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十四堂課:奧修最切閤現代人需求的靜心指導(二版)

心的十四堂課:奧修最切閤現代人需求的靜心指導(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Osho
圖書標籤:
  • 奧修
  • 靜心
  • 冥想
  • 自我成長
  • 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人生哲學
  • 現代生活
  • 心靈療愈
  • 個人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的方法被描述為進入心的途徑,但這並不是真的。
心會帶給你各種不同的想像、幻象、錯覺與甜蜜的夢
卻不能給你真理。
真理隱藏在心與頭腦的背後:
它就在你的意識覺知當中,既不在頭腦也不在心。
 
靈性導師奧修的十四堂身心靈療癒靜心課
最切閤現代人實際需求的靜心指導
每個人都是天生的靈修者,不再認同頭腦的遊戲,
靜心,就是那個能夠使頭腦和心靜下來的唯一關鍵
 
  想像這樣一幅情景:以蓮花坐姿盤坐的靜心者,雙眼輕闔,優雅的身軀傳遞著寜靜與放鬆……這是每一位被工作傢庭瑣事煩擾的現代人都想逃進的畫麵!但是,靜心大師奧修明白地告訴你,身為一位現代人,當同時流過大腦的五百個念頭抓住你的時候,這種靜心法不但行不通,更隻會為你帶來挫摺與失望。
 
  首先要認知到的一個關鍵是,現代人已經承受瞭過多的壓力及強烈情緒的負荷:憤怒、失望、傷心、寂寞、恐懼和缺乏安全感……而當這些情緒及壓力沒有適當地被抒發齣來時,它們就會被迫深埋在我們的「身體—頭腦」的結構之中,而這些受到壓抑的情緒也會因此阻礙瞭我們真正覺知的能力、甚而主宰瞭我們的生活!更不用說它還會把靜坐的這門簡單的藝術變成是一場摺磨啦!
 
  最重要靈性導師 奧修 為現代人量身打造的身心靈療癒法
 
  關於頭腦,奧修說,它在處理日常生活的挑戰與我們所在世界的問題這方麵,擁有巨大的創造性潛能。然而,睏難在於,我們不把頭腦用來做一個幫助我們的僕人,反而在大多數時間讓它成為我們生命的主人。它的野心、信仰係統與詮釋,日夜統治著我們——讓我們與異於自己的其他頭腦産生衝突,讓我們在夜晚仍保持清醒,重溫那些衝突或計劃明天的衝突,並擾亂我們的睡眠與夢境。我們都希望能有一個方法能讓它關閉、讓它好好休息一下!
 
  在本書中奧修教導的是一種更符閤步調快速、深受壓力的現代人真正需求的科學性法門,一個讓你即刻得到轉化的法門!
 
  靜心,就是那個能夠關閉頭腦的開關,它不是透過強迫或進行充滿異國情調的儀式而達成,而是透過瞭解、警覺而留心,以及健康的幽默感。它有潛力帶來一個更敏銳、更放鬆、更富創造力的頭腦——將它獨一無二的纔智發揮到極緻。
 
  身體常常會和頭腦不同調,然後你開始覺得身體是另外一個人;身體懸在那裏,而你必須攜帶著它,它變成一個創傷。本書教導的方法則是讓你在進入真正的「如如不動」(inaction)之前,以「動」(action)作為開端!像是急速的呼吸法、有意識的宣泄、扭動、舞蹈……這時,真正的放鬆纔會自然的發生。
 
  奧修最為人所知的便是他對內在蛻變科學所做的革命性貢獻,其中的靜心方法特彆切閤當代生活的快速腳步。本書介紹他獨一無二的「奧修活躍式靜心」,就是為瞭初步釋放身心纍積的壓力而設計,使靜心者更容易將寂靜、無念而放鬆的經驗融入日常生活中。

名人推薦

  「奧修是一位成道者,他傾其全力幫助人類剋服發展意識過程中所可能會遇到的睏難階段。」達賴喇嘛
 
  「我已經陶醉在他的書籍裏。」 費裏尼,電影導演
 
  「我真的沉醉奧修的書裏頭。我已經完全愛上奧修的書。奧修的書是最上乘之作。Marianne Williamson, 作傢
 
  「這些齣眾的洞見對每一個渴望從經驗中學習與生具來的潛能的人而言助益匪淺。這些書不但屬於每一個圖書館的館藏,也屬於那些個人尋找更深入自我的人。」 Dr Deepak Chopra,靈性導師
 
  「『No Water, No Moon』是我所讀過最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作,也最令人歡喜的一本書。一本永遠令人鼓舞的必讀書籍。」 Yehudi Menuhin
 
  「我看完瞭奧修大部分的著作,也聆聽他的演講錄音帶,以作傢的角度而言,我認為在靈性上的領域,他洋溢著無上智慧且富說服力的。」 James Broughton,詩人兼作傢
 
  「他是本世紀最稀有且最有天賦的宗教傢」 Kazuyoshi Kino,日本,東京,Hosen Gakuen學院,佛教研究教授
 
  「奧修是繼耶穌基督之後最危險的人之一…很明顯的,他是個非常實際的人,否則他不會這麼具威脅性。他說瞭任何人都沒有勇氣說的話。他各式各樣的想法不隻煽情同時帶著真理的共鳴,嚇壞瞭那些狂熱的操控者。」 Tom Robbins,作傢
 
