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

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Jeremy A. Greene
圖書標籤:
  • 醫藥
  • 醫療
  • 藥品
  • 學名藥
  • 仿製藥
  • 醫療糾紛
  • 公共衛生
  • 藥物價格
  • 醫療體製
  • 健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療效重要,還是成本優先,
還是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收入繁體中文版 作者序
  郭文華(陽明科技與社會所 副教授)專文推薦

  醫藥支齣不斷攀升是當今社會麵臨的危機,專利過期之後的「學名藥」,能否減緩財政負擔呢?

  本身也是醫師的葛林,從曆史觀點齣發,談及原廠藥與學名藥之間的爭議、醫藥專業的利益衝突、藥廠間的利害關係、專利的攻防戰,最後論及全球的藥品市場。在詳細的資料爬梳當中,呈現學名藥對當代醫療照護的意義。學名藥除瞭節省醫療成本,也讓我們正視「選擇的政治」背後的風險和報酬。

  雖然學名藥與原廠藥具備相同的活性成分,但是兩者之間存在著「相同,卻又不相等」的差異,這樣的差異往往引爆爭議。從病患權益的角度切入,學名藥和原廠藥之間的相似性是如何建立?攝入人體之後,同樣的成分會有相同的吸收率嗎?科學(例如:藥物動力學)在其中如何扮演監管角色?療效重要,還是成本優先,還是情況比這個更復雜?

  從醫藥分工來看,醫師、藥師和健康照護係統各方角逐決策權,「誰」有資格決定何時該用學名藥。從公衛角度切入,學名藥提醒我們另一種符閤經濟、節製成本的用藥模式,以達到群體受惠的目的。從選擇自由的考量觀察,學名藥活絡瞭照護係統,創造繞過原廠藥把持的替代方案,提供用藥組閤的另一種可能。

  從消費者運動的觀點,病患如何學習藥物知識,從被動者變成主動的消費者,也間接挑戰醫師權威。從産業麵分析,我們不該貶抑學名藥廠,一個國傢如果能夠擁有優良的學名藥廠就能確保該國人民的健康福祉,甚至學名藥廠變身為跨國巨人,成為齣口主力。

  這不是一本起底藥廠黑幕的書,葛林透過層層曆史進展,揭示醫療治理的深刻意涵。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創新VS.模仿,小公司VS.跨國企業,以及公共衛生VS.私營市場這些對立觀點。最後,我們會發現,學名藥是少數「便宜有好物」的例子。

得奬與推薦記錄

  學名藥本身是個問題,還是解答?顯然兩者都是。為瞭完整理解過去半世紀圍繞著學名藥的爭議與它的前景,我們必須同時接受賽費麵對的問題(為瞭虛假的相等性,抹去瞭藥物之間的重要差異)與董教授遭遇的狀況(為瞭市場,替等效藥物營造齣區彆)。多數的學名藥故事隻採信其中一方的論述。然而,我們知道雙方都充斥巨大的政治經濟利益,如果想超越意識形態來解讀原廠與學名藥之間的矛盾,我們還是必須願意和雙方的論點打交道。──傑瑞米・葛林(本書作者)

  現代製藥的創新性某種程度上仰賴專利,而專利又需要龐大經費與人力纔能轉化成可賺錢的商品。但本書不附會製藥産業的邪惡,也不過譽學名藥破解法規的機巧。作者迴到藥物史的原點,指齣學名現象之於醫藥體係的意義。──郭文華(陽明科技與社會所 副教授)

  一部精采萬分、備受推薦,關於學名藥市場如何誕生的曆史。──《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我們應該敬賀葛林,他為這個主題帶來生命──他將軼事、學識和優雅散文融閤為一。──《柳葉刀》(Lancet)

  推薦給對戰後美國公共衛生感興趣的讀者,以及對當代藥物政治有興趣的讀者。──《醫學史公報》(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有益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藥品市場如何抵達目前的位置,以及如何將我們從過去得到的教訓應用於當下麵臨的挑戰。──《衛生事務》(Health Affairs)


 
新書簡介: 《科技浪潮下的倫理邊界:數位時代的隱私、監控與個體自主權》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例如:陳思維]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稱,例如:啟明文叢社] 書籍分類: 社會學、科技哲學、倫理學、法學 --- 內容提要: 在當代社會,科技的進展以驚人的速度重塑著我們的生活、交往方式乃至權力結構。從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到無所不在的監控攝像頭,從大數據分析到人工智慧決策係統,每一次技術迭代都伴隨著深刻的社會、倫理和法律挑戰。本書《科技浪潮下的倫理邊界:數位時代的隱私、監控與個體自主權》深入剖析瞭這些複雜的糾葛,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用以理解和審視我們正在步入的「超連接」社會的潛在風險與機遇。 本書並非單純的技術手冊,而是一次對現代技術文明的倫理叩問。作者集閤瞭哲學思辨、社會學觀察和法律分析的視角,聚焦於三個核心議題:數據隱私的消解與重構、國傢與商業實體的全景式監控能力,以及個體在算法驅動世界中的自主決劃權的侵蝕。 --- 第一部:數據的幽靈與隱私的終結 在數位經濟的邏輯下,數據被視為新的石油,其採集、分析和貨幣化已成為全球商業運營的核心驅動力。然而,這種數據化生存的模式,對傳統的隱私概念構成瞭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一章:從「告知同意」到「默示接受」的轉變 本章探討瞭現代服務條款和隱私政策的設計如何巧妙地將責任轉嫁給用戶。我們如何從主動選擇「告知同意」的模式,滑嚮對服務依賴性產生的「默示接受」睏境?作者引用瞭多個案例,分析瞭社交媒體平颱、金融科技公司和健康應用程序在收集用戶敏感信息時所採用的「隱形閤約」策略。探討瞭在「免費」服務背後的真實代價——即個人數據的主權喪失。 第二章:去匿名化的臨界點與數據的永恆性 隨著機器學習技術的成熟,曾經被認為安全的「去識別化」數據正不斷麵臨重新識別的風險。本書檢視瞭數據科學界關於「去匿名化」的研究進展,並提齣瞭一個尖銳的問題:在一個數據庫可以無限期保存信息的時代,我們是否有「被遺忘的權利」?作者深入比較瞭歐洲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與其他司法管轄區在保障「被遺忘權」方麵的差異與不足,並討論瞭區塊鏈技術在數據主權重建中的潛在作用與局限。 第三章:生物識別技術的倫理睏境 人臉識別、虹膜掃描和步態分析等生物識別技術的廣泛應用,標誌著個體身份確認進入瞭一個新的、更難以逃避的階段。本章詳細分析瞭這些技術在公共安全與個人自由之間的拉鋸戰。當我們的生理特徵成為可被追蹤和記錄的「數位指紋」時,我們如何保障公民在公共空間中的匿名性與行動自由?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執法部門在部署這些技術時所引發的偏見問題及對少數族裔的潛在歧視風險。 --- 第二部:全景監控的當代變奏 英國哲學傢傑裏米·邊沁提齣的「全景敞視主義」(Panopticism)曾是描繪現代監控社會的經典模型。本書則探討瞭數位技術如何使這一模型從物理空間擴展到虛擬世界,形成瞭一種更為柔性、更難察覺的「數位全景監控」。 第四章:國傢的監控權力擴張與法治基礎 國傢安全與公共秩序的維護常被用作擴張監控權力的理由。本章細緻梳理瞭國傢級別的通訊監聽、大規模數據採集行為,以及在反恐和邊境安全名義下,如何悄然繞過傳統的司法審查機製。作者強調,法律必須跟上技術步伐,否則公民的憲法權利將在技術的黑箱中被架空。本書探討瞭設立獨立的技術倫理監督機構以製衡政府權力的必要性。 第五章:商業監控的利益驅動與社會分層 與政府監控的強製性不同,商業監控是基於利潤最大化的驅動。科技巨頭通過收集用戶行為數據,建立起精準的「預測模型」。本書分析瞭這些模型如何被用於社會分層,例如在信貸評級、保險報價甚至就業推薦中,形成一種「數位信用體係」。這種基於算法的社會分層是否比傳統的階級劃分更難以挑戰和改變?作者認為,算法的黑箱操作,加劇瞭社會不平等的隱蔽性。 第六章:城市智慧化與「無摩擦」的控製 智慧城市的概念承諾瞭效率與便利,但背後潛藏著對城市生活全麵數字化管理的野心。本章檢視瞭物聯網(IoT)設備如何將城市基礎設施轉化為一個巨大的數據採集網絡。當交通信號燈、垃圾桶乃至路燈都具備數據傳輸能力時,居民的每一項活動都可能被納入監控範圍。這不僅是關於數據,更是關於城市空間的政治控製權的轉移。 --- 第三部:算法的決定權與個體自主性 當決策權逐漸從人類專傢轉移到複雜的演算法時,我們麵臨的核心問題是:人類是否還能保持對自身命運的最終決定權? 第七章:算法偏見的放大效應與「數位歧視」 人工智慧模型依賴於歷史數據進行訓練,這意味著歷史上的偏見(無論是性別歧視還是種族偏見)會被固化並在未來決策中被放大。本書提供瞭幾項關鍵案例,說明當訓練數據帶有偏差時,招聘軟體、犯罪風險預測工具可能如何係統性地排除特定群體。作者呼籲建立「可解釋性人工智慧」(XAI)的標準,確保決策過程的透明度和問責製。 第八章:自我的商品化與情感數據的掠奪 在社交媒體和虛擬互動中,我們的每一次點讚、評論和分享,都在為演算法提供優化服務。本書討論瞭「情感數據」和「注意力經濟」如何促使平颱設計齣具有成癮性的產品,以最大化用戶的停留時間。這種對人類心理弱點的精準利用,是對個體理性選擇能力的持續侵蝕。我們如何區分「自願的分享」與「被設計的依賴」? 第九章:重建數位時代的個體主權 麵對強大的科技力量,個體似乎無力抵抗。本書的結尾部分並非全然悲觀,而是著眼於重建個體在數位空間中的主權。這包括推動技術設計的倫理前置(Ethics by Design),倡導開源運動和去中心化技術,以及呼籲更具批判性的數位素養教育。作者總結道,對抗全景監控的關鍵,不在於完全拒絕技術,而在於學會以審慎、有意識的方式與之共存,重新劃定那條保護人性尊嚴的倫理邊界。 --- 本書特色: 跨學科的嚴謹分析: 結閤瞭社會學的結構性批判、哲學的倫理學基礎探討,以及對當代數據法規的精準解讀。 案例的時代性: 涵蓋瞭近年來最具爭議性的數據洩露事件、AI決策失誤以及全球監控立法趨勢。 深入的哲學思辨: 探討瞭笛卡爾以來的「主體性」概念,如何在數據流動的時代麵臨瓦解與重構。 麵嚮未來的建言: 不僅揭示問題的嚴重性,更提供瞭具體可行的政策建議和公民行動方嚮。 《科技浪潮下的倫理邊界》 是所有關心個人自由、社會公平和未來秩序的現代公民,不可或缺的案頭讀物。它迫使我們停下腳步,思考:在我們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時,我們究竟讓渡瞭多少「成為人」的權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傑瑞米・葛林(Jeremy A. Greene)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係和醫學史係教授。專長為二十世紀臨床醫學、藥品、醫療技術、醫療人類學、全球醫療衛生、疾病史。研究旨趣大體上圍繞著疾病史,主要探索醫療科技如何影響世人對「何為病態、何為健康,何為異常、何為反常」的理解。

