupation)」, 但是傢庭消費沒有增加,而長期投資也沒有改善(例如小孩教育、健康、女性自主權等)。因此作者的結論是:微型信貸的確有些許的直接效果(指藉到錢的機率增加),但是藉到錢之後的生活並未有太大不同(modestly positive but not transformative effect)。
 
  讀者或許會覺得訝異。這不是諾貝爾奬等級的努力嗎?怎麼會跟在報章雜誌看到有許多窮人靠著微型信貸翻身的報導大不相同?應該是學者專傢找到瞭好的方法,打倒瞭放高利貸的壞蛋,從此窮人們就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纔對呀?藉由討論藉錢給窮人的風險,作者在第七章花瞭很大篇幅來解決這個疑惑。其實最主要的問題來自於資訊不對稱:對無法提供擔保品的窮人來說,事前評估還款可能與事後經常追討的成本實在太大瞭(所以纔需要靠可怕又殘忍的喀布爾男人, 還有露下體給你看,讓你一輩子倒楣的印度太監來恐嚇你要還款)。與可收到的利息相較,實在不成比例。微型信貸的創意在於利用透過團體互保,對其他人的藉款負責來減低交易成本,但結果卻是有限(我的看法是,如果藉錢給窮人真有那麼大的後續利益,市場一定會找齣一個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本書其他討論營養、健康、教育等章節,閱讀起來也跟微型信貸這章有相同的感覺:作者指齣一些貧窮理論,觀察某些依照這些理論所提齣的作法其效果如何,結果卻是離全麵根除貧窮還有一段距離,烏雲後的光(silver lining)似乎是對此一情況最好的描述。就如同 Banerjee 對上述六個研究所做的評論:「這些研究提供瞭微型信貸並非貧窮疾病萬能藥的初步證據(which is a prima facie case against microcredit being a panacea〔a cure-all〕in the literal sense),但是也的確産生瞭微小的效果。」
 
  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作者討論瞭他們看待貧窮的方法,以及其所提齣的解方與其他學者的異同。在發展經濟學的領域裏,許多人強調大製度的重要:如紐約大學的 William Easterly 就認為,隻要釐清政治過程,好的政策自然到位。Acemoglu 跟 Robinson 在《國傢為什麼會失敗》一書中,也論證廣義的良好製度(他們稱之為廣納型〔inclusive〕),纔是國傢發展的主要原因。Easterly 對於發放蚊帳這種政策相當不以為然,他甚至認為 RCT「無法處理廣泛的製度或總體政策的效果。尤有甚者,它也讓發展經濟學者降低瞭自己的抱負!」二○一五年諾貝爾奬得主 Angus Deaton,也從方法論上批評 RCT。認為它能釐清的隻是在特定脈絡下的因果關係,無法推論到其他更一般的樣本;而現在學界也過度放大 RCT 的好處而忽略瞭它的缺點。這些批評,平心而論也並非沒有道理,隻是改變大製度的睏難度太高,雖然以管窺天是 RCT 的問題(有些批評者認為,不是打一個漆彈到牆上,就可以畫齣房子的全貌),但是至少提供瞭檢測各種不同假設的機會。目前文獻上與 RCT 相抗衡的結構估計法(Structure method),或者是 Deaton 提倡的憤怒鳥從錯中學(Angry Bird try and error)的方法,其優缺點剛好與 RCT 相反。我想對以解貧民於倒懸之中為誌嚮的發展經濟學傢來說,我們的確不應該放棄遠大的誌嚮與高層次的問題,但我們也不應該忽略小思考、小變革的長期影響。由下而上,有時也會帶來意外的驚喜。舉例來說與我曾經閤作過的耶魯大學的錢楠筠(Nancy Qian)教授就發現,雖然中國整體民主發展水平還是很低,但是農村選舉的確讓村長更能夠不執行受地方反對的中央政策,公共支齣也會更重視地方的需求!不執著於特定的方法,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以有理論基礎跟經過實證評估的作法當作改革的藍圖,一點一滴的改變現狀,說不定是改變的最有效路徑。
 
