䒌靘处细雪飘落

䒌靘处细雪飘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含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卷一 路过的风景 写的大多是京都。写寺院、写街道、写漫天扑簌的雪、写藏在眼底的风。写广大天地里给人的那一束绮媚与清寂。 卷二 那些人、那些事 纪录曾经逢遇的人与事,有亲情,有友情,也有爱情。时间如药,淬鍊了不美好,甚至是悲伤的经过。而文字如磬,让那些生命中不想遗忘的人情往事,持续在岁月里悠悠回盪。 川濑巴水式的散文风格,24幅京都风景跃然纸上。 永观堂、龙安寺、清水寺、白川、大原…… 这静谧又绮媚的城市,透着莫名吸引人的暗香。 「她的文字就像她人,安静,几近无声,却有种喜悦,素朴,像日本的和纸,内容总是比你一眼扫过去时含纳的更多。 她的用字雅而僻。有些字我甚至念不出来。但是看着字形,能体会这样的选字带来的意境。觉得含氤或许不是在『写』字,而是在『画』字。」──袁琼琼(作家、编剧) 本书特色 "名作家/编剧袁琼琼老师专文推荐! "以雅而僻的文字「画」出24个静谧、简意京都,及27篇从人生淬鍊而出的所思所想。 名人推荐 「她的用字雅而僻。有些字我甚至念不出来。但是看着字形,能体会这样的选字带来的意境。觉得含氤或许不是在『写』字,而是在『画』字。」──袁琼琼(名作家、编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叶含氤


  卯年冬日生,在小琉球长大,现定居于台北。
  东吴大学中文系硕士班毕业。喜欢文字胜于图像,讨厌拿麦克风跟照相。
  至于其他更多的,都写在书里了。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素心相照

袁琼琼(作家/编剧)


  含氤有种深刻的气质。刚认识时,我以为她的名字是笔名,她说不是。这是少见的人与名相衬并且合一的例子。或许是父母亲在她初生时便已确认了这个孩子的本质,也或许只是许了愿,而这孩子便如其所愿,成为了含氤。

  含氤具备的不单是某种深澈的安静,那安静且无杂质。她是我认识的人里最爱笑的。自然,是「含氤」的笑,似乎包含着内在喜悦,而不仅止于表现善意。我原本不知道她写文章,直到看见她的文字刊在报章上。那时认识她已有两年。看了文字,就觉得:果然是含氤啊。她的文字就像她人,安静,几近无声,却有种喜悦,素朴,像日本的和纸,内容总是比你一眼扫过去时含纳的更多。

  这样的性格,似乎不是现实环境可以养成的。而像超越了生命的,来自更早更深远的源头。看含氤的这第一本书,尤其是第一部份的旅游小记。我想没有人能忽略她处理文字的方式。这部分多数写的是她在日本的旅行。文字短而小,以白描手法写一段景色,像是一幅工整的,淡粉彩绘出的画。并不企图说什么,但画面如此雅净优美,独独因为那种氛围,让人愿意停留。

  她的用字雅而僻。有些字我甚至念不出来。但是看着字形,能体会这样的选字带来的意境。觉得含氤或许不是在「写」字,而是在「画」字。例如形容天冷,她用「冱沷沁骨」,就像寒气扑天盖地而来,包围住身体。又形容落雪是「溶溶脉脉」。简直可以看见雪片翻飞,在视线中逐渐模煳的景象。山间远望朱椽青瓦的佛塔,她的感受是「幽深窈冥」,那「窈」与「冥」让我同时看见了佛塔的形,又看见了佛塔的「象」。作为书名的「䒌靘处细雪飘落」,只看字形,都像一幅日本画,正是我喜欢的川濑巴水(Kawase Hasui)。

  我不知道含氤喜不喜欢俳句。但是她的文字很有俳句的邃远和不尽之意。如:

  「那日,天色䒌靘,闲庭晏然,有雪无声飘落。」〈䒌靘处细雪飘落〉

  「听见飞雪来前,天地风云发出的轰轰声响。听见那风动云涌的十秒,我的等待。」〈京都短笺-鞍马〉

  形容她的寺院偶遇:「近午时,见一僧人从岔路而来悄步走过,形影孑然,衣衫袖袂拂盪飘动,手提一只扁平木盒从寺院那端踏着那条雪路往山门门房处,想是送饭僧。那僧人提木盒的翩然身影,让人有光阴寂静之喜。

