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选择:芝加哥自由市场经济学派演变史

自由的选择:芝加哥自由市场经济学派演变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anny Ebenstein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自由市场
  • 芝加哥学派
  • 经济思想史
  • 新自由主义
  • 经济政策
  • 美国经济
  • 学术著作
  • 历史研究
  • 弗里德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彭博观点」(Bloomberg View)5大好书
影响世界的芝加哥经济学派

  「很多人寻求自身利益的行动,会形成一种意想不到的经济秩序。」─傅利曼

  经济学家不仅要能解释过去、预测未来,更重要的使命是为人类创造最大幸福。但,应该做什么、如何做,才能创造最大幸福?每个经济学派有不同看法。

  一九六○年代崛起的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意见,曾经左右英美两国的经济政策,主导全世界经济学发展。芝加哥经济学派认为,政府不必为人民谋幸福,因为自利的人会努力追求对自身最有利的事,政府只要提供公平竞争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从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经济学奖开始,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有二十八人获奖。他们是自由主义经济学者,也是公共知识分子。

  本书作者艾伯斯坦是自由意志主义学者,曾出版传记《傅利曼的选择》、《海耶克的一生》,他探讨古典自由主义与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历史与发展,以及芝加哥经济学派观点的演变,与这些观点目前的应用。本书是艾伯斯坦第十本关于经济与政治思想的着作,着墨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海耶克与傅利曼的见解,是芝加哥大学从一八九一年创校以来,第一次对经济学系做完整的纪录。读者可以从中得知,芝加哥大学的传统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有过哪些经济思想学派,以及芝加哥经济学派对目前经济情势的看法。

  艾伯斯坦书写的不只是芝加哥经济学派思想史,更多的是,他们如何反思所处的社会,提出改变人类生活、创造最大幸福的经济学说,并说明芝加哥经济学系领导人物之间的友谊与知识关系,包括维纳、奈特、西蒙斯、傅利曼、史蒂格勒与海耶克。从亚当‧斯密到今天,作者以优雅的笔调,把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要角重新定位一番。

名人推荐

  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 
  伊曼纽尔‧赛斯(Emmanuel Saez),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经济学教授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好评推荐

  芝加哥经济学派对学界与世界有很大影响。这本有份量的着作,以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件重要的事。──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 

  本书从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创立说起,读起来毫无障碍又愉快。读者透过本书会发现,芝加哥经济学派比市场基本教义派老生常谈的形象更丰富,也更细致。──伊曼纽尔‧赛斯(Emmanuel Saez),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经济学教授 

