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对荷花的生命对焦
张誉腾 我在2010年1月就任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2017 年1月卸任,七年甘苦岁月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那儿紧邻南海学园的植物园,一年四季,荷花池总是吸引许多人。我在荷花池畔遇见吴景腾。他拿着照相机,守候着池塘。他那专注的神情,让我想到盛夏的绿池红荷。有一次,我还请他帮忙拍几张,让馆里推动荷花的计画参考。他立即答应,而且无酬帮忙。那时,我就注意到他拍的荷花有一股特别的诗意,引人入胜。
在不同的季节里,荷花有各种姿态。或淡雅、娇美、或萧瑟、静寂。吴景腾不但把握住每个剎那,而且以镜头作画,拍出有如画作的荷塘风景。拍荷花有千百种方法;技巧可学,难的是拍摄者的心:如何对荷花的生命对焦?吴景腾花数十年拍荷花,他的作品展现荷塘生态的丰富画面。荷的纹理经过他的心思,构图或幽静或繁华,都有独特之美。春荷清雅,夏荷娇美,秋末残荷枯蓬,都在他的镜头下,诉说着生命故事。
最特别的是他远至哈尔滨拍荷花。雪地里何来荷花?冰原里,白茫茫的一片,只有荷的枯枝。吴景腾拍出天地间的讯息:地底仍有希望,只要春天来到,荷会再生,生生不息。枯枝不代表死亡,只要有心,只要有春风,春暖时节,荷会再来。枯枝是指向天地的生存。
吴景腾拍荷花,搭配欧银钏的诗句,让这本摄影集与荷花诗集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欧银钏的文字清丽,她的诗有着灵气,融合东方与西方的文学美感,描绘出荷的四季,叙述荷的哲思。尤其是她从古诗词中得到的灵感,更让她的荷花新诗,展现跨时空的对话。
荷花的美丽光影瞬间即逝。荷为人生,人生为荷。吴景腾、欧银钏以摄影及诗文,化片刻为永恆。这是很难得的作品。翻读再三,荷风吹过,带着清香,就像这本书一样的美好。
张誉腾(前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
2018.03.31序于台北市新北投北斋
序
百卉英茂荷独灵
丁跃生 荷花,又称莲。睡莲科莲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为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古代荷花又称为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还有溪客、静客、玉环、净友、六月春等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芙蕖,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
1973年在浙江省余姚发掘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掘出距今7000年前的荷叶化石和5000年前的炭化莲子,充分说明了中国是荷花原产地之一。千百年来人们根据荷花的用途分为藕莲、子莲和花莲三大品系。最原始的荷花是少瓣型的,这一点从中国古代莲里也可得到佐证,后由于品种自然演化以及人为的不断选育,使雄蕊发生瓣化而产生了半重瓣型,逐渐又发展演变为重瓣型。之后在雄蕊瓣化基础上,雌蕊也出现了瓣化现象,看上去就像台阁,称为重台,最后连花托都瓣化了,就有了千瓣莲。
