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集:台湾声响艺术家选集

噪集:台湾声响艺术家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声响艺术
  • 实验音乐
  • 田野录音
  • 声音装置
  • 当代艺术
  • 跨媒体艺术
  • 噪音音乐
  • 艺术策展
  • 文化研究
  • 声音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声响,以前更常用的词汇是「噪音」(也就是非音乐),如今已被认为是可用严肃态度欣赏或作为媒材的当代艺术。

  台湾的声响艺术(sound art)源于解严后1990年代动盪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以及因戒严压抑已久的动能。当时被称作「噪音运动」的声响艺术为台湾的艺术创作带来许多可能,更开创了全新的思考、创作方向,并透过《白木耳》杂志(White Fungus)向英语世界发声。本书借由介绍六位国际知名的重要声响艺术家:林其蔚、王福瑞、王虹凯、黄大旺、郑宜苹与HH,追溯声响艺术在台湾发展的脉络,也探究艺术家们的创作历程,如何透过「声响」表达、展现自己的思考与观点。

  结合实验音响、数位影音及声音互动装置的「声响艺术」,如今获得政府、美术机构、学院的认同投入,国外艺术理论、艺术家相继引入台湾,可谓是――噪音已死,噪音万岁。

本书特色

  1.介绍六位台湾声响艺术家,中英对照,向国际发声。
  2.书末附有重要活动、团队与专业名词列表,一次了解这门新兴艺术。
  3.与2018台北艺术节《噪集》节目合作,跨国呈现声响艺术风貌。
台湾声响艺术的深度探索与时代回响 《噪集:台湾声响艺术家选集》 并非一部涵盖所有台湾声音艺术实践的百科全书,它更像是一份精心策展的“现场报告”,聚焦于特定时间段内,一群以声音为主要媒介的创作者如何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及物理环境进行对话、抗争与共鸣。本书收录的艺术家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台湾从后威权时期迈向全球化、本土意识觉醒的复杂心绪,展现了声音艺术在台湾语境下的独特发展轨迹。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拒绝将“声音艺术”简化为纯粹的技术实验或抽象的美学追求。相反,它将声音视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载体和历史见证。选集中的作品普遍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与批判性。 声音的地理:从城市脉动到边缘地带 选集中的作品首先展现了对台湾地理环境的细致捕捉与解构。台湾独特的地理特征——地震频发、高密度都市化、原住民历史的遗迹,以及海洋文化的影响——都转化为可被聆听的材料。 例如,部分艺术家深入挖掘了城市中的“噪音景观”。这并非简单的记录,而是对高分贝、持续性工业噪音、交通流动的结构性分析。他们将高架桥下的回响、夜市的喧嚣、电子信息流的蜂鸣,重新编排和过滤,揭示了现代生活在听觉层面的压迫感与异化感。这些作品挑战了传统音乐中对“和谐”的定义,提出了一个问题:在高度人工化的环境中,什么是“自然”的声音? 另一组重要的实践,则关注于台湾的自然生态与历史遗迹。一些艺术家远赴偏远的海岸线、废弃的矿区,或深入山林,使用高灵敏度的录音设备捕捉那些正在消逝或被主流社会忽略的声音:风吹过风力发电机的叶片、被遗忘的铁路轨道上的锈蚀声、或特定昆虫的鸣叫模式。这些录音与后期的声音合成技术结合,构建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听觉地景,引导听者重新审视人与非人环境的关系。这些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声音考古学”的意味,试图从声音的残片中重建消失的历史场域。 政治的余音与主体的建构 台湾声响艺术的另一条重要脉络,在于其对政治历史的敏感性与回应。在解严后的社会氛围中,声音成为了表达难以言说之物的出口。 选集中收录的某些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处理了殖民历史与威权记忆。艺术家们可能运用老旧的广播设备、政治宣传的录音片段、或模拟审讯室内的环境音,通过扭曲、循环或碎片化处理,暴露了官方叙事下的“静默区”。这种处理方式,并非简单地重现历史录音,而是通过声音的“形变”,来表达记忆的不可靠性与创伤的持续性。听者在这些作品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时间的错位感——过去的声音在当下持续回响,构成了一种潜在的紧张关系。 此外,声音艺术在台湾也成为了主体性建构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酷儿文化、女性主义艺术的语境下,艺术家们利用声音来挑战既定的性别规范和身体边界。例如,通过处理人声(无论是自身的还是他人的),艺术家们实验性地创造出超越传统生理限制的声音身份,探讨“身体的声音”与“社会的声音”之间的张力。他们可能通过极端的技术手段改变人声的音高、质地和空间感,以此作为对主流文化对“自然”声音形态的规训的反抗。 实验精神与跨媒介的张力 本书所选的艺术家,普遍具有坚实的实验精神。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录音或作曲手法,而是积极探索声音与其他媒介的边界。 许多作品涉及到装置艺术的维度。声音不再是单纯的听觉输入,而是与空间、光线、甚至触觉发生物理关联。艺术家们可能设计出需要观众在特定空间内移动才能完整体验声音流动的作品,或者利用振动地板、低频次声音来使听众产生身体上的不适或共鸣。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设计,模糊了表演者与观众的界限,让“聆听”本身成为一种主动的身体行为。 在技术层面,选集展示了从早期模拟合成到尖端数字处理的演变。部分艺术家对老旧的磁带编辑技术保持着敬意,偏爱磁带机的物理特性带来的不可预测性;而另一批艺术家则热衷于开发定制化的软件和算法,以实现对声音粒子更精密的操控。这种对“技术的手感”的重视,体现了对技术异化论的反思——技术不应是冷漠的工具,而应是创造情感和意义的延伸。 结语:收听“未竟之声” 《噪集:台湾声响艺术家选集》并非提供一个清晰的答案,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以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方式去“收听”台湾。这些声音作品共同编织了一张复杂的听觉地图,它描绘了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个体如何通过对环境、历史和身体的细致倾听,来定位自己的存在。它们是时代背景下未被充分言说的、却至关重要的“未竟之声”。阅读本书,即是参与到这场持续进行的、由声音驱动的文化对话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邓富权