  论点详细、论述吸引人,对这领域有很重大的贡献。──《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思想的疆域:经济学派的冲突与融合》 导言:思想的涌动与时代的脉搏 人类社会的演进,如同地质变迁般复杂而漫长,而经济思想,正是驱动这些变迁的核心引擎之一。从早期的重商主义到古典经济学的诞生,再到后来的新古典主义、凯恩斯主义,乃至各种思潮的激荡,经济学并非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自我批判与重塑的知识场域。本书《思想的疆域:经济学派的冲突与融合》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以来,几大主流经济学派在面对时代挑战时,所经历的内部挣扎、外部碰撞及其最终的演变路径。我们不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的学派发展,而是致力于描绘全球视野下,不同理论体系如何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我们理解现代经济运作的框架。 第一部分:古典余晖与宏观困境的勃兴 二十世纪初,欧洲的知识界仍在消化着十八、十九世纪古典经济学的影响力,然而,一战后的经济动荡,特别是大萧条的到来,对传统经济理论的稳固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古典学派所推崇的“看不见的手”似乎在失业和通货紧缩的泥沼中失灵。 本部分将首先梳理古典学派内部的细微分化,例如马歇尔对边际革命的吸收,如何试图调和价值理论的冲突。随后,我们将重点探讨大萧条时期,传统经济学解释的无力感如何催生了对宏观经济学系统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 凯恩斯的理论革命,核心在于将“有效需求”置于分析的中心,强调政府干预在稳定经济周期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详细分析《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核心论点,如流动性陷阱、乘数效应,以及政府财政政策如何被视为对抗衰退的有效工具。这一时期的论述,标志着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一次深刻转向,从对供给侧的绝对信赖,转向对需求管理艺术的探索。 第二部分:战后繁荣与思潮的拉锯战 二战结束后,全球经济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扩张期。这一时期,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建议在许多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采纳,经济的稳定增长似乎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注脚。然而,理论的霸权往往孕育着反思的种子。 本章将深入探讨“新古典综合”的形成过程,即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宏观政策主张与新古典主义的长期微观基础的结合尝试。这种综合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战后三十年的主流经济学范式。 但随着1970年代“滞胀”(Stagflation)现象的爆发——高通胀与高失业率并存——传统凯恩斯主义的解释框架再次面临危机。滞胀的出现,使人们开始质疑政府干预的有效性,并重新审视价格和预期的角色。 第三部分:货币主义的崛起与预期的力量 滞胀的挑战,为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提供了舞台。货币主义的核心论点是“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本部分将细致考察货币主义如何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严格控制,来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精细调控”。 更具颠覆性的是,货币主义强调了“理性预期”或“适应性预期”的重要性。我们探讨了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即长期中不存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政府的任何试图降低失业率的努力,最终只会导致通胀的加速。这一观点极大地动摇了宏观政策的信心,促使经济学家们更加关注长期均衡和市场预期的自我实现机制。 第四部分:理性预期革命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重构 在货币主义的冲击下,宏观经济学进入了更加严谨的实证和理论构建阶段。以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力图彻底将宏观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微观经济学(特别是理性预期模型)基础之上。 本部分将解析“卢卡斯批判”的深远影响,即政策的改变会改变人们的预期,从而使得基于过去数据估计出的政策规则失效。这种对预期的极端重视,导致了对“政策无效性命题”的探索,并催生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 RBC)。RBC理论将经济波动归因于技术冲击等实际因素,而非需求侧的短期失衡,这无疑是对凯恩斯主义传统的又一次结构性挑战。 第五部分:新凯恩斯主义的回应与理论的融合 面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强大挑战,凯恩斯主义阵营并未消亡,而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理论革新,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的核心任务,是在保持理性预期的前提下,解释市场为何不总是能迅速出清。 我们将聚焦于新凯恩斯主义如何通过引入“名义刚性”(如菜单成本、工资粘性)和“实际刚性”(如信息不对称、效率工资),来为政府在短期内进行需求管理提供微观基础。这标志着当代宏观经济学进入了一个复杂而精细的阶段,即尝试在理性个体行为和宏观非均衡现象之间架起桥梁。 结语:理论的未来——不确定性与多范式共存 回顾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发展史,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辩论:是相信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能力,还是坚持必要的人为干预?是侧重于短期稳定,还是聚焦于长期效率? 本书的最终目标,并非宣布某一方的胜利,而是展示一个动态的知识图景。当代经济学已经超越了单一学派的统治地位,不同理论的工具箱被用于解释不同性质的问题。经济学人开始更严肃地对待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以及制度的重要性。未来的经济学,或许将更多地是不同思想碰撞后产生的“混合动力”,而非纯粹的教条主义。本书的展开,正是为了提供理解这一复杂思想版图的深度透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蓝尼‧艾伯斯坦(Lanny Ebenstein)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经济系教授,教授经济思想史。

  从一九九○到九八年,艾伯斯坦担任圣塔芭芭拉教育局委员。出版十本经济与政治思想史相关着作,包括传记《傅利曼的选择》、《海耶克的一生》。他的着作被翻译多国语言,目前定居加州圣塔芭芭拉。

译者简介

林丽雪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毕业。专职译者。曾任职国会助理、记者与编辑。喜欢有生命力的人事物;热爱文字工作。译有《QBQ!就是要杰出》、《3300万人的聊天室》、《学校没教的就业学分》、《我用死薪水,让钱替我赚钱》、合译有《怪咖成功法则》、《虚拟货币经济学》、《如何打造营收上亿的App》、《英雄:大屠杀、自杀与现代人精神困境》等书。
 

