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白吃的午餐:台湾从小龙年代到温水青蛙的警示

翻转白吃的午餐:台湾从小龙年代到温水青蛙的警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社会批判
  • 教育
  • 文化研究
  • 转型正义
  • 世代差异
  • 政治经济
  • 集体记忆
  • 公民意识
  • 社会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四十年台湾新刻版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
(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

 
-傅利曼(Milton Friedman)

  「市场经济大师」傅利曼是一九七六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是在西方世界推广「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观念最着名的一位学者。

  四十年来,高希均教授引进傅利曼「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的思维,从早期挑战蒋经国的经济政策,鼓励读者要尽自已的责任、不要事事仰赖政府,到近年来检视民粹风潮下的「温水青蛙」困境,深忧台湾的经济与政治处境,发人深省。

  高教授恺切陈言:「大陆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崛起,台湾在白吃午餐与内斗讨好中逐渐衰落。从一九九六年台湾直选总统以来,最大的白吃午餐受益者与制造者,就是政治人物的竞选政见与选民,二者都在讨好声中模湖了判断与是非,忘记了自己的原则与责任。」

  一本全球经验与思索之书,
  是经济学家的深思、
  和平倡导者的熟虑、
  教育与出版者的忧心之作;

  高希均教授指出台湾四十年的种种问题,
  还是在于全民「白吃午餐」的心态,
  造成今日的「温水青蛙」困境。

  经济起飞二十年后,我们也结出了民主的果实,
  如何重返小龙年代的荣景,
  从政府到民间,我们必须要有态度的转变。

  在这本文集中,汇聚了这些年来的观察,挑选了五十六篇文章,从不同时间、不同层面、不同场景、不同的人物与他们的着作,简单地说,自己的注意力聚焦于一个大哉问:

  如何凝聚与时俱进的、台湾需要的现代观念:
  政党与民主如何运作?
  政府应该如何有效治理?
  企业应该如何创新求变?
  人民应该如何自求多福?

  如果这些论述真的能感动有政治权力的人,以及握有选票的选民,那么台湾可以东山再起,重振雄风。这可以从「四不一没有」启动:

  不做虚报佳音的天使。
  不做财政赤字的圣诞老人。
  不做「民粹」下的顺民。
  不在全球进步列车中脱班。
  没有开放及稳定的两岸,就没有安定的台湾。
 
─高希均

观念推介

  张作锦(曾任《世界日报》总编辑,《联合报》社长)
  于宗先(中研院院士)
  孙  震(曾任台湾大学校长、国防部长、工研院院长)
  陈长文((理律法律事务所所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高希均


  南京出生,江南度过童年,一九四九来台。先后在台北商业大学(前身为台北商职)、中兴大学(前身为省立台中农学院)与美国南达柯达州立大学(硕士)毕业,并获三校杰出校友奖。

  一九五九赴美读书,一九六四获密西根州立大学经济发展博士后,同年应聘为威斯康辛大学(河城校区)经济系助理教授,七年后升任正教授,并出任经济系主任(1971–1980)。曾于一九七一当选美国杰出教育家,一九七四获威斯康辛大学杰出教授奖,一九九八获威州州长卓越贡献奖,并出任该校名誉教授。二○一三年六月获赠亚洲大学第一位名誉管理学博士。二○一四年六月获赠中兴大学名誉管理学博士。

  曾任经合会人力小组顾问、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讲座教授、中兴大学知识经济讲座教授、海基会董事、行政院顾问及经济部顾问。

  一九八○年代在台湾发起创办《天下》杂志、《远见》杂志与「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现为「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包括六本杂志、三个出版社等)与「财团法人远见.天下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并常应邀在大中华经济圈与星马等地担任主题演讲。

  中文着作在台北曾三次获金鼎奖。二○○二获金鼎奖特别贡献奖;大陆出版七种,包括《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经济学的世界》。大陆媒体评为「你必须知道的101个台湾人」。

  英文着述与书评曾发表于: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view, Asi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Area Studies, Center for Quality of Life Studies, Industry of Free China.
 