  我跟在其后,走过他的走过。这寺院已走过四百年。

  山间气象时晴时晦,才想着无风,风就来了……」〈行过古寺雪地〉

  含氤为文,像她喜欢的「白川之香」,不扬厉,而自然暧暧含光。她的游记写了日本和中国,在日本写景,在中国写人情。很明显,适合她的是日本。我看她写中国旅游,奇妙的有种格格不入,她好像充满善意的外星人,但是根底上与她前去的土地没有共同语言。几乎每一篇都有微妙的憾意。这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悲哀,与自己的血脉源头早已失去连结,无论如何的孺慕向往,事实上已是路人。

  从书里看,含氤祖籍应该在中国,她为祖父写了〈渡口〉一文。当年二十出头的祖父去厦门访友,离去时,友人留宿,祖父婉拒。这一推却,便是千里睽隔,生死两茫茫。

  离开了故乡的祖父,是陪伴含氤童年的人。从含氤的描写中,感觉那是个安静的,内蕴的男人。写到祖父和在台湾的生活,含氤的文风丕变,不再如同写日本游记时的雅致。或许是因为人生不可能在距离外书写。写到真正的切身事务时,难以事不关己。这部分的书写有温度,有厚度,有依依不舍。如果书的前半本是作者的素描或画像,人在云里雾里;后半部分就是面对面的「生活照」了,真正的,那个实打实的叶含氤在这里。

  虽只是简净的絮絮言说,我看的十分震动。看到了作者的心事。真实诚恳的书写,一定有非凡的力道。这也可以反过来推论,如果感受到文字间的力道,那必然是作者在文字里放进了虔敬心意。

  含氤书里有一篇〈风雅〉,讲了千利休和织田信长的故事:

  「千利休向织田信长献宝:利休将木盒放在近窗的廊边,掀开盖子,在盒中倒进一瓢清水。
  不消一会儿,织田信长与众人们看见木匣中,慢慢地浮现皎洁白影,荡荡漾漾在水里浮汆着。
  那是天上的明月。」

  下面,含氤写:「利休安静地等待着织田信长的反应。」

  就此戛然而止。

  这个故事,我觉得拿来形容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不能更贴切了。所有写作者都是献出水中明月的利休,而织田信长能否相知,不是他能够决定的,能做的,唯有「安静的等待」。而素心在此,看得到的人就看到了。

  每一本书,面对读者,其实都是交心的过程。我们透过文字,去认识写出文字的那个人,素心相照。能看到的人,就看到了。

  我庆幸我是那个看到的人。
 

图书试读

〈释迦堂听经〉

释迦堂在京都赏枫名所永观堂内。我到时已是二月早春,庭院里仅数点白梅,群树绿枒未发,还是山野凋疏人迹寥落。

释迦堂宽广宏大,有古风有华彩。堂内饰以几盏金色古雅大灯笼,佛前两株大器金莲彷若迎风摇曳,姿态灵动典丽。从前总以为「金色」尘俗气太重,但此番相见却见其辉煌奥深,一改往昔偏执。

大约下午近四点时,我在这正殿后方看见一位中年僧人手持钖杖,每走两步,即以钖杖击地,庄严沉稳地从后门走入正殿。旋即,一阵动听的吟哦幽幽传来。引得我绕过回廊从正门走入,静坐聆听了一刻钟的佛经。

吟咏经文的僧侣只有两位,其中一位是方才在后方遇见执法杖的那人,他端坐在佛前约三公尺远的木椅上,身前有一方小桌,案上摆了经书与一炉香,焚香氤氲,薰以供佛。佛龛右侧,一位年轻和尚跪坐,时而敲木鱼,时而击法磬,那举止身段,曼妙柔丽却不失典重。两人相和吟咏的音韵婉转雅正,声调清朗明澈,听之可澄心可见性。

我不是佛教徒,也不知他们所诵吟之内容,只觉得人间有此情此景,甚好。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