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生的音乐生命图像

林道生的音乐生命图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林道生
  • 音乐
  • 传记
  • 音乐家
  • 中国音乐
  • 作曲家
  • 文化
  • 艺术
  • 音乐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林道生是花莲重要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他深入原住民部落採集传统歌谣,并以此为基底,创作室内乐、协奏曲等曲式。2012年林道生获颁花莲县文化薪传奖特别贡献奖,肯定他对原住民文化保存、传承与弘扬的付出。

  本书以林道生之生命史研究,试图理解这位后山不平凡的音乐家,如何透过自学,踏上音乐创作之路。由历史脉络下观察,「战争期世代」的作曲家,在不同生命阶段,个人採取的适应策略,进而确立自我创作风格。

  本研究认为,1950年代以来,林道生的创作核心由民族精神的反共爱国歌曲,随现代主义移入后的无调性现代音乐,逐渐转为中国文化圈下的民族音乐,最后发展出关注台湾为主体的爱乡歌曲。这几段时期依序相互叠合、扣连,并互为影响。

  林道生之作曲强调各族群之文化内涵,以音乐语言传达对台湾的关怀。她的创作历程,记述台湾音乐史的流变,其多元丰富的作品风格,更为台湾音乐史谱下不朽的乐章。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后山移民音乐家的传奇人生
第二节    探向生命的路径
第三节    文献回顾
第四节    章节架构与研究限制

第二章    两个国族教育的思想启蒙
第一节    皇民化的童年与国民学校
第二节    去日本化与花莲师范学校时期
第三节    美崙溪畔的教学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爱国歌曲和现代音乐创作
第一节    军中文艺初试啼声
第二节    「饱命」与「保命」的创作
第三节    亚洲作曲家联盟与现代化冲击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民族音乐中的他者与自我
第一节    原住民音乐与神话写作
第二节    音乐与文学的交会
第三节    音乐着述建构的创作脉络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林道生之大事记年表
附录二:林道生音乐作曲年表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潘继道


  撰写人物的生命史很难,因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包括家庭、社会、国家及个人的生境遇,会给予不同的经验。而其自身心路历程的转变,有时也不一定会跟随着代而走。然而如果要书写跨越时代,且又是创作、着作等身的音乐作曲家兼教育家,则又更难下笔。因为其人生经历不同政权的教育,有着不同的被统治经验,其创作的历程与丰富的作品,使得生命史更是不容易去探索。

  本专书的主角林道生老师,虽然不是出身于后山花莲,但从他跟随父母亲由彰化搬到花莲之后,从此他乡变故乡,接触到花莲的多族群与多元文化,并慢慢地展开他的音乐创作旅程。2012年为肯定他对原住民文化保留、传承与弘扬地付出,花莲县文化局更颁发「花莲县文化薪传奖特别贡献奖」。

  林老师接受过日治时期皇民化的初等教育,与战后国民党中国化、去日本化、反共抗俄的精神教育,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族主义教育体制,使他必须赶紧自我调整以因应变化。

  除了家里给予的教育与薰陶之外,其并未受过完整的音乐训练,在花莲师范学校就学期间,慢慢地发现自己有音乐的天分;而在接触到张人魔老师之后,初步参与台湾原住民音乐的採集,而这样的经验其后在玉山神学院任教时更加地被他发扬光大。在他田野调查及阅读相关文献之后,因为对原住民文化、生命哲学有更深一层认识,及自身对原住民文化的尊重,林老师在创作时,更能将原住民历史文化等元素融合在歌曲当中。

  军中服役的经历与面对戒严时期胞弟无端遭罗织思想罪名入狱,在「饱命」与「保命」的现实考量下,林老师创作了非常多的爱国歌曲,逐渐打开知名度;「曲盟」则对他提供自学、观摩和发表的机会,也酝酿他深邃且自由的乐曲芬芳。2000年后,林老师更与花莲在地的文人合作,使他的作品呈现更加多元。他的作品也关注时事、结合时事,且将父亲林存本互动的好友赖和的作品加以编剧,完成《赖和诗作歌曲集》。