图书目录

卷首语   
台湾白吃午餐四十年──从小龙年代到温水青蛙的警示                    高希均
为高希均教授建言作一补充──台湾独立没有「白吃的午餐」                    张作锦

第一部    迷失在「白吃午餐」中
1      从白吃「午餐」到白吃「盛宴」──台湾的转型与发展会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2      谁在扭曲理性的公共政策?──仍然是人性中的「白吃午餐」
3     苦闷台湾出现奇蹟──多数民众要翻转「白吃午餐」心态
4      从「白吃午餐」的美梦中觉醒
5     互比台、中、港、新四地进步指标,台湾殿后──「政治正确」「白吃午餐」为共犯
6     共同推动「新」独立宣言

第二部    纠结于两岸关系与台湾民主
7      新总统如何克服两岸难题?──选「China Plus」或「China Minus」         
8     两岸一家亲,台北与上海更亲
9     以陈总统第一年执政困境为戒
10   「台湾经济」绕不绕得过「大陆市场」?
11   台湾如何在退步中自救?   
12    投资软实力,远比买军火更迫切──从旁观「MAD」到追求「MAP」
13   小国如何「不弱」?强国如何「不霸」?
14   为什么三位总统都做不好经济?──都做了自己从政风格的囚犯
15    两岸经济各奔前程──「新常态」vs.「新平庸」
16    政客变君子,台湾走出政治雾霾       
17    从日本「二十年失落」中找教训
18   二二八事件七十年,我有一个梦

第三部    共鸣之进步观念
19    「新」台湾人──改写台湾生命力的新剧本   
20   向「平民英雄」学「核心价值」
21   下一个贾伯斯在哪里?               
22   为什么鼎泰丰能在高峰之巅?   
23    年轻人要出国学习:接触陌生,改变自己
24   谁决定年轻人的前途?──答案就是「你自己」                           
25    「老人」的称唿不全是「依赖者」   
26    面对无处不在的「滥」,你怎么办? 
27   欣赏胜过拥有       
28    企业家的二十五项自我要求
29   知识共享及学以致用──在中兴大学母校成立「高希均知识经济研究室」
30   马云在台北讲话的联想
31    八张机票──与那一代的眷村子弟林全分享

第四部    标竿跨时代人物
32   马英九和习近平,双手紧握的是「和平」
33   星云之道:分享大师的一生贡献
34   孙震:「书人合一」的君子与学者
35   郑崇华:第一位「君子企业家」
36   蔡长海:医疗和教育志业的巨人
37   马玉山:「诚信」是「冠德」建筑的基石 
38   郝柏村:找回抗战历史真相
39    蒋经国:深耕台湾
40   李国鼎:一位决策者的高贵灵魂
41   王作荣:台湾第一位「政策经济学家」
42   王永庆:从「大」企业家到「伟大」企业家
43   吴清友:台湾第一位文创企业家

第五部    共享人生难得之书
44    读一流书、做一流人──把「承诺」变成「实践」
45    《谢谢你迟到了》──如何面对加速年代的剧变?
46    《邓小平改变中国》──傅高义第四本着作的出版
47    奈伊:「软实力」的兴起
48   布鲁克斯:《品格》永不贬值的资产
49   文明:沙克斯的《文明的代价》
50    革命有理,创新有功──哈默尔的《启动革命》
51    《注意力经济》:用「注意力」做焦距
52   哈佛校长的警告:为什么大学生学习到太少?
53    《乐在工作》:「乐在工作」与「优质人生」
54   生之爱情.死之尊严──琼瑶以生命写下:《雪花飘落之前》
55    张作锦:《谁说民主不亡国》
56    王力行:《请问总统先生》

附录
附录一
做一位出色的台大人──五个自我要求与五道门槛
二○○七年六月,台湾大学毕业典礼致词全文                高希均

附录二
做一位「内外」兼顾的知识人
二○一二年六月,清华大学毕业典礼致词全文                高希均

附录三
从落后农业迈向文明社会──「中兴人」要热情投入
二○一四年七月,中兴大学毕业典礼致词全文                高希均

附录四
经济学家的人生实践──高希均教授的观念传播    孙 震

附录五
以华人软实力,深思两岸和平
──高希均教授对两岸的贡献                            林祖嘉
 

图书序言

卷首语

台湾白吃午餐四十年——从小龙年代到温水青蛙的警示


  (一)产生了「五个必然」

  自从四十年前《联合报》总编辑张作锦勇敢地刊出拙文〈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一文后,两岸显着的对比就更容易看清:大陆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崛起,台湾在白吃午餐与内斗讨好中逐渐衰落。从一九九六年台湾直选总统以来,最大的白吃午餐受益者与制造者,就是政治人物的竞选政见与选民,二者都在讨好声中模煳了判断与是非,忘记了自己的原则与责任。这些慷他人之慨地提倡「新」白吃午餐者的特色是:

  ● 以统独、族群、正名、制宪等意识型态的议题,激化内部的分裂与少数人的情绪,来赢取选举。
  ● 再以国家资源、纳税人的钱以及政府举债,不断对特定团体、县市、区域、年龄、产业……透过补助、奖励、研发、施惠、公共建设等名目,制造出更多的官商勾结、地方势力、各种财团,并且造成了独佔与垄断的既得利益者。

  接着产生了五个必然:
  (1)从政者的「讨好」替代了「求好」;
  (2)既得利益者的要求愈来愈大胆;
  (3)只要想出冠冕堂皇的计划名称,经费就可通行无阻;
  (4)正派经营的意志愈来愈弱;
  (5)财政赤字愈来愈不可收拾。在民粹笼罩下,台湾正站在慌张的十字路口。

  (二)严峻的国内外大环境

  一九七○──八○年代生命力旺盛的台湾小龙,已变成今天温水中的青蛙,欲振乏力。这是一个伤感与沉痛的转变。

  有识之士早就看到台湾一步一步地走到这个结局。我只是目击及评论者之一。重读这些年来语重心长及相互唿应与重复的文章,只能说自己仍然没有放弃做一个知识份子的言责。

  一九八○年代末,台湾在浩浩荡荡的民主潮流中,没有政变与流血,赢得了华人世界第一个走向民主国家的赞誉。

  令人惋惜的是:除了「投票」的民主,其他的配套完全欠缺,造成了台湾民主根基未坚,民主传统未建。在一波又一波的选举中,以仇恨、对立、内斗来赢取选票声,「民粹」乘势而起,「政治正确」替代了理性决策。当国民党是是执政党时,在立院受到杯葛,议事瘫痪;当民进党变成执政党时,立刻靠投票变成了合法的「一党治国」。

  基本上来看,造成台湾衰退的远因有三:

  ● 台湾之弊:不择手段的争权、夺利以及官商勾结。
  ● 台湾之病:政治及法律上缺少是非、黑白、对错。
  ● 台湾之痛:
  (1)「白吃午餐」持续扩大。
  (2)「决策错误比贪污更可怕」的实例层出不穷。
  (3)多数「新台湾人」的表现愈来走向明哲保身的小确幸。

  难怪资深媒体人张作锦先生要感叹:「谁说民主不亡国?」但也需要提醒:「谁说坏人没恶报?」

  (三)寻找翻转的可能

  幸亏台湾是衰,还没有全垮;台湾是有病,还没有进入太平间。

  五十三年前(一九六四)从助理教授开始教书,此后从未间断探讨一国经济的盛衰、一个世代的教育发展,以及一个社会追求和平的重要。

  在这本文集中,汇聚了这些年来的观察,挑选了五十六篇文章,从不同时间、不同层面、不同场景、不同的人物与他们的着作,简单地说,自己的注意力聚焦于一个大哉问:如何凝聚与时俱进的、台湾需要的现代观念:政党与民主如何运作、政府应该如何有效治理、企业应该如何创新求变、人民应该如何自求多福?

  如果这些论述真能感动有政治权力的人,以及握有选票的选民,那么台湾可以东山再起,重振雄风。

  这可以从「四不一没有」启动:
  ● 不做虚报佳音的天使。
  ● 不做财政赤字的圣诞老人。
  ● 不做「民粹」下的顺民。
  ● 不在全球进步列车中脱班。
  ● 没有开放及稳定的两岸,就没有安定的台湾。

  政府的领导人和握有权力的首长及民代要记住三个关键词:
  ● 它不是权力、名位、财势。
  ● 它是和平(两岸)、开放(台湾)、经济(人民)。

  我们社会要对「五个没有」明白在心:
  ● 没有开放,一切空转。
  ● 没有经济,一切空谈。
  ● 没有教育,一切空白。
  ● 没有文明,一切空洞。
  ● 没有和平,一切落空。

