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设计面对业主、当创意遇上设计、当典型规则碰撞非典型思维……
你需要的是──
能造反的设计本事,敢造反的极致创意
你该做的是──
从限制中突破、在有限中做到最好
了解规则后打破它们,设计出无限可能
***
设计,究竟是什么?还能是什么?
创意,如何产生?又要如何突破进化?
设计、商业、艺术与文化,如何结合、如何分野,又该如何获利双赢?
★Amazon 4.6颗星好评:业外读者一翻惊艳╳业内人士相遇恨晚
★设计10大规则╳打破规则又能让客户满意的诀窍
★精辟分析十余国、近百名设计师的作品:广告、logo、字型、品牌、海报、包装、书封、网页等
如果你符合以下描述,本书将是你的救赎:
□想从头/重新学习设计的人
□苦无好灵感的平面设计师
□苦于无法跟设计师有效沟通的客户
□苦于无法跟客户有效沟通的设计师
□想做点什么来活化或翻转创意思考的行销、编辑、公关人员
□想精进视觉设计×字型设计、培养美感的人
读完本书,你会学到的事:
◆设计10大规则--回归设计本质
◆天底下没有所谓的新点子或新创意
◆产出创意的SOP
◆如何打破规则,源源不绝做出好设计
◆如何专业地捍卫设计,让客户点头
本书作者拥有二十多年教学与业界实务经验,一直很不满学校总以「设计规则」来「框住」创意思考,一直灌输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怎么做,比方说:「涂色不要涂出框外」「同一页只能出现两种字体」「logo简单就好,不能太复杂」……而现在该是叫这些人闪边去的时候了!
作者认同,创意人、设计人的字典里绝对要放入「规则」二字。但她也提出,最重要的设计规则可能就是「打破规则」。而大前提是,先彻底了解规则,再来谈破除规则。尤其当你需要与客户沟通、捍卫自己的设计理念时,了解这些规则特别有帮助。
本书引领你回到设计的原点,从头或重新检验设计这件事,并为设计最高境界下了一个全新定义:「创意安那其」(Creative Anarchy)--先弄懂框架内的设计规则、练好基本功后,再一一翻转规则、突破限制,设计出无限可能!透过本书,你将知道如何「从限制中突破」、「在有限中做到最好」:
●好设计,没有捷径!唯有大量阅读、研究、探索、创新并创造。
●每人体内都有「创意安那其细胞」!没有点燃它之前,绝不轻易交出作品。
作者精辟解析各种「遵守规则」与「打破规则」的设计作品,包括logo、书封、包装、广告、海报、促销工具等,并规划锻鍊创意力的自主练习,帮助读者釐清观念与认清现实的业界与客户生态,进而向上提升或干脆考虑转行!
※本书初版为奇光出版《创意设计的典型‧非典型思考:有本事设计,有能力说服,更有创意造反》
得奖与推荐记录 ★2014 最佳Logo大奖得主
★美国国际创意大奖(Creativity International Award)得主
★美国知名Neenah纸厂纸艺铜牌奖(Neenah Paper Paperworks Bronze Award)得主
★设计与商标被收录在美国知名广告人、创意设计类畅销作家David E. Carter所着的《美国商标书》(Trademarks USA)与《最佳创意33》(Creativity 33),并曾获选David E. Carter主办的美国最佳企业识别标志大赛Top 20(American Corporate Identity 20)
名家推荐 陈文玲 政大广告系教授兼X书院@创意实验室总导师
陈文祺 实践大学媒体传达设计学系所主仼
三人制创
创意设计有法无天:有本事设计,有能力说服,更有创意造反,打破规则不设限 本书是献给所有不甘平庸、渴望在设计领域掀起一场革命的思考者和实践者。 在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固守成规的设计方法论已然成为创新的桎梏。我们不再满足于“好用”或“美观”的表层追求,而是深入探讨设计的本质——它如何重塑认知,颠覆既有秩序,并最终引发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变革。本书并非一本传授基础软件操作或遵循设计规范的教科书,它是一部解构主义的设计宣言,旨在唤醒你内心深处那股对既定规则的质疑精神,并为你提供一套强悍的、面向未来的思维武器库。 第一部分:有本事设计——解构与重塑: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的语法 许多设计师在“规则”的框架内精雕细琢,却忽略了规则本身可能就是阻碍突破的陷阱。本部分着重于培养一种“反向工程”的设计能力,教你如何深入剖析任何既定的系统、流程或美学标准,直至其核心的逻辑结构。 1. 撕开“最佳实践”的伪装: “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听起来安全可靠,实则常常是创新力的温床。我们将系统性地审视历史上的设计范式——从包豪斯到扁平化设计,从用户中心设计(UCD)到敏捷开发——分析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解决了什么核心问题,以及在当前环境下,它们是如何演变成限制而非解放力量的。