  新加坡籍,于新加坡和伦敦修习文学、戏剧、媒体和文化理论。现以策展人、制作人、戏剧构作(dramaturge)等身份活跃于欧洲和亚洲当代表演和视觉艺术领域。
 

图书目录

主编序  邓富权

导论
《白木耳》与台湾声响艺术
White Fungus and Sound Art in Taiwan
Mark Hanson╱文‧DJ味王Wèi Wáng╱译

从治理缝隙中迸发台湾声音解放运动
The Rise of Taiwan’s Sound Liberation Movement in the Gap of Governance
罗悦全 Jeph Lo╱文‧译

1林其蔚 Chi-wei Lin
访谈林其蔚
An Interview with Chi-wei Lin
Alessandro Bossetti╱文‧梁家瑜Chia-yu Liang、DJ味王Wèi Wáng╱译
Benny Schaffer╱校订

2王福瑞 Fujui Wang
王福瑞和对神秘声音的着迷
Fujui Wang and the Fascination of Mysterious Sounds
Alistair Noble╱文‧DJ味王Wèi Wáng╱译

3王虹凯 Hong-Kai Wang
传播自主抉择
Distributing Agency
Mattin╱文‧DJ味王Wèi Wáng╱译

4黄大旺 Dawang yingfan Huang
剥大蒜的人
One Who Peels Garlic
颜峻Jun Yan╱文‧沈怡宁Yining Shen╱译

5郑宜苹 Betty Apple
经验回顾:郑宜苹的墨西哥驻村之旅
Strange Vibrations—A Detour in Mexico
DJ味王Wèi Wáng╱文‧译

自杀跳蛋客
The Vibrator Terrorist
DJ味王Wèi Wáng╱文‧译

6HH
走在钢索上的HH
HH, Walking on the Wire
罗悦全 Jeph Lo╱文‧李彦仪Yen-yi Lee╱译

台湾声响艺术 重要活动、团队与专业名词
Glossary of Key Events, Projects and Terms in Taiwan Sound Art Scene
罗悦全 Jeph Lo╱校订‧DJ味王Wèi Wáng╱译

艺术家简历
About the Artists
 

图书序言

主编序  

邓富权/台北艺术节策展人


  今年是台北艺术节二十週年。这是独特的时刻,适合我们探索台湾少有人知但延续不断的声响艺术实践的历史。这个艺术运动的根源可上溯到戒严时期的反文化艺术运动。有关那段时期的反叛艺术,已累积许多研究与文献,却少有中文以外的其他语文出版;职此,台北艺术节期许以一个年度企划,来纪念这段特殊的艺术史,也见证它晚近浮上国际艺术平台、并且仍旺盛勃发的活力。

  我们从正视整理与翻译出版物的需要开始,不论是中译或英译,从而使大众、创作者们、以及艺术专业人士都能接触到相关资讯。透过这些文本的传播,我们冀望在探索声音、意识形态与能动性的关系中,能将台湾连结上东亚与东南亚等区域性的观点。

