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小记

浮生小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沧淇
图书标签:
  • 生活
  • 散文
  • 随笔
  • 回忆
  • 人生感悟
  • 平淡生活
  • 情感
  • 文学
  • 治愈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笔耕不辍,徐沧淇继《草木有情》、《种一棵橘树》之后最新文集。 ◎用文人角度写下对庶民万物与自然生态的体察与寄情。 ◎从怀旧写到现代,信手捻来都是创作题材,擅长于文章中穿插自创诗作,更添韵味。 徐沧淇就读森林系并曾参与森林解说,对田野山林有独到的钟情与体验,1995年受邀于丰年社《乡间小路》月刊撰述一系列田园随笔,文笔充满知性与灵性。 此外,作者个性恬静却多情多思,信手赋文后多于报刊发表,「往事如烟忆难忘,海角天涯若比邻。草木情怀人皆有,欢乐时光不待人。笑谈世间琐碎事,畅叙胸中赤子心。」草木有情,人间有爱,万物有灵,与君共享…… 当年白饭一碗要价五角,但五角硬币流通量却明显不足,各家自助餐店没零钱可找,纷纷自力救济,拿厚纸板裁成小块,盖上店章或私章,权充五角代币,蔚为奇观,您说那是哪一年呢?诗曰:「新竹中学故事多,青春少年没闲过,若问当年是何年,五角硬币大缺货。」——〈新竹中学忆往〉 「同学是一种别样的情,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旧、有喜悦也有忧愁。就算有一天沧海变成桑田,那些笑或泪也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洛杉矶二日游,让我对这段话有了更深的体悟。诗曰:「人生有梦需畅游,出外该当靠朋友,犹记昔日同窗乐,可叹年华似水流。」──〈洛杉矶初体验〉 传说九层塔含有黄樟素,有致癌疑虑,客家人听多了,早就不把它当一回事,我老祖母一生爱吃九层塔,却能活到九十几岁,足以证明其为无稽之谈。诗曰:「台湾香草九层塔,炒蛤煎蛋做三杯,频频传说黄樟素,其实是个大误会。」──〈客家味蕾九层塔〉 小娃儿这回是第二次来台湾,上次还不会走路,这次却会跑会跳,因此到过较多好玩的地方,我不确定在她往后的记忆库里,会不会保有这部份精彩的片段,但手机的照片与影片却会,预料等她长大以后,足够让她回味很久。诗曰:「两岁娃儿游台湾,无拘无束乐逍遥,他日回首看今日,当知外公外婆好。」──〈洋娃娃游台湾〉 姑婆芋与山芋其实不难区分,却频频发生误食中毒事件,显示民众对植物认识的严重不足,达官贵人如此,平民百姓自不例外。为确保食安,现代人不妨从「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开始做起,不要再随便相信那些道听涂说了。诗曰:「人人日食三餐,中毒事件频传,若是五谷不分,何以侈谈食安。」──〈道听涂说〉 太太看我白天写诗,晚上作文,几至疯狂程度,如今又有不同客层考量,大有以客制化贴文网罗天下粉丝之志,立马谱成〈一剪梅〉一阙,诗曰:「行年六十不称老,昼夜伏案,就是爱写。粉丝千万无处寻,佈下天罗,设下地网。」小姪女朗诵完毕,乐得哈哈大笑。──〈小子何莫学夫诗〉 这本书共收录新旧作品共六十篇,九万余言,分成六章,宇宙间的一草一木、万事万物都有值得用心观察与记录之处,透过本书作者的观察与自叙,满满的草木鸟兽之情、民胞物与之爱跃然纸上,描绘出一片有情天地。
《浮生小记》图书简介(非正式内容) 【引言】 世间万象,犹如江河奔流,瞬息万变,而人之一生,不过是其中一朵浪花。那些被时间冲刷得面目模糊的记忆,那些在光影交错中被遗忘的瞬间,是否真的消散了?《浮生小记》并非一部宏大的史诗,它更像是在一间尘封的阁楼里,偶然拾起的一叠泛黄的信笺,或是一册无人问津的旧日手记。它记录的不是惊天动地的传奇,而是渗透在日常肌理中的、细微而真实的生命体验。 【第一部分:光阴的剪影与日常的质感】 本书的开篇,如同清晨薄雾尚未散尽时,透过窗棂洒下的第一缕微光。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摹了生活中最寻常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场景。