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经济效应:为什么政府常犯错、百姓常遭殃?人人都该知道的经济真相

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经济效应:为什么政府常犯错、百姓常遭殃?人人都该知道的经济真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rederic Bastiat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公共政策
  • 政府干预
  • 市场失灵
  • 经济真相
  • 行为经济学
  • 社会影响
  • 政策分析
  • 大众经济学
  • 常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经济学大师 熊彼得、海耶克 大力推崇的经济学经典——

这本150年前的经典着作告诉我们:为什么政府常犯错、为什么法律不正义,什么才是健全的经济逻辑。

本书的作者巴斯夏(Frederic Bastiat)是十九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政治家。

经济学大师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称赞巴斯夏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经济新闻记者」。

海耶克(F.A. Hayek)称他是「政治经济评论的天才」。

在〈看得见与看不见的〉(That Which Is Seen and That Which Is Not Seen)这篇文章中,巴斯夏以一个小孩打破了玻璃窗为例,说明一个行为或政策,即使在当下有看得见的结果(通常是某种利益),也可能有看不见的后果(通常是某种伤害)。然而,每当政府推行新政策,往往只看到「看得见」的部分、忽略了「看不见」的部分,或是只看到短期效应、忽略了长期效应,而导致政策失败、人民受害,造成种种不公。

以破窗户的寓言为开端,所探讨的主题包括:课税、政府补助(产业、艺文活动、教育)、公共建设、公务员、贸易保护主义、就业问题、节俭的矛盾等等。

这篇文章写于1850年,但直到今天,仍持续发挥影响力。作者着书立说,大力宣扬经济自由、私有产权、人权的理念,以及为何应该採取自由贸易,并且节制政府的权力。在他辞世百年之后,重新又开始被人们讨论,知名经济作家亨利‧赫兹利特(Henry Hazlitt)就是受到这篇文章的启发,而写出经典之作《一课经济学》。其中的破窗户寓言,首次提出「机会成本」的概念,虽然要到五十年后这个名词才被确定下来。

在另一篇名作〈论法律〉(The Law)当中,巴斯夏批评当时盛行的社会主义思想,说明政府施政不是万灵丹,政府只应该具有「有限的」功能——保护人民的生命、自由、财产安全,它不能什么都做。利益团体常常借由法律,掠夺平民百姓的财产,这就是「合法掠夺」,也就是所谓「五鬼搬运法」。作者说:

「法律有时会与掠夺者站在一起,甚至会亲自进行掠夺,好让受惠者免于羞耻、危险与良心不安。」

「我们这个时代盛行着一种幻觉,以为透过彼此牺牲一些利益可以造福所有的阶级——以法律为幌子,实际上进行的却是全面掠夺。」

「法律会被误用,主要有两个原因:不智的自私,和错误的博爱。」

最后一篇文章〈蜡烛制造商的请愿书〉(The Candlemakers Petition),是一则流传很广的讽刺寓言,是说照明厂商集体向国会议员请愿,请求立法禁止太阳光进入室内,建筑物应该全部拉上窗帘,以确保蜡烛、各种照明生产商的利益。

本书精选巴斯夏的经典文章,在当今政府的管制措施横行、政策作为不彰的时刻,对于经济、社会政策应该怎么做、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本书都是最佳的借镜。

★★★本书为《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增订改版★★★

网路资源:
关于巴斯夏的着作,英译本最早是由美国的经济教育基金会(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 www.fee.org)所出版。网路上有丰富的资源可供参考。Library of Economics and Liberty的网站www.econlib.org有英译版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Frederic Bastiat
法国的经济学家、政治家与作家,古典自由派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源头是赛伊(Jean-Baptist Say)、亚当‧斯密(Adam Smith)、孔德(Charles Comte)等人的政治经济学着作。他从1840年开始,在法国鼓吹自由贸易运动,着书立说,参与创立《自由贸易》(Le Libre Échange)週报,并针对社会的重要议题发表了大量文章与演说。他绝大多数的着作于1848年革命前后完成──当时的法国正急速走向社会主义、政府管制政策横行、高层贪腐,他身为立法议会(Legislative Assembly)的议员,挺身而出为公民自由、私有财产制、自由贸易辩护。1849至1850年间,他与知名的无政府主义者普鲁东(Pierre-Joseph Proudhon)曾经针对利息的正当性,展开一场激烈论战。

