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来奔跑:「蓝领摇滚教父」布鲁斯‧史普林斯汀的生命故事

生来奔跑:「蓝领摇滚教父」布鲁斯‧史普林斯汀的生命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ruce Springsteen
图书标签:
  • 布鲁斯·史普林斯汀
  • 摇滚乐
  • 音乐家
  • 自传
  • 蓝领阶层
  • 美国文化
  • 音乐历史
  • 成长故事
  • 励志
  • 音乐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们听你唱歌,不是想知道你,而是想了解自己。」
来自纽泽西小镇的传奇巨星 布鲁斯‧史普林斯汀 后劲醇厚的人生故事
费时七年亲笔记述,独家珍藏唯一自传

  他叱咤歌坛45年,影响了女神卡卡、红发艾德……成为「史上最杰出艺术家」。
  他能让16万听众跟着他唱、让欧巴马落泪、让村上春树震撼, 从代表作《生来奔跑》专辑开始,他始终为普通人而唱,为那些在日日求温饱中有希望也有绝望的人们,唱出救赎的力量。

  ★ 演唱超过半世纪:荣获1座奥斯卡、20座葛莱美奖,创作312首歌,入主「摇滚名人堂」
  ★ 唱片销售突破1亿2000万张,超越玛丹娜、邦‧乔飞、巴布‧狄伦、泰勒丝等人
  ★ 11度称霸全美专辑榜,仅次于披头四和Jay-Z,与猫王并列史上最多冠军专辑纪录歌手No.3
  ★ 《时代》杂志「百大影响力人物」,美国权威音乐杂志《滚石》「史上最杰出艺术家」
  ★ 以电影《费城》主题曲〈费城的街〉,荣获奥斯卡与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
  ★ 欧巴马颁发「总统自由勋章」肯定:「他的创作为每个人保留了位置。说明无论出身阶级,都拥有发声的权利。」

  【独家珍藏纪念】
  “The BOSS” 布鲁斯‧史普林斯汀 全彩纪录
  收录「60帧史普林斯汀首次披露的私藏照片&历史经典照」,搭配亲笔撰写的图说文字,原文完整呈现,深具收藏价值;另附「摇滚大事纪拉页年表」,纪录史普林斯汀在本书中说明对他深具意义的重要时刻,汇集成一份以史普林斯汀的眼光回望人生的独一纪录。

  24页全彩印刷,收录「60帧史普林斯汀首次披露的私藏照片&历史经典照」,搭配亲笔撰写的图说文字,原文完整呈现,深具收藏价值;另附「摇滚大事纪拉页年表」,纪录史普林斯汀在本书中说明对他深具意义的重要时刻,汇集成一份以史普林斯汀的眼光回望人生的独一纪录。

  ◆出生平凡,他选择发扬平凡的力量,以此为傲:「我写的不是某件事物,这就是世间一切。」

  出生纽泽西小镇,成名前的他,承受父亲的酒后暴力,栖身破败的工厂,日夜苦练吉他;成名后的他,不菸酒、不纵欲享乐,专注走着节制而长远的音乐路,将家乡小镇日复一日上演的故事作为创作的源头,努力唱出底层生活的吶喊、拚博、梦想与热望。

  史普林斯汀以〈河〉(The river)一曲向他在蓝领世界谋生的妹妹和妹婿致敬;经历种族暴动的60年代,他创作〈美国皮肤〉(American skin)声援黑人,率领全美仅有融合不同肤色的乐团;无数次巡回公演后,他透过〈爱的隧道〉(Tunnel of Love)邀请听众从摇滚乐的路上回到家里,正视内心所需的情感与关系;80年代末,他于东德公演,召集30万歌迷,预视了集权主义的崩毁;1994年,他支持同志运动,为电影《费城》创作主题曲〈费城的街〉(Streets of Philadelphia);目睹911恐攻瞬间,他将生命、苦痛与失去烙进〈赴汤蹈火〉(Into the fire)的歌词中,为人们带来失而复得的景色……他是「蓝领摇滚教父」布鲁斯‧史普林斯汀;他交出一生,为每个平凡小人物谱写撼动世界的主题曲。

