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为荷

人生为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生哲理
  • 人生感悟
  • 心灵成长
  • 自我提升
  • 佛学
  • 禅意
  • 人生智慧
  • 励志
  • 正能量
  • 人生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追荷之路:台北、新北、桃园观音、嘉义、台南白河、上海、南京、淮安、北京、哈尔滨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干坤。荷花的生长过程宛如人生,从出生、幼年、青年、壮年到老年,自有它的喜怒哀乐。荷花于冬天枯萎,春天复甦,枯萎并不意味着死亡,逝去的艳丽,必将生出奇葩;它既因繁茂而美,也因衰败而美。
  
  有感于荷花的旺盛生命力,摄影家吴景腾以「人生为荷」为主题,汇集一百多幅精彩摄影作品,并特邀作家欧银钏撰写诗作,图文并茂,一同阐述生命的轮回与四季永恆不死的奇蹟。

  「吴景腾花数十年拍荷花,他的作品展现荷塘生态的丰富画面。荷的纹理经过他的心思,构图或幽静或繁华,都有独特之美。春荷清雅,夏荷娇美,秋末残荷枯蓬,都在他的镜头下,诉说着生命故事。//吴景腾拍荷花,搭配欧银钏的诗句,她的诗有着灵气,融合东方与西方的文学美感,描绘出荷的四季,叙述荷的哲思。」──张誉腾(前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

本书特色

  ★张誉腾、丁跃生、冯佩韵、杨宗翰──好评推荐
  ★上百幅荷花摄影作品搭配主题诗作,吴景腾数十年追荷精华结合欧银钏的文字意境,图文并茂,领略荷花与生命之美。

各界推荐

  张誉腾(前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
  丁跃生(中国花协荷花分会副会长、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兼职教授)
  冯佩韵(画家)
  杨宗翰(文学批评家,现任教于淡江大学中文系)
 
历史的沉浮与个体命运的交织:《烽火中的星辰》 本书简介: 《烽火中的星辰》是一部气势恢宏的长篇历史小说,它以二十世纪上半叶动荡不安的东亚大陆为背景,以一个多民族、多阶层的家族兴衰史为主线,深刻描绘了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挣扎、选择与坚守。小说跨越了数十年风云变幻的岁月,从辛亥革命的余波、军阀混战的硝烟,到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直至解放战争的序幕拉开,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触目惊心的历史画卷。 一、 宏大叙事下的家族群像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晋南望族“谢氏”展开。谢家世代以儒家思想熏陶,在传统与变革的边缘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家族的体面与荣耀。 谢庭芳,谢氏的掌门人,一位深谙传统之道、却又对新思潮抱有警惕的儒商。他试图在旧秩序崩塌、新秩序尚未建立的夹缝中,用家族的力量抵御时代的侵蚀。他的决策,往往代表着旧士大夫阶层在面对剧变时的无奈与挣扎。 谢景山,谢庭芳的长子,受过西方教育,性格激进而富有理想主义。他投身于早期的革命运动,试图以雷霆手段推翻旧制,却在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中几近幻灭。他的人生轨迹,是知识分子在寻求救国之路上的迷惘与探索。 谢婉清,谢家的女儿,一个聪慧、坚韧的女性角色。她嫁入一个与革命党人有牵连的世家,在婚姻的桎梏与时代的要求中挣扎。她从一个深闺女子,逐渐成长为在战乱中维持家族血脉与道义的实际掌舵人。她的故事,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结构瓦解时的强大生命力与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 时代洪流中的个体抉择 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未将人物简单地标签化为“好”与“坏”,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复杂动机。 例如,书中塑造了“秦驼”这一关键人物——一位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的民间情报贩子和地方豪强。他既是谢家维持生计的“保护伞”,又是利用混乱攫取利益的投机者。他的存在,揭示了在国家权力真空期,底层社会力量的勃发与丑恶。读者将跟随他,看到战争如何腐蚀人心,以及“生存”本身如何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 三、 历史现场的细致还原 作者对历史场景的描摹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小说中有大量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细节的捕捉: 军阀混战时期: 北方乡村庄园的森严壁垒、士兵抢劫时的粗粝对话、以及地方政府的软弱无力,共同构建了一个“合法性”缺失的年代。 抗战爆发后: 城市沦陷前的恐慌、物资的极度匮乏、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关于“是走是留”的激烈争论,以及地下抗日组织的秘密联络方式,都通过谢家后辈的视角被一一呈现。 社会风貌: 书中不仅有政治风云,还穿插了大量的文化片段,如京剧伶人对国运的感叹、民间说书人对时局的改编、以及新兴工业与传统手工业之间的冲突,为历史背景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质感。 四、 探寻“家国同构”的宿命 《烽火中的星辰》的核心议题在于探讨“家国同构”的宿命——即在东亚传统文化中,家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如何紧密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谢庭芳坚信,只要家族的根基不倒,文化与道义便能得以延续;而谢景山则认为,只有将家族的利益完全融入国家民族的解放事业中,才有真正的未来。当国家面临存亡危机时,家族内部的矛盾被空前激化:是选择远走高飞以保全血脉,还是留下共赴国难?这些艰难的抉择,构成了小说最动人心魄的部分。 小说的高潮部分,发生在抗战后期,谢家的一处重要产业因拒绝与日伪政府合作而被查抄,家族成员被迫分散逃亡。这次危机不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精神上对“谢氏”这一概念的严峻考验。他们必须在“保住谢家”和“抗击外侮”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往往意味着有人必须做出巨大的牺牲。 五、 文学价值与风格 本书的语言风格沉稳有力,富有古典韵味,同时又不失现代叙事的节奏感。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极为细腻,特别是对老一辈知识分子面对“被时代抛弃”的复杂心态的描摹,极具穿透力。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事件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如何在历史的巨轮下保持本真”的哲学探讨。 《烽火中的星辰》试图回答一个永恒的问题:当外部世界化为灰烬时,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守护的?答案或许并不明确,但主人公们在迷雾中摸索前行的每一步,都凝聚着那个时代最为珍贵的良知与勇气。 读者群体: 喜爱严肃历史小说、关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对家族史诗感兴趣的读者。 (总计约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景腾【摄影】


