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见的台湾:农航影像下的异视界

不可见的台湾:农航影像下的异视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航拍
  • 农业
  • 影像
  • 异视界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地理学
  • 纪录
  • 观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可见光到不可见光,
在急速奔驰的时代后,重返台湾最动人的地景。

  我们反覆观看过往与今日,顺着这一方人地发展所联系起的台湾,
  这本身即是美的历程,隐喻的建置,人们学会与大地适应相处的唯一途径。


  由高山至海埔、从农村到城市,本书前导的全色态底片,凝结了七〇年代的光景,也预示了当代台湾的环境课题,包含最初的地层下陷与淡水河採砂。以彩色红外光片为核心,不可见光下的地界,颠覆了日常的视觉;从稻产预估到转作调查,从水库集水区到山坡地住宅的崩塌照见,从河川污染调查到重大公害纠纷地区影像资料库建立,相关任务扣连七〇至九〇年代台湾社会的剧烈变迁。而以贺伯台风后的中部山区为嚆矢,再到集集大地震,乃至于桃芝风灾后的景象重演,彩色反转片摄下世纪前后天然灾害的全幅规模与巨大创痛。

  农林航空测量所典藏超过八十万帧历史航拍底片,这些影像既反映了台湾经济成长的轨迹,亦保存下社会集体失落的风景。继《反转战争之眼:从美军旧航照解读台湾地景脉络》一书后,作者投入农航档案考掘,以第一手作业纪录、历年报告与口述材料,重建农航所人事图景与任务发展。档案的规模,容许我们重新择取,凝视台湾地景的壮阔、细致与繁复;单帧底片的片幅,则饱含庞大的细节与未知的资讯,每一笔影像资料,在时间线的远方,皆有可能涌现重大的意义。在美的凝视里,连结了逝去的时空,也将肇生看见的责任。

  农林航空测量大事记:

  1954/4    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成立台湾土地利用及森林资源调查队,为台湾利用航空测量进行农林调查之开端。
  1959/1    农林航空测量队设立,隶属省农林厅,续办森林资源调查及小规模地形图航测工作。
  1970    农林航空测量队开办一万分一基本地形图测制工作,并购置RC-8空中照相机,委託远东航空拍摄。
  1972/5    林务局成立台湾森林及土地利用航测调查队,为战后第二次森林调查。本年购入PA-31型飞机及RMK A 21/23空中照相机,连同农林航空测量队已有设备,自隔年七月起正式展开全省航摄。
  1973/7    农林航空测量队改隶林务局。此时领航及摄影任务由林务局森林经理组主办,飞行由林务局直昇机队负责,底片交由空军照相技术队沖晒。
  1975/7    内政部启动台湾地区土地测量计画,农林航空测量队执行大比例尺像片基本图测制工作。
  1976/2    林务局成立照片沖印室,完备航摄、沖印乃至制图等航测一贯作业能力。本年并启动遥感探测先驱计画,利用彩色红外片从事植物病害调查与稻产量预估。
  1979/6    内政部编列预算,林务局本月採购具压力舱之BE-200型飞机,并引进RC-10电子航摄相机。
  1980/2    农林航空测量队扩编为农林航空测量所,续办航测制图、农林调查与遥感探测业务。
  1982    领航与摄影业务移交农林航空测量所计画管制课掌理。本年二月并购置DS-1260空载多谱扫描系统。
  1985/7    林务局直昇机队改隶省交通处,并更名航空队。
  1995/12    农委会编列预算,农林航空测量所本月购入BE-350型飞机,并安装GPS系统,由目视领航进步至卫星定位导航。其后新购RMK TOP相机,亦可配合GPS定位像主点,改善空中三角测量效率。
  1999/7    台湾省政府农林厅林务局农林航空测量所改隶更名为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农林航空测量所;省交通处航空队亦改归交通部民航局管辖。
  2005/11    内政部空中勤务总队成立,原民航局航空队改隶于此。
  2007/6    农林航空测量所引进DMC数位制图相机,隔年购置ADS 40空载数位扫描仪,告别类比时代。

本书特色

  ◎农林航空测量所成立将届一甲子,本书爬梳典藏文献与耗繁影像,飞览全民地景记忆。
  ◎从全色态底片到彩色反转片,重返战后台湾发展历程,省思影像的美学与观看的伦理。
  ◎聚焦于红外光底片航摄,呈现奇异而瑰丽的色彩,为具开创性且令人惊艳的主题出版。
 