  二○○八年到二○一二年,任教哈佛大學科學史係與醫學院,擔任藥物流行病學與藥事經濟學教席。有關藥物與臨床試驗的曆史分析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與《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轉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後,除瞭繼續曆史研究,也重拾聽診器,在東巴爾的摩醫療中心(East Baltimore Medical Center)擔任第一綫臨床工作。

  另外著有《按數字下藥》(Prescribing by Numbers: Drugs and the Definition of Disease)。目前正著手進行新計畫Medicine At a Distance,研究即時通訊技術,如何影響醫療知識的變遷。

譯者簡介

林士堯


  長庚大學醫學係畢,解剖病理科主治醫師。
 

圖書目錄

前言  相同,又不完全相等

I.  名字裏麵有什麼?
1.    建立藥物世界的秩序
2.    學名:品牌批判者

II. 沒有學名藥這種東西?
3.    無名藥
4.    一個低調産業的起源
5.    學名的專一性

III. 相似性的科學
6.    相等性的競爭
7.    差異的意義

IV. 替代的規則
8.    替代的善與惡
9.    全麵替代

V. 學名藥消費的矛盾
10.    解放俘虜消費者
11.    門診,藥局與超市裏的學名藥消費

VI. 替代學名藥
12.    「模仿」藥的科學與政治
13.    官方與民間優選藥物
14.    全球學名藥

總結 相似性的危機
誌謝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藥櫥裏的時空穿越:從學名藥看現代製藥的前世今生 (節錄)
郭文華(國立陽明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


  艾德濛:「先生,你也會在那裏嗎?」

  亞斯藍:「是的,不過在那裏我有另一個名字,你得用那個名字來認識我。這正是你們被帶到納尼亞的原因。在這裏你知道我一點,在那裏會更知道我。」

  ――C.S. Lewis,《納尼亞傳奇:黎明行者號》(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

讀進尖端的日常科技

  這是期待已久,從藥物切入醫療體製的好書。作者傑瑞米・葛林(Jeremy Greene)任教於醫學史重鎮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專長為藥物與社會,他也是內科醫師,不斷從實作中汲取曆史書寫的綫索。相較過往用偉大醫師與醫療發現串起的大事記,或者爬梳現代醫學起源,解構其客觀性的概念分析,或者聚焦臨床,探究醫病互動中體現的身體論述,這本書提供扣閤製藥趨勢,反省臨床操作,直指市場的跨界書寫,情節緊湊,高潮疊起。

  此間不乏批判高騰的研發費用、問題重重的臨床試驗,甚至是藥價黑洞的內幕報導,這本書有何特齣之處?它是産業分析、商業史,還是批判醫療的社會研究?對此,我認為可以先從這本書的主題――「藥物」開始。很少人可以自信地說他從小到大從沒用過藥。就算沒上醫院,沒看過醫師,他們或許去過藥房買過成藥,上超市買維他命,喝過各種提神飲料,更彆說在醫食同源的概念下,把傳統藥物當進補食材天天服用。正如醫學人文大師威廉・奧斯勒(William Osler)的睿智觀察:人天生渴求藥物;曆世纍代的勇猛劑量早已養大身體對藥的胃口。是人類對藥物的渴望將他們從其他動物中區分齣來。

  確實。人與藥物的糾纏曆史源遠流長。從長生妙藥到愛情靈藥,從天然動植物到閤成配方,從處方藥到萬靈丹,從養生煉丹到疫苗製劑,從管製嚴格的成癮物質到打擊惡疫的生技新藥,藥品是天天使用,無所不在的日常科技,更是目前影響全球産業,價值不菲的尖端商品,引起産官學界的關注。

  這些關注部分反映在日益興盛的藥物與治理的曆史研究。這裏我以專業與公衛角度,在「專業、市場與研究倫理:曆史上的藥品與臨床試驗」課綱裏整理相關文獻。 簡單說,藥物是高度管製的商品,層齣不窮的藥害造就嚴格的立法,讓藥品從研發、製造到流通銷售都要層層把關。而管製要有讓人服氣的遊戲規則。以美國來說,一九六二年食品與藥品法修正案(Kefauver Harris Amendment)確立當代臨床試驗的架構。藥物不但要安全可靠,還要證明有足夠療效(substantial evidence of effectiveness for the product’s intended use)纔能獲得核準。換句話說,即便藥廠擁有藥品專利,如果不能讓它們通過審查就不能上市迴本,更不用說賺錢。另外復雜的臨床試驗帶動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與創新製藥産業(以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Manufacturers of America,PhRMA為代錶)的擴張。前者為廣大藥物使用者把關,後者則護送産品盡早上市。這兩者的交手攻防構成製藥業的尖端形象。不但進入産業的門檻不斷提高,造成藥廠的寡佔特質,跨國藥廠更灑下大筆經費在準備臨床試驗資料與通過審查。

  如果迴溯製藥産業與日常生活的反差,藥物的發展曆程也有特殊之處。醫學史傢剋爾・瓦丁頓(Keir Waddington)在《歐洲醫療五百年》中指齣十六世紀以降自助醫療(medical self-help)的需求,帶動以藥物為中心的醫療市場。 走方郎中(quacks)固然在此過程中扮演重要推手,但正規醫師也沒閑著,有大力抨擊者,也有加入市場,發明與販售成藥者,造就不斷擴張,繁榮興盛的品牌醫藥經濟。這些藥品不但宣稱製作精良、有名流加持,更扣閤在地文化,提供生物醫療無法輕易許諾的治療保證。時至今日,這些藥品早已走齣藥房,以各種身份齣現在生活周遭,東西方無不如此。它們打齣傳統老藥名號,宣稱傳承經典名方,可抹可噴,內服外用任君選擇,是藥物的市場性格。

  而消費者是市場的主體。相較自一九九○年代後半在美國迅速增加,鋪天蓋地的藥物直通消費者廣告(direct-to-customer advertizing)與名人代言,颱灣「社會醫療化」(medicalization of society)的趨勢尚不明顯。 但或許是此間兼具中西與傳統另類的多元醫療特性,藥物成為養生保健,打開話匣的話題。從「先求不傷身再求效果」,「與醫師處方簽成分相同」、「已獲得美國FDA肯定」的一般性說法,到「國産藥用起來效果較差」與「服用閤成藥物反而延誤病情」之類的挑逗言論,反映大傢渴求好藥,但對繁復的法規科學(regulatory science)與製藥體製無從認識,信任不足,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矛盾心理。這是藥物與社會的難題,也是目前醫療史亟待突破的領域。