  1953年,出生于嘉义县大林镇。

  学历
  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现在改制为世新大学)印刷摄影科毕业

  经历
  曾任联合报系新闻摄影中心副主任
  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技术教师
  台北市摄影学会博学会士
  中国摄影学会博学会士
  2009、2016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审委员
  联合国开发计画署主办2011年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评审委员

  获奖
  中国文艺协会第二十五届文艺奖章艺术摄影奖
  第十三届、第十六届金鼎奖新闻摄影奖
  第十八届金鼎奖新闻专题报导奖
  第一届中国精神奖新闻摄影奖
  第二届两岸新闻摄影奖
  第二十三届、 第二十四届、 第二十六届、 第二十七届曾虚白新闻摄影奖
  1990年、1991年市政金桥奖优胜

欧银钏【诗】

  出生于澎湖县湖西乡。

  学历
  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现在改制为世新大学)三专图书资料科毕业、东海大学中文系毕业。

  经历
  曾任《皇冠》杂志编辑、联合报系民生报资深记者。
  1997年创办台湾第一个监狱写作班。
  
  现职
  少年天人菊写作班指导老师、星洲媒体集团驻台湾特派员。

  着作
  着有《不老的菜园》、《记忆的岛屿》、《记忆的海洋》、《城市传奇》(有西班牙文、法文译本)、《生命的瓶中信》等十多本书。
   
  编有
  《来自边缘的故事》等十多本素人作品集。
  1993年与音乐家史撷咏合作《城市传奇》音乐创作CD,并将所得捐助公益。
  2008年与空拍摄影家齐柏林合作《飞行澎湖──发现岛屿.发现心灵》影音光碟。
  2017年与新加坡多元艺术家陈瑞献合作《天人菊稿本》诗画笔记书,陈瑞献出资,送给监所、偏乡、海外学生。
  散文〈晒年糕〉、〈新竹故事包〉等作品入选《九歌年度散文选》。〈秋葵来敲门〉入选《2010饮食文选》、〈南风厨房〉入选《2013饮食文选》、〈黄蝶翠谷的养蜂人〉入选《2015饮食文选》。
  散文〈在时间的边界〉、〈思想起恆春〉、〈落在澎湖海面的心〉、〈藏在澎湖的梦〉等获选入《飞越文学地景》。多篇散文为国中、高中国文补充教材。