  ◆7岁起为梦想奔走、冲撞,他从没有败给现实:「我要捍卫你的梦想和愿景,我要知道『爱』是否真实存在。」

  60年代时,纽泽西小镇上,人们对摇滚乐一无所知,日子是工作恋爱喝酒生养小孩工作,天主教学校把史普林斯汀判定为不受教的孩子、苦闷的小镇生活、令他害怕的酗酒父亲……一直到7岁听到电视节目《艾德‧苏利文秀》上的猫王唱歌,他被吉他与音乐召唤。父亲忧郁成疾,家里全靠母亲工作维生,他租来第一把吉他却什么也不会,只能拿着敲打、跳舞、对它说话,就是没有弹奏。之后,他努力自学得到母亲的支持,两人倾尽所有买下最便宜的一把电吉他。虽然吉他音色不准让他被乐团除名,他却更下定决心,要走上音乐这条路。

  一直生活在美国世界的边缘,自父母移居加州开启新生活,史普林斯汀也开始了漂泊的音乐路。远征西岸败兴而归、被制作人放鸽子、零收入……直到被发掘巴布‧狄伦的传奇制作人约翰‧汉蒙注意,签入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经过两张失意的专辑,他明白已是最后一击的时刻,一定要做出「世人前所未闻,彷彿地球最后一张」的唱片。终于,《生来奔跑》爆发了,而他在此诉说这件事实:「这个国家不再是50年代所说的纯真之地,政治谋杀、经济不公和种族主义强大而残酷,这些议题以往被贬谪到生活的边缘,但不复如此。」自此,史普林斯汀走上为蓝领阶级的平凡人们发声的终身志业。

  ◆费时七年完成,诚实、温柔而深刻,亲笔记述冒险精采的一生

  2009到2016年的七年间,史普林斯汀努力撰写自己的生命故事,赋予本书他在歌曲中呈现的诚实、幽默与独创性。他叙述在纽泽西菲力荷天主教家庭的成长过程,这段充满诗歌、危险且黑暗的岁月如何推动他,带领他来到改变人生的一刻。他诚恳生动地描述矢志成为音乐人的过程、组乐团叱咤家乡酒吧的年轻岁月,以及陪伴他40多年的东街乐团的崛起。并首度透露是什么样的奋斗历程激发他写出最出色的作品,以及轰动整个世代的〈生来奔跑〉一曲的含意,比世人了解的更深。字字句句坦白率真,动人心弦。

  很少有表演者能如此强而有力并鉅细靡遗地诉说自己的故事。一如史普林斯汀许多传唱于世的歌曲(〈雷霆路〉、〈不毛之地〉、〈河〉、〈生在美国〉等等)。对于他的歌迷来说,这部自传极具意义。然而,这不只是一位传奇巨星的回忆录,而是献给所有蓝领阶级和梦想家、双亲和子女、恋人和独行侠、艺术家和怪胎,以及每一个梦想进入摇滚圣河受洗的人,用心体会,细细咀嚼。

名人推荐

  李寿全、李欣芸、李取中、林生祥、周华健、拍谢少年 张维尼、马世芳、陈德政、冯光远、张铁志、詹伟雄、杨照、杨泽、钟永丰、颜择雅──强力推荐


  钟永丰:「很少数创作型摇滚乐巨星能像布鲁斯‧史普林斯汀这样,在扬名立万的过程中极力保持其与边缘根源的对话关系。通过此传,你读到所欲与所本的拉扯、大写的自我与小写的自我之间的辩证。此外,它还是实战的摇滚乐组织学、社会学与地理学。」