  针对这个年度企划,我们非常幸运能得到独立杂志《白木耳》(White Fungus)的全力协助。该杂志这几年已访谈过许多重要的前卫艺术家与新兴的年轻世代艺术家,这本《噪集:台湾声响艺术家选集》可视为之后翻译计画的前导,意即我们将在未来进一步翻译《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一书,其中大量且全面的宝贵资料则出自立方计划空间的策展人郑慧华与罗悦全所策划并得奖的同名调查展览。
  
  在2018台北艺术节「ASSEMBLY 为了__在一起」的主题之下,我们以前所未见的规格,由袁志伟(Yuen Chee Wai)与dj sniff共同策划的亚洲音乐节(AMF)所主导,集合了区域性与台湾本地艺术家,在两个晚间节目中,这众星云集的艺术家们将寻找跨越世代、文化与诗一般音乐创作的沟通方式。亚洲音乐节总监、也是日本重要音乐人大友良英,也将在户外的《噪集》演唱会中,带领听众体验声音的共感。大友良英更将与台湾的资深音乐人黄大旺共同进行一场讲座,分享与交流台日两地声响文化脉络的流变。
  
  「噪集」跨越疆界、凝聚世代的创作能量,以此确立台北艺术节极具远见的第一步。我们期望能就此开启未来更多无限的连结与可能性。

王福瑞和对神秘声音的吸引

Alistair Noble

暗黑空间


  第一次接触到台湾新媒体艺术家王福瑞,是听到一首叫〈V-zone〉(1997)的曲子,发在Sub Rosa厂牌的中国实验音乐合辑《An Anthology of Chinese Experimental Music 1992-2008》之下。 作品将洪泛的嗡鸣声(drone)汇进金属质感的残响效果器(reverb),搭配具节奏感的杂讯碎响,令人联想到1990年代的日式极简主义,还有欧洲的后工业美学。进入作品三分之一处,突然爆出一阵类似鸟儿或儿童的惊叫声,随后又传来哗啦啦的流声。奇怪的是,这戏剧化的插曲反而有助于将听众的注意力拉回那质感暗黑抽象,又变幻莫测的嗡鸣声。而这嗡鸣声所构成的残响空间,又进一步衬托着舞动的杂讯声响。最后,嗡鸣声的音源停止了,但残响过了几秒才淡出,让听众得以在声音消逝前,瞥见整个声音是如何形塑而成的。

  我第一次认识到王福瑞的作品是经由他所做的音乐,而非噪音或声音艺术,这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我对他作品的整体认知,但不可讳言的,他的美学的确音乐性很高,即便这所谓的音乐性,或许比大众对音乐的想像更为抽象。这或许正是王的贡献所在:以系统化但友善地方式扩展听觉的想像力,让我们得以欣赏他向来音乐性颇高,但严格说来也不算音乐的作品。

  过程

  王福瑞在台北听音乐长大,后来跑去唸电脑资讯。虽然曾当了一段软体工程师,但早期的声音艺术作品仍以硬体为主,对硬体控制器的执着也影响着他的表演风格迄今。1993年,他创立了现在具传奇色彩的卡带兼CD厂牌Noise,对1990年代台湾的实验噪音场景造成强大的影响。王在美国待了两年后,便于1997年返台,并马上加入ETAT Lab的艺术团队,成为声音艺术表演和声音装置场景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凭着他在新媒体上的实验,王也顺利在北艺大取得教职,如今已是学校所成立的艺术与科技中心旗下的未来声响实验室主持人。近年来,他的作品出现在各大音乐节(如柏林的Transmediale和德勒斯登的Tonlagen)与展览(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等),2014年也曾到中国巡演,获得国际的广泛认可。

  颠覆性的包装

  在台湾,似乎所有的音乐都与政治有关。提到王福瑞的早期作品,必定会提到台湾90年代中期的噪音兴起,而噪音这个时候之所以会起来,也必定跟1987年台湾解严,结束长达38年的戒严时期后,当时社会上所吹起的一阵文艺复兴有关。凡是出自90年代的艺术创作,当时几乎无不认定是出自对民主的支持,即便那些早期的噪音╱声音实验者的实际政治倾向,并不如台面上的神话所说得那么简单。最近一些评论家甚至认为,这些噪音艺术家学生,与其说是真正的激进分子,不如说是一群顽皮的有钱人家小孩,而噪音与其说是一种颠覆手段,更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剩余价值」(surplus of culture)。

