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水返脚:汐止老街人,老街事

根在水返脚:汐止老街人,老街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芳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记忆中的汐止,许多的人与事,景与物,都在脑袋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迄今清晰如昔,彷彿我不曾离开它太久…… 杨芳芷成长于一九四○年代的汐止──古早以前被称为「水返脚」的所在。现已移居美国的她,乘着留存年少时对故乡的记忆,以平实无华、沁人肺腑的笔调,书写下50篇珍贵的忆往── ▎职业矿工、业余「乩童」的寡言阿爸,阻止了女儿差点成为养女的命运 ▎母亲是二二八事件见证者,曾助外省青年惊险逃脱军队的盘查 ▎以生动文笔重现台湾光复前后已不复存在的景致:汐止神社改为忠顺庙后,成了作者徒步可达的教室! ▎返乡寻根──汐止的今与昔 *曾被视为汐止重工业时代文化遗产的三根鼓风炉,竟沦为市公所拍卖的废铁…… *昔日「牛稠头」码头光景:亲戚曾划着小船运送种植的蔬果、饲养的鸡鸭到岸边作者家;如今现址仅存「水返脚图腾」雕刻的三分仔车载土炭、过渡船、过港迎亲来凭弔古人旧事。 *重返「汐止第一街」中正路,足迹踏遍汐止公园(清末石碇堡遗址)、公有市场(日治七星郡市场遗址)、农仓(汐止公学校遗址)、华南银行(日治衙门遗址),并留连至今仍深具地方特色的蔘药行、医生馆、香舖、打铁店、冰厂等三代经营老店。 本书特色 ★作者乘着留存年少时对故乡水返脚(汐止古称)的记忆,以平实无华、沁人肺腑的笔调,书写下50篇珍贵的忆往。 ★生动文笔重现台湾光复前后、二二八事件、汐止的今与昔(牛稠头码头、三根鼓风炉、「汐止第一街」……)。 名人推荐 资深媒体人 黄肇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芳芷


  台湾新北市人。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任中央通讯社记者、联合报系民生报记者、美国旧金山世界日报採访组副主任、北加州华文作家协会会长等职。

  着作:
  《紫禁城夜总会》、《一个让人留心的城市》、《天空不尽是彩虹》、《画出新世界──美国华人艺术家》等。

  得奖纪录:
  《画出新世界──美国华人艺术家》一书,荣获2013年华侨救国联合总会华文着述奖第三名
  《紫禁城夜总会》,获1998年第一届「新美国传媒」(前称「新加州传媒」)最佳专题报导奖
  《嬉皮运动三十周年》获1998年「北加州华文传媒」最佳专题报导奖
  《乐居─美国最后的乡下中国城》获1998年联合文学与长荣航空合办的「长荣环宇文学奖」佳作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毅力,主导她的一生


  杨芳芷,坚守新闻岗位四十年,退休时,她说:她不算是杰出的记者,但可以问心无愧、坦荡荡地说,是个敬业、有职业道德的新闻从业人员,「一路走来,始终如一」。她的自我肯定,也是我认识的杨芳芷,坚毅、豁达、平实、坦直。

  我们在中央通讯社共事十一年,很长一段时间,是国内新闻部仅有的两个女记者,都是刚从大学新闻系组毕业的「菜鸟」,男记者也不多。一九六○年代的中央社,採精兵制,严格培养每一个记者都能独立作战,国内外发生重大新闻,新闻媒体可能派一组人採访,中央社还是採访记者和摄影记者各一,在「每分钟都是截稿时间」的压力下,採访告一段落,立即回社(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撰写新闻,力求正确、完整、迅速,提供给国内外各新闻媒体。

  中央通讯社,是中华民国国家通讯社,也是唯一能和世界各国通讯社,签订合约,互相交换新闻,并派驻记者的通讯社,备受国内外媒体尊重。

  芳芷和我,很幸运在中央社的辉煌年代,加入这个既有家的温馨,又有高水准工作要求的新闻园地,我们都见证了多多少少历史事件,留下深刻的人生印记。

  走过漫长的新闻路之后,杨芳芷毅然退出职场、开始过她逍遥自在的生活,她喜欢历史,旅游各地,以报导文学纪录下她走过的名山,古城的所见、所闻、所思,这一系列脱出新闻报导的作品,流畅、生动,也呈现出她生命中的豁达和愉悦。

  迈进人生另一阶段,她沉淀下来,有了思考空间,「寻根」的意念慢慢浮现,她回到久别的故乡,到台北平溪看「天灯」,徘徊汐止老街,寻找记忆中的街景风貌,过往的人与事,融入少年的记忆,芳芷开始动笔写自己。

