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因为一首歌,抑或一个名字、一出电影而记住一个时代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曾说:「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作者李志铭从自己的收藏与爱好中,爬梳中外电影配乐、台语老歌、战争(如纳粹、西班牙内战、二战)中的歌谣、竞选歌曲,甚至台湾别具特色的唱片行、乐器工坊等,介绍在大历史背景下常被忽略的音乐景观。
本书特色 金鼎奖得主李志铭最新力作──以收藏爬梳台湾声音景观
装帧设计──何佳兴──以纸张的手感与纹理,配上鲜艳的色彩与状似唱片的图样,烙印于精装书封上,一展日治至光复期间的台湾音乐的时代精神。
名人推荐 杨泽(诗人)、李欣芸(配乐家、音乐制作人)、吴卡密(旧香居店主)、张世伦(艺评人,摄影研究者)、罗悦全(声响文化研究者)齐声推荐
杨泽│诗人 围绕着声音的主题,李志铭这回写出了一本很特别的书,就我个人阅读所及,极可能是中文世界的首发首创,也许可以姑且称之为「声音的当代史」、「声音的地方志」的书。古人爱说「釆风问俗」,所谓风俗,风土的概念其实是听觉性的,但在视觉当道,排山倒海而来,且淹没一切的现代社会,声音老早被放逐在感官文明的核心之外,成了靠边站的,第二义的东西。像一个自命的史官,一个善于聆听的「声音的遗少」,志铭拓荒拾遗,博采留声机年代以来,东西方的众家流风余响,日积月累,替时代保存了这份宝贵的记录,值得我们好好感谢他的。
李欣芸│配乐家、音乐制作人 曾几何时,网路上没有的,就变得不存在一般;但其实网上缺漏的、找不到的可还真不少……在《留声年代》中志铭信手捻来、细笔描绘的,正是这些时代抖落的吉光片羽。在书中,就连小津安二郎的御用配乐师斋藤高顺,都鲜活起来……《留声年代》里的这二十八个故事,我们或知之甚稔、或前所未闻,一样的是,志铭以笔作为时光机,以音乐通古博今,召唤出一幕幕陈年老事,将联系艺术与文史最重要的那座桥樑,搭了起来。
吴卡密│旧香居店主 李志铭总习惯用属于他的方式去体会音乐、去书写音乐,拼凑出属于个人的音乐品味,认真扎实地为自己的兴趣去做更深入的挖掘和探索。即使对那个年代、这些歌曲是陌生的,彷彿能经由他的文字一起聆听这些震撼心灵的音乐,还原那个时代的情境与氛围。这些看似直接,且不浪漫的做法和解读,却是他对音乐最浪漫的追寻与纪录。
张世伦│艺评人、文字工作者 作者能超越「雅俗之别」的藩篱,让以往处在高端与底层两方,彷彿风马牛不相及的品味区隔,都能重新被置放在俗民文化与生命经验的脉络里重新理解,使得这本书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品味类型,而能遨游自在其中,书中对于郭金发的歌与杨泽的诗,便有一番精彩的对比映照,最终皆能以人生的个人体验为公约数,而让人产生超越雅俗隔阂的微妙共感,堪称一绝。
罗悦全│声响文化研究者 李志铭多重维度的影音鑑赏写作从个人故事到集体经验,从本土到国际,从二战前到现今,他对历史背景的考究,其深度与广度从来不会让读者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