  获奖
  曾获「五四文学奖」之文学教育奖、最佳华文宝藏奖。
  1998年获《台湾文学年鑑》选为「十大文学特写人」之一。
 

图书目录

推荐序/对荷花的生命对焦 ⓪张誉腾
推荐序/百卉英茂荷独灵 ⓪丁跃生
推荐短语 ⓪冯佩韵、杨宗翰

干坤
太初
一生二
迎朝露
初生之绿
春梦
比翼
心镜
对话
晨曦
荷影共舞
一杯清风
豆蔻
花瓣卷轴
娇欲语
被爱照亮
呵护
爱慕
过雨荷花
荷风送香气
万千
欲语还羞
请忘记我的失言
大千

心碗
月光杯
梦见李白吟诗
所思在远道
朝思暮想
至爱
五百年前的夏天
思念
李白的诗页
依偎
思念的花期
绽放的理由
梦与花
大酒锦
谜样的光
等待花颜
追逐
练习喜悦
岁月静好
云端花影
梦的缩影
轻轻敲门
暗香
芊芊荷叶

探访
圆满
争艳 驻足 润 诚实的心
吻别
鼓翼等待
与光共舞
荷花梦见风
荷花的渡船 就是因为你
夏荷的第一个微笑
荷塘本色
靛蓝色的梦境
慈爱
夫唱妇随
自怜
盛夏转身
你是我的宇宙
岁月
听见微笑
记忆的果实
流连
秋之讴歌
憧憬
荷不上船
乐章
如幻似真
童年
荷处有心
荷花迷路

相思花床
晚霞
十一月的光
秋天的舞蹈
飘零
悄悄话
无悔
缠绵
奉献
思想起
荷花遗忘的事
谢谢你的亲吻
孕育
採收
蜕变
秋诗翩翩
秋诗裁缝
最美
发光的信
等待
闪电
如梦青春
冬之恋
幽梦
鱼戏枯荷间
秋风点灯
无穷
荷塘秋色
希望

秋天的女儿
秋水笔记
残荷静思
冰镜
香气追不回
不必相送
谁在雪地里
雪荷

老夫老妻
枯荷双鸭
春荷
卷舒
早春
春荷叶半开
道侣
春来了 薪传
莹莹珠露
悄悄的为你绽放
再生
绮丽
娉婷
并蒂莲
莲座观音

后记/我的摄影梦 ( 附录:我的拍荷经验 ) ⓪吴景腾
后记/为荷而写 ( 附录:人生为荷 ) ⓪欧银钏

图书序言



对荷花的生命对焦

张誉腾


  我在2010年1月就任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2017 年1月卸任,七年甘苦岁月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那儿紧邻南海学园的植物园,一年四季,荷花池总是吸引许多人。我在荷花池畔遇见吴景腾。他拿着照相机,守候着池塘。他那专注的神情,让我想到盛夏的绿池红荷。有一次,我还请他帮忙拍几张,让馆里推动荷花的计画参考。他立即答应,而且无酬帮忙。那时,我就注意到他拍的荷花有一股特别的诗意,引人入胜。
  
  在不同的季节里,荷花有各种姿态。或淡雅、娇美、或萧瑟、静寂。吴景腾不但把握住每个剎那,而且以镜头作画,拍出有如画作的荷塘风景。拍荷花有千百种方法;技巧可学,难的是拍摄者的心:如何对荷花的生命对焦?吴景腾花数十年拍荷花,他的作品展现荷塘生态的丰富画面。荷的纹理经过他的心思,构图或幽静或繁华,都有独特之美。春荷清雅,夏荷娇美,秋末残荷枯蓬,都在他的镜头下,诉说着生命故事。
  