  做为矿工的女儿,不是宿命,也不一定悲惨。芳芷成长的这个矿工家庭,除了贫苦,还背负着那个年代的台湾传统习俗。父亲入赘颜家,很早就失去语言权,不过问家务事,沉默尽到养家的责任,在他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他扮演的是一个旁观者。「我很少想起老爸,生前或死后。」芳芷蓦然发现对父亲是如此陌生,她试探从亲友叙述中,拼出父亲的身世,或因年代相隔久远,识者多已凋零,既无法追根慎远,杨家的「族谱」仅始于住在台湾北部的父母这一代,对芳芷来说,也许有点遗憾,但也达成她的心愿:留下这本「回忆录」,给旅居美国与故乡已渐行渐远的失根儿孙们。

  芳芷的母亲出生在台北平溪,十三天后送给汐止颜家当养女,她刚毅、果断,急燥。十六岁被迫结婚,当矿工的丈夫收入有限,她从一个受宠的养女,一下子掉入精神与物质都极度贫乏的痛苦深渊中。大半生需要打工协助家计,她无法了解,这个排行老二的女儿,如此不顾家计艰难,死要念书,完全不能体谅父母的无力与无奈!

  芳芷是一个不肯轻易认输的女孩子,在这样艰困、妇女被歧视的环境中,她始终坚持一个意念,一个梦想:上学,读书。她聪明、机灵,功课好,又懂得善用机会,躲过母亲一次又一次的胁迫,纵使被打,也不屈服。她逃过卖做养女,沦入风尘讨生活的命运。高中毕业那一年,是她人生的转捩点,她仍运用过去的「升学战术」,以考取学校,让母亲不得不接受既成的事实。她顺利考取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这次母亲坚决不放手,事先安排好当地一家公司,芳芷只好去工作。

  命运之神,对芳芷很厚爱,就在政大开学前夕,她得了胃病,母亲到处求神拜佛,找人算命,没想到算命先生的一句话:「有才气,唸书才会健康。」改变了母亲的成见,让一个贫苦矿工家庭出身的女儿,成为杨家第一位大学毕业生。

  芳芷七十多年的人生岁月,一半在台湾,一半在美国。细读《根在水返脚》各篇章,我发现她略过几段她的人生际遇,譬如,如何熬过一段不美满的婚姻?如何移居美国,独力肩负起教养三个儿女的重任?她得了癌症、她动过手术,她如何走过又如何克服?她把这段椎心刺骨的心路历程,淡淡回了一句话:「命运对我是慈悲的。」

  杨芳芷,用她的毅力,主导了她的一生。


资深媒体人 黄肇珩

图书试读

【铁齿】(节录)

我母亲最铁齿的一件事,与「二二八」事件有关:

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二二八」事件发生时,我们家住汐止中正路老街。父亲当时常年生病,母亲只好负起养家的责任。她到虎尾我姑妈开设的旅馆帮佣,每月寄钱回汐止养活一家大小。

「二二八」事件发生后,全台从北到南发生暴乱,而当时又没有电视报导,骚乱情况不明,谣言满天飞。母亲在虎尾听说「台北死了很多人」,汐止离台北不远,她不知道家里情况如何?家人是否已经丧生?她必须回家看看。于是,从虎尾搭火车慢车往台北,车到新竹,有人上车劝旅客,绝对不能再往北行了,非常危险,「到台北全车人定死无疑」。我母亲不听劝,因为新竹离汐止还太远,她不能下车走路回家。

火车继续往北开,到了桃园,站长上车劝大家不要去台北,非常危险。慢车在这里停了两个多小时,有人听劝下车了。也有人坚持再继续往北,我母亲就是其中的一位。车子到了板桥,母亲还是不下车。火车进万华站,列车长宣布车行到此为止,打死他也不开进台北市。母亲只好下车了,准备徒步从万华走回汐止。

当时火车慢车的座位是,四人面对面而坐。我母亲搭的这班车到新竹时,上来一个「少年家」,坐在她对面。母亲旁边坐的是一位少妇,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母亲说,当时沿途各站停车时,就有本地人上车查问男性旅客,遇到不会讲闽南话的,就拖下车毒打一顿,有人甚至被踢下月台去。

坐在母亲对面的这位年轻人,会说日语,但说闽南话有腔调,看到这情况吓得直发抖。我母亲判断这年轻人铁定不是本地人,不帮他的话,可能有生命危险。她灵机一动,告诉身旁少妇,把婴儿「借」给这位年轻人抱抱,让旁人以为他是在「摇」婴儿,不会想到他是因害怕而发抖。

少妇到桃园时抱着婴儿下车了,年轻人跟着我母亲到万华下车。母亲担心他如果单独走出站外,可能会被民众或镇暴军队打死。母亲身上背了二斗米及几件给我们小孩买的新衣服,带着这个年轻外省人,走到万华一个朋友家求助。母亲向她朋友「保证」,「这是一位好的外省人,会说日语」,请他们无论如何要掩护他直到可以安全离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