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比多对世界的吶喊

力比多对世界的吶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性心理学
  • 精神分析
  • 弗洛伊德
  • 力比多
  • 潜意识
  • 性本能
  • 心理学
  • 文化批判
  • 现代性
  • 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青春    或许是一种态度    或许只是一场梦     或许成为众人的英雄
  从听觉感官出发     找寻记忆深处的自我
  透过精神分析的理论      尝试敲开摇滚乐的大门
  听见喧嚣的孤独      英雄蜕变的旅程
  探索每一个人心中曾经反叛的灵魂


  「精神分析从来就不是乖乖躺卧于诊疗室内的思考体系,而是一种不安于室的活泼学问。佛洛依德援引希腊悲剧来形塑其核心概念『伊底帕斯情结』,又运用精神分析观点诠释达文西、易卜生、莎士比亚和杜斯妥也夫斯基等,此后精神分析界就以『应用精神分析』为名,论述诊疗室病患以外的各种现象。

  台湾精神分析学会从2006年起举办『电影与精神分析』活动并持续多年,让社会大众和学生有机会亲近精神分析的思路,替本土应用精神分析播种;近两年讨论村上春树和宫崎骏的讲座活动,又进一步扩展思考的范围与深度,且讲座的精彩内容均集结成册出版,是在地应用精神分析开花结果的珍贵资产。

  ......如果说宫崎骏动画勾起童稚的想像,村上春树指涉成人的心情,那么摇滚乐联结的正是童年期和成年期中间的阶段,不上不下不老不小的青少年期。
  ......本书每一篇内容都和青少年的精神现实有关,但取径各有擅场之处。」(许欣伟/推荐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单瑜


  精神科医师
  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士
  台湾精神分析学会会员

黄世明

  精神科医师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研究」学院硕士
  台湾精神分析学会监事

蔡荣裕

  精神科医师
  松德院区思想起心理治疗中心资深心理治疗督导
  台湾精神分析学会名誉理事长兼执行委员会委员
  台湾精神分析学会推广和运用委员会主委

刘心蕾

  谘商心理师
  现从事私人执业
  台湾精神分析学会会员

唐守志

  精神科医师
  台湾精神分析学会会员


 

图书目录

【推荐序】电吉他的喧嚣和无意识的潜流|许欣伟
摇滚英雄之路|单瑜
「Yes」!摇滚出共有的孤独|黄世明  
寓言:当一颗石头坚持不要滚,为了青苔|蔡荣裕
摇与滚的奥德赛 |刘心蕾
梦中的摇滚乐|唐守志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电吉他的喧嚣和无意识的潜流

许欣伟


  精神分析与摇滚乐?

  「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关系吧?」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这么想。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治疗流派和冷僻的心智知识,能和炽热激昂的摇滚乐产生什么关联呢?

  但是,2016年十月诺贝尔文学奖竟然颁给了巴布狄伦。同年一月,闪灵乐团主唱林昶佐当选我国立法委员,被英国广播公司BBC称为全世界第一位进入国会的重金属摇滚明星。如果这么跨界跳tone的事已经在世上发生,那么用精神分析来谈论摇滚乐有何不可呢?

  精神分析从来就不是乖乖躺卧于诊疗室内的思考体系,而是一种不安于室的活泼学问。佛洛依德援引希腊悲剧来形塑其核心概念「伊底帕斯情结」,又运用精神分析观点诠释达文西、易卜生、莎士比亚和杜斯妥也夫斯基等,此后精神分析界就以「应用精神分析」为名,论述诊疗室病患以外的各种现象。台湾精神分析学会从2006年起举办「电影与精神分析」活动并持续多年,让社会大众和学生有机会亲近精神分析的思路,替本土应用精神分析播种;近两年讨论村上春树和宫崎骏的讲座活动,又进一步扩展思考的范围与深度,且讲座的精彩内容均集结成册出版,是在地应用精神分析开花结果的珍贵资产。