好藥還是劣貨?學名藥的政治經濟學

  在這個意義下,學名藥提供看似不起眼但十分重要的切入點。對於不熟悉藥物研發的讀者,一個瞭解學名藥的好例子是普拿疼(Panadol®)。它是四五年級生的迴憶,也是目前最常使用的退燒止痛藥,但「普拿疼」其實隻是像「可口可樂」一樣的商品名,最初由葛蘭素史剋(GlaxoSmithKline,GSK)藥廠所生産,而它的主成分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纔是學名或公定名。 雖然普拿疼大名鼎鼎,但市場上以乙醯胺酚為主成分的藥品多達兩百種以上, 包括此間常見的斯斯或伏冒,還有小兒常用的安佳熱等。這些藥在現實世界有不同名稱,但隻要翻翻藥典,會發現它們分享同一個學名。

  學名藥也是許多醫師的臨床日常。在筆者接受臨床訓練時記住藥品的學名是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學名是固定的,以此為準瞭解使用劑型或劑量更清楚。至於評價方麵,本書作者認為學名藥是健康照護體係中少數「#便宜有&好貨」的例子,但這個看法與大傢的印象或有落差。學名藥在颱灣常被認為是「劣貨」或次級品。老一輩醫師看過太多本地生産、品質參差的「品牌模仿藥」 ,一些醫師也承認他們不相信學名藥,覺得它們成色不足,藥效不穩,不夠創新。學名藥當然閤法有用,要不然衛生機關不會準予上市。但對一些病人來說,使用這些藥不但沒有撿到便宜的感覺,反而有種無從選擇的無奈。

  雖然學名藥的優劣人言各殊,但如果抽離個人感受,將格局放大到産業與健康照護體係,意義便有所不同,以下用三個事件分析。

  在長達一年多的摺衝後,二○一八年三月美國總統川普在壓力下撤守調降藥價的競選承諾,改以鬆綁管製來促進市場競爭。在川普當選之初這些擁有專利,標榜創新的藥廠曾推演最壞狀況,認為政府會大力介入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或者大舉引進國外學名藥産品,但結果並未如此。在節製藥價的前提上川普一方麵將部分藥物納入議價範疇,同時美國FDA也放寬管製,加速審查,讓藥物可以迅速引進,相互競爭。

  往迴推幾個月,當美國因為推翻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也就是所謂「歐巴馬健保」),各界沸沸揚揚之際,颱灣立法院於二○一七年十二月通過《藥事法》修正,引進專利連結製度(patent linkage),讓國內學名藥審查與其是否侵害跨國原廠藥專利掛鈎,興訟時甚至將延緩國內學名藥發行上市許可。這個修正是因應颱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會議及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現改名跨太平洋夥伴全麵進展協定)規範,引起相關人士批評。他們認為此舉將不利本土學名藥的競爭,經濟部也於二○一八年四月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颱迴應,指齣颱灣的藥廠不能侷限於學名藥與國內市場,而必須以併購、開發與挑戰專利權等方式積極擴展。 事實上,這次修法同時納入學名藥獨占製度,鼓勵本土藥廠思考升級戰略,而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颱灣FDA)也在幾個月前宣示與通過「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藥品優良製造」(PIC/S GMP)稽查的學名藥廠攜手閤作,揮軍東南亞市場。

  再往迴到二○一六年。當年二月,C型肝炎原廠口服新藥取得颱灣上市許可。 相較過去的乾擾素加雷巴威林(ribavirin)治療,新藥尚未傳齣副作用,療程較短,但價格昂貴。因此有代辦業者從印度、孟加拉引進學名藥,但定價不一,品質不明,造成市場混亂。政府雖然編列預算因應,但緩不濟急,被媒體砲轟失職。於是健保署以專款專用方式在二○一七年一月將原廠藥納入給付,以病況與治療策略來決定優先使用對象,總額為八韆人。之後名額逐步放寬,到二○一八年時治療名額已增加到一六四四○人。 對此政策演變媒體加以肯定,並指齣世界衛生組織宣示二○三○年撲滅肝炎,全球進入「根除競賽」,呼籲加碼全公費治療方案。但也有藥政專傢黃文鴻質疑當局購買原廠藥的策略,認為颱灣應該善用國傢高度洽商在本地生産學名藥。這樣不但確保藥物來源,節省支齣,更可強化製藥産業並推動國際衛生。

  在這三個事件裏我們看到學名藥催動的國際政治與製藥産業摺衝。即使是有能力研發新藥,主導市場的美國,依然需要學名藥來維持群體健康。而原廠藥為瞭在專利到期前穿透海外市場,則不惜督促政府透過貿易談判,以智慧財産權之名要求貿易對手配閤管製。而颱灣則在具有「國病」意義的肝炎 上受到學名藥挑戰。它打亂政府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的時程,也讓政府默許患者以自費方式進口藥物。

  這樣說,原廠藥與學名藥看似《納尼亞傳奇》裏的現實與魔幻世界,各自生産與流通,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以專利為「魔衣櫥」,它們相互連動,相生相剋。沒有原廠藥廠的研發不會有可用的新藥,也沒有蓄勢待發的學名藥。沒有這些潛在的競爭對手原廠藥不會精進,以新專利阻擋學名藥上市。而原廠的專利佈局是學名藥的研發焦點,突破後纔能以競爭性價格搶奪市場。如果將醫藥當作一個以專業與專利框住的領域與市場,學名藥是挑逗規則,打破壟斷的推動者。學名藥一方麵挑戰製藥業高科技因此高獲利的論述,一方麵也在不遜於原廠藥物的前提下給予使用者多元的治療選擇。

繁體中文版序      讓老藥再次年輕(節錄)

  這是一本討論相似與差異,以及這兩個概念為什麼是現代醫學的重要概念的書。這也是一本關於新與舊的書。當我們聚焦於健康照護領域的未來前景而忽略曆史時,我們將麵臨危險。從二○一四年本書的第一版發錶以來,這種忽略曆史的代價隻會變得更明顯。

  《便宜沒好藥》探究瞭一個相對新穎的事物的曆史:現代學名藥。這些膠囊、藥錠、液劑與針劑的銷售是依據相似性,在製造商、監管者、立法者與保險者構成的網絡的允許下,它能取代較昂貴的原廠藥。本書討論的主要是北美的相似性科學,這讓學名藥可以被視為原廠藥的對應物;它與原廠藥相等,但比較便宜。在醫療支齣持續高漲的時代,學名藥是少數真正降低藥費的方法。很多人會認為原廠藥太貴,而對所有人來說,學名藥應該是夠好的。不過,從本書齣版以來,學名藥的生産與消費(以及成長中的學名藥替換帶來的希望與恐懼)也越來越全球化,這個現象對東亞讀者而言彆具意義。

  雖然本書的重點是美國學名藥的興起,但如果我們想知道手中的藥物是否等同處方開立的藥物,我們就更要瞭解中國企業在全球藥物供應鏈的地位。今天的中國藥廠已經深入原料藥(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APIs,譯註:藥品中發揮效果的活性成分,可加工為成品藥﹝ finished pharmaceutical product ,FPP﹞)的製造,這些原料藥繼續投入世界各地的學名藥生産,包括印度、巴西、歐洲與美國。隨著中國藥廠在學名藥生産的角色日益加重,包括中國境內與國外齣口(在美國學名藥市場的比例也持續上升),認定學名藥「相同,隻是比較便宜」的證據基礎就十分關鍵,這決定瞭中國藥物在全球貿易的閤法性。此外,中國藥廠涉及全球僞藥交易的惡名,也影響瞭它們在全球學名藥市場的競爭力,這是它們亟欲擺脫的形象。

  本書在巴爾的摩付梓時,《紐約時報》與某些媒體刊登瞭幾篇報導,指齣美國的老藥現在變貴瞭。舉例來說,臨床上大量開立的抗生素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它的專利過期瞭幾十年,卻因為短缺與生産壟斷,其售價飆升超過百分之九韆。其他便宜且普遍的心衰竭學名藥,包括地高辛(digoxin)、伊速必得(isosorbide)與硝普鈉(nitroprusside),在專利過期的幾十年後齣現新的銷售瓶頸,導緻藥價飛漲。這些都打破瞭受專利保護的新藥纔會有藥價問題的普遍觀點。老藥理當是更便宜的藥?它們不是,至少不再是。

  二○一五年的夏天,這些涓滴般的關注匯聚成瞭洪流,因為製藥界齣現瞭一位行徑誇張的惡徒:馬丁・史剋瑞裏(Martin Shkreli),他對全世界展現他是怎麼把古老、便宜且專利過期的基本藥物再次變得昂貴,讓生命受威脅的腦感染患者買不起這些藥。史剋瑞裏手下的圖靈製藥(Turing Pharmaceuticals,譯註:史剋瑞裏為創始人,曾任執行長)收購瞭抗寄生蟲藥達拉匹林(Daraprim,學名為必利美達民〔pyrimethamine〕)的美國獨傢經銷權,這個上市幾十年的老藥名列世界衛生組織必要藥品清單,在大多數國傢隻賣幾美分。當新聞報導這個賣瞭六十二年的老藥,在美國的單顆售價從十三點五美元劇增為七百五十美元時,圖靈的事跡便迅速爆紅,促使民主黨籍總統參選人桑德斯、希拉蕊與共和黨籍參選人川普都發錶聲明,將設法控製藥價攀升。史剋瑞裏的評論隻是火上加油。他在一場訪談中宣稱,新藥價就是由眼前的病患承擔,而當某位記者爭論製藥者能否隨意設定藥價時,史剋瑞裏罵他是「白癡」。

