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与孔子

佛陀与孔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宗教
  • 佛学
  • 儒学
  • 东方文化
  • 思想史
  • 文化比较
  • 历史
  • 中国哲学
  • 亚洲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不是严谨的学术着作,是笔者学佛多年,而今到古稀年岁,心血来潮,回忆早年诵读过《论语》、《孔子家语》等儒家作品,经过再三咀嚼、仔细分析,把它跟佛理作些粗浅的比较,对照和欣赏,觉得十分有趣。
 
佛陀与孔子:两种东方智慧的对谈与交融 一部深度剖析东方文明两大思想巨擘的宏伟著作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佛陀的觉悟之路与孔子的仁政思想,而是通过一种高度精妙的“对话体”结构,将这两位相隔千年、分属不同文化脉络的圣人置于一个假想的哲学空间中,探讨他们思想体系的内在联系、根本差异及其对后世社会结构、个体道德和宇宙观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觉悟与入世——起点与使命的辨析 第一章:世间苦谛与人伦纲常的初始之问 佛陀,生于王族,目睹生老病死之苦,立誓探求解脱之道。本书从悉达多太子夜出宫的经典场景入手,细致描摹了其对“无常”与“苦”的深刻体悟。这种体悟,是基于对个体生命本质的终极拷问,旨在超越肉体与凡俗欲望的桎梏。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目睹社会秩序的颠覆与人心的迷失。他的起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塑与和谐构建。本书首先将两者的出发点进行对比:一个是向内的、超越性的求索,一个是向外的、实践性的建构。佛陀寻求的是如何“不痛苦地存在”,孔子追求的是如何“有尊严、有秩序地生活”。 第二章:智慧的本质:空性与中庸的辩证 本书核心章节之一,深入剖析了两者在“智慧”定义上的分歧与汇合。 佛教的“空性”观: 探讨大乘佛教中“缘起性空”的哲学意涵,它如何瓦解了固有的自我概念与实体观念。佛陀的智慧是洞悉万法皆幻的彻底解构。 儒家的“中庸”道: 阐释孔子所言的“中庸之道”并非平庸折中,而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是“过犹不及”间的动态平衡。这是一种在复杂人际网络中实现最优状态的实践智慧。 对谈焦点: 当佛陀谈及“万法皆空”时,孔子会如何追问其对“孝道”和“忠君”的约束力?当孔子强调“仁”是爱人时,佛陀如何指出这种“爱”如果建立在“我执”之上,是否仍是束缚? 第二部分:道德构建与社会实践——路径的差异化呈现 第三章:个体修养的两种范式:戒律与克己复礼 佛教的修身体系依赖于戒、定、慧三学。本书详细解析了“五戒”乃至“比丘戒”的系统性,它们是对身心的严格约束,目标是净化业力,为涅槃做准备。 儒家的修身路径则聚焦于“仁义礼智信”的熏陶,强调通过礼仪的规范和道德的自觉,使个体成为“君子”。“克己复礼”是其核心操作,这里的“礼”是社会伦理的体现。 第四章:超越与责任:对世界义务的承担 本书着力探讨了两位圣人对“责任”的不同界定: 佛陀的悲悯: 菩萨道的精神,即“众生未尽度,誓不成佛”,这是一种基于对无尽苦难的共情而产生的无限责任,它超越了血缘和国界。 孔子的担当: “士”的责任,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种植根于历史传承和社群福祉的具体政治责任。 我们审视在面对自然灾害或社会动荡时,两种责任观的优先次序与具体行动模式的差异。 第三部分:超越时代的融合与启示——东亚文明的底色 第五章:语言的边界与心传的奥秘 佛陀的教诲依赖于“四圣谛”、“八正道”等高度凝练的教法,常常需要通过禅定来体会其精髓,这带有强烈的“心传”色彩。 孔子的思想则通过《论语》等典籍,以生动的对话和即时的情境反馈,构建了一个可学习、可模仿的伦理模版。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 引入了对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被士大夫阶层吸收和改造的分析,即“禅宗”的兴起,如何将佛陀对“顿悟”的强调,与孔子对“即时体悟”的重视相结合,创造出更具中国特色的精神实践方式。 第六章:和谐的最高境界:从“天人合一”到“涅槃寂静” 最终,本书将佛陀和孔子的思想置于“和谐”的宏大命题之下进行收束: 儒家的和谐: 是人伦有序、社会稳定的“和”,是“和而不同”的政治理想。 佛教的和谐: 是万物相互依存、无有自性的“寂静之乐”,是超越二元对立的终极安宁。 通过对这两种伟大智慧的细致梳理与深入辨析,本书旨在揭示:它们并非相互排斥的异端,而是从不同维度、使用不同工具,共同指向人类精神觉醒与文明完善的宏大目标。它们共同构成了支撑东亚文明数千年不坠的内在精神支柱,即便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其洞察人性的深刻性依然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 结语:当代世界的重读 在当代社会面临身份认同危机、物质欲望膨胀的背景下,重读佛陀对“放下”的教导,以及孔子对“定位”的坚守,为我们提供了平衡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的深刻参照系。本书是一次对东方哲学根基的深潜,而非简单的历史回顾,它召唤读者参与到这场跨越千年的智慧对话之中。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 序
一、毕生事业 不尽相同
二、好学精神 令人敬佩
三、最彻底的求真态度
四、「孝」─放诸四海而皆准
五、多交益友 提防损友
六、各尽职责 严守分际
七、言行一致 大师风范
八、「因材施教」面面观
九、「仁道」与「慈悲」
一○、谁能夺走我的心
一一、诚信为做人之本
一二、治国之道在爱民
一三、巧言令色要注意
一四、和睦相处的秘诀
一五、衣着差别 意料中事
一六、「中庸」与「中道」
一七、愈自谦 愈感人
一八、爱传统 反传统
一九、异口同声赞师尊
二○、宣扬理念 不能退却
二一、生命平等 殊胜相同
二二、劝诱学生 各用绝招
二三、处变不惊 遇挫不馁
二四、良师失高足也难抑悲叹
二五、抑制六根的重要
二六、天乎命乎,业报使然
二七、说话态度与为人师表
二八、礼多人不怪
二九、诉讼是善巧 终非最究竟
三○、物质生活重于精神生活吗?
三一、君子耶 菩萨耶
三二、能以偏盖全吗?
三三、世间、出世间的教学法
三四、夫子不谈,佛陀要谈
三五、职业观点大同小异
三六、饮食习惯 差别悬殊
三七、以身作则,收效最大
三八、此天不同彼天 涵义不尽相同
三九、方式不同,目的一样
四○、面对国君,礼节相反
四一、殊途同归 不朽风范
四二、报怨方式看出功力
四三、乡愿随缘 南辕北辙
四四、亲近异端 不良后果
四五、小异之一,完全相反
四六、两人都有所「不谈」
四七、两人都有「一」,涵义不相同
四八、观察大自然,功力有高低

