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潘继道 撰写人物的生命史很难,因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包括家庭、社会、国家及个人的生境遇,会给予不同的经验。而其自身心路历程的转变,有时也不一定会跟随着代而走。然而如果要书写跨越时代,且又是创作、着作等身的音乐作曲家兼教育家,则又更难下笔。因为其人生经历不同政权的教育,有着不同的被统治经验,其创作的历程与丰富的作品,使得生命史更是不容易去探索。
本专书的主角林道生老师,虽然不是出身于后山花莲,但从他跟随父母亲由彰化搬到花莲之后,从此他乡变故乡,接触到花莲的多族群与多元文化,并慢慢地展开他的音乐创作旅程。2012年为肯定他对原住民文化保留、传承与弘扬地付出,花莲县文化局更颁发「花莲县文化薪传奖特别贡献奖」。
林老师接受过日治时期皇民化的初等教育,与战后国民党中国化、去日本化、反共抗俄的精神教育,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族主义教育体制,使他必须赶紧自我调整以因应变化。
除了家里给予的教育与薰陶之外,其并未受过完整的音乐训练,在花莲师范学校就学期间,慢慢地发现自己有音乐的天分;而在接触到张人魔老师之后,初步参与台湾原住民音乐的採集,而这样的经验其后在玉山神学院任教时更加地被他发扬光大。在他田野调查及阅读相关文献之后,因为对原住民文化、生命哲学有更深一层认识,及自身对原住民文化的尊重,林老师在创作时,更能将原住民历史文化等元素融合在歌曲当中。
军中服役的经历与面对戒严时期胞弟无端遭罗织思想罪名入狱,在「饱命」与「保命」的现实考量下,林老师创作了非常多的爱国歌曲,逐渐打开知名度;「曲盟」则对他提供自学、观摩和发表的机会,也酝酿他深邃且自由的乐曲芬芳。2000年后,林老师更与花莲在地的文人合作,使他的作品呈现更加多元。他的作品也关注时事、结合时事,且将父亲林存本互动的好友赖和的作品加以编剧,完成《赖和诗作歌曲集》。
林老师的人生经历丰富,其创作、着作又非常多元,除非与他建立一定的信赖关系,并能细心聆听、整理其口述历史,耙梳其纸本创作者,才能较接近地呈现这位花莲在地的音乐家,而慧珍就是以她对文字掌握的敏感度、细腻流畅的书写功力,加上她在硕士班就学期间的历史专业训练,将林老师的生命史放在台湾整体的大历史中作对话,以〈两个国族教育的思想启蒙〉、〈爱国歌曲和现代音乐创作〉、〈民族音乐中的他者与自我〉等章节,并借由与林老师共同参与研究的方式,使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林老师生命史的发展、形貌,尽可能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慧珍撰写时考证用心,文字极为顺畅,引述不少林老师的访谈记录,其生动的叙述,彷彿林老师就站在眼前跟我们谈他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慧珍是我在东华大学台湾文化学系硕士班指导的研究生,第一次接触到她的名字,是协助花莲县文化局审查她所主笔、编辑的《花莲县2014全国古蹟日导览手册──时光旅行》时,当时觉得她的文笔流畅优美,能将田野、口述的资料与文献作结合,透过图像与文字使作品完美地呈现出来。接着,慧珍申请入学,成为系上的研究生。上课期间,慧珍非常认真,对于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的相关课程都有修读,遇到疑问时会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只是上课时间会把握机会讨论,下课后回到家也会写信来询问,以获得解答。