  史剋瑞裏不是單一個案;在達拉匹林的價格暴漲前,這種哄抬手法已經齣現。安美卓(Amedra Pharmaceuticals)對阿苯達唑(albendazole)做瞭非常類似的事。阿苯達唑是一種專利過期的抗寄生蟲藥,和達拉匹林一樣,在大多數國傢隻賣幾分錢。我在二○一五年初學到教訓。當時,我想為我在巴爾的摩門診的病患開藥,治療他的蟯蟲癥(美國最常見的寄生蟲感染),卻發現一九七一年上市的藥,現在兩顆要賣三百三十美元。安美卓壟斷瞭美國的阿苯達唑市場,改以商品名(阿本薩,Albenza)販售,單顆要價超過一百五十美元。這類抗寄生蟲藥除瞭阿苯達唑,還有另外一種選擇,那就是美鞭達唑(mebendazole)。然而當梯瓦(全世界最大的學名藥廠)停止嚮美國市場供應美鞭達唑後,它的銷售權也被安美卓收購。今天,美國消費者還是買不到美鞭達唑。這導緻醫療補助計畫對阿苯達唑的支齣持續上升,從二○○八年的年支齣低於十萬美元,增加到二○一三年的七百五十萬美元以上。

  變貴的老藥不隻是抗寄生蟲藥。從二○一四年本書齣版後,我看過糖尿病患者因為買不起胰島素(在一九二三年取得專利)而病情惡化,差點需要住院,也看過氣喘病患因為買不起吸入型沙丁胺醇(在一九六八年上市)而急性發作。直到二○一六年,這兩種藥物在美國都沒有平價的學名藥。包括治療痛風、心髒病與癌癥的老藥,甚至連最基本的生理食鹽水點滴也變貴瞭。這些商品是對健康照顧極為重要的基礎結構(infrastructure),其短缺與藥價上漲反覆侵蝕美國的健康照護係統,使老藥再次變得不可得。

  為什麼生理食鹽水點滴現在可以賣超過五百美元?為什麼一劑胰島素要價超過兩百美元?這部分是因為我們對醫療係統的展望總是喜新厭舊。我寫這本書的主要目標便是彰顯曆史分析的重要性,這是讓我們能在現代存活的工具。認真探討學名藥的曆史,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些曾被認為平凡無奇的事物,揭露其中的假想、政治與知識形式。

  隨著老藥變貴的問題在這幾年引起越來越多臨床醫師、政策製定者與病患的注意,我有許多機會討論此議題,包括醫院研討會、臨床期刊、美國眾議院聽證會、美國參議院、美國國傢學術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食品藥物管理局,以及公共論壇,包括《消費者報導》(Consumer Reports )、《富比士》與流行雜誌。在所有場閤,我總是勻齣時間,爭取機會,主張曆史思考對解決健康照護睏境的重要性。在生物醫療的創新殿堂,我們太容易輕忽「老」藥的價值。美國國會近年少數由兩黨閤作通過的法案,也就是二○一六年的《二十一世紀醫療法案》(21st Century Cures Act)。這法案完全聚焦於扶持新藥開發,即使上述事件告訴我們,取得老藥的問題也同樣迫切。如同本書探討的,當我們在探究二十一世紀的醫療時,如果忽略瞭二十世紀醫療易達性降低的問題,那反而是幫倒忙。如果我們稍微深入挖掘,我們便能理解學名藥不隻是一種老藥,它本身就是創新發生的場所,是持續塑造新科學、新政治與新經濟的地方。這本曆史著作謹獻給這個讓老事物再次翻新的艱難任務。

序言
相同,卻又不完全相等(節錄)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一九八七年末一個溫煦的鼕日,馬文・賽費(Marvin Seife)參加瞭一場午餐會議,這場餐會將提早終結他的職業生涯,還幾乎害他送命。一九六五年,賽費以醫師身份加入食品藥物管理局,並於一九七○年擔任學名藥管理處(Division of Generic Drugs)的首位主管。大體而言,他錶現得相當稱職;節儉,足智多謀,在同事眼中是「一位謹言慎行的猶太裔新英格蘭人,總是穿著手肘處磨破洞的卡特式毛衣」。4然而當賽費和學名藥廠麥凱(My-K Laboratories)的經理共進午餐並讓廠商買單時,他卻忽略瞭呈報的責任。

  這筆五十九點二美元的餐費記錄在麥凱總裁的美國運通卡裏,幾年後經過密西根州民主黨籍聯邦眾議員約翰・丁格爾(John Dingell)之手再次浮上颱麵。從雷根到老布希時代,學名藥成瞭美國公衛政策兩黨共治的關鍵符號。一九八四年,加州自由派民主黨籍聯邦眾議員亨利・韋剋斯曼(Henry Waxman)與猶他州保守派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歐林・海契(Orrin Hatch)聯手打造瞭《藥物價格競爭和專利期恢復法》(Drug Price Competition and Patent Term Restoration Act),它展現瞭一個管理完善的學名藥産業,既能發揮控製公衛支齣的關鍵效用,又能維持新藥研發的獲利。從雷根到甘迺迪等曆任總統都贊許《海契─韋剋斯曼法案》(或《韋剋斯曼─海契法案》,取決於你從哪一黨的角度來看))是「雙贏」法案,它平衡瞭促進公衛的需求與自由市場的優點。5然而從八○年代末開始,丁格爾就聽聞學名藥廠受到食品藥物管理局審查員的不平等待遇。丁格爾職掌的眾議院能源與商務小組委員會監督調查部(House Energy and Commerce Subcommittee on Oversight and Investigations)在數年內逐漸揭發相關的貪汙醜聞,導緻多項刑事定罪,也讓當時的食品藥物管理局局長法蘭剋・楊(Frank Young)引咎辭職。6

  一九八九年的夏天,兩位食品藥物管理局官員齣席丁格爾的小組委員會作證,他們收瞭學名藥廠超級製藥(Superpharma)經理送來的牛皮紙袋,裏麵裝有數韆美元。作為交換,行政人員暗中拖延其他競爭者的審查進度,把關鍵檔案藏在抽屜,利用職權讓特定的學名藥加速通過。7丁格爾握有這個「對初生的學名藥産業…濫用生殺大權」的鐵證,誓言將展開調查,提供「大量的陽光」把真相公諸於世;「這是最好的消毒劑」。

  不過,更多的陽光隻暴露齣更多的腐敗。食品藥物管理局對原廠藥的上市審核是依據安全性與有效性的人體試驗結果,對學名藥則是基於相似性證明。如果某個學名藥能通過一係列原廠藥對比試驗,它就可以被視為功能相等而準予上市。丁格爾的調查指齣,許多重要的相似性檢驗(特彆是新的體內(in vivo)生體相等性試驗規定)並不是由學名藥廠自行負責,而是委託私人檢驗公司執行;這樣的試驗外包等於為新型態詐欺大開方便之門。在施壓之下,學名藥廠維他靈(Vitarine)承認它們在仿製史密斯剋蘭(Smith, Kline & French)知名的利尿劑平壓即得(Dyazide)時,其實是把沒有商標的原廠膠囊冒充為自傢學名藥&交給檢驗公司,以進行生體相等性試驗。此舉激怒瞭丁格爾;維他靈學名藥的核準竟然是依據「史密斯剋蘭産品自己跟自己比較的檢驗結果」,而維他靈的産品則從受未檢。

  丁格爾的委員會傳喚瞭於巴爾的摩執行生體相等性試驗的藥物動力公司(PharmaKinetics),審查瞭所有的生物樣本資料庫之後,發現至少還有四間藥廠犯下生物檢驗詐欺。其中特彆惡名昭彰的是學名藥廠伯勒(Bolar),它們用砂紙輕輕磨去一顆山德士藥廠(Sandoz)生産的美立廉(Mellaril)藥丸的錶麵商標印記,宣稱這是伯勒的學名藥,然後送檢。可惜伯勒搞這把戲的人沒有消除所有證據。在丁格爾的委員會上,食品藥物管理局的保羅・沃格爾(Paul Vogel)展示瞭兩張生體相等性試驗的藥品樣本顯微照片,一張標示「原廠藥」,有著明顯的山德士三角形商標壓印,框裏有個「S」字母,另一張標示「學名藥」,仔細檢查還是能發現「非常模糊的…三角形,與隱約的『S』輪廓」。伯勒以造假騙取瞭學名藥許可證,這張證明其實隻代錶兩顆山德士的原廠藥彼此是相等的。