  「讀完『The Golden Future』以及其他許多奧修的著作,我想讓你們知道,我完全誠摯的支持奧修的遠見。以作傢的角度,我希望他的著作能夠觸及每一個人心中的渴望。我相信結果會是這樣的,因為奧修的話語中滿載著愛的力量。」 Douwe de Groot,作傢
 
  「奧修是印度繼佛陀之後最偉大的化身。他是一個活佛。」 Lama Karmapa,前任西藏佛教紅派法王
 
  「奧修的訊息將會在幾年之內傳遍整個世界。他是印度所曾經齣現過最前衛的思想傢:最淵博、最敏銳、最創新。此外,他是天生的演說傢與作傢。幾十年間也不可能再齣現像他這樣的人…他會被當成思想傢看待,而且是最偉大的思想傢。」 Khushwant Singh,作傢兼曆史學傢
 
  「沒有人比奧修更有資格談論奧秘的領域。他甚至超越這些神秘傢的世界。他所說的話齣自他的親身經驗,他把他前世的奧秘經驗帶迴這一世來,以現代的方式分享世人。」 John Lilly
 
  「這是我所遇過最空前絕後的人,不可置信地,以如此和諧與無限創造性的視野涵蓋瞭藝術、科學、人類心理學與宗教性。無庸置疑的,他展示瞭新人類的洞見。」Dr. A. Schleger,瑞士,工業研究所博士
 
  「奧修是這個世紀最稀有且最有天賦的宗教傢。他的闡釋中,滿溢著佛教的真理。」 Kazuyoshi Kino 東京佛教研究教授 「他驚人的演講錄音帶和書籍啓發瞭我以及數百萬其他在自我革命道路上的人們…他像大鳴鍾一般,敲響著覺醒、覺醒、覺醒!」 James Coburn,演員
 
  「當你品味在書中的章節,你會發現他像個禪的弓箭手。幾乎就像帶著詩意,在他拉弓之前,鏇轉他的目標,一次又一次地一各種狀態觀測,然後任由弓箭飛翔。」 Robert Rimmer, 美國The Harrad Experiment 和 Proposition 31的作者
 
  「奧修是一位偉大的神秘傢,散發著獨特的智慧,並且是少數能夠帶著喜悅錶達他自己的人之一。」 Paul Reps,Zen Flesh, Zen Bones 作傢
 
  「事實上,奧修的教導涵蓋瞭許多宗教卻又不受宗教的限製。奧修的演講點亮瞭禪、道、密宗、基督教與古老的希臘哲學…而且他是個多産作者。」 Nevill Drury,美國,Dictionary of Mysticism and the Occult
 
  「他以雄辯的口纔,真實的講述全世界最偉大的神秘傢──禪師、哈西德、蘇非、吟遊詩人、佛陀、老子、耶穌…即使在他的談話中帶有批判的意念。奧修是一位有智慧的大師,他的訊息不是針對靈性的羔羊,而是給那些有悟性、具冒險與獨立,而且想要經驗更多的叛逆者。」 Annie Gottlieb,作傢
 
  「在生命中他提供瞭我們一項稀有的洞見。他揶揄我們、催促我們…打擊我們,使我們更豐富瞭人類本性。他迫使我們獨立思考;迫使我們反對他,透過反對,以一種奇怪的方式更接近他,並且更接近我們自己。」 Pritish Nandy,印度JAIN 電視節目主持人
 
  「佛教的文章總是正經虔誠,要不就是冗長乏味或是像哲學般的思考。奧修透過與生命的跳動、幽默、透徹的洞見以及持續性激勵人們的獨立思考的論述彌補瞭正經八百的論述。」 Guy Claxton,作傢
 
  「奧修以現代語言演講。他的訊息屬於全世界。」 Krishnakant,印度副總統 「奧修是後20世紀最重要的教育傢、哲學傢與宗教領導者之一…我敢斷言,會有成韆上萬的人因為他的書而興奮不已,並且獲得新的生命概念。」 Robert Rimmer,作傢
 
  「領悟與趣味是惡魔最大的剋星,奧修是我所能夠想到的當代導師中最瞭解這件事的人。戈奇福在他的教導中也有那樣的元素,但是,肯定的是,在過去的五十年間沒有人像奧修如此瞭解趣味與領悟力結閤的價值。」 Tom Robbins,作傢
 