  最特别的是他远至哈尔滨拍荷花。雪地里何来荷花?冰原里,白茫茫的一片,只有荷的枯枝。吴景腾拍出天地间的讯息:地底仍有希望,只要春天来到,荷会再生,生生不息。枯枝不代表死亡,只要有心,只要有春风,春暖时节,荷会再来。枯枝是指向天地的生存。
  
  吴景腾拍荷花,搭配欧银钏的诗句,让这本摄影集与荷花诗集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欧银钏的文字清丽,她的诗有着灵气,融合东方与西方的文学美感,描绘出荷的四季,叙述荷的哲思。尤其是她从古诗词中得到的灵感,更让她的荷花新诗,展现跨时空的对话。
  
  荷花的美丽光影瞬间即逝。荷为人生,人生为荷。吴景腾、欧银钏以摄影及诗文,化片刻为永恆。这是很难得的作品。翻读再三,荷风吹过,带着清香,就像这本书一样的美好。
     
  张誉腾(前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
     2018.03.31序于台北市新北投北斋


百卉英茂荷独灵

丁跃生


  荷花,又称莲。睡莲科莲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为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古代荷花又称为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还有溪客、静客、玉环、净友、六月春等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芙蕖,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
  
  1973年在浙江省余姚发掘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掘出距今7000年前的荷叶化石和5000年前的炭化莲子,充分说明了中国是荷花原产地之一。千百年来人们根据荷花的用途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品系。最原始的荷花是少瓣型的,这一点从中国古代莲里也可得到佐证,后由于品种自然演化以及人为的不断选育,使雄蕊发生瓣化而产生了半重瓣型,逐渐又发展演变为重瓣型。之后在雄蕊瓣化基础上,雌蕊也出现了瓣化现象,看上去就像台阁,称为重台,最后连花托都瓣化了,就有了千瓣莲。
  
  荷花最原始的颜色是单一的粉红色,后经反复选育发展有了红色、粉色、白色,现代荷花已育有绿色、黄色、复色等,比过去更加丰富。花蕾也从长桃形、桃形向圆桃形过渡。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这是《诗经》中的句子,不难看出古代人们对荷花的认识,到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在苏州灵岩山离宫中建「玩花池」种植荷花,至今有2500多年历史。荷花后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发展,至现代已形成以杭州、武汉、南京、济南为栽培中心,大陆各地星罗棋布的分佈着大大小小的荷花观赏园。
  
  荷花婀娜多姿,高雅脱俗,被赞为「翠盖佳人」、「花中君子」,将其作为纯洁、清净、吉祥、美好的象征,受到了众多诗人的热情讴歌。从《诗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花」;屈原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咏唱;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传世佳句;南宗《彦周诗话》中更是推崇为「世间花卉,无逾莲者,盖诸花皆借暄风暖日,独莲花得意于水月,其香清凉,虽莲叶无花时,亦自香也」。
  
  由乡党、摄影家姚强介绍,有幸与吴先生景腾相识。余种荷植莲三十余载,与吴先生同喜荷成为莲友。观吴先生的荷花摄影,让我联想起佛,荷在佛的世界里是崇高、圣洁的象征。莲是净土,佛们都伫立或端坐于莲台之上。荷花按其生长特性,春繁夏茂,秋实冬萎,其地下茎翌年仍生叶、开花、结实,如此循环,周而复始。佛教从荷花的年年凋谢,岁岁复荣的现象中领悟到人死灵在,不断轮回转生的信念。这一点从吴先生的摄影集编排上可窥见一斑了。
  
  荷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诗文、绘画、音乐、舞蹈、摄影等,或是在日用器皿、工艺品、建筑装饰、饮食文化中,处处可见。正如三国时诗人曹植在〈芙蓉赋〉中所言:「览百卉之英茂,无斯花之独灵」。
 
     丁跃生(中国花协荷花分会副会长)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兼职教授)
     (2010年台北花博会专供荷花项目首席技术顾问)
     2018.04.26序于于艺莲苑

推荐序

冯佩韵

  景腾大哥是一位痴情的爱荷人,四十多年的坚持,只要有荷花的地方就可见到他的身影。从他的摄影作品中感受到他对荷花的深爱,即使是在恶劣的天候下,他仍然不离不弃的守在荷边,为了捕捉它们最美的瞬间,即便是残荷,在他的镜头下依旧有着最优雅的姿态。
  