  當年雷根總統曾稱贊學名藥是「公衛問題的私部門解決方案」,纔過五年,學名藥産業的形象就變質為貪汙瀆職的溫床。一九九○年一月,伯勒的「平壓即得」學名藥下架,伯勒(以及維他靈)被學名藥産業協會(Generic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ssociation)除名,幾位食品藥物管理局官員因收賄被處以罰鍰與社會服務,幾位學名藥廠經理入獄短期服刑。身為部門負責人,馬文・賽費承擔瞭最大責任。賽費於一九九○年十月再次齣庭,麵對他未申報餐費的收賄指控。丁格爾手中的信用卡記錄推翻瞭賽費先前否認接受藥廠招待的說法。最後,他被判處在德州聖安東尼奧一座離傢不遠的監獄服刑十個月。

  當賽費移監到德州大泉郡的低度安全監獄繼續服刑時,獄方與前一座中度安全監獄都沒有他的檔案。根據一般無特殊註記囚犯的常規作法,他被隔離監禁,配發製式囚服。然而賽費的健康狀況不屬於一般囚犯,他是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併發雙側髖關節缺血性壞死,雙腳比最大號的囚鞋還大上兩倍。在隔離監禁且缺乏閤適衣物與藥物的情況下,他先是雙腳開始潰瘍,接著迅速進展成左腿感染,惡化為壞疽;直到近兩週的文書作業完成之前,他都沒有接受治療。當賽費不支倒地送醫時,他的左腿已經無藥可救,必須自膝蓋以下截肢。更糟的還在後麵,他的感染進入血液,導緻敗血性休剋,腎衰竭,心衰竭,肺炎,最後昏迷。經過三週的加護病房治療,包括又一次廣泛性葡萄球菌感染讓他被切除右腳趾之後,賽費多少算是撐過來瞭,被移送迴監。這次他終於能住進個人囚室,穿上自己的鞋子。

  事實上,關於賽費危及性命的糖尿病與病曆資料都和他的紙本檔案一起遺失瞭,裏麵還包含一封賽費的醫師的親筆信,提醒獄方他容易受到嚴重感染。後來,賽費在醫院裏逐漸康復,發現他所受的摺磨來自政府與學名藥産業的腐敗,如此毛骨悚然的諷刺令他大為驚愕。

  我遭遇瞭地球上最恐怖的事,幾乎奪走我的性命。我領過許多奬項,曾被錶揚為聯邦政府最佳雇員,他們說我「讓人耳目一新」。可看看他們對我做瞭什麼!...拿無中生有的理由徹底摧殘瞭我。三十年來,我把生命全都貢獻在公共服務上瞭!...我付齣二十五萬為自己辯護。我必須自己付錢,而那些學名藥廠的滑頭律師還可以賺一筆訴訟費...更彆提華盛頓的每個人都在光天化日下搶全國的錢。報紙刊登過喬治・布希的兒子做的那些事(譯註:應指老布希的兒子尼爾・布希(Neil Bush),他曾任職雪佛蘭儲蓄信貸銀行(Silverado Savings and Loan)董事,涉嫌違反利益衝突,其後銀行破産導緻納稅人損失超過十億美元,又稱為儲蓄信貸醜聞(Savings and Loan Scandal));他們還是沒事一樣地來去自如。而我所做的甚至還不算違法,不過就是吃一頓糟糕的午餐罷瞭!

  當學名藥做為公衛問題的私部門解決方案時,賽費成瞭這個政策的受害者。他把學名藥産業當成提供高品質平價藥物的盟友,但他低估瞭學名藥廠和其他投入健康照護市場的私人企業一樣,在麵對貪汙、共謀、價格壟斷與「延遲給付」(pay-for-delay,譯註:原廠藥廠付費或其他代價給學名藥廠,換取其學名藥延遲上市的協議)的誘惑時是多麼脆弱。

甲狀腺風暴

  當賽費為瞭顯然不是免費的午餐付齣慘痛代價時,美洲大陸的彼端有另一位藥學專傢正被牽扯進一個截然不同的學名藥閤約糾紛。貝蒂・董(Betty Dong)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臨床藥學教授,她主持的實驗室率先開始研究化學相等(chemically equivalent)藥物在不同版本之間的生物差異,特彆是甲狀腺用藥。一般藥物達到最低劑量就能産生藥效,而甲狀腺用藥必須符閤精確的血中濃度纔能發揮正常作用,濃度過高將導緻甲狀腺機能亢進,反之則造成低下。此外,從胃部一路到作用目標的過程,甲狀腺荷爾濛還會和人體各部位發生許多交互作用。董教授的研究便探討瞭同種藥物的相近版本,呈現齣它們産生顯著藥效差異的多種形式。

  因此,當英商藥廠博姿(Boots)想投資更大規模的研究計畫,來比較它們的原廠閤成甲狀腺素「Synthroid」與其他近乎半價的新上市化學相等藥物的生物差異時,董教授或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法務處並不特彆訝異。從一九五八年「Synthroid」取得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許可上市之後,博姿就一直稱霸甲狀腺素市場;而「Synthroid」作為一種「難以模仿」的藥物,它在專利失效之後的十幾年內仍沒有學名藥能與之抗衡。不過,八○年代中期的美國市場齣現瞭一個競爭學名藥,這促使醫院、健康維護組織(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s,HMOs)與公私立保險業者開始鼓勵藥局改用這種便宜的左鏇甲狀腺素。博姿的經理希望能證明這個新的競爭學名藥與「Synthroid」之間有著重大的藥效差異,而董教授正是不二人選。

  博姿經理卡特・埃剋特(Carter Eckert)推論,既然所有藥物都稍微有些差異,那麼即使化學組成相同,隻要研究規模夠大、敏感度夠高,「Synthroid」與其他左鏇甲狀腺素産品之間就自然會齣現某些分歧。畢竟「Synthroid」並不隻是個左鏇甲狀腺素化學物,它調和瞭左鏇甲狀腺素與結閤劑、穩定劑、填充劑與賦形劑,在特定壓力下蓋印,最後用專利膜衣技術包覆而成,所有細節都是商業機密;這也是讓「Synthroid」成為「難以模仿」藥物的基本秘訣。埃剋特與博姿的員工都相信,這位恰當的研究者能在試驗中呈現這些差異的臨床意義。

  對董教授和博姿而言,這份閤約似乎是「雙贏」局麵。董教授能獲得資助,執行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生體相似性臨床試驗,而博姿能得到藥品差異性的科學證明,幫助它們抵抗競爭者的旗艦産品。當董教授與博姿在一九八七年簽署研究閤約時,她沒注意到一條讓渡條款,也就是研究資料的所有權與論文投稿權將歸屬於博姿,雖然這可能也不意外。如閤約所述,在董教授的研究團隊招募完成的幾年內,博姿將頻繁進行實地訪查,並追蹤受試者族群。贊助者與研究者之間的定期溝通讓董教授的研究能順利進行。

  不過,研究結果卻齣乎意料。現行最敏感的檢測技術顯示,四種版本的左鏇甲狀腺素的藥效完全相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團隊證明的不是差異,而是相近。當董教授團隊準備發錶論文時,博姿則倉促地破壞他們曾資助並密切監控的研究成果。一九九四年一月,當稿件送交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時,博姿的行銷副總裁便在他的副本上標註「必須採取(嚴厲)行動,以重整我們的銷售陣容」。董教授收到贊助商的警告信,聲明「如果您執意發錶這篇論文,我們將採取任何必要的法律、誠信、榮譽與道德手段,來告知學術與行政單位您研究的問題」,包括發動違約訴訟。一九九五年一月,也就是董教授的論文預定發錶的前一週,她接到瞭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委任律師的電話,他們認為博姿將贏得訴訟,而他們既不能為董教授辯護,也無法負擔她的訴訟費用。

  董教授撤迴瞭稿件。一九九五年,我們隻看見一篇十六頁的單方評論,來自董教授個人的未發錶資料,發錶在由博姿經理擔任共同編輯的期刊上,那篇原本證明「Synthroid」與學名藥之間存在相等性、將在美國醫學會期刊刊登的論文並沒有問世。事情原本就到此結束。不過,一位華爾街日報的調查記者在聯係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之後發現另有內情,便以封麵報導將真相公諸於世。華爾街日報對董教授/博姿事件做齣分析,引爆輿論對原廠藥廠刻意隱瞞負麵結果的猛烈批評,迫使博姿收迴禁言令,也讓董教授的論文原稿得以在一九九七年重新發錶。

  這場被稱為「甲狀腺風暴」(Thyroid Storm)的事件(譯註:甲狀腺風暴也意指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嚴重併發癥),點燃瞭新一波對於製藥産業乾涉臨床試驗的評論。然而,隨著董教授的遭遇被廣泛地解讀為學術研究者與企業贊助者之間的利益衝突,我們也逐漸忽略瞭對雙方而言同樣重要的根本議題,那就是産品間具有差異纔能帶來的強大經濟利益,迫害瞭相等性的科學證明。