图书目录

作者序
绪  论  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历史背景

第一章  洛克菲勒的大学与政治经济学系
第二章  古典自由主义者 维纳
第三章  到芝加哥之前的奈特
第四章  一九三○年代的芝加哥与奥地利经济学派
第五章  西蒙斯与累进税制
第六章  考尔斯委员会与凯因斯
第七章  芝加哥经济学派
第八章  学术界的芝加哥经济学家
第九章  法律与经济学,以及政治哲学
第十章  芝加哥时期的海耶克:古典自由主义哲学家
第十一章  经济学家与公共知识分子傅利曼
第十二章  一九八○年代与当代自由人主义

结语  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当代应用
附录一  採访傅利曼谈海耶克
附录二  萨缪尔森有关傅利曼的回信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绪论

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历史背景


如果深入探索芝加哥自由市场经济学理论的根源,就能发现最重要的思想根源在于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初数十年期间,苏格兰道德哲学家与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以及英格兰政治哲学家与效用主义(utilitarianism)创始人杰瑞米‧边沁(Jeremy Bentham , 1748–1832)两人的着作。斯密与边沁两人主宰经济与政治思想,边沁又受到斯密极大的启发。他们两人再加上伟大的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与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 1806–1873),在十七世纪晚期到十九世纪初期,他们四人是辉格党(Whig)早期古典自由主义阵营与自由派作家与思想家中,最具份量的经济学家与政治哲学家。

由于斯密的着作,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世人的视野。斯密在着作中高度推崇国家自主经济(national economy),这是一种能自我维持且具有自主性的制度,虽然制度是由政府塑造,但绝对不能经由政府决定或指示,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论点。斯密的精采洞见包括:进行交易时,双方都能受惠;对社会来说,有知识的利己主义比利他主义更可靠;比起较不复杂的经济体,分工或专业化会大幅增加生产力;经济活动、收入与财富,对道德也有益。斯密的说法非常具有现代性。而边沁对效用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基本假设的说法则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是是与非的衡量标准。」

最重要的一点是,斯密与边沁都肯定,每一个人体验幸福的能力是相等的。因此,他们两人都支持民主政治(边沁又比斯密更支持),以及社会整体与个人能得到最大财富与收入的经济制度。斯密与边沁两人都是温和的平等主义者。他们虽然不是极端的平等主义者,但两人都理解,比当时社会更公平的收入与财富,对促进人们的幸福,确实至关重要。他们在当时社会看见一个相当庞大的贵族阶级,他们既无生产力,也不配拥有这个地位,于是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与这个阶级的地位。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立场可以被视为政治左派。斯密追求的是国家的财富,也就是整体国民的财富,而不是一小群阶级的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自由的选择:芝加哥自由市场经济学派演变史》真的是一本讓人讀了會「醒」過來的書。身為一個在台灣成長的世代,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著要努力、要勤儉、要為未來打算。但對於「為什麼」要這樣,以及「什麼樣的社會結構」最能支持這樣的價值觀,我以前其實沒有想過。這本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芝加哥學派的許多重要思想家,他們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去解構經濟現象,像是市場的效率、政府的角色、甚至是如何看待社會福利等。我尤其對書中提到的一些學術辯論印象深刻,那些看似學術的討論,其實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像是我們繳稅的方式、物價的漲跌、甚至是我們找工作的機會。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社會運作模式,背後都有深刻的理論支持,而這些理論往往來自於像芝加哥學派這樣具有影響力的思想集體。這本書不僅提供了知識,更提供了一種思考經濟和社會問題的框架,讓我能夠更批判性地看待周遭的經濟議題。