  他的作品里有意境、有味道、有诗意、有色彩,诉说着对荷的爱恋。
  
  第一次见到景腾大哥,听他说着每次外拍时所遇上的各种严寒气候与不可测的特殊状况,最后因耐心等待所拍到的精彩画面,实在不得不佩服他惊人的毅力与热忱。
  
  此次的作品集又邀请到作家欧银钏为每幅作品撰写优美的短诗,文图并茂,真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作品集啊!
     冯佩韵(画家)

杨宗翰

  九岁开始接触相机、读大学时便成为报社摄影记者、生涯多次荣获摄影奖项……,吴景腾在摄影界的显赫战绩,实在不需要我这样的文学人再加美言。论摄影专业,我远不及他的千分之一;但我坚定地相信自己懂得,吴景腾从台北住家附近的植物园出发,再到淮安、南京、北京、哈尔滨等地,那种一路追荷、一心为荷、一生寻荷的痴情与狂热。
  
  因为吾人对文学的爱,正是这般不需理由,不容争辩。原来我跟他是同道中人,同样会为发现一个新颖意象或雪中残荷,激动到浑身颤抖,不能自已。在吴景腾的深情捕捉下,荷花的喜怒哀乐、春夏秋冬、由幼至长,尽在这部《人生为荷》中显影。书中又有作家欧银钏特地为每幅摄影所作之短诗,在在令人期待「诗」与「影」究竟会如何碰撞?
     
杨宗翰(文学批评家,现任教于淡江大学中文系)
 
后记

我的摄影梦

吴景腾


  竹篱笆旁的释迦树上传来绿绣眼的叫声,厨房飘来妈妈的炒菜香,阳光从窗外照在榻榻米上,一双眼睛盯着墙上挂着的理光牌(Ricoh)相机,蹑手蹑脚的拿个小板凳,垫脚把相机偷偷的取下来,好奇地打开相机,对着妹妹,转着对焦环、看着观景窗内的两个影像合成一个影像,挺神奇的,还偷按下快门。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相机。那时我9岁。
  
  上了初中住在学校宿舍里,週末,神父会放映他在国外所拍的幻灯片,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理化课老师也简单介绍摄影术成像原理,这些因素埋下我对摄影的兴趣,所以决定开始存零用钱买相机。
  
  到了初三,买了一台OLYMPUS-PEN半格相机(一卷胶卷可照72张),和多位同学合买胶卷分着拍。到了高中,这台全自动的相机已经无法满足我对摄影的需求,所以又开始把所有的零用钱存下来,买了一台Yashica-JP二手单眼相机。周末,我会把所拍的照片拿到镇上照相馆沖洗,同时也请教老板摄影及洗照片的技巧,彼时,那位老板看了我拍的照片,颇为赞许,鼓励我加入摄影学会,参加摄影比赛。于是,1968年,我第一次参加云林县摄影学会举办的摄影大赛,获得铜牌奖,奖品是一台烤面包机。 
  
  高中毕业后,我报考台湾唯一有摄影学科的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印刷摄影科,我选择夜间部,晚上念书学习摄影,白天可以到处摄影,也积极寻找摄影大师郎静山、孔嘉、萧长盛……等,登门拜访,向他们请益。同时也参加郎老主持的中国摄影学会及台北市摄影学会,与影友互相交流摄影技巧,并在两年内通过这两个摄影学会的博学会士考试。
  
  在这期间我积极参加各种摄影比赛,获得不少奖品及奖金。在世新学习摄影课程期间,我常拿着新拍的照片请教授课的陈宏老师,他总是细心回答,我则追问再三,占去他本该休息的下课时间。二年级一开学,陈宏老师把我推荐到一家週刊杂志社当摄影。一年半后,台湾日报社找我去当摄影记者,当时台湾还在戒严时期,要进入新闻机构是不容易的,而且还是在籍大学生就能当上正式记者,我算是第一位。
  