  更复杂的是,一些主流乐团也凭着自己在1990年代崛起,宣称自己拥有类似的民主文化资本。北京的艺术家和评论家颜峻俊认为,台湾噪音和声音艺术的发展,与解严后社会朝资本主义民主的迈进息息相关,这也解释了为何噪音运动会从当时的边缘化地下艺术运动,转变成现在标签化的精致产品。 这也可以拿来解释流行音乐场景中,像五月天这样的乐团。显然,台湾各类艺术家必须经常游走在既独特又具潜在危险的复杂政治地雷区。不过,若抱着开放但具批判性的态度,仔细观察和倾听,或许可以避免将事情过度简化。

  豪华极简主义

  今年早些时候(2014年),我在高雄美术馆体验了王福瑞的装置作品〈声碟〉,展在「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这个很棒的展览之中。这作品无论在线条、形式和颜色方面,都相当安静极简:一排排裸露的硬碟,隔着透明压克力嵌在墙上(控制器与其他驱动作品的机器大概藏在墙后)。硬碟的电源是开启的,各自做着常人看不懂的工作,而作品的音源正是来自一个个运转中的小马达,与其余喀喀作响的零件。美丽,迷人,优雅,神秘――这装置巧妙地运用科技(小硬碟和运转中的零件显得可爱又复古),在观╱听者脑中促发愉悦感,笑而不语地引领人们进入本身的静谧轨道。

  现场的表演,则展现了王更加戏剧化的一面。他像个一人摇滚乐团般,玩弄着前面一桌简单的器材。一举一动中,显露出精湛的表演性,但同时也全神贯注地唿应着作品中逐步展开的声音和形状。他是噪音艺术的吉米‧罕醉克斯,只差没有燃油和火柴。颜峻曾描述王的现场表演「狂野得既美丽又优雅」。 而另一方面,王也曾说他的表演「会听起来很熟悉,但又会疑惑为什么会这样出来」,也许这只是换一种说法,讲一样的事。

  互动

  Damien Owen Trainor在一部非常精彩的短片中,记录了王在《白木耳》杂志2012年于台北所策划的「Depopulate 01」中的表演。影片中,王又再次玩弄着纯粹╱肮脏的音色与脉波、节奏之间的反差。而在这二元反差之中,我们又再次看到一个新的东西出现:当声音动态不停地被打断(如同〈V-zone〉里突兀的叫声和水流声),节奏与音色此时便会以或利落,或粗暴的方式融合在一块。此时,原本本质对立的基材成了一种框架,打开了新的空间,并透过王的干预,冒出一种神秘而不稳定的第三物质。在我看来,这才是他的真实面貌,超越作品的规划、准备、设计,和技术,为我们带来全新的生命体验。 

  然而,他的表演不是每次都那么大声,也不是每次节奏性都这么强又一目了然。在2011年的失声祭上,王在黑暗中呈现了一出缓慢,重环境氛围的表演(〈Inaudible Sphere〉)。在这出作品中,所强调的并不是音色与脉波╱节奏的对立,而是噪音与声音的对立(这里的声音指的是和弦和音符的影子);将原本可能是音乐的素材,对照不断来回扫盪的无线电白噪声。

  沟通

  作为一名艺术家,王提到自己有时候喜欢走极端一点的路线。我们不仅在他的声音作品中发现音色╱节奏,大声╱小声等二元对立,也发现在他简洁的视觉和装置设计中,强烈倾向黑白色调(加上灰色)地配色。我认为最重要的其实是灰色――即便非黑即白的作品,也会投出不同色阶的灰色阴影,这点在欣赏王的作品时很重要。乍看之下,或乍听之下,只有两种基本素材,但若更一步细看╱听,就会开始听到阴影之中的动态。我们可以用昂希‧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三元辩证概念来思考这个问题;透过这个概念,就会发现眼前不是只有这个或那个,而是还有别的。同样,看王的作品,不能只用二元政治去分析。他从不只是为了反叛而反叛,虽然距离保守也相去甚远。欲理解王的艺术,只能更仔细地聆听。

  越了解他的作品,我越感觉到那个教化意味浓厚的核心。在此必须赶紧补充,不是在说他迂腐,而是要形容那股大师级老师般的气场:深谙沟通之道、具高度人性化与创造力。有些事情必须透过语言以外的方式才教得起来。