清晨街角的早点摊上,那碗热气腾腾的豆浆所散发出的独特香气;午后阳光斜照,在木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影子,老旧的家具在光线下显露出深沉的纹理;傍晚时分,邻里之间不经意的问候与寒暄。这些片段,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带着一种久经岁月沉淀后的醇厚。 “小记”的形态,决定了它的内容是跳跃的,如同记忆的碎片随机组合。它可能讲述一个关于老式收音机、正在逐渐失真的老歌的执念;也可能是一个关于园林中苔藓生长的缓慢节奏的冥想。作者似乎对“时间”这一抽象概念有着独特的感知。在他/她的眼中,时间并非匀速流逝的刻度,而是由一系列有重量、有温度的“事件”构成的集合体。一顿饭的等待、一次不期而遇的重逢、甚至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都成了标记时间的坐标。 通过对这些日常细节的聚焦,读者仿佛被邀请进入了一个与外界喧嚣暂时隔绝的空间。在这里,人们不再匆忙追赶时代的步伐,而是放慢呼吸,去倾听周遭世界发出的那些微弱却持续的声音。 【第二部分:人际关系的疏离与靠近】 《浮生小记》中,人物的描绘并非着眼于他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而是他们灵魂深处的侧影。笔下的人物,多是生活在时代边缘的“过客”——沉默的邻居、模糊的旧识、偶尔擦肩而过的陌生人。 作者擅长捕捉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难以言明的距离感。例如,一段早已褪色的友谊,并非因重大的冲突而破裂,而是因为各自生活轨迹的自然偏离,使得共同语言逐渐减少,最终只剩下礼貌性的问候。这种“疏离”,与其说是情感的断裂,不如说是生命阶段更迭的必然结果。 然而,在疏离的表象之下,又不乏温暖的瞬间。书中记录了一些“不期而遇的善意”: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陌生人递来的一杯热水;在迷茫时,一位长者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充满智慧的话语。这些点滴的互动,如同黑暗中突然点亮的烛火,虽短暂,却足以照亮人心。 《浮生小记》没有提供标准化的情感范本,它只是坦诚地展示了人际关系的多面性:我们渴望连接,但又深知个体独立的本质。那些未曾说出口的关心,那些欲言又止的理解,构成了情感世界最真实的地貌。 【第三部分:对“物”的凝视与情感的寄托】 在当代社会,物品往往被视为消费的符号,但在本书的语境中,物品拥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情感的锚点。《浮生小记》大量描绘了“旧物”——一把生锈的钥匙、一套缺了角的瓷碗、一本被翻得卷边的旧书。 作者似乎在与这些物件进行对话。它们不仅是实物,更是承载了逝去时光的容器。钥匙或许能开启一扇再也回不去的门;旧书上的批注,是早已远去的某个人留下的思想回音。通过对这些物质载体的细致描摹,作者试图重建那些难以捕捉的情感重量。 这种对“物”的凝视,体现了一种拒绝“遗忘”的努力。它提醒我们,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无论大小,都与我们的生命轨迹紧密相连。当世界以惊人的速度迭代时,这些慢下来的物件,成为了抵抗虚无的一种方式。 【结语:回望与安顿】 《浮生小记》最终导向的,不是对过去的留恋,而是一种平和的接纳。它承认了生命的无常、遗憾的必然,以及所有的美好都将成为往昔。 全书的基调是克制的、沉静的,如同在晚钟敲响之后,一个人独自在灯下整理思绪。它没有给读者提供激昂的口号或明确的答案,它提供的,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一种更具耐心、更贴近生命本质的观察视角。 阅读《浮生小记》,就如同进行一次精神上的漫步,穿梭于记忆的长廊,最终回到当下。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生活”的书,而是一份“记录如何度过”的见证。那些零散的篇章汇集成一个整体,描绘出一种虽不完美、却饱满而真实的“浮生”状态。它适合在夜深人静时,沏一壶清茶,慢慢翻阅,让那些细微的情感和场景,在心底轻轻荡漾开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徐沧淇