  学习摄影期间,黑白摄影、纪实摄影、运动摄影、风景摄影、生态摄影、人像摄影等各类题材我都尝试拍摄。我想如果东拍一张、西拍一张,无法显现自己拍摄风格,于是选择离家最近的台北植物园荷花池,尝试拍荷花,初期先拍50张不同姿态的荷花,再增加到100张、200张,希望经由构图、光线、呈现不一样的主题。
  
  我开始拍摄荷花时,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早上六点到植物园观察拍摄荷花,到八点半就去杂志社上班。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荷花的生长过程像人生一样,从出生、幼年、青年、壮年到老年,也有喜、怒、哀、乐。荷花冬天枯萎,春天又复甦。我的心深受启发。
  
  这样拍摄持续两年,1983年先后在台湾台中、台北、高雄,举办「荷花摄影巡回展」,摄影大师郎静山特别前往台中为我剪綵开幕。郎老鼓励我,他说:你的荷花拍得很有生命力,要继续拍下去。1987年,进入当时台湾最大报业集团联合报,专注于新闻摄影,也获得不少新闻摄影奖。

  在这期间,有空也会去拍荷花,可惜当时拍摄的是彩色负片,这些底片经过一段时间,开始褪色,直到数码相机比较成熟后,加上自己从报社退休,更积极追寻荷花,拍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照片缺少在寒冬中荷韵的画面。2016年请大陆淮安日报社摄影部主任程钢,帮我关注淮安的天气,如果下大雪即通知我。

  2017年大年初四,程主任告诉我淮安正在下雪,我隔天立刻搭机赶往南京,转搭车到淮安,和程主任会合再赶往金湖县荷花荡,到那里已经半夜12点了,隔天早晨5点半起床,黑蒙蒙的荷花荡没下雪,气温大约是零下3度左右,气象预报7点太阳才会升起。我们开车在一望无际的万亩荷花荡里寻找拍摄的景点,东方的天空色彩慢慢变化,7点钟太阳从远处的树梢升起,昇起一颗火红的太阳,为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带来了温暖与热情,美极了!
  
  此行,雪地残荷还是没拍到,回到台湾从网上查到哈尔滨有位旅游达人冰城馨子赵天华女士,她拍过哈尔滨伏尔加庄园的雪地残荷,我打电话请她帮忙关注哈尔滨的荷花及雪况。2017年7月底她拍了伏尔加庄园的荷花给我,表示今年冬天一定很不错,到了11月底哈尔滨开始下雪,雪况还不小,她特别请伏尔加庄园里的国际摄影俱乐部主任王珏拍了荷花池的雪况,传给我,并且说:气象预报12月9日还有可能下雪,于是我开始准备,帮自己及相机买防寒衣。

  8日搭机前往哈尔滨,当夜开始飘雪,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下雪的滋味,心里非常兴奋,整夜辗转难眠,期待明天荷花池的景象。清晨天微微亮,带着相机脚架到荷花池畔,雪停了,气温零下20摄氏度,看到白雪停留在莲蓬上,感触万千,荷的生命力实在太强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干坤。荷因繁茂而美,也因衰败而美。残荷在寒风中铁铮铮的伫立着,枯萎并不意味着死亡,逝去的艳丽,必将生出奇葩。
  
  从台湾各地到大陆淮安金湖、南京、北京,哈尔滨……等地,越拍越有感觉。许多朋友看了我的荷花作品,都鼓励我再度拿出来让大家欣赏分享,因此我整理出一百多幅作品以「人生为荷.荷为人生」为主题,并请好友名作家欧银钏女士配上诗作,一起阐述生命的轮回,和四季永恆不死的奇蹟,也是我追寻荷花的一点纪录。