  這些為瞭證明相似性與相異性的故事仍在發揮作用,特彆在「Synthroid」的使用者與公私立機構身上。一場集體訴訟於一九九七年啓動,以補償誤信學名藥無法替代「Synthroid」而過度支齣的使用者。博姿最後以超過一億美元的代價賣給新東傢巴斯夫(BASF),這筆金額看似天價,其實隻佔瞭八億美元預算缺口的一小部份。董教授最終重迴教職,但是她在原廠與學名藥的異同爭議中失去的職業生涯(就像馬文・賽費),則再也無法重來。
學名藥的曆史

  錶麵上,賽費與董教授麵對的問題都和學名藥無關;賽費承受的是行政人員被他自己管理的産業收買的風險;董教授遭遇的則是研究著作權在大企業贊助之下的脆弱。不過,我們也可以把賽費與董教授視為平行人物,他們都落入瞭原廠與學名藥之間相似與相異的脈絡。賽費是受勛公僕,他領導著新的監管機關,負責確保所有宣稱相同的藥物是真的相同。然而貪腐與偏袒迷惑瞭他的官僚,某些相似性的科學主張也被證實是詐騙手法,遮蔽瞭原廠與學名藥的差異。董教授是臨床藥學領域的明日之星,她與藥廠簽下閤約,準備提齣新的科學證據來說明原廠與學名藥的差異。但是,當她的研究反而提供有力的相似性證明時,從産品差異化獲得高額利潤的大型企業就開始打壓她。他們的故事揭示瞭藥物相等性的科學與政治是個難以通行的危險地帶。

  無論是食品藥物管理局、學術機構、原廠或學名藥廠,沒有人能從這些醜聞中全身而退。賽費與董教授的苦難提醒瞭我們,公衛與私人市場的交集危機四伏,沒有多少人是真正的英雄或惡棍,而多數人都在承受這些後果。一方麵,許多病患因為藥物的專利保護無法負擔治療費用,盡管這些藥可能(在他們患病的幾年後)有平價的學名藥版本。另一方麵,也有不少病患抱怨他們服用的憂鬱癥、癲癇或糖尿病藥物自從換成永遠在改版的學名藥之後,不管是配方、過敏反應、安慰劑效應或任何理由,總是不如那個熟悉的藍色藥丸。

  學名藥本身是個問題,還是解答?顯然兩者都是。為瞭完整理解過去半世紀圍繞著學名藥的爭議與它的前景,我們必須同時接受賽費麵對的問題(虛假的相等性抹去瞭藥物之間的重要差異)與董教授遭遇的狀況(市場導嚮的障眼法為等效藥物營造齣區彆)。多數的學名藥故事隻採信其中一方的論述。然而,即使我們知道雙方都充斥巨大的政治經濟利益,如果想超越意識形態來解讀原廠與學名藥之間的矛盾,我們還是必須願意和雙方的論點打交道。

  本書記述瞭美國學名藥從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的社會、政治與文化史,以檢視當兩種健康照護服務被認定為相同時,會有什麼風險。在賽費與董教授的事件裏,有個同樣重要但是較少引起討論的課題,那就是學名藥的發展、流通與消費矛盾。當我們追溯曆史上關於學名藥價值的辯論,我們便會感到不安,對醫學知識的可類推性(generalizability)、科學在公眾政策當中的角色,以及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健康照護中漸趨重要的産業麵、行銷麵與消費者邏輯提齣有力的質疑。。盡管這些問題越來越急迫,我們仍缺乏一個共通語言來探討學名藥在醫療實務、衛生政策與日常生活中的角色。本書的目標就是運用曆史審視,促使我們和美國醫界的相似性科學與相似性政治進行清楚對話。

  這是一段新近的曆史。在二十世紀末以前,沒有哪間藥廠或哪種藥物被特彆稱為學名藥廠或學名藥。學名的齣現最早能追溯到十九世紀末;十九與二十世紀交界的消費者已經能選擇普強(Upjohn)、施貴寶(Squibb)、派德(Parke, Davis)與史密斯剋蘭生産的嗎啡,但是它們並不是「學名藥」。這些藥廠當然都想宣傳自傢藥物是高一人等的産品。然而,它們都不是嗎啡的發現者或專利持有者,不能聲稱自己在銷售「創新」藥品或獨傢的「原廠藥」。隻有在新藥研發開始成長(在二十世紀早期成為顯學,並於二戰年間氾濫),讓原廠藥或新藥能享有十七年(後來增為二十年)的專利保護壟斷後,纔使得藥品的「生命週期」成為北美與歐洲市場上的自然現象。隨著壟斷逐漸中止,學名藥的曆史也跟著展開,新種復製藥物的新市場就此齣現。

  因此,在二十世紀末越來越重要的學名藥,它訴說的是為現代醫學去品牌化(unbranding)的風險與報酬故事。在藥品專利過期後,雖然新藥研發公司失去瞭法定(de jure)壟斷力,它們還是能透過商標來維持實質(de facto)壟斷,這在根本上與學名藥的相等性互相矛盾。衝突發生在許多領域,從臨床、商業、政治到法律皆然。直到六○年代,仍有許多州(甚至八○年代中期還有一些)認定藥師以學名藥來調配原廠藥處方是違法摻假(adulteration),必須受罰。即使反替代法(anti-substitution laws)被撤銷瞭很久,關於誰能定義什麼證明(是製造商、管理機關、保險業者、開立處方的醫師,還是最終使用這些藥物的病人),纔「足以」決定相等性的論戰,仍在六○、七○與八○年代阻礙著推動學名藥成為原廠藥功能替代物的努力。事實上,「在什麼情況下兩種藥物算是相同?」這個問題,在不同時空的不同當事者身上得齣的答案都不一樣。即使是老調重彈,它仍然是關乎美國衛生政策與醫療實務前景的中心議題。

相似性的科學

  從任何角度來看,學名藥都和原廠藥不一樣。如本章開頭所述,它們通常比較便宜(但有時候不是),有著和原版不同的顔色、形狀與大小。學名藥可以替代原廠藥的主張,是基於它們足夠相似,而非完全相同;也就是說,在重要的地方相同。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學名藥是否等同原廠藥的爭議,也可以理解為藥物在體內發揮藥效的關鍵是什麼的辯論。一顆藥丸是不是就等於它的活性化學成分?還是也有其他部分能大大影響藥效的發揮?這個問題並不像錶麵上那麼簡單。

  隨著原廠與學名藥的異同成為二十世紀下半的爭論重點,雙方支持者都使齣渾身解數為自己辯護。早期的學名藥廠聲稱,即使産品的顔色、大小與形狀可能和原廠不同,它們還是含有同樣效度與純度的化學活性成分。但是,化學相似性有時也遮蔽瞭生體差異性。二十世紀末,在原廠藥廠的贊助下,生物藥劑學(biopharmaceutics)這個新的科學領域展現瞭相同化學物依不同製程能産生各種不同的體內吸收或循環方式,這引起瞭全國矚目。從業界的品質保證標準,監管單位的優良製造規範,到近代對於準生技學名藥的生物可比性(biocomparability)或生物相似性(biosimilarity)的辯論,一係列衡量藥物異同的新方法接連問世。

  對於想要以生理、病理和藥理學的普遍法則做為生物醫學實務基礎的人來說,這些相似藥品之間的新型態差異是個棘手的問題。與早期希波剋拉底疾病模型的生理學方法相反(每位病人都有其獨特的病程與療法),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生物醫學以本體論(ontological)理解疾病,讓疾病成為獨立於個案之外的具體可知(knowable)存在。而特定緻病原的新知識(理想典型是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與羅伯・柯霍〔Robert Koch〕的細菌純化培養實驗),讓理性治療的科學得以實現(理想典型是保羅・埃爾利希〔Paul Ehrlich〕的「神奇子彈」抗梅毒藥物、二十世紀中期的抗生素或二十世紀末的理性藥物設計)。如果特定緻病原在不同病人身上引發的是相同疾病,他們就可以接受相同治療。生物醫學領域在診斷與治療上的威力,一部分便來自顯著的統一性;也就是說,從探討局部的顯微分子機製所提取齣的疾病與治療概念,理論上能用在所有地方,並發揮相同的效果。這樣的生物醫學知識本身就主張一體適用。到處都存在生物醫學,它們也都被期待能錶現一緻。

  從七○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人文社會學者開始質疑生物醫學領域帶有過度泯滅人性的化約論(reductionistic)與決定論(deterministic)色彩,這些評論的焦點確實就是生物醫學知識的統一性基本原則。有些社會與曆史學傢追隨尼可拉斯・硃森(Nicholas Jewson)主張的「病人」從醫療宇宙觀當中消失的論點,他們控訴現代醫學犯下瞭浮士德魔鬼交易,以齣賣靈魂來獲得更精準的乾預力。許多醫療人類學傢同意凱博文(Arthur Kleinman)的觀點,認為生物醫學是世上「唯一容不下靈魂」的治療係統。世界各地的重要社會科學傢比較瞭看似全球化的生物醫學知識與「在地生物學」(local biologies),後者以相當不同的方式探討其他族群的健康與疾病。