巴斯夏在辞世百年之后,声誉窜起,被视为自由经济的伟大先驱,影响了后代的海耶克(F.A. Hayek)、赫兹利特(Henry Hazlitt)、罗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以及许多经济学家。他的重要着作有《政治经济学选集》(Selected Essays on Political Economy),其中收录了他最知名的文章〈看得见与看不见的〉、〈论法律〉;其他着作还有《经济诡辩》(Economic Sophisms)、《和谐经济论》(Economic Harmonies)等。


相关着作:《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人人都该知道的经济真相》

译者简介

黄煜文
台大历史学硕士,专职译者,译作有《王者之声》、《气候变迁政治学》、《我们最幸福:北韩人民的真实生活》、《威彻尔先生的猜疑:罗德丘宅谋杀案》、《当世界又老又穷》、《服从权威》等多种。

李灵芝
台大外文系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取得翻译研究硕士学位,曾任职数家广告公司业务部门约10年,现为专职译者。曾翻译的作品包括:《激进的诚实》、《Smart用钱》、《精选世界最短篇》、《爱上经济》、《价格的祕密》、《焦点法则》、《比赛,从心开始》等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大债时代的一帖良药——唿喊「自由」/吴惠林
推荐序 自由、正义、财产、法律——为巴斯夏序/黄春兴

看得见与看不见的 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
1. 破窗户
2. 军队复员
3. 税收
4. 剧院与高雅艺术:政府该补助艺文活动吗?
5. 公共建设
6. 中间商
7. 贸易限制
8. 机器
9. 借贷
10. 阿尔及利亚
11. 节俭与奢侈
12. 就业的权利与保证利润的权利

论法律 The Law

蜡烛制造商的请愿书 The Candlemakers' Petition

编后记

图书序言

自由、正义、财产、法律──为巴斯夏序

黄春兴 / 国立清华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


1.
  在思想界眼中,法国拥有一批能唿风唤雨的左派学者,是街头示威与罢工的革命圣地。但台北东区逛街的女士则有不同的看法,她们心中的法国是个遍地香水与化妆品和街头尽是时尚仕女的自由国度。这种认识上的落差,也同样显现在个人身上。从小,我们就读过太多不满资本主义的学者所编写的教科书,叫得出伏尔泰、卢梭、圣西门、沙特、哈伯玛斯等偏爱社会主义者的大名,却想不起来任何一位捍卫自由主义的法国学者。或许还有托克维尔的模煳影子,但是巴斯夏(Claude Frédéric Bastiat, 1801-1850)呢?
  巴斯夏和托克维尔生在同个时代,那时,人类开始探索现代民主。百年前,孙中山为了鼓吹民主,就是以「四万万个皇帝」去描绘民主之后的中国和人民的权利。四万万个皇帝是可怕的,不只潜藏着无休止的战争,更在于每个皇帝都是想落实「计画天下、干预个人」的专制。西方学者的发现是,民主的根源落在强调自由的个人主义上,但同时,失去规则的民主运作也会剥夺个人的自由。
  巴斯夏的论述是以经济逻辑为依据,发现各种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的干预政策都必然失败。由于认识到社会主义在逻辑上的不可行,他坚决地捍卫个人主义,鼓吹经济自由。在当时,马克思称他是「庸俗经济学辩护论最浅薄也最成功的代表」。
  然而,巴斯夏还是抵挡不住十九世纪的社会主义浪潮,遭到长期的冷落。直到近几年,南欧国家(其实也包括法国)因长期追求福利政策「看得见」的利益,故意漠视「看不见的」巨大代价,接二连三地爆发主权债务危机。汹涌的欧债危机扑来,人们才想起这位自由主义大师和他的名言:「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其实,在2007年的次贷危机,当美国政府以巨资为大财团纾困时,揭竿而起的茶党就喊出巴斯夏在〈论法律〉的名句:「我们这个时代盛行着一种幻觉,以为透过彼此牺牲一些利益可以造福所有的阶级——以法律为幌子,实际上进行的却是全面性的掠夺。」