荷花最原始的颜色是单一的粉红色,后经反复选育发展有了红色、粉色、白色,现代荷花已育有绿色、黄色、复色等,比过去更加丰富。花蕾也从长桃形、桃形向圆桃形过渡。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这是《诗经》中的句子,不难看出古代人们对荷花的认识,到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在苏州灵岩山离宫中建「玩花池」种植荷花,至今有2500多年历史。荷花后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发展,至现代已形成以杭州、武汉、南京、济南为栽培中心,大陆各地星罗棋布的分佈着大大小小的荷花观赏园。
荷花婀娜多姿,高雅脱俗,被赞为「翠盖佳人」、「花中君子」,将其作为纯洁、清净、吉祥、美好的象征,受到了众多诗人的热情讴歌。从《诗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花」;屈原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咏唱;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传世佳句;南宗《彦周诗话》中更是推崇为「世间花卉,无逾莲者,盖诸花皆借暄风暖日,独莲花得意于水月,其香清凉,虽莲叶无花时,亦自香也」。
由乡党、摄影家姚强介绍,有幸与吴先生景腾相识。余种荷植莲三十余载,与吴先生同喜荷成为莲友。观吴先生的荷花摄影,让我联想起佛,荷在佛的世界里是崇高、圣洁的象征。莲是净土,佛们都伫立或端坐于莲台之上。荷花按其生长特性,春繁夏茂,秋实冬萎,其地下茎翌年仍生叶、开花、结实,如此循环,周而复始。佛教从荷花的年年凋谢,岁岁复荣的现象中领悟到人死灵在,不断轮回转生的信念。这一点从吴先生的摄影集编排上可窥见一斑了。
荷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诗文、绘画、音乐、舞蹈、摄影等,或是在日用器皿、工艺品、建筑装饰、饮食文化中,处处可见。正如三国时诗人曹植在〈芙蓉赋〉中所言:「览百卉之英茂,无斯花之独灵」。
丁跃生(中国花协荷花分会副会长)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兼职教授)
(2010年台北花博会专供荷花项目首席技术顾问)
2018.04.26序于于艺莲苑
推荐序
冯佩韵 景腾大哥是一位痴情的爱荷人,四十多年的坚持,只要有荷花的地方就可见到他的身影。从他的摄影作品中感受到他对荷花的深爱,即使是在恶劣的天候下,他仍然不离不弃的守在荷边,为了捕捉它们最美的瞬间,即便是残荷,在他的镜头下依旧有着最优雅的姿态。
他的作品里有意境、有味道、有诗意、有色彩,诉说着对荷的爱恋。
第一次见到景腾大哥,听他说着每次外拍时所遇上的各种严寒气候与不可测的特殊状况,最后因耐心等待所拍到的精彩画面,实在不得不佩服他惊人的毅力与热忱。
此次的作品集又邀请到作家欧银钏为每幅作品撰写优美的短诗,文图并茂,真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作品集啊!
冯佩韵(画家)
杨宗翰 九岁开始接触相机、读大学时便成为报社摄影记者、生涯多次荣获摄影奖项……,吴景腾在摄影界的显赫战绩,实在不需要我这样的文学人再加美言。论摄影专业,我远不及他的千分之一;但我坚定地相信自己懂得,吴景腾从台北住家附近的植物园出发,再到淮安、南京、北京、哈尔滨等地,那种一路追荷、一心为荷、一生寻荷的痴情与狂热。
因为吾人对文学的爱,正是这般不需理由,不容争辩。原来我跟他是同道中人,同样会为发现一个新颖意象或雪中残荷,激动到浑身颤抖,不能自已。在吴景腾的深情捕捉下,荷花的喜怒哀乐、春夏秋冬、由幼至长,尽在这部《人生为荷》中显影。书中又有作家欧银钏特地为每幅摄影所作之短诗,在在令人期待「诗」与「影」究竟会如何碰撞?