  台北市人,1954年生于苗栗县,曾就读于新竹中学及中兴大学森林系,在学期间曾参与森林解说工作,对动植物生态兴趣浓厚,也学有专长。大学毕业后,先后任职于政府林务及农粮管理单位,于2010年退休。

  徐君经常投稿,作品首见于1975年前后之《中央日报‧副刊》,1995年受邀于丰年社《乡间小路》月刊撰述一系列田园随笔,偶亦投书报章,抒发己见。部分作品曾收录于《草木有情》及《种一棵橘树》两本散文集中。《浮生小记》为其第三本作品,其中与旧作重叠部分皆经大幅修订。

  根据徐文自述,他的童年堪称清苦,但也饶富趣味,信手拈来都成随笔题材。本书收录作品虽然多属怀旧性质,也充满着草木鸟兽之爱、民胞物与之情。更可贵者,徐君善于在文章中穿插自创诗作,从诗与文之搭配足可窥见其用心,很值得读者朋友们一同来评鑑。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往事如烟忆难忘,海角天涯若比邻。草木情怀人皆有,欢乐时光不待人。笑谈世间琐碎事,畅叙胸中赤子心。」亲朋好友见我笔耕不辍,时常忍不住问我:「你哪来这么多东西好写!」我经过一番思索,发现我的写作题材其实相当有限,用前面六句话即足以涵盖,而今这六句话变成我这本书的六个篇章,还是许多人帮忙催生的结果。

  人到一定岁数以后,自然会累积许多故事,有些人就想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以便留给后世存念。对那些有名望的人来说,这些记录可称之为自传、回忆录或口述历史。对平凡百姓而言,外人哪在乎你的一生是怎么过的,因此写成自传的意义不大,但若有自认为精彩的片段,选择记录下来,不说敝帚自珍,或许也可称作野人献曝,而我身为这诸多的野人之一,盘点陈年往事自然也是不落人后的。

  我且举一例,小时候经常奉父母之命上山「割牛草」,原本这是一种苦差事,但随着年岁渐长,记忆也会产生质量变化,到如今似乎已变成可贵的人生经历。我曾经上网搜寻「割牛草」,在浩瀚书海中只找到一篇出自大陆一位官员的作品,可见多数作家没这种经历,而有这种经历的人又不写之故,我写〈为牛服务割牛草〉,其实也可视为体现一段时代背景,别人不写固然无可苛责,但对自己就变成责无旁贷了。

  割牛草自然有其时代背景,在古老的年代每个农家都养牛,目的在用来犁田,但牛的食量大,一天得消耗不少草料。每当冬日北风吹起时,树林里的青草少得可怜,却有无数的「共匪传单」散落其间,此情此景,就像那老牛巴望着我的眼神,叫人印象深刻、永难忘怀。走过人与牛都同样操劳的年代,这段回忆还可以一首诗做总结,诗曰:「山居岁月人称好,耕田种地太操劳,幸有水牛相助力,假日换我割牛草。」

  我是读农学院森林系出身的,家中父母长期务农,故能熟悉许多农事,如今虽然离开家乡半世纪,但对老家总还心存牵挂。我甚至还冀望有朝一日能为那片供养我长大的田园做点事情,像是「打造一座心中的花果山」之类的筑梦计画,惜乎至今仍未有具体进展,唯独建构了一座纸上的花果山,诗曰:「春天该当吃桃李,夏日木瓜香蕉黄,秋来红柿挂枝头,冬日柑橘堆满房。」