2.
  〈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是巴斯夏在《政治经济学选集》的首篇。海耶克在该书英文版的〈序言〉里称赞他是一位天才,因为「从来没有人能用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清楚地揭示理性经济政策的核心困难和,我更愿意说是,经济自由的确切论述。」海耶克「更愿意说」的是,经济自由并不是一项信念或信仰,而是对经济政策的看得见效应与看不见效应的理性理解。个人不会去採用看得见损失的(经济)政策,却很容易被看得见利益的政策所吸引。巴斯夏说,任何的政策(或行动与法律)都会引发一连串的效应,立即的效应看得见,但一段时间之后的效应就看不见。这些效应可能是利益,也可能是损失。如果看不见的损失超过看得见的利益,政策就必须抛弃。因此,完整的政策效应必须总计这些「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利益与损失。
  巴斯夏更深入看这问题。他继续把问题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如何预估那些看不见的效应?经验是较草率的估算手段。相对地,经济学分析(那时称政治经济学)提供一套可推演的因果逻辑去预示可能的效应。评价一项政策,必须经过彻底而完整的经济分析。巴斯夏讨论了不同政策的看得见之利益与看不见之损失,质疑道:我们为何只看到立即的利益就贸然採用?为什么不好好评估政策的完整效应?为什么那么短视?难道这是人的本性?他说,这些政策的推出「不单纯只是顺着自己的本性,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既然经过深思熟虑,就不是短视。短视不是人的本性,「私利的追求(才)是人类本性的主要动力」。那么,在深思熟虑之后,政策的执行者在追求什么样的私利?
  「看不见的」不仅是指现在尚未发生的利益或损失,也同时指获得利益或遭受损失的对象。巴斯夏称该对象为「第三人」,而这「第三人」可以是利益团体(第一人)或政策制订者(第二人),或是两者之外的平凡百姓。在民主制度下,利益团体发起政策并推动立法。出于私利,他们会挑选如下的政策:让平凡百姓看得到立即的利益,却看不见未来的效应。当然,平凡百姓必须是立即的获益者,这一点利益团体不必去争。利益团体等待的是更大的未来利益,而这些未来利益是平凡百姓看不见的,自然也不会归属他们。相对地,平凡百姓将承担他们看不见的未来损失。
  在「贸易限制」一节里,巴斯夏很详细地描述利益团体(保护主义先生)如何以言论蛊惑立法者、如何诱使他们去说服平民百姓、如何通过表决的过程。他说:「保护主义先生只指出看得见的效果,却对看不见的效果置之不理。明明画里有三个人,他却只提到两个人。因此,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我们都应该将他忽略的部分补上。」
  当他说到「我们都应该将他忽略的部分补上」时,也同时指明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就是让平民百姓「看得见」他们原先「看不见」的效应和其效应的分配。平民百姓一旦明白自己的分配额,「知道看不见的部分抵销了看得见的部分,(就会发现)整个运作的过程是不公正的。」经济自由的第一层问题是经济逻辑,在清楚经济逻辑之后,经济自由的第二层问题自然就落在正义问题上。书中第二篇文章〈论法律〉就清楚指出,捍卫经济自由,其目的是为了捍卫正义。遗憾地,直到今日,许多人还对经济自由存在很深的误解。
  利益团体利用平民百姓对经济学知识的欠缺和他们拥有投票权的民主制度,让他们在无知下支持裹着糖衣的法律。经由这些法律,利益团体掠夺了平民百姓的财产,巴斯夏称此过程为「合法掠夺」,而已逝的经济学家蒋硕杰称之「五鬼搬运」。合法掠夺的方法多不胜数,与其相应的掠夺计画也多如牛毛。在巴斯夏看来,贸易限制、关税、累进税、义务教育、就业权利、最低薪资、公共工程等都是合法掠夺。这些政策与法律看似有利于弱势族群,但其实未必,因为看不见的损害常遭故意忽略。
  巴斯夏指出,利益团体发现利用法律可以更容易实现其企图,并让平民百姓去承受未来的损失。因此,捍卫正义,就必须让法律有能力不让合法掠夺出现,更不能让法律成为合法掠夺的工具、不要让它被误用、不要让它堕落。法律必须保障个人的生命、财产和自由,不能犯下掠夺个人生命、财产和自由的恶行。捍卫正义,就是捍卫个人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就是捍卫法律。法律就是正义,法律就是正义,法律就是正义……。他重复了七遍以做为〈论法律〉的结论。

