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我与我:印度灵性导师拉玛那尊者的生平与教诲〔增订版〕

真我与我:印度灵性导师拉玛那尊者的生平与教诲〔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拉玛那尊者
  • 印度灵性
  • 自我探究
  • 阿达瓦达
  • 灵修
  • 禅宗
  • 哲学
  • 宗教
  • 个人成长
  • 觉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被当代灵性导师艾克哈勒・托勒、肯・威尔伯奉为心灵导师的传奇人物
 
  认识拉玛那的第一本书
  完整生平、主题答客问、精选语录,打开拉玛那的智慧之门
 
  有我,必有苦。
  人生一切的答案,都在「我是谁?」

  年轻时,你的身分是学生,
  也许成为上班族,然后成为别人的父亲、母亲,
  也许事业有成,成为独当一面的企业家。
 
  终其一生,你身分的不断改变,
  却从未触及生命内在的真实核心……
 
  这是一个关于近代最富盛名的修行者的故事。他在印度,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相传是湿婆神、圣山阿鲁拉佳拉化为肉身的圣人。
 
  印度一位十六岁的少年,突然历经濒死后,顿悟生命的真实本质,于是毅然抛下一切,只留下一纸字条,离家修行。少年没有在字条上署名,不再自称「我」,而以「这个」替代。只因开悟后,那个俗世的名字、我执的身分,已然消失。这个少年,便是当代最着名的印度灵性导师,直探生命真我的大悟者:拉玛那。
 
  此后,拉玛那浑融在真我的辉耀中,教导世人自问这个「我」是谁,俾找到真实的自己,而拔离无明,破一切苦厄。这个「真我」与「神」无异,人驻止于真我,即是与神同在而合一。
 
  拉玛那与罗摩克里虚那、甘地、奥罗宾多并列近世印度四大圣者。拉玛那声名远播,海内外信徒访客,纷来请益,如英国哲学家保罗.布伦顿、名作家毛姆、法国摄影师布列松等皆不远千里,前往印度参访,留下许多宝贵的纪录。
 
  而拉玛那过世之后,名声不坠,他的智慧透过文字传播,成为全球当代修行者的明灯。着名的超个人心理学家肯・威尔伯(Ken Wilber)在坐禅二十年后,读到拉玛那的一句话,仍旧感受到拉玛那智慧的震撼,其后更努力继续修炼,直到自我死亡。那句话是这么说的:「在熟睡的梦境中,不存在的东西就不是真的。」而当代重要的心灵导师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也多次指出,他虽然未曾见过拉玛那,但与拉玛那有种特别的连结,对他影响很大,可见拉玛那的灵性力量所及之宏大深远。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研究拉玛那尊者生平与教诲的总整理,参考拉玛那道场及各方资料而写成,于初探拉玛那尊者教诲的读者,《真我与我》乃是首选。增订版仍维持文字雅正之风格,然而多处增修,内容更为精实。
 
  本书内容涵盖拉玛那之生平、对话、粹言三部分:
  —生平篇:完整记录尊者年轻时突然悟道,弃世修行的过程。
  —对话篇:尊者对世界各地的信徒开示种种人生、修行的难题。
  —粹言篇:尊者语录精选。

  并收录多幅印度拉玛那道场授权珍贵影像,是全球第一本完整记述大师生平与教义的中文书籍,意义殊胜,慕道的读者切莫错过。
 
赞美

  达赖喇嘛:「拉玛那的灵性成就,为无数人指引了一条明路。」
 
  荣格(C. G. Jung)曾说:「拉玛那的生平与教诲是印度的精华所在,宛如一首千禧赞歌,传唱世间的救赎,人生的解脱!」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1950年4月16日专文盛赞拉玛那:「在印度,有成千所谓的圣人,皆宣称悟道,对拉玛那而言,他从未自诩,却成为最受敬爱的人物。」
 
  当代印度瑜伽大师斯瓦米韦达.帕若堤(Swami Veda Bharati)说:「印度有一位伟大的圣哲拉玛那,能见到他、读过他着作的人,都是有福报之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蔡神鑫


  台南人,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SFSU)研究所硕士,作品有《对话真我》、《真我三论》、《稀世珍宝》、《无苦与破我》、《超越与寻觅》等书,另有编译多种。

图书目录

序    
导读:让举世皆知,他是薄伽梵.拉玛那.大悟者

生平篇

第一章    真我的觉醒
火车到站后,拉玛那下车直奔阿鲁那佳拉史瓦瑞神庙,庙门敞开,似乎在迎接他,他直入内殿,拥抱表征湿婆神的林伽立祀圣石。此时,他开悟后所呈现高热,迅即降温,似乎显示他已完成了归返天父的任务,而其后的人生旅途,仅是维克达拉玛这个生命个体在今世业报的残余行程而已。

