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又不能吃:结合生态学和经济学,为不断遭到破坏的环境,做出一点改变

GDP又不能吃:结合生态学和经济学,为不断遭到破坏的环境,做出一点改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ric A. Davidson
图书标签:
  • 生态经济学
  • 环境经济学
  • 可持续发展
  • 生态学
  • 经济学
  • 环境问题
  • 环境保护
  • 跨学科
  • 社会责任
  • 经济转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经济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只要这项「物品」或「功能特性」还没有被商人找到把它换成收入的方法,它在经济模型里就没有价值。
于是,我们的森林、土壤、空气、水、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

今天,科技发展已经让人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现代生活的富裕、便利与忙碌,令人浑然不觉周遭的物品从哪里来、食物和水从哪里来,忘记了我们一意追求的经济成长、个人幸福,要从GNP / GDP、产品、原材料、农作物、动植物、土壤、空气、水、森林、海洋一路倒推回去,没有最一开始的大地之母,不会有现代的便利生活。

当今的经济制度,总是将生态环境视为外生变数,或只是一种风险(例如地震或海啸、极端气候造成原物料、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股价涨跌),而未曾真正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平等看待。

无论经济如何繁荣,支撑着我们的经济体系的,还是生态系统。而目前的情况是:肿胀的全球化大脚,还是一直要硬塞进地球生态圈的小鞋里面。

当生态系统不断被破坏,经济体系、人类文明终将会崩溃。

本书作者是知名的生态学家,他一开始先指出当代主流经济学及科技模式的三大谬误:

一、玛丽皇后式的狭隘经济学观点(经济体系中唯一会受到极端气候影响的只有农业部门,而该部门又只占美国GNP百分之三而已!)
二、愚蠢的卡斯特将军(假设科技发展一定能找到自然资源的替代品,拯救人类)
三、对于一时成功的错误自满(或是「不像以前那么常打老婆了?」)

接着作者分析「生态学家的金字塔」与「经济学家的金字塔」有何不同,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经济发展vs.环境保护的争议中,两者之矛盾与可能合作的契机。

书中也探讨土壤(第2章)、森林(第3章)、空气(第5章)、地下水(第6章)、生物多样性(第8章)等自然环境恶化的问题,并指出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贴现率、外部性等观念,如何被误用或滥用。

我们不可能重返「自然状态」,但是人类社会与地球要永续生存,除了正面应对生态环境的问题,还需要适当的经济分析和政策,来提供诱因;一个永续发展的环境,需要结合科技专家、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合作,才能完成。

本书以热情、清晰的口吻,介绍当代的生态经济学观点,书末也提出如何解决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两难问题,而最重要的是别忘了:无论经济如何繁荣,GDP又不能拿来吃!

★★★本书为《生态经济大未来》改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艾瑞克‧戴维森Eric A. Davidson
现任美国马里兰大学环境科学中心(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主任。他曾长期担任美国麻州的林洞研究中心(Woods Hole Research Center)资深科学家,其田野工作足迹遍及巴西的亚马逊热带雨林,以及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复育森林(regrowing forests)。

戴维森是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森林学博士,曾随美国海外和平工作团远赴萨伊,并曾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及美国航太总署艾姆斯研究中心(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主持土壤微生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他的着作范围广及生态学及其他相关科学。


译者简介

齐立文
台大社会学系毕业。曾任《明日报》国际新闻中心编译、《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译有《从创业家到执行长》、《这小子,让川普赞叹!》、《最重要的工作书》、《百辩经济学》。现任职于商管杂志。

图书目录

前言 生态学与经济学:从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

1 财富从哪里来?
──关于经济学与环境的三大谬误
当纸钞变成废纸/当金钱有了另外的涵义……/想过好生活,尤其是更好的生活/当前主流经济学与科技模型的三大谬误/生态学、经济学和科技的携手并进

2 沃土变瘠地
──关于土壤价值的两种观点
生态学家的观点/经济学家的观点/什么是土壤?其生成速度有多快?/土壤遭破坏的程度/整合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世界观

3 定价有问题!
──成本效益分析的优点与风险
成本效益分析的基本常识/成本效益分析的根本误解/生态系统的劳务价值/决策时成本效益分析的角色/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进行取舍/不只是定价游戏:边际分析的边际价值