后记

为荷而写

欧银钏


  每次和吴景腾见面,他都带花来。带着荷花的学长,骑着摩托车,从台北城的另一端来到象山附近的咖啡馆,一朵朵,一叶叶的说着故事。
  
  吴景腾是我的学长。不过,这是三十多年之后,为了写文章才知道的。
  
  认识他三十多年,都见他带着照相机,在各种新闻现场奔忙。即使是在办公室见到他,也在他的匆忙之间,感觉到新闻的分秒必争。
  
  三十多年,我不知道他有许多时间是在荷花池边。
  
  直到数年前,有一天他说要和我喝咖啡,让我帮他看看一些文字。
  
  那是我们第一次坐下来喝咖啡。
  
  在山边的咖啡馆。他打开电脑,荷花开了。一朵朵绽放在他的电脑里。一时之间,他的电脑幻化成荷花池,晨曦、露珠、微风拂面。
  
  那时,他计画着一项摄影展。他自己为荷塘所拍的一些照片命名。他征询我的看法。我告诉他,只看出一个错字。其他都很好。
  
  数不清的荷花、荷叶、蜻蜓、红冠水鸡以及露珠、雨水、阳光……,全在他的电脑里。
  
  我为之着迷,追问着那些照片的故事。
  
  他一一细说。结果,本来是约着两小时的咖啡时间,因为他的荷花,忘了时光,从午后到黄昏,我一直听他说荷花,看着他拍的荷花。
  
  不是因为量多而让我难忘。而是他拍的荷花,有着独特的风格。每朵荷花、每片荷叶、每个荷塘景致似乎都带着一首诗,印在我的脑海里。
  
  之后,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到山边来,带着荷花。
  
  有时候,他会透过手机即时网路,让我看看他刚拍的荷塘风景。
  
  我才知道他出生于嘉义。我才知道他跑遍各地拍荷花。
  
  「不过,有个地方的荷花你没拍到。那是我出生的澎湖,在我家附近有个荷塘……。」有一次我对他说起。他说,等他去哈尔滨拍了雪荷之后,找时间去看我家的荷花。
  
  雪地荷花。他曾在江苏拍过。但是,老觉得不够冷。于是,追荷追到哈尔滨。
  
  从没看过这么特别的荷花。或许是他一生都在追新闻,看遍世事人情,看透时光。因此,他拍的荷花有一种特殊的寂静,有着独到的体悟,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爱恨悲愁,尽在他的观景窗里。
  