第二章    静默独修
拉玛那所到之处,邻近居民及仰慕者闻讯,追踪而来,拉玛那不胜其扰;后来又转至他处,暂居山中一间神庙潜修,傍晚则至邻近人家,沿街乞食,初时感羞怯,但此时拉玛那声名孚众,住户人家闻声便准备食物,在门口等候拉玛那的到来。

第三章    维鲁巴沙洞屋时期
慕尼听了拉玛那开示后,茅塞顿开,始悉天外有天。翌日,他兴奋地对家人及其门徒说:「终于找到我的上师了,他就是阿鲁那佳拉的圣者,被称为婆罗门的师父,但他不是普通的师父,他是大开悟者,具有无比恢弘的格局。让举世皆知,他是薄伽梵.拉玛那.大悟者。」自此刻起,昔日的师父,今后尊称为「大悟者」、「薄伽梵」或简称「拉玛那」。

第四章 史堪德道场时期
有一次,拉玛那的母亲想要做他小时候很喜欢吃的糕饼,暗地张罗食材,拉玛那得悉后,劝母亲说:「妳应以现有的食材,满心欢喜制作即可。」这是母亲了解做儿子的心意,也渐渐习惯道场清贫的生活,不再在物质上刻意操心。

第五章 拉玛那道场时期
拉玛那对道场兴建工程所需要的经费财务,从不过问。工程进行期间,负责财务的主管时常面临财务拮据,他屡疲于应付,时有怨言,但奇怪的是,总在关键时刻,外界的捐款不期而至,及时化解财务困窘的燃眉之急,使得正在进行的工程,顺利推动而完工。

第六章 最后的岁月
许多苦行者及信徒早在涅槃室对面的母亲神庙前,不断吟唱「阿鲁那佳拉!湿婆!」并覆诵吠陀偈颂,拉玛那耳闻及之,睁开双眼,面露微笑,晶莹的泪珠,自眼角缓缓滑落于两颊。晚间八时四十七分唿吸停止,平静谢世。

对话篇

第七章 认清我
若向人说:「我是修行者。」并以此自诩,那是无意义的。你年轻时说:「我是学生。」然后说:「我是已婚者。」「我是父亲。」「我是企业家。」等,今天你说:「我是修行者。」你身分的属性不断改变,但从未触及你生命内在的真实核心。只有「我」消失,真我才能显现。

第八章 探究真我
世界并非存于你的外在,因为你误认身体为我、为真实,于是你身体所观见的世界,处于你的外在,其诸多苦难,便显得真实。但世界及其苦难,究非真实,寻觅生命内在的真实,可摆脱不真实的外在感知。

第九章 臣服
全然臣服,是你了无欲求,凡神所给与,无论什么事物,皆欣然满意。神的旨意就是你的心意,而你并无自己的心意可言。

第十章 上师即真我
你认定合宜的上师,必然是跟你的心灵契合。若问如何认定?则他应具宁静的气质,有耐心、宽恕等美德,他的双目,极富磁力,能吸引人,他待人绝对平等,具备如此条件,才是真正的上师。若欲知上师的神性,则必先知自己的神性。

第十一章 神与神祇
人总是不愿意知道平淡无奇的真理,这个真理,每天无时不存在于你的身上,那是真我,但人皆不察,宁愿探知方外之事物,如天堂、地狱、灵魂转世等。因为人爱好奇妙的神祕,而舍质朴的至理,宗教的诸多说词,乃因应而起。

第十二章 我在人世间
命中註定将发生者,必然发生。若你註定无须工作,纵使费心寻找,则你仍无须工作。若你註定必须工作,纵使全力逃避,则你仍被迫工作。因此,工作与否,交给至上大力,你无法依一己之所愿,选择放弃工作或保留工作。

第十三章 了悟真我
了悟并非获得新事物,我们要做的,仅是排除「我尚未了悟」的想法。「止于在」或平静,即是了悟。

粹言篇

附录一 尊者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二 延伸阅读及网站
附录三        推荐书目
参考书目
章节附註

 

图书序言

导读者:蔡神鑫

让举世皆知,他是薄伽梵.拉玛那.大悟者


  拉玛那尊者(Sri Ramana Maharshi, 1879-1950)被誉为近世印度四大圣者之一。其人其教导,广为世人推崇,是当代凤毛麟角的灵性上师,完美呈现印度宗教文化之典范。拉玛那生长于印度南方的小镇,原是一平凡孩童,耳闻北方四百多公里的圣山之名:阿鲁那佳拉(Arunachala),便感通默契,灵动发轫。十六岁时,澈悟「我身虽死,但真我(Self)不灭」。六週后,毅然离家,只身往赴圣山,终其一生,在此居留。海内外受其感召者众,男女老幼,纷来请益。他教人以「我是谁」(Who am I?)内省自勘,循「探究真我」(Self-enquiry)途径,期以了悟真我(Self-realization),破除人生一切苦厄,可谓拔本塞源,开启印度千古智慧之极光,树立印度百年圣者之楷模。