4 被「贴现」的未来
──成本效益分析里的另一个恶魔
贴现率是什么?/赢家与输家/贴系的问题在哪里?/找出正确的贴现率/贴现率被广泛使用/预警原则与经济理论

5 将「外部性」内部化
──买一片蓝天,避免全球暖化吧!
一小片蓝天/蓝天的价值/更温暖的气候到底有何不好?/无法估价的大气层,能被赋予市场价值吗?/将空气污染的外部性内部化/朝向新能源的转型/逐步成形且深思熟虑的科学共识/长期预防vs.短期获利动机/回到日常生活的经济学

6 全球垃圾问题
──重访马尔萨斯
科技动力学定律/垃圾也是一种外部性/地下水的污染与耗竭:潜藏的外部性/地下水耗尽:GNP也不能拿来喝/公共财的悲剧/谁来付薪水给全球垃圾清洁工?/设计可回收的产品:彻底解决垃圾问题/二十一世纪的马尔萨斯

7 追求永续发展
──从小地主到总体经济学家
追求永续发展的个案研究/永续农业的各种可能/生态经济学和永续性/永续与平等的关系

8 让人类彻底征服地球,但每一物种至少留下一对
──我们能同时达成这两个目标吗?
具有经济价值的药物与生物多样性/多样性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如何保护多样性:尽可能扩大保育规模!/拯救亚马逊雨林/住木屋的人,不必回避砍树

9 愿大家都来参与
──可带来深远改变的温和提议
人口增长:新古典经济学观点vs.生态学观点/缓和人口成长的可能性/GNP的成长有极限吗?/限制经济学金字塔:由上而下的策略/限制经济学金字塔:由下而上的策略/「设计就是展现人类决心的第一道曙光」/巨变

致谢

图书序言

推荐与论点:

我期待有一天统计学家在估算国家财富时,能将「环境耗损」这个项目加进去。我们将会发现,GNP的数字一直在骗人。
──亚瑟‧柏恩斯(Arthur Burns),前美国联准会主席

这是一本精彩的好书,不但指出当前经济学与环境间的不健全关系,同时也提出如何延续世界生存的方式。每个人都应该亲自读读这本书。
──汤玛斯‧罗乔伊(Thomas E. Lovejoy),世界银行生物多样性首席顾问

谁需要知道「GDP不能拿来吃」?我就认识三位这样的顶尖经济学家,他们宣称根本就不用担心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气候变迁,因为经济体系中唯一对气候敏感的农业部门,只占了美国GNP的百分之三而已!本书将导正他们的错误观念。
──赫曼‧达利(Herman E. Daly),马里兰大学知名生态经济学家

或许阻挠土地伦理(land ethic)进步的最大障碍是:我们的教育和经济制度是逐步远离,而非朝向土地进行深刻的认识。所谓真正的现代化,便是透过许多中间人(middlemen)和无数个小巧器具来和土地进行隔离。人类和土地的关系变得毫不重要;土地只不过是城市和城市之间,用来栽种谷物的空间而已。
——艾尔杜‧里奥帕德(Aldo Leopold),美国生态保育之父(摘自第二章)

图书试读

当我们距离大自然愈来愈遥远时,我们似乎就和「美好生活」更靠近了一点。然而汽车、炉子、抽水马桶和购物街固然可以让生活更为便捷,但同时也使得土壤、风、火这些农民们知之甚详的自然资源日渐远离人类的生活。一个社会愈是高度发展,生活便愈便利,国家GNP也会逐步攀升,而人们也就愈不需要去思考生活基本所需究竟从何而来。然而如果事实果真这样简单就好了,可惜不是!
  
我们或许不用每天想到种田这回事,但最好也不要昧于现实──其实所有的财富和舒适的生活都得自于自然资源(土壤、水、空气、森林、海洋、矿藏和气候等),和我们运用、管理这些资源的技术和巧思。如果我们轻忽或滥用这些自然资源,那么我们等于是在破坏繁荣的基础。
  