台湾地貌变迁的史诗:一部跨越时空的视觉档案 引言:无声的见证,土地的呼吸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的个人叙事或政治议题,而是将视角投向台湾这片土地本身,试图捕捉其在时间长河中缓慢而坚定的形貌更迭。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历史文献叙事方式,转而采纳一种更具空间感和纵深感的观察角度——以空中视角为经,以年代变迁为纬,构建起一部立体的台湾地貌史。 我们深知,地面上的生活是流动的、瞬息万变的,而自高空俯瞰,所得见的却是地质力量、气候演变乃至人类干预所留下的深刻印记,它们以一种近乎永恒的姿态沉淀下来。这部作品的初衷,便是要将这些“沉默的证据”以清晰、系统的影像语言呈现出来,让读者得以直观地感知,台湾是如何从一个地质上的“新生儿”,逐步演化成我们今日所见的复杂生态系统。 第一部:原生之境——板块挤压下的初始形貌 在人类历史的尺度之前,台湾岛的轮廓是由剧烈的地质活动塑造的。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台湾山脉的形成过程,这不仅仅是地理学的知识复述,更是对“动态平衡”这一概念的视觉诠释。 我们将详尽分析中央山脉的主脊线如何在全球板块碰撞中最具活力的地带中被抬升。书中收录了一系列对比强烈的影像资料,展示了从数百万年前到最近一次大规模地震发生前,山体形态的微小差异。这些差异,肉眼在地面难以察觉,但在特定光照和高空测绘技术下,其褶皱、断层和剥蚀面的细节得以清晰显影。我们聚焦于断层线的走向,它如同大地剧烈的伤疤,不仅定义了地震的风险区域,也影响了河流的初始流向。 此外,本书对东部海岸的隆升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花东纵谷并非一个平坦的走廊,而是一个持续被挤压、下陷与抬升的动态地带。通过对比不同年代的航拍图,我们可以观察到海阶地的逐步形成,揭示了岛屿地壳向上推移的恒定速率。这种对地质时间的体察,超越了线性叙事,而进入了一种“层叠”的时间观。 第二部:水文的雕刻——河流、湿地与海岸线的搏弈 台湾的水系是塑造其平原、切割其山谷的主要动力。本书的重点在于水文地理的演变轨迹。 我们首先分析了西部冲积扇的结构。这些扇形地是河流携带泥沙沉积的成果,它们从山麓倾泻而下,构成了台湾最主要的农业腹地。通过不同降雨季节的影像对比,读者可以直观地理解河流的“能量释放”——丰水期时河道如何拓宽,枯水期时又如何退缩。我们特别关注大甲溪、浊水溪等主要河流,它们在冲刷过程中对河床的深切作用及其泥沙运输模式。 湿地部分,本书侧重于潟湖的消亡与重塑。例如,嘉南平原边缘的旧有潟湖系统,在自然沉积和人为填筑的作用下,其形态如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通过对比二十世纪中叶与近期的影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海岸线后退与前移的局部现象,以及这背后复杂的洋流、季风和沉积物供应之间的相互作用。书籍中的测绘图详细标记了冲积平原的坡度变化,这是理解农业活动分布的基础。 第三部:土地的利用——人类足迹对地貌的重构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焦点从自然驱动力转向人类活动对地貌的介入与改造。这部分不是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录,而是关于人类工程对地表形态的永久性标记。 我们系统地考察了梯田的拓扑结构。这些依山而建的农业景观,是人类顺应陡峭坡度、以最有效率方式利用土地的经典案例。本书通过多角度的航摄,分析了梯田的几何排列方式,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截流和固土作用。我们关注其等高线贴合度,以及不同海拔梯田的植被差异所反映出的微气候变化。 此外,水利工程的介入是地貌重构的显著标志。水坝的修建不仅仅是筑起一道屏障,它彻底改变了下游的泥沙供给,影响了河口的三角洲发展。书中对日月潭、德基水库等大型工程的影像记录,展示了水域面积的扩张与淹没线的固定。更进一步,我们探讨了矿业开采对山体局部结构造成的永久性改变,尤其是在一些旧矿区的影像中,那些被掏空的地下空间和地表沉降形成的独特凹陷,构成了地貌学上特殊的“伤痕”。 最后,城市扩张的边界被视为一种新的地貌形态。本书对比了不同时期城市核心区和外围聚落的扩散模式,展示了不透水地表(硬化地面)的增加如何改变了地表的径流模式,加剧了城市内涝的风险。这种由水泥和沥青构筑的“人造地表”,在本书的视觉语言中,与自然岩石和土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语:静默的对话 本书最终希望引导读者进行一场“静默的对话”:与那些超越人类寿命的自然力量,与那些需要数十年才能显现的细微变化,以及与那些看似固定却仍在缓慢演进的土地形态进行对话。通过这些超越日常视角的图像,我们得以窥见台湾地貌在时间轴上的深度与广度,理解今日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地质的沉重与历史的重量。这是一部关于形、时、变的地理学视觉报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同弘