  林老师的人生经历丰富,其创作、着作又非常多元,除非与他建立一定的信赖关系,并能细心聆听、整理其口述历史,耙梳其纸本创作者,才能较接近地呈现这位花莲在地的音乐家,而慧珍就是以她对文字掌握的敏感度、细腻流畅的书写功力,加上她在硕士班就学期间的历史专业训练,将林老师的生命史放在台湾整体的大历史中作对话,以〈两个国族教育的思想启蒙〉、〈爱国歌曲和现代音乐创作〉、〈民族音乐中的他者与自我〉等章节,并借由与林老师共同参与研究的方式,使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林老师生命史的发展、形貌,尽可能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慧珍撰写时考证用心,文字极为顺畅,引述不少林老师的访谈记录,其生动的叙述,彷彿林老师就站在眼前跟我们谈他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慧珍是我在东华大学台湾文化学系硕士班指导的研究生,第一次接触到她的名字,是协助花莲县文化局审查她所主笔、编辑的《花莲县2014全国古蹟日导览手册──时光旅行》时,当时觉得她的文笔流畅优美,能将田野、口述的资料与文献作结合,透过图像与文字使作品完美地呈现出来。接着,慧珍申请入学,成为系上的研究生。上课期间,慧珍非常认真,对于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的相关课程都有修读,遇到疑问时会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只是上课时间会把握机会讨论,下课后回到家也会写信来询问,以获得解答。

  在指导她写作论文期间,她一方面要工作,一方面又要照顾一对子女,课业、家庭、工作要同时兼顾,非常的辛苦。还记得花莲县文化局《花莲县2015全国古蹟日导览手册──走街串巷老花莲》,又由慧珍工作的公司承接撰写的任务,期间她的女儿生病住院,蜡烛多头烧,跟我约好时间要访谈日治时期花莲港厅的官营移民村、新城神社相关发展历史时,累得睡过头了而急忙跑来,她是个非常负责任却又容易紧张的人,到达的时候连忙道歉;我只是担心她累坏了,要她放轻松,因为一边工作、一边唸书,又遇到家人病倒需要照顾时,心中的煎熬是可以体谅的。

  台湾的历史,绝不是只有政治人物或是政治发展的记录,台湾各个在地音乐作曲者、教育者、台籍日本兵、工艺家、企业家、运动员……,他们的生命史将可充实我们对台湾史如实的认识,因为这些在地人物的境遇,因应大环境的身心调适,更贴近人民对台湾这块土地的记忆。

  慧珍的硕士学位论文获得东台湾研究会出版审查通过,并得到曹永和文教基金会奖助出版,为人师者的喜悦莫过于此。其实,慧珍撰写的过程中我获益更多,更能从她的论文中以不同的视野理解、学习台湾史。

  我个人专长不是音乐史,幸运地系上相关专长的老师能适时予以协助,使慧珍论文撰写时能够更加严谨。当然,提供文献与口述资料、共同参与研究与慧珍「视域融合」的林道生老师是最大的贡献者,因为林老师的信任、无私地提供各项资料,使慧珍的研究成为可能,并最后撰写完成及出版。原先希望由林老师撰写推荐序,因为他才是真正的功劳者,又是音乐界、教育界的前辈,我只不过是修改文字错误、提醒慧珍注意史料的正误与论文的格式而已,但林老师非常客气谦虚的说:「还没看过自己推荐自己的文章,怪怪地。」因而由我代为写这篇推荐序。

  《林道生的音乐生命图像》一书即将出版问世,对于记录东台湾历史、记录东台湾在地音乐家的生命史,可说是极有意义之事。希望这是慧珍阶段性研究的结成与再出发,期盼她对东台湾的研究继续着力,对台湾史研究与台湾奉献心力,企盼不久的将来也能见到更多的研究出版。

潘继道
2018.5.5

作者序

姜慧珍


  第一次採访林道生老师,主题是童年的美崙溪印象,他提到就读明治国民学校,在美崙溪上游泳课、同学抓溪里的小鱼塞进嘴里当零食的趣事;北滨街小孩偷挖日本人种的地瓜被发现,大家急忙跑向临港线铁路桥,从桥上扑通扑通跳进美崙溪逃跑。他的谈吐风趣,我笑得脸都僵了,边写採访稿还禁不住捧腹大笑。事后我厚着脸皮征询林老师:我有荣幸为您写回忆录吗?