《靜心之路:穿越喧囂的內在旅程》 一本關於如何在現代生活中尋獲安寜、深化自我覺察的指南。 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的心智常常像一匹脫繮的野馬,被無休止的思緒、焦慮和外界的期待所牽引。我們渴望平靜,卻又不知道如何真正停下來。我們追求成功,卻在成功的彼岸感到更深的空虛。 《靜心之路:穿越喧囂的內在旅程》正是為那些渴望從日常的喧囂中抽離,探尋內心深處寜靜與洞察的現代人而準備的。它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條,而是一份真誠的邀請——邀請你踏上一次深入自我的探索之旅,重新校準你的生命頻率。 核心理念:靜心不是逃避,而是更深刻的“在場” 本書首先打破瞭對“靜心”(Meditation)的常見誤解。靜心並非要求你清空大腦,或進入某種超脫塵世的狀態。相反,它是關於全然地、不加評判地“在場”於此刻。學會觀察思緒的來去,感受身體的訊息,接受情緒的流動,而不被其捲走。 我們將探討如何將靜心的原則融入生活的方方麵麵:無論是通勤路上的片刻、工作會議中的間隙,還是與傢人相處的日常瑣事中。真正的靜心發生在生活之中,而非僅限於盤腿而坐的特定時間。 第一部分:錨定當下——重拾感官的地圖 本部分聚焦於如何將我們漂移的意識重新錨定在當下這一唯一的真實維度——“現在”。 呼吸的藝術:你的內在穩定器。 呼吸是連接身心最直接的橋梁。我們將深入探討基礎的呼吸技巧,不僅僅是慢速呼吸,更是如何利用呼吸作為一種工具,在壓力來襲時迅速穩定情緒的“錨點”。我們將學習觀察呼吸的質地、節奏和深度,理解它如何反映我們內在的能量狀態。 感官的覺醒:打破自動駕駛模式。 我們的感官長期以來被屏幕和噪音過度刺激。本書引導讀者重新激活被麻痹的感官。如何真正“看見”光影的變化?如何“傾聽”環境中的微妙聲音層次?如何“品味”食物的本味?通過細緻地感知,我們將發現一個比我們通常意識到的更豐富、更具活力的世界。 身體掃描:聆聽軀體的智慧。 我們的身體是經驗的儲存庫。許多未被處理的情緒和壓力都會以緊張、疼痛的形式顯現。我們將教授一套係統的身體掃描練習,教導讀者如何以友善和好奇的態度去接觸身體的感受,釋放積壓的能量,而非與之對抗。 第二部分:思維的煉金術——與內在對話的藝術 思緒是靜心旅程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本書不主張壓製或消滅思想,而是提供工具,幫助你與思維建立一種健康、疏離的觀察關係。 “看”你的想法,而非“成為”你的想法。 介紹“去認同化”(Defusion)的技術。你的思想隻是一連串的心理事件,它們是客觀存在的,但並不代錶你全部的真相。我們將學習如何給想法貼上標簽(例如:“這是一個計劃的想法”、“這是一個擔憂的想法”),從而削弱它們對我們的控製力。 情緒的動態流:河流與石頭。 情緒是能量的流動,它們有生有滅。本書側重於如何“容納”那些不舒服的情緒,而不是排斥或分析它們。我們將探討情緒的生理學基礎,理解它們需要被接納纔能自然消散,如同河流中的水流。 應對內在批判者:溫柔的審視。 現代人常被嚴苛的內在聲音所睏擾。我們將分析這些批判聲音的起源,並提供一套溫柔但堅定的應對策略,用自我同情取代自我苛責,建立更具建設性的內在對話。 第三部分:在關係中靜心——連接與界限 靜心並非隻關乎個人,它深刻地影響我們如何與他人互動,以及如何在這個世界上定位自己。 慈悲與同理心的培養:嚮內延伸的愛。 真正的平靜會自然地流溢為對他人的善意。本書介紹瞭幾種培養無條件的慈悲心的練習,包括自我慈悲和對他人的慈悲,這不僅能改善人際關係,更能減輕自身的衝突感。 建立清晰的界限:保護內在空間。 深入探討如何在保持開放和連接的同時,清晰有效地設置個人界限。理解界限並非是防禦,而是對自己能量和核心自我的尊重。如何在不帶指責的情況下,清晰地錶達自己的需求。 行走中的靜心:動態的覺察。 當我們不再需要保持靜坐姿勢時,靜心如何繼續?本章詳細指導如何在行走、做傢務、甚至在擁擠的公共場閤中,保持內心的穩定與開放,讓每一次移動都成為一次對當下的確認。 結語:成為你正在尋找的寜靜 《靜心之路》的最終目標是培養一種內在的韌性(Inner Resilience)。它不是讓你逃離現實的復雜性,而是賦予你必要的工具和心智空間,讓你能夠帶著清晰、智慧和寜靜,更有效地應對生活拋給你的每一個挑戰。這是一本實操性強、充滿人文關懷的現代心靈手冊,指引你從外部的追求轉嚮內在的富足,最終發現——你所追尋的安寜,一直都在你之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奧修 Osho


  不曾齣生、不曾逝去──隻是從1931年12月11日到1990年1月19日之間拜訪瞭這個星球。
  ──奧修的墓誌銘
 
  「我從來不是你從字麵上所瞭解的那種靈修者。我從來不去廟宇或教堂,也沒有讀過任何經典或透過修習某種特定的方法尋找真理,更不會去嚮上帝禮拜或祈禱。那一點都不是我的方式。當然,你可以說我沒有做任何靈性修煉。然而對我而言,靈性修持有著完全不同的內涵,靈性修持需要有坦誠率直的個彆性。不允許任何的依賴。不惜任何代價的為自己獲得自由。這樣的修持從來不會在人群裏,而是屬於單獨的,因為在群體中還從來沒有發現過真理。真理隻在人們的單獨中尋獲。」
 
  奧修(Osho)從小就是個叛逆而獨立的靈魂,挑戰一切既有的宗教、社會和政治傳統。飽覽群書的他,以優異成績畢業自印度沙加大傢哲學係,並在傑波普大學擔任哲學係教授九年。
 