大多数的主流经济学家都承认,将财富与GNP划上等号实在是一种过于简化的思维,然而学者在坦承GNP无法精确计量国家财富、繁荣与富裕之余,却还是继续如法炮制。这些主流经济学家同时也忽略了那些无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在作为国家繁荣基石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当然我们并不需要重返农业生活,以感念我们所赖以维生的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也不必忽视GNP和其他有关现代经济繁荣的测量指标,但我们确实应该暂缓脚步,提醒自己现在所享受的现代化高科技经济,仍是立基于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很不幸的是,当前主流经济学所主张的三个谬误不但继续盛行,而且还误导许多人的想法,认为我们无须去承担善用天然资源的责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犹豫,因为我对生态学和经济学都不是非常专业。我担心内容会太艰涩难懂,会充满各种术语,读起来会很吃力。毕竟,我们平常生活在台湾,最关心的还是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很少有机会去深入研究这些宏观的议题。但是,这本书的副标题「结合生态学和经济学,为不断遭到破坏的环境,做出一点改变」,又让我觉得很有希望。我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论文,而是能够用比较浅显易懂的方式,把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最好能有一些生动的故事,或是贴近台湾在地情况的案例,让我能更容易理解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是不是可以谈谈台湾的某个产业,是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或是,有没有一些我们台湾的小镇、社区,已经开始实践更友善环境的发展模式,并且取得了成功?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跳脱出「经济发展必然牺牲环境」的刻板印象,看到两者可以和谐共存的可能性。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让我们普通读者也能参与改变的方法,那我会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就真的无与伦比了。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很关心台湾的环境问题,但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该从何着手。每次看到新闻中关于环境破坏的报导,心里都很沉重。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不断遭到破坏的环境,做出一点改变」,这句话让我看到了希望。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提出哪些具体的、可行的改变方法?是政策层面的建议,还是我们普通民众可以身体力行的行动?例如,在消费习惯上,有没有什么可以调整的?在参与社会议题时,有没有什么更有效的方式?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让我觉得「我也做得到」的建议,而不是那些遥不可及的口号。如果能有台湾在地的小型成功案例分享,那就更棒了!比如,某个社区如何成功地推动绿色能源,或是某个农场如何实践有机耕作,并且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这本书的结合生态学和经济学,让我觉得它提供的解决方案会更加全面和科学。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并非绝对的零和游戏,而是存在着可以共同发展的可能性。这本书会不会让我对台湾的未来,重新燃起一些乐观的期待呢?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标题「GDP又不能吃」,我脑海中立刻浮现了台湾许多令人忧心的画面。从过去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到近年来的观光热潮,我们似乎总是在追求“成长”,却很少停下来思考,我们付出了什么代价?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为何过度依赖GDP增长,可能对我们台湾的环境和长远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是否可以举例说明,在台湾的某些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山林、河流、海洋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书中对于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结合,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例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等,运用到经济活动的分析中?又或者,是如何透过经济学的工具,来评估环境的价值,并将环境成本纳入经济决策的考量?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批判,更能提供建设性的思考,例如,如何发展“绿色经济”,如何推动循环经济,如何让我们的企业和政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肩负起对环境的责任。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让台湾社会大众,甚至决策者都能受到启发和触动的观点,那它将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重要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论点「GDP又不能吃」,直接戳中了台湾很多人的心声。我们都知道,GDP高不代表生活就一定好。我常常和朋友们讨论,为什么有时候媒体上报导的经济数据很好,但我们却觉得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也越来越糟糕?感觉我们好像被困在一个追求数字的迷思里,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尤其是在台湾,我们依山傍海,拥有非常美丽且珍贵的自然资源,但近年来,各种开发项目,无论是观光、工业,还是住宅,似乎都在蚕食着这些宝贵的资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GDP这个指标本身有什么局限性,它为何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福祉。它有没有可能误导了我们的决策者,让他们为了追求数字而牺牲了长远的生态利益?我也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运用生态学的视角来审视经济活动的?生态系统本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如何去衡量?这本书会提出一些替代性的指标,或者是在现有指标之外,引导我们关注哪些更重要的面向吗?我真的觉得,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重新思考经济发展的目标,不再仅仅以GDP为唯一导向,而是更重视环境的可持续性和居民的实际福祉,那对台湾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GDP又不能吃」?这句话太有道理了!我从小在台湾长大,看着周围的海岸线慢慢消失,山林开发越来越严重,心里面总是觉得怪怪的。教科书上讲的经济成长、GDP数字节节高升,但好像跟我们实际的生活品质,跟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却越来越没有关联。有时候看到新闻里又哪个地方因为开发造成了环境灾难,或是某个物种因为栖息地破坏而濒临绝种,就觉得很无奈。这本书的出现,似乎点醒了我,原来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经济发展模式,可能本身就存在着根本性的问题。作者结合生态学和经济学,这听起来就好有深度!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台湾可以参考的例子,解释为什么我们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并且提出一些实际的解决方案,让我们在追求经济的同时,也能保护好这片土地。尤其是在我们台湾这个小岛上,地狭人稠,环境资源的承载力有限,如何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我觉得是非常关键的议题,我真的很期待能从这本书里得到一些启发,找到一些可以行动的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