  李寿全:「1973年,到台中念大学的我,在一家播放摇滚乐的餐厅当DJ。越战已接近尾声,清泉岗还驻有美军,他们是餐厅的常客。当时,布鲁斯‧史普林斯汀的专辑刚发行,他的音乐很快地就打动了那些远离家乡,和我一般年纪的美国大兵,我也更认识了美国的另一面;不再只是太空总署、世界警察、学术殿堂⋯,而是都市边缘、工厂汽笛、失业工人、生活的困境⋯…他唱出了真实的美国,真实的人心。」

  马世芳:「他的音乐美丽、雄浑、壮伟,听完之后,你会多出几分在这个秽乱人世继续拚战下去的勇气。」

  林生祥:「非常喜欢布鲁斯‧史普林斯汀的音乐,他的〈街头赛车〉影响了我写〈风神125〉。」

  拍谢少年 张维尼:「在本书中,史普林斯汀总是愿意与过去的自己并肩坐下,以怀旧而不说教的经验型写作,带领读者乐迷穿梭在广袤的美国大地上。从初组团的青涩直撞……到生涯最突破专辑《生来奔跑》问世,他义无反顾成为那些伟大乐队中的一员,成为足以纪录时代的声音之一,也成为无数摇滚少年『美国梦』的一部分。」

  张铁志:「布鲁斯‧史普林斯汀展现了摇滚乐如何在关键的历史时刻,赋予准备追求改变的听者深刻的力量与信念,进而改变世界。」

  陈德政:「布鲁斯‧史普林斯汀是最后一代『探索存在意义的美国冒险家』,他让千万人团结在巨大的音乐版图里。这本书是他用汗与泪,还有活过的时间,奋力敲打出的一部生存史,也是美国梦曾经存在的明证。」

  李欣芸:「初读到书中的怯弱与不堪,会以为『史普林斯汀神话』被打破了。然而,他直言不讳的胆色才是神话的起源,如同他的创作在呈现美国梦与现实的距离,这本书展现出从『史普林斯汀个人』走到『史普林斯汀神话』的精采旅程。」

  华尔街日报:「史普林斯汀在本书中以他神话般的声誉做赌注,反而更展露出他的诚意与令人钦佩的气度。书里的他已不再是个巨星──而是个普通人,某个人的儿子、父亲与朋友──张开双臂,乐意向世人吐露他一生学到的人生课题。」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一场大师级的演出!全书30万字完全与史普林斯汀最负盛名的四小时演唱会等值──全程没有人离席,死忠粉丝与看似是第一次参加的听众返家时都带着超标的满足,渴望他再多说一些。」

汤姆‧汉克斯、欧巴马、村上春树都热爱的乐坛巨星,全球名家与媒体一致推荐!

  ◎即使成功,史普林斯汀也没有失去创作意志,继续努力实在地生活。这种脚踏实地,正是他成为蓝领阶级代言人的原因。──村上春树

  ◎最有活力的超级摇滚歌手与世人分享他最后一个机会实现梦想的决心。我们就像围着营火,坐在史普林斯汀身旁听他说着人生故事──而且你会想要求他再说一段宛如副歌般的精采故事!──《时人》(People)当週选书

  ◎精采至极,极易阅读且迷人。史普林斯汀不仅『生来奔跑』,更是注定要『生来写作』。热情,充满活力的文字,呈现出融合《在路上》作者杰克.凯鲁亚克与Instagram贴文的绝妙气氛。──《阿斯伯里帕克通讯报》(Asbury Park)

  ◎史普林斯汀达到颠峰的人生长跑具娱乐性,同时提醒着一件我们无法逃避的事:面对自己。──《娱乐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

  ◎令人极度佩服……《生来奔跑》好比史普林斯汀那些最棒的歌曲,细微地观察世态与人心。他的故事很深入也很个人,但他对于别人总是怀抱着关系,并拥有看清局势的天赋。──书评家 德怀特‧加纳(Dwight Garner),《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布鲁斯‧史普林斯汀的人生故事终于公开!《生来奔跑》写出这位国民摇滚歌手面对自己的人生,用情至深,引人入胜。──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