3.
  巴斯夏从经济逻辑切入,指出政府经济事务的合法掠夺。因此,有人视他为反对凯因斯政策的先知,也有人说他是奥地利学派的武林前辈——他较海耶克早出生百年。海耶克在英文版〈序文〉里,除了讨论巴斯夏的论述外,也提到如何继续发展他的思想。要将巴斯夏的思想带入当代,首要的工作就是指出时代环境的差异,然后才能生根开花。
  海耶克简单地陈述了百年来的环境变化。第一,在巴斯夏时代,广大的百姓和政府官员对经济学知识还很陌生,也就看不见政策的全面效应。于是,巴斯夏选择对一般百姓和政府官员传播的使命,提醒他们警戒利益团体对政策与法律的渗透。到了二十世纪,经济学知识已普及,利益团体无法继续蒙蔽一般百姓和政府官员,必须借用更艰深难懂的理论。因此,当代自由主义者的工作是,指出隐藏在计画经济或干预主义理论中的种种错误,和合法掠夺的可能发展。第二,在巴斯夏时代,政府预算以预算平衡为原则,任何的新支出计画必须伴随着新税收计画。即使人们看不见新增支出或税收的后果,但对增加税赋的心痛感觉却是深刻的,而这心痛感觉能提高他们对政府的警觉。但在凯因斯政策盛行之后,政府从赤字财政理论获取挥霍的合理性,又利用发行公债代替增税以麻醉人民的心痛感觉。于是,政府债务愈累积愈大,合法掠夺也愈来愈严重。
  从海耶克的〈序言〉至今,又过了半世纪。在这本中文版的序言里,我必须指出这半世纪以来的环境变化,以及当代自由主义者所应警觉的新环境。巴斯夏说,「法律被误用,主要是受到两项非常不同的因素影响:不智的自私与错误的博爱。」他又说,「我们反对的不是自发性的博爱,而是法律规定的博爱。」他的意思是,自由主义者不会反对博爱,反对的是法律规定的博爱,因为法律已遭误用,因此,法律规定的博爱只是错误的博爱,不是真的博爱。在今日,碎细化的社会主义者正借「正义」之名批判自由经济,同样地,我必须说:自由主义者不会反对正义,反对的是法律规定的正义,因为法律已遭误用,因此,法律规定的正义只是错误的正义,不是真的正义。
  错误的博爱与错误的正义,是指博爱与正义的内容遭到扭曲和误导。在巴斯夏看来,扭曲和误导的来源是,假借其博爱与正义之名的政策或法律只愿说出看得见的利益,故意隐蔽了看不见的损害,尤其是当受害者是平民百姓时。在经济学知识尚未成熟时代,巴斯夏对平民百姓和政府官员指出的看不见的损害,若以当代的经济知识来说,大都是人类重新调整行为后的经济后果,其中许多都可以经由经济行为诱因的分析而预知其结果。
  经济行为诱因本是人类的行为反应,当经济学家深入研究并获致一些成果后,逐渐地也将它视为类物理法则而开始想加以干预与控制。的确,已有经济学家成功设计了能实现计画者预设目标的一些诱因机制型的政策与法律,甚至还获得经济学界的最高桂冠。问题是,人类的行为反应是为了追求自己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去实现他人的计画目标。个人就是目的,不需要他人帮其设定目的,更不是实现他人目标之工具。在这里,做为第三人的平凡百姓是否真的看得见那些被隐藏在公告目标下的利益?是否看得见被隐藏的其他目标?是否看得见自己未来可能承担的损失?更可悲地,在诱因机制与经济设计里,连做为第一人的设计者也都只能看得见他们计画的目标能否实现,却看不见人类行为遭到扭曲之后的反应和将导致的破坏。