 

图书序言

序言

  在人类悠久的文化长流中,佛陀与孔子都是划时代的伟人,对后世的贡献与功德,几乎难以用语言形容,犹如浩瀚夜空上两颗灿烂的巨星。即使双方排在不同方位,但见两者都能放射光芒、相互辉映,照亮周遭无数微弱昏暗的群星,及地面广大的生灵万物。

  从世间法说,佛陀与孔子生长于不同年代、活动在不同空间,虽说都是亚洲人,但佛陀一生都教化在印度的恆河两岸,孔子一辈子也不曾离开过中国社会。

  早年两国交通阻塞,没有来往,缺乏相互影响的契机,所以两国民情风俗、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都差异很悬殊,纯属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然而,佛陀悟道的巂永开示,长期有教无类的教化风范,以及留下的丰硕经藏,不但深深影响到当时的众多印度百姓,随着时光流逝,亦相当程度延伸到亚洲其他国家来深化、生根,而今也到世界其他地区……孔子的思想、言教堪称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主轴,孔子的言行、教育哲学被后世中国人奉为圭臬,称为万世师表,他主张仁义礼智信,事实上涵盖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善恶取舍的标准,敦亲尊贤、交友规范、政治制度、为学之道……等在华人社会根深柢固,虽说今天科学资讯日新月异,世人许多思想观念、生活规矩、知识伦理等变化巨大,孔子的若干言教有些过时,但其绝大部分依然铿锵有力、非常管用……看在佛教徒眼里,孔子无疑是人间大菩萨,或称他为菩萨再来人世也绝无异议。

  生老病死始终是人间千古的疑案,纵使孔子有非常渊博的世间知识,懂得为人处世的许多大道理,也不愧为大善人,但他却未必能完全洞悉生命之谜,究竟解脱人生的许多烦恼。他说:「不知生、焉知死?」显然昧于生死一如的生命智慧,不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反观佛陀是人间首位大彻大悟的觉者,悟到出世间的智慧,对生老病死了然于胸,故能究竟解脱六道轮回,离苦得乐,成为真正的大自在、大觉者。