  这本书共收录新旧作品共六十篇,九万余言,分成六章。第一章〈往事如烟忆难忘〉,主要记录我昔日的生活点滴与心情故事。第二章〈海角天涯若比邻〉,包含几则国内外的游历经验。第三章〈草木情怀人皆有〉,我的草木情怀,除了草木、鸟兽还有人情。第四章〈欢乐时光不待人〉,是以「把握当下的欢乐时光」为主轴的生活记事。第五章〈笑看世间琐碎事〉,收录部分脸书贴文,闲话世间琐事。第六章〈畅叙胸中赤子心〉,有我年轻的梦想,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有些朋友对我文章里的诗句感到好奇,并不时问起:「那些诗是哪来的?」我且以〈香生别院玉兰花〉为例,我在文中铺陈半天,描写我老爸与玉兰花的浪漫相逢,最后得到一个结论,以七言绝句说明就很清楚了,诗曰:「玉兰清香人人爱,老爸欢喜天天採,卖花场地处处有,不尽财源滚滚来。」我经常收听广播节目的张大春说书,也按时收看人间卫视的《梨园百花春》,听多看多了经典台词,果真是「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人已经不太写近体诗了,写诗不是我的专长,但这本书里穿插的五十首习作,却是我推敲琢磨许久的成果,至盼读友们不吝赐正。

徐沧淇 写于大直
二○一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图书试读

蜗牛与我
 
中午时分,妈妈洗完衣服,晾在庭院的竹竿上,又挑满了一水槽的用水。祖母上街卖完水果回来了,买了猪肉、咸鱼和一大袋的红糖,祖母抽掉糖袋包装上的棉线,从里头挑出一团结块的糖,说是给我的奖赏,奖赏我乖乖在家,也没玩火或玩水闯祸。我好喜欢红糖的甜味与焦香,更喜欢那种独享的滋味,因为哥哥上学去了,年幼的妹妹又不会跟我抢。在我最低阶的品味里,有包装纸的糖果和没包装纸的糖块,其实都一样美味。
 
日子一天天过,我也一天天长大,我慢慢知道身为这个家庭的一份子,有很多事情得做,五岁的我,除了要照顾妹妹以外,还要扫地、捡鸡蛋,把跑进屋里的鸡只赶出门外。可是我不了解,为什么我的工作越来越多,奖赏反而越来越少,妈妈的答案是:「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长大的小孩「要做事,也要懂事」。不知从哪时候开始,我又多了一项捡拾蜗牛的工作。有关鸭子的事我只知道两件,第一,牠们整天只顾在池塘玩水,不像我们有做不完的工作,第二,牠们一回到家就吵着要吃,尤其爱吃蜗牛。妈妈告诉我这件工作很重要,因为鸭子不吃蜗牛就长不大。
 
傍晚时分,天气转凉了,这是蜗牛出动的时候,妈妈叫我趁着天还没黑,赶紧出门去捡蜗牛,等一下鸭子从池塘里回来时,她就要动手把蜗牛作成鸭子的晚餐。我提着竹篮子沿路到处找蜗牛,一面想着「二十多只鸭子需要几只蜗牛才餵得饱?」我没问过妈妈,自然也没有答案,但我猜想「一人一只」应该就很够了。捡蜗牛的事难不倒我,因为蜗牛喜欢「过马路」,很容易就被我手到擒来。如果数量不够,我就会再到菜园附近去找,妈妈种的菜鲜嫩多汁,贪吃的蜗牛每到傍晚就会揪团从各处赶来,把妈妈的菜园当成餐厅,但是今晚牠们可没这么好命,而必需要付出代价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啊,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行,虽然书里没有描绘壮丽的山河,也没有激昂的故事情节,但作者的笔触却带领我进入了一个充满情感的、细腻的世界。我一直觉得,真正好的文学作品,能够让人在阅读的时候,仿佛身临其境,与书中的人物一起呼吸,一起感受。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你需要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个词句,去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情绪。有时候,读到某个段落,我甚至会停下来,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经历,那些曾经的欢笑、泪水,那些错过的、拥有的,都在脑海中一一浮现。书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可能并不如意,甚至有些挣扎,但他们身上却有一种坚韧的力量,一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的精神。这让我觉得很受鼓舞。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轰炸,感到焦虑和迷茫,能够读到这样一本能够安抚心灵的书,真的非常难得。它没有给我答案,但它给了我一种陪伴,一种在孤独时能够找到慰藉的力量。我特别喜欢书里对人际关系的描绘,那种若即若离,那种欲言又止,那种在沉默中传递的情感,都写得特别真实。我感觉我认识了这些人物,甚至能想象到他们生活中的样子。