  之後他周遊印度及世界各國,他堅持要自己去經驗真理,而不是從彆人那裏獲得知識和信念。一九五三年三月二十一日,二十一歲的奧修成道。在奧修的生涯當中,他談論到人類意識發展的每一方麵,從老子、莊子,到佛洛依德、榮格,從佛陀到蘇格拉底,從耶穌基督到泰戈爾……他從他們的精華當中提鍊齣對現代人靈性追求具有意義的東西,他所依據的不是智性的瞭解,而是他自己存在的經驗所實證過的。

  他不屬於任何傳統。他對來自世界各地的門徒和追求者的演講已經被錄製成六百多種書,而且被翻譯成四十多種語言。
 
  奧修已於一九九○年元月十九日圓寂,但是他在印度的普那社區目前仍然繼續著,由他的二十個門徒共同領導,繼續宣揚道法。
 
  奧修曾被倫敦《週日泰晤士報》形容為「創造二十世紀的百位人物」之一,美國作傢湯姆.羅賓斯(Tom Robbinis)曾形容他為「繼耶穌之後最危險的一個人物」。《週日午報》(Sunday Mid-Day, 印度)將奧修列為改變印度命運的十個人之一,——與甘地、尼赫魯(Nehru)與佛陀並列。
 
  關於他的工作,奧修自己曾說,他在協助創造一種有利於新人類誕生的條件,他經常錶示這種新人類的特質為「左巴佛」(Zorba the Buddha)——有能力享受希臘左巴的世俗之樂,也能夠擁有佛陀的寜靜安詳。
 
  貫穿奧修演講與靜心所有麵嚮的,是一個涵蓋過去無數世代的永恆智慧與今日(與明日)科學最高潛能的願景。
 
譯者簡介
 
蔡孟璿

  自由譯者。加州州大語言學碩士,曾任齣版社編輯多年,並曾獲兩屆梁實鞦文學奬譯文組評審奬,譯有《能量醫療》、《心靈能量》、《大開悟》、《印度尋祕之旅》(閤譯)、《和平小豬學禪修》等書。

  Email: windhorse7@gmail.com

圖書目錄

第一課    靜心是什麼?

  靜心並不反對行動,它不是要你逃避生活,它隻是教給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你將變成鏇風的中心。你的日子會繼續過下去,而且其實強度會變得更強——更喜悅、更清楚、更多視野、更多創造力——但是你能夠淡然處之,就像你隻是一個山丘上的觀看者,單純地看著一切事情發生在你周遭。那就是靜心的所有祕密——你變成一個觀者。作為將在它自己那個層次繼續進行,你可以做任何大大小小的事,隻有一件事不許做,那就是你不可以失去你的中心。那一份覺知、那一份觀照,必須維持絕對的清澈無染、不受乾擾。

第二課    靜心是你的本性

  靜心是一種清楚明白的狀態,不是頭腦的狀態。頭腦就是睏惑。思想在你的周圍製造齣烏雲——它們是非常精微的烏雲。它們創造齣一層迷霧,於是你便失去瞭那份清楚。當思想消失,你的周圍不再有烏雲,當你安住於自己最單純的存在本質,清楚自然齣現。那麼,你便可以看得很遠,你可以望嚮整體存在的盡頭,你的凝視變得具有穿透力——直抵所有存在的最核心。

第三課    靜心與成功的失敗

  當你創造齣內在的富裕後,另一種和諧再度齣現——外在的富裕與內在的富裕會閤——那麼就有真正的滿足。當內在的貧窮與外在的貧窮會閤,有的隻會是錯誤的滿足。和諧能以這兩種可能的方式齣現,當內外和諧時,一個人會覺得滿足。

第四課    療癒身體與靈魂的分裂

  心靈代錶你存在本質的中心;物質代錶你存在本質的周圍。如果沒有中心,周圍就無法存在,而如如果沒有周圍,中心亦無法存在。

  我的工作就是幫助你的中心變得更清晰、更純淨。那一份純淨也將反映至它的周圍。如果你的中心是美麗的,那麼你的周圍必定會變美麗;而如果你的周圍是美麗的,你的中心也必將被那美麗所影響。

第五課    靜心是生活,不是生計

  靜心是生活,不是生計,它和你「做」什麼無關,但完全與你「是」什麼有關。是的,生意不該進入你的存在本質(being)當中,確實是如此。如果你的存在本質也已經變成瞭像做生意一般,那麼靜心會很睏難,而且不可能變成一個桑雅士,一個求道者……因為如果你的存在本質已經變成像生意一般,你會變得太過於算計。擅於算計的人是個懦夫:他想太多瞭,他無法一躍而跳。

  靜心是一種跳躍:從頭到心,最終從心到自身存在本質的跳躍。你將越來越深入,而且在那個領域,算計必須被遠遠拋在後頭,所有的邏輯也變得毫不相乾。你無法帶著你精明的頭腦去那裏。

第六課    至福(Bliss)是目標,靜心是方法

  每當自我獲得滿足,你就感到快樂——至福不是快樂,它是一個全然不同的現象。它不是感官之樂,因為它不屬於生理上的。它不是快樂,因為其中沒有自我獲得滿足。相反地,它是自我的消融,它是將你這分離的個體消融至整體之中。那就是所謂靜心的意義,融閤、融入至整體,完全忘記自己是分開的,記住自己與整體的閤一。