  一九七六年生于台中大甲。曾获金鼎奖专题报导与图书主编奖。着有散文集《文学理论倒读》、诗集《火星上的抒情诗》,以及历史地理学专着《反转战争之眼:从美军旧航照解读台湾地景脉络》等书。第一届全国大专自发性地理资讯创意竞赛第一名。

审订者简介

雷鸿飞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地理学博士,现为中国文化大学地理学系助理教授。

图片提供

农林航空测量所


  兼具林业与航测专业,为政府机关之中唯一具备自主航空照相能力与高效能图资仓储之专责单位,职司各类重要航遥测图资蒐集、产制、管理与供应、应用,在国土规划与监测、农林经营、经济建设、灾害防救及学术研究等领域,扮演空间资讯建置之角色。

航遥测影像供应平台

  ngis.afasi.gov.tw/

航摄影像图资浏览服务平台

  image.afasi.gov.tw/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可见与不可见的

第二章 凝结的时光
全色态底片 Panchromatic Film

第三章 剧变的年代
彩色红外片 Infrared Color Film

第四章 创痛与重建
彩色反转片 Color Reversal Film

附 录 农林航空测量所丛刊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从影像到真实
 
航空相机毫无保留地凝住当时光影,但严格说来,人们却非直接看见地面事物。
 
垂直航摄迥异于常人的地面水平观看,判释人员实是逐一比对目标物的大小、形状、组织、排列、色调与立地条件,通过逐级的分类与检索表来判断所见。不同专业的判释人员,可以根据所见来分辨军事设施的性质,或工业厂房之类型。以农林专业来说,调查课同仁可以判定农田作物、农事週期,判定针叶树树种及区分造林地树龄;而树冠与色调远为复杂的阔叶林,今日仍得不断累积像对与判释经验,除常见阔叶树种外,少有做直接的细分判定。建立在光学所见的资讯上,判释者可以进一步推定土壤、排水、植物健康状况,乃至于动物栖地环境。当代的遥测发展更从光学上的看见,演变为数值上的光谱分析。某种程度上,航照判释已类似医师从核磁共振成像窥探人体病症,或天文学家利用望远镜分析十亿光年外的星体元素。然而,这一切的观看与知识积累仍有其极限。
 
一九七八年的楠梓与二○○八年的潮寮,都是值得思考的案例,居民承受的污染源并非航拍中可见的工厂排烟,而是几难拍摄并确侦源头的有害气体外洩,这是观测之难。而从一九七二年初委託远东航空所摄,到一九八○年林务局以彩色红外片记录农灾,镜头清晰照见林口电厂排烟往芦竹、大园方向吹送,但燃煤所致的二氧化硫空污却非该时空北桃沿海地区长期不明公害的致灾主因,这是公害因果鑑识的不易。
 
八○至九○年代间的相关农航调查影像,其所代表的视觉路径并非立即性的「眼见为凭」,观看并不能直接显示出事实;而是在可信的视觉资料基础上,经由长时间的资料累积与数据分析,才得以达至真实。比如前述的北桃沿海不明公害,实是借由分析不同时期防风林带及不同季节稻作的受害范围与分布状态,以及台大植物病虫害学系环境病害研究室的鑑定,才终于确立致灾主因为长期防风林带缩减趋势下的盐沫为害。在当代关于影像传播的批判思考中,所谓的眼见为凭更常是所信导致所见,或者因眼前所见而直接盖棺论定,人们忽略了对影像脉络及全部资讯进行分析,导致错过通往答案的可能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可见的台湾:农航影像下的异视界》这本书,真的像一位来自未来的导游,带领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体验台湾。我一直认为自己对台湾的山水风光已经相当熟悉,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明白,我们日常所见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当作者从几百米甚至更高的空中,用农航影像的“异视界”去审视这片土地时,那些熟悉的轮廓变得陌生而又充满新意。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文字,描述了台湾中部某处山区的地形,在航拍下,那些被森林覆盖的山坡呈现出一种如同波浪般的起伏,仿佛是大地的呼吸。作者解释说,这并非简单的自然侵蚀,而是与当地特有的地质构造以及长期以来人类活动(比如开垦和林业)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宏观视角下的细微之处,让我惊叹不已。此外,书中对台湾西部沿海地区的描绘也极具启发性。那些密布的养殖渔塭,在空中看去,构成了一幅幅规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网格状图案,它们不仅是台湾重要的经济支柱,也深刻地改变了海岸线的地貌。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工业化的景观,与台湾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巧妙地联系起来,这让我非常好奇。这本书,让我对“看见”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真正的看见,需要不同的角度和深度。