评分

天啊,我最近讀完了一本讓我思考了好久的書,《自由的选择:芝加哥自由市场经济学派演变史》。說實話,一開始看到書名,我有點猶豫,因為「經濟學派」聽起來總是有種離我很遙遠的學術感,怕讀起來會枯燥乏味。但身為一個在台灣生活、感受著各種市場波動的普通人,其實心裡一直對「自由市場」這個概念充滿好奇。我們在新聞裡常常聽到各種經濟政策的討論,有時候贊成,有時候反對,但到底背後的邏輯是什麼?芝加哥學派的名字我經常聽到,感覺是很重要的力量,但又不太清楚他們具體在說什麼。這本書就像一本鑰匙,打開了那扇我一直想窺探的門。從書裡,我才了解到,原來經濟學不是一堆冰冷的數字和公式,而是關乎我們每個人生活、工作、消費選擇的深刻學問。書中對於這個學派如何一步步形成、如何影響了世界各地的經濟政策,尤其是對我來說非常熟悉的台灣,都有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它不只是陳述歷史,而是帶領讀者去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經濟理論,是如何在現實世界中被應用、被辯論、被修正的。讀完之後,對於很多財經新聞的解讀,我好像突然有了更清晰的脈絡,不再是霧裡看花。

评分

老實說,在翻開《自由的选择:芝加哥自由市场经济学派演变史》之前,我對「芝加哥學派」的認知,大概就停留在「主張自由放任」這個模糊的概念。但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的想像。它不是一篇簡單的口號式宣傳,而是鉅細靡遺地追溯了這個學派從萌芽到壯大的整個歷史脈絡,從重要的學者、他們的著作,到這些思想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引發迴響,甚至是在台灣這樣一個擁有獨特經濟發展軌跡的地區,如何留下印記。我尤其被書中對於「選擇」這個概念的深入探討所吸引。芝加哥學派的核心,似乎就是圍繞著個體理性選擇和市場機制展開的,但他們如何一步步論證這些概念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將其應用到更廣泛的社會議題上,這本書都給出了精彩的闡述。讀的時候,我常常會聯想到台灣近幾十年來的經濟轉型,從早期政府主導到後來的市場化,其中一定有受到類似思想的影響,只是我以前不知道。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能夠透過經濟學的 lens,重新審視我們所經歷的發展歷程。

评分

我一直對各種經濟理論在實際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感到好奇,所以當我看到《自由的选择:芝加哥自由市场经济学派演变史》這本書時,就覺得一定要來讀讀看。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市場化的社會,每天都會面臨各種經濟上的選擇,但對於這些選擇背後的原理,常常是一知半解。這本書以非常清晰的架構,帶領讀者走進了芝加哥自由市場經濟學派的發展歷程。它不僅僅是介紹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和他們的理論,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這些理論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互相激盪,最終對全球經濟思潮產生深遠影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政策辯論」的部分印象深刻,很多我們在台灣新聞上聽到的經濟政策,其實都有著來自不同學派的影子。這本書就像一個地圖,幫助我理解了這些紛繁複雜的經濟思想背後的源流和演變,讓我對台灣的經濟發展,乃至於全球經濟的未來,有了更為宏觀的認識。

评分

這本《自由的选择:芝加哥自由市场经济学派演变史》,真的讓我對「自由」這個詞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別是在經濟的層面上。在台灣,我們常常談論自由,但有時候感覺比較抽象,不知道它具體意味著什麼。透過這本書,我才了解到,原來芝加哥學派對「自由」的詮釋,是如此深刻且充滿邏輯。他們如何論證市場的無形之手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資源,如何挑戰政府干預的必要性,甚至是如何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財產權、合約的看法,這一切都讓我大開眼界。書中對於一些經典經濟學理論的演變,以及芝加哥學派如何提出質疑、如何發展出新的理論,描述得相當生動。它不是一板一眼的學術論述,而是帶著一種探究精神,引領讀者一步步走進這些思想家的世界。我特別喜歡書中提到的一些案例,能夠讓那些抽象的經濟理論變得具體可感,也讓我更清楚地看到,原來經濟學的思想,真的能夠塑造一個國家的命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