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遵循这些实践,而是如何精确地知道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将其彻底扬弃。 2. 从“解决问题”到“定义问题”的权力转移: 传统设计流程总是被教导要高效地“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然而,真正的颠覆者知道,谁定义了问题,谁就掌握了最终的解决方案的形态。本章深入探讨如何进行“元问题设定”(Meta-Problem Framing)。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质疑客户的初始需求、重构商业模型甚至重新定义用户群体,从而设计出市场上原本不存在的解决方案。这需要设计师具备跨学科的洞察力,将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模型的工具纳入设计思考的范畴。 3. 原型思维的极限突破:从“功能性”到“观念性”原型: 原型不再仅仅是测试按钮点击流程或界面布局的工具。本书倡导构建观念性原型(Conceptual Prototypes)。这些原型可能不是可交互的数字界面,而是行为艺术、叙事体验或一套新的社会契约。我们研究如何运用“如果……会怎样?”的思维链条,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供体验和辩论的实体,让设计对象从一个产品跃升为一个思想载体。 第二部分:有能力说服——跨界对话的语言学与权力博弈 一个伟大的设计如果不被理解、不被采纳,那它就只是一个未实现的草图。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将设计陈述从“美学展示”提升到“战略沟通”的层面,让你拥有将激进想法植入保守决策者心中的能力。 1. “讲故事”的结构性重构:从演示到沉浸体验: 抛弃枯燥的“三段论”陈述。本书揭示了如何运用叙事心理学和戏剧结构来构建你的设计提案。我们分析了如何设置悬念、引入冲突(你现有的系统 vs 你的新设计)、建立共情点,并最终通过一个不可抗拒的“高潮时刻”完成转化。重点在于:你的说服对象,无论他是CEO、投资者还是公众,他们首先是人,而非理性的机器。 2. 掌握“利益矩阵”的设计外交: 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权力动态和利益交换。你必须知道你的设计如何影响每一个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底线”。本章提供了一套利益博弈分析框架,教你如何绘制出所有相关方的价值图谱,提前预判阻力点,并将你的激进设计巧妙地包装成对反对者而言“不可避免的下一步”。这要求设计师成为高明的“设计外交家”,懂得用对方的语言(财务报表、风险评估、市场份额)来捍卫你的创意愿景。 3. 视觉语言的“武器化”: 视觉效果不再是锦上添花。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有目的性的视觉冲突、符号的故意错位、以及对既有品牌识别系统的精确颠覆,来制造一种“认知失调”——让受众在看到你的设计时,立刻意识到旧系统已然失效。这是一种主动的、具有攻击性的视觉沟通策略,旨在瞬间打破接收者的防御机制。 第三部分:更有创意造反——打破规则不设限的哲学基石与实践路径 这是全书的核心精神所在——真正的创造力来自于对界限的积极侵犯。本部分将设计视为一种行动主义(Activism),探讨如何系统性地挑战和破坏行业潜规则。 1. 规则的谱系学考察:谁制定的?为谁服务? 借鉴福柯的思想工具,本书教导读者如何像历史学家一样审视设计规则的“谱系”。我们探讨了行业标准、用户习惯甚至美学公理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被权力机构确立并固化的。只有理解了规则的临时性和政治性,我们才能有理有据地进行“创意造反”。 2. 制造“有益的混乱”:策略性引入不确定性: 完美、清晰、无缝——这些是僵化系统的代名词。本书主张在设计中策略性地引入可控的、有导向性的混乱(Productive Chaos)。这种混乱迫使参与者跳出习惯的思维定式,重新探索可能性空间。我们将展示如何设计出“不完全”的用户体验,从而激发用户的二次创造和共创行为,将产品的掌控权部分让渡出去。 3. 零点设计与“后规则时代”的构建: 当我们彻底打破既有框架后,如何建立新的、更具生命力的结构?“零点设计”是一种回归原点,但不是回到起点,而是带着所有颠覆经验,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全新的设计哲学和操作流程。这包括如何建立一个自我修正、自我迭代、永不满足于当前最佳状态的设计生态系统。 总结: 《创意设计有法无天》不是邀请你成为一个反叛者,而是邀请你成为一个规则的创造者和审判者。它挑战你将设计视为一种深远的社会技术,一种足以撼动现有秩序的工具。阅读本书,你将学会如何不仅要在设计上取得成功,更要确保你的成功是以彻底重塑设计疆界的方式实现。准备好,让你的作品,成为下一个被打破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