在指导她写作论文期间,她一方面要工作,一方面又要照顾一对子女,课业、家庭、工作要同时兼顾,非常的辛苦。还记得花莲县文化局《花莲县2015全国古蹟日导览手册──走街串巷老花莲》,又由慧珍工作的公司承接撰写的任务,期间她的女儿生病住院,蜡烛多头烧,跟我约好时间要访谈日治时期花莲港厅的官营移民村、新城神社相关发展历史时,累得睡过头了而急忙跑来,她是个非常负责任却又容易紧张的人,到达的时候连忙道歉;我只是担心她累坏了,要她放轻松,因为一边工作、一边唸书,又遇到家人病倒需要照顾时,心中的煎熬是可以体谅的。
台湾的历史,绝不是只有政治人物或是政治发展的记录,台湾各个在地音乐作曲者、教育者、台籍日本兵、工艺家、企业家、运动员……,他们的生命史将可充实我们对台湾史如实的认识,因为这些在地人物的境遇,因应大环境的身心调适,更贴近人民对台湾这块土地的记忆。
慧珍的硕士学位论文获得东台湾研究会出版审查通过,并得到曹永和文教基金会奖助出版,为人师者的喜悦莫过于此。其实,慧珍撰写的过程中我获益更多,更能从她的论文中以不同的视野理解、学习台湾史。
我个人专长不是音乐史,幸运地系上相关专长的老师能适时予以协助,使慧珍论文撰写时能够更加严谨。当然,提供文献与口述资料、共同参与研究与慧珍「视域融合」的林道生老师是最大的贡献者,因为林老师的信任、无私地提供各项资料,使慧珍的研究成为可能,并最后撰写完成及出版。原先希望由林老师撰写推荐序,因为他才是真正的功劳者,又是音乐界、教育界的前辈,我只不过是修改文字错误、提醒慧珍注意史料的正误与论文的格式而已,但林老师非常客气谦虚的说:「还没看过自己推荐自己的文章,怪怪地。」因而由我代为写这篇推荐序。
《林道生的音乐生命图像》一书即将出版问世,对于记录东台湾历史、记录东台湾在地音乐家的生命史,可说是极有意义之事。希望这是慧珍阶段性研究的结成与再出发,期盼她对东台湾的研究继续着力,对台湾史研究与台湾奉献心力,企盼不久的将来也能见到更多的研究出版。
潘继道
2018.5.5
作者序
姜慧珍 第一次採访林道生老师,主题是童年的美崙溪印象,他提到就读明治国民学校,在美崙溪上游泳课、同学抓溪里的小鱼塞进嘴里当零食的趣事;北滨街小孩偷挖日本人种的地瓜被发现,大家急忙跑向临港线铁路桥,从桥上扑通扑通跳进美崙溪逃跑。他的谈吐风趣,我笑得脸都僵了,边写採访稿还禁不住捧腹大笑。事后我厚着脸皮征询林老师:我有荣幸为您写回忆录吗?
拜工作之赐,我很幸运的能聆听不同的人生故事。採访常是短短二小时不到,随着受访者步履,经历他们分享和述说的生命风景,笑中带泪,受益最多的往往是我。
生命史研究无异是最贴近另一个生命的经验,而我再次幸运的,与花莲知名的音乐家林道生老师重新走过日治后期到21世纪的今天,穿越八十多年,以他的视角认识故乡过往。
二年多的研究过程,承蒙林老师拨冗协助进行口访,以及对我的高度信 任,提供宝贵的一手史料,并时常主动e-mail文稿、照片和突然想起来的重要事件。甚至审阅论文初稿时,直接改好电子档回传,对于年逾八旬的长者如此付出,令后学感激万分。
感谢论文口试委员李宜宪老师悉心指点错误,陈鸿图老师在历史专业和书写结构的宝贵意见。研究所修业期间,东华大学台湾文化学系郭俊麟老师引导我进入学术思维,李世伟老师为人生问题解惑,郭泽宽老师在音乐和文学领域的精辟见解,以及中研院民族所黄宣卫老师指导如何建构出研究脉络等,都让我的研究所生涯丰富而扎实。
论文写作过程,花莲县文化局图资科杨淑梅科长、黄偲婷小姐,协助文献查找;本系妃泽、家渝帮忙相关行政流程,学弟妹鸿玮、芝菁、冠翰一路走来相互鼓励。修业期间,更因任职公司负责人林景川先生的包容,使我放心完成研究。
论文指导教授潘继道老师则是我内心安定的力量,再多挫折,只要老师一出手,都能化阻力为助力;更要感谢东台湾研究会与曹永和文教基金会,使拙作硕论有机会出版专书,内容或有诸多不足与缺漏之处,皆因我的研究和书写火候仍有待努力。
文稿最后校对时,正好听到周杰伦的《青花瓷》,歌词有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想必我和林老师,以及指导老师们,应是累积几世的缘,因缘具足了,才得以成就这本书的出版。
姜慧珍 谨识
2018.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