  于是,有个晚上,吴景腾拍的荷花来敲门,要我写下来。
  
  不是做梦。我就打开我的电脑敲打起来。
  
  读中文系的我,古典诗词全为他的荷花而来。写新诗、散文多年,那些词句也来到书桌前,等着看吴景腾的荷花。
  
  「荷花四季,春、夏、秋、冬,好像人的一生。荷为人生,人生为荷。」吴景腾的眼睛炯炯有神,说着他的摄影心情,描述春荷、夏荷、枯荷、雪荷之美。
  
  「不蔓不枝,中通外直」,这是北宋周敦颐的名句。那一剎那,我忽然明白,认识三十多年的吴景腾是一朵荷花,为荷而生。
  于是,我为他的荷花动笔,为荷而写。
  
  住进荷年荷月荷日里,忘了时间。
 

图书试读

〈干坤〉

雪地里
我留下线索
所有一切都被收藏
只留下孤独
不在场的证明
证明不在场
不安在雪地里生长
漫长的黑夜在地底
只有你奔来
为我打开
日光的天线

〈花瓣卷轴〉

挺立水中
一柱擎天
绿叶浓荫
粉红花苞
一缕幽香藏着长信
层层卷起
层层包裹
花瓣卷轴最深处
写着

有心才能开启

〈五百年前的夏天〉

我的每层花瓣
带着一首诗
只有你看得到
只有你读得懂
那是我们这一生的密码
约好相遇时的手势
返回自己

〈荷花的渡船〉

听你说
我们围绕着
听你说
从春天到夏日的旅行
秋天传来的讯息
在雨水中敲打密码
时光的边缘
有人唿喊荷花的渡船
请再说一个故事

〈荷花迷路〉

莲蓬掩映
冷风催促
大家都准备离开
秋天最后的一朵荷花
等你
时间迷路了
我的心还在春夏之间
你会来
一定会来

〈莲座观音〉

黑暗席卷而来
为何如此绝望
所有的门都关上了
花瓣里忽有光
花开见佛
拈花微笑
风中有人诵读
出淤泥而不染
正是宋朝周敦颐名句
人生出考题
那一年的夏天
观音菩萨
告诉我答案
人生为荷
荷为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一些忐忑的。我担心它会过于沉重,充斥着对人生苦难的控诉,或者过于虚无,让人找不到落脚点。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轻松与温情,打动了我。它没有回避人生中的挫折与不如意,但它更多的是在探讨,我们如何带着伤痛继续前行,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到力量。我尤其对其中一个章节印象深刻,讲述的是一位老人在庭院中,日复一日地照料着一株干枯的盆栽,即使旁人都劝他放弃。最终,那盆栽竟然奇迹般地焕发生机。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看到了希望在最绝望的时刻依然存在的可能性。它并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这个故事,传递出一种温暖而坚韧的情感。我强烈地感受到,这本书并非是要给我们描绘一幅完美的人生蓝图,而是教我们在不完美的人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勇气。那种不放弃的姿态,那种对生命的热爱,让我心生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禅意,淡雅的色彩,一抹淡淡的荷叶,似乎还带着雨后的清露,让人在翻开书页之前,就已被其宁静的气息所包裹。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内心深处、引导人思考人生意义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在初次接触时,便散发出了这样的魅力。它的名字“人生为荷”,虽然简洁,却蕴含着丰富的意象。荷花,自古以来就是高洁、清雅的象征,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人生是否也应如此,即使身处凡尘俗世,也要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尚?这本书是否会探讨我们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寻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荷”之精神?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该如何审视自我,辨明方向,不被外界的喧嚣所扰,不被世俗的眼光所束缚,而是能够如同那出水芙蓉一般,自在地绽放,坦然地生活。那些关于生命、关于成长、关于智慧的篇章,是否已经悄然铺陈在字里行间,等待着我去一一品味?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我内心的一面镜子,照出了我曾经迷茫的时刻,也映照出我渴望改变的愿望。我一直觉得,我们的人生,其实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每一个选择,都在塑造着我们未来的模样。而这本书,似乎正是提供了一套审视这些选择的视角。它没有告诉你“应该”如何选择,而是让你去理解,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隐藏的动机。我特别喜欢其中探讨“放下”的篇章,那些对于执念的剖析,对于过去的释怀,写得如此通透,却又不失温情。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并非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们放不下。这本书是否就是为那些被过去的包袱所累,被未来的焦虑所困的人们,提供的一剂良方?它是否在教导我们,如何才能卸下不必要的负担,轻装上阵,重新出发?我期待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与自己和解,从而拥有更洒脱的人生。

评分

初读之下,我便被作者的文字功力所折服,行文如流水,却又句句扎实,字字珠玑。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哲理,而是用一种近乎喃喃自语的方式,缓缓道来,却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总觉得,真正的好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不给你灌输,而是启发你思考。这本书似乎就是这样。它没有明确指出人生的“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看似平凡的片段,引导你去发现自己内心的声音。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描写,关于清晨露珠的晶莹剔透,以及它如何在阳光下慢慢蒸发,融入天地。这段描写,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短暂与易逝,也看到了生命中那些微小而美好的瞬间。它让我反思,我们是否总是匆匆忙忙,错过了身边那些本应被珍视的点滴?这本书是否在提醒我们,要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本身的温度,去体会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诗意?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日常的观察,升华为对人生哲理的洞察,又是如何引领读者,在平凡中发现不凡的。

评分

我很难用简单的几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因为它太过丰富,太过细腻,像是融入了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时候,我觉得它像是一位沉默的倾听者,静静地听我诉说内心的烦恼,然后用一种温柔的方式,给予我回应。书中关于“成长”的论述,尤其让我产生共鸣。它没有将成长描绘成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看作是一个循序渐进、充满挣扎的过程。它告诉我们,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尝试,不敢面对。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陪伴”的理解,那种在漫长人生中,能够有一个灵魂伴侣,相互扶持,一同前行的意义。这本书是否在提醒我们,人生最宝贵的,或许并非是那些轰轰烈烈的成就,而是那些平凡日子里的相依相偎?它是否在教导我们,如何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找到那份真挚的连接,并从中汲取力量?我深深地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在迷茫时的指引,在我失落时的慰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