评分

这本书,怎么说呢,有点像我小时候在阁楼里翻出的一本旧相册,里面褪色的照片,模糊的字迹,都带着一股浓浓的年代感,但仔细看,又能从中看到过去鲜活的生命。它没有那种吸引眼球的标题,也没有让人一眼就能抓住重点的开头,但当你一旦沉浸进去,就会被那种淡淡的、却又挥之不去的忧伤所吸引。我一直觉得,有些故事,不是用来说给别人听的,而是用来自己体会的。这本书就是这样。它写的是一些生活中的琐碎,一些小人物的命运,一些普通人面对生活时的无奈和坚强。没有英雄主义,没有戏剧性的转折,只有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生活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偶尔泛起涟漪,但终究还是朝着大海奔去。我尤其喜欢作者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的能力。比如,一个人在人群中感到孤独,一个人在深夜里默默流泪,一个人看着窗外发呆。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力量,充满了生命的重量。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我认识的一些长辈,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沉默,他们的坚韧,好像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影子。它让我反思,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一些关于人情味,关于慢生活的,关于那些值得珍藏的温暖。

评分

这本书,我读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在参加一场非常私人的、只有我和作者之间的对话。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的探索,一种对人性深处的挖掘。作者的笔触非常冷静,甚至带点疏离感,但正是这种冷静,反而让那些被描绘的情感显得更加真挚和动人。我特别喜欢书里对“失去”的描绘,那种失去了却又不愿意放下的纠结,那种明知道不可能,却依然怀揣希望的执念。这些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会用各种方式去掩饰,去逃避,但在这本书里,它们被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它不是一本能够让你瞬间感到快乐的书,但它能够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深刻的思考,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我记得书里有个情节,讲的是一个人在回忆一段逝去的爱情,他没有去抱怨,也没有去指责,只是平静地讲述着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那些错过的人,那些错过的风景,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反而比那些激烈的控诉更有力量,更能触动人心。这本书,让我感觉像是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重新思考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评分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它不像我平时看的那些畅销书,有明确的主题,有清晰的逻辑,它的内容有点散,有点跳跃,但又好像有什么东西把它们串联在一起。我一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越读下去,就越觉得有味道。作者的写作风格很独特,有时候像是在跟你聊天,有时候又像是在讲故事,但总有一种淡淡的哲学意味在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书里对“时间”的描绘。它不是那种线性的时间,而是充满了回忆,充满了碎片,充满了对未来的想象。有时候,我会觉得,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像是作者在时间的长河里捞出来的一颗颗珍珠,虽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没有给我关于人生的答案,但它让我看到了很多种可能性,看到了很多种活法。它鼓励我去探索,去感受,去体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我自己的生活,那些曾经的经历,那些遇到的人,那些说过的话,那些来不及做的事情。它让我觉得,生命就是一场不断发现和探索的旅程,而这本书,就像是旅途中的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也给了我一些前所<bos>t.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拖了很久才开始读。倒不是不感兴趣,而是那种“啊,我知道它在那里,总有一天会翻开它”的心态,就像堆在角落里那件买了很久舍不得穿的衣服,总觉得时机不对。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太多。它不是那种能让你拍案叫绝的故事,也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冒险。它更像是你坐在自家阳台上,泡一杯温热的茶,看着夕阳慢慢沉下去,在天空留下一些模糊的、温暖的印记。文字很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有种直抵人心的力量。我记得书里有个情节,讲的是一个人在异乡的某个午后,看到街角一家小小的书店,里面飘出淡淡的咖啡香,那一刻,他觉得好像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这种细腻的描绘,一下子就让我联想到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时刻。在台北的巷弄里,偶尔会闯进一家不太起眼的咖啡馆,点一杯拿铁,听着外面车水马龙的声音,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又像个亲历者,沉醉在那片刻的宁静里。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会强行灌输给你什么道理,而是让你在字里行间,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追逐一些宏大的目标,却忽略了生活中那些微小的、闪闪发光的瞬间。《浮生小记》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平静和温暖的渴望,也提醒我们,生活的美好,其实就藏在这些日常的点滴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