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裔美国作家,出生于伦敦,成长于美国罗德岛,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目前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二○○○年以短篇小说集《医生的翻译员》获普立兹文学奖;第一部长篇小说《同名之人》曾改编电视剧,《陌生的土地》则获得弗兰克.欧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第二部长篇小说《低地的风信子》入围美国国家书卷奖决选、英国曼布克奖决选。新作《另一种语言》则获维亚雷吉欧–维西利亚国际奖(Premio Internazionale Viareggio-Versilia)。此外她亦曾获海明威笔会文学奖、马拉末笔会奖、欧亨利小说奖。拉希莉也曾于二○一四年美国国家人文奖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义大利语界翻译小说奖(Premio Gregor von Rezzori)、DSC南亚文学奖,她亦获古根汉研究基金,并于二○一二年受邀担任美国艺术文学学会会员。
译者简介
李之年
成大外文系毕,英国爱丁堡大学心理语言学硕士,新堡大学言语科学博士肄。专事翻译,译作类别广泛,包括各类文学小说、科普、艺术、人文史地、心理励志等,并定期替《科学人》、《知识大图解》等科普杂志翻译文章。近作有《This is 安迪.沃荷》(天培)、《我的孩子是兇手:一个母亲的自白》(商周)等。
即使你对政治或第三世界毫不关心,对文学理论后殖民文化分析一无所知,钟芭‧拉希莉这本荣获美国文学最高荣誉普立兹奖的短篇小说集仍是引领你进入文学欣赏门槛的最佳选择。有些「重量级」的文学作品,非得一箩筐的术语才能把它的好处说个清楚,但对于《医生的翻译员》我宁愿舍弃我学说式的读法。譬如回溯到E. M. Forster的《印度之旅》,讨论「印度」在西方文学中的隐喻功能(metaphor)。或者我也可从二○○○年美国两项文学大奖皆由亚裔移民双语作家包办,提出族裔政治与文化认同的观察报告。另外更明显可作的文章便是集子中的女性角色们不是许配为婚便是作人情妇。印度文化中的父权阴影怎么了得!然而时下小说除上述之外还能给予读者更多难得、冠冕堂皇的题目,我想还是留给一些我不得不找话说的作品吧。我最想讨论的,其实也是最根本,却在近几年最不受重视的观点,那就是──小说应该怎么写?
读完拉希莉这本小说集后,这个问题的答案至少对我个人来说可以说十分清晰了。作家要具备天份,而天份不光在遣辞用句的造诣上,更重要的是对人情世故的体会,有过人一等的细腻真诚。拉希莉及其他非盎格鲁萨克逊英语系小说家由于自身文化背景的特殊,对社会观察及人与人之间冲突矛盾的描绘,都直接关系自身的信仰认同,题材的本身辐射面即已十分宽广,不必再用结构奇巧或语言创作来增加「深度」。拉希莉最难能可贵之处是将抽象的殖民文化论战,或看似陈旧的异乡情绪落实,并赋与新义。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无非是考验小说家说故事的本领。与其说拉希莉是复古,或是模拟大师,不妨说是她肯定了小说中的几样基本元素:佈局(plot)、观点(point of view)、人物(character)及题旨(theme),以下我便以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赛恩太太的公寓〉为例,剖析作者如何善用并发挥这几项小说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