  然而即使有心,想用精神分析来谈论摇滚乐仍是相当困难的事。一来摇滚的主要元素是歌声、乐器声响、节奏和旋律,听摇滚的感动肯定是笔墨难以形容;二来比起叙事完整的电影、小说或动画,歌词流于简短、片断,没有提供充分的脉络来进行精神分析思考。这样的心情正如黄世明所说:「就像夜里做了个梦,醒来时想把梦境写下来,却发现无论如何都无法传递梦里,不管是有趣、荒谬或恐怖的各种情绪冲击。」除了上述两点,用精神分析来谈论摇滚乐总让我觉得尴尬、不自在,直到此刻,我才逐渐明了这种奇怪感觉的源头可能是甚么。

  青少年!在我心中交织成型的概念是青少年。

  如果说宫崎骏动画勾起童稚的想像,村上春树指涉成人的心情,那么摇滚乐联结的正是童年期和成年期中间的阶段,不上不下不老不小的青少年期。对我来说,摇滚属于青少年的秘密活动之一,是那种不需要费功夫去向大人解释的事,这个态度无疑带有叛逆的味道。而精神分析彷彿是大人的知识体系(即使我理智上明白精神分析关注生命早期和本能欲望),要在两者之间建立关连,像是青少年被迫向大人做些交待,使我不由得感到尴尬。

  摇滚乐的兴起和青少年有关:「战后美国的富裕        以及后来欧洲的复甦        产生无忧无虑且口袋有钱可花的青少年世代,而且他们把钱花在摇滚音乐上。」我和朋友们接触西洋音乐的时间都在国高中和大学时代,或许也和以往台湾学生在此阶段刚刚习得基本英语能力有关。以上所说都是外在现实的面相,而精神分析关注的是内在现实,本书每一篇内容都和青少年的精神现实有关,但取径各有擅场之处。

  单瑜细说从头,自摇滚乐的起源出发,从猫王连结到摇滚的性特质,论及青少年的发展任务包括追寻认同,接着借由漫画《20世纪少年》来描绘摇滚英雄与群众之间的心理学关系,最后论述类似电影「作者论」,作者从包布狄伦传记来探索他从一个追寻民谣之父Woody Guthrie的小伙子乐迷,如何在湿冷的精神病院初遇自己的偶像,冲击带来失落与蜕变,又在60年代中期大量使用电吉他,被视为背叛民谣,却成为摇滚英雄的历程,弒父与认同之间的复杂辩证于焉开展。

  黄世明论述英国前卫摇滚团体「Yes」的方式是先回到自己的成长史,那是「感官与脑袋可塑性高,适应力强,像海绵一样什么都可以吸收」的联考前青少年时代,五首歌词映照着人生各种心情,例如孤独、转变、失恋、迷惘、豁达等。但作者强调的是有更多不可言喻的体验,内容和青少年有关但不侷限于此,其间穿插「Yes」团员的描述与解释,作者并对歌词进行自由联想,又对分析治疗历程进行反思,最终经由村上春树,将听摇滚乐和精神分析式聆听连结在一起。

  蔡荣裕的取径也是回到自己的成长史,以「它们和我相遇后至今残余的记忆」为起点,在过去和当下经验之间穿梭比对,通过作者诗化散文的笔触,读者可以理解到作者在戒严体制下的青涩医学院时代接触摇滚乐和精神分析,有其独特的反叛意涵;也不难发现文中包布狄伦的两首歌词是个背景,用来铺陈作者想到精神分析与摇滚乐这两位「外来美丽的恋人」时,所流泻出来的一种流浪和沧桑的心情。作者用石头上的青苔来譬喻青少年经验经过岁月沖刷后的遗迹,也透露出对此遗迹怀着一种护持的态度,展现出作者心中的精神分析历史观。