  ◎史普林斯汀是失落美国梦的吟游诗人。「诗就是在宁静之中感情的忆拾。」一如诗人华兹华斯的名言,正好说明史普林斯汀这本书想说的事,与他歌曲创作中的唿吁──以成熟的观点回望青春时期的创伤。──《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史普林斯汀是个说故事高手。这本回忆录的文字就像音符,从书页中跳出歌韵与律动,特别是赞扬摇滚乐的时刻。──威尔.荷姆斯(Will Hermes),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

  ◎光芒四射,充满哲思的随笔诉说一段精采的摇滚人生。读着这些回首过往的深情文字──辉煌却荒唐的过去──完全可以体现,如果没有这首长篇幅的〈史普林斯汀之歌〉,就无法成就史普林斯汀的艺术价值,这些「歌词」证明了是他生来创作的人。──《美国今日》(USA Today)星级书评

  ◎引人入胜,令人兴奋不已,堪称「冒着最后风险的搏命奔驰」!──《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

  ◎史普林斯汀不仅能编织故事,更延伸成客观的分析。他公诸于世的故事丰富并具有深度,同时有助于心理疾病的反污名化。── 《Slate》杂志

  ◎坦率,扣人心弦。──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大西洋(The Atlantic)

  ◎太惊人了!──《浮华世界》(Vanity Fair)
 
《滚烫的轨迹:美国心声的世代回响》 本书并非一部个人传记,而是一幅描绘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社会变迁、工人阶级挣扎与希望的宏大画卷。它聚焦于一个特定的时代精神,一群被时代洪流裹挟却试图抓住命运缰绳的普通人,以及那些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寻找身份认同的声音。 第一部分:钢铁与汗水的黄昏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目光投向美国东北部那些曾经辉煌、如今正经历痛苦转型的锈带地区。这不是一个关于成功学的叙事,而是对一个正在消逝的工业时代的深情回望与冷静剖析。 工厂的呼吸与沉默: 详细描绘了二十世纪中叶,大型制造业——钢铁厂、汽车装配线、煤矿——如何塑造了一个社区的结构、作息乃至人们的价值观。我们深入工厂内部,体验机器的轰鸣、工头的训斥、以及流水线上日复一日重复劳动的节奏感。这种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一种身份的锚定。 工薪阶层的文化肌理: 探讨了“蓝领”阶层特有的文化符号、消费习惯与精神世界。从周末的家庭聚会、酒吧里的谈话,到对“美国梦”的朴素理解与深刻怀疑,我们揭示了在社会阶梯的底层,人们如何通过音乐、体育和邻里互助来构建自己的意义空间。 希望的裂痕: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这些曾经坚不可摧的工业支柱开始摇晃。本书细致记录了裁员通知单的到来、工厂关闭的连锁反应,以及随之而来的社区焦虑与道德危机。失业不仅仅是收入的丧失,更是对男性气质、家庭责任和未来承诺的彻底颠覆。 第二部分:时代的B面:文化断层与新的叙事 当传统的声音逐渐被淹没,新的文化浪潮开始在边缘地带酝酿。本书探讨了在主流文化之外,那些未被充分听见的声音如何找到了表达的出口。 草根音乐现场的脉动: 我们将视角转向那些昏暗的、烟雾缭绕的地下演出场所。这里的音乐不再是田园牧歌式的,而是充满了对现实的愤怒、对不公的质问,以及对逃离的渴望。这部分内容侧重于描绘音乐如何从娱乐形式转变为一种社会宣言,探讨了早期摇滚乐、民谣以及节奏布鲁斯在工人阶级青年中的传播和演变。 身份的追寻与重塑: 后工业时代的年轻人面临着一个难题:前人留下的道路已经坍塌,他们必须自行铺设轨道。本书分析了在这一背景下,年轻人如何通过服装、语言、对过往的怀旧与对未来的激进想象来定义自我。这是一种混合了自豪感与失落感的复杂心态。 南方与北方的对话: 考察了不同地理区域的工人阶级叙事之间的差异与共鸣。从底特律的汽车城到宾夕法尼亚的煤矿区,再到南方那些新兴的、同样充满变数的劳动环境,本书试图构建一张跨越地域的社会地图,展示共同的经济压力如何催生出区域性的文化差异。 第三部分:社会契约的重建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目光转向社会政治层面,探讨了工人阶级在政治光谱中的漂移,以及他们对“体制”的信任危机。 政治的失语: 分析了主流政治话语如何日益脱离普通工薪家庭的日常生活。当经济利益被复杂的金融术语掩盖,当政治人物不再提及工厂地面的油污和家庭餐桌上的焦虑时,民众的疏离感加深。我们探究了工会力量的衰退如何影响了工人的集体话语权。 家庭的韧性与创伤: 深入家庭内部,描绘了经济压力如何重塑传统的家庭角色。父亲角色的转变、母亲在维持家庭稳定中的超负荷运转,以及孩子们在目睹父母挣扎时早早学会的成熟,这些都是本书着重刻画的“无名之战”。 不熄的火种: 尽管充满了挑战与绝望,本书也着力展现了普通人在逆境中展现出的非凡的韧性、互助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本能渴望。这种渴望并非对物质的炫耀,而是一种对尊严、对被看见、对“我们曾经拥有一切”的记忆的坚守。 《滚烫的轨迹》是一部关于美国集体记忆的非虚构作品,它以严谨的社会学观察和富有感染力的叙事笔触,捕捉了一个时代从鼎盛走向迷茫的复杂心路历程,旨在为那些被时代遗忘的角落,重新补光。它让我们意识到,理解一个社会的真实面貌,必须从倾听那些在车间、在酒吧、在午夜街道上呼喊的声音开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布鲁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