  从佛教的高度看,天下一切众生都不离三世因果,有前生今生和来生, 一生又一生转动不已,除非证悟成佛,像古印度释迦族王子悉达多(佛陀出家前的俗名);否则,谁也难免轮回之苦。孔子今生被尊为万世师表,其前生也肯定是位佼佼者,或隐或显利益过许多众生,他的善业因果会持续到今生、来生……。

  本书不是严谨的学术着作,只是笔者学佛多年,而今到古稀年岁,心血来潮,不免回忆早年诵读过《论语》、《孔子家语》等儒家作品,经过再三咀嚼、仔细分析,把它跟佛理作些粗浅的比较,对照和欣赏,觉得十分有趣。若蒙有缘的读者不吝指导,一同分享,将是一件意外的荣幸。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刚看到《佛陀与孔子》这本书的标题,我的好奇心就被勾起来了。佛陀,常常与心灵的宁静、超脱联系在一起;而孔子,则代表着社会的秩序、人伦的价值。将这两位伟大的东方思想家并列,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是简单地介绍他们的生平或者哲学理论,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他们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议题,以及这些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的现实意义。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佛陀关于“无我”的思想与孔子强调的“君子”之道之间的关系。一个是追求个体的解脱,一个是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这两者之间是矛盾还是互补?在台湾,我们常常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寻找内心的平衡,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种跨越时空的智慧,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到和谐的立足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们穿越历史,去感受这两位思想家的智慧光芒,并从中获得启示。

评分

说实话,在看到《佛陀与孔子》这本书名的时候,我有点惊讶,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吸引的感觉。毕竟,把两位如此伟大的思想家放在一起讨论,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佛陀的出现,通常与佛教的教义、涅槃、解脱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而孔子则与礼、乐、仁、义、智、信等伦理道德紧密相连。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体系进行对话的?是强调他们各自的独特性,还是寻找他们之间的融合点?我脑海中浮现的场景是,作者或许会从“人”的角度切入,探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形态下,佛陀和孔子是如何看待人的本质,如何引导人走向完善的。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苦”与“礼”的论点,佛陀教导我们要认识苦、熄灭苦,而孔子则强调通过“礼”来规范人的行为,达到和谐。这两者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会有怎样的不同或相似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现代人内心深处的焦虑,并提供一种跨越时空的智慧,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评分

哇!一看到《佛陀与孔子》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光是这个组合就足够让人充满好奇心了。佛陀,那代表着一种心灵的觉醒,一种超脱尘世的智慧;孔子,则象征着一套严谨的社会规范,一种入世的哲学。将这两位在东方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并置,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共鸣与差异?他们是否会像两条河流,最终汇入同一片大海,还是像两座山峰,各自高耸,遥遥相望?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寻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下,他们是如何看待幸福、苦难、道德与人际关系的。我甚至在想,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人生选择,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毕竟,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在追求个人精神的富足与社会责任之间摇摆,而佛陀和孔子,恰恰是这两个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这本书就像是一扇门,打开它,或许就能看到一条理解东方智慧的全新路径。

评分

拿到《佛陀与孔子》这本书,第一个感觉就是它的份量。不是说实体书有多重,而是它所承载的思想重量。佛陀的慈悲与孔子的仁爱,一个向内求索,一个向外建构,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精神力量,究竟有何共通之处?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去挖掘和梳理他们思想体系中的精髓,并试图找到两者交织的痕迹。在台湾,我们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佛教的禅意也早已融入我们的心灵。因此,这本书的出现,对于许多和我一样,既想理解传统文化,又对现代生活感到迷茫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带领我穿梭于古印度与春秋时期的历史长河,去感受那两位圣人的思想光辉,并从中汲取滋养。或许,这本书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逻辑,也能让我领悟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解脱之道。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思想的导览图,指引我们在这紛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前进的方向。

评分

《佛陀与孔子》这个书名,第一眼看过去,就觉得它非常有深度。佛陀,代表着一种内省的智慧,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孔子,则代表着一种入世的哲学,一种对社会秩序的构建。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对东方哲学有着深刻理解的学者,他/她能够巧妙地将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连接起来,展现他们思想中不为人知的共通之处。在台湾,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对于不同的思想体系,我们既有开放的接纳,也有深入的探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我们固有的认知,让我们看到佛陀与孔子在看似不同的领域,其实有着共同的关怀。比如,他们都强调“人”的重要性,只是切入点不同。佛陀关注的是个体心灵的解脱,而孔子则关注的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责任。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把钥匙,打开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智慧的新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解读他们关于“善”的定义,以及如何看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或许会有新的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