杨宗翰(文学批评家,现任教于淡江大学中文系)
后记
我的摄影梦
吴景腾 竹篱笆旁的释迦树上传来绿绣眼的叫声,厨房飘来妈妈的炒菜香,阳光从窗外照在榻榻米上,一双眼睛盯着墙上挂着的理光牌(Ricoh)相机,蹑手蹑脚的拿个小板凳,垫脚把相机偷偷的取下来,好奇地打开相机,对着妹妹,转着对焦环、看着观景窗内的两个影像合成一个影像,挺神奇的,还偷按下快门。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相机。那时我9岁。
上了初中住在学校宿舍里,週末,神父会放映他在国外所拍的幻灯片,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理化课老师也简单介绍摄影术成像原理,这些因素埋下我对摄影的兴趣,所以决定开始存零用钱买相机。
到了初三,买了一台OLYMPUS-PEN半格相机(一卷胶卷可照72张),和多位同学合买胶卷分着拍。到了高中,这台全自动的相机已经无法满足我对摄影的需求,所以又开始把所有的零用钱存下来,买了一台Yashica-JP二手单眼相机。周末,我会把所拍的照片拿到镇上照相馆沖洗,同时也请教老板摄影及洗照片的技巧,彼时,那位老板看了我拍的照片,颇为赞许,鼓励我加入摄影学会,参加摄影比赛。于是,1968年,我第一次参加云林县摄影学会举办的摄影大赛,获得铜牌奖,奖品是一台烤面包机。
高中毕业后,我报考台湾唯一有摄影学科的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印刷摄影科,我选择夜间部,晚上念书学习摄影,白天可以到处摄影,也积极寻找摄影大师郎静山、孔嘉、萧长盛……等,登门拜访,向他们请益。同时也参加郎老主持的中国摄影学会及台北市摄影学会,与影友互相交流摄影技巧,并在两年内通过这两个摄影学会的博学会士考试。
在这期间我积极参加各种摄影比赛,获得不少奖品及奖金。在世新学习摄影课程期间,我常拿着新拍的照片请教授课的陈宏老师,他总是细心回答,我则追问再三,占去他本该休息的下课时间。二年级一开学,陈宏老师把我推荐到一家週刊杂志社当摄影。一年半后,台湾日报社找我去当摄影记者,当时台湾还在戒严时期,要进入新闻机构是不容易的,而且还是在籍大学生就能当上正式记者,我算是第一位。
学习摄影期间,黑白摄影、纪实摄影、运动摄影、风景摄影、生态摄影、人像摄影等各类题材我都尝试拍摄。我想如果东拍一张、西拍一张,无法显现自己拍摄风格,于是选择离家最近的台北植物园荷花池,尝试拍荷花,初期先拍50张不同姿态的荷花,再增加到100张、200张,希望经由构图、光线、呈现不一样的主题。
我开始拍摄荷花时,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早上六点到植物园观察拍摄荷花,到八点半就去杂志社上班。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荷花的生长过程像人生一样,从出生、幼年、青年、壮年到老年,也有喜、怒、哀、乐。荷花冬天枯萎,春天又复甦。我的心深受启发。
这样拍摄持续两年,1983年先后在台湾台中、台北、高雄,举办「荷花摄影巡回展」,摄影大师郎静山特别前往台中为我剪綵开幕。郎老鼓励我,他说:你的荷花拍得很有生命力,要继续拍下去。1987年,进入当时台湾最大报业集团联合报,专注于新闻摄影,也获得不少新闻摄影奖。
在这期间,有空也会去拍荷花,可惜当时拍摄的是彩色负片,这些底片经过一段时间,开始褪色,直到数码相机比较成熟后,加上自己从报社退休,更积极追寻荷花,拍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照片缺少在寒冬中荷韵的画面。2016年请大陆淮安日报社摄影部主任程钢,帮我关注淮安的天气,如果下大雪即通知我。
2017年大年初四,程主任告诉我淮安正在下雪,我隔天立刻搭机赶往南京,转搭车到淮安,和程主任会合再赶往金湖县荷花荡,到那里已经半夜12点了,隔天早晨5点半起床,黑蒙蒙的荷花荡没下雪,气温大约是零下3度左右,气象预报7点太阳才会升起。我们开车在一望无际的万亩荷花荡里寻找拍摄的景点,东方的天空色彩慢慢变化,7点钟太阳从远处的树梢升起,昇起一颗火红的太阳,为一大片枯萎的残荷,带来了温暖与热情,美极了!