  写完这篇序言,我和女儿简单地讨论了本书的内容,也谈到译者。我们惊喜地发现本书译者就是翻译《我们最幸福》的黄煜文。由于译文流畅,文字洗鍊,使原本即已诱人的情节更加生动。记得年初,我们轮流阅读《我们最幸福》时,那被等待者催促的压力只有早年在轮流阅读武侠小说时方可比拟。

图书试读

看得见与看不见的
 
在经济领域中,单一的行动、习惯、制度与法律,可能会产生不只一种效应,而是一连串的效应。在这些效应中,最早出现的效应是立即性的,几乎在原因发生之后立刻就出现了,它是看得见的。其他的效应则要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出现,它们往往看不见。如果我们能预见(foresee)这些看不见的效应,那么我们是很幸运的。
 
坏的经济学家与好的经济学家只有一点不同:坏的经济学家只注意看得见的效应;而好的经济学家则会考虑看得见的效应,以及那些必须加以预见的效应。
 
虽然只有一点不同,但是差别可大了:因为我们几乎总是看到,当立即出现的是人们乐见的结果时,日后出现的却是一连串灾难性的后果;反之亦然。因此,坏的经济学家往往为了追求微小的近利,而忽略日后可能引发的巨大灾难,反之,好的经济学家为了追求日后的巨大利益,往往敢于承担眼前可见的小小风险。
 
当然,健康和习惯也是如此。一开始越让人觉得舒服愉快的习惯,日后越让人感到痛苦不堪:例如纵情酒色、怠惰、浪费。当一个人受到看得见的效果所吸引,而还没有学会辨识看不见的效果时,他会沉溺于可悲的习惯之中。他这么做,不单纯只是顺着自己的本性,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
 