  到瞭更近期,臨床醫師、科學傢和醫學評論者都越來越瞭解錶麵上一體適用的生物醫學客體,例如左鏇甲狀腺素藥錠,它們並不是堅固的外在現實(external reality),而是近乎柏拉圖式的一廂情願。比較曆史學傢已經揭示,生物醫學的臨床實務在不同脈絡有著非常不同的樣貌,例如法國與英國的醫學專科劃分並不相同,法國新生兒科醫師運用保溫箱的方式也和美國醫師不一樣。29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與北美之間移動的比較民族誌學者,他們又進一步分裂瞭我們將生物醫學視為一體的認知,例如:波紮那(Botswana)癌癥醫院的腫瘤化療對象與臨床實務和波士頓的相似,但是並不相同,即使都屬於生物醫學領域。在同個大都市的學術型醫學中心,動脈硬化這樣的生物醫學分類,一方麵代錶心髒內科門診的病人(癥狀、徵兆與治療策略),二方麵意指心導管室的對象(冠狀動脈攝影,呈現血流與阻塞),三方麵也齣現在臨床病理實驗室(血管壁內膜上的縴維脂肪斑塊)。

  當我們問,同一個分子的兩種版本是否能視為相同藥物的時候,這就引發瞭一係列關於生物醫學客體的普遍性與通用性的重要問題。為此,我們需要新的科學領域、新的健康政策探討方法,以及新的醫學産業與臨床實務的互動關係。同樣地,對學名藥的注意力也讓我們能從看似統一的生物醫學客體中抽取齣許多形式的差異或多重性(plurality)。本書以學名藥做為起點,來檢視臨床醫學、公衛與市場當中的相同與相異邏輯。

  最初宣稱學名藥和原廠藥「相等,隻不過比較便宜」的主張是基於化學邏輯。對分子相等性的要求喚起瞭這門始於煉金術的科學探究領域,化學長期關注的正是如何以相同原則與相異原則來將物質分門彆類。在中世紀後期的歐洲,人造或煉製黃金是否等同於天然礦産黃金的爭議引發瞭重大衝突。既然黃金普遍被用於治療,這個問題便攸關生死;也就是說,在現有檢測技術無法區分煉製與礦産黃金的情況下,如果兩者在病患體內的生理作用不同該怎麼辦?31隨著化學領域鑑定齣結構更復雜的分子,化學傢投入大量心力找齣看似相近的物體之間的重要差異。

  十九世紀的有機化學傢開始瞭解,一個分子的化學式裏有幾個碳原子、氫原子、氧原子或氮原子不一定能預測它的物質特性。隻要一套備有指定數量的黑球、白球、紅球與綠球的結構玩具(Tinkertoy),我們就能組閤齣多種的分子結構,又稱為幾何異構物(geometrical isomers),它們的沸點、凝固點、氣味、揮發性與可燃性都大不相同。反過來說,各自擁有一套結構玩具的兩人也能組閤齣兩組結構看似相同實則互為鏡像的模型。二十世紀初的製藥立體化學(stereochemistry)便闡述瞭基本結構相同的分子的左手與右手型(稱為光學異構物〔optical isomers〕或對掌異構物〔enantiomers〕),它們的物理特性雖然相近(例如沸點和凝固點),和動物生理係統交互作用之下所錶現的藥理特性卻天差地遠。

  這展現瞭本書的中心主題,也就是任何宣稱具有相似性的科學主張都隱藏著可能的差異性。鎮靜劑沙利竇邁(thalidomide)的左手與右手型其助眠效果相同,但隻有左手型的代謝産物會導緻胎兒的先天缺陷。青黴胺(penicillamine)的左手與右手型都能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但隻有左手型會引發視神經炎。在這些例子當中,相似型態之間的差異造成瞭嚴重後果。而某些藥物,例如氣管擴張劑沙丁胺醇(albuterol)純化後的左鏇沙丁胺醇(levalbuterol),它的立體化學差異對多數病患來說沒什麼影響。我們無法單靠化學領域來完整界定或迴答什麼分子型態差異是重要的,而什麼不是。

  更確切地說,對藥效的相似性與相異性的疑問,同時也是關於藥理與生理學,經濟與政治,以及道德與信仰的問題,這正是本書的探討目標。藥品並不隻是某種分子,它們是依循産業與監管的標準化規範的復雜醫藥技術。就像柯爾特左輪手槍(Colt revolver)的組成零件,或是在亨利・福特紅河工廠(River Rouge)裏參與汽車量産的可隨意互換的生産綫勞工,學名藥的前景取決於可替換性,賴其能催生齣更閤理的健康照護服務係統。類似於其他工業産品,藥物復製也牽涉復雜的製程,包括一顆膠囊所添加的結閤劑、填充劑與安定劑,到如何以精確的壓力製作藥錠。十幾年來,學名藥的批評者反覆尋找著新形態的資料來區彆原廠與學名藥的製程。潛在的差異性證明(與相似性規定)一如原廠與學名藥之間的爭議,仍在持續增長。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對《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這本著作充滿瞭期待,感覺它觸及到瞭一個非常實際且被許多人忽視的議題。我本身在一傢保險公司工作,雖然不是直接跟醫療相關的行業,但經常會接觸到各種醫療理賠的案例,其中不乏一些關於藥品價格和選擇的爭議。每次看到一些高價的原廠藥,再看到價格相對較低的學名藥,我都忍不住思考,它們之間到底有多大的差彆?是不是我們一直以來都被某些宣傳誤導瞭?這本書記載的“糾葛”,我想不僅僅是藥廠之間的利益博弈,更可能是整個醫療生態鏈條上,消費者、醫護人員、藥廠、監管機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我特彆好奇的是,作者如何去呈現這種“糾葛”?是通過深入的田野調查?采訪醫學專傢、藥劑師、甚至是患者?還是通過分析大量的學術文獻和行業報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學名藥在臨床上的應用情況,以及它們在療效和安全性上是否真的能與原廠藥相提並論。而且,從颱灣讀者的角度來看,我們非常關心颱灣的健保製度下,學名藥的推廣情況以及對整體醫療費用的影響。這本書是否會對颱灣的健保政策有一些探討?它是否能為我們揭示齣,在追求醫療可及性的同時,如何保障藥物的品質和療效?我對這類能夠幫助我們提升“用藥常識”的書籍總是特彆感興趣,因為它直接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健康和荷包,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深刻的洞見。

评分

《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這個書名,一下就抓住瞭我這個普通民眾的神經。我們都知道,看病吃藥是人生大事,尤其是在颱灣,健保雖然給付瞭很多,但很多時候還是會遇到需要自費或者選擇不同藥品的時刻。每當我站在藥櫃前,看著價格差異很大的藥品,尤其是聽到醫生或藥師解釋某某藥是“原廠”某某藥是“學名”的時候,心裏總會湧起一股無力感。我專業領域和醫學完全不沾邊,對於復雜的藥理、藥政、甚至製藥工藝,都一竅不通。所以,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簡直是一場及時雨。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耐心而專業的嚮導,帶領我深入瞭解學名藥的世界。它會不會詳細地介紹一下,學名藥到底是怎麼來的?是不是就像我們常說的“復製品”?但如果隻是復製品,為什麼價格會差那麼多?這中間的差價到底去瞭哪裏?是研發成本的差異?還是營銷推廣的成本?這本書有沒有可能揭露一些製藥巨頭在學名藥齣現後,所采取的一些策略?比如說,通過專利訴訟來延緩學名藥的上市,或者推齣一些“改良版”的原廠藥來繼續維持高價?我對這些“糾葛”非常好奇,也很想瞭解,在颱灣的法律和醫療體係下,消費者在選擇藥品時,到底有多少自主權?有哪些信息渠道是我們應該關注的?希望作者能夠用生動的語言,結閤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們這些門外漢也能輕鬆理解,並且能夠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做齣更聰明的購藥決策。

评分

看到《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這個書名,我就知道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我細細品讀的書。作為一名在社區藥局工作多年的藥劑師,我每天都在麵對著各種關於藥品的問題,其中最常被顧客問到的,就是“學名藥和原廠藥到底有什麼區彆?”、“這個學名藥真的安全嗎?”、“為什麼這個藥這麼便宜?”。這些問題背後,其實反映瞭大眾對於藥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種普遍擔憂,也摺射齣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睏惑。《便宜沒好藥?》這個標題,仿佛直接點齣瞭這種疑慮,而“糾葛”二字,更是讓我聯想到,這其中一定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利益鏈條和博弈。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從一個更宏觀、更深入的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它會不會詳細解讀一些國傢對於學名藥的審批標準和監管機製?它有沒有可能分析一下,在不同國傢和地區,學名藥的市場占有率以及對當地醫療體係帶來的影響?在颱灣,健保的藥價談判機製是如何運作的?學名藥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是嚮大眾普及知識,更能夠引發業界的思考,甚至能夠為藥品的定價和監管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我期待作者能夠用專業的知識和嚴謹的態度,為我們揭示這場“學名藥與當代醫療的糾葛”,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這個復雜的領域。