此行,雪地残荷还是没拍到,回到台湾从网上查到哈尔滨有位旅游达人冰城馨子赵天华女士,她拍过哈尔滨伏尔加庄园的雪地残荷,我打电话请她帮忙关注哈尔滨的荷花及雪况。2017年7月底她拍了伏尔加庄园的荷花给我,表示今年冬天一定很不错,到了11月底哈尔滨开始下雪,雪况还不小,她特别请伏尔加庄园里的国际摄影俱乐部主任王珏拍了荷花池的雪况,传给我,并且说:气象预报12月9日还有可能下雪,于是我开始准备,帮自己及相机买防寒衣。
8日搭机前往哈尔滨,当夜开始飘雪,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下雪的滋味,心里非常兴奋,整夜辗转难眠,期待明天荷花池的景象。清晨天微微亮,带着相机脚架到荷花池畔,雪停了,气温零下20摄氏度,看到白雪停留在莲蓬上,感触万千,荷的生命力实在太强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干坤。荷因繁茂而美,也因衰败而美。残荷在寒风中铁铮铮的伫立着,枯萎并不意味着死亡,逝去的艳丽,必将生出奇葩。
从台湾各地到大陆淮安金湖、南京、北京,哈尔滨……等地,越拍越有感觉。许多朋友看了我的荷花作品,都鼓励我再度拿出来让大家欣赏分享,因此我整理出一百多幅作品以「人生为荷.荷为人生」为主题,并请好友名作家欧银钏女士配上诗作,一起阐述生命的轮回,和四季永恆不死的奇蹟,也是我追寻荷花的一点纪录。
后记
为荷而写
欧银钏 每次和吴景腾见面,他都带花来。带着荷花的学长,骑着摩托车,从台北城的另一端来到象山附近的咖啡馆,一朵朵,一叶叶的说着故事。
吴景腾是我的学长。不过,这是三十多年之后,为了写文章才知道的。
认识他三十多年,都见他带着照相机,在各种新闻现场奔忙。即使是在办公室见到他,也在他的匆忙之间,感觉到新闻的分秒必争。
三十多年,我不知道他有许多时间是在荷花池边。
直到数年前,有一天他说要和我喝咖啡,让我帮他看看一些文字。
那是我们第一次坐下来喝咖啡。
在山边的咖啡馆。他打开电脑,荷花开了。一朵朵绽放在他的电脑里。一时之间,他的电脑幻化成荷花池,晨曦、露珠、微风拂面。
那时,他计画着一项摄影展。他自己为荷塘所拍的一些照片命名。他征询我的看法。我告诉他,只看出一个错字。其他都很好。
数不清的荷花、荷叶、蜻蜓、红冠水鸡以及露珠、雨水、阳光……,全在他的电脑里。
我为之着迷,追问着那些照片的故事。
他一一细说。结果,本来是约着两小时的咖啡时间,因为他的荷花,忘了时光,从午后到黄昏,我一直听他说荷花,看着他拍的荷花。
不是因为量多而让我难忘。而是他拍的荷花,有着独特的风格。每朵荷花、每片荷叶、每个荷塘景致似乎都带着一首诗,印在我的脑海里。
之后,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到山边来,带着荷花。
有时候,他会透过手机即时网路,让我看看他刚拍的荷塘风景。
我才知道他出生于嘉义。我才知道他跑遍各地拍荷花。
「不过,有个地方的荷花你没拍到。那是我出生的澎湖,在我家附近有个荷塘……。」有一次我对他说起。他说,等他去哈尔滨拍了雪荷之后,找时间去看我家的荷花。
雪地荷花。他曾在江苏拍过。但是,老觉得不够冷。于是,追荷追到哈尔滨。
从没看过这么特别的荷花。或许是他一生都在追新闻,看遍世事人情,看透时光。因此,他拍的荷花有一种特殊的寂静,有着独到的体悟,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爱恨悲愁,尽在他的观景窗里。
于是,有个晚上,吴景腾拍的荷花来敲门,要我写下来。
不是做梦。我就打开我的电脑敲打起来。
读中文系的我,古典诗词全为他的荷花而来。写新诗、散文多年,那些词句也来到书桌前,等着看吴景腾的荷花。
「荷花四季,春、夏、秋、冬,好像人的一生。荷为人生,人生为荷。」吴景腾的眼睛炯炯有神,说着他的摄影心情,描述春荷、夏荷、枯荷、雪荷之美。
「不蔓不枝,中通外直」,这是北宋周敦颐的名句。那一剎那,我忽然明白,认识三十多年的吴景腾是一朵荷花,为荷而生。
于是,我为他的荷花动笔,为荷而写。
住进荷年荷月荷日里,忘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