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收录在《易碎物》这本短篇集的第一个故事〈绿字的研究〉(A Study in Emerald)来说吧:如果是个光看篇名就下意识露出微笑的读者,那么一定已经知道,这是一篇对〈血字的研究〉(A Study in Scarlet)的仿作──〈血字的研究〉是大名鼎鼎的福尔摩斯登场作品,从主述者华生医生初识福尔摩斯开始讲起,记述他们一起参与的首宗案件──关于福尔摩斯这个角色的仿作有一大堆,其中不乏许多成名推理作家向原作者道尔(Arthur Conan Doyle)的致敬之作;不过,就连恐怖大师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写的那篇仿作,都没有掺进任何超自然色彩,毕竟,福尔摩斯的世界,是个充满逻辑思维、理性至上的世界。
不过,〈绿字的研究〉却对此做出挑战。
盖曼在《易碎物》的前言里提及,这篇故事是应邀写的,编辑的要求是「一个福尔摩斯撞进洛夫克莱夫特笔下世界的故事。」──洛夫克莱夫特(H. P. Lovecraft)是廿世纪初的恐怖/奇科幻小说大师,生前虽然不甚得意,但后起的此类型作者对他的作品大多十分推崇──洛夫克莱夫特笔下的恐怖世界是全然反理智的,除了常有神经兮兮疑神疑鬼的主角之外,还会出现来自远古充满陈旧腐朽气息的恶意怪物。理性逻辑的推理故事如何加入非理智的狂乱恐怖?盖曼不但在〈绿字的研究〉中做了场漂亮的演出,赢得了二○○四年的雨果奖(Hugo Award,奇科幻作品的专门奖项)短篇小说奖,还因此被福尔摩斯迷所组成的「贝克街非正规军」(Baker Street Irregulars)纳为会员。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易碎物》这本集子里可以举出好几篇。
〈苏珊的问题〉(The Problem of Susan)与着名的「纳尼亚传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有关,〈创造阿拉丁〉(Inventing Aladdin)则源自《一千零一夜》……从前辈大师们的作品中找到某些元素(无论是角色、场景、故事类型或者某些无以名之的设定技巧)加以发挥,听起来似乎是种简单方便的创作方式,实际上却有许多执行困难:只要搭配稍有不巧,故事看起来就会是东拼西凑不成模样的失败版科学怪人,就算情节好不容易搞通顺了,还是可能会有读者认为用字遣词不够优美、角色形象不够精准,直言这样的东西只算是大师作品的拙劣模仿,甚或被冠上亵渎的骂名──不过,盖曼的创作完全没有这种问题。因为盖曼并非单纯地挪用既有设定,而是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见解及叙事技巧加以转换:〈苏珊的问题〉谈到儿童文学对读者的影响,〈创造阿拉丁〉讲到故事创作的过程,于是这些作品不再是某部经典的仿作,而成了盖曼版本、独一无二的全新作品,就算不认识原初的作品,仍会读到一个绝妙的故事。
除此之外,《易碎物》中还藏着其他有趣的创作来源。
例如〈雀小姐失踪案始末〉(The Facts in the Case of the Departure of Miss Finch)灵感来自美国插画名家Frank Frazetta替科幻小说系列「Savage Pellucidar」绘制的着名封面画作,〈歌利亚〉(Goliath)是盖曼应邀替电影《骇客任务》(The Matirx)写的短篇(后来也收入「The Matrix Comics」第一集中),〈十五张彩绘吸血鬼塔罗牌〉(Fifteen Painted Cards from a Vampire Tarot)是以塔罗牌为主题的系列短篇作品,〈幽谷之王〉(The Monarch of the Glen)里则能见到《美国众神》的角色们再度登场……这些故事本身就已经能够提供有趣奇妙的阅读经验,倘若再对照盖曼在前言当中一一细数的由来,那么这些故事便成为前往更多奇妙世界的起点,就此行去,还有其他令人目不暇给的天地。
所有作品当中,或许该特别谈谈〈怪怪小女生〉(Strange Little Girls)当中这些短短的故事。
Amos《怪怪小女生》专辑里的翻唱曲中,有一首是Tom Waits的〈时间〉(Time),歌词里的这句「而你记不得的那些,告诉你忘不了的那些」(And the things you can’t remember tell the things you can’t forget),与盖曼在《易碎物》前言中提及的「故事」本质,有着某些奇妙的契合──盖曼说道,故事的组成材料并不坚固耐久,但许多故事却比所有说过它们的人更长寿,有些甚至比创造它们的国家存活得更久;或许正是因为好故事会在阅听者的内里某处扎根,就算不一定能够被完全记得,但在令人无法忘怀的物事里头,却永远有它们低低的耳语。如此易碎却又坚韧绵长,这是所有好故事的特色。
读完《易碎物》后,看看自己的心;将会发现,那儿也刻下了这种感觉。
***
卧斧,雄性。念医学工程但是在出版相关行业打滚。想做的事情很多。能睡觉的时间很少。工作时数很长。钱包很薄。觉得书店唱片行电影院很可怕。只身犯险的次数很频繁。出版:《给 S 的音乐情书》(小知堂)、《塞满钥匙的空房间》(宝瓶)、《雨狗空间》(宝瓶)、《温啤酒与冷女人》(如何)、《马戏团离镇》(宝瓶)、《舌行家族》(九歌)、《没人知道我走了》(天下文化)、《碎梦大道》(读瘾)、《硬汉有时软软的》(逗点)、《抵达梦土通知我》(卫城)、《FIX》(卫城)。喜欢说故事。讨厌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