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方法被描述为进入心的途径,但这并不是真的。
心会带给你各种不同的想像、幻象、错觉与甜蜜的梦
-─却不能给你真理。
真理隐藏在心与头脑的背后:
它就在你的意识觉知当中,既不在头脑也不在心。
灵性导师奥修的十四堂身心灵疗癒—静心课
最切合现代人实际需求的静心指导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灵修者,不再认同头脑的游戏,
静心,就是那个能够使头脑和心安静下来的唯一关键
想像这样一幅情景:以莲花坐姿盘坐的静心者,双眼轻阖,优雅的身躯传递着宁静与放松……这是每一位被工作家庭琐事烦扰的现代人都想逃进的画面!但是,静心大师奥修明白地告诉你,身为一位现代人,当同时流过大脑的五百个念头抓住你的时候,这种静心法不但行不通,更只会为你带来挫折与失望。
首先要认知到的一个关键是,现代人已经承受了过多的压力及强烈情绪的负荷:愤怒、失望、伤心、寂寞、恐惧和缺乏安全感……而当这些情绪及压力没有适当地被抒发出来时,它们就会被迫深埋在我们的「身体—头脑」的结构之中,而这些受到压抑的情绪也会因此阻碍了我们真正觉知的能力、甚而主宰了我们的生活!更不用说它还会把静坐的这门简单的艺术变成是一场折磨啦!
最重要灵性导师 奥修 为现代人量身打造的身心灵疗癒法 关于头脑,奥修说,它在处理日常生活的挑战与我们所在世界的问题这方面,拥有巨大的创造性潜能。然而,困难在于,我们不把头脑用来做一个帮助我们的仆人,反而在大多数时间让它成为我们生命的主人。它的野心、信仰系统与诠释,日夜统治着我们——让我们与异于自己的其他头脑产生冲突,让我们在夜晚仍保持清醒,重温那些冲突或计划明天的冲突,并扰乱我们的睡眠与梦境。我们都希望能有一个方法能让它关闭、让它好好休息一下!
在本书中奥修教导的是一种更符合步调快速、深受压力的现代人真正需求的科学性法门,一个让你即刻得到转化的法门! 静心,就是那个能够关闭头脑的开关,它不是透过强迫或进行充满异国情调的仪式而达成,而是透过了解、警觉而留心,以及健康的幽默感。它有潜力带来一个更敏锐、更放松、更富创造力的头脑——将它独一无二的才智发挥到极致。
身体常常会和头脑不同调,然后你开始觉得身体是另外一个人;身体悬在那里,而你必须携带着它,它变成一个创伤。本书教导的方法则是让你在进入真正的「如如不动」(inaction)之前,以「动」(action)作为开端!像是急速的唿吸法、有意识的宣泄、扭动、舞蹈……这时,真正的放松才会自然的发生。
奥修最为人所知的便是他对内在蜕变科学所做的革命性贡献,其中的静心方法特别切合当代生活的快速脚步。本书介绍他独一无二的「奥修活跃式静心」,就是为了初步释放身心累积的压力而设计,使静心者更容易将寂静、无念而放松的经验融入日常生活中。
名人推荐 「奥修是一位成道者,他倾其全力帮助人类克服发展意识过程中所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阶段。」达赖喇嘛
「我已经陶醉在他的书籍里。」 费里尼,电影导演
「我真的沉醉奥修的书里头。我已经完全爱上奥修的书。奥修的书是最上乘之作。Marianne Williamson, 作家
「这些出众的洞见对每一个渴望从经验中学习与生具来的潜能的人而言助益匪浅。这些书不但属于每一个图书馆的馆藏,也属于那些个人寻找更深入自我的人。」 Dr Deepak Chopra,灵性导师
「『No Water, No Moon』是我所读过最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作,也最令人欢喜的一本书。一本永远令人鼓舞的必读书籍。」 Yehudi Menuhin
「我看完了奥修大部分的着作,也聆听他的演讲录音带,以作家的角度而言,我认为在灵性上的领域,他洋溢着无上智慧且富说服力的。」 James Broughton,诗人兼作家
「他是本世纪最稀有且最有天赋的宗教家」 Kazuyoshi Kino,日本,东京,Hosen Gakuen学院,佛教研究教授
「奥修是继耶稣基督之后最危险的人之一…很明显的,他是个非常实际的人,否则他不会这么具威胁性。他说了任何人都没有勇气说的话。他各式各样的想法不只煽情同时带着真理的共鸣,吓坏了那些狂热的操控者。」 Tom Robbins,作家
「读完『The Golden Future』以及其他许多奥修的着作,我想让你们知道,我完全诚挚的支持奥修的远见。以作家的角度,我希望他的着作能够触及每一个人心中的渴望。我相信结果会是这样的,因为奥修的话语中满载着爱的力量。」 Douwe de Groot,作家