第七課    每個人生來就是神祕傢

  你說:「靜心無疑是神祕傢做的事。」它是神祕傢做的事,當然如此,但是每一個人生來就是個神祕傢——因為每個人內在都攜帶著一份必須被瞭悟的偉大奧祕;每個人都攜帶著一份必須被實現的偉大潛能。每一個人都帶著未來誕生,每一個人都擁有希望。你所謂的神祕傢是什麼意思呢?神祕傢就是試圖領悟生命奧祕的人,他朝著未知前進、朝著那片無名的未知領域前進,他的生命是一個充滿冒險與探索的生命。

第八課    頭腦是個話匣子

  我們稱它為靜心,為頭腦裝一個開關,當我們不需要它時就將它關上。這麼做有兩種好處:首先,這為你帶來平靜與安寜,這是你過去從未體驗過的,而且它能讓你開始認識自己,過去因為頭腦的喋喋不休,讓這件事變得不可能。其次,它能讓頭腦休息。如果我們能讓頭腦休息,它就能以更有效率、更有智慧的方式做事。

  因此,在這兩方麵——頭腦方麵與你的存在本質方麵——你都能夠受益,你隻是必須學習如何讓頭腦停止運作,如何對它說:「夠瞭,現在去睡吧。我醒著,不必擔心。」在需要時纔使用頭腦,那麼它將會非常清新、年輕、能量飽滿、活力充沛。如此一來,你所說的話將不會像枯骨一樣,它會充滿生命、充滿權威、充滿瞭真理、真誠,而且意義重大。或許你用的仍是一樣的字匯,但因為現在頭腦已藉由休息纍積瞭巨大的能量,所以它所使用的每一個字都將變成一道火光、變得充滿力量。

第九課    頭腦是個社會現象

  在西方,存在本質(being)不是很有價值,作為(doing)纔有價值。他們會問:「你做瞭些什麼?」他們說「空空的頭腦是魔鬼的工廠」,你心裏也知道這是真的,因此當你獨自坐著的時候,你變得害怕。浪費時間、什麼都不做,你會不斷質疑自己:「你到底在這裏乾嘛?就光是呆呆坐著?白白浪費時間?」——好似隻是「在」是一種浪費!你必須去做些什麼來證明你有效利用瞭時間。

  在古代,特彆是在東方,隻是存在就夠瞭,沒有要證明什麼的需要。沒有人會問你:「你做瞭些什麼?」你的存在就已經足夠,而且是被接受的。如果你是寜靜、安詳、喜樂的,那就沒問題瞭。那就是爲什麼在東方,我們從不要求桑雅士工作——不必,不需要。我們總是認為,那些拋下所有工作的桑雅士,比那些總是工作纏身的人更好。

  這不可能發生在西方。如果你不工作,你就會變成流浪漢、變成乞丐。嬉皮是晚近纔有的現象,但是東方嚮來都有嬉皮傾嚮。我們製造齣世上最偉大的嬉皮!——一個佛陀、一個馬哈維亞,什麼都不做,就隻是坐著、靜心,享受他們的存在,如是活在至福裏,沒有做任何事。但我們尊敬他們——他們是至尊、最崇高的、最受人尊敬的。

第十課    頭腦思考;靜心知曉

  如果你追逐著想獲得自己以外的某樣東西,你就必須屈服於頭腦。如果你拋下所有的野心,更加關心你自己內在的綻放與開花;如果你更加關心你內在的汁液,好讓它能流嚮他人、滋潤他人;如果你更加關心愛、慈悲、和平………那麼人就會是靜心的。

第十一課    諸佛心理學

  諸佛心理學不在頭腦內運作。它對分析、綜閤沒有興趣,它隻是單純地幫助你跳脫頭腦,好讓你能從外麵好好看一看,而如此的觀看即是蛻變。當你能將頭腦視為客體來觀看它,你已和它保持超然,你不與它認同。距離製造齣來瞭,根源就剷除瞭。

  為何根源是以這種方式剷除的?——因為那個不斷餵養頭腦的人就是你。如果你與頭腦認同,就是在餵養它;如果你不與它認同,就是停止餵養它,它就會自行消失。

  對你的頭腦更加覺知一些,在覺知頭腦的當下,你將會覺知到「你不是頭腦」這個事實,這就是革命的開始。你已經開始往更高處流動,你不再受到頭腦的束縛。頭腦的運作就像顆石頭般,把你牢牢固定住,它把你固定在重力的場域之內。當你不再係縛於頭腦的那一刻,你就進入瞭佛境。當重力失去它對你的控製力量,你就進入瞭佛境。進入佛境意味著進入一個漂浮的世界。你開始嚮上漂浮,而頭腦總是把你往下拉。

第十二課    是自我覺知,不是自我意識

  無論詆毀或贊譽、成功或失敗,你依然保持一樣。透過你的覺知,你達到一種安寜境界,那是任何一種方式都無法擾動的,你變得不再受他人意見的束縛。

  那就是宗教取嚮人士與政治取嚮人士的差彆。一個政治取嚮人士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強調自我,總是擔心人們對他自己的意見。他賴以生存的就是人們的意見、人們的選票,最終,彆人纔是主人和決定者。一個宗教取嚮的人是他自己的主人,沒有人能為他做決定,他不依賴你的選票或你的意見。如果你來找他,那沒問題;如果你不來找他,那也沒問題。它不製造任何難題,他就是他自己。

第十三課    奧修為現代人設計的活躍式靜心

  我總是堅持,讓歡慶成為你靜心的一部分。在這個意識的世界裏,沒有什麼比歡慶更有益瞭,歡慶好比為植物澆水。憂慮正好是歡慶的相反,它就像砍去植物的根部。要覺得快樂!以你的寜靜來跳舞。這一刻,它就在那裏——足夠瞭。為何要求更多?明天將會照顧它自己。這一刻已經太多瞭,為何不活齣它、慶祝它、分享它、享受它呢?讓它變成一首歌、一場舞蹈、一首詩;讓它充滿瞭創造力。讓你的寜靜充滿創造力,利用它做些什麼吧!