  1949年生。入主摇滚名人堂、歌曲创作人名人堂和纽泽西州名人堂,荣获二十座葛莱美奖、一座奥斯卡金像奖和甘迺迪中心荣誉奖。目前和家人住在纽泽西。

译者简介

洪世民


  六年级生,外文系毕,现为专职翻译,译作涵盖各领域,包括《到远方》、《如何独处》、《在一起孤独》、《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应该相信谁》、《浮生》等。
 

图书目录

前言
 
Chapter 1 成长
1.我的街道 2.我的家 3.教会 4.义大利人 5.爱尔兰人 6.母亲 7.大霹雳(你听说那孩子了吗?) 8.听收音机的日子 9.第二声雷 10.爱表演的人(舞王) 11.工人的蓝调 12.乐团之所在 13.卡斯提亚乐团 14.从前从前,有个小史提芬 15.地球乐团 16.后舞台俱乐部 17.修补王(冲浪人生) 18.炼钢厂乐团 19.回家 20.无尽的夏天 21.比特尼克的豪华 22.加州梦(第二场) 23.这里是酒吧欸,你们这些笨蛋 24.步步高升 25.失去信仰 26.巡回路上的工作 27.《狂野、纯真与东街舞曲》 28.卫星沙发吧
 
Chapter 2 生来奔跑
29.《生来奔跑》 30.强‧兰多 31.雷霆路 32.中头彩 33.东街乐团 34.克拉伦斯‧克莱门斯 35.新合约 36.与法共生 37.《城市边缘的暗处》 38.落差 39.停工期 40.《河》 41.金曲之村 42.墙,你好 43.《内布拉斯加》 44.不知名的城镇 45.加利福尼亚 46.《生在美国》 47.兄弟,祝你好运 48.登峰造极 49.踏上归途 50.再访墨西哥 51.《爱的隧道》 52.前往加州
 