  引发拉玛那奔赴圣山的契机,是十六岁时的濒死经验。那年七月十七日,拉玛那在马杜赖的叔父家二楼房间独处,突然感觉自己即将死亡,强烈的恐惧感袭上心头,拉玛那自问:这个身死的我,究竟是什么?详究之际,他发觉另有一股力量,自显觉知(awareness)灼然独在,联系着躯体,朗照其间,那是意识(consciousness)之势能,熠熠煌煌,无形护卫着我身,组构整个生命,俾维持此身的言动行止。了知所有的情境后,拉玛那对死亡的恐惧,顿然消失,因为那股炯然觉知的力量,才是真实的我,而躯体的我,已然非属于我。这段刻骨铭心的体验,使拉玛那的生命与人格,彻底蜕变。从此,他对俗世的活动淡然处之,而那股觉知的力量,始终在他身上。

  那股力量深弘广大,平静无声,浑然鉅力,使得妇人耶夏摩(Echammal)身陷丧夫亡子的深重悲痛时,仅短暂静坐在拉玛那身边,便瞬间悲苦破解,全然释怀;耶夏摩惊奇不已,立誓终身为拉玛那供应饮食,时间长达卅八年。至于那股力量,如何获致呢?一九二三年一月,拉玛那在母亲墓旁结庐守孝时,重要信徒维斯瓦纳沙.史瓦米(Viswanatha Swami)因个人修行困顿,向拉玛那质疑是否唯有那股宏鉅的力量,才能使自己蜕变。拉玛那的答覆是:

  是的,你说得对。唯有觉知的力量,足够强固,能使心思、感知消退。若能了悟,而长养你内在的那股力量,使之成长茁壮,将能克服人生一切的难题。修行者应保持冥想内观(meditation)中的那股力量,不要间断,适当的饮食与节制,亦有助于维持内在的平静。

  那股觉知的力量,乃意识的明觉,始终存乎你的内在,是你生命的本源、真我的灵能,平静无声,冥然无形。拉玛那据此而以心传教导,强调静默(silence)的不言之教。凡灵性高阶的信徒,稍一亲炙,便能感觉拉玛那身上的那股力量。忠诚的少年信徒桑德雷瑟.艾耶(T. K. Sundaresa Iyer)于一九〇八年,在维鲁巴沙洞屋(Virupaksha Cave)初见拉玛那时,铭心深刻,不胜眷眷,他追忆道:

  他只是坐着,不发一语,若有所言,屈指可数。有一股生命赋与的能量,自其身躯而散发,吸引周遭的一切,并挹注补益之。他的双眸灵视,促引环坐于身旁的信徒,共享他生命源源不绝的真我灵泉。此时,只剩一片宁静,你的个体已然被他融解,他完全收服了你。

  虽然,静默的不言之教,是他独特的心传教导,但大部分访客的悟性不高,仍深陷无明的泥淖;他们的提问,皆从自我(ego)出发,以我执的心思知解或吉凶苦乐,显然立足在错误的前提,朝指错误的方向,拉玛那试图拔离访客锢蔽的无明,并导正其方向,故他一而再、再而三,以「我是谁」的制式主题反问访客:「那个提问者是谁?」「那个悲泣者是谁?」「是谁在观看?」「是谁在忧苦?」然后,释明「探究真我」的解决途径。他指出:我、躯体、心思、思维,同为一物,属错误、虚假的我,但我们囿于形骸之见、蔽于我执心念,却视之为真实;根治之道,乃追本溯源,找出「我」之思维的萌起处,弃绝「我是这个身体」的妄见。这是一条直捷的除妄还真之路,质言之,「我是谁」与「探究真我」是拉玛那教导上一体的两面,根据知名信徒沙度.翁姆(Sadhu Om)的论述:「拉玛那将探究真我的法门,称为『我是谁』。」「我是谁」直接勘破「我」的虚幻不实,「探究真我」则针对概念的「我」,不断内审自勘,细究内在感知的「我」,并精察这个「我」是什么?来自何处?如何萌动?持续精密内观,终于「我」的概念、感知全然寂灭,不再认同「我是这个身体」,独留真我,自显觉知,炳然存在,然后在无我存在的冥想内观中,专注于真我的灵知明觉(Self-awareness),驻止于这个觉知的「在」(being),此谓之「探究真我」。精确言之,探究真我,并非直接指向真我而探究,而是针对(假)「我」而自勘,终于真我自显之参究法门,足证在教义上,其与「我是谁」,二者一体;那是勘破非真实的我,则真实的真我,自显明觉,惺惺独在,朗现无间。一九四六年三月廿二日,来自罗摩克里虚纳传道会(Ramakrishna Mission)的访客史瓦米.桑布塔南达(Swami Sambuddhananda)请询了悟真我及修行上诸问题,拉玛那剀切答覆:

  了悟真我,仅是驻止于我们的「在」,而非知道什么或成为什么。人若了悟,他便是那个独然的「在」,而「那个」独在,始终是存在的。他无法描述那个,仅能是那个「在」。……我们都将非真实的,认为是真实的,这因袭的成见,必须革除。一切修行的努力,皆朝此目标。当我们能屏弃「非真实为真实」,则真实(reality)将独然留存,而我们便是那个真实的。

  一九二二年,母亲病逝,拉玛那葬母于圣山的南麓,日夜陪守,信徒聚集日众,坟地邻近区域,寖然成为今日拉玛那道场(Sri Ramanasramam)之所在。他在此居留廿八年,直至一九五〇年辞世,是三道场中,居留时间最长久者。此一时期,海内外信徒访客,近悦远来,纷然访谒,虔诚礼敬,翕然宗之,道场成为圣者无疆界的版图、不可见的神殿,拉玛那一生的慧命,在此愈益辉煌盛大,对世人的影响,尤具深远。拉玛那有一双澄澈而莹亮的眼睛,容颜慈祥和蔼,辞令简约温和,仪态平夷自然,身躯如神庙,神灵居其内。待人绝对平等,一无所求,他不时趺坐在长椅上,凝定于渊默之中,清宁自在,灵光四射,福祐满室,信徒厕身在旁,目击而道存,无不饱饫其富饶的灵气,而忧苦全消,安然自适。访客每次参访,无不是一场丰盛的灵性飨宴、一份满载的神恩洒落。着名信徒亚瑟.奥斯本(Arthur Osborne)评论拉玛那道场的特色,说:「拉玛那的教导,旨在使人了悟真我,或真实解脱。若你是恪遵祭仪的拜神者,或是求获俗世富贵、法术通灵者,则拉玛那道场不适合你。若你是求真实的解脱、欲了解了悟真我的实义,则拉玛那道场是你参访之地。」一九〇七年十一月十八日,拉玛那毕生最幸运而重要的信徒慕尼(Ganapati Muni)访见他后,惊赞其智慧之圆融、德性之完粹、器局之恢弘,断定拉玛那不是普通的师父(Swami),乃公开宣称:

  让举世皆知,他是薄伽梵.拉玛那.大悟者(Bhagavan Sri Ramana Maharshi )*。

  此一圣名尊称,巍巍如山,迄今依然屹立不摇,响彻全球,公认为阿鲁那佳拉的圣者。拉玛那其人其教导,允为人世苦难之明灯清辉、悲困灵魂之救赎灵药,造福世界,宏鉅深远,其功侔天,其德配地,熠熠炜炜,万古不灭。

  *  Bhagavan,神圣福尊之意,音译为「薄伽梵」,是对神称唿的圣名。Sri,印度人对可敬人士的尊称。Maharshi,音译为「马哈希」,是伟大的悟者、圣者之意,本书通译为「拉玛那尊者」。

 

图书试读

悟者的生命

问:未解脱的未悟者与已解脱的悟者,有何区别?

尊者:一般人生活在其心思里,不能自觉于自己的本心,而悟者活在本心里,他人在世上的行为举止,皆不离至上真实,此即婆罗门(梵),亦即在本心中了悟内在的真我乃唯一的真实。

问:生命个体的感知,在悟者身上运作吗?

尊者:悟者了无生命个体的感知,其生命的真实本质是本心、是唯一无二的。他以浑然一体的纯粹意识为己身。《奥义书》称为「全意识」。全意识乃真正的婆罗门,其质绝对。
 
问:悟者的世界观是什么?他与未悟者的观点有别吗?

尊者:悟者观看世界,但见真我,那是世界万象的底蕴。未悟者所观,着相于万物的表面,而昧于真我。举银幕上的图影为例,未播放影片时,仅一幅银幕在前;播放时,你观见图像呈现,栩栩如生,你上前把捉,却空手无获,仅有一幅银幕;若停止播放,则图影消失,又仅剩银幕而已。

真我与此同理,「那个」是唯一存在,而图影穿梭往来;若驻止于真我,则不会被图影欺蒙。未悟者昧于真我,视世界为真实,一如银幕上的图影为真实。若能了知,无观者存在,则无一物可观,亦即无银幕存在,则无图影呈现,便不会被图影所欺。悟者又进而了知,自真我的视角以观,银幕、图影皆属真我,因为图影是真我显化的名相,若无图影,则真我转为未显化的无名相。对悟者言,不管真我显化为有名相或未显化而为无名相,皆属真我广袤的灵性,但从未悟者的角度观,他看见悟者的躯体活动,便感困惑了。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