  如果政治领袖能减少其中一个「没有」,是C咖;减少二个「没有」,是B咖;减少三个以上,那就是伟大的A咖。最有可能的是:政治人物只求长期执政,透过不断的斗争与虚浮的建设,持续地在矛盾的、冲突的、空转的政策中,进退失据,连C咖都做不到。

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 高希均
 

图书试读

第一部 迷失在「白吃午餐」之中

3.苦闷台湾出现奇蹟
──多数民众要翻转「白吃午餐」心态

 
公共政策走向「开放台湾」,
政府要兴利、松绑、效率;
民间要奋斗、冒险、投资。
谁开第一枪?

「取消免费营养午餐,谁敢开第一枪?」这是《联合报》〈愿景工程:午餐改革〉二○一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六版的大标题。天天看满天乌云的新闻,看到了一道反思曙光。报导指出:全台共有八个县市,所有国中、小学学生,学校提供完全免费的营养午餐,其中六县市债务都逾百亿。结尾中说:「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在今日有了讽刺的现实意义。」事实上台东县早已在三年前就勇敢而务实地实施「孩童免费午餐排富」。我在二○一四年九月写了〈白吃午餐与福利排富〉一文,支持台东县黄县长的改革。台中市前教育局长赖清标也在二十二日民意论坛表示「免费午餐非必须」。台东县早已起步,其他陷入财政困境的县市还不急起直追吗?

挑战经国先生德政

先让我对「白吃午餐」做一个回顾。一九七七年提出要减少此一心态时,就被指责是在挑战强势领导经国先生的德政。

当时台湾每人国民所得只有一千三美元(相当于当前的十六分之一)。社会上弥漫着贫穷与倚赖心态──市场要保护、企业要奖励、物价不能涨、税收不能加、补贴不能减、政府要施舍、人民要照顾。这是社会上一种天经地义的认知,任何人向这些根深柢固的观念挑战,就是「不懂国情」。

四十年来,各国都有了惊人的变化。显着的对比就是:大陆在开放中快速崛起,台湾在内斗中逐渐衰落。自从一九九六年台湾直选总统以来,最大的白吃午餐制造者,就是参选的政治人物与竞选政见。

出现了翻转奇蹟

就在这沉闷时刻,远见民调中心在「台湾民众幸福感大调查」(二○一五年 六月)中,发现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答案:

「有人说国家应该承担更多责任来照顾每个人的生活,也有人说个人应该承担更多责任来照顾自己,您自己比较偏向哪一种?」在一○四六样本数(一○○%)中,答案是这样的:

● 全体合计:个人尽更多责任为六四.一%(男性六五.四%,女性六二.七%)
● 国家尽更多责任为三○.三%(男性三○%,女性三○.七%)
● 不知道/未回答为五.六%(男性四.六%,女性六.六%)

用户评价

评分

“翻转白吃的午餐”这个词语,立刻就勾起了我对于台湾经济发展历程的思考。从“小龙年代”那个充满机遇与活力的时代,到如今被形容为“温水青蛙”的警示,这中间的转变,是许多台湾人都能感受到的。我记得小时候,父母常说起“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样的道理,那时候的经济增长,似乎让这句话变得特别真实。台湾制造的商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很多人都对未来充满了乐观的预期。那种“小龙”象征着一种快速、强劲的成长势头,好像整个台湾社会都充满了前进的动力。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一些内部因素的影响,我们似乎不再拥有那种无往不利的竞争力。书名中的“温水青蛙”则是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它暗示着一种渐进式的危险,我们在舒适的环境中逐渐丧失了警觉,当危机来临时,可能已经为时已晚。这本书的名字非常吸引我,因为它直击了台湾社会可能面临的核心问题。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去解析,从一个充满活力的“小龙”是如何一步步走到这种“温水青蛙”的状态?是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是产业升级的困境?还是我们社会自身的一些惰性?这本书或许会提供一个深刻的切入点,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台湾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且思考如何才能避免被“煮熟”。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翻转白吃的午餐:台湾从小龙年代到温水青蛙的警示》,立刻抓住了我。作为在台湾土生土长的人,这两个年代的代沟感真的非常深刻。我父母那一辈,常说起当年创业的艰辛,但同时也充满了“只要肯努力,台湾就是你的”的信念。那时候,台湾的制造业蓬勃发展,中小企业遍地开花,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股积极向上的氛围。那种“小龙”的形象,代表着一种快速成长、充满活力的力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感觉情况似乎慢慢变了。曾经熟悉的产业开始面临挑战,新兴产业的崛起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时会觉得,我们好像不再是当年那个能够快速飞腾的“小龙”,而是渐渐适应了某种程度的“温水”,即便水温在悄悄升高,也因为习惯而没有立刻感到危机。书名中的“温水青蛙”这个比喻,精准地描绘了许多台湾人可能存在的困境:一种对现实的麻木,一种对改变的迟疑。我很想知道,作者会如何细致地梳理从过去的高速发展到如今的停滞不前,究竟有哪些深层的原因?这会不会涉及到教育、人才、产业政策,甚至是社会价值观的转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深刻的洞察,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思考如何才能打破这种“温水”效应,重新找回前进的动力。