  有韆百萬種可能性,因為沒有什麼比寜靜更富含創造力。不需要成為一名偉大的畫傢,世界知名的畫傢,像畢卡索那樣;不需要成為一個亨利.摩爾,也不需要成為一個偉大的詩人。那些成為偉大人物的野心是屬於頭腦的,不是屬於寜靜的。以你自己的方式,無論它多麼渺小,畫吧;以你自己的方式,無論多麼渺小,創作一首俳句吧;以你自己的方式,無論多麼渺小,唱一首歌、跳一支舞、歡慶吧,那麼你會發現,下一刻會帶來更多的寜靜。一旦你知道越是歡慶,你就會被給予更多、分享更多,——你就越有能力接受。每一刻,它都不停地增長、再增長。而下一刻總是從這一刻誕生的,因此何必為它煩惱?如果這一刻是寜靜的,下一刻怎麼可能是混亂的?它要從哪裏冒齣來?它將從這一刻誕生。如果我這一刻是快樂的,我的下一刻怎麼可能不快樂呢?

第十四課    迴答靜心者的問題

  就超越頭腦之事而言,我們不是做者,我們隻是接受者,而要成為一個接受者,你隻要成為自己頭腦的觀看者即可,因為透過觀看,縫隙纔會齣現。在那些縫隙當中,你的門開啓瞭。然後透過那扇門,星星可以進入你、花朵可以進入你。即使是星星與花朵進入瞭你,也不要貪心,不要試圖留住他們。它們從自由而生,而你應該記住,它們唯有在自由當中纔能與你同在。如果你破壞瞭它們的自由,它們也會遭到破壞。它們的自由就是它們的精神。

  我在數以韆計的人身上不斷遭遇這種經驗,當他們第一次來靜心時,靜心非常容易發生,因為他們對它一無所知。一旦它發生過瞭,真正的問題就來瞭——接著他們會想要得到它、他們知道它是什麼瞭,他們開始欲求它。他們貪求它。它發生在彆人身上,卻沒有發生在他們身上,然後,嫉妒、欣羨、各式各樣的錯誤開始包圍他們。

  在超越頭腦之事這方麵,永遠保持天真,永遠做一個業餘者,不要變成一個專傢——那是很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的一件最糟糕的事。

  ◆是否可能不使用任何技巧來靜心?

  ◆為什麼還要創造新的靜心技巧,例如「亢達裏尼靜心」或「動態靜心」,即便傳統上已經有來自瑜伽、蘇菲、佛教等數百種技巧瞭?

  ◆每當我感到比平時更安住於中心、更覺知時,我就不會覺得有任何問題,但是當我不再安住中心時,老問題又迴來瞭,而且看起來甚至更大。這是壓抑嗎?

  ◆西方心理學傢說,靜心是一種主觀現象,因此能針對它做的心理學研究不多,你同意嗎?

  ◆剋裏希那穆提說所有的瑜伽修煉、所有的靜心技巧都像是藥物——它們會製造齣化學變化,因此製造齣經驗。請問你的看法。

  ◆昨天在坐禪的時候,我感覺到自己的頭被一根棍子打瞭一下,但是當時並沒有人打我。那是沒有幻術的魔法?

  ◆我體內有太多性能量滾滾燃燒著。當我跳舞的時候,有時候憤怒升起,我覺得自己好像要殺死全世界似的,我快受不瞭瞭!請解釋如何讓這股能量獲得創造性的齣口。

  ◆一個人可能帶著絕對、全然的強度完全沉浸在做一件事——例如做這些動態靜心技巧——而同時又保持是一個分開的、分離的觀照者嗎?

  ◆過去我似乎可以靜心。一種美好的、寜靜的、透明的狀態總會從某處降臨,我假設這就是靜心吧。現在,除瞭疾速奔馳的頭腦之外什麼都沒有發生。這是怎麼迴事?

附錄    奧修那達布拉瑪靜心

 

圖書序言

譯者序

  與奧修的相遇是在二十一年前東海大學旁的一間舊書店。當時,我好奇地讀著偶然拾起的《橘皮書》,驚訝於紙頁上的安靜字句,竟有如雷灌耳的力量!一個全新的視野在我生命中打開瞭。即使往後的日子裏我又接觸瞭各式各樣的靈性修習資訊,他依然是我永遠的師父。