  在 MIT 經濟係訪問時,我經常有機會在每週三的教師午餐與 Banerjee 還有 Duflo 討論研究。Banerjee 溫文儒雅,即便是麵對針對自己論點的批評,也總是不疾不徐的詳細說明對立說法的異同與優缺點。Duflo 較為年輕,因此對於她認為不好的論點,總是直言不諱。當我在 MIT labor seminar 報告時,就曾被她直接批評:「你這篇論文中與醫學相關的文獻迴顧已經太落伍瞭。」(不過她是對的!)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其實是跟兩位作者的氣質相符的:一方麵好整以暇的告訴讀者麵對棘手問題時該如何思考,並且娓娓道來目前研究成果(不論是自己或是其他人的)正反意見的解釋(pros and cons),另一方麵對於邏輯的推論是否嚴謹,理論與實證證據的連結是否正確,則是追根究底,毫不手軟。人書閤一,其實是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閱讀這本書需要一些耐心,他不會給你 magic bullet 或快速的解決之道,而是讓你反覆思索各種方法的利弊得失,瞭解到改變不是一蹴可幾。而大部分的方法即使有用,效果也不可能太大。但是如果能從小思考著手,各個麵嚮都能往前進步一點,加總起來的效果就會非常可觀!
 
林明仁
颱灣大學經濟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二○一二教育部頂尖大學計畫 MIT 訪問學者

圖書試讀

第一章 再想想
 
每年有九百萬個小孩在五歲之前夭摺,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sub-Saharan Africa),每三十個懷孕的婦女就有一個在分娩時喪命,而在已開發國傢這個數字低於萬分之一。世界上至少有二十五個國傢,一般人的平均壽命不超過五十五歲,其中大部分都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光是印度,學校裏有高達五韆萬的學童連一段簡單的課文都唸不上來。
 
讀到這,你可能想把書闔上,然後天真地將世界的貧窮問題拋諸腦後:這個問題太大,也太棘手,而這本書的目標就是說服你彆這麼做。
 
最近在賓州大學的一場實驗,清楚說明我們是如何輕易被問題的強度所擊敗。 研究人員拿 5 塊錢給學生,然後讓他們看一些宣傳品,接著要求他們把錢捐給世界上最重要的慈善團體之一「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他們手上拿著兩份宣傳品,從中拿一份給隨機挑中的學生看:
 
非洲馬拉威(Malawi)食物短缺的問題影響瞭三百多萬人,尚比亞(Zambia)雨量嚴重不足使得玉米産量比二○○○年少瞭 42%。因此,大約有三百萬的尚比亞人要麵臨飢餓;四百萬的安哥拉(Angolans)人,也就是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被迫逃離自己的傢園;衣索比亞(Ethiopia)有超過一韆一百萬人馬上就需要食物的援助。
 
其他的學生看到的另外一張宣傳品則是一個年輕女孩的圖片,上頭寫著:
 
Rokia,七歲,來自非洲馬利(Mali),非常的貧窮而且麵臨飢餓甚或飢荒。她的生活會因為你的捐款而改善,在你以及其他人士的支持下,救助兒童會將和 Rokia 的傢人以及社區裏的其他人攜手閤作,想辦法餵飽她,讓她上學,並且擁有基本的醫療照顧與衛生教育。
 
第一份宣傳品從每個學生身上募到 1.16 元,而第二份宣傳品,當幾百萬人的睏境變成一個人的睏境,則可以募到 2.83 元。學生似乎願意幫忙 Rokia,可是一旦麵對全球的問題,他們也愛莫能助。
 
另有一批同樣隨機挑選的學生,研究者會先提醒他之前的訊息:其他人比較願意把錢捐給明確的受難者,而模糊的資訊能募到的錢則比較少,接著再把兩張宣傳品拿給他們看。看到甘比亞、安哥拉、馬利那份宣傳品的人,捐款的金額是 1.26 元,跟前麵差不多,而看到 Rokia 那份宣傳品人,聽到實情之後,隻願意捐 1.36 元,隻有之前的一半。鼓勵學生再想想,讓他們對 Rokia 沒那麼慷慨,但也不會讓他們對馬利的人更大方。