  拜工作之赐,我很幸运的能聆听不同的人生故事。採访常是短短二小时不到,随着受访者步履,经历他们分享和述说的生命风景,笑中带泪,受益最多的往往是我。

  生命史研究无异是最贴近另一个生命的经验,而我再次幸运的,与花莲知名的音乐家林道生老师重新走过日治后期到21世纪的今天,穿越八十多年,以他的视角认识故乡过往。

  二年多的研究过程,承蒙林老师拨冗协助进行口访,以及对我的高度信 任,提供宝贵的一手史料,并时常主动e-mail文稿、照片和突然想起来的重要事件。甚至审阅论文初稿时,直接改好电子档回传,对于年逾八旬的长者如此付出,令后学感激万分。

  感谢论文口试委员李宜宪老师悉心指点错误,陈鸿图老师在历史专业和书写结构的宝贵意见。研究所修业期间,东华大学台湾文化学系郭俊麟老师引导我进入学术思维,李世伟老师为人生问题解惑,郭泽宽老师在音乐和文学领域的精辟见解,以及中研院民族所黄宣卫老师指导如何建构出研究脉络等,都让我的研究所生涯丰富而扎实。

  论文写作过程,花莲县文化局图资科杨淑梅科长、黄偲婷小姐,协助文献查找;本系妃泽、家渝帮忙相关行政流程,学弟妹鸿玮、芝菁、冠翰一路走来相互鼓励。修业期间,更因任职公司负责人林景川先生的包容,使我放心完成研究。

  论文指导教授潘继道老师则是我内心安定的力量,再多挫折,只要老师一出手,都能化阻力为助力;更要感谢东台湾研究会与曹永和文教基金会,使拙作硕论有机会出版专书,内容或有诸多不足与缺漏之处,皆因我的研究和书写火候仍有待努力。

  文稿最后校对时,正好听到周杰伦的《青花瓷》,歌词有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想必我和林老师,以及指导老师们,应是累积几世的缘,因缘具足了,才得以成就这本书的出版。
 
姜慧珍 谨识
2018.05.06

 

图书试读

第一章绪论
 
林道生是花莲重要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深入原住民部落採集传统歌谣,并以此为基底,创作为室内乐、协奏曲等曲式,2012年(民国101年)获颁花莲县文化薪传奖特别贡献奖,肯定他对原住民文化保存、传承与弘扬的付出。
 
本研究旨在探究「战争期世代」的林道生,跨越台湾不同政权体制和文化冲击,对其成长、创作所刻划出的音乐生命图像。
 
本章回顾生命史相关研究文献,掌握生命史文本需置于历史情境脉络,并可作为「重建社会的重要工具」的研究核心。同时,生命史作为「新民族志」的研究范畴,凸显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主体性,将林道生定位于「研究参与者」,透过研究者之间互为主体性的对话方式,试图达到「视域融合」的生命诠释。
 
第一节 后山移民音乐家的传奇人生
 
一、补缀历史银河的星子

 
是这段文字,攫住笔者的目光。
 
与入船通垂直相交的两条街现在叫北滨和海。熟悉原住民音乐的作曲家林道生,他的父亲林存本1940年带着家人从彰化迁到花莲,就住在这里。
 
林存本在彰化与赖和住处甚近,经常出入赖家,1930年代,在《台湾文艺》以及杨逵主编的《台湾新文学》杂志上皆曾见其作品─带有虚无主义与颓废主义倾向。来到花莲后,除工作外甚少外出,亦不见其作品发表。1947年5月因脑溢血病逝。同年二二八形成的政治气压,导致家人将其文稿、藏书全部烧毁,只留下极少数的残篇、札记,见证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
 
散文的内容让笔者想起一次工作採访时,在林道生老师书房的电脑萤幕瞥见〈花莲港〉曲谱,脑海立刻浮现「花莲港啊,是个好地方,好地方啊,青山绿水 风光明媚赛苏杭」的歌词和旋律。一问之下,才得知这首曾在花莲国中小学音乐课教唱的曲子,与眼前这位音乐家渊源很深,而且曲调竟是阿美族民谣。
 
为什么〈花莲港〉原曲是阿美族民谣,却有着「赛苏杭」浓厚中国风的歌词?林道生并不是原住民,为什么却有许多原住民音乐作品、传说着作?他是如何跨进这个领域?如何克服族群文化差异,走进全台原乡部落,完成採集工作?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他不间断踏查、研究和创作?一连串的疑惑,让笔者像是撞见兔子跑进树洞的爱丽丝,追着〈花莲港〉背后的故事,意外衔接上林道生的音乐生命史。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