评分

这本《不可见的台湾:农航影像下的异视界》,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台湾这片土地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了解的往往是她繁华的都市、壮丽的山海,抑或是人文的荟萃。而“农航影像”和“异视界”这两个词,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设想,这本书可能要带领我们从空中俯瞰,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宏观尺度去审视台湾的地貌、生态,甚至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山川河流、阡陌交通,在航拍的视角下,会呈现出怎样的纹理和肌理?那些被遮蔽在城市钢筋水泥下的自然环境,是否会在这片“异视界”中展露出别样的生机?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有大量的精美航拍图片,每一张都仿佛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揭示着土地的故事。也许,作者会通过这些影像,讲述台湾岛的形成过程,解释地质构造如何塑造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风貌;又或许,他会聚焦于农业景观,展现世代耕耘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些稻田、茶园、果园,在空中构成怎样令人惊叹的几何图案?书中是否还会涉及到环境保护,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航拍影像,展现台湾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深信,这本书将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认知的升华,让我重新认识这片熟悉的土地。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不可见的台湾:农航影像下的异视界》,心中满是对未知的好奇。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纯粹的摄影集,但很快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并没有仅仅展示那些震撼人心的航拍画面,而是通过精炼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将这些影像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我被那些从空中视角观察到的,平日里难以察觉的细节深深吸引。比如,书中可能详细解析了不同区域的海岸线形态,是如何受到洋流和地质作用的双重影响而形成千变万化的礁石和沙滩。又或者,那些蜿蜒的河流,在空中看去,仿佛是大地的脉络,诉说着水文地质的奥秘。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似乎将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细腻融为一体。在描绘台湾西部平原的农业景观时,他不仅呈现了整齐划一的农田,还可能深入探讨了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方式如何影响了地表纹理,以及这些纹理背后蕴含的经济和文化意义。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台湾山区的章节,那些隐藏在云雾中的山脉,在航拍下会展现出怎样原始而壮丽的姿态?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那些难以接近的秘境,并解读它们的地形特征和生态系统的?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地理学家,又像一个敏锐的艺术家,同时在探索这片土地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不可见的台湾:农航影像下的异视界》,这本书带来的惊喜,远超我的想象。我原本以为它只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地理科普读物,但它实际上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思考。作者通过农航影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可见”的台湾,一个隐藏在日常之下的真实存在。我读到书中关于台湾西部平原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描述稻田和城市,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景观背后的“力量”。他如何用航拍的视角,去捕捉那些塑造了台湾社会形态的经济活动、资源开发,甚至是气候变化?我猜想,书中可能通过对比不同年份的影像,揭示了城市扩张的速度,或者某个区域水资源的消耗情况。这种“以形补形”,通过肉眼可见的形态去推断背后无形的力量,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书中对台湾东部海岸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些险峻的山崖,那些孤立的岛屿,在航拍下,显得如此独立而又脆弱。作者可能借此探讨了台湾作为岛屿,所面临的地理隔离和自然灾害的挑战,以及台湾人民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以一种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看见”了台湾,更是“理解”了台湾,理解了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评分

我最近读完《不可见的台湾:农航影像下的异视界》,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视觉革命”。之前我对台湾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人文景观和市井生活,对于她作为一块陆地,其自然形态和生态系统的认识,其实非常有限。这本书,就像一双超凡的眼睛,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平时被遮蔽的真相。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台湾岛屿轮廓的解读。作者似乎能够从航拍影像中,读出台湾岛是如何在漫长的地质变迁中,被撕裂、被挤压、被塑造。那些纵横交错的断层线,那些高低起伏的山脉,在空中连成一幅幅动态的画卷,讲述着地球母亲的故事。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地理知识讲得枯燥乏味,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当地的人文历史。例如,在讲述台湾东部海岸时,他可能提到了原住民部落是如何依山傍水而居,以及他们的聚落形态在航拍下呈现出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又或者,在描述台湾中部的盆地时,他可能会分析古代聚落的选址规律,以及河流的变迁如何影响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地理学的魅力,也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土地之间永恒的联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