用戶評價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它的內容肯定不會像我之前讀過的那些晦澀難懂的經濟學著作那樣,讓我望而卻步。書名裏的“窮人”兩個字,就自帶一種親切感,好像作者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用我們能理解的語言來講述。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講述一些真實的故事?比如,它會不會采訪一些生活在貧睏中的人們,聽聽他們的心聲,瞭解他們是如何掙紮求生的?或者,它會不會分析一些成功脫貧的案例,從中提煉齣經驗和方法?我比較期待這本書能夠充滿人情味,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和理論,而是能夠觸動人心,讓我們感受到貧窮者的無奈與堅韌。同時,我希望它也能讓我們看到希望,看到改變的可能性。這本書會不會讓我們思考,作為旁觀者,我們能做些什麼來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或許,瞭解貧窮的根源,是我們邁齣的第一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座橋梁,連接我們與貧睏群體,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彼此。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坦白說,讓我産生瞭一點點警惕,但更多的是好奇。因為“終結貧窮”聽起來是一個非常宏大的目標,甚至有些理想主義。但我又覺得,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不切實際”的設想,纔有可能推動真正的改變。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貧窮”這個概念的?是在絕對意義上的貧睏,還是相對的貧睏?它會不會探討貧窮背後的結構性原因?例如,是不是和階級固化、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或者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有關?我比較好奇這本書的理論基礎是什麼?是基於新古典經濟學,還是行為經濟學,或者是其他更前沿的學派?它會不會提齣一些顛覆性的觀點,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經濟運行邏輯?我希望能從這本書裏獲得一些新的思考方嚮,瞭解那些我們可能從未關注過的貧窮視角。同時,我也想知道,它提齣的“終結”方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在現實世界中得到驗證。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思維上的衝擊,讓我重新審視我對於貧窮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聽起來就充滿瞭力量感,仿佛要為無數處於睏境中的人們提供一條齣路。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貧窮會如此頑固地存在?它是不是真的像某些理論所說的,是一種“文化”,一種無法擺脫的宿命?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打破這種消極的論調,用一種積極、賦權的方式來探討貧窮問題。它會不會分析一些國傢或地區在消除貧睏方麵取得的成功經驗?比如,它們是如何通過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或者調整政策來實現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復製的模式,而不是停留在理論層麵。同時,我也很好奇,這本書會從哪些角度來定義“窮人”?是否僅僅是收入低,還是包括瞭其他維度的匱乏?它會不會探討教育、醫療、住房等基本權利對於擺脫貧睏的關鍵作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一本“行動指南”,激勵讀者去思考,去行動,去為終結貧窮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评分

我個人對社會議題嚮來比較關注,尤其是在颱灣這個社會貧富差距也逐漸顯現的當下,一本探討“如何終結貧窮”的書,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一直覺得,貧窮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匱乏,它還可能帶來教育、健康、社會參與等一係列問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這個循環的每個環節?比如,它會不會講到教育對脫貧的重要性?還是會側重於就業機會的創造?亦或是探討一些社會保障製度的完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貧窮”的,以及他/她所提齣的“終結”是多麼宏大的目標。是不是能真正達到“終結”的程度,或者說是“減輕”、“緩解”?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可能帶有一定的批判性,對現有的經濟體係或者社會政策提齣質疑。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有建設性的批評,並且提齣一些創新的解決方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打開我的思維,讓我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貧窮這個復雜的社會現象,並且從中看到希望。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蠻吸引人的,很樸實,也符閤“窮人”這個主題。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內容應該很紮實。我一直對經濟學挺好奇的,但市麵上的書總是讓人覺得高高在上,離日常生活太遠。這本書的名字就特彆接地氣,讓人覺得好像能讀懂,也能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我平時也常常看到新聞裏報導一些貧睏地區的情況,或者身邊也有一些生活比較拮據的朋友,總是會想,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貧窮像一個甩不掉的包袱?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不同於主流經濟學理論的視角?我比較期待它能探討一些實際的、可操作的解決方法,而不是空泛的理論。畢竟,對於“窮人”來說,最需要的是能夠改善生活、擺脫睏境的實際工具和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一點一點地剖析貧窮的根源,並且給齣切實可行的建議。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可能會一邊看一邊思考,是不是我自己的生活也能從中得到一些啓發。畢竟,瞭解原因隻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去改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