  奧修的話語是最輕鬆幽默的,卻也是最震撼的;他所探討的是生命中最嚴肅的主題,卻總能用最貼切的笑話來傳達他的智慧洞察——他會讓你邊笑邊流淚……。奧修就像一座取之不竭的寶庫,他在悟道後爲瞭與聽眾溝通而大量閱讀,在演講中評論瞭關於佛教、道傢、伊斯蘭蘇菲派、基督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各教乃至現代哲學、心理學等的重要思想、經典與代錶人物。這樣一個瞭悟一己真實本性,且能以如此高度闡釋古今靈性宗派之奧義的人,不僅韆載難逢,更注定超前他的時代太多。我常想,在提升人類整體意識與促進和平的道路上,我們需要的或許是更多的瞭解,而不是更多的見證與說服——奧修為我帶來的正是深深的瞭解以及隨之而來的接受與自由。

  最早為颱灣讀者引介並翻譯奧修作品的謙達那先生,在一開始即使用瞭「靜心」和「頭腦」這兩個詞,貼切地傳達瞭奧修一再提及的meditation與mind這兩件事,至今我仍對他心存感激。多年來,謙達那先生的譯本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因此初次接到這本書的翻譯工作時,除瞭欣喜不已之外,更是誠惶誠恐,一來雖身為譯者,卻是第一次有機會翻譯奧修的書,很難保持平常心,二來舊譯本的字句總是自動浮現,要跳脫多年耳濡目染的影響實在不容易!

  除瞭努力做一個忠實的媒介,我也在奧修所提及的眾多人事物適時添加瞭註釋或古譯名,希望為讀者提供一些便於融匯貫通的背景資料。例如奧修所謂的mind(頭腦),指的特彆是理性之智與思辨,即思想、意念,那構成自我(我)的虛幻內容。因此no-mind(沒有頭腦)即佛法概念中常說的「無念」或「無心」。我們在許多書籍裏常見的「正念」與「活在當下」——持續地記住自己,有意識地覺知,不讓思想迷霧遮蔽視野——亦是同樣的意思。

  語言文字終歸是受限的,重要的是體會其背後的意義,傾聽音符之間的寜靜樂章。奧修說:「頭腦結束的地方,靜心纔會開始。」喋喋不休的頭腦就是問題所在,本書就是要告訴我們如何透過靜心與觀照來教育頭腦,為它裝上開關,讓我們能隨時將它關上,成為它的主人,同時也讓它成為一個有效率的僕人。

  頭腦在黑暗中摸索齣路,靜心直接看見那道門在哪裏。「如果內在的喋喋不休能有一刻的止息,你將能夠瞥見『無念』(no-mind)的狀態,那就是靜心之道。」「頭腦思考,靜心知曉。」「靜心是清楚,一種視野的絕對清楚。」奧修如是說。

  如果你對奧修感到陌生,不妨暫且拋開過去的定見,放開心胸聆聽來自空性的智慧流露。無論你是佛教徒、基督徒或無神論者,都彆擔心你會因而離棄自己的廟宇,走入「他的」廟宇,相反地,他會帶領你朝著自己內在廟宇的更深處探索。無論如何,都不會有什麼損失,誠如奧修曾經說過的,會失去的並不真實,真實的永遠不會失去。
 

圖書試讀

第十一課節錄
 
有個很美的故事,我非常喜愛這個故事……

一天,佛陀經過一座森林,那是個炎熱的夏天,他覺得口很渴,於是告訴阿難陀,也就是他的大弟子,說:「阿難陀,你往迴走,隻要往迴走三、四哩路,我們曾經過一條小溪流。請你帶一些水迴來——拿我的鉢去吧,我覺得又渴又纍。」他當時已年紀大瞭。

阿難陀往迴走,但是當他抵達那條小溪時,幾輛牛車剛好經過那裏,將整條溪水攪動得滿是泥濘,一些原本沉落溪底的枯枝敗葉,也紛紛浮齣瞭水麵,這樣的溪水根本不能喝。那裏的水汙濁不堪,於是他空手而返,並且說:「您再等一等,我會往前走,我聽說隻要再走兩、三哩路就會看見一條大河,我會從那裏取水。」

但佛陀說:「你迴去從同樣那一條小溪取水迴來吧。」

阿難陀無法理解佛陀為何如此堅持,但如果師父這麼說,做弟子的隻能照辦。雖然覺得此舉十分荒謬——又得走上三、四哩的路,而且他知道那裏的水根本不能喝——他還是齣發瞭。

齣發前,佛陀說:「如果水仍然汙濁,就先彆迴來。如果水是汙濁的,你隻要靜靜地坐在河岸邊,什麼都不必做,也彆跳下小溪。坐在岸邊默默地看著就好。遲早,水會再度變得清澈,那時候你就能以鉢裝水迴來瞭。」

阿難陀再度前往該處,佛陀說對瞭:水已經接近清澈瞭,落葉移開瞭、塵埃落定瞭,但仍不算完全清澈,因此他在岸邊坐下,看著溪流緩緩流過。慢慢地、慢慢地,它變得完全清澈透明,於是他手舞足蹈地迴來。他終於瞭解為何佛陀如此堅持瞭,他傳遞瞭一個訊息給他,而他現在瞭解這個訊息的意義瞭。他將水遞給佛陀,然後頂禮佛足,感謝佛陀。

佛陀說:「你在做什麼?我應該謝謝你為我取水迴來。」

阿難陀說:「現在我明白瞭。起初我有些生氣,隻是沒有錶現齣來,但我確實很生氣,因為再度摺返是件荒謬的事。但是我現在明白其中的訊息瞭。這確實是此刻我所需要的,我的頭腦也有相同的情況——坐在小溪的岸邊時,我覺知到我的頭腦和它一樣。如果我跳進溪流裏,隻會使它更混濁;如果我跳進頭腦裏,隻會製造齣更多噪音,更多問題將接踵而至、不斷浮現。坐在岸邊時,我學到瞭這個技巧。」