「奥修是印度继佛陀之后最伟大的化身。他是一个活佛。」 Lama Karmapa,前任西藏佛教红派法王
「奥修的讯息将会在几年之内传遍整个世界。他是印度所曾经出现过最前卫的思想家:最渊博、最敏锐、最创新。此外,他是天生的演说家与作家。几十年间也不可能再出现像他这样的人…他会被当成思想家看待,而且是最伟大的思想家。」 Khushwant Singh,作家兼历史学家
「没有人比奥修更有资格谈论奥秘的领域。他甚至超越这些神秘家的世界。他所说的话出自他的亲身经验,他把他前世的奥秘经验带回这一世来,以现代的方式分享世人。」 John Lilly
「这是我所遇过最空前绝后的人,不可置信地,以如此和谐与无限创造性的视野涵盖了艺术、科学、人类心理学与宗教性。无庸置疑的,他展示了新人类的洞见。」Dr. A. Schleger,瑞士,工业研究所博士
「奥修是这个世纪最稀有且最有天赋的宗教家。他的阐释中,满溢着佛教的真理。」 Kazuyoshi Kino 东京佛教研究教授 「他惊人的演讲录音带和书籍启发了我以及数百万其他在自我革命道路上的人们…他像大鸣钟一般,敲响着觉醒、觉醒、觉醒!」 James Coburn,演员
「当你品味在书中的章节,你会发现他像个禅的弓箭手。几乎就像带着诗意,在他拉弓之前,旋转他的目标,一次又一次地一各种状态观测,然后任由弓箭飞翔。」 Robert Rimmer, 美国The Harrad Experiment 和 Proposition 31的作者
「奥修是一位伟大的神秘家,散发着独特的智慧,并且是少数能够带着喜悦表达他自己的人之一。」 Paul Reps,Zen Flesh, Zen Bones 作家
「事实上,奥修的教导涵盖了许多宗教却又不受宗教的限制。奥修的演讲点亮了禅、道、密宗、基督教与古老的希腊哲学…而且他是个多产作者。」 Nevill Drury,美国,Dictionary of Mysticism and the Occult
「他以雄辩的口才,真实的讲述全世界最伟大的神秘家──禅师、哈西德、苏非、吟游诗人、佛陀、老子、耶稣…即使在他的谈话中带有批判的意念。奥修是一位有智慧的大师,他的讯息不是针对灵性的羔羊,而是给那些有悟性、具冒险与独立,而且想要经验更多的叛逆者。」 Annie Gottlieb,作家
「在生命中他提供了我们一项稀有的洞见。他揶揄我们、催促我们…打击我们,使我们更丰富了人类本性。他迫使我们独立思考;迫使我们反对他,透过反对,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更接近他,并且更接近我们自己。」 Pritish Nandy,印度JAIN 电视节目主持人
「佛教的文章总是正经虔诚,要不就是冗长乏味或是像哲学般的思考。奥修透过与生命的跳动、幽默、透彻的洞见以及持续性激励人们的独立思考的论述弥补了正经八百的论述。」 Guy Claxton,作家
「奥修以现代语言演讲。他的讯息属于全世界。」 Krishnakant,印度副总统 「奥修是后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家、哲学家与宗教领导者之一…我敢断言,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他的书而兴奋不已,并且获得新的生命概念。」 Robert Rimmer,作家
「领悟与趣味是恶魔最大的克星,奥修是我所能够想到的当代导师中最了解这件事的人。戈奇福在他的教导中也有那样的元素,但是,肯定的是,在过去的五十年间没有人像奥修如此了解趣味与领悟力结合的价值。」 Tom Robbins,作家
《静心之路:穿越喧嚣的内在旅程》 一本关于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寻获安宁、深化自我觉察的指南。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的心智常常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被无休止的思绪、焦虑和外界的期待所牵引。我们渴望平静,却又不知道如何真正停下来。我们追求成功,却在成功的彼岸感到更深的空虚。 《静心之路:穿越喧嚣的内在旅程》正是为那些渴望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探寻内心深处宁静与洞察的现代人而准备的。