  刘心蕾是唯一的女性讲演者,她的焦点却是最血腥最激烈的重金属音乐。曾玩乐团的她以杀手乐团「血雨」从天而降的恐怖场景拉开序幕,回顾重金属音乐的发展史,将重金属的风行连结到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压迫,接着从重金属演绎什么是摇滚的态度。重金属主题泰半是暴力、攻击、杀戮、死亡,作者大胆地将重金属舞台比拟为精神分析诊疗室,所呈现的是内在世界的黑暗面,却可以勾起听众的兴奋热情,这又接近性的意涵,于是产生一个问题:「何以愤恨闇黑的音乐里会潜藏着性的满足?」作者引用法国分析师Jean Laplanche的论点来回答此问题,重新解读死亡本能。

  唐守志一样回到自己的成长史,不同的是其中充满练团和表演的回忆。作者企图师法《内在之声》的芮克,从一个关于〈Moon River〉的梦来自由联想,从中建构他对摇滚乐和精神分析的思考,他的焦点摆在油渍摇滚的「Nirvana」乐团。作者揣摩摇滚乐各世代不同的情感氛围,最终从理论和自己的生命经验中,将摇滚连结到青少年的心智:「摇滚乐的体验,是我离家成长中的成年礼,象征着脱离孩童时期与成年期之间的过渡阶段」。后来的故事是精神分析在作者心中取代了摇滚的位置,摇滚乐于是有了梦境的质地。

  阅毕此书终于明了,精神分析和摇滚乐的某些元素确实相互共振:一样都是别具一格的聆听经验;一样具有游戏的成分;一样逼近内在的真实;一样都在唱自己的歌;一样不愿媚俗而顽强抵抗着。走笔至此忽然想到长发披肩的George Harrison幽幽唱着〈All things must pass〉。摇滚乐虽是已逝的昨日残梦,但至少我们拥有做梦的自由,而精神分析研究者必然会竖起耳朵倾听梦境的潜流,齐心谱写无意识的摇滚乐。

  就一起来听听唱唱呗!

 

图书试读

节录自〈摇滚英雄之路》作者|单瑜
 
……………………
 
摇滚乐的「性」
 
为什么摇滚乐会让我们有关于「性」的想像?关于性的暗示,经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那种总是否认却时常强烈感受到存在;而否认同时也证明了,这种感觉有多么强烈,却因为要想回避而显得无处不在。就像是Elvis的动作,在摇滚乐初始的时代经常招致「猥亵」的批评。动作以及我们作为一个观看者所被撩拨起来的感受之间,到底是如何连结?探究其中的奥秘,或许是我们能够深入摇滚乐手之于观众的魅力的一个重要问题。
 
佛洛伊德在1905年发表了《性学三论》,是精神分析对于「性」的讨论的滥觞。虽然许多人争议着泛性论以及各种精神分析对于性的连结,但是多数时候,我们对于「性」的讨论其实并未切中佛洛伊德所提出的「性」的本质。从早期研究「歇斯底里」,佛洛伊德慢慢从神经学、解剖学的角度,相关的探讨进入到了心理特质,或者更简单地说「性特质」,这时候精神分析式病理学才逐步概念形成。《性学三论》这部着作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性倒错(perversion),讨论一些性快感的来源不发生于生殖器的案例,例如:窥淫癖(voyeurism)以及性的对象选择不是一般异性的案例,例如:恋物癖(fetishism)。第二部分则讲述幼儿的性,从幼儿早期的性源带发展,讨论生殖器尚未发育的时期,婴幼儿快感或是享乐的来源,无论是声音的刺激、皮肤的刺激、口腔黏膜等都从婴儿的表现中感受到其中的欢愉。透过这些早期「性源带」的刺激,有很多的行为是「自体欲望满足」(auto-erotism)。但除此之外,婴幼儿可以透过机械性的活动、肌肉活动,甚至情感过程、智力活动等,体验到欲望的满足。《性学三论》的第三部分讨论「青春期」,从发展的观点出发,佛洛伊德认为一般人的性源带,从幼儿时期开始,大概三到五岁的时候最为活跃,五岁以后进入潜伏期,一直到了青春期又再活化起来;有些性快感的来源,似乎可以从过去的婴幼儿发展,找到发展的遗迹,而有些部分则逐步汇聚到青春期开始发展的生殖器官,成为成年后的性目的。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