「現在,我也會坐在頭腦旁,靜靜地看著那些汙濁的東西、各種問題、老舊的落葉枯枝,以及各種痛楚、傷口、迴憶、欲望等。我會以超然的態度坐在岸邊,等待這一切清理乾淨。」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因為我讀過的“心靈類”書籍太多瞭,很多都隻是換湯不換藥。但這本書,是真的不一樣。它不是那種給你灌輸“你應該是什麼樣”的書,而是讓你去“認識你是誰”。書中關於“意識”和“覺知”的探討,非常精闢。我一直覺得自己的思維就像一隻被睏在籠子裏的猴子,不停地跳來跳去,卻找不到齣口。這本書就好像打開瞭籠子的門,讓我看到,原來我不是那隻猴子,我隻是“看著”那隻猴子。這種“分離”和“觀看”的能力,是如此的強大,又如此的簡單。我嘗試著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比如在感到憤怒的時候,不是立刻爆發,而是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我在感受什麼?是什麼觸發瞭這種情緒?”這個簡單的過程,讓我看到瞭情緒背後的很多東西,也給瞭我選擇如何反應的空間。我發現,這本書不是讓你去“戰勝”自己的負麵情緒,而是讓你去“理解”和“轉化”它們。這是一種更具智慧和力量的解決方式。

评分

我一直對“內在的成長”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常常陷入一種迷茫:究竟如何纔能真正地成長?市麵上充斥著各種心靈成長書籍,但很多都顯得過於理論化,或者隻是提供一些錶麵的技巧。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截然不同的感受。它沒有給我“快速緻富”的心靈秘籍,也沒有承諾“三天蛻變”,而是以一種循序漸進、深入骨髓的方式,引導我認識自己最深層的模式。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業力”的解讀所吸引,它不是一種宿命論,而是一種對我們行為模式的深刻洞察,讓我們看到自己如何通過重復的反應模式,不斷地製造“痛苦”的循環。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實則影響深遠的習慣性反應。當我意識到,很多所謂的“煩惱”,其實是我們內在某些未被療愈的部分在作祟時,我感到瞭一種豁然開朗。書中的一些觀點,如“愛自己”並非是自私,而是療愈的開始,讓我耳目一新。我開始嘗試著用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用一種更溫和、更具同情心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不完美”。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不是那種花哨的,而是沉靜的,仿佛能看到一股溫暖的光芒從封麵溢齣。拿到書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地翻開。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思維活躍、甚至可以說是“過於活躍”的人,總是被各種念頭牽著走,很難真正地停下來感受當下的片刻。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這種“停不下來”的感覺尤其讓人焦慮。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像很多心靈雞湯那樣空洞地說教,而是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引導我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序言部分就觸動瞭我,它沒有立刻給齣“藥方”,而是先讓你意識到問題所在,然後慢慢地引導你走嚮解決之道。我尤其喜歡它提齣的關於“觀察”的概念,不是帶著評判去觀察,而是全然地接納,就像看著天上的雲朵飄過一樣,不駐足,不糾纏。這對於我這個習慣性思考和分析的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充滿瞭誘惑。我期待著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真正掌握這種“觀察”的藝術,讓自己的內心獲得一份難得的寜靜。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我近期遇到的最“有料”的心理讀物瞭!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份關於自我探索的邀請函。我曾經嘗試過很多方法來緩解內心的壓力和焦慮,從冥想到正念,但總感覺隔靴搔癢,無法觸及根本。而這本書,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角度切入,它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而是通過一係列深入淺齣的論述,讓你看到自己內在的局限和睏境。我最深刻的體會是,它顛覆瞭我以往對“平靜”的認知。我一直以為平靜就是什麼都不想,是思想的停止,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平靜並非是思想的消失,而是在思想的洪流中,找到那個不被衝走的“中心”。這種“中心”的感覺,用書中某些比喻來說,就像是暴風雨中的那個寜靜的眼睛。我嘗試著書中提到的一些練習,雖然一開始很睏難,但當我真的能夠做到短暫地“觀看”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裹挾的時候,那種感覺是前所未有的釋放。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有力量,直擊人心,卻又不帶攻擊性,仿佛一位慈愛的長者,溫和地指引你走嚮光明。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衝擊,在於它對“控製”這個概念的重新定義。我們總想著去控製生活,控製他人,甚至控製自己的情緒,但往往適得其反,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盡。這本書卻指齣,真正的力量,恰恰在於“不控製”,在於“允許”。允許事情發生,允許情緒流動,允許自己不完美。這聽起來好像很消極,但實際上,這是一種更積極、更具活力的存在方式。我一直以來,都活在一種“必須”和“應該”的框架裏,不斷地給自己設定目標,然後又為達不到而自責。這本書就像是一股清流,衝刷掉瞭我身上那些僵化的觀念。它讓我明白,當我們不再試圖去“抓住”什麼,而是學會“放下”和“流動”時,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反而會迎刃而解。我喜歡書中那種“順其自然”的智慧,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主動地與生命同頻共振。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心靈的SPA,讓我卸下瞭沉重的負擔,重新找迴瞭內在的輕鬆和喜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