  透过他的作品,王试图跟体验者取得联系,而我们也在美丽与优雅,熟悉与尴尬之间的神秘空间之中与他相遇。即便作品的取材,工作流程和呈现环境(也许还有观众)非常多元,但他在美学和风格上仍保持相当的一致性。王福瑞透过很多方式与我们沟通,但所传递的讯息,从九十年代迄今贯彻始终,令人印象深刻。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噪集:台湾声响艺术家选集》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独特且深刻的方式,触及了我对“存在”的认知。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声音,尤其是那些我们通常称之为“噪音”的声音,能够如此有力地证明“我在这里”这一事实。书中,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媒介,捕捉、编辑、重塑声音,仿佛在用声音作画,用声音雕塑,用声音构建现实。其中关于环境音的讨论,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艺术家们如何捕捉城市角落里被遗忘的声音,比如老街巷里的吆喝声、雨水滴落在铁皮屋顶的节奏,甚至是机器运转时发出的独特“呼吸声”。这些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或许只是瞬间掠过的背景,但在艺术家的手中,它们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存在证明。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的听觉,而我们对“存在”的感知,也离不开声音的佐证。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邀请我们去倾听那些平时被我们忽略的“存在”,去感受那些沉默的、被压抑的、却又真实存在的“声音”。它是一本挑战我们感官极限的书,也是一本引导我们深入自我、深入现实的书。

评分

我最近的阅读体验,因为《噪集:台湾声响艺术家选集》这本书,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日常变得非凡的艺术形式充满好奇,而声响艺术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以一种极其细致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展现了台湾声响艺术家们如何将看似杂乱无章的“噪音”转化为具有叙事性、能够引发思考的艺术作品。书中对不同艺术家的创作手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如何运用现场录音、如何进行声音的后期处理、如何构建声音景观,甚至是如何利用空间来呈现声音。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声音的记忆”的探讨感到着迷。艺术家们如何通过声音来唤醒尘封的记忆,如何用声音来重现历史的片段,如何让听者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些已经逝去的时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声音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体验,更是一种强大的叙事载体,它能够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义,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触动我们的内心。它是一本让人在聆听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的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声音艺术感兴趣,或者想要拓展自身听觉体验的读者。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书,虽然它的名字有点让我犹豫——《噪集:台湾声响艺术家选集》。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尖锐、刺耳噪音的学术性读物,可能会让人难以消化。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便被书中对声音世界的深刻探索深深吸引。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声音,而是通过文字,如同精密的解剖刀,剖析了台湾声响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技法以及他们如何捕捉和转译日常与非常态的声音。书中不仅仅是关于“噪音”本身,更是一场关于“听觉”的革命,它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听觉习惯,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的、被视为“背景”的声音。书中引用的案例丰富多样,从城市景观的记录到自然界微小生物的鸣唱,再到纯粹的电子合成声音,都展现了艺术家们对声音素材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作者的文字功底也十分了得,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抽象的声音概念,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艺术家创作的空间,感受那份沉浸式的听觉体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声音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现象,更是一种承载情感、记忆和文化符号的媒介。它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新维度,让我开始更加留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的声音,并思考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评分

《噪集:台湾声响艺术家选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于“声音艺术”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声响艺术只是纯粹的、脱离现实的实验,但这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家案例,展现了声响艺术与生活、与社会、与历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让我看到了声音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介,如何被用来记录时代变迁,如何反映地方特色,甚至如何挑战既有的权力结构。书中的一些篇章,详细解读了艺术家们如何深入社区,倾听普通人的声音,并将这些声音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从而构建出一种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听觉景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几位年长艺术家访谈的节选,他们从不同的年代背景出发,讲述了自己对声音的理解和创作历程,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份执着和对艺术的纯粹追求,着实令人动容。这本书不仅是一次对台湾声响艺术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声音作为文化载体的深刻反思。它让我明白,即使是最微小的声音,也可能蕴含着宏大的叙事,也可能成为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阅读这本书,就像参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听觉盛宴,让我对声音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

《噪集:台湾声响艺术家选集》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连接”的奇妙旅程。我发现,声响艺术家们,无论他们创作的主题多么抽象,多么前卫,最终都在试图建立一种连接——连接声音与情感,连接人与环境,连接过去与现在,甚至连接个体与宇宙。书中有一位艺术家,他利用大自然的声音,通过特殊的录音技术,捕捉到植物生长的细微声响,以及风吹过树叶时产生的复杂频率。他试图通过这些声音,传达一种超越语言的、关于生命本体的共鸣。这种尝试,让我感到无比震撼。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探索,更是哲学层面的追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声音作为一种 universal language 的潜力,它能够跨越文化、语言和个体差异,直接触及我们的内心深处。书中对一些合作项目的描述,也让我看到了艺术家们如何通过声音,与不同背景的人们建立联系,共同创作出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声音不仅仅是艺术家的表达工具,更是一种促进理解、沟通和协作的强大力量。阅读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声音宇宙的窗户,让我看到了声音连接的无限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