Chapter 3 活见证
53.活见证 54.红发革命 55.改变 56.燃烧的洛杉矶 57.婚礼 58.地震山姆 59.费城街道 60.《汤姆‧乔德之魂》 61.西部的男人 62.东部的女人 63.纽泽西之王(好莱坞的日子) 64.一切从头 65.重生 66.《跃升》 67.狂野的东部 68.席格录音纪录 69.《魔术》 70.超级盃的星期天 71.向前走 72.《破坏球》 73.失去雨水 74.《破坏球》巡回 75.零到六十,咻的一声 76.车库的国度 77.《远大的梦》 78.爱的力量 79.漫长岁月的等待
 
后记
谢词
“The BOSS” 布鲁斯‧史普林斯汀 全彩纪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29.《生来奔跑》

我坐在纽泽西长堤西区巷七又二分之一号,我刚租的一间小屋里的床边,写了〈生来奔跑〉。当时我正给自己上五、六○年代摇滚乐的速成课。我在屋侧的小桌上摆了一台黑胶唱片机,只要懒懒翻个身,就能将唱针放上当时我最爱的专辑。晚上,我会关掉灯,跟着罗伊‧奥比森、菲尔‧史佩克特和杜恩‧艾迪一起漂流,坠入梦乡。这些唱片现在用六○末至七○年代初的摇滚乐力有未逮的口吻跟我说话。爱、工作、性、玩乐。感觉起来,史佩克特和奥比森阴郁的爱情观跟我的观念十分契合:爱情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命题。这些都是制作精良、极富灵感的唱片,有绝佳的歌曲、绝佳的嗓音、绝佳的编曲和优秀的音乐才能为动力,洋溢着真正的录音室天分、令人屏息的热情……而且它们红透半边天!歌曲里几乎听不出放纵,没有恣意扩张的吉他独奏或绵延无尽的霸道击鼓。固然有歌剧般的气氛和磅礡的气势,但也有节制。当我步入创作〈生来奔跑〉的初期阶段,这种艺术性吸引着我。出自杜恩‧艾迪的是吉他的声音,「像我们这样的穷光蛋……」,还有「叭叭叭叭」的拨弦。源于罗伊‧奥比森的是圆润饱满、歌剧般的主唱音色:一个胸怀热望但天分有限的年轻人,试图模仿他的偶像。汲取自菲尔‧史佩克特的是那股制造撼动世界的巨大声响的企图心。我想要制作一张听起来是地球最后一张的唱片,也许是你听到的最后一张唱片,你需要听的最后一张。听完光荣的声响,便是世界末日。猫王赋予这张唱片肢体的冲劲;狄伦,不用说,贯穿了这样的意象和概念:我写的不只是某件事物,而是世间一切。