评分

剛看到《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這個標題,我眼前一亮。我雖然不是醫藥行業的專業人士,但長期關注社會議題,尤其對那些影響到大眾健康福祉的議題特彆敏感。藥品價格,尤其是那些關係到民生的基礎藥物,一直是我關注的焦點。學名藥,顧名思義,聽起來就是“學彆人的樣子做的藥”,但“便宜沒好藥”這種說法,又讓人心生疑慮。這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糾葛”?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成本問題,更可能牽涉到知識産權、市場壟斷、醫藥研發動力、以及政府的監管職能等等一係列復雜的議題。我特彆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些“糾葛”背後的根源。比如,它會不會探討一些原廠藥企在專利期滿後,如何利用各種手段來維持其市場份額和高價?又或者,在學名藥的審批過程中,是否存在一些我們不知道的“潛規則”?在颱灣,健保作為重要的醫療保障,對於學名藥的推廣和使用起著怎樣的作用?是否因為學名藥的普及,而有效地降低瞭整個醫療係統的負擔?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數據和分析,來證明學名藥在保證療效的同時,也真正地為患者帶來瞭經濟上的實惠?我期待它能為我們揭示一個更全麵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理性地看待藥品市場,不被錶麵的宣傳所迷惑,而是能夠真正理解,什麼纔是對我們健康最有益、最負責任的選擇。

评分

《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這本書的題目,就好像在直接解答我多年來的一個疑問。作為一名在大型企業從事財務工作的職場人士,我經常需要處理各種成本控製和效益分析的問題。在關注個人健康和傢庭醫療開銷的時候,我也同樣會思考,為什麼有些藥物價格如此之高?而學名藥是否真的像它們的名字所暗示的,是一種經濟實惠的替代選擇?“糾葛”這個詞,更是讓我聯想到,在這背後一定隱藏著復雜的商業策略、法律博弈,甚至可能是一些不為人知的利益輸送。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從一個更加理性、更加數據化的角度來解讀這個問題。它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原廠藥研發成本、專利保護期、以及學名藥進入市場後對整體藥品價格指數的影響等方麵的分析?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揭示,在颱灣的醫療體係和藥品市場中,學名藥是如何運作的?它是否真的能夠有效地為患者節省開支,同時又保證瞭治療的質量?這本書會不會也涉及到一些關於藥品定價的理論,例如“成本加成定價法”、“價值定價法”等,並分析這些定價策略在學名藥和原廠藥之間的應用?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在這個看似簡單的“便宜”與“好藥”之間,究竟隱藏著怎樣復雜的“糾葛”。

评分

這本《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聽書名就引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是一名在颱灣生活瞭三十多年的普通上班族,平時也沒怎麼特彆關注醫藥産業,但誰傢沒個老老少少生病的時候?每次去醫院,看到醫生開齣的藥,再對比一下藥價,心裏總會冒齣一些疑問,尤其是當聽到“原廠藥”和“學名藥”的區彆時,更是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這本書的題目直擊瞭我們這些普通民眾在就醫過程中最常遇到的痛點。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清楚這些醫藥界看似復雜但又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問題。比如,為什麼有些藥會那麼貴?而所謂的“學名藥”真的就如書名所暗示的,品質上會有“便宜沒好藥”的疑慮嗎?這背後有沒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糾葛”?我希望作者能夠揭開這些迷霧,讓我們這些消費者能夠更明智地選擇,不再因為信息不對稱而感到被動。而且,這本書提到“當代醫療”,這讓我聯想到現在醫療體係的種種狀況,像是新藥的研發成本、專利保護、藥廠的營銷策略等等,這些都可能影響到我們最終拿到手裏的藥和支付的價格。我非常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討一下,在颱灣的醫療環境下,學名藥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它是否真的為大眾提供瞭更經濟實惠的治療選擇?還是背後存在著某些我們不知道的風險?這本書會不會也談到政府在藥品定價和監管方麵的作為?總而言之,我希望這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本能夠啓迪我們思考、引導我們做齣更理性選擇的指南。

评分

《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這個對醫學和經濟交叉領域充滿好奇的讀者,産生強烈的閱讀衝動。我本身並非醫藥行業從業者,但作為一名社會觀察者,我深知藥品價格和可及性,是影響一個國傢民眾健康福祉的重要因素。學名藥的齣現,理論上應該能夠降低醫療成本,讓更多人獲得所需的治療。然而,“便宜沒好藥”這種說法,卻始終在坊間流傳,這其中必然存在著一些值得深入探討的“糾葛”。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界定“好藥”的標準?僅僅是療效相同就可以嗎?還是說,在藥品的輔料、穩定性、甚至是一些不易察覺的生物等效性方麵,學名藥與原廠藥之間可能存在著細微的差彆?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這些技術層麵的問題,並以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同時,我也很想知道,在這場“糾葛”中,製藥巨頭的角色是怎樣的?它們是否會利用專利的保護期,或者通過一些非競爭性的手段,來阻礙學名藥的上市?而政府的監管部門,在其中又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扮演瞭公平的裁判,還是在某些時候也成為瞭利益鏈條的一部分?我期望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學名藥在當代醫療體係中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它背後所蘊含的復雜經濟和政治力量。

评分

這本書《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的標題,讓我立刻聯想到瞭生活中許多次在藥局或醫院的經驗。我是一個比較注重生活品質的人,但同時也很理性地看待消費。每次醫生開藥,我都會仔細看藥名和價格,然後會跟藥師確認一下。很多時候,藥師都會提及“原廠藥”和“學名藥”的區彆,並且往往會建議選擇更經濟實惠的學名藥。但“便宜沒好藥”這個俗語,總是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讓我對學名藥的品質産生一絲絲的疑慮。這本書的“糾葛”二字,讓我覺得它可能不僅僅是簡單的科普,而是會深入地探討背後的原因。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從一個更加深入、更加人性化的角度來審視這個問題。它會不會采訪一些正在使用學名藥的患者,聽聽他們的真實感受和使用體驗?它會不會也采訪一些醫生,瞭解他們對於學名藥的臨床使用建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有溫度的案例,讓我們能夠感同身受,理解學名藥的實際價值。而且,這本書會不會也探討一些關於“同一種藥,不同包裝,不同價格”的現象,以及這些現象背後的市場邏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這些普通消費者,建立起對學名藥的正確認知,不再盲目追求高價,也不再因為便宜而擔憂,而是能夠做齣最適閤自己的、最明智的用藥選擇。

评分

《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這個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醫藥産業的好奇和一點點的不安。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教師,這些年隨著年齡增長,看醫生的機會也多瞭起來。每次去醫院,看到醫生開齣的那些形形色色的藥,有些價格貴得讓人咋舌,有些則相對平價。而“學名藥”這個詞,我經常聽到,但一直以來,對於它和“原廠藥”之間的真實差彆,我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這“便宜沒好藥”的說法,雖然聽起來有些道理,但又覺得似乎有些片麵。我更想知道的是,這種“便宜”背後,到底有沒有犧牲掉什麼至關重要的東西?這本書的“糾葛”二字,讓我聯想到,這背後可能隱藏著很多不為外人所知的秘密。我希望作者能夠像一位偵探一樣,抽絲剝繭,為我們這些普通民眾揭開學名藥的神秘麵紗。它會不會詳細介紹一下,學名藥的生産過程是怎樣的?它在質量控製上是否真的能夠達到原廠藥的標準?所謂的“原廠藥”之所以價格高昂,究竟是因為它的研發成本、還是因為它的品牌效應?抑或是存在著某種壟斷的成分?在颱灣的醫療體係下,學名藥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它是否真的減輕瞭許多傢庭的經濟負擔?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紮實的證據和案例,讓我能夠不再迷茫,能夠真正理解,如何纔能在保證健康的前提下,做齣最經濟實惠的選擇。

评分

讀到《便宜沒好藥?一段學名藥和當代醫療的糾葛》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就醫時的情景。記得有一次,我傢人因為一個慢性病需要長期服藥,醫生開瞭一種進口的原廠藥,價格確實不菲。後來,藥劑師在配藥時建議我們考慮一款國産的學名藥,說效果差不多,價格卻便宜很多。當時我們確實有點猶豫,擔心是不是會有什麼副作用,或者效果不如原廠藥。最終我們還是聽從瞭醫生和藥劑師的建議,選擇瞭學名藥,而且到目前為止,傢人的狀況也一直很穩定。但即便如此,心裏還是會留下一絲疑問:我們當初的選擇究竟是對是錯?這背後是否存在著一種“非此即彼”的誤區?這本書的題目就好像在直接迴應我心中長久以來的疑惑。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便宜”與“好藥”之間的關係?學名藥的生産過程是否真的能夠保證和原廠藥一樣的質量標準?是否存在一些隻有原廠藥纔能做到的、或者在研發過程中纔發現的、對療效至關重要的技術或成分?我希望這本書能詳細地解析學名藥的審批流程、質量控製體係,以及它在國際和颱灣的實際應用案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幫助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建立起對學名藥的正確認知,不再被一些片麵的信息所誤導。這本書會不會也探討一些關於“仿製藥”與“學名藥”的區彆?或者是它們在專利到期後,如何進入市場?這些細節都關係到我們作為消費者,能否做齣最明智、最放心的選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