这说明了人类必须经过痛苦的演化。当人类还在摇篮里的时候,无知围绕着他;他因此必须根据行为产生的第一个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对一个婴儿来说,他所能看见的也只有眼前的结果。唯有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才能学会考虑其他的结果。在这个时候,会有两名性格迥异的老师来教导他,它们是经验(experience)与先见之明(foresight)。经验的教导方式很有效,却也很残酷。经验借由实际感受的方式让我们了解行为的后果,只要实际被火烧过,我们一定能了解被火烧是怎么一回事。然而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能换掉这名粗鲁的老师,另外找一名温和的老师——先见之明。基于这个理由,我要研究一下几个经济现象的结果,把看得见的结果与看不见的结果放在一起比较看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第一眼就觉得非常有力量,而且直击了很多我一直以来对经济现象的困惑。我们常常在媒体上看到各种经济报告,说经济增长了多少,失业率下降了多少,但转过头来,自己的钱包好像并没有因此鼓起来,生活压力反而越来越大。这种“看得见”的数据与“看不见”的个人感受之间的落差,一直让我很不解。这本书提出的“看不见的经济效应”,听起来就像是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解释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常常犯错”的原因,是决策者的视野局限,还是因为他们无法完全预料到政策的长期影响?而“百姓常遭殃”更是点出了许多社会现实,似乎很多时候,最终承担经济失误后果的,都是普通老百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经济的方式,让我能够看到那些隐藏在表面现象之下的深层逻辑。这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学理论,更是关于如何在这个充满经济挑战的世界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启发,让我成为一个更了解经济、更有智慧的消费者和公民。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标题一开始让我有点犹豫,毕竟“政府常犯错”、“百姓常遭殃”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太绝对,也太负面了。不过,我转念一想,这或许正是作者想要引起大家警惕的方式。我们确实常常看到政府推出一些措施,初衷可能是为了稳定物价、促进就业,但最后却像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冒出另一个问题。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感觉,很多台湾的民众应该都很熟悉。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像是在一盘棋局里被操控的棋子,明明付出了努力,生活却没有因此变得更好,甚至还因为一些经济上的波动而感到焦虑。这本书承诺“人人都该知道的经济真相”,这听起来像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承诺,尤其对于我这样没有经济学背景的普通人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用比较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那些复杂的经济原理,让我明白为什么很多时候,政府的“好意”会变成“坏事”。也许,里面会提到一些经典的经济学案例,分析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决策,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影响深远的后果的。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学会用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经济新闻和政府政策,那我真的觉得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了。《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经济效应:为什么政府常犯错、百姓常遭殃?人人都该知道的经济真相》,光看名字就觉得很有深度,而且很有针对性。我一直觉得,很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最后的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老百姓的日子好像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甚至可能更糟。这本书似乎想要揭示其中的奥秘,让我这个小老百姓也能看懂,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我尤其好奇“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经济效应”这个概念,平日里我们看到的经济指标,比如GDP的增长、失业率的下降,这些都是“看得见”的,但作者是不是想说,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因素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且这些“看不见”的因素往往更重要?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是不是常常只看到了“看得见”的部分,而忽略了“看不见”的潜在影响?这让我联想到很多新闻事件,一些看似利民的政策,最后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比如物价飞涨、某些行业消失等等。这本书能解释这些现象吗?它能教我如何识别那些“看不见的”陷阱,避免在经济活动中走弯路吗?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对经济世界有更清晰的认识,不再像以前那样迷迷糊糊。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特别是“人人都该知道的经济真相”这几个字,立刻吸引了我。感觉它像是给普通大众打开了一扇理解经济世界的窗户,而且这扇窗户是通往真实、不加掩饰的现实。我一直觉得,经济学往往被塑造成一门高深的学问,充满了各种公式和模型,让普通人望而却步。但我们每个人又都生活在经济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生活质量、未来的规划,都与经济息息相关。这本书如果能把那些复杂的经济现象,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让我明白为什么很多时候,政府的“好心”反而带来了“坏结果”,那简直是太有价值了。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论证“政府常犯错”的。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是政治考量凌驾于经济规律之上?还是因为决策者本身就存在认知上的局限?而“百姓常遭殃”更是让我感同身受,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就像被夹在中间的螺丝钉,大时代的经济风浪一来,我们最先感受到冲击,却又无力改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经济决策背后的利益博弈和潜在风险。

评分

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心里就咯噔一下,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最近几年我们生活中经历的一些经济波动。物价一直在涨,薪水好像停滞不前,想要买房更是遥不可及。我们常听到的“经济景气”,到底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时候新闻里说经济很好,但我们自己的日子却过得越来越紧巴?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什么政府常犯错、百姓常遭殃?”直击了我的痛点。我一直觉得,政府的决策应该是在最大程度上为民众服务的,但现实似乎并非如此。书名中的“看不见的经济效应”尤其让我好奇,是不是有些经济行为的影响,是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下的,我们没有注意到,但它们却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轨迹?比如,政府的某项税收政策,表面上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但可能因为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意愿,导致就业机会减少,最终让老百姓收入下降。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个侦探小说一样,层层剥开经济现象背后的真相,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因果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套分析经济现象的“思维工具”,让我能够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更容易辨别那些看似有道理,实则暗藏玄机的经济论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