我以吉他反覆连弹开场。给你好的前奏,你就上路了。然后一边随意地走和弦,一边咕哝、咕哝、喃喃自语……然后,「宝贝,像我们这样的穷光蛋,生来就是要奔跑。」这就是我的人生。〈生来奔跑〉这个歌名我相信在别的地方见过,可能是在某台行经阿斯伯里环道的车子,用银色金属粉末写在车盖上;可能是在六○年代初期某部改装车B级电影里看到的,当时那种电影我看得很多;也可能是在某个「巡回赛」的週六晚上,依附在金斯利街和海洋大道的海水、一氧化碳混合物上,从空中飘过。无论它来自哪里,都具备畅销唱片、熟悉与新颖的特性,能激发听者心中的讶异和认可,带来一阵冲击。好像它一直在那里,又好像你从没听过这样的东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带着一种沉淀了岁月痕迹的质感,那种低饱和度的蓝色,仿佛承载着新泽西海岸线上吹来的海风,和那些曾经辉煌又略显落寞的工业城镇的味道。书名“生来奔跑”,更是直接击中了我的心弦,这几个字瞬间勾勒出史普林斯汀在舞台上挥洒汗水的样子,那种永不熄灭的热情和生命力。而“蓝领摇滚教父”,这个称谓,在我心中早已不仅仅是音乐上的标签,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那些扎根于普通人生活、却能唱出不平凡梦想的音乐。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关于他音乐创作背后的故事,了解那些歌词是如何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孕育而出,又是如何触动了无数普通人的心灵。我想,这本书会是一次深入他灵魂的旅行,一次理解那个时代美国梦和摇滚精神的绝佳机会。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就带着一种久经风霜的质感,那种褪色的蓝,搭配上一点点粗粝的纸张触感,仿佛就能闻到旧时酒馆里的烟草味和吉他失真的轰鸣。书名“生来奔跑”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让人联想到史普林斯汀那标志性的舞台上,他是不停歇的,永远在寻找下一个高潮,或者说,永远在追逐那个在心中呐喊的理想。而“蓝领摇滚教父”这个标签,更是精准地抓住了他的精髓——那些来自普通人生活的挣扎、希望、失落与坚持,都被他用最直接、最有力量的音乐语言传递出来。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想知道这个从新泽西的工业小镇走出来的男人,是如何用他那饱含深情的嗓音,唱出了无数人心底的声音。他不仅仅是一个音乐人,更像是一个时代的代言人,一个草根英雄。我想,这本书里一定充满了那个年代的美国梦的碎屑,以及在这碎屑中闪耀的,永不熄灭的摇滚精神。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史普林斯汀在演唱会上那种近乎癫狂的投入,他的汗水、他的呐喊、他紧握麦克风的手,这一切都仿佛昨天才发生。这本书“生来奔跑”的标题,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传记,更像是在描绘一种生命的状态,一种永不停歇的探索和追逐。史普林斯汀的音乐,总有一种独特的质感,它不矫揉造作,不浮夸炫技,而是像一条河流,带着泥沙俱下,带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他的歌词里,总有那么一些场景,能轻易地勾起我对那些模糊却又深刻的记忆,那些关于青春、关于梦想、关于迷茫,甚至关于失去的片段。我想,这本书可能会带我走进他的音乐创作的源头,去理解那些歌词背后的故事,去感受他作为“蓝领摇滚教父”是如何将普通人的生活,提炼成一首首动人心魄的摇滚史诗。

评分

“生来奔跑”——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它勾勒出一个永不疲倦、永不停歇的形象,这无疑就是布鲁斯‧史普林斯汀在我脑海中的烙印。从他粗犷而充满力量的嗓音,到他那些描绘美国普通人生活的深刻歌词,史普林斯汀一直都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蓝领摇滚教父”,这几个字更是精准地概括了他音乐的灵魂和他的影响力。他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虚假的矫饰,只有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朴素的表达,却能引起千万人的共鸣。我渴望在这本书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成长历程,感受那些塑造了他音乐和人生的重要时刻。我想知道,他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他的音乐又是如何成为无数人心中的信仰和力量。

评分

不得不说,看到“生来奔跑:‘蓝领摇滚教父’布鲁斯‧史普林斯汀的生命故事”这个标题,我内心就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史普林斯汀的音乐,对我来说,一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也是一种力量的源泉。他的歌,总有一种能穿透一切虚伪和浮华的力量,直抵人心的最深处。我常常在迷茫或者疲惫的时候,会想起那些关于他音乐中的坚韧和不屈的歌词,它们就像黑暗中的火把,总能给我一点点光亮,一点点继续前行的勇气。这本书名中的“生来奔跑”几个字,更是点燃了我内心的好奇。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人能够如此持久地、如此充满激情地奔跑在音乐的道路上?他的“蓝领”背景,又赋予了他的音乐怎样的独特性?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他那标志性的沙哑嗓音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又是怎样的故事,成就了他“摇滚教父”的传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