评分

“翻转白吃的午餐”,这句话非常有力量,它隐含着一种打破现状、寻求改变的决心。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似乎习惯了某种程度的“理所当然”,就像过去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好像不需要太费力就能享受到。但这本书的出现,似乎在提醒我们,这种“白吃午餐”的日子可能正在逐渐消逝,或者说,我们已经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轻松地获得所谓的“午餐”。“小龙年代”是台湾经济起飞的象征,那时候的台湾,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出口贸易,都展现出惊人的能量,也确实让许多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改变,产业升级的挑战,以及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台湾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得更加严峻。书名中的“温水青蛙”,则是一种非常生动的比喻,形容那种在不知不觉中逐渐适应不利环境,最终被煮熟的危机感。我好奇这本书会深入剖析台湾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揭示出哪些关键性的转折点,让曾经的“小龙”变成了似乎在温水中游弋的青蛙?作者是否会提供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来佐证他的观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台湾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并且启发我们如何才能跳出舒适区,积极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翻转白吃的午餐:台湾从小龙年代到温水青蛙的警示》,听起来就非常有深度,而且非常贴合台湾当前的社会氛围。说到“小龙年代”,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当年台湾经济起飞的景象,那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时代,好像只要努力,就能获得回报,整个社会都洋溢着一种自信和乐观。“小龙”这个词,代表着一种快速成长、充满潜力的象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不同的阶段。很多曾经引以为傲的产业面临挑战,新的增长点又不如预期。书名中的“温水青蛙”这个比喻,可以说是非常精准地描绘了很多人可能感受到的现状:在一种看似平稳,但实则暗流涌动的环境中,我们逐渐失去了对潜在危险的警觉。水温在一点点升高,而我们却可能沉溺其中,直到最后一刻才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这让我非常好奇,作者究竟会如何从“小龙年代”的光辉,一步步剖析到“温水青蛙”的困境?中间是否涉及了具体的政策分析、经济数据,还是社会心态的演变?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提出一个强烈的警示,我期待它能提供深刻的见解,帮助我们认清台湾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并思考如何才能主动求变,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改变。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翻转白吃的午餐:台湾从小龙年代到温水青蛙的警示》,光是听名字就让人很有感触。尤其“小龙年代”和“温水青蛙”,这两个意象在台湾社会里太有共鸣了。小时候,我们确实经历过经济起飞的辉煌,那时候好像做什么都能成功,父母辈也常说“你们这一代真幸福”,不用像他们一样辛苦打拼。那种蓬勃的朝气,那种“台湾钱淹脚目”的年代,是很多人的集体回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环境好像慢慢变了,好像不再是只要努力就能看到成果,甚至会有一种“再怎么努力,好像也回不到过去”的无力感。书名里的“温水青蛙”就准确地描绘了这种感觉,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可能就适应了这种相对停滞,甚至退步的环境,失去了警觉性。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从“小龙年代”的意气风发,一步步走到“温水青蛙”的困境,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政策的失误?是产业的转型困难?还是社会心态的变化?这本书肯定会触及很多台湾人内心深处的忧虑,迫使我们去反思,去审视我们所处的当下,并且思考如何才能“翻转”这个局面,找回曾经的活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