它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而是一份真诚的邀请——邀请你踏上一次深入自我的探索之旅,重新校准你的生命频率。 核心理念:静心不是逃避,而是更深刻的“在场” 本书首先打破了对“静心”(Meditation)的常见误解。静心并非要求你清空大脑,或进入某种超脱尘世的状态。相反,它是关于全然地、不加评判地“在场”于此刻。学会观察思绪的来去,感受身体的讯息,接受情绪的流动,而不被其卷走。 我们将探讨如何将静心的原则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通勤路上的片刻、工作会议中的间隙,还是与家人相处的日常琐事中。真正的静心发生在生活之中,而非仅限于盘腿而坐的特定时间。 第一部分:锚定当下——重拾感官的地图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我们漂移的意识重新锚定在当下这一唯一的真实维度——“现在”。 呼吸的艺术:你的内在稳定器。 呼吸是连接身心最直接的桥梁。我们将深入探讨基础的呼吸技巧,不仅仅是慢速呼吸,更是如何利用呼吸作为一种工具,在压力来袭时迅速稳定情绪的“锚点”。我们将学习观察呼吸的质地、节奏和深度,理解它如何反映我们内在的能量状态。 感官的觉醒:打破自动驾驶模式。 我们的感官长期以来被屏幕和噪音过度刺激。本书引导读者重新激活被麻痹的感官。如何真正“看见”光影的变化?如何“倾听”环境中的微妙声音层次?如何“品味”食物的本味?通过细致地感知,我们将发现一个比我们通常意识到的更丰富、更具活力的世界。 身体扫描:聆听躯体的智慧。 我们的身体是经验的储存库。许多未被处理的情绪和压力都会以紧张、疼痛的形式显现。我们将教授一套系统的身体扫描练习,教导读者如何以友善和好奇的态度去接触身体的感受,释放积压的能量,而非与之对抗。 第二部分:思维的炼金术——与内在对话的艺术 思绪是静心旅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本书不主张压制或消灭思想,而是提供工具,帮助你与思维建立一种健康、疏离的观察关系。 “看”你的想法,而非“成为”你的想法。 介绍“去认同化”(Defusion)的技术。你的思想只是一连串的心理事件,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代表你全部的真相。我们将学习如何给想法贴上标签(例如:“这是一个计划的想法”、“这是一个担忧的想法”),从而削弱它们对我们的控制力。 情绪的动态流:河流与石头。 情绪是能量的流动,它们有生有灭。本书侧重于如何“容纳”那些不舒服的情绪,而不是排斥或分析它们。我们将探讨情绪的生理学基础,理解它们需要被接纳才能自然消散,如同河流中的水流。 应对内在批判者:温柔的审视。 现代人常被严苛的内在声音所困扰。我们将分析这些批判声音的起源,并提供一套温柔但坚定的应对策略,用自我同情取代自我苛责,建立更具建设性的内在对话。 第三部分:在关系中静心——连接与界限 静心并非只关乎个人,它深刻地影响我们如何与他人互动,以及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定位自己。 慈悲与同理心的培养:向内延伸的爱。 真正的平静会自然地流溢为对他人的善意。本书介绍了几种培养无条件的慈悲心的练习,包括自我慈悲和对他人的慈悲,这不仅能改善人际关系,更能减轻自身的冲突感。 建立清晰的界限:保护内在空间。 深入探讨如何在保持开放和连接的同时,清晰有效地设置个人界限。理解界限并非是防御,而是对自己能量和核心自我的尊重。如何在不带指责的情况下,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行走中的静心:动态的觉察。 当我们不再需要保持静坐姿势时,静心如何继续?本章详细指导如何在行走、做家务、甚至在拥挤的公共场合中,保持内心的稳定与开放,让每一次移动都成为一次对当下的确认。 结语:成为你正在寻找的宁静 《静心之路》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内在的韧性(Inner Resilience)。它不是让你逃离现实的复杂性,而是赋予你必要的工具和心智空间,让你能够带着清晰、智慧和宁静,更有效地应对生活抛给你的每一个挑战。这是一本实操性强、充满人文关怀的现代心灵手册,指引你从外部的追求转向内在的富足,